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317页

中 第317页

  • 常见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

    常见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

    目前,中西药配伍用于治疗疾病已经成为临床治疗的重要手段。配伍合理,则可取长补短,产生协同、增效的作用,也可减少药物用量及毒副作用等。但若不合理用药,则有可能降低药效或加重药品本身的毒副作用,加剧病情恶化。以下常见中西药配伍合用禁忌应引起注意。 1.糖尿病患者在服用优降糖等降血糖药物期间,忌服用甘草、人参、鹿茸等中药。因为这些中药所含有效成分能促使糖原异生,减少人体组织对葡萄糖分解,从而使血糖升高,加重糖尿病。 2.降压药不要与含麻黄碱的中成药如麻杏止咳露、止咳定喘丸、防风通圣丸等合用。因为麻黄碱可使血管收缩,有...

  • 当中医遇上了无证可辨

    当中医遇上了无证可辨

    周志朋 杨明珠 广西中医药大学 症状明显,但辨证不明,可谓无证可辨,实乃业医者之窘境,然在此种态势下该如何寻找出路,如何才有“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企盼呢?笔者认为,当中医遇上了无证可辨,尝试使用汗、吐、下、温针四法中的某一种,也许它就是“无路”时的“又一村”。 《伤寒论》云:“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 保持中医特色 未来中医精准医学的方向

    保持中医特色 未来中医精准医学的方向

    “精准医学”计划,由美国率先提出。随后,我国成立了“国家精准医疗战略专家委员会”,“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也将启动。由此,“精准医疗”成为席卷世界的医学发展新高潮,医学界从原来的循证医学可能走向精准医学。 作为具有几千年历史的传统中医,如何认识精准医学,如何将精准医疗运用于临床,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医学道路,是中医学界需要深思与探索的新课题。 按照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的定义,精准医疗是一个建立在了...

  • 中医精准医学:脉诊 分级诊疗

    中医精准医学:脉诊 分级诊疗

    “脉诊作为中医精准定位的一个重要方法,在中医学今后的发展中,必将起到引领作用。”日前在浙江舟山召开的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上,会长刘炽京这一观点得到了多位中医脉象学专家的认同。 刘炽京提出,相较西医的精准医学诊疗思维,中医是针对个体个案的精准医学,中医精准医学根据异常脉动与药物和针刺对应来进行治疗。近代出现的微观脉为中医精准医学奠定了基础,通过微观脉技术,中医生更容易采集到精确靶点,为制定治疗方案和药物选择提供依据,也为辨证施治提供技术支持。...

  • 成语“明目张胆”与中医

    成语“明目张胆”与中医

    “明目张胆”这个成语,原意是指不畏强暴,敢作敢为,本是一个褒义词,后来则用来比喻毫无顾忌、胆大妄为地做坏事,成了一个贬义词。 从中医学上讲,“明目”与“张胆”确有关系。中医认为,胆是 “六腑”之一,与“五脏”中肝的关系最为密切,称之为“肝胆相表里”。肝在五脏中开窍于目,故肝胆有病时,常反映到人的眼目上,如肝血不足,则眼目昏花、雀盲;肝胆有火,则目赤眵多等。胆的病症为&ld...

  • 中医心身医学和刚柔辨证

    中医心身医学和刚柔辨证

      中医心身医学起源于《周易》,在《内经》、道学、道教及内丹学中均有较详细记载,后来成为中医学之一部分,历代均有发展。进入21世纪,随着疾病谱的改变,中医心身医学正式建立并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中医心身医学的源流   中医心身医学历史源远流长,自伏羲一画开天创八卦,文王演周易,孔子做《易传》,黄帝著《内经》,后代均有发展。本文将对中医心身医学源流做一梳理,以有利于心身医学的发展。   第一,中医心身医学起源于《易经》。《周易》也称《易经》,为群经之始。《易经·乾·...

