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中 第202页

中 第202页

  • 风药在心脉病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风药在心脉病证中应用的研究进展

    《黄帝内经》曰: “风为百病之长” “风为百病之始” “风性 善行而数变” 。 充分概括了 “风” 与诸多疾病的密切关系。 风药 是一个法象药理名称, 将其定义为具有风木属性的一类药物, 此类药在调节人体脏腑经络、 畅达气血津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 作用 [1] 。 现就风药在心脉病证中的应用情况作一综述。 风药分类及其在心脉病证中的应用 心脉病证包括心系病证和脉管疾病, 相当于现代医学的 心脑血管和周围血管系统疾病,...

  • 中医之胸痹心痛今择数例治验

    中医之胸痹心痛今择数例治验

    中医之胸痹心痛,包括现代医学之冠心病及其他心脏病等,《金匮要略》作了专篇论述。经方药简效宏,非一般时方所能比;若参之其他名方治之,常能取效如期。今择数例治验,与同道交流。 辨部位 胸阳痹阻,瓜蒌薤白剂宣痹通阳 《金匮要略》将胸痹病的典型症状罗列为“喘息咳唾,胸背痛,短气”“脉沉而迟,关上小紧数”。此由胸阳不振,阴邪上乘而致,治宜宣痹通阳,仲景拟瓜蒌薤白剂治之。使用本方的临床指征为:胸背彻痛,短气,喘息,胸部有闷憋感。 病例:崔某...

  • 治中风脱证 脑梗死当固本救逆

    治中风脱证 脑梗死当固本救逆

    脑梗死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限性脑组织的缺血性坏死或软化。临床以猝然昏扑、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不利为主要表现,脑梗死属于中医“中风病”范畴,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残率高的特点。兹分享案例一则如下。 患者住院时的一般状况 患者刘某,男,83岁,于2016年4月突发言语欠清,就诊于某三甲医院。查头部核磁共振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2016年6月因跌倒,于某三甲医院行“腰1骨水泥成型术&...

  • 气虚血瘀与中风的关系 缺血性中风案

    气虚血瘀与中风的关系 缺血性中风案

    欧阳新主任医师为湖南省跨世纪人才,省第2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工作数十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有幸跟随师临证学习,获益匪浅。现将老师治疗气虚血瘀中风病的经验略陈如下。 中风病病因病机复杂,证候类型较多,但临床所见,因元气不足,而致气虚血瘀仍是中风病的常见证型之一。 气虚血瘀与中风的关系 中风的发病与人体气血虚弱、正气不足有关。对本病历代医家均有所论,但最具有影响力的是清代医家王清任,提出了中风半身不遂的病机是“气虚血瘀”的著名论点。他...

  • 用中医来分析心脏神经官能症论治的法则

    用中医来分析心脏神经官能症论治的法则

    心脏神经官能症属于功能性神经症的一类疾患,它以胸闷、胸痛、心慌、气短、焦虑等为主要症状,伴有失眠、头晕、头痛、食欲不振、低热等,归属于中医胸痹、心悸、怔忡、郁证等范畴。多见于中青年,特别是更年期女性尤为多见。西医多以排除法或归纳法来拟定心脏神经官能症,多数病人是经各项检查并服用西药之后来请中医治疗的,中医一旦接手,就要用中医辨证论治的法则来分析,来治疗。 中医认为本病的病机为本虚标实,以阴阳气血不足为本,痰饮、气滞、血瘀为标。病在心,而涉及肝、脾、肾等脏腑。常用调心神、疏肝郁、化痰饮,滋补心肾等方法调治之...

  • 病毒性脑炎给予中医治疗

    病毒性脑炎给予中医治疗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西某某,男性,49岁。主因“头晕伴发热6天,反应迟钝4天”于2016年9月22日,经多项急诊化验,由门诊以“颅内感染”收入脑病科。患者6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头晕、头痛,偶有恶心,体温升高,最高体温40℃,入院前2天,家属发现患者反应迟钝较前加重,睡眠增多,就诊医院急诊,配合其他检查,当时因服用退烧药,体温38.7℃。因患者持续发热(体温持续40℃以上),家属诉患者反应迟钝较前加重,睡眠增多,被诊断为病毒性脑炎,故患者家属要求给予中医治疗...

  • 心力衰竭中医专方治疗

    心力衰竭中医专方治疗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CHF)亦称慢性心力衰竭,是指在有适量静脉血回流的情况下,由于心脏收缩或舒张功能障碍,心排血量不足以满足机体代谢的需要,出现的一种以异常水、钠潴留和周围组织血液灌注不足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是多数器质性心脏病患者几乎不可避免的结局。近年中医对心衰的研究,无论是从病因病机的认识上,还是临床遣方用药、实验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发展。现将近年有关本病的中医药研究作一综述。 病因病机 邓铁涛[1]认为心衰的基本病机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本,阴...

