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方剂 第7页

方剂 第7页

  • 系统梳理中药方剂 分门别类记录药方

    系统梳理中药方剂 分门别类记录药方

    中医药可追溯至传说中的神农时代,几千年来中医药为人类健康和医学事业作出了重要贡献。在对花叶根果、角茸骨甲药性的不断了解过程中,大家也加深了对自然、医学和人体的认知。宋代编辑成册的《和剂局方》是我国第一部由官方主持编撰的成药著作,对中医药发展影响很大。 两宋时期经济繁荣,文化融合,内外交流,将中医药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和剂局方》一书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形成的。查阅现有史实,此书系惠民和剂局于北宋元丰年间(1078-1085)初刊,最早名为《太医局方》,宋徽宗崇宁间(1102-1106)改名《和剂局方》。宋...

  • 中药方剂的方解 发现一则兵法方解

    中药方剂的方解 发现一则兵法方解

    提起中药方剂的方解,大家均不陌生,不外乎功效、主治,何药为君,有何作用,然后君臣佐使,七情和合地分析作罢。今读《傅青主男女科》,发现一则兵法方解,以飨读者。   此方在伤寒门之假热证中,原书记载:“黄连、当归、白芍、半夏各三钱,茯苓、柴胡、栀子各二钱,枳壳一钱,菖蒲三分,水煎服,此方妙在用黄连入心宫,佐以栀子提刀直入,无邪不散,柴胡、白芍又塞敌运粮之道,半夏、枳壳斩杀余党,中原既定,四隅不战而归,然火势居中,非用之得法,则贼势弥张,依然复入,又加菖蒲之辛热,乘热饮之,则热喜热,不致相反而更相济...

  • 方剂配伍与组分配伍的理论渊源和相关性分析

    方剂配伍与组分配伍的理论渊源和相关性分析

    方剂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 是辨证施治的 中药环节, 方剂配伍是复方的核心问题, 对其配伍规律 的研究已成为热点, 揭示方剂配伍规律的科学内涵是 中医药现代化研究的主要构成部分。科技的快速发 展, 让对方剂配伍规律的探索进入了新的阶段, 重点是 分子生物、 药理、 化学、 数学、 计算机芯片技术和方剂学 领域的结合, 让其在研究方式上越来越规范化、 客观 化, 让方剂配伍规律紧跟时代潮流。因此, 深入研究分 析方剂配伍规律这一环节, 有利于中医药学朝着现代 化的方向发展, 加快中医药的现代化速度。当前, 对中...

  • 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土益气除热

    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土益气除热

    “甘温除大热”是指应用味甘、性温药治疗身大热,这一治疗方法的提出,最早出自《黄帝内经》“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温能除大热”。金元时期医家李东垣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认为气虚身热者,不可用甘凉,更不可用寒凉,从而开创了补中益气汤类方剂补中土益气除热的治疗方法。这一治疗思想为后世治疗此类疾病起到了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案一:孔某,女,59岁。2009年11月2日就诊。身热月余,近10天加剧。自述可能因疲劳而致,经中西药治疗未愈。仍每日8时前后体温升高至37.5...

  • 《土家族方剂学》序

    《土家族方剂学》序

    土家族人民长期生活在武陵山脉为中心的祖国腹地。在历史上这里交通不便,地域封闭,民族聚居相对稳定,药草资源非常丰富,具有发展传统医药的优越条件。土家族自称“毕兹卡”,乃“本地人”的意思。从文化传承而言,除了显著的民族文化特征以外,这里是中原文化、荆楚文化和巴蜀文化的交汇之地,民族医药同样带有多元文化的色彩。 土家族医药的发掘整理是从20世纪80年代全面展开的。此前,当地有些药匠或医药爱好者总结、收集了不少土家族医疗经验和草药验方,也从外地传人了少量中医、针灸、推拿的方书...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方剂
  • 《伤寒论》去滓再煎方剂煎煮方法与临床应用分析

