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古代 第2页

古代 第2页

  • 古代名医治疾病也治心病

    古代名医治疾病也治心病

      古代名医治疾病也治心病。唐代天际大师石头和尚医术高超,名扬天下。他有一张专治心病的妙方,现保存在昆明华亭寺。药方上写着:用药七味一一好肚肠一根,慈善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焙制方法一-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三分;忌-一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箭中伤,肠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历代都有人以此作为处世的“座右铭”。   还有些老中医喜用中草药名作对联,借药喻人喻事,形象生动。如警示官迷心窍、为富不仁者,有“人参莫为官...

  •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 六字诀养生法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 六字诀养生法

      春嘘明目本扶肝,夏至呵心火自闲。   秋呬定收金肺润,冬吹肾水得平安。   三焦嘻却除烦热,四季常呼脾化餐。   切忌出声闻口耳,其功尤胜保身丹。   “嘘、呵、呬、吹、嘻、呼”六字诀养生法,是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一种养生方法,为吐纳法,通过六字的不同发音口型,唇齿喉舌的用力不同,以牵动不动的脏腑经络气血的运行。   春天要多“嘘”。用嘘这种方式来吐气,以通肝。肝旺于春季,春季要注意疏肝,清肝火。要达到这一目的,用嘘的方式吐气可以说是最简单有...

  • 古代名人是如何抑怒养生的

    古代名人是如何抑怒养生的

      生活中,常有人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生气发怒,不仅伤了朋友间的和气,还有损自己的身体健康。很多古代名人都很长寿,这些古代名人是如何抑怒养生的呢?   西门豹“佩韦以缓气”。《韩非子》载,春秋时魏国邺令西门豹性情暴躁,易怒,为自控,“佩韦以缓气”。韦者,熟牛皮也,其质地柔软。西门豹效其特性以自戒,每当脾气发作,即用手抚之良久,怒则消除。   张发“写字以散气”。韩愈《送高闲人序》介绍,唐代文人张发爱好写字,但非练技,而是消遣。每遇不...

  • 古代中医 昼夜阴阳之养生法

    古代中医 昼夜阴阳之养生法

    古代中医根据昼夜阴阳之变化制定了“十二时辰养生法”,具体如下: 1.卯时(5:oo~7:OO)大肠经:起床先排便,后叩齿 300次,转动两肩,活动筋骨,先将两手搓热,摩鼻两旁、熨摩两目六七遍;再将两耳揉卷五六遍;用木梳梳头百余次,有醒脑明目之作用;最后去室外展练。 2.辰时(7:00~9:00)胃经:起床健身后,饮一杯温开水暖胃,早餐宜食粥。饭后,徐徐行走百步,边走边手摩小腹,老年人脾胃虚弱,轻微活动和按摩腹部可刺激肠胃蠕动,促其消化。 3.巳时(9:00~11:00)脾经:此时精力充...

  • 古代那时候的人怎么养生呢

    古代那时候的人怎么养生呢

      现在锻炼身体的活动和器械都很多,医疗也很发达,人的寿命普遍提高,可是古代处处都很落后,那时候的人怎么养生呢?   南朝医学家陶弘景说过“饱食,不用坐与卧,欲得行步务作以散之。”散步时须徐步缓行,老弱者不妨执杖相助,强调散步的方法和妙处。   宋代文人沈存中说过:“衣服勤洗浣,以香沾之,身数沐浴……则神安道胜也。”《礼记·内则》也提出“五日则汤清浴,三日具沐”的要求,都是说沐浴对身体的好处...

  • 古代医学“儒家小道”

    古代医学“儒家小道”

    医生一直是白衣天使的象征,治病救人,妙手回春,在当今社会地位很高,备受尊敬。可在古代,医学一直被视为“儒家小道”,成不了大器,学医通常是在人仕、经商不成后的无奈选择。 古时经常用“三教九流”来泛指各个行业,其中的“三教”指的是儒教、佛教、道教。“九流”又分“上九流”、“中九流”和“下九流”,而医生则属于“中九流”,比&ldqu...

  • 古代的医患关系 医生更重视自身的医德修养

    古代的医患关系 医生更重视自身的医德修养

    古人处理医患关系为我们留下很多可借鉴和学习的东西。从医生方面来讲,古代的医生更重视自身的医德修养,提倡通儒道,存仁心。当然,不只是儒,是泛指道德。许多医生都重于扶危济困,广施义诊。 据说孙恩邈到汉中行医,正值瘟疫流行,这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缺医少药,孙恩邈在这里施医舍药,救活了不少人。后人为了纪念他,修建了药王庙,流传至今。药王庙的对联“坐虎针龙成正果,忠君爱民赴瑶台”,更体现出孙思邈的民本思想。难怪一般经营医药的人家都供仰他,就是普通的市井百姓家也有供奉药王的。在陕南不论是佛教庵庙、道家...

