用 第133页
-
中医用药的药量与药效 药量与病证
常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笔者亦如此认为,以下为笔者临床多年体会,期望能让读者得到些许体会。 药量与药效 中医用药的药量与药效是不成比例关系的,很多药物的功效会因药量大小而变化。升麻小量升阳举陷,大量则可败毒;荆芥小量十克内可疏风止痒,用至二十克乃至三十克则可发汗解表;薄荷小量有疏肝解郁之功,量大则为辛凉透表之剂;连翘常规剂量可败毒散结,为疮家圣药,大剂时则辛凉透表发汗,为温热要药;桑叶常量使用可散风清热,量大则可凉血止汗;红花小量养血,中量行血,大剂破血;枳壳、枳实量小宽中理气,大量则破气消积...
-
常见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
目前,中西药配伍用于治疗疾病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配伍合理,则可取长补短,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也可减少药物用量及毒副作用等。但若不合理用药,则有可能降低药效或加重药品本身的毒副作用,加剧病情恶化。以下常见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应引起注意。 1.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优降糖等降血糖药物期间,忌服用甘草、人参、鹿茸等中药。因为这些中药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原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 2.降压药不要与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等合用。因为麻黄碱可使血管收缩,有...
-
中成药辨证 选用“水”送服
吃中成药时,少不了要用水来送服,其辨证的选用“水”送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同时,还减少了毒副反应。 温水:具有助阳气、行经络的功能,若为风寒感冒无汗,最好用温热的水服药,可助发汗,感冒自然好得快些。 凉水:具有降火气的作用。热证采用清热之剂,若同时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功效。 黄酒:中医认为黄酒药性温热,有通经、活血、散寒的作用。黄酒送服治疗跌打损伤、气滞血瘀、腰腿疼痛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跌打丸等,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姜汤:干姜具有散寒、温胃的效用,用姜汤送服风寒感...
-
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
目前.中西药配伍用于治疗疾病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配伍台理,则可取长补短,产生仂同、增效的作用,也可减少药物用量及毒副作用等。但若不合理用药,则有可能降低药效或加重药品本身的毒副作用,加剧病情恶化。以下常见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应引起注意。 1.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优降糖等降血糖药物期间,忌服用甘草、人参、鹿茸等中药。因为这些中药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原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 2.降压药不要与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等合用。因为麻黄碱可使血管收缩,有...
-
何时服用中药有讲究
大家都有过服用中药的经历.但有没有仔细研究过,应该什么时候服用呢?何时服用.应根据中药的药性及功效而定的. 空腹服多用于积滞、瘀血、水湿等实证疾病。从部位上看.它适宜于治疗人体心腹以下的疾病(如胃、肝、肾等)。另外.补益方剂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剂也宜空腹服用。 饭后服适用于人体胸膈以上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药:对肠胃有刺激性作用的药物也宜饭后服以减轻胃肠部的不适。 顿服是指一次较快地将药物服完。通常指病情较急者.如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应采用顿服法。 睡时服服...
-
辨证使用中药止痛
骨伤、风湿、外感等疾病引起的疼痛较为常见。许多中药外用如煎水冼浴、外敷等有镇痛、镇静和麻醉功效。临床观察发现,外用中药止痛时,须辨证选药。定位,方能事半功倍。 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如用于活血止痛可选用丹参、泽兰、三七、乳香、没药、三棱.、元胡、红花、桃仁、灵芝、郁金;行气止痛可选用青皮、佛手、木香、乌药、柴胡、陈皮;通络止痛可选用全蝎、蜈蚣、甲珠、地龙、路路通;祛风止痛可选用防风、白芷、荆芥、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细辛、天麻;胜湿止痛可选用苍术、木瓜、羌活、五加皮、苍耳、防已、木通;温经止通可选用川乌、草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