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 第66页

病 第66页

  • 中医玄府理论与银屑病

    中医玄府理论与银屑病

    基于“玄府理论”探讨润肤止痒乳外治银屑病血燥证机制 银屑病是一种常见的慢性、 复发性炎性皮肤病 [1] , 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各大医家仁者见 仁智者见智, 没有形成统一的定论。 古籍中记载其发 病多与风、 热、 湿、 虫等有关, 多从血热、 血燥、 血瘀 入手。 刘丽芳教授在玄府理论的指导下, 提出 “血虚 风燥, 玄府闭郁” 是银屑病血燥证的发病核心, 治法 当以养血润肤、 开通玄府。 而根据其临床经验制备的 院内制剂——润肤...

  • 痤疮临证鉴别异病论治 常用对药

    痤疮临证鉴别异病论治 常用对药

    张志礼教授是我国中西医结合皮肤病学的创建者和奠基者,擅长中西医结合诊治常见或疑难重症皮肤病。张志礼认为“湿盛热重,久则血瘀气滞”为寻常痤疮的病机主线,分为肺胃湿热、脾虚湿盛、痰瘀互结、冲任不调四个证型;临床常应用清热类药物,占比59.49%;中药使用频次前15位的依次为黄芩、野菊花、地骨皮、生栀子、桑白皮、牡丹皮、金银花、生地黄、赤芍、全瓜蒌、香附、益母草、熟大黄、羚羊角粉、连翘;常用对药10对,主要为清热解毒、行气活血、健脾利湿类药物。 寻常痤疮是一种慢性炎症性毛囊皮脂腺疾病,好...

  • 中药治愈手足口病验案

    中药治愈手足口病验案

      王某,女,4岁。2010年6月5日初诊。   因反复感冒来诊,现在既无咳嗽亦无发热,唯口中异味,晨起眼眵过多,口唇色红如妆,咽部充血明显,无咽痛、咽痒,扁桃体Ⅱ度肿大,上颚靠里侧有一硬币大瘀斑,颜色鲜红,但无痛感,食欲很好,纳食较多,腹部叩击呈鼓音,明显腹胀,大便干,每日1次。手心较热,舌质红,苔有剥脱。   综合患者上述表现,应属于典型的食积化热,热极化火伤阴,食积、火旺、阴伤三者并存,所以患者很容易反复感冒。鉴于患者上颚靠里侧的鲜红色出血点,笔者认为患者可能为手足口病。但患者家属说上午刚去了儿童医院找专家看...

  • 银屑病引发的并发症 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

    银屑病引发的并发症 银屑病的中医药治疗

    银屑病又被称为牛皮癣,青壮年发病最多,男性发病多于女性,北方多于南方,春冬季易发或加重,夏秋季多缓解。本病呈慢性经过,治愈后容易复发。银屑病的诱发原因很多,只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多加注意,注意环境卫生,积极消除诱发因素,如忌酒、辛辣、鱼虾、海味、羊肉及腥发动风之物,慎防感冒、扁桃体发炎,患病要到正规医疗部门治疗,慎用有些控制性药物等等,才能减少复发机会。 银屑病的常见症状 常见症状:丘疹、点状出血、全身弥漫性潮红、皮肤瘙痒、脓包、类风湿关节炎、非对称性关节痛、广泛红斑浸润损害伴有脱屑、大量皮肤脱屑...

  • 模拟“太阳初升”之象治银屑病

    模拟“太阳初升”之象治银屑病

    我们一起来看一则把早上6~7点钟的太阳“加进”体内的医案。 患者男,58岁,银屑病患者。2022年6月2日主因“四肢散在大面积斑丘疹、鳞屑伴瘙痒8年,加重1月”就诊。患者8年前受凉吹风后,右上肢出现约3cm范围大小的斑丘疹,皮损较厚硬,基底色红,上覆银白色鳞屑,瘙痒不适,其后开始蔓延至双上肢、双下肢、腹部及腰臀部,于当地医院诊断为“寻常型银屑病”,对症治疗后疗效不佳,其后自行口服中药(具体不详),未见疗效,病情反复。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

  • 小舞蹈病中医治疗方

    小舞蹈病中医治疗方

      1984年7月10日有一家长带一陈姓少男求诊于中医,家长述曰:小儿今年14岁,于1981年左侧上下肢不自主地转动,曾在地区医院治愈。1984年6月20日被雨淋后而发高烧,经治疗烧退,相继出现右侧上下肢不时转动,以右上肢为重,右手虽能握物,但握而不牢,右侧颜面肌肉跳动,复去医院检查,治疗数日无明显效果,而来求中医诊治。查患者发育尚可,营养较差,精神不振,四肢活动自如。右侧颜面肌肉频繁震颤,右侧上下肢不自主蠕动,右侧下肢踝关节微肿而疼,压疼明显,测体温37.5℃。脉弦细数,舌质红绛无苔。   此乃湿热蕴蒸,...

