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15页

中 第315页

  • 浮小麦 中医的疗疾良药

    浮小麦 中医的疗疾良药

    小麦为禾本科一年生草本植物,世界各地均有大量种植。未成熟的小麦被称为浮小麦,因置于水中浮在水面而得名。 中医认为,浮小麦味甘性凉,可人心经,能止汗。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说,浮小麦能“益气除热,止自汗盗汗、骨蒸虚热、妇人劳热”。人在炎热的夏季运动和吃饭时出汗是正常现象,而且可以通过出汗,达到调节体温、排除代谢废物的目的,但如果总是出虚汗则属病态,必须按汗病治疗。 以自汗(在清醒时出汗)为主,出汗部位以头部、躯干为主,并伴有精神疲惫、食欲不振、大便稀溏、周身无力、少气懒言、手脚冰冷等症者...

  • 芡实成食品 中医药食同源

    芡实成食品 中医药食同源

      芡实又名鸡头莲,为芡的成熟种仁。剥开后里面白色的软肉裹着一粒粒棕红色的白米,这就是芡实了。七八月的新鲜芡实放入锅中蒸煮后去壳即可食用,芡实米洁白如玉,口味较淡,灵巧的水乡人想着法子将其做成可口的美食,如芡实粥、芡实糕等。其中以芡实糕最为有名,即把鲜芡实蒸煮后晾干研粉,同糯米粉和白糖一起加水搅拌揉成面团,讲究的人家还会放上桂花或者核桃粉,变成更加可口的桂花芡实糕和核桃芡实糕。   其实芡实成为食品还一个小故事。相传当时正遇上饥荒,村里有个叫倩倩的寡妇,上有婆婆,下有孩子,每天靠挖野菜水草充饥。一天她挖野菜...

  • 补中益气补精填髓 黄芪鸡

    补中益气补精填髓 黄芪鸡

      主料母鸡1只。   配料黄芪片20克。   调料葱,姜,盐,料酒,花椒水。   制作将母鸡宰杀生,去毛和内脏,剁成3厘米见方的块,放入沸水锅内烫3分钟捞出,洗净血沫,装入汽锅内;加入葱,姜,盐,料酒,花椒水等。将黄芪片洗净,也放入汽锅内,盖上盖,上笼蒸3小时取出,拣去葱,姜,黄芪即成。   养生功效补中益气,补精填髓。   小贴士中医认为,黄芪生用,益卫固表,利水消肿,托毒,生肌,治自汗、盗汗、血痹、浮肿、痈疽或溃久不敛。炙用补中益气,治内伤劳倦、脾虚泄泻、脱肛、气虚血脱、崩带及一切气衰...

  • 八珍鸡治中风后遗症

    八珍鸡治中风后遗症

    中风是中老年人常见的急危重症,致死、致残率较高,在存活者中,有大约80%的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即中风后遗症。中风后遗症最常见的就是病人一侧肢体偏瘫、一侧肢体感觉障碍、一侧视力障碍、言语障碍、吞咽障碍、认知障碍、大小便障碍等,给患者和家属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和不便。中医食疗对治疗中风后遗症有一定的疗效。下面介绍一款八珍鸡,家属可以在家制作,给患者食用。 母鸡1只(约1000克),当归、川芎、白芍、熟地、党参、黄芪、白术、茯苓各6克,盐、黄酒、味精等调味品适量。将以上中药冲洗干净后以黄酒100毫升浸泡半小时,母鸡...

  • 药膳的中医基础 中医食疗学

    药膳的中医基础 中医食疗学

    几千年来,中国传统医学就十分重视饮食调养与健康长寿的辩证关系,它包括食疗,即用饮食调理达到养生防病治病作用;以及药膳,即用食物与药物配伍制成膳食达到养生防治疾病的作用。中医学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积累了宝贵的药膳食疗保健经验,形成了独特的理论体系。 食疗与中医食疗学 食疗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用药物、食物,通过烹调加工,具有防病、治病的保健食品。食疗也可以指一种养生方法,又称 “食治”,即根据食物的不同性味,作用于不同脏器,而有调理和治疗作用。它是养生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包括药膳等重要内容。...

  • 石斛麦冬茶:益胃消食和中

    石斛麦冬茶:益胃消食和中

    石斛、麦冬、谷芽各10克。沸水浸泡,代茶饮。 功效:养阴清热、益胃生津,消食和中。适用于阴虚胃热,呕逆少食,咽干口渴,舌光少苔。...