  • 缺血性脑中风 处方中药羚羊角

    缺血性脑中风 处方中药羚羊角

    缺血性脑中风 郑某,女,66岁。因“神志昏迷伴小便失禁5小时”于1999年12月30 日入院。素有高血压病史,发病前5天情绪、睡眠欠佳。症见不省人事,左侧肢体无力,面部红赤,唇舌红燥,口臭,喉中有痰鸣音,大便秘结,苔黄腻,脉弦数。查T38.5℃,血压l96/112毫米汞柱,左上下肢肌力0级。CT诊断为右侧脑梗塞。中医诊断为中风(中脏腑)。 处方: ①葛根素注射液250毫升,静滴,日2次;丹参注射液30毫升加入l0%葡萄糖注射液200毫升静滴,日l次。 ②安宫牛黄丸...

  • 全国名老中医治心悸方

    全国名老中医治心悸方

    处方:甘草5克,麦冬、酸枣 仁、茯神、玉竹各10克,煅龙齿(先 煎)15克,远志6克。 加减:心血瘀阻者,加丹参12 克,以活血宁心;夜寐不佳者,加夜 交藤15克,以养心安神。 用法:每日1剂,分煎2次,取 药液250毫升,分2次ll服。 功效主治:滋养心阴,安养心 神。主治心刚小足之心悸。症见心 悸不安,心胸烦热,手足心热,口干 咽燥,失眠多梦,舌红少津,脉细 数。 创方者:张恩树...

  • 口疮反复不愈 中医二方交替服用

    口疮反复不愈 中医二方交替服用

    关某,女,45岁,2017年5月初诊。患者自诉患口疮反复不愈已3年余。刻诊见舌体口疮遍发于口内颊黏膜及舌体,形如黄豆或粟粒大小,触之痛甚。舌质暗有瘀斑,脉细弱。患者自诉,脾胃不健,常有腹泻,甚则完谷不化。月经推后,常伴痛经,体型消瘦,面白光 无华,头目眩晕。细辨此案为脾肾阳虚之候。脾肾阳虚、二天不足、元气亏损、冲任不调、气滞血瘀。立法以健脾温肾、固本调冲、理气行瘀。 方一 六君子汤加减:党参15克,焦术18克,云苓12克,陈皮6克,半夏6克,煨肉豆蔻6克,煨柯子6克,神曲9克,焦山楂9克,木香6克,炒干姜...

  • 顽固性心悸针刺治疗取印堂透心区 中药验方

    顽固性心悸针刺治疗取印堂透心区 中药验方

    顽固性心悸 女,30岁,2015年10月31日初诊。心慌10年余,加重1年。 病史:患者自诉其高一时出现心慌,大学期间因考研压力大,心慌症状加重并伴体质量下降,心率每分钟130~140次,伴有头晕、情绪低落、喜悲喜哭,2012年怀孕期间症状减轻,产后7个月加重,近10年来四处求医,效不佳。 现症见:心慌,精神紧张、着急时加重,发作时心前区、后背部疼痛,平素胆小、害怕、喜悲欲哭不能自制,手脚发凉怕冷,右肾区疼痛,易烦躁,嗳气,脐周疼痛;14岁月经初潮,周期28 d,经期5~7 d,末次月经...

  • 牙痛 中医临床单验方选萃

    牙痛 中医临床单验方选萃

    本来是晴空万里,突然一阵乌云从远处飘来。一霎时,风起云涌,草木狂舞。“哗啦啦,哗啦啦”,终于下起了大雨。 可是大雨没有浇灭我的牙痛,感觉牙根像是一座火山,而那牙槽就是火山口。一阵阵内火从体内往外喷薄而出……剧烈的疼痛之后,牙龈瞬间臌胀起来。整个左边腮帮子仿佛受过千钧之力的撕扯,眼冒金星,泪水无意识地从眼眶子里流到我的脸颊…… 俗话说“牙痛不是病,疼起来真要命!”我就纳闷了,牙痛怎么就不是病了?...