  • 儿科常见病的中医外治方

    儿科常见病的中医外治方

    1 呼吸道易感儿 藿香15克,细辛15克,辛夷20克,防风60克,菊花50克,薄荷50克,苍术150克,山柰10克,白芷100克,冰片10克。 上药共为细末,用长30厘米,宽20厘米的布袋装好,并置枕头上,每天睡在其上,每月换药1次,连用3个月。 2 幼儿急性颌下淋巴结炎 将蝎尾、冰片按3:1比例混合,共为细末,医用凡士林做成膏,装瓶密封。 使用时,将药膏直接、均匀地涂于肿大的淋巴结处,胶布覆盖固定,3天换药1次。局部破溃者禁用。 3 腮腺炎...

  • 宣桂琪从食积论治小儿疾病经验

    宣桂琪从食积论治小儿疾病经验

    宣桂琪 ( 1942—) ,男,浙江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 导师、主任中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 承工作指导老师 , “宣氏儿科”第三代嫡系传人,第一批 全国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 — —杭州 “宣氏儿科”流派 传承工作室负责人。从事中医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50 余 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治学严谨,不断创新,对儿科疾 病的认识和治疗有独到的见解。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小儿饮食不节、嗜 食肥甘及不健康...

  • 小儿防病养生 捏脊疗法

    小儿防病养生 捏脊疗法

    3岁的聪聪,脾胃功能偏差,时而食积发烧,时而呕吐酸馊食物,时而腹胀腹痛。一段时间后更是精神不振,身体也逐渐消瘦,医生说是饮食不慎,脾胃受损而至食积。予以健胃消食中药治疗后症状缓解,但停药不久又出现食积症状。后来医生经诊断为食积,建议推拿治疗,使用捏脊疗法。经过治疗后,聪聪食欲好转,精神明显好转,3个月后,个子也长高了。 捏脊疗法是我国医学界中一种古老而实用的治疗手法,原称捏脊骨皮,以调整督脉与太阳脉之气机,达到阴阳相配,扶正祛邪之目的。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治卒腹痛方》就有&ld...

  • 中医药治疗异常汗症病案一则

    中医药治疗异常汗症病案一则

    对于疑难杂症的治疗,民间有个说法:“服药不对方,哪怕用船装;服药对了方,只需一羹汤。”笔者曾被一异常汗症困扰3年之久,后得明医指点方得痊愈,记录如下。 18年前的一个艳阳天,笔者为了不让被褥和衣物发霉,将家中的棉絮、棉衣和衣物等从5楼运送到大操场的水泥栏架上暴晒,累得汗流浃背、口干舌燥,回家后倒在凉席上就睡着了,醒来后感到身体有股寒气,心悸气短,四肢无力,还有些神不守舍的感觉,自此之后每日凌晨3至4时许,笔者便会从颈到脚自上而下缓慢地冒着汗水,醒来时睡衣、盖被和床垫全都会浸湿。...

  • 小儿之病难治也易治

    小儿之病难治也易治

      小儿之病,难治,也易治。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吴鞠通将小儿的这一生理特点归结为“稚阴稚阳”。虽历代医家均言小儿“肺常不足”、“脾常不足”、“肾常虚”,但小儿还有一生理特点叫做“纯阳之体”。临床上,老师治疗小儿病同时考虑到小儿的这两个特点,常以“和法”为主,用药之性偏于温和,少见大苦大寒之品。老师常说:“小儿之体,少见大虚大实之候。&rdquo...

  • 治小儿病后自汗 小儿盗汗症二方

    治小儿病后自汗 小儿盗汗症二方

    治小儿病后自汗方 处方与用法:太子参10克;炙黄芪10 克,炒当归10克,陈皮 5克;碧桃干15克,获苓5克,糯稻根50克,红枣10克。水熬服,日 1剂,分2次温服。 功效:调和营卫,敛阴止汗。治小儿感染热性疾病后,自汗或盗汗,神疲乏力,冒纳不佳,舌淡红,脉细无力等。 (曾示浪) 治小儿盗汗症方 处方与用法:太子参10,青蒿、桑叶、麦冬、丹皮各5克,谷芽、玉竹各2克,五味子3 克,大枣2枚,甘草2 克。水煎服,日1剂。 功效:益气养阴,安神止汗,治小儿盗汗症,纳呆口渴,夜寐不安,易惊叫,舌尖红,苔薄黄,指纹青紫。...