  • 胃脘痛中医饮食调护

    胃脘痛中医饮食调护

    本病多由饮食、情志所伤,所以在治疗上应辨证求因,施治用药。根据疾病辨证分型,提出不同的饮食调护措施。 肝胃气滞 本型患者胃脘胀痛,饱闷不适,食后尤甚痛无定处,攻撑连胁,遇情志不遂则重。嗳气频作,矢气较舒,或有恶心呕吐、泛酸;苔薄白脉沉弦。治法:疏肝和中,清和胃气。此型患者的护理宜保持心情舒畅,饮食宜用食疗处方:党参15-30克,柴胡6克,陈皮3克,黄米(大米炒至焦黄)50粒,加水4碗煎1碗半代茶饮。隔天1次,连服4-6天。若泛酸者可加乌贼骨,瓦楞子以敛酸,如挟食积中脘,纳呆、脘胀闷,苔厚可加神曲、山楂、麦芽之类以...

  • 中医食疗消除足跟痛

    中医食疗消除足跟痛

    足跟痛是中老年人常见的多发病之一。中医认为,肝主筋,肾主骨,足跟为肾所主,肝肾亏虚则筋骨不健,跟骨疼痛,所以食疗当以补益肝肾、强健筋骨为本,从根本上消除足跟痛。 以肾气不足为主要病机的足跟痛.主要表现为局部疼痛固定不移、行走不利、行走则疼痛加剧,或伴有头目眩晕、腰膝酸软、肢软乏力等症状。当以补肾气,强筋壮骨为木进行医治。可选用韭菜100 克、羊肝100 克.调味品适量。将韭菜洗净,切段;羊肝洗净,切片,加水淀粉适量拌匀,锅中放植物油适量,烧热后下羊肝翻炒,待熟时,下韭菜,翻炒至熟,调味服食。每周2 次。 以肝肾阴虚...

  • 夏日防中暑增食欲 几则香薷治疗方

    夏日防中暑增食欲 几则香薷治疗方

      香薷,又名香茹、西香薷、为唇形科植物海洲香薷的全草,主产于江西。中医认为,香薷性味辛、微温,入肺、胃经,有发汗解表,祛暑化湿,利水消肿之功,适用于夏季外感于寒,内伤暑湿所致的暑湿表症,水肿,小便不利等。本品外能发散风寒而解表,内能祛暑化湿而和中,性温而为燥烈,发汗而不峻猛,故暑天感邪而致恶寒发热,头重头痛,无汗,胸闷腹痛,吐泻者尤多适用,故《本草纲目》言“世医治暑病,以香薷为首药,然暑乘凉饮冷,致阳气为阴邪所遏,遂病头痛,发热恶寒,烦躁口渴,或吐或泻,或霍乱者,宜用此药,以发越阳气,散水和脾&h...

  • 夏季中药凉茶自制方法

    夏季中药凉茶自制方法

    一到夏季,很多商场和药店都会备一些免费的凉茶供人们饮用。凉茶清凉降暑,一般在暑热天饮用,多适用于“中暑”症。用来配制凉茶的药物多有芳香化湿、清热解毒、利水渗湿、发散表邪、生津益气等功效,既可单味药使用,也可多味药组合,凉茶种类可达数以万计。 其中芳香化湿、开窍醒神类的中药有藿香、佩兰、石菖蒲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类的有金银花、大青叶、淡竹叶、夏枯草、生地、玄参、蒲公英、板蓝根、土茯苓、鱼腥草、芦根、绿豆、连翘、莲子芯;利水渗湿类的有滑石、西瓜翠衣、车前草、金钱草、绵萆薢、绵茵陈、通草...

  • 胡椒辛热 功能温中散寒止痛止泻

    胡椒辛热 功能温中散寒止痛止泻

      胡椒为胡椒科植物胡椒的干燥近成熟或成熟果实。本品分布热带、亚热带地区,中国华南及西南地区有引种。国内产于广东、广西及云南等地。当果穗基部的果实开始变红时,胡椒尚未完全成熟,这时剪下果穗,晒干或烘干后,即成黑褐色,取下果实,通称黑胡椒。如全部果实均已变红时,说明胡椒已经完全成熟,这时采收,用水浸渍数天,擦去外果皮,晒干,则表面里灰白色,通称白胡椒。   胡椒的主要成分是胡椒碱,也含有一定量的芳香油、粗蛋白、粗脂肪及可溶性氮,能祛腥,解油腻,助消化。胡椒有防腐抑菌的作用,可解鱼虾肉毒。黑白胡椒在临床使用时有...

