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用 第133页

用 第133页

  • 中医用药的药量与药效 药量与病证

    中医用药的药量与药效 药量与病证

    常有人说,中医不传之秘在于量,笔者亦如此认为,以下为笔者临床多年体会,期望能让读者得到些许体会。 药量与药效 中医用药的药量与药效是不成比例关系的,很多药物的功效会因药量大小而变化。升麻小量升阳举陷,大量则可败毒;荆芥小量十克内可疏风止痒,用至二十克乃至三十克则可发汗解表;薄荷小量有疏肝解郁之功,量大则为辛凉透表之剂;连翘常规剂量可败毒散结,为疮家圣药,大剂时则辛凉透表发汗,为温热要药;桑叶常量使用可散风清热,量大则可凉血止汗;红花小量养血,中量行血,大剂破血;枳壳、枳实量小宽中理气,大量则破气消积...

  • 使用动物脏器治病

    使用动物脏器治病

    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使用动物脏器治病的实例,但是,如果过于迷信以脏补脏就会出现问题。 首先,中医的治疗方法有汗、吐、下、和、温、清、消、补八法,补法只是其中一种,不能见某一脏器有病就用相应的动物器官来补。其实,古人将动物脏器入药也未必都是用来补的,更多的时候是靠它的亲和力起到类似“引子”的作用。其次,中医治病更注重脏器的功能而不是物质。比如肝阴不足,要用地黄、白芍来涵养阳气;如果肝阳不足,就用桂枝、干姜帮助气机的升达。在这两种情况下,用羊肝、猪肝是不可能解决问题的。最后,补脏有深浅之分,真...

  • 因时用药最相宜

    因时用药最相宜

      时间医学认为:因时用药最相宜,用药量小,药效最佳。不同的药物有不同的服用时间,要因时用药。   宜饭前空腹服用的药物   1.健脾养胃药:如香砂养胃丸、健脾膏等,可促进胃液分泌,增加食欲。   2.滋补强壮药:六味地黄丸、龟龄集膏等,利用胃肠蠕动,充分吸收发挥药物的有效成分。   3.止泻药:如香连丸、藿香正气丸、活性炭等,有利于药物迅速进入肠道,保持药效浓度较高。   4.抗酸药:碳酸钙、胃舒平、次炭酸铋等,可中和胃酸,在胃中形成保护膜,以避免刺激,利于溃疡愈合。   宜饭后服用的...

  • 保产无忧散并非胎产通用之方

    保产无忧散并非胎产通用之方

      保产无忧散,安胎、催生,善治一切胎产症,有“十三太保”方之称。其组成与剂量:当归4.5克,白芍4.5克,厚朴2.1克,川贝母3克,黄芪2.4克,荆芥穗2.4克,菟丝子4.2克,枳壳1.8克,川芎3.9克,羌活1.5克,甘草1.5克,生姜3片。本方原为散剂,但临床多作汤剂使用。   中医临床记载本方“有胎即能安胎,临产即能催生。怀孕者,不拘月数,偶伤胎气,腰酸腹痛,一服即安。见红欲小产者,一服即下,甚至横生逆养,六、七日不下,婴儿死于腹中,命在须臾者,一服即下&rdqu...

  • 用药和处方其实也是医生心性的投影

    用药和处方其实也是医生心性的投影

    @剑胆琴心 用药和处方其实也是医生心性的投影。朱良春先生说:“许多有成就的中医都有点偏执。金元四大家就是四个大偏执”。偏执不怕,真性显达即是大药!反观自己,现在的处方陷在假土性之中,看似温和通达,实际却阴柔黏滞,面面俱到,和稀泥一般,只有假土的遁隐而缺少真土的承载,唉!加强反省,以求脱困! @赵进喜大夫 昨晚京城首批优才欢聚一堂,共同讨论中医药传承、社会服务与国际传播!各界热心中医人士,也对中医药文化与服务提出独到见解!尤其是谈到穿山甲驯养,非杀戮式取甲等,很有...

  • 常见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

    常见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

    目前,中西药配伍用于治疗疾病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配伍合理,则可取长补短,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也可减少药物用量及毒副作用等。但若不合理用药,则有可能降低药效或加重药品本身的毒副作用,加剧病情恶化。以下常见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应引起注意。 1.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优降糖等降血糖药物期间,忌服用甘草、人参、鹿茸等中药。因为这些中药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原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 2.降压药不要与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等合用。因为麻黄碱可使血管收缩,有...