  • 小儿脾胃病的治疗 陆长清 陆氏调治法

    小儿脾胃病的治疗 陆长清 陆氏调治法

    陆长清是青海省名中医,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他从医60载,以过人的才智、丰博的学识、高尚的医德,为世人所称道。他善于透过纷繁复杂的四诊所见,审明主症,找到疾病症结,立法用药,灵活多样,疗效颇佳。尤其在小儿脾胃病的治疗上更是得心应手,疗效显著。陆长青认为,小儿脾胃病证的治疗要立足于调补相结,补中寓消,消中兼补,以防损伤脾胃生生之气。现将陆氏调治小儿脾胃病八法分述于下: 补脾消积法 主治:小儿脾胃虚弱,乳食积滞,纳呆食少,脘腹胀满,大便干结或面黄消瘦,烦躁口渴,舌苔厚腻,脉弦细。 方药:自拟小儿消食散。本方由太...

  • 治新生儿硬皮病(皮肤暗红 发冷)

    治新生儿硬皮病(皮肤暗红 发冷)

      【组成】韭菜60 克、米酒60 毫升。   【用法】韭菜切段炒熟加米酒拌匀,用纱布包好擦患处,每次15~20分钟,每天1 次,7 天为1 疗程,可连用数个疗程。   【主治】新生儿硬皮病,皮肤暗红,发冷。...

  • 小儿积滞发病机理 中医验案举隅

    小儿积滞发病机理 中医验案举隅

    积滞是儿科常见病、 多发病, 近年来, 由于人们生 活水平的提高, 饮食结构的改变, 小儿积滞的发病率 逐年上升。积滞不仅作为一种疾病单独存在, 而且常 可诱发其他疾病, 如发热、 咳嗽、 感冒、 泄泻、 呕吐等疾 病, 所以积滞在临床上的重要性不容小觑。宋明锁主 任医师是第 5 批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 工作指导老师, 山西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主 任委员, 硕士生导师。曾师从 “山西小儿王”张刚老 先生以及脾胃病专家郝玉明主任, 全面继承二位名老 中医的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

  • 小儿疑难脑病 中医综合疗法治解颅

    小儿疑难脑病 中医综合疗法治解颅

    李省让 刘玉堂 西安脑病医院 张某某,男,出生后16天,湖北人,2012年12月16日就诊。 主诉:头大伴吸吮困难,反复抽搐16天。 病史:该患者系双胎老二,32周早产,出生时体重1300克,有产后窒息史,生后至今,头颅大,吸吮无力,反复癫痫样抽搐,每日发作14~15次,每次持续数秒钟,哭泣声微弱。今为求中医综合治疗前来我院求诊,现症见:头大,吸吮无力,反复癫痫样抽搐,每日发作14~15次,每次持续数秒钟,哭泣声微弱,落日目,视物不清,食纳差,睡眠欠佳,二便可。 查体:头围4...

  • 活用三因司天方治儿科疾病

    活用三因司天方治儿科疾病

    龙砂医学流派推广工作站 笔者有幸拜师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学习五运六气,跟诊老师亲眼目睹了运气方治疗三高、肿瘤、再障、狼疮、不孕等疑难杂症的显著疗效,受益匪浅。但在众多效如桴鼓的病案分享中,几乎全是成人病案,鲜有儿科病例。笔者专业儿科,当时便想,小儿纯阳之体,脏气清灵,临床辨证处方与成人大异,运气方之于小儿,是否同样有效?后来笔者临床择机试用,竟屡获奇效,诚不欺也。试择医案两则,以飨同道,并请高明指正。 病案一 高某,男,7岁。初诊:2016年1月21日(农历乙未年刚交大寒...

  • 王有鹏:寒地儿科疾病辨治要点

    王有鹏:寒地儿科疾病辨治要点

    •寒地冬长夏短,以寒邪居多,而寒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且易闭郁阳气,故寒地小儿多易感寒而发病,导致肺脏、脾胃之寒证或脾胃、肾脏、心脏之阳虚证,宜用散寒法或温阳法治之。 •寒地小儿多嗜食肥甘浓咸,内热久蕴,加之寒邪闭郁阳气,故多见外寒内热证,宜用发表清热法治之;若饮食不知自节,脾胃运化不及,蕴湿生热,则易形成湿热证,宜用分消走泄法治之。 长期以来,学术界习惯将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等冬季漫长、气候严寒的地区称为寒地。寒地冬季最低气温常达零下30℃~40℃,结冰期长达5个...

