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治 第1962页

治 第1962页

  • 痰瘀同治常用方药 痰瘀同治的丹方

    痰瘀同治常用方药 痰瘀同治的丹方

    •人到晚年,五脏渐见虚衰,气血津液的化生和血行的调理、水液的输布功用日益衰减,气血运转反常致血瘀病证,水液疏布失调易引发痰湿病证。 •晚年心脑血管疾病虽有不同病种,临床体现也有不同证候,但按病机剖析痰瘀交阻是其一起的发病机制。 临证发现,晚年心脑血管疾病的发作与痰瘀互结有关。这些患者临床体现往往既有血瘀的征兆,一起也有痰浊的症状,为了进一步临床证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医医院曾在上世纪70年代末将1年的全内科60岁以上晚年病住院患者共292例做了计算剖析,其间因心血管疾病住院为...

  • 中药“以脏治脏”“以类补类”之说

    中药“以脏治脏”“以类补类”之说

    同类相召,简略说来,即同类的东西能够相互影响。中药中向来即有“以脏治脏”“以类补类”之说。现以植物药、动物药、矿藏药为序,略加阐明。 《本草备要》云:“(茯苓)皮,专能行水,治水肿肤胀。以皮行皮之义。”诚然,本草以皮名之者,大都具有医治皮肤疾患之能。如甄权·《药性论》云:“白鲜皮治全部热毒风、恶风,风疮疥癣赤烂,眉发脱脆,皮肌急”;五加皮“主多年瘀血在皮肌”。《本草纲目》云...

  • 治未病是中医药一起优势

    治未病是中医药一起优势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也是翻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中医治未病就是这把钥匙上的第一个齿槽,治未病的理念和办法凝聚着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健康摄生理念及实践经验,是中医健康文明的核心学术思想。 治未病是中医药一起优势 早在2000多年前,《黄帝内经》中就指明:“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与“治未乱”是一个道理,这个“治”,不是指单纯的疾病...

  • 络病证治 不同于血瘀证的新领域

    络病证治 不同于血瘀证的新领域

    从1979年开始,经过诸多专家的共同努力,共同传承创新发展,络病研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和成果,在一些重大难治性疾病的治疗中显示出了很好的效果。吴以岭院士团队2003年完成了《络病学》专著,并编写《络病学》教科书,2011年完成了《脉络论》专著,2018年年初完成了《气络论》专著。络病学是基础,脉络论、气络论是络病学科的两个分支。至此,络病理论三大理论框架基本形成。 以史为鉴— 理论创新推动中医药发展 秦汉时期,中医的基础理论、临床证治体系都已经建立起来,至今两千多年。金元时期,学术争鸣...

  • 《伤寒论》研讨思路 医治办法与对病下药

    《伤寒论》研讨思路 医治办法与对病下药

    临床思想的来历最早是张仲景序文写到的“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批评“各承家技,一直顺旧”,这要求医生在临床中要多读经典、多领会、多立异。 象数理论的实践 道家常称“天人合一”。着重的是一,但从医学的角度看,长时刻仰观天象,俯察地舆,意图是中知人事。中医疾病发生学的起点就是人与天然是否谐和,这联系到疾病的发生。《伤寒论》序文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这是人与六合...

  • 治乳房疼痛

    治乳房疼痛

      乳房痛到穿衣、拥抱都受不了会是乳腺癌吗?85%的乳房疼痛女性,都惧怕癌症威胁。专家提醒,只有病理活检下发现不典型增生,并且妈妈或姐姐等母氏系族是乳腺癌患者,才是乳腺癌风险增加的危险信号。      大多是雌性激素导致   广东省人民医院乳腺科主任廖宁说,乳房疼痛,除了个别30岁以上女性的非周期性疼痛证实是癌症外,绝大部分是由雌性激素导致的。乳房疼痛大致分成周期性疼痛、生理反应性疼痛、非乳房来源疼痛三种。   周期性乳房疼痛最为常见,与女性月经密切相关,时间上,一般月经前疼痛最敏感,经期中疼痛...

