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第49页
-
中医外治方对产后诸病颇有效验
女子产后,气血骤虚,易出现诸多病症,危害母子健康。中医外治方对产后诸病颇有效验,以下数方供选用。 产后发热老茅草叶、石菖蒲、陈艾各适量。将诸药择净,放入药罐中,加水适量浸泡5-10分钟后,水煎取汁,放入盆中,待温度适宜时足浴,每日2-3次,每次10-30分钟。 产后恶露不净益母草、红花、桃仁各等量,共研细末,装瓶备用。使用时取药末适量,用黄酒调糊,外敷脐部,外用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用5-7天。 产后遗尿桑螵蛸5克,研为细末,清水适量调匀,外敷于肚脐处,外用纱布胶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连续3...
-
中医怎样预防习惯性流产
中医中药秘方网: 我妻子已怀孕过三次,每次都是在孕后3、4个月时出现流产,请问该如何服用中药治疗? 江苏南京 秦贵 秦贵网友: 自然流产连续发生3次或以上者,称为习惯性流产。中医称为“滑胎”。 本病的治疗重在未孕前的调理,夫妻双方检查流产原因,排除器质性原因和男方因素后,宜采用补肾、健脾、养血、清湿等法,或针对病因进行治疗。中医一般分以下三型辨证施治。 1.气虚肾亏型:患者体质虚弱,腰膝酸软,精神不足,夜尿频数,舌质淡嫩,苔白,脉沉细。 治法:益气补肾安胎。 处方:红参3克,炙黄...
-
中医辨治女性乳房瘦小
中医认为,乳房瘦小,身体消瘦多为脾胃功能低下,气血不足所致。脾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健,气血盛,则肌肉丰腴,肢体劲强,乳房坚挺;反之,则身体消瘦,肢软力乏,乳房下垂。当以健脾益气,开胃消食为治。该症除调整脾胃功能,全面摄取营养,保证营养充分吸收外,中医临床可分以下几种类型辨治。 1.脾胃亏虚型:症见乳房发育瘦小,纳少,神疲乏力,动则尤甚,手足不温,大便溏薄,舌质淡,脉细弱。治宜健脾养胃,益气生血。方用四君子汤加减:党参、白术、茯苓、黄芪、炒二芽、阿胶(烊化冲服)、大枣、荔枝、山药、黄精、莲米、芡实各10克...
-
魏北涵名老中医经验方柴贝汤治疗乳癖
乳癖是以乳房有形状大小不一的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乳腺组织的良性乳房增生疾病。多由情志内伤,冲任失调,痰瘀凝结而成。本病约占全部乳腺疾病的75%,是临床上最常见的乳房疾病,相当于西医的乳腺囊性增生症,有一定的癌变危险。笔者采用鄂州魏北涵名老中医经验方柴贝汤治疗乳癖,疗效显著。 柴贝汤药物组成:柴胡、皂角刺、蒲公英、紫花地丁、橘核、白芷、白茯苓、瓜蒌各10克,射干、夏枯草各15克,连翘20克,浙贝母、甘草各6克。加减:伴带下色黄量多,加板蓝根、半枝莲各20克;肿痛明显加制乳香、制...
-
中医辨证治疗 挽救“先兆流产”
先兆流产,中医称之为妊娠腹痛、胎漏下血。若无阴道出血,而仅有腰腹酸胀坠痛者,则称为“胎动不安”。中医认为,本病的形成原因多为冲任不固,不能摄血养胎所致。因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之气固则胎有所载,血有所养,胎孕可正常生长发育;反之,则发生胎漏,胎动不安等证。 中医辨证治疗,多分为肾虚、气血虚弱、血热、跌仆伤胎四型。现分述如下: 1、肾虚型 主要症状:妊娠期阴道少量出血,色淡暗,腰酸,下腹坠痛,或伴头晕耳鸣、小便频数、夜尿多,或有自然流产史,舌淡苔白,脉沉滑,两尺脉弱。治宜补肾安...
-
中医从本治疗乳房增生辨证求因
乳腺增生病属中医学乳癖范畴。临床以乳房疼痛及乳房肿块为主症,且多与月经周期、情绪变化、劳累过度等因素有关,或伴乳头痒、痛、溢液等。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与乳癌的发生有一定联系,乳腺增生明显增加了癌变的危险。因此,当引起重视。 中医治疗乳房增生性疾病,本着辨证求因、从本治疗的原则。 补肾助阳、调补冲任肾气、天癸、冲任构成一个性轴,同时作用于胞宫和乳房,而肾为性轴的核心。若肾气不足,天癸不充,冲任二脉不盛,胞宫与乳房必同时受累而发病。临证可出现月经经期紊乱、经量减少或淋漓不尽、闭经、不孕等征候,也可出现乳房结块胀痛等...
