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 第48页
-
排卵障碍性不孕 中医针刺疗法
福建中医药大学 赵梅,潘丽贞 关键词 成熟卵泡排卵障碍;不孕症;中西医研究进展 近年来,不孕的发病率逐渐增高,其发病率因国 家、民族和地区不同存在差异,我国不孕症的发病率 约占育龄妇女的 7% ~ 10% [1] 。导致不孕的因素与夫 妻双方均有关系,女性不孕的原因较多,其中卵泡发 育成熟后排卵障碍是导致女性不孕的原因之一。成 熟卵泡不破裂的原因很多,如 FSH、LH 的比例达不到 排卵时的比例,或者是两者的水平过低时致卵泡不能 正常排出等 [2] 。成熟的卵泡不破裂,大多形成黄体,发 生一系列类似排卵周期的改...
-
反复流产中医一套治疗方案
反复流产,而且找不到男女双方原因,这类患者近几年有愈来愈多的发展趋势。孕妇自觉身体无特殊不适,如无腰酸乏力、腹痛下坠脾肾虚等表现,多在40~50天无任何原因,出现出血症状,B超显示没有胎心。用传统保胎法,如补肾健脾或补益气血等,往往无效。患者承受很大心理压力,想怀孕又不敢。 经过临床实践思考,我认为此类病患发病原因:环境污染、食品污染,或年少轻易流产或不洁性生活等,导致子宫有瘀滞不适于胚胎生存。 笔者自拟一套治疗方案:孕前3个月在经期用少腹逐瘀汤加味,一旦怀孕就开始保胎,一般用药到怀孕3...
-
习惯性流产 中医滑胎治方
习惯性流产中医称为滑胎,认为病因病机多为肾气亏损,气血虚少,冲任二脉失其肝肾之所系,气血之所养,导致冲任不固,胎元不安或胚胎缺损,不能成形而屡孕屡坠,临床上常分为气血虚弱、肾气亏损和血热三型,前二者居多,治疗当以补气养血、益肾、调固冲任为主保胎治疗。 1气血虚弱型 症见屡孕屡堕,头晕目眩,身倦乏力,心悸失眠,面色苍白,舌淡苔薄,脉来中空,滑而无力。治宜养血益气,补肾安胎。可采用补血安胎汤:熟地30克,制首乌30 克,当归10克,白芍10 克,人参15克,炙黄芪 30克,茯苓15克,白术 15克,川断20克,寄生...
-
中医食疗 补养女性流产
流产后应重视饮食的补养,这对女性身体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流产对身体有一定的损伤,不仅丢失一定量的血,加上流产过程中心理上承受的压力和肉体上的痛苦,使流产后的身体比较虚弱,有的人还会有贫血倾向。因此,适当的进行补养是完全必要的,而补养的程度、持续的时间,应视流产者的体质、失血多少,全面衡量而宜,既不要营养太过,也不可缺乏。 首先要保证优质蛋白质、充足的维生素和无机盐的供给,尤其是应补充足够的铁质,以预防贫血的发生。食物选择既要讲究营养,又要容易消化吸收。可供给鲜鱼、嫩鸡、鸡蛋、动物肝、动物血、瘦肉、大豆制品...
-
习惯性流产中医保胎 以补中益气汤化裁
刘某,女,32岁。2002年8月12日初诊。 患者自诉近二年来,曾先后自然流产2次,均在70天左右。现停经40余天,腰酸,腹部坠胀。伴恶心、嗜睡、畏寒等轻度早孕反应。妊免试验阳性,西医诊断为习惯性流产,要求中医保胎。诊其脉滑而细,舌淡胖,苔薄白,辨证为肾气不足,胎元不固,而致滑胎。治当补肾益气固胎,以补中益气汤化裁。 方药:黄芩18克,党参15克,升麻6克,柴胡6克,当归12克,焦白术15克,菟丝子30克,川断6克,甘草3克。水煎空腹服,每日1剂,5剂。 二诊:药后腰酸、少腹坠胀减轻。前方加寄生...