  • 中下焦大剂 上中焦小剂

    中下焦大剂 上中焦小剂

      大病应大治,大病小治,如同儿戏;小病应小治,小病大治,正气不安;下(焦)病应重治,下病轻治,隔靴搔痒;上(焦)病应轻治,上病重治,药过病所。   笔者向来认为:医者擅用大剂或者擅用小剂,是由其所擅长治疗的病人群体的特性决定的,有其客观性,并非决定于医者的主观喜好。近来有机会较长时间观摩两位风格迥然不同的山西名中医的临证实况,更验证了笔者的先前观点。   在没有直接观摩赵杰主任(山西中医学院附属中西医结合医院名中医工作室主任)的门诊情况之前,笔者已经领略过其开的一张方子:旋覆花20克,代赭石20克,炙...

  • 中医分析判断疾病

    中医分析判断疾病

      中医分析判断疾病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中医根据诊察了解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状资料,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即可分辨“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所反映的人体的内部变化,作出“病”、“证”的诊断结论。   1.由“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具体”   通过“司外揣内”,“察外在之‘象’,知内在之‘藏&...

  • 周易 应纳入中医药院校教材

    周易 应纳入中医药院校教材

      《周易》是对我华夏文化影响最大最深的、蕴含着深刻哲理和高度智慧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最著名、最古老的文化典籍之一,被尊为群经(十三经)之首。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说道:“《易》道广大,无所不包,旁及天文、地理、乐律、兵法、韵学、以逮方外之炉火,皆可援《易》以为说。”其实,《周易》的文化内涵,远不止这些,它还涉及到伦理学、哲学、史学、文学、美学、医学等,把中国古代的命理、数理、天理、哲理、心理与文理,统统熔于一炉,称得上是中华民族文化思想的“综合知识库”。...

  • 中医五脏和季节的关系

    中医五脏和季节的关系

    中医把人体比做一个小宇宙,人的心、肝、脾、肺、肾和宇宙中的五行是相同的,肝(胆)属木,心(小肠)属火,脾(胃胰)属土,肺(大肠)属金,肾(膀胱)属水。当人体五脏相对平衡时,身体就会很健康,体内肾滋养肝,肝滋养心,心滋养脾,脾滋养肺,肺滋养肾,肾越好,肝越好,各脏器之间会产生相生的作用,良性循环。但平衡是相对的,不平衡是绝对的。现代人生活节奏快,精神压力大及生理功能的自然衰退,食物中的农药、化肥、药物中的毒素沉积等等,都会导致机能失调。当其中一个脏器有病的时候,如不及早治愈,慢慢的各脏器之间就会恶性循环,产生...

  • 中药不良事件常见原因

    中药不良事件常见原因

    《类经》云:“药以治病,因毒为能,所谓毒约,是以气味之有偏也,…… 其如故也,在以人之为病,病在阴阳偏性耳。”合理利用药物的偏性可以改善患者的阴阳失调状况,相反如果乱用滥用,则会有不良事件发生,甚至引起药物中毒。在应用中药复方治疗疾病的过程中决不可忽视其对人体产生的一定毒性以及各种不良事件的产生。近年来报道的中药不良事件的类型主要有过敏性反应、过敏性休克、肝损害、肾损害、心血管、消化系统等的不良事件等,而导致中药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为药物本身有毒性和使用不当。 药...

  • 中医魅力引我走上学医路

    中医魅力引我走上学医路

      谢文纬,男,1949年出生。1969年赴内蒙古建设兵团作过兽医。1977年进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中医系学习,毕业后在北京朝阳医院任中医师。1984年赴美国,曾在美国凯斯西部大学附属医学院任高级研究员,并在美国医学院首开中医课。   1996年回国,现为北京普祥中医肿瘤医院特聘专家。主要著作有《中医成功治疗肿瘤一百例》、《两部天书的对话——易经与DNA》、《一个中医在美国》等。   因病而对医学产生兴趣   我18岁那年,正值“文化大革命&rd...

