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 第1963页
-
浅析《黄帝内经》对《伤寒论》六经分证及治法的影响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作为第一部理法方药完备的医著,为中医临床医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张仲景在其自序中说:“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该书不仅继承总结了东汉以前的医学理论及实践经验,并且融入了张仲景本人的理论思想与临床经验,千百年来一直为中医必读之书。 《伤寒杂病论》成书的历史背景 古代人民在同疾病斗争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至东汉时期,已经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医学理论体系。...
-
少阳病属“半表半里”当从少阳治“呕而发热者”
小柴胡汤首载于汉代医家张仲景之《伤寒论》,他在《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第98条云:“伤寒五六日,中风、往来寒热,胸胁苦满,嘿嘿不欲饮食,心烦喜呕,或胸中烦而不呕,或渴,或胸中痛,或胁下痞硬,或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热,或咳者,小柴胡汤主之。”其方由柴胡、黄芩、人参、炙甘草、生姜、大枣、半夏7味药物组成,是一首和解少阳病的主方。方中柴胡清解少阳之邪,且疏畅气机之瘀滞,黄芩清胸腹之蕴热,以除烦满,柴、芩合用,和解清热,以解半表半里之邪。半夏、生姜调畅胃气,以降逆止呕,人...
-
中医临证贵辨证 遣方喜调气 神治重情志 八法以和统
编者按:陈意教授是第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他精于中医经典,长期坚守临床一线。临证诊疾,以辨证论治为先,认为八法中当增涩法,并以和法统八法;遣方用药尤重调理气机,养生治病不忘调畅情志;提出湿病忌滋腻,湿热宜苦温。今年是陈意从医六十周年,特邀其学生结合临床验案,总结其学术思想,以启迪后学。 陈意,男,1945年生,杭州人,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第四、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批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名中医。...
-
一则宋道援回忆误治案
近日读贺学林先生《医林误案》,见其中一则宋道援回忆误治案,不胜唏嘘。感念其警醒意义重大,不揣冒昧,简要阐述。 雷某之子,年20岁,劳作后,抵家热甚,井水沐浴后出现发热、恶寒甚一周,皮肤干燥无汗出。语气高亢,虽萎顿,但目光炯炯有神,面红唇燥,齿鼻有衄,欲冷饮,口气喷人,腹中和,尿黄,大便六日来二行,舌红苔灰白干燥,脉浮数。患者急性起病,病程一周,又发热、恶寒、无汗、脉浮为典型表证;面红唇燥,齿鼻有衄,欲冷饮,口气喷人,尿黄,大便六日来二行,考虑病位亦在里。病位在表、里;病性属阳,则六经为太阳阳明合病,故治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