  • 不同性味食物对五脏起不同作用

    不同性味食物对五脏起不同作用

      食物也有甘、酸、辛、苦、咸五味。粮食、水果、蔬菜,是在甘、淡的基础上,味略有偏向,不像药物那样峻烈。食物的五味依附于“精气”,是在水谷精微基础上发挥作用的。而药物缺少水谷精华,只是依靠自己的寒热温良偏性来纠正人体寒热失衡,以五味归经来纠正脏腑功能的偏颇,不同于食物。   饮食的五味对应人体的五脏:即脾、肝、肺、心、肾。食物五味对脏腑虽各有偏重,但食物首先是归脾胃,通过脾胃分清泌浊,吸收其中的精微物质以后,然后再分属不同的脏腑,起到濡养作用,因此,可以说蔬菜五味皆属于脾。《素问&m...

  • 水果皮也就有了各种食疗作用

    水果皮也就有了各种食疗作用

    水果的营养不但保存在果肉里,还保存于水果皮中,于是这些水果皮也就有了各种食疗作用。 香蕉皮消炎杀菌 香蕉皮中含有多糖、蛋白质、维生素C等营养成分,并且含有抑制细菌和真菌滋生的蕉皮素。将香蕉皮加适量红糖水煮调味,喝了可以缓解口腔炎症。 取香蕉皮2个,冰糖30克,隔水炖服,对消除牙龈红肿、疼痛有不错的作用。将香蕉连皮炖熟后趁热吃下,可改善痔疮及便血症状。 柚子皮止咳化痰 中医认为,柚子皮性温,味辛苦甘,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民间素有“柚皮鲶鱼盅,不咳管一冬”的说法,...

  • 中成药辨证 选用“水”送服

    中成药辨证 选用“水”送服

    吃中成药时,少不了要用水来送服,其辨证的选用“水”送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同时,还减少了毒副反应。 温水:具有助阳气、行经络的功能,若为风寒感冒无汗,最好用温热的水服药,可助发汗,感冒自然好得快些。 凉水:具有降火气的作用。热证采用清热之剂,若同时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功效。 黄酒:中医认为黄酒药性温热,有通经、活血、散寒的作用。黄酒送服治疗跌打损伤、气滞血瘀、腰腿疼痛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跌打丸等,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姜汤:干姜具有散寒、温胃的效用,用姜汤送服风寒感...

  • 秋天特别适宜食用银耳

    秋天特别适宜食用银耳

      秋天天气又比较干燥,无论是身体里还是皮肤都需要滋润滋润,银耳可以说在一年四季里都比较适合食用,但是相对来说秋天特别适宜食用银耳。   银耳子实体纯白至乳白色,胶质,半透明,柔软有弹性,由数片至10余片瓣片组成,形似菊花形、牡丹形或绣球形,直径3~15cm。干后收缩,角质,硬而脆,白色或米黄色。夏秋季生于阔叶树腐木上。   银耳营养价值很高,自古以来被人们看作是延年益寿的珍品,是山珍海味中的“八珍”之一。银耳含丰富的糖类,其中银耳多糖具有降低血脂,增强吞噬细胞对癌细胞的吞噬功能...

  • 孕妇忌用桃仁

    孕妇忌用桃仁

    剧情:原本属于自己的皇后宝座被“抢”走,连自己的孩子也失去了嫡长子的尊贵地位,继后宜修恨透了自己的亲姐姐纯元皇后。为了报复,她在纯元皇后最喜欢的甜品杏仁茶中掺了桃仁,不动声色地杀死了纯元和她腹中的胎儿。 分析:正如剧中所说,杏仁茶是滋补益寿的佳品,可若用得不好,也是杀人的利器。桃仁味苦、甘,性平,有小毒,而且祛瘀力极强,又称“破血药”,是孕妇忌用的药物。现代药理研究也证明,桃仁若口服剂量过大会引起中毒,损害中枢神经,出现头晕、头痛、呕吐、心悸、烦躁不安等症状。 的...

  • 临床运用火神派的方法治疗一些疑难病

    临床运用火神派的方法治疗一些疑难病

      对于“火神派”起死回生的医术,不少医家钦佩他们大剂量应用附子的胆量,为其神奇疗效而惊叹;遂在临床运用火神派的方法治疗一些疑难病,也取得了一些意想不到的效果。所以虽不能从理论上得出与火神派学者完全一样的结论,又对于其实践不可轻易加以否定。按《内经》所言,阴阳皆为生命之本,阴阳互根,单独“崇阳”的理论实有失偏颇;但是仅从理论上并不能否定其临床疗效;所以还必须从其用药特色入手,通过实践探讨其疗效的实质。   火神派理论上推崇阳气,临床擅用中药附子。百余年来代有传...