  • 面瘫可发于任何年纪 中医可医治面瘫

    面瘫可发于任何年纪 中医可医治面瘫

    “医生,你看看这孩子怎么回事?没事老是做鬼脸。”小姑娘八九岁的模样,微微一笑,一侧端倪低垂,嘴角歪到一边,明显得了面瘫。 面瘫可发于任何年纪 面瘫分为两种,周围性面瘫和中枢性面瘫。中枢性面瘫一般多见于老年人,同时还可能伴有肢体活动的妨碍。周围性面瘫也就是俗称的“吊线风”“歪歪嘴”。面瘫发病于任何年纪,小到未满月的婴儿,大到耄耋白叟,老少皆可能发病。一般症状是口眼歪斜,甚至连抬眉、闭眼、鼓腮等动作都无法完结。引起面瘫的原因许多...

  • 王拥军介绍如何预防脑中风:20171031养生堂视频和笔记

    王拥军介绍如何预防脑中风:20171031养生堂视频和笔记

    本页提供2017年10月31日北京卫视养生堂节目视频全集和要点笔记,节目请到的嘉宾是王拥军。主题是《中风因素早自查》。主要介绍如何自查中风风险,如何预防脑中风,如何正确的控制脑中风危险因素等相关内容,中医中药秘方网提供视频全集的在线观看和主要内容介绍(节目要点笔记)。 今天是《养生堂》世界卒中日的第三期节目,我们主要从中风的十大危险因素来讲如何自查自己的中风风险,现场为大家准备了9个线索宝箱,在昨天和前天的节目中揭晓了2、3、4、5、7、8号箱子,今天我们会继续给大家揭晓1、6、9号箱子中的秘密。如何自查中...

  • 心律失常即中医心悸 创宁心定悸汤以此立法

    心律失常即中医心悸 创宁心定悸汤以此立法

    心律失常,即中医心悸、怔忡之证,病位在于心,据其阴阳气血而作相应治疗,历代诸家认识不一,辨证殊多,治法迥异,王行宽教授崇尚·《医学入门》中所倡“心悸怔忡宜治胆为主”之说,其所创宁心定悸汤以此立法,临床每获良效。 病因回顾 患者郭某,女,68岁。患者因反复心慌发作10年,加重7 d,于2002年5月27日就诊。就诊时症见心悸发作,发则心中筑筑悸动,嗳气频作,无胸闷痛及气短之象,夜寐梦扰不谧,纳食不多,晨起口苦唇干,二便自调,舌质暗苔薄,脉参伍不调,形如雀啄之状。...

  • 太阴中风的概念与病机 太阴中风之主治方药探讨

    太阴中风的概念与病机 太阴中风之主治方药探讨

    试论太阴中风证及主治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为汉代医家张仲景所 著, 两书都是以三阴三阳为理论基础 [1] , 同属张仲景 经方医学体系 [2] , 故常互参共研。 在《伤寒论》中, 张 仲景对太阴中风的论述详于脉症而略于方药, 因此, 本文基于《伤寒论》 《金匮要略》原文, 探讨其所论 脉症的病机及与之相对应的方药。 太阴病的核心病机 六经之为病的提纲证, 是 《伤寒论》 辨证的纲领 [3] 。 六经病各有一条纲领。 古人比之以大将建旗鼓, 使士 卒望而知趋, 方能压住阵脚, 而能指挥...

  • 中老年人应重视低血压的防治

    中老年人应重视低血压的防治

    凡测得收缩压(高压)低于90 毫米汞柱,舒张压(低压)低于60 毫米汞柱,65岁以上的人低于 100/60毫米汞柱者谓之低血压。 据最近一项医学统计表明,老年 人群中低血压患者高达10%。许 多人对低血压不够了解和重视, 甚至有些人把低血压引起的头晕 目眩误认为由血压高引起,乱服 降压药,造成严重后果。 低血压分为原发性低血压、 继发性低血压、直立性低血压、药 物性低血压、症状性低血压五种。 其中继发性低血压是由于腹泻、 中暑、出汗造成体内脱水,或创 伤、失血、各种休克等引起;直立 性低血压是指蹲下、躺下突然起...

  • 出血性中风辨证论治针药并治

    出血性中风辨证论治针药并治

    本文从辨证论治、针药并治及微创手术合并中药治疗3个方面综述了中医药治疗出血性中风急性期的现状,指出了中医药治疗本病的优势和不足,为广大中医临床工作者探讨、治疗出血性中风提供新思路与方法。 出血性中风是指因风阳上窜,痰火内扰,气血逆乱,使脑络破裂,血溢于脑,出现突然昏仆、头痛、失语、偏瘫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经疾患。本病具有起病急、病情重、进展快等特点,是临床常见的急危重症,急性期的有效救治能最大限度地逆转病情,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故急性期的有效救治方案一直是中西医临床医学共同关注的重要课题。现代中医大多从风、...