  • 中医膏方的体会与思考

    中医膏方的体会与思考

      对膏方工作的几点思考:   1.加大宣传,建立更加完善优质的膏方服务体系。对北方很多老百姓而言,膏方是一个新事物,需要加大膏方知识的宣传与普及。这个新事物带给老百姓的第一感觉,决定了这个新事物的兴与衰。所以,要想建立稳定的膏方市场,应该建立一套从开方到销售一体化的更加完善而优质的服务体系,使百姓真正体会到中药膏滋快捷、方便、舒心的服务。   2.成立膏方监管机构。目前,从药厂、医院到超市、药店都在开展膏方,由于生产标准、生产条件等的不同,导致膏方质量不一。因此,成立膏方监管机构,制定统一的质控指标与...

  • 中医男科精室概念理论

    中医男科精室概念理论

      随着中医男科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和完善,“精室”这一男科所独有的概念受到学者越来越多的关注,精室的生理、病理及精室疾病的辨治理论均需进一步完善和提高。在兹仅对精室的概念、解剖论述如下。   精室概念溯源   将“精室”这一概念作为男子藏精的部位,最早见于《黄庭内景经·常念章》:“急守精室勿妄泄,闭而宝之可长活。”《云笈七签·诸家气法部·胎息根旨要诀》注曰:“精室,男子以藏精,女子...

  • 中医学强调医者的医学技能和经验积累

    中医学强调医者的医学技能和经验积累

    •中医学强调医者的医学技能和经验积累,强调因人、因时、因地制宜辨证论治,处方用药。与循证医学其中两项原则有异曲同工之妙。 •国家应该对中医临床研究有高层设计,可以成立专门的委员会并组织专家学者按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建立与国际标准接轨的中医循证医学证据等级和推荐标准,并在全国和全球推广执行。 •应加强对从事中医临床研究人员的培训力度,纠正有关中医药针灸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已经被数千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而无需用科学方法再证实的错误观点,严格按照循证医学建议的方法学来设计试验...

  • 中医从存废之争到走向复兴

    中医从存废之争到走向复兴

      近现代历史上中医存废之争   鸦片战争之后,西方医学传入中国,中医药学在中国的统治地位受到挑战,虽然仍在国家的卫生保健系统中占有主导地位,但却失去历史上一统天下的优越感。在医学界开始出现一种崇新排旧的倾向,著名中医何廉臣曾评价说:“现在政府及各社会渐有扬西抑中之概,故东西接踵而至,留学欧美日本医科之学生源源回国,将来新旧激战,必然之势,政府已有整顿太医院改用西医之说,中医汲汲可危已可概见。”   辛亥革命之后,北洋政府大力推行西方医学。北洋政府教育部于1912年11月颁布&l...

  • 创新思维发展中医中药借“均等化”推动“治未病”

    创新思维发展中医中药借“均等化”推动“治未病”

    受南昌市卫生计生委安排,我到江西省南昌市进贤县三里乡卫生院开展精准扶贫工作。当我第一次走进三里乡卫生院时,我误以为走进了一所中医专科医院。 门庭两边一幅幅历代中医名家的画像、通道两侧一块块中医保健的宣传栏、诊室内外一条条中医名家的警世名言……医院的每一个角落都显现出浓厚的中医氛围。这些文化氛围,映射出三里乡卫生院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体现了中医药在乡镇卫生院改革与发展中的独特作用。 创新思维发展中医中药 三里乡有两所医院,即:三里乡卫生院和三里血防站...