  • 腹胀用药膳

    腹胀用药膳

      话说三国时期,名医董奉一天晨起正赶往村外出诊,半路上碰见一群抬着滑竿的人,滑竿的竹椅上躺在一位痛苦呻吟的中年汉子。抬竿中的一人认得董奉,急切地说:“董老,真巧,我家大哥肚子胀痛难忍,在床上翻来覆去,一宿未睡,好不容易熬到天亮,我们几个正抬他去找您诊治,快给看看吧!”   董奉忙为病人察舌诊脉,见其舌苔赤黄,肺脉滞涩。又问知病人大便两日不通等情况,想了想,手指前方说:“此前二里有家酒店,你们按我说的菜谱点菜给病人吃:清炒山药、薤白炒鸡蛋、烧鸭肫,另加二两杏仁酒。吃后稍事...

  • 临证用药失误琐议

    临证用药失误琐议

    中药的临床应用,关键在于辨证准确。用之得当,可使沉疴顿起;用之不慎,如辨证不准、用量不当等,则可出现难以预料的不良反应,兹举本人临床失误,祈较于同道。 胆南星 患者魏某,男,62岁,干部,于1989年10月21日初诊。患慢性气管炎15年,咳喘、吐痰、气促,于每年冬季加重,诸药不效,求治于余,余以导痰汤2剂服之,咳嗽吐痰明显减轻,即使气候寒冷,亦能室外活动。次年冬季咳嗽稍作,又来求治,便将原方胆南星改为10克,当日服后,至夜间10时患者出现心悸、失眠、咳嗽不止,咳吐稀痰似水样,量达600毫升,患者...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用药
  • 桔梗 药食两用用途广泛

    桔梗 药食两用用途广泛

      桔梗,又名白桔梗、苦桔梗、秋桔梗,为桔梗科多年生草本植物桔梗的根。桔梗始载于《神农本草经》,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曰:“此草之根结实而梗直,故名桔梗。”其味苦、辛、平,归肺经。有宣肺祛痰、排脓消痈之功,适用于咳嗽痰多,或咯痰不爽、胸膈满闷、咽痛嘶哑及肺痈胸痛、咳吐脓血、痰黄腥臭等。桔梗广泛用于中药配方,如银翘解毒片、桑菊感冒片、牛黄解毒片、复方川贝精片、祛痰灵、痰咳净、健民咽喉片、小儿化痰止咳颗粒、神奇枇杷露等中成药,药物组成中均含有桔梗,并且是其中的主要药物。桔梗以作用于肺经为主,...

  • 用五运六气解读少阳病

    用五运六气解读少阳病

    图2   (见图2)于此可知,不能认为只有小柴胡汤才是少阳病的主方和小柴胡汤证才是少阳病的主证,必须改变现行的这种观点。   少阳太过、不及、火郁三证,只有白虎汤证温病禁汗、吐、下,小柴胡汤和桂枝汤都是发汗剂,所以不能笼统说少阳病有汗、吐、下三禁。   少阳相火虚衰则水不化气,产生了各式各样的水液病...

  • 积极使用中医药治病防病

    积极使用中医药治病防病

      如何利用两年时间,把一个劳动纪律涣散、医患纠纷高发、几度濒临瘫痪的医院建设发展成为“三峡库区最好”的二甲中医医院?重庆市开县中医院院长、党委副书记谭邦华说:“将中医药特色发挥好,走‘小综合、多专科、强特色’之路,用医疗技术和优质服务赢得患者的信任。”   积极使用中医药治病防病   医院积极协调县医保部门落实了中医药(含配方颗粒)及其诊疗服务项目提高10%报销比例政策,保障患者报账最大化,鼓励患者就诊中医药,积极发挥中医药简、便...

  • 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

    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

    目前.中西药配伍用于治疗疾病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配伍台理,则可取长补短,产生仂同、增效的作用,也可减少药物用量及毒副作用等。但若不合理用药,则有可能降低药效或加重药品本身的毒副作用,加剧病情恶化。以下常见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应引起注意。 1.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优降糖等降血糖药物期间,忌服用甘草、人参、鹿茸等中药。因为这些中药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原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 2.降压药不要与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等合用。因为麻黄碱可使血管收缩,有...