  • 中国药膳学分类

    中国药膳学分类

    中国药膳学分类,通常有按研究内容、按药膳治疗作用,按药膳制作方法3种不同的分类。 1.按研究内容分类 (1)药膳配药学:是以中医中药、烹饪理论为依据,研究药 物性能、食物特点、用膳者身体状况、药物和食物配合.以便用 来保健治疗疾病的一门科学。药膳调配师根据药物、食物的性 味、偏性,按照确立的治法,选用一定药物和食物组合成各种药 膳配方,用以防病治病,强身壮体。如对于气血不足的病人,宜 选用“十全大补汤”,以达到气血以补的作用 (2)药膳炮制学:是研究药膳制作前,对药物食物,按照治 疗疾...

  • 上古时期中医养生发展史

    上古时期中医养生发展史

    我们伟大的祖国,是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如果从原始群居的猿人算起,已经历了近两百万年的漫长过程。到公元前二十一世纪的夏代,即第一个奴隶制王朝建立以前,大概可分为原始群、母系氏族公社、父系氏族公社等几个历史阶段。在这个时期内,为了生存和发展,我们的祖先在与大自然斗争的过程中,逐渐地认识了自然界,并通过自己的劳动,努力创造条件,以适应自然、改造自然,维持自己的生存与种族发展。他们懂得了创造简单工具去寻觅、猎取食物以充饥;择居处、筑巢穴以避风寒、防野兽;存火种以照明、御寒、熟食;以及用语言、舞蹈等方式传递信息,表达感情等...

  • 金银花搭配中药制不同药茶

    金银花搭配中药制不同药茶

      金银花味甘、性寒,入肺、胃经,是清热解毒消暑良药。   用金银花的花、叶和藤蒸馏出的露汁,气味清香,甘凉润口,是清凉解暑饮料中的佳品,还可预防小儿皮肤疮疖、痱子和流感。金银花还是外科要药。《外科精要》记有:“金银花治痈疽发背,不问发生在何处……皆有奇效。”也可应用于阑尾炎、菌痢、肺炎等症。如治暑热腹泻,可取金银花20克,入铁锅中焙干研末,糖水或蜂蜜调服。金银花、菊花、代代花、玫瑰花、合欢花各取10克,加冰糖少许代茶饮,除了清热解毒,还可以养颜美容,适合...

  • 男科偏方 遗精的中医食疗

    男科偏方 遗精的中医食疗

      遗精指不正常的精液外流。梦交而遗者为梦遗;无梦而遗者为滑精。中医认为此症多因于虚火;责之心、肝、肾。心肝之火内动,阴虚相火妄动及湿热下迫等都可扰动精室,精液外流;肾虚精关不固,亦可使精液失摄而自遗。治宜采用有补肾、固精、壮阳、安神作用的食物疗法,可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1、韭菜60克,水煎服。或糯米煮粥,加盐、油,待粥将熟时,将洗净切段的韭菜放入粥中,煮片刻至汤稠。每日温热服食2次。韭菜有温补肾阳、固精止遗作用。   2、冬虫夏草加适量冰糖隔水炖,或与桂圆、核桃仁、红枣蒸熟服用,为“秘精益气、专...

  • 初夏恼人的便秘 中医教你治

    初夏恼人的便秘 中医教你治

    初夏,本是“轻装上阵”的时节,然而,有种不为人知的痛苦却让人无论如何也轻盈不起来,而且严重影响生活质量和情绪,这种痛苦就来自恼人的便秘。 病因多样 症状扰人 “便秘是指由于大肠传导功能失常导致的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时间或排便间隔时间延长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证。它既是一种独立的病证,也是一个在多种急慢性疾病过程中经常出现的症状。”西安市中医医院副院长梁靖华表示,长期持续存在的便秘不但症状扰人,而且非常影响生活质量。 梁院长指出,中医认为,便秘的病因是多方面...

  • 中国饮食传统“原汤化原食”

    中国饮食传统“原汤化原食”

    在中国的饮食传统中,就一直有“原汤化原食”的说法。老人们在吃完捞面、水饺后,都要喝点原汤。“原汤化原食”这种说法,从营养学角度来说是有一定道理的。 首先,“化”有“消化”的意思。煮淀粉类食物时,其表面的淀粉会散落到汤中,当加热到100摄氏度时,淀粉颗粒会分解成糊精,能帮助消化食物。而且,面汤中还含有消化酶,在煮的过程中不会被破坏掉,也可以帮助消化食物。所以,喝原汤可以帮助减少积食。 其次,喝原汤还有一定的补充...