-
乳痈促进脓毒消散 中医外治方
外治方 成脓期应及时切排引流,溃后除引流外,还应外敷清热解毒,收敛生肌中药,以促进脓收病愈。郁乳期及早使用外治方,可促进脓毒消散。 1.中成药外治方 ①金黄散:金黄散适量,用凡士林调匀外敷患处,包扎[占J 定,每日换药1次。可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⑦紫金锭:紫金锭40粒,放人开水中研为稀糊状,均匀涂于双层纱布上,外贴患处,包扎固定,每日换药2次,连续 3~5天即可。可活血解毒,消肿止痛。 ③七厘散:七厘散5克,大黄粉50克,混合均匀,加凡士林适量调为软膏备用。按患处面积大小,将药膏外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
-
治胎漏胎动不安中医方
治胎漏胎动不安(肾气不足)方 处方:党参15克,山药、炒白术、枸杞子、续断、杜仲、菟丝子、桑寄生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同肾安胎,佐以益气。用于胎漏胎动不安,属肾气不足型。症见腰酸腹坠,阴道漏红,量少色淡,头晕耳鸣,小便频数,舌淡苔白,脉沉弱。 创方者:周玉海 治胎漏胎动不安(阴虚血热)方 处方:党参15克,山药、炒白术、枸杞子、续断各 10克,生地、熟地、白芍、旱莲草各12克,黄芩8克,黄柏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滋阴清热,养血安胎。可用...
-
名老中医张达旭治乳汁不行经验
达旭,全国名老中医,广西壮 族自治区人民医院中医科主任医师, 《医药星期三》编辑部特约专家,原 广西中医学会内科分会会长,教授, 曾荣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授予的“全 国中医药传承特别贡献奖”,尤其擅 长用中医中药治疗内科、妇科、儿科 的各种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现将张老 治疗乳汁不行的经验介绍如下。 妇女产后乳汁量少,色淡质稀, 甚或不行,称为乳汁不行。张老将本 病分为以下三型辨证论治。 一、气血亏虚证 表现:乳汁色淡质稀,面色苍白 无华,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 细。 治则:补气养血,...
-
治乳汁清稀冰冷中医治方
病例:张某,女,27岁,初产妇。 2008年3月21日初诊。2008年3月生一足月女婴,产后乳汁尚可,哺乳:日后,偶尔发现左侧乳汁清稀冰冷,而右侧乳汁则温而稠,经西医治疗无效。查患者左侧乳房小于右侧乳房,无局部红肿包块,无压痛,唯左乳冰冷清稀量少,饮食尚可,口苦口干。其性急躁,常感胸肋胀满,时有头晕,舌淡苔薄黄,脉弦涩。证属肝气不疏,阳气郁而不达。处方:柴胡12克,炒白芍18克,枳壳9克,甘草3克,干姜5克,香附 6克,陈皮10克。3剂,水煎饭后服。 二诊:药后口苦、胸肋胀满减轻,乳汁略温,治已见效,仍宗前...
-
中医治产后呃逆气喘面浮足肿
1977年秋,城内李姓少妇,34岁,产后3月余,呃逆、气喘、面浮足肿,邀家父出诊,余随同前往。 患者主诉产后2日后,不慎感寒,周身不适,时有咳嗽,咳吐稀白痰涎。伴头晕乏力,晨起面目浮肿。经服中西药治疗,症状缓解。一日前晨起,又见面目浮肿,继之双下肢肿胀,并咳嗽气逆,症状日趋加重,甚至难以平卧。观其面目水肿,双下肢肿胀,按之凹陷不起。精神萎顿,脉缓,舌淡苔白。 家父诊后云:此乃产后三焦水道不利,体内积饮无疑。饮为阴邪,非温不化,治则当以温药和之。 处方:云苓皮15克,桂枝5克,焦白术1...
-
产后术后之肺部感染 贵州名医验方
组成及用法:红参9克,生石膏24克(先煎),炒知母6克,桔梗6克,前胡9克,杏仁12克,川贝母9克,瓜蒌壳15克,连翘9克,茯苓15克,鱼腥草30克, 白前9克, 法半夏9克,冬瓜仁15克,芦根21克,薏苡仁15克,甘草3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虚人、产后、术后之肺部感染。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袁家玑的经验方。袁家玑医药世家出身,早年投考北京名中医施今墨所办华北国医学院,毕业后在贵阳应诊,以擅长治疗温病负盛名。袁氏先后任贵阳市卫生局副局长,贵阳中医学院院长。其立方遣药,不图矜...