    《伤寒论》去滓再煎方剂煎煮方法与临床应用分析

    清代医家徐灵胎曰 : “煎药之法,最宜讲究, 药之效与不效,全在乎此 。 ” 《伤寒杂病论》融理、 法、方、药于一体,详述了汤剂煎煮的溶媒、煎 法、火候、服法、用量、禁忌等。中药煎煮方法 与服用方法是 《伤寒论》方剂临床使用的重要内 容,在其 113 首方剂中,运用去滓再煎方法的有 7 首,即小柴胡汤、大柴胡汤、柴胡桂枝干姜汤、半 夏泻心汤、生姜泻心汤、甘草泻心汤、旋覆代赭汤。 去滓再煎是一种浓缩煎煮法。张锡纯 《医学衷 中参西录》指出 : “去滓再煎,此中犹有他义。盖 柴胡有升...

  • 《黄帝内经》方剂理论体系框架基本要素探析

    《黄帝内经》方剂理论体系框架基本要素探析

    《黄帝内经》 ( 以下简称 《内经》 ) 作为我国现存最 早的中医典籍, 也是现存最早为方剂命名的著作。书 中所载 13 首方剂及方剂相关理论的阐述, 已初步呈现 出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要素, 对后世方剂学产生 了重要影响, 亦为方剂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据此, 我们基于《内经》 原文, 对其散见于各篇文章的 方剂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与提炼, 将其所具备的 方剂理论框架基本要素归纳分析探讨如下。 1 《内经》 中的治则与治法 早期人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通过观察总结, 提炼 出一些基本治则与治法以指导...

  • 中药材 中药方剂信息传输更准确简短安全

    中药材 中药方剂信息传输更准确简短安全

    5月29日,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中药方剂编码规则及编码》《中药编码规则及编码》《中药在供应链管理中的编码与表示》等系列中医药国家标准。标准于12月1日开始实施。 该系列标准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提出并归口,深圳市卫生计生委牵头,深圳市中医院、深圳市标准技术研究院、罗湖区中医院联合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州中医药大学、江西中医药大学、中国食品药品检定制品研究院、中国物品编码中心、中国中药协会、中国中药公司、中华中医药学会等单位40多个单位70多名专家共同承担。...

  • 传统医学 中医医师“方剂组学”中医医疗队赴黔湘甘

    传统医学 中医医师“方剂组学”中医医疗队赴黔湘甘

    9月11日,中国-阿拉伯国家卫生合作论坛在宁夏银川召开。国家卫生计生委主任李斌在会上表示,中阿合作将因“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更加紧密,合作内容更加丰富多彩,中阿双方在传统医学、传染病防控、医学教育等方面有着美好的合作前景。 论坛上,中国和阿拉伯国家的卫生官员讨论并发布了“银川宣言”。宣言指出,与会各国赞同推动中阿卫生领域合作深化发展,具体包括:落实《2014-2016年卫生合作行动计划》;加强医疗卫生机构间的直接合作,倡议成立中阿医疗健康合作发展联盟;加强卫生...

  • 王世民:仰古尚新的方剂名家

    王世民:仰古尚新的方剂名家

    王世民,82岁,山西中医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山西著名中医学家,原任山西中医学院副院长、国医药学会中医药微量元素分会副主任委员、原国家卫生部新药审评委员会委员。平生著述颇多,主编、出版多种期刊及专著,在中药、方剂研究中做出过突出贡献。 寻本溯源 勤求不怠 王世民1962年毕业于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后拜陆石如、孔嗣伯、白清佐、刘寿山等名中医为师,尽得其传,被誉为“仰古尚新”的一代学人。 王世民仰古,乃指其精研经典及各家之说,勤习文史子哲,勤求不怠。治...

  • 中医经典方剂发展思路与展望

    中医经典方剂发展思路与展望

    经典方剂利弊论 经典方剂简称经方, 现今特指汉代“医圣”张仲景所创之方[1]。因经方疗效显著, 配伍精简, 故而一直沿用至今, 广泛运用于现代中医临床治疗当中。然而, 随着现代医学和科研手段的普及, 学术交流的增多, 人们对疾病的认识更为深刻, 治疗经验也更为丰富, 继而创立出大量的验方, 缩减了经方的运用比例。另外, 在临床上存在许多经方或者是经方对应的中成药运用不合理的现象[2,3], 使得一些医者和患者对经方的疗效持有怀疑态度。故而, 在临床中如何更合理地使用经方, 如何把经...