  • 治水肿必求肺脾肾三脏 方药多用温脾补肾之剂

    治水肿必求肺脾肾三脏 方药多用温脾补肾之剂

    明代医家张景岳所著《景岳全书》中,对水肿病的病因病机和治则方药的阐释,至今仍对临床实践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气化失常为主要病机 《内经》称水肿为“水”“水胀”,并初步认识到水肿主要是由过劳和感受外邪两方面引发。水肿的发病机理是由水精输布失调引起,而水不自行,赖气以动,故水肿一证是全身气化功能障碍、三焦水道失畅的表现。水肿的发病主要与肺、脾、肾三脏有关,《素问·水热穴论》曰“其本在肾,其末在肺”。 《景...

  • 辨证论治 从状态论治无症状疾病

    辨证论治 从状态论治无症状疾病

    从状态论治无症状疾病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理论和临床治疗的主要特色, 但随着中医学的现代发展及各种现代辅助检查的应用, 疾病谱不断扩增, 尤其是有病无症疾病日渐增多, 辨证论治的弊端也日益凸显, 症状是辨证的主要对象, 辨证论治在有病无症面前具有局限性, 不能很好的指导临床实践。从状态论治由国家级名老中医姜良铎教授结合人体环境医学、心理学与系统科学等多学科的最新成果提出。从状态论治着眼于状态与整体, 融入现代辅助检查等信息, 其辨治不局限于临床症状, 可对临床上无症状疾病状态进行抽丝剥茧的分析, 归纳其多层次...

  • 辛温解表药虽均系辛温之品 主治证候亦有区别

    辛温解表药虽均系辛温之品 主治证候亦有区别

    辛温解表药,性味多属辛温,以发散风寒为其主要作用。适用于外感风寒所致的恶寒发热所致的发热、头痛、无汗、舌苔薄白、脉浮紧等风寒表证。对咳嗽、水肿、疮疡及风湿痹痛等兼有表证者亦可应用。辛温解表药虽均系辛温之品,但又各有特性,主治证候亦有区别。 麻黄 桂枝 细辛 麻黄、桂枝、细辛发散风寒之力较强。麻黄、桂枝均主散太阳经肌表之风寒,然麻黄发汗作用大于桂枝,故用于无汗之表实证;桂枝不论有汗无汗皆可应用。麻黄又能开宣肺气,利水退肿,常用于肺气不宣的咳喘及水肿兼表证者;桂枝还可温通血脉,通阳化气,善治妇人血寒...

  • 张震对中医气机学的研究及其证治略述

    张震对中医气机学的研究及其证治略述

    •张震指出,当前人群中发病率较高的证候之一便是气机紊乱,通常在功能性疾病和不少器质性疾病过程中均易出现。 •疏调汤为通治气机失调的“广谱方剂”,可以治疗所有肝气失调证。在治疗气机失调时,不可忽视调和脾肾之气,张震将这种治法称为“一体两翼”,“一体”就是疏调肝经气机,“两翼”就是健脾与补肾。 国医大师张震从事中医临床工作70余年,是中医证候学系统研究的开创学者,且对中医气机学的研究认...

  • 柴胡 透邪达表治伤寒温病邪热 疏肝解郁除胁痛胸闷乳胀

    柴胡 透邪达表治伤寒温病邪热 疏肝解郁除胁痛胸闷乳胀

    柴胡为伞形科植物北柴胡、狭叶柴胡等的根。苦、辛,微寒,归心包络、肝、胆、三焦经。功效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 透邪达表,治伤寒温病邪热 《名医别录》云:(柴胡)“除伤寒心下烦热。”《滇南本草》谓其为“伤寒发汗解表要药,退六经邪热往来。”张仲景小柴胡汤用作治疗少阳往来寒热的主方。故医家多谓其乃少阳解热主药。殊不知,解少阳之邪热,只是小柴胡汤解热的一个方面。张仲景曾在柴胡加芒硝汤条下云:“先宜服小柴胡汤以解外”,由此观之,...