  • 古代中药制药技术与智慧

    古代中药制药技术与智慧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简称《局方》)是宋代朝廷颁发的国家药典性质的一部中药方剂学专著,可以说是历史最早的由政府编著的第一部药剂学规范。笔者有幸拜读了近年由海外回归的《局方》5卷本残卷和通行的10卷本及其他相关的资料,深为感佩古代医药学家的才能和智慧。 现代制药技术有前身 水飞 ——粉碎技术中的“超细粉碎” 中药材必须加工炮制成饮片才能供临床和制药使用,炮制的方法和技术很复杂,粉碎即是一种。所谓粉碎就是借助外力将大块物质碎成小块的过程。 如果用原粉入...

  • 古代名医原始资料 学医形式学医年龄学医动机

    古代名医原始资料 学医形式学医年龄学医动机

    两届国医大师工作地对比 记者点评:两届国医大师工作地对比发现,国医大师都以北京居多,但第一届占30%,第二届占20%。第一届其次为江苏和上海,第二届其次为天津和江苏、四川。仍有7个省(区、市)没有国医大师。...

  • 古代膏方与现代膏方

    古代膏方与现代膏方

      古代膏方   特点是目的单纯,药味简单,可做为配药药对/基础药使用。   到了明清时代,有相似功效的药物精选并归为一类,如补血组、补心气组、滋肾阴组、活血化瘀组、健脾利湿组,再将这些组群进行整合,综合发挥这几组药物的作用。由这些不同组的药物分别承担其在总方中的君臣佐使的作用,形成方中的君剂、臣剂、佐剂、使剂。   治外科疾病《圣济总录》“一醉膏”,以没药、瓜萎、甘草,酒煎成膏,治“发背、脑疽及一切恶疮”。《洞天奥旨》“文武膏&rdquo...

  •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 中医古代天文历法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 中医古代天文历法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学习中医一定要通晓历法,包括以太阳运行周期为主的阳历以及合太阳月亮运行周期为一体的阴历,特别要学习中国独特的干支历法。《内经》里不但有四时养生,四时即源自太阳运动;还有随月亮圆缺而选择补泻之法;且五运六气理论又要依赖干支纪年。因此说,从历法而入中医,即是溯源;源明则其流自清。 @中医唐云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探究,以自然之理参悟人身之理而得来之医学。 2014年12月18日和19日分别发表了熊继柏先生的《人体气血盛衰与日月盈虚相...

  • 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

    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

    张仲景“八味肾气丸”与王清任的“补阳还五汤”,两方的方名均值得医者思考。前者方中有桂枝、附子,本为温阳之品,却名“肾气”;而后者方中君药黄芪为益气之属,却名为“补阳”,若将两方方名中“气、阳”互换,似乎才药名相对。然古代医家在方剂命名时用心匪浅,岂能有误! 其实,仔细研究两方“温阳药”和“益气药”的用量,就能明白两方命名的含义。 肾气丸在...

  •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因“科学”指的是在近代欧洲才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对于医学的本质属性,由于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由此而决定了医学绝对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在西方,医学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把医学看作当然的“科学”,是因自近代以来在中国知识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唯科学主义”&mda...

  • 古代“铃医”走街串巷

    古代“铃医”走街串巷

      “铃医”就是拿着串铃,游走在江湖上的民间医生,送医到家,送药上门,又叫走方医、草泽医。“铃医”游走江湖,正好与坐堂医生相反。   古代“铃医”走街串巷,一手拿串铃,一手拿招牌,肩挑药囊,悬挂葫芦,有时还要喊上几嗓子,介绍治病用药以及药物的用法及疗效等等。虽然辛苦,但却乐此不彼,古代的华佗、扁鹊以及孙思邈等,都是“铃医”。提起“铃医”,就不得不提他们手中的串铃,又叫“虎撑&r...

    养生秘方 2024-03-07 12 0 古代
  •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很多老百姓喜欢看中医,是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价格相对便宜。令人忧虑的是,不少人想看中医,却看不上好中医。中医药发展困难重重,日渐萎缩。 西医进入中国不过区区百年,却成为主流医学。反观中医药,其发展明显滞后,沦落为边缘医学。很多人认为中医只是辅助手段,直到没救了才想起看中医,“死马当成活马医”。尽管我国保护传统医学的发展,实行“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但中医药不科学之声不绝于耳。很多人不尊重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

  • 古代名医在实践中总结以情治病的经验

    古代名医在实践中总结以情治病的经验

      将精神因素作为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医学病因学说的独特部分。中医认为人类精神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有很密切的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情绪上的变化,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就会影响到人体脏腑的正常活动而致病。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情可致病,同样也可治病,古代名医在实践中便总结出以情治病的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以喜胜忧 元朝名医朱丹溪曾遇见一婚后不久突然亡妻的秀才,其终日悲忧哭泣,甚为伤感,终成疾病,久治无效。朱丹溪给予诊脉后说:“你有喜脉,看样子恐怕已有数日了。&rdqu...