  • 方剂中建立药物的“厚势”

    方剂中建立药物的“厚势”

    弈理、兵书、岐黄之术,其源同一,皆浸透我国传统文化“道”之神韵,符合“道”之精力。清代闻名棋手施定庵在《弈理指归》中云:“古人以弈喻兵,体用皆合,此不易之成法”。中医自古便有“用药如用兵,临证如临阵”之说,王士雄曰:“用药如用兵,善用兵者,岳忠武以八百人破杨幺十万;不善用兵者,赵括以二十万受坑于长平”。古语有云:“高手善用势”。何谓势?《孙子兵书》云:“善战人之...

  • 中医方剂中药味之间的相互制约

    中医方剂中药味之间的相互制约

    •中药有其限制性使用目录,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等配伍禁忌、用药禁忌以及剂量限度,这对于正确调剂配方及确保用药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医者应利用君、臣、佐、使的组方原则及药物之间的配伍关系,对方中药味进行合理地、有一定限制地取舍调度及使用,这样才能使方证更加贴切相符而臻于预期的治疗目的。 限制性使用,顾名思义,即可在规定的范围和一定的限度之内准许运用,超此规定和限度即为违规或超限,进而要受到一定的约束和控制。中药也有限制性使用目录,如十八反、十九畏、妊娠用药禁忌等...

  • 张景岳对命门学说有独到 创方剂“八阵” 重元阴元阳

    张景岳对命门学说有独到 创方剂“八阵” 重元阴元阳

    在中国医学史上,有一位把熟地黄使用得出神入化的名医,并因此获得“张熟地”的称号,此人便是明代医家张景岳。 张景岳(1563—1640),原名张介宾,字会卿,浙江绍兴人,明代杰出医学家,著有《类经》《类经图翼》《类经附翼》《景岳全书》等经典著作,其学术思想对后世影响很大。 对命门学说有独到见解 张景岳祖上以军功起家,世袭绍兴卫指挥使,食禄千户,家境富裕。其父张寿峰曾为定西侯门客,是位精于文理又通医术之士。张景岳自幼随父亲学习,诸子百家、医经典籍无不涉猎...

  • 评《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

    评《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

    《中医方剂大辞典》第2版出版是一件非常值得祝贺的事情。忆及1998年在《中医方剂大辞典》第1版出版时,我专程到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药文献研究所作了专访,并在《中国中医药报》发表题为“集古今医方大成,立千秋岐黄伟绩”书评,20多年过去了,辞典第2版又以崭新的面貌隆重面世,令我由衷高兴。 南京中医药大学彭怀仁研究员在方剂学领域积淀丰厚,造诣颇深,在他的带领下,100多位中医界专家潜心整理研究了十二个春秋,编纂成《中医方剂大辞典》(全书11册,1800余万字,96592方),于1992年起...

  • 中医方剂之集权与分权

    中医方剂之集权与分权

    集权和分权一般是指组织系统中两种不同的管理方法和制度。集权是指由最高管理者集中领导、统一指挥,把决定一切事务的权力都集中在上级核心机关,下级机关和部门只能根据上级核心机关的决定、指令和指示办事,而不得擅自越权,各行其是。分权是相对于集权而言,是在多层次、多机构的管理系统中按照一定规则把权力合理分派给不同机关和部门的规定和制度,上级核心机关只对关于全局的重大问题作出决策,下级机关和部门则在自已的管辖范围内有权自主决定一些一般事务性的问题。中医方剂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根据病情实际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选用适当药物组成的有君、...