  • 高考中考将至 简单茶粥度考期

    高考中考将至 简单茶粥度考期

      6月炎炎夏日,一年一度的高考、中考将至,又有一批学子即将奔赴考场,经历人生中重要的考验。   在紧张的备考、应考时期,名目繁多的保健食品、五花八门的营养食谱,让考生和家长无从选择,同时也容易走进一些误区。应如何通过饮食养生让考生安心备考?出现不适又应如何调节?为此,记者采访了北京中医医院脾胃病科吴兵医师,请他为考生和家长支招。   均衡饮食莫贪嘴   《黄帝内经》中有“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的说法,考生在紧张的备考中,思虑多,用脑多,脾胃也在不知不觉中变...

  • 诊治老年中晚期癌瘤思路探讨

    诊治老年中晚期癌瘤思路探讨

      我国是癌症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癌症也是我国中老年人中最为常见的疾病之一,在城市中,是各种疾病死亡的第一位,在农村居第二位。   癌瘤不是一朝一夕发生的,而是经过一个十分漫长的病理变化过程,它的潜伏期相当长,大约需要10~15年,甚或20~30年以上。随着年龄的增长,癌的发病率也随之上升,所以一旦在人体内形成了癌瘤,大多数病人都已到了中老年,再加上人到老年以后,体内各个脏器的生理功能下降,内分泌系统失调,免疫功能减退;有的老年人由于长期受到精神上的创伤,或病症的干扰,或工作、居住环境的污染以及不良生活及...

  • 中医病理学:邪气

    中医病理学:邪气

      邪气,是中医病理学概念,同时也是医学中的一个哲学概念。中医学认为,邪气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邪气是各种致病因素的总称,它主要包括六淫、七情、饮食、劳逸、痰饮、瘀血等;狭义的邪气是一个具体的概念,如暑邪、湿邪、疫邪等,有着特异的属性与致病性。邪气的变化,对人体的生理、病理都会产生影响。   邪气是疾病发生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中医学认为,人之所以生病,主要是由于正邪斗争所决定的。正邪斗争的结果,决定疾病的发生、发展。邪气与正气是矛盾的双方,是对立的统一体,它们如同阴阳变化一样,时刻处于矛盾的运动之...

  • 中医方药进行迂回治病

    中医方药进行迂回治病

    医者治病,在多数情 况下,是有是病,即用是 方。如风热咳嗽,用桑菊饮 疏风散热、肃降肺气;肝气 郁结,用柴胡疏肝散畅达 肝气;胃寒痛,用良附丸温 中止痛……等,即是其例。 但是,有些病证,特别是一 些内伤杂病,久病一则按 有是病,即用是方治之,其 效不著,二则按上法治之, 反而弊多利少。如阴血亏 损之病,不受滋补,补则反 见腹胀腹泻等。在此情况 下,摆脱有是病,即用是方 之束缚,并采用方药给予 迂回冶疗,就能化弊为利, 也能收到治彼愈此的效 果。这种治法,在医书里, 是屡见不鲜的。中医所...

  • 老中医董德懋撰写“形神合一”

    老中医董德懋撰写“形神合一”

      笔者在1981年随全国著名中医学家董德懋先生学习期间,他将亲手撰写的“形神合一”全文交本人读学。文中归纳、概括、层次分明、深透的理论一直指导着我的临床实践,现介绍给大家以共赏。   《素问·上古天真论》说:“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就是说,通过后天的养生调摄,能便形神共调合一而增寿,可度百岁。祖国医学这一形与神的合一论,而成为养生之中不治已病治未病的主要内容...

  • 彭原卫生院:中风十法疗效好

    彭原卫生院:中风十法疗效好

    甘肃省庆阳市西峰区彭原卫生院近年来着力加强中医心脑血管专科建设,潜心为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提供质优价廉的中医药诊疗服务。该院中医心脑血管专科的医护人员,在汲取传统中医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探索,形成了“虚、火、风、痰、气、血辨证法”治疗心脑血管病的理念,自创“醒脑开窍、清热化痰、平肝息风、通腑排毒、活血化瘀、益气通络、回阳救逆、健脑补肾、固表祛邪、养阴生津”治疗中风十法,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深受当地群众认可。在中医心脑血管专科的带动下,彭原卫生院中医药服务量所占比重...

  • 良药苦口 喝中药能喝水吗?

    良药苦口 喝中药能喝水吗?