  • 小儿长期低热 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

    小儿长期低热 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

    小儿长期低热是指体温稍高(在37.5℃~38℃之间),连续半个月以上的发热。临床常无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也无明显异常,用抗生素及退热药疗效欠佳。笔者在实践中根据小儿的生理、病理特性及临床表现,分6型辨证施治,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总结如下,与同道磋商。 食滞中焦:小儿脾胃本虚,辅食添加或喂养不当,或饮食不节恣食妄饮,致脾胃健运失司,食积于内,阻遏气机而发病。证见午后潮热,手足心尤甚,脘腹胀满,嗳腐吞酸,恶心欲吐,纳呆食少,大便干结。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 治宜消食导滞,方用三仙消食...

  • 基于阴阳理论探讨儿童多动症的病机

    基于阴阳理论探讨儿童多动症的病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云 :“阴阳者, 天地之道 也, 万物之纲纪, 变化之父母, 生杀之本始, 神明之府 也” 。指出阴阳是自然界的规律, 天地间万事万物无 不属于阴阳的范畴。儿童多动症, 西医称为注意缺陷 多动障碍(ADHD), 是儿科一种常见的儿童神经发育 障碍性疾病, 其主要病机是脏腑功能失常, 阴阳平衡失 调 [1 ] 。《医经溯洄集》 云 :“阴阳之在人, 均则宁, 偏则 病。无过不及之谓均, 过与不及之谓偏” 。阴主静, 阳 主动, 人体...

  • 小儿体弱多病 芦根乌梅汤

    小儿体弱多病 芦根乌梅汤

      小儿体弱多病,身体抗病能力差,偶尔受风受凉,就感冒咳嗽;稍食生冷油腻饮食,就消化不良,甚至腹痛、腹泻。有些小儿,身体瘦小,头发枯黄,脾气暴躁,稍不顺意,又哭又闹,而且长期挑食偏食。笔者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多年,针对小儿脏腑娇嫩,易受外邪侵袭,以及小儿成长过程中“喂养难”,得病后“喂药难”的问题,制“芦根乌梅汤”用作小儿日常保健方,最适宜1~6岁孩子服用。   方药组成:芦根20克,乌梅肉10克,黑豆30克。以上诸药,加开水600~8...

  • 小儿出汗多 推拿病案

    小儿出汗多 推拿病案

      王某,男,3岁。   就诊日期:2011年7月8日。   出汗多,动则甚,易感,易积滞,舌质稍青苔薄白,脉细滑,盗汗,一年四季均出汗不止,属营卫不和,脾胃气虚,应和营卫,补土生金。   治疗方法   推五指经,运八卦,推三关,泻六腑,捏脊通经。   治疗过程   1.推摩十指指腹各200次,以食指、中指为重点。   2.运八卦,左右手各100遍。   3.推上三关25遍,泻下六腑25遍。   4.捏脊通经7遍,背部微出潮汗。   5.指腹按揉脊椎两侧脾胃俞穴,1分钟。...

  • 孩子生病了中医来帮忙

    孩子生病了中医来帮忙

    本报记者 杜燕 采访专家 西安市中医医院儿科主任 张敏涛 副主任医师 一到冬天,孩子感冒发烧似乎就成了“家常便饭”,看着孩子痛苦的样子,妈妈们的本能反应是:吃点消炎药,或者马上拿出家庭医药箱给孩子找退烧药吃。其实,当孩子生病的时候,还可以找中医帮帮忙。 感冒发热——内外兼治方法多 西安市中医医院儿科张敏涛主任介绍说,很多家长认为小儿感冒、发热、咳嗽就是呼吸道有炎症,所以孩子一旦出现这些情况时就一定要用消炎药,这其实是一种非常错误的做法。事实上,感冒80...

  • 手足口病的中药防治

    手足口病的中药防治

    手足口病是婴幼儿常见的传染病,柯萨奇病毒A16型和肠道病毒71型共同被认为是本病流行的主要病原。本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出现皮疹、溃疡等临床表现为主,个别患者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致命性并发症。 本病属中医“湿温”、“时疫”等范畴,病因为湿热疫毒。多因内蕴湿热,外受时邪,留于肺、脾、心三经而成。外邪自口鼻而入.侵袭肺、脾二经,肺主皮毛.故初期多见肺卫症状。如发热、流涕、咳嗽;脾主四肢.开窍于口,手足口受邪而为水疱、口舌生疱疹、溃疡。 近年国内...