  • 中医学 古代哲学 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

    中医学 古代哲学 脏象学说为理论基础

    刘景源,1943年生于河北唐山。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国际交流与合作分会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古典医著教研室、温病教研室,从事中医教学、临床、科研工作近四十年。曾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师资格认证中心首席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经典课程示范教学项目《温病学》主讲教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西医结合治疗SARS临床研究特别专项课题《历代疫病流行文献整理及献方献药研究》负责人。 中医学是在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指导下,以“天人合一”即...

  • “悬壶”逐渐成为古代行医的标志

    “悬壶”逐渐成为古代行医的标志

      标志幌,即以含蓄抽象、形式隐晦的形象暗喻某一经营项目或业种,往往可以与实物毫不相干的某一形象作为本业种的特殊标志。当然,这种行业一般也更为人们所熟悉,标志形式也更约定俗成化。   将葫芦悬挂在药铺上空作为售药的标志,可能是卖药者最早的标志幌,这种促销方式在史书中得以记载。《后汉书·方术传·费长房》云:“费长房者,汝南人也,曾为市椽。市中有老翁卖药,悬一壶于肆头,及市罢辄跳入壶中,市人莫之见。惟长房于楼上睹之,异焉。”这在当时也是新出现的事物,以至于作为...

  • 对于古代神秘中医的探索

    对于古代神秘中医的探索

      随着西医进入中国,以其见效快的优点逐渐成为主流,中医却一步步退居幕后。现在的年轻人,甚至是一些老年人对于中医都不能说是非常了解。但是在我国的很多古装剧中,仍然可以看见过去中医的辉煌,或是说人们对于神秘中医的探索。其中有很多角色命悬一线,但是几碗药、几颗药丸或一瓶药粉,不手术、不动刀就救回来的场景,让人们不禁要问:“古代的药真的这么神奇吗?”   指导专家   叶凤英   广州市红十字会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中药师   舒痕胶除疤待证关键没得卖   剧情回放:在《甄嬛传》...

  • 许敬生深入挖掘古代文献 用诗歌表达中医情

    许敬生深入挖掘古代文献 用诗歌表达中医情

    年已古稀的许敬生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古文分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文献学会常委等。许敬生教授认为,研究中医药,如果只注重医疗技术和中药的研究,而忽视文化对其的指引,否则就会像一个人,空有身体而没有灵魂。然而,多年来对中原中医药文化这一领域研究的人还为数甚少。他向有关部门提出要加强中原中医药文化研究并得到卫生主管部门的支持,为他立了专项研究项目。河南中医学院还为许教授设立了工作室。许教授是个办事认真,工作条理极为分明的人。中医药文化本是一个较为务虚的概念,但在他这里便成了一个个实实在在的工作,从多个方面开展...

  • 天人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天人关系 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天人关系,指自然与人的关系,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一个重要命题。 春秋战国时期,代表了自然的天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当时思想家们讨论的重要话题,并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认识,其中以道家和儒家的认识最具代表性。 道家认为,作为独立于人的精神意识之外而客观存在的“天”,与作为具有精神意识主体的“人”有着统一的本原、属性和规律。 老子说:“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

  • 古代如何消暑?

    古代如何消暑?

    炎炎夏日,古人是如何避暑的呢? 用冰降温。冬天贮存下冰块,夏季取出降温消暑,这种消暑方式最早出现在周代。《诗经》中,有“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四之日其蚤,献羔祭韭”的诗句。不过,这种“贮冰消暑”,只有官府才能办到,一般百姓是难以做到。 纳凉器具 汉代出现了一种“叶轮拨风”的大型纳凉器具,其消暑效果非常可观。《西京杂记》中记载:“长安巧匠丁缓作七轮扇,大皆径丈,相连续,一人运之,满堂寒颤。”不...

  • 中医古代教育

    中医古代教育

      中医古代教育大致可分为官办学校教育和师承教育。官办学校教育起源很早,据考证早在隋唐时期就出现了我国最早的,亦是世界上最早的医学校——太医署,其等级相当于中央医科大学,在培养中医人才、制定行业规范、确立学科地位及中医药国际交流等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其本质更多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所以在整个中医教育史上,并没有培养出多少杰出医家来,而师承教育则与此不同。   师承教育,亦可称为私学教育,在中医教育史上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方式主要包括家传、师带徒、私淑等。   所谓家传,父子亲人,...

  • 古代的医院什么样呢?

    古代的医院什么样呢?