  • 腹泻用黄连素 为什和无效

    腹泻用黄连素 为什和无效

      腹泻是常见的疾病,尤其是夏季,是腹泻的高发期,严重的腹泻可引起脱水和身体电解质紊乱,危及生命也绝不是危言耸听,尤其是老人和儿童。出现腹泻很多人都用过黄连素,但有些患者用后效果不佳,可能与以下原因有关。   不对症   黄连素的通用名叫盐酸小檗碱,是从黄连、黄柏等小檗科植物中提炼出来的一种抗菌性生物碱,黄连素能对抗病原微生物。黄连素抗菌谱虽广,但因其口服吸收差,不易透过胃肠道黏膜,主要用于治疗胃肠道感染性疾病,特别是急慢性腹泻。但我们应注意,虽然看起来都是腹泻,原因却有很多,根据病因的不同,腹泻大致可...

  • 用五运六气解读阳明病

    用五运六气解读阳明病

      现在注家从脏腑经络思维模式都把“阳明”解释为胃和大肠,认为阳明就是阳气极盛之意,此说一出,便失去了阳明病的真面目。但从五运六气脏气法时思维模式来认识,《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燥是秋天的主气,是对应肺金的。   阳明病本义——燥   阳明本义《素问·天元纪大论》说:“阳明之上,燥气主之。”或云“阳明之上,燥气治之。”可知阳明是以燥为...

  • 何时服用中药有讲究

    何时服用中药有讲究

    大家都有过服用中药的经历.但有没有仔细研究过,应该什么时候服用呢?何时服用.应根据中药的药性及功效而定的. 空腹服多用于积滞、瘀血、水湿等实证疾病。从部位上看.它适宜于治疗人体心腹以下的疾病(如胃、肝、肾等)。另外.补益方剂多滋腻碍胃.宜空腹服:驱虫剂也宜空腹服用。 饭后服适用于人体胸膈以上的疾病,如耳、目、口、鼻、五官等疾病都宜采取先食后服药:对肠胃有刺激性作用的药物也宜饭后服以减轻胃肠部的不适。 顿服是指一次较快地将药物服完。通常指病情较急者.如高热性疾病、传染性疾病、小儿急症等应采用顿服法。 睡时服服...

  • 中药方药临床用量变化历史概况

    中药方药临床用量变化历史概况

    □ 傅延龄 北京中医药大学 研究中药用量流域,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中药用量实际情况,客观如实地加以反映,探讨中药用量流域变化的各种影响因素,如此才能完整勾绘中药临床用量的历史全貌。 认真研究这方面的历史,以史为鉴,对于中药临床的应用、中药临床用量规定的制定和中医药临床疗效以及中医药学本身的评价,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流域”这个词,在地理学上是指一个水系的干流和支流所流过的整个地区,如长江流域、黄河流域、淮河流域。笔者认为,中药的临床用量,如果用历史的眼光,从上...

  • 用经方要学会用原方

    用经方要学会用原方

      用经方,首先要学会用原方。经方是前人数千年的经验,其配伍经千锤百炼,已炉火纯青。用原方,是走捷径,也是对前人经验的尊敬。   很多经方家擅用原方   读经方家医案,发现许多医家擅用原方。如曹颖甫先生治疗伤寒中风,用桂枝汤、麻黄汤,原方一味不更;治疗夏日洞泄,用五苓散,简简单单的5味药;范文虎先生治疗失音,用小青龙汤,仅8味药。   我用经方原方取效的案例也不少。前段时间治疗一个白塞病患儿,多方求治无效,我处以甘草泻心汤原方,病情迅速好转,但后来转方,我加过大黄,加过生地,加过附子等,效果也有,但...

  • 中医血的概念 血的作用

    中医血的概念 血的作用

      很多人都知道,大红枣是可以补血的。然而近日有专家出来说,红枣中的铁含量少得可怜,还不容易被吸收,所谓红枣补血只是个传说罢了。到底红枣能不能补血呢?这主要得看如何定义“血”了。      血的概念   西医认为血是由红血球、白血球、血小板及其他蛋白质、电解质所组成的。血之所以是红色,是由于红血球中含有血红蛋白,而铁元素是血红蛋白非常重要的组成元素之一,因此补血就要补铁。经过科学测定,每100克干红枣的含铁量平均只有2毫克,因此从西医角度来看,红枣没有多少补血价值。   ...