-
异位妊娠 应用中医药治疗
异位妊娠是妇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近年来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有少部分患者由于症状、体征不典型,可能被误诊或延迟诊断,严重者可致休克,甚至死亡。而卵巢妊娠是异位妊娠的少见形式(占异位妊娠的3.2%),是指受精卵在卵巢内着床和发育;因卵巢血供丰富,早期容易发生破裂引起腹腔内大出血,且术前诊断率低,故应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妇科主任医师马堃擅长应用中医药治疗此病,现结合病案,简介如下。 病机认识 古代文献中未见有卵巢妊娠的病名记载,但在“妊娠腹痛”、&l...
-
乳腺小叶增生的中医治疗
乳腺小叶增生义叫乳房纤维囊性增生症,一般发生于中年妇女。症见乳房中肿块形如丸卵,边界清楚,质硬而光滑,活动好,经X线拍片等检查可确诊。由于此病属慢性疾患,中医对症治疗取效良好。 一、痰湿型:患者形体多肥胖,或多疾,或倦怠嗜睡,有的患者皮肤油垢较多,体味明显,或白带多且略偏黄,便粘稠而不畅顺,或常咯痰,舌质红,舌苔略黄厚,月经来潮时乳房隐隐作痛。 治则:化痰湿、散乳结。方药:半夏、陈皮各12克,制胆南星10克,郁金、浙贝母各15克,鹿角霜20克,橘核、生牡蛎(先煎)各30克,海藻18克,蜜枣5枚。每日1剂,水煎分3次...
-
中医是如何治疗乳腺炎的
中医辨治乳腺炎分为郁乳期、成脓期和溃破期三个阶段,采取不同的治疗方略。 郁乳期:乳房肿痛,皮色发红,或皮色不变,内有结块,排乳不畅,或伴有恶寒发热,骨节酸痛,胸闷不舒,苔薄黄,脉浮数。治宜舒肝清胃,通乳散结。方药瓜蒌牛蒡汤加减:金银花、连翘、瓜蒌、牛蒡子各10克,陈皮5克,天花粉15克,黄芩、栀子、皂角刺各5克。水煎服,日1剂。 成脓期:肿块逐渐增大,硬块明显,皮肤红,疼痛加重,高热不退,口渴喜饮,舌苔黄,脉弦数,已有化脓趋势。若壮热、疼痛十余天不见减轻,硬块中央变软,按之有波动感,为成脓阶段。治宜清热解毒,通乳透...
-
产后病变 中医防治虚实夹杂
由于产后阴血骤虚,阳气浮散,故其病变既有亡血伤津,又有瘀血内阻,多是虚实夹杂并见。《金匮要略》把痉、郁冒、大便难等称为产后三病,后人将其概括为神病、筋病、液病,其实质为亡血伤津,筋脉失养,虚风内动之变。故治疗产后疾病,柔养和息风之品在所常用。但柔养之品多遏阳致瘀,息风之药易化燥伤阳,应用时必须注意养血不碍瘀,息风不过燥。如产后遍身诸节疼痛,关节屈伸不利,或肿胀麻木,重着不举,得热则舒,遇寒加剧,或游走不定,疼痛剧烈,宛如针刺,伴发热恶寒,脉浮紧或浮缓者,此属产后气血亏损,百脉空虚,风寒湿邪乘虚侵袭,留滞筋脉关节,治...
-
异位妊娠中医疗法
受精卵在子宫体腔以外位着床称异位妊娠,习称宫外孕。异位妊娠是妇产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发病率约为1%,近年来发病率有明显上升趋势。本病以输卵管妊娠最多见,约占异位妊娠的95%。且以壶腹部最多,其次是峡部、伞部,间质部最少。 病因病机 中医学认为,本病的发生与孕妇宿有少腹瘀滞,冲任不畅,使孕卵运行受阻;或脾肾气虚,运送孕卵乏力、迟缓,而使孕卵滞留子宫腔外等有关。孕卵在子宫腔外发育,日久则胀破脉络,血溢于内,蓄积少腹,而形成少腹血瘀之实证;若脉络大伤,则血崩于内,阴血暴亡,气随血脱,变生厥脱之危急重证;或瘀血...
-
乳房疼痛的中医治疗
在女士中有 10%左右的人,在不同时期内出现乳房疼痛,尤其是青年女士,在月经来潮之前或行经期间,乳房出现胀痛或剌痛,轻者尚能承受,严重者痛得难以忍受,直接影响到工作和生活。而部分女性,在哺乳期间,亦出现乳房疼痛。 中医认为,乳房属肝,肝善舒畅,人一旦情绪不佳时,则易郁闷伤肝,致使肝气郁滞,肝经受阻,从而导致气血流通不畅,出现乳房疼痛。可采用药物或推拿治疗。 中药治疗方为:当归、夏枯草、郁金、延胡各15克,白芍、柴胡、香附、枳壳、厚朴花各12克,青皮、甘草各8克,丹皮 10克。水煎服,每日 1剂,于经前一周服用。...