  • 许多慢性病用通络法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许多慢性病用通络法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汉代张仲景之旋覆花汤、大黄䗪虫丸、抵挡丸等虫类药方剂开通络治疗之先河。清代叶天士提出“久病入络,久痛入络”的理论,为许多慢性病用通络法治疗提供了理论依据。 •通络之法可总括为“虚则补之”使之通,“实则泻之”使之通,“先去其血脉而后调之”。 络者,络脉之谓,是经络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张景岳说阳络“浅而在外”,阴络“深而在内&rdqu...

  • “大方复治”并不是杂凑的方法

    “大方复治”并不是杂凑的方法

    •“大方复治”并不是杂凑的方法,其中寓有巧思及严密的配伍,有制之师多而不乱,无制之师少亦无章。 •当今中医临床面临着三种新情况:今病非古病、今人非古人、今药非古药。从临床实践情况看,我们面临的病人较多是疑难杂症,病机较为复杂,往往虚实、寒热、阴阳交错,所以治疗不能墨守成规。 1990年至2010年,笔者有幸跟随国医大师裘沛然学习中医,20年间受益良多,感触殊深,现介绍其立方遣药之部分经验。 立法:医有常道,治无定法 在长期的医学生涯...

  •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及内涵浅析

    中医治未病学术思想的探讨及内涵浅析

    1 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源流追溯 中医治未病的观点最早可追溯于《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记载“恬淡虚无, 真气从之, 精神内守, 病安从来”。《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篇》亦曰:“圣人为无为之事, 乐恬淡之能, 从欲快志于虚无之守, 故寿命无穷, 与天地终。”《素问·八正神明论篇》中的“上工救其萌芽”一句又补充提出了未病先防的另一个含义, 即“欲病救萌”, 在疾病出现萌芽...

  • 南通中医外治小道旧俗

    南通中医外治小道旧俗

    江苏省南通市位于长江口北岸,旧名“南通州”,素以“崇川福地”著称。明代外科医家陈实功(1555—1636)是南通人心目中的偶像,在南通秀丽的南濠河畔矗立着他的塑像,供人们敬仰。陈实功年方弱冠即对痈疽、疮疡、瘿瘤、脏毒、痔漏等外科疾患开展临床诊疗,大江南北慕名求治的患者络绎不绝。万历十六年(1588年),年仅33岁的陈实功以高超的医技救治一名妇女疔疮走黄危症,“调治百日外方愈”。陈氏《外科正宗》曾被誉为“列证最详,论治最精...

  • 中医治本 什么是中医的本

    中医治本 什么是中医的本

    中医很多的概念都是相对的,阴与阳、气与血、寒与热、温与凉、标与本、缓与急等等。中医治本,本在哪儿? 常有人说中医治本,那么,什么是本呢?有人可能说本就是根儿,从文字上讲说得过去,但实际上,很多病,西医中医都很难除根儿。 本是相对于标而言的,没有标就没有本,二者是相对而言的,不同的情形,标本的概念不一样,我们可以简要讨论几对儿标本: 第一对儿:疾病是本,症状是标。 比如头晕,高血压可以,低血压也可以,颈椎病可以,脑血管病可以,耳朵的问题也可以。这个时候,头晕是标,疾病是本,若想...

  • 一方可治多病 一病可选多方

    一方可治多病 一病可选多方

    观掌之厚薄、察爪之荣枯而知人健康与否已成为祖国医学望诊的重要组成部分。 20世纪70年代初, 确诊为食道憩室的一位老妇人,持X线片前来就医。初诊切其左脉, 偶见其手掌皮肤粗糙、干燥、增厚而嗽裂,并言此证久,医治无效。察其左手爪甲枯萎不荣。右手如常。询问得知,主证乃为吞咽食物时有严重的噎塞感,且大便干燥,俗称球样粪便,数日排便1次。共来诊3 次,投药9服,不但吞咽食物噎塞感消失、每日排软便,且手掌皲裂、爪枯甲燥之症亦愈。 此后, 凡见吞咽食物噎塞、大便干燥、单侧手掌皮肤粗糙、干燥、增厚、皲裂之证候...