    良药苦口,很多人喝中药时,眼一闭,心一横,就咕咚咕咚地一口气喝下。喝完后宁愿强忍着嘴中的苦涩,也不敢喝水,怕冲淡了药效。专家称,这其实是过虑了,完全不必要如此遭罪。 “熬中药时的水量的确需要控制,熬好之后,中药的有效成分已经溶入到药汁中。把药汁喝下之后再去喝水,是不会改变有效成分的浓度的。”桂林市中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廖进说,“一般人喝了一碗药下去也喝不下太多水了,这时喝点温开水没什么不可以的。” 廖进表示,要是担心冲淡药效,也可以不喝水,在嘴中含一颗糖或是一点...

  • 中医“院校+师承”仍有困境尚需改革

    中医“院校+师承”仍有困境尚需改革

    自1956年开办高等教育后,中医药教育纳入了国家教育体系并与现行教育制度接轨。这一过程中,中医药教育机构得以逐步建立,教育层次与课程体系日渐完善,主体培养模式也由院校教育替代了传承教育。 半个多世纪过去,尽管中医药高等教育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就,但存在的问题也显而易见——“乏人”依然存在,“乏术”愈加严重,科班出身的名医大家寥寥可数。 业内近些年深刻反思与研讨,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中医教育未能充分遵循中医人才的培养规律,培养模式出...

  • 中药方剂剂量的古法描述

    中药方剂剂量的古法描述

    现将部分中药古方手写数字、剂量单位的资料整理如下,供读者参考学习。 (元宝草)...

  • 辨证 是用中医的诊断手段

    辨证 是用中医的诊断手段

    辨证,是用中医的诊断手段,即望、闻、问、切等,对病人进行调査研究,采集病情资料,运用八纲辨证、脏腑辨证、营卫气血辨证、三焦辨证等具体方法进行分析、归纳、综合,判断疾病属何证的整个过程。 证 是疾病的病因、病理、病位、病性、临床症状和诊断的概括,包括脉证舌色。是对疾病的一定阶段综合反应的认识,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着疾病的夹杂、合并、先后、主次、邪正盛衰的情况。证的概念与症状、证候群不同,证不是疾病的现象罗列堆砌,而是对疾病透过现象看本质的科学分析、归纳的总结。 病 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作用下发生病理变化...

  • “众筹中医”中医是中国人的必修课

    “众筹中医”中医是中国人的必修课

    提到专业中医育儿课程,越来越多人会第一时间想到当归中医学堂。在实现“家庭中医”渐进式培养的同时,这家传统中医教育机构旗下的行知堂中医诊所也提供纯正的中医诊疗服务。 中医是中国人的必修课 当归中医的创始人李永明,是社会资本跨界举办中医机构的代表人物。这位曾经的IT人、互联网老兵,从踏进中医界起就怀着公益的心态,“为了回报中医让我重获健康,也为让更多人了解中医。” 他在全国各地举办公益讲座,内容以中医育儿为主,因为“欲养子先正己之...

  • 中医听声音 听出月经病类型

    中医听声音 听出月经病类型

    声音来源于气的鼓动。气有盛衰,所以声音就有强弱,声音的改变往往是内脏功能强弱的体现。外邪的刺激或内脏功能的病变,有时可导致声音的异常。 女性月经病闻诊表现有这些,发声重浊,声高而粗,多属实证;发声轻清,低微细弱,多属虚证;嗳声噫气,多属胸脘不畅。呼吸较粗者,多属正气不足。 时发长吁短叹者,多为情志抑郁,胸怀不舒。如经行咳嗽,咳声重浊者,多为肺气壅盛;咳声不扬而气粗者,多属肺热;咳声低弱者,多为肺虚;咳气不畅者,多属肺气不宣。再如经行呕吐,吐声微弱,吐势徐缓者,多属虚寒;吐声壮厉,吐势较猛者,多属实热等。 中医...

  • 中医遗风一直影响着前仆后继的中医人

    中医遗风一直影响着前仆后继的中医人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中医药学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养生理念及其实践经验,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的确,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传统知识创新的优秀领域,更是维护民众健康的不竭源泉。如今中医药发展面临的问题还是继承不够,继承是中医的传统,继承符合中医自身发展规律,只有充分汲取前人的智慧,才能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提高。中医药文献资料是一个巨大的宝库,对中医药传统文化的挖掘整理,将会成为研究医学问题上疑难杂症的不竭源泉。中医药需要创新,但继承是创新的基础,而继承...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