-
乳房胀痛 介绍几种中医外治法
很多女性朋友每到经期前,会有乳房胀痛的感觉,有的还很严重,门诊上因此症就医的朋友也不少。河南省中医院乳腺科张卫红主任医师说,中医认为乳房胀痛是肝气郁结造成的,多数患者或是因为工作、学习压力过大,或是其他原因情绪郁闷,不稳定等。大部分发生在经前3~5天,有些人还伴有头痛失眠、烦躁、下腹胀痛等。若不及时处理,久而久之容易导致其他病变,如乳腺增生、囊肿等。 中药治疗主要采取疏肝理气、活血止痛的方法,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治疗。除了中药内服,张卫红主任医师还介绍了几种中医外治法: 中药敷渍:将温散...
-
放环后月经过多经期延长 中医辨证施治
余临证每见放环后妇女月经过多,经期延长,以中医辨证施治常获良效。 经量过多 妇女放环后常见月经量明显增多,出血甚者常致贫血,应积极调理,中医认为环卧胞宫,损伤冲任二脉。环为异物,常可郁而化热,热迫血行致使经血流溢无度。久之气血不足,体质虚弱,摄纳无权,使冲任不能约制经血所致。或致体内瘀血内聚,瘀血不去,则新血难安。 临床施治,急则治标,缓则治本,分别采用清热止血,凉血止血,益气止血,化瘀止血诸法,缓则治其本,多采用安冲固冲以治本,使冲气安则血海宁。立方常用《傅青主女科》治疗月经过多之加减四物...
-
安徽名医治月经淋漓不尽方
安徽名医治月经淋漓不尽(脾肾两虚)方: 处方:黄芪30克,党参、熟地、山萸肉、山药、赤石脂各15克,白芍、白术、血余炭各10克,炮姜5克,煅龙骨、煅牡蛎各20克,阿胶(烊化)12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健脾补肾固摄。可用于治疗月经淋漓不尽,中医辨证属脾—肾两虚型。临床症见:患者经量先多,继而量少淋漓,色淡质薄,头晕耳鸣,腰酸膝软,神疲乏力,面色苍白或萎黄,苔白薄,舌淡,脉沉细。 安徽名医治月经淋漓不尽(阴虚血热)方: 处方:生地、白芍、玄参、沙参、仙鹤草、延胡索各15克,...
-
经前期综合征 中医辨证分型治
经前期综合征是指育龄妇女在月经前7~14天(即在月经周期的黄体期),反复出现一系列精神、行为及体质等方面的症状,月经来潮后症状迅即消失。西医治疗主要是纠正水钠潴留和控制神经症状,中医辨证分为以下三型: 心脾两虚型:症见心悸失眠,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胃纳欠佳,月经量多色淡,脉细弱。治宜补养心脾。 方药:党参15克,黄芪12克,当归12克,白术9克,茯神9克,生姜6克,远志9克,郁李仁6克,木香9克,炙甘草9克,龙眼肉12克,大枣5枚。水煎服,每日一剂。 肝郁气滞型:症见经前乳房胀痛,下腹胀满连及...
-
中医治疗乳腺纤维腺瘤
中医治疗乳腺纤维腺瘤首先要进行辨证论治,即根据患者不同的症状表现,施以不同的处方用药,从根本上调整患者的脏腑功能,同时给予一些消块散结的中药,以达标本同治的目的,临床常可取得一定的疗效。 肝气郁结型:一般肿块较小,发展缓慢,不红不热,不痛,推之可移。可有乳房不适,胸闷叹息。苔薄白,脉弦。治以疏肝解郁,消块散结为法,方用逍遥散加减,药用柴胡9g,当归12g,赤芍12g,全瓜蒌15g,半夏15g,郁金12g,香附9g,石见穿30g,贝母15g,昆布30g。 血瘀痰凝型:一般肿块较大,坚实木硬,重坠不适。胸胁牵...
-
乳房不适应何时看医生
也许您会问,去医生那里看病去就是了,还要分什么时间吗?是的。由于乳房病具有一些特殊性,所以应该选择最佳就诊时间去医生那里看病。对于绝经期以前的女性,因为在一个月经周期的不同时相中,受各种相关内分泌激素的影响,乳腺会发生一些生理性的增生与复旧的变化,造成乳腺组织处于不同程度的充血、水肿,继而消退的动态变化之中,这些变化可能会对检查真正的乳房肿块的位置、大小、性状等造成一定的干扰,从而影响乳房肿块性质的判断。 一般认为,在月经来潮的第10天左右是检查乳房的最佳时机。因为此时雌激素对乳腺的影响最小,乳腺处于相对静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