  • 中医依据体质进行调养

    中医依据体质进行调养

    中医讲究依据体质进行调养,也就是说防病的前提是弄清体质,才能根据体质特点进行个性化调养,从而达到调养自身的目的。而网上也有许多关于如何判断自身体质状况的方法,于是许多女性就自己诊断是何种体质,从而进行养生保健。其实,女性盲目辨体质容易陷入误区。 “上工治未病”出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其中有云:“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以此强调疾病重在预防。“治未病”也就是在疾病发生之前先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

  • 中医诊病与望闻问切

    中医诊病与望闻问切

    在一些古装电视剧中,经常能看到中医号脉后,便能准确推断病情。于是,有些人就认为,找中医看病时,只要通过号脉大夫就可以无所不知了。其实,这种认识是错误的。 事实上,中医诊病的方法并非仅有号脉一项.它包括望、闻、问、切四大类别,简称为四诊。在诊断疾病的过程中,四诊各自有独特的作用,不能相互取代:而四种诊法又是统一的整体.在中医诊病中缺一不司。 望诊望诊就是中医大夫用眼睛观察病人全身和局部神色、形态的变化。中医认为,人体的外部,特别是面部、舌头与内在脏腑、气血有密切关系。如果五脏六腑、气血阴阳产生病变,必然会反映到人...

  • 中医和西医可以并存和互补

    中医和西医可以并存和互补

      “我无法以医生和医学史家的资格说话,但是有资格以病人的口气说话。”11月23日,第六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在厦门召开,全国的2600多名医院院长参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受邀开讲。   讲座中易中天给全国各地的医院院长们讲起了中西文化与中西医的差别。他说,中医和西医可以并存和互补。   西医把人当“物” 中医把病当“人”   关系无非有两种,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物的关系。易中天说,西方用“人与物的关系&r...

  • 哪些情况最好看中医?

    哪些情况最好看中医?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医疗实践中,中西医结合的方法越来越多。但中西医还是各有所长,什么时候该看中医,什么时候该看西医呢?以下几种情况看中医比较合适。 慢性疾病中医的特点是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诊疗时特别注重脏腑间的相互关系,长于调理人体功能平衡。因此,中医对各种慢性病、老年病,如肝炎、肾炎、支气管炎、慢性肠炎、胃炎、肺气肿、贫血、糖尿病及老年人的消化、内分泌、神经、心血管等系统疾患的治疗有相当好的效果。 情志病变由于多种疾病至今病因不明,病情复杂,西医治疗往往治标不治本,很容易复发,而且长期服用西药...

  • 中成药辨证 选用“水”送服

    中成药辨证 选用“水”送服

    吃中成药时,少不了要用水来送服,其辨证的选用“水”送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疗效,同时,还减少了毒副反应。 温水:具有助阳气、行经络的功能,若为风寒感冒无汗,最好用温热的水服药,可助发汗,感冒自然好得快些。 凉水:具有降火气的作用。热证采用清热之剂,若同时用凉开水送服,则可增加清热药的功效。 黄酒:中医认为黄酒药性温热,有通经、活血、散寒的作用。黄酒送服治疗跌打损伤、气滞血瘀、腰腿疼痛的中成药,如云南白药、跌打丸等,有利于药效的发挥。 姜汤:干姜具有散寒、温胃的效用,用姜汤送服风寒感...

  • 中医之“三神学说”

    中医之“三神学说”

      “三神”即“元神”、“欲神”和“识神”。元神与生俱来,是“神”最重要的部分,主宰人的生命。“识神”基于“元神”,生于后天,是学习与积累的心理活动。“欲神”是源自本能的心理活动,包括各种内在深藏的欲念冲动,是“元神”的一部分或外在表现。   “三神”之间的关系   ...

  • 中医认为精属阴主静

    中医认为精属阴主静

      我们日常说的“精”,在中医里指的是狭义的“生殖之精”。广义的“精”指的是人体一切有形的精华物质,包括血、津液、髓、水谷精微等。从来源上分,精包括禀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和源于饮食的后天之精。精一般呈液态,贮藏或是流动于脏腑之中。      精与气、血、津液的关系   精与气、血、津液之间都是可以相互生化的,不过略有不同。中医里认为精属阴主静,气属阳主动,气的运动不息能促进精的化生,气的固摄作用又能固摄精液,使精聚而充盈,不致无故...