  • 中风的针刺治疗探讨

    中风的针刺治疗探讨

    以五脏为中心论述针刺治疗中风的临床应用 从 《黄帝内经》开始,就有关于中风的记载, 唐宋以前主要以外中风为主,唐宋以后逐渐以内中 风为主,金元时期刘完素、李东垣、朱丹溪等从火、 湿、气等方面阐发,至元代医家王履 《医经溯洄 集 》“中风辨”提出 “类中风” ,其特点与今之脑血 管疾病所致中风相合。清代王清任从血瘀论治,认 为脑内瘀血既包括脉中瘀血也包括离经之血,对脑 内瘀血的认识与现代医学脑梗死、脑出血的病理机 制相合。现代医学中风对应的病理改变主要指脑出 血及脑梗...

  • 心悸的中医理论临床体会典型病案

    心悸的中医理论临床体会典型病案

    运用“双心同治”理论治疗心悸 心悸是指自觉心中悸动,惊剔不安,甚至不能 自主的一种病证,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 波动或劳累过度而发作。病情较轻者为惊悸,较重 者为怔忡,可呈持续性 [1 ] 。随着社会节奏的加快, 工作压力的增加,现代社会情志心理因素在心悸疾 病的发生发展中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 ] 。心 悸之病短期难愈,患者长期为其所苦,易产生焦 虑、抑郁、恐惧等不良心境,同时不良情绪也会加 重或诱发心悸的反复发作。现结合临床案例,将运 用 “双心同治&rdquo...

  • 诸多脑病在发病过程中极易形成颅脑痰瘀交结证

    诸多脑病在发病过程中极易形成颅脑痰瘀交结证

    诸多脑病在发病过程中极易形成颅脑痰瘀交结证。痰瘀交结证一旦形成,治疗必须化痰活血,双管齐下,才是正治。此治疗方法不能简单地一概而论,而要根据证情适宜配合温清消补诸法精确施治,方可取效。颅脑痰瘀交结证的常用治法归纳如下: 清热化痰、活血息风法 适用于痰火瘀热上扰清窍证。症见急躁狂乱,骂詈叫号,伤人毁物,不避亲疏,或语言错乱,哭笑无常等,舌质红紫,舌苔黄腻或黄厚而干,或舌下散布瘀丝瘀点,脉滑数或弦滑。常用方有礞石滚痰丸、羚角钩藤汤合犀角地黄汤(犀角用水牛角代)化裁。 益气活血、健脾化痰法 适用于气虚...

  • 单味和复方降血脂中药有哪些

    单味和复方降血脂中药有哪些

    血液黏稠与血脂高有极大关 系,它可导致血流速度减慢,大量 脂质沉积于血管内壁,容易形成 血栓。进而导致血管供血的组织缺 血与坏死,发生脑栓塞或心肌梗塞 或栓塞性脉管炎等病。 及时降低血脂,包括胆固醇、 甘油三酯,使血液黏稠度下降,使 血管流畅无阻,可预防血管粥样硬 化,改善器官供血状态,减少租防 治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意义十分 重大。 常用降血脂的单味中药 1.降胆固醇药:山楂、泽泻、何 首乌、柴胡、川芎、当归、荷叶、党 参、人参、灵芝、刺五加、淮牛膝、生 蒲黄、沙棘、陈皮、法半夏、漏芦、大 豆、薤百等。...

  • 辨治心包积液中医数方合用体会

    辨治心包积液中医数方合用体会

    □ 展文国 甘肃省兰州市展文国诊所 心包积液是由于心血管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急性心包炎等造成胸导管阻塞使水液代谢障碍停留于心包所致,慢性虚损性疾病导致低蛋白血症亦可造成心包积液。临床可见胸闷心悸,气短胸痛,胸胁痞满,咳吐痰涎量多,乏力纳呆,腹胀腹泻等症状,超声心动图、MRI等可以诊断明确。 本病属于中医之“水肿”“胸痹”等范畴。心包积液之发生与心阳亏虚、心气不足、冠脉瘀阻、痰饮内停有关。 阳亏水郁痰阻血瘀是主因 心脏居于胸中,...

  • 血瘀微观辨证高血压 中医从瘀而治

    血瘀微观辨证高血压 中医从瘀而治

    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 可伴有心、 脑、 肾和血管等靶器官损害的全身性疾病。研究表明, 目前我国高血压病患病率达 29.6% [1] , 每年约有 200 万人死于高血压, 脑卒中导致死亡 71% 与高血压相 关, 冠心病导致死亡 53% 与高血压相关, 控制高血压 病的发生和发展已成为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有学 者提出, 血瘀在高血压中可独立或作为主证存在 [2] 。 临床研究也表明, 活血化瘀方药在高血压治疗中得到 广泛应用, 能提高疗效、 改善预后 [3] 。可见, 血瘀是高 血压患者不容忽视的一个重...