  • 治疗用方 注意定法与活法

    治疗用方 注意定法与活法

    治疗用方,往 往有“主之”、“亦主之”、 “宜之”、“可与”等之分, 这不仅是文字上的区 别,而是根据疾病的病 理变化,提出不同的治 疗要求。 “主之”,亦即“定治” 之法,是指方与证完全结 合,非此方治疗不可。例 如《痉湿喝病脉证治》第 22条:“风湿,脉浮身重, 汗出恶风者,防己黄芪汤 主之。”证属风湿在表,本 应“其在皮者,汗而发...

  • 用胶考虑其在膏方中的药效

    用胶考虑其在膏方中的药效

      膏方中会用到胶类药,胶性黏稠,是收膏的上好基质。但是,用胶更多的是考虑其在膏方中的药效,所以不同的胶要根据其功用来选用,要掌握好使用的量。   阿胶是“补血圣药”,补血膏方首选。它善治血虚引起的各种病症,并能通过补血起到滋养补益的效果。服用后,会使脸色红润,肌肤细嫩,有光泽。也可用于调经保胎,增强体质,改善睡眠,健脑益智,延缓衰老。   鹿角胶味甘、咸、性温,功能补肾,益精,补血,温阳益精膏方首选。常用于治疗肾气不足,虚劳羸瘦,腰痛,男子阳痿、滑精,妇女子宫虚冷、崩漏、带下。...

  • 辨证使用中药止痛

    辨证使用中药止痛

    骨伤、风湿、外感等疾病引起的疼痛较为常见。许多中药外用如煎水冼浴、外敷等有镇痛、镇静和麻醉功效。临床观察发现,外用中药止痛时,须辨证选药。定位,方能事半功倍。 按照中医辨证施治的原则,如用于活血止痛可选用丹参、泽兰、三七、乳香、没药、三棱.、元胡、红花、桃仁、灵芝、郁金;行气止痛可选用青皮、佛手、木香、乌药、柴胡、陈皮;通络止痛可选用全蝎、蜈蚣、甲珠、地龙、路路通;祛风止痛可选用防风、白芷、荆芥、白附子、白僵蚕、全蝎、细辛、天麻;胜湿止痛可选用苍术、木瓜、羌活、五加皮、苍耳、防已、木通;温经止通可选用川乌、草乌、...

  • 中医的三大特色适用于护理

    中医的三大特色适用于护理

    笔者一直在思考几个问题。当前医疗背景下,护理人员应该具备什么样的知识与能力?南丁格尔给现代护理带来了什么?为什么要举办中医特色护理培训班?作为护理人员在职的继续教育,我们应该如何开展教学? 南丁格尔与中医护理 曾有人问我:“护理专业的人才培养和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应该有共性的规律,但素质、知识、能力应该有所差异,作为教育专家,您怎么看?” 我认识一家医院,聘用医生的考察程序为理论考试-操作考核-面试,而聘用护士的考察程序为面试-操作考核-理论考试。对护士的考察,第...

  • 三种情况要慎用甘草

    三种情况要慎用甘草

      甘草,别名国老、蜜甘、美草、蜜草、蕗草、灵通。味甘平,入心、肺、脾胃诸经,在现代中药学中属于补气药的范围,具有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缓和药性的功效。其生者偏于清热,炙者则偏于补中。炙甘草是用生甘草与蜂蜜、水同炒制成。生甘草微凉,炙甘草微温。甘草生用,可治咽喉肿痛,痈疽疮疡,还可解药食之毒;炙用,可以治疗脾胃虚弱,食欲不振,腹痛泄泻,劳倦发热,咳嗽气短。中药古籍《神农本草经》将甘草列为上品,说甘草有坚筋骨、长肌肉、倍气力及解毒之功。   在中医处方中,甘草是最常用的一味中药。这是因为甘草具有调和诸...

  • 通里泻下治法的运用原则

    通里泻下治法的运用原则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 对后世掌握通里泻下治法的运用原则,具有指导意义。   后世张仲景、刘完素、张从正、叶桂等医家对攻下法均有发挥和拓展。   通里攻下法是运用通便下积,荡热除实,或泻水逐饮类方药,促使停留于体内的宿食燥屎、瘀血、水饮从下窍而出,达到里气和通、邪实外泄的一种治疗大法。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指出:“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说明里热内结、腑实腹满...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