  • 中医学的特征 辨证论治

    中医学的特征 辨证论治

      编者按:中医学的特征之一,是辨证论治,而“证”所指代的内涵,决不仅仅是临床单一的症状群,它包括病因、病理、病位、病性、病势,即疾病的症结所在,因此,只有准确地认“证”,临床治疗才能有的放矢。而要达到准确认证,则应正确地辨析相类似或相关联证候之间的异同点,这就需要运用证候鉴别诊断学的理论与方法识别病证。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沈阳市名医张明雪教授《证候鉴别诊断概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对五脏六腑常见证候以及脏腑兼证进行了证候鉴别和分析,本版今起每周三将摘其...

  • 中医的精神面貌 外在气质 文化修养

    中医的精神面貌 外在气质 文化修养

    不知何时,国内医患关系“变味”了,医生不再是人人尊称的“救命恩人”,成了“第三方服务员”,患者坐上了“上帝”席位。医生稍有“不尊”,轻者遭遇谩骂,重者被暴打甚至“斩之”。 今年五月,是医疗行业“黑色五月”。5月初,“魏则西事件”折射出国内医疗行业存在的乱象。5月5日,广东省人民医院刚退休的陈仲伟主任医师被曾经的病人尾...

  • 中药去除苦味使其容易入口

    中药去除苦味使其容易入口

      因为苦涩而拒绝服中药的人很多,有没有一些方法既不影响药物的效果,又能去除苦味使其容易入口呢?下面介绍的几种方法大家不妨一试。   “黄金时间”服药。研究发现,一天24小时内人体吸收药物的“黄金时期”分别在上午的8~10时和下午的2~3时,这个阶段正是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药物的苦味不容易对机体产生明显的刺激反应。而饭后半小时以上服药不仅可以防止恶心、反胃,还能减轻药物味苦的感觉,如无特殊需要,可在上述时间段服药。   放凉后再喝。人体口腔内的温度为...

  • 中医药人应全体融入“两学一做”

    中医药人应全体融入“两学一做”

    自从“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学习教育活动开展以来,全国上下掀起“两学一做”活动热潮。 作为中医药人,我们该如何融入到“两学一做”队伍中、如何真正领会到“两学一做”真实内涵,让“两学一做”武装自己,做一名合格中医药人,是当下或今后我们都该思考的问题。 “两学一做”的主体人员是党员,内容是党章党规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结果是做合格党员的表率。但。...

  • 《中国本草全书》:集民间力量完成的宏大工程

    《中国本草全书》:集民间力量完成的宏大工程

    历时8年编校,投入6500万元,收集文献2000余种,全书2.5亿字 •我们生当治平之世,恰好又有些许条件,有机会替往圣先贤完成一点夙愿,只有荣幸之感,何来怨悔之意。 本草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之一,这个系统和符号担负了中华民族生存和繁衍的保障功能。《中国本草全书》通过民间力量,将零散地在历史中尘封的本草文献作为一个完整的数据系统进行搜集整理。为了了解这个文献巨著出版的台前幕后,我们在北京郊区一个古朴的农舍中,采访了《中国本草全书》的主编鲁军先生。 通过民间力量完成的 一次“...

  • 舌象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关键

    舌象研究是中医发展的关键

    国学大师梁漱溟曾在20世纪30年代指出:“凡是学问,皆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而不在乎得数,中医是有其根本方法与眼光的。”中医学观察生命和疾病的独特视角体现在从整体角度系统观察人体,寒热虚实升降是其观察人体功能状态的各个维度,这种观察视角的不可替代性,使迄今为止当代的西医学仍然无法对大部分中国人熟知的寒热虚实证候现象做出合理解释,这就是梁漱溟所谓中医的根本眼光,也是中医学辨证的基础。辨证施治的过程是从整体系统功能状态角度观察问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辨证论治的独特性,使中医学具有不可替代的...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