  • 早春小儿防病

    早春小儿防病

    每年早春时节,小儿的惊厥抽筋骤然增多。特别是冬春之交因天气寒冷,户外活动少,接触阳光少,皮肤合成的维生素D不足,如果此时母乳不足或不愿喂哺,就更容易导致维生素D供应不足,影响婴儿体内钙、磷的吸收,出现一系列抽搐症状。 发病早期,婴儿往往容易夜惊、烦躁、多汗、睡眠不安、常惊哭、惊跳、摇头等,发作时表现为无热惊厥、手足抽搐和喉头痉挛三大典型症状,尤其是喉痉挛,严重时可危及婴儿生命。因此,一旦发现应立即送医院。 预防本病的关键,是给婴儿储备和补充足量的维生素D,具体措施是: 孕期预防预产期在冬春季节的...

  • 孩子腹痛隐藏什么病?

    孩子腹痛隐藏什么病?

      小孩腹痛是很多疾病都会有的一个重要症状。中医可根据腹痛的部位分析不同脏腑或经络的病变。   腹部中寒:表现腹部疼痛,阵阵发作,得温则舒,遇寒加剧。面色苍白,痛甚则额冷汗出。   乳食积滞:表现腹部胀满疼痛,按之痛甚,口气酸臭,不思乳食,时转矢气,粪便秽臭,或腹痛欲泻,泻后痛减,时有呕吐,吐物酸馊。   气滞血淤:表现脘腹胀闷,痛而拒按,或痛如针刺,痛有定处,固定不移,或触之有包块,推之不移,按之痛剧。   脏腑虚冷:表现腹痛绵绵,时作时止,痛处喜按,得温则舒,得食则缓。面色苍白,精神倦怠,四肢清冷,饮食较少,或...

  • “分消走泄法”在儿科病中的应用

    “分消走泄法”在儿科病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衣晓峰 刘志伟 刘璐佳整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亦不断发生变化,湿热性疾病丛生。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王有鹏从事中医儿科临床30年,立足于当代儿童体质和湿热疾病特点,首倡将“分消走泄法”应用于儿科杂病中,并潜心探索,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温胆汤系列合方。 叶天士创“分消走泄法” “分消走泄法”是清代名医叶天士首先提出,《外感温热篇...

  • 知了治疗小儿疾病的验方

    知了治疗小儿疾病的验方

    知了也叫“蝉”、“知了猴”、“爬树猴”等,可食用亦可药用。 蝉作为中药,其皮曰蝉蜕(幼蝉的壳),是一味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的不可多得的良药。蝉蜕味咸、甘,性寒,无毒,入肺、肝经,有宣散风热、透疹利咽、退翳明目、祛风止痉等功效,据《中国药材学》记载,蝉蜕还有益精壮阳、止渴生津、保肺益肾、抗菌降压、治秃抑癌等作用。现介绍几则治疗小儿疾病的验方,疗效颇佳,供患者参考。 小儿声哑蝉蜕、胖大海各10克,冰糖少许,以沸水冲泡代茶饮。 小儿脱肛...

  • 试试中药贴敷 治小儿常见病

    试试中药贴敷 治小儿常见病

    咳嗽麻黄10克,杏仁、黄芩各12克,白僵蚕、栀子、炒白芥子各9克,延胡索15克,细辛6克,鱼腥草18克,将上药研细末装瓶备用。,每次取3-5克,用姜汁醋调成膏状,用医用贴贴于天突、膻中、肺腧各穴,每天1次,贴4小时左右,5天为1个疗程。 泄泻丁香、葛根各15克,肉桂、吴茱萸、砂仁、干姜各10克,胡椒、车前子各12克,黄连6克,研细末后装瓶备用。用时取适量用姜汁醋调糊,填脐,用医用贴固定,每天换药1次,3天为1个疗程。 便秘生大黄15克,黄连10克,吴茱萸2克,芒硝3克,将上药研细末备用。每次取3-5...

  • 捏脊通经 小儿推拿病案

    捏脊通经 小儿推拿病案

      冯某,男,9个月。   就诊时间:2011年10月25日。   外感发烧,体温39.4℃,大便稀水样,每日4~5次,发烧时手凉,流清涕,脉细滑数,舌质淡,苔中间厚。证属外感寒邪、内有积滞,治宜解表散寒、消积化滞。   治疗手法   推五指经,平调水土,运八卦,推三关,捏脊通经。   治疗过程   1.推五指经,每指推运了300次左右。   2.然后运双手八卦,手心渐渐汗出。   3.推上三关左右各50遍。   4.捏脊通经,向上提捏太阳膀胱经7遍,提捏至脊背微微出汗,两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