  • 由四诊合参到中医精准辨证论治

    由四诊合参到中医精准辨证论治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精髓与特色, 证候则是辨证论治的起点与核心。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构成要素来自望、闻、问、切的四诊信息, 即四诊合参。时代需要中医的精准辨证论治, 这也是中医发展的内在要求。前提是需要对中医辨证论治做一梳理, 即中医辨证论治经历了怎样的演进过程, 其未来发展方向如何?笔者不揣浅陋, 对此做一论述。 中医辨证论治模式变迁中的“常”与“变” 现代中医诊断施治的模式, 基本上可以分为以下7种: (1) 中医辨证论治; (2) 辨中医“病...

  •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中医治痞须辨虚实 痞之含义痞之证机痞之辨治

    •《伤寒论》对痞论述甚详,以方测证,大致可分为热痞、寒热互结痞、寒热错杂痞、气痞、痰痞、悬饮痞、水痞、协热利痞等。 •痞作为症状与胀、闷、满等,作为病机与郁、滞、阻等,作为病证与结、瘕、聚等的区分度不高。痞作为一个概念,其清晰性、准确性、必要性都还有不足。 “痞”作为一个专用术语,在中医学中或指症状,或指病机,或指病证。临证常用常见,历代论述颇多,但观点杂乱,所识不一,影响学用。兹对其作一梳理阐释。 痞之含义 《说文解字》释&ldq...

  •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 从五方面看已病与未病

    中医学治未病思想广泛指导人类对疾病的预防、养生、康复与治疗。但是对于其内涵如何界定,决定着这一思想的核心价值。“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夫病已成而后药之,乱已成而后治之,譬犹渴而穿井,斗而铸锥,不亦晚乎?”从《黄帝内经》的标准来看,未来即将发生的疾病叫“未病”。这个“未病”的原因,正在当下发挥着作用。 笔者认为,“未病”从时间上看,包括外感六淫后的潜伏期,饮食劳倦等内伤导致生理向病理转...

  • 《医法圆通》论治特色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医法圆通》论治特色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医法圆通》目病诊治经验探讨 《医法圆通》 为清代著名医家郑钦安所著。本书详 述了各种临床常见病证的病因病机、 治则治法, 强调外 感当以六经为提纲, 内伤当从阴阳论治。笔者通过对郑 钦安《 医法圆通》 中目病的诊治仔细研读, 总结出治疗目 病的经验, 以供临床参考。 1 对病因病机的认识 1 . 1 外感 郑钦安曰: “ 从外感者, 多为染天行时气而 作。 ” [ 1 ] 时气指六气, 即风、 寒、 暑、 湿、 燥、 火。无论何邪 由外入内, 初起见恶风、 畏寒、 恶热、 头痛、 红...

  •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中医学中的饮之成 饮之病 饮之治

    饮,在中医学中有多种含义,可代指水液、病理产物或作为致病因素。但对于病理状态的饮,中医学术、临床界却时常因其概念不严谨、标准不清晰而造成误解,以至于成为学习中的疑点与难点。 饮之成 饮是水失正化的产物。关于水液的代谢过程,《素问·经脉别论》有详细论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由此可知,水由口入胃后,经过胃的受纳、腐熟,脾的运化、升清,肺的宣降、通调,把水布散全身。《素问·逆调...

  • 调和阴阳治疗不平则痛

    调和阴阳治疗不平则痛

    疼痛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对于疼痛以及疼痛性疾病的探讨一直是医学界关注的热点。病机是指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及其结局的机理,研究病机的意义在于为治疗原则与方法提供依据。现代医学对疼痛的病因病机有许多理论与假说,而中医在这方面则明显滞后。从提升理论与提高临床疗效的目标出发,有必要对中医的疼痛发病机理展开讨论。 “不平则痛”提出 长期以来,中医关于疼痛的病机理论大都不离“不通则痛”和“不荣则痛”两点,据此治疗疼痛的原则与方法也大都不...

  • 《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伤寒论》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论中医临床的思维特色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出自《伤寒论》第16条:“太阳病三日,已发汗,若吐,若下,若温针,仍不解者,此为坏病,桂枝不中与之也。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条文中的“坏病”,坏者,自败之义,言历经误治而本证自坏。柯韵伯云:“坏病者,即变证也。”在这一条文中,指出患太阳病已有数日,已用过发汗之法,再...