-
乳腺小叶增生 中医内外合治
乳腺小叶增生是常见的妇科疾患,多发生于育龄妇女。采用内服结合外敷治疗本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所治56例患者中,年龄最小者23 岁,最大者41岁,其中28~37岁者38例;病程最短者6个月,最长者12年,平均3 年7个月;其中单侧增生者37例,双侧增生者19例。 二、治疗方法 内服处方:柴胡9克,当归12克,白芍15克,茯苓、白术各10克,炙甘草3 克。 加减:面红目赤,急躁易怒者,加丹皮、炒栀子各10克;面色苍白,烦躁者,加熟地、阿胶(烊化)各10克;面色晦暗,舌暗有瘀斑者,加川芎9克...
-
中医治乳腺增生经验
乳腺增生足乳房一种非炎症疾 病。属于中医学“乳癖”范畴。其特点是 乳房肿块,经前肿痛加重,经后减轻, 好发于30~40岁妇女。中医采用地肤 子汤治疗有较好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治疗方法 处方:地肤子60克,橘核30克, 柴胡12克,枳实9克,白芍10克,甘 草6克。 加减:证属肝郁痰凝,伴有心烦易 怒,失眠多梦,情绪急躁,乳房胀痛,苔 薄白,脉弦滑者,加陈皮、郁金各10 克,金银花、蒲公英各30克。证属肝郁 气滞,伴有两胁及乳房胀痛,低热,舌 红少苔,脉弦数者,加陈皮、生地、玄 参、...
-
乳房疾病中医调理治疗的方法
乳腺问题对于女性来说是一个令女人烦恼的身体问题,有些问题虽然影响不大但又足以困扰女性的生活,西医治疗虽然能够快速的减轻疾病的困扰,但是无法从内到外的深层治疗,因此越来越多的女性喜欢选择中医调理治疗的方法。 发生于乳房部位的多种疾病,统归于乳房疾病范围,简称乳病。常见的乳房疾病有乳头皲裂(乳头碎)、急性乳腺炎(乳痈)、乳房结核(乳痨)、乳腺纤维腺瘤(乳核)、乳发(乳房坏疽)、乳腺增生病(乳癖)、乳房异常发育症(乳疬)、乳腺癌(乳岩)、乳漏、乳房畸形等。男女均可发病,由于女子的生理特点,其发病率远高于男子。《...
-
急性乳腺炎中医内治法外治法
急性乳腺炎是乳房疾病中的常见病,属中医“乳痈”范围。临床以乳房局部结块,红、肿、热、痛,并有恶寒发热为特征。绝大多数发生于产后哺乳期,以初产妇多见,好发于产后3~4周。因发病原因和发病时期不同,而有多种名称:在哺乳期发生的称外吹乳痈(又称哺乳期急性乳腺炎),在妊娠期发生的称内吹乳痈(又称妊娠期急性乳腺炎),在非哺乳期和非怀孕期发生的称不乳儿乳痈(又称非妊娠哺乳期急性乳腺炎)。临床上以外吹乳痈最为常见,约占95﹪,内吹乳痈较少,不乳儿乳痈更少。由于中医中药治疗本病有明显的优势,下面介绍下中医治...
-
乳腺增生病中医针药并用多法互补
郭诚杰教授是第二届国医大师,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数载,临床经验丰富,尤其在乳腺增生病的临床诊治及机理研究方面成绩显著,提出的针刺治疗乳腺增生病方案被录入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并在全国推广应用。有研究表明乳腺增生病的患病率高达68.0%,占乳腺疾病的99.3%,并且随着人们社会工作、生活方式的改变,其发病近年呈明显上升趋势,故针灸治疗乳腺增生病前景广阔。笔者有幸跟随郭诚杰临床学习,得其指点,受益匪浅,现将其诊治乳腺增生病的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飨读者。 病证(症)结合,明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