  • 中医对风证的治疗

    中医对风证的治疗

    中医对风证的治疗有一种观点,“治风先治血,血行风自灭。”根据这一认识,在治疗上应以养血熄风法为妥。《和剂局方》中,有不少这方面的经验。 结合我们临床体会,曾拟定了以羌活、当归、五灵脂为基础方,命名为“活血熄风汤”。三药共凑活血化瘀,养血熄风之功。 羌活:具有散风,通痹止痛,升清降浊作用。 李东垣《用药法象》说:“治风寒湿痹,痠痛不仁,诸风掉眩,颈项难伸。”甄权《药性本草》说:“治贼风失音不语,手足不遂。...

  • 起搏器术后中医膏方缓治“消补”兼施

    起搏器术后中医膏方缓治“消补”兼施

    心动过缓属缓慢性心律失常范畴,包括窦性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等,临床表现轻重不一,常有胸闷、心悸、头晕、气短等症,重者可引起晕厥甚至猝死,属中医学心悸、眩晕,甚至厥证范畴。现代医学对此病尚无特效药物,但起搏器的植入解决了药物无法治疗的难题。起搏器虽可马上缓解患者诸多不适,但其终属创伤性手术,且“异物”植入对人体脏腑阴阳均有影响,术后更需长期服用抗栓药等维持性药物,日久耗损人体气血,导致患者身心俱疲。而膏方以调整阴阳、剂滋相应、久留效长的特点更适合用于起搏器术后的长期调治,且...

  • 中风都有脾气偏执或者心浮气躁的倾向

    中风都有脾气偏执或者心浮气躁的倾向

    这些年来,有很多得心脑血管疾病的中风病人在我这里接受“保守治疗”。由于他们病势较深,所以我也不能手到病除,只能用药慢慢调整他们的机体,让他们每服一段时间的中药就来复诊一次,再根据他们当时身体的状况开出新的处方,再继续深入调治。 这样反复了三四次后,病人沉不住气了,问:“我这么反反复复地来,每次开这么多药,早就喝得烦死了,你治了这么久到底有没有用啊! ”还有人干脆就不来了,倔强得九头牛都拉不回,家属怎么劝都不行,只得央求我去劝。 本来,医生尽心尽力,...

  • 口腔癌中医推荐食疗

    口腔癌中医推荐食疗

    【续2016年12月2日本微信号推送文章《周岱翰谈食养:口腔癌中医饮食调理,宜清热解毒,养阴散结·上》】口腔癌中医饮食调理原则为清热解毒,养阴散结。 【推荐食疗】 5 知母绿豆粥 组 成 知母15克:绿豆60克,粳米80克,冰糖少许。 用 法 将知母加入适量清水熬沸约半小时后,滗出汁,再复熬一次,合并药液浓缩至100毫升。然后将绿豆、粳米一起加水煎煮至米烂粥成,趁热加入知母汁,搅拌均匀,亦可加入适量冰糖,温服。 功 效 滋阴降火,...

  • 冬季中风等脑血管病三补三注意

    冬季中风等脑血管病三补三注意

    冬季是中风等脑血管病高发季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中医医院主任中医师乔虹介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提高,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已成为危害人们健康的重要疾病之一。脑血管病包括出血性脑血管病和缺血性脑血管病,中医统称为“中风”,是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相对现代医学,中医药在防治脑血管病方面有其优势所在。 三注意 乔虹认为,中医学在“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指导下建立了一整套养生防病理论,对我们现代人的养生保健有重要指导意义。其主要体现在三个注意:...

  • 中风后遗症 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化裁

    中风后遗症 自拟益气活血通络汤化裁

    【病案】   王某某,男,46岁。2011年3月12日初诊。   3个月前突然头痛眩晕、言语障碍、左侧肢体软瘫、神志恍惚,血压190/128毫米汞柱,急诊入院,经颅脑CT检查,提示脑出血,出血量约30毫升,经住院多方治疗2月余,病情稳定,头痛消失,血压维持在140/80毫米汞柱左右,肢体活动较前好转,但仍屈伸不利,酸软无力,左上肢不能持物,言语吐字不清,舌根发硬,头晕,健忘,表情淡漠,情绪不稳,时而烦躁不安,时而沉默不语,食欲尚好,大便稍干,二日一行。刻诊见患者形体虚胖,面红,精神不振,神志...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