  • 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 中医痛症诊治

    疼痛有寒热虚实之分 中医痛症诊治

    国医大师程莘农院士从医70余年,辨治思路缜密,诊治痛症颇有特色。他认为中医从古到今对疼痛的认识都比较直观,主要指症状而言,常把身体内外产生的一种难以忍受的苦楚称作疼痛,虽然有各种不同证型的疼痛,但通称为痛症。针灸治疗疼痛优势明显,除各种急性疼痛外,临床主要用于急性组织损伤消退后的持续疼痛,或反复发作的慢性疼痛,多见于某脏器或某一处软组织慢性劳损性疾病。程莘农认为这些慢性疼痛多数本身就是主症,也是一种疾病,如关节痛、颈肩痛、腰腿痛、三叉神经痛、偏头痛等,但不能把慢性疼痛简单地看作是其他疾病的症状。 疼痛有寒...

  • 论“随脏腑之性而治”

    论“随脏腑之性而治”

    “随脏腑之性而治”的思想源于《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遍寻古籍, 历代医家在治疗疾病时会不自觉地运用此思想, 遗憾的是, 迄今并未将此上升为理论高度。本文根据“随脏腑之性”提出“四因制宜”的观点, 即诊治疾病不仅考虑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还要顺从各脏腑特性用药, “因脏腑之性制宜”。 “随脏腑之性而治”的提出 “随脏腑之性而治”的思...

  •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上热下寒证的同病异治浅析

    上热下寒为寒热错杂证的表现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患者在同一时期内,上部表现为热性,下部表现为寒性,其寒热分明,热者自热,寒者自寒。临床较常见的上热下寒证多以上半身发热汗出、下肢肢冷无汗的表现为主,治以清上温下,方用乌梅丸,但临证时有患者服乌梅丸而无效,后细查其病因病机与舌脉,改方用甘草泻心汤而见效。因此,笔者结合临床重审此证,认为临证所见上热下寒证并非皆发于肝,亦有发病于中焦脾胃者,故结合临床以论之,以期为该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现浅析如下。 1 厥阴病上热下寒 1.1 厥阴病病因 (1)邪气传经:...

  • 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叙述

    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叙述

    湿温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以夏秋季节最为多见。到了小暑、大暑时节,天气炎热,雨水增多,特别是短时间的大量雨水,更容易引发湿温病。今就湿温病的特点及其证治叙述如下,以冀参考使用。 湿温病特点 有明显的季节性 湿温病多发于夏末秋初季节,历经小暑、大暑、立秋、处暑节气。其间,雨水增多(或猛增),酷暑下迫,湿热氤氲,空气濡湿,感之者即为湿温。 湿热盘踞于脾胃 长夏时节,水果蔬菜易伤及中气,外界湿热易浸淫胃肠。水谷之湿与天气之热互结,最易盘踞于中焦,湿重伤脾,热重伤胃,湿热蕴结,久居不散。...

  • 代谢综合征纳入及排除标准辨证思维治疗

    代谢综合征纳入及排除标准辨证思维治疗

    编者按:观察采用MS方序贯法(均方差)治疗代谢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及其安全性。本研究选择2012年9月~2014年2月在广东省清远市中医院就诊的代谢综合征患者170例,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常规西药降压、降糖、降脂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MS方序贯治疗。观察两组疗效及治疗前后体重指数、腰围、血压、血脂、血糖的变化。发现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体重指数、腰围、血压、血脂和血糖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 《伤寒论》热结膀胱证治

    《伤寒论》热结膀胱证治

    通过读经典、做临床,在理解张仲景《伤寒论》原文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对书中热结膀胱的证治认识如下。 热结膀胱即热结下焦、少腹 “热结膀胱”出自《伤寒论》第106条:“太阳病不解,热结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当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结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气汤。” 此条提示桃核承气汤证的病因是太阳病不解,下移膀胱;病位在少腹;主症是其人如狂,少腹急结;主要病机是热结膀胱。而《伤寒论》第124条:“太阳病六...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