      据记载,唐、宋时期在太常寺设有太医署或太医局。辽也设有太医局,金朝开始称太医院。元代的太医院已经成为独立机构,负责医疗、制作御药。明代太医院则已经有了分科。   那么,古代的医院什么样呢?《清史稿·职官志》中有关于太医院的记载:   太医院的大夫分四个级别:第一等叫御医,只有十三人。雍正乾隆时期为七品,和县令一个级别。第二等称为吏目,只有二十六人,八品与九品各十三人。第三等叫医士,共二十人,为九品。第四等叫医生,有三十人,无品。   清代太医院设于顺治元年(1644年),在京城正阳...

  • 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古代摇虎撑的大夫

    虎撑,是旧时行医者手执的一种又叫作“串铃”、“虎衔”和“报君知”的物件,据说是唐代名医孙思邈发明的。后来,游医郎中为显示自己也有名医孙思邈那样的医术,手里也都拿着这样的铁环,作为行医的标志。医生们摇动虎撑时有一定的规矩:如果放在胸前摇动,表示是一般的郎中;与肩齐平摇动,表示医术较高;举过头顶摇动,象征医术非常高明。 清代张培仁著的《妙香室丛话》卷十四记载:平湖有一个小孩子,脸庞又黄又瘦,饮食减少,多年来求医治疗总不见效。一天,忽然遇到...

  • 古代养生诗

    古代养生诗

    养生诗不同于文学诗作,其贴实,是养生的经验总结,读养生诗,可从中开发有益的生活之道,得到一定的启不。 邵雍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思想家,他写了一首对人们养生具有颇大的启迪价值的哲理诗,其诗云:“爽口物多终作疾,快心事过必为殃。知君病后能服药,不若病前能自防。”现代人吃东西不计后果,越是珍稀的动物越要吃,越是没人吃过的东西越想吃,这样难免会疾病缠身;遇到大喜的事兴奋过度,也会招致病患;有了病才治疗,那只能在治“已病”,而会养生的人则设法治“未病”,预...

  • 古代中医治病“医药不分家”

    古代中医治病“医药不分家”

      众所周知,古代中医治病“医药不分家”,中医不仅坐堂问诊开方,中药炮制、调剂、配制膏丹丸散也是样样精通。近代许多名医也是先从小药工做起,逐步熟悉中药,最后成为一代名医。   如今医药分成两家,大学开设中医、中药两个专业,中医专业的毕业生考取执业中医师坐诊看病,中药专业的毕业生考取中药师专司炮制调剂制药。在实际工作中,几乎没有医师愿意干药师的活,而却有相当一部分中药师在大学学习了中医药基础部分临床课程后,通过多年的工作经验和学习摸索,又掌握了一定的诊疗技能,衷心热爱中医事业,希望转行...

  • 古代的心肺复苏

    古代的心肺复苏

    心肺复苏,就是用人为的力量来帮助病人进行被动呼吸和血液循环搏动,最后使之恢复自主呼吸和心跳的急救手段。我国早在二世纪前后,已把它列为急救技术常规使用,而西方则开始于中世纪。 东汉张仲景著述的《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古籍之一,撰于3世纪初。《金匮要略》杂疗方第二十三载:“救自缢死,旦至暮,虽已冷,必可治。暮至旦,小难也。恐此当言阴气盛故也。然夏时夜短于昼,又热,尤应可治。又云:心下微温者,一旦以上,犹有可治之方。”方法是:“徐徐抱解,不得截绳,上下安被卧之。一人以脚踏其两肩...

  • 古代对性味与五脏的认识

    古代对性味与五脏的认识

    药膳所用的药物与食物,各有气和味的偏性,气味不同,作用也不同, 《素问·宜明五气篇》说: “五味所入,酸人肝,辛入肺,苦人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酸、苦、甘、辛、咸五味分别对五脏起着特殊的作用。由于药膳的性味不同,以及五脏的喜好有别,因而被脏器吸收的先后也不同。正如《素问·至直要大论》所言: “夫五味入胃,各归所喜,故酸先入肝,苦先人心,甘先入脾,辛先人肺,咸先人肾,久而增气,物化之常也。”《灵枢·五味》说: &l...

  • 古代夏季养生法

    古代夏季养生法

    杨雄,西汉文学家、哲学家。杨雄的养生之道,实为修身养性之大论,他说:“修身以为弓,矫思以为失,立义以为的,奠而后发,发必中矣。”明确讲了修身不是目的,只是为“立义”奋斗的必要基础,只有体魄康健,才能去谋图大业。但有了健康的身体,没有正确的思想,如同有弓无剑,亦不能射中目标。所以杨雄特别强调人品。“立义以为的”这句话道出了杨雄修身、矫思的真正目的。备修身之“弓”,典矫思之“失”,为的是射&l...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