  • 方剂加减法分药味的加减 方剂的合并

    方剂加减法分药味的加减 方剂的合并

    方不在多,贵乎加减得法 清代名医陈修园在他的著作中就非常明确地强调这种思想。古代医家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具有良效的方剂,我们要深入学习,熟练掌握这些宝贵经验。但是临床上运用古人的方剂时,还要注意因人、因时、因地、因证进行加减变化,才能效如桴鼓。所以说对于方剂的运用,贵乎加减变化得法。如《外科正宗》有“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的说法。《易简方论》有“方取简练,不求繁多。盖简练熟历,则一茎草可化丈六金身。繁多散漫,则头绪杂,而莫知所以”之论。明代李梴在《医学入门》中也指...

  • 仲景示范对中医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仲景示范对中医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千百年来,中医学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丰富的治疗经验,积累了盈千累万的治疗方剂,为临证的选方用药提供了极大便利。总体而言,这些方剂大都循证而立,即每个方剂都有其特定的适应证。但由于疾病复杂及个体差异,应用时大都需要对其作出化裁。兹对方剂的加减运用进行粗略分析。 仲景示范 作为“方书之祖”,《伤寒杂病论》是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毕生心血之作。书中详细记述了其对六经病及杂病的诊疗经验,并演示了灵活多变的加减方法,充分体现了辨证论治的精神。总结张仲景...

  • 经方剂量考证 古文献求证《伤寒论》处方求证

    经方剂量考证 古文献求证《伤寒论》处方求证

    经方对于中医药人来说再熟悉不过了,历代中医都是在熟读经方的基础上成为名医的。近年来,经典名方的研究很多,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对经方的研究。研究经典名方需要做很多工作,如中药来源的考证、炮制方法的考证、处方剂量的考证、煎煮方法和煎煮次数、加水量等,其中剂量的考证尤为重要。那么汉朝的用药剂量为什么比现在大?这不单单是度量衡不同的问题,与中药的炮制与称量先后也有关。 经方剂量考证 经方剂量的考证是无数度量衡专家和方剂学专家都为之不懈努力的研究课题,现列举三个重要研究结果:1957年由吴承洛出版的《中国度...

  • 中医方剂的功用与组方 几点认识

    中医方剂的功用与组方 几点认识

    方剂是各种药物的有机组合而非堆砌,其功用虽取决于方中诸药却又非诸药功效的简单加合。目前,对方剂功用的归纳、总结,由于缺乏明晰、严谨的标准,时常可见对其功用见仁见智、表述不一的情况,影响临床应用。兹对此作一梳理。 文献记述 方剂的功用与组方的药物直接相关。而关于中药的功用,自《神农本草经》之后的很长时期并未独立表述,而是表现为与主治混杂记录的状态。如其中记述桂枝“主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芍药“主邪气腹痛,除血痹,破坚积寒热,疝瘕,止痛...

  • 《精彩诗图话方剂》读后

    《精彩诗图话方剂》读后

    时逢中医药发展盛世,中国中医科学院周超凡研究员的新作《精彩诗图话方剂》面世。周超凡于2010年获中国药典发展卓越成就奖,其30年药典编制历程足以证明其对中药与方剂的研究广博精深。 《精彩诗图话方剂》是周超凡对方剂的研究与总结,是中药和方剂应用方面的继承与创新。中医方剂以歌诀形式叙述,流传较广的当属清代汪昂于1694年写成的《汤头歌诀》,该书问世以后的300多年中,随着诸多临床家的应用研究,一些中药功效主治范围有所扩展,这也使方剂的主治病症越来越多,但是这些新成果却没有广泛传播开来。基于此,周超凡研究员编写...

  • 中医方剂之三三制

    中医方剂之三三制

    “三三制”原指一种机构的人员组成或人员编制形式,我国历代许多时期的军队步兵序列建制即是采用“三三制”,如一团辖三营,一营辖三连,一连辖三排,一排辖三班,一班辖三组,一组辖三人等。这种“三三制”的军队编制对于提高执行指挥命令、有效进行火力配置、相互协调战术机动等,都发挥着很好的作用,也可以说是现代战术中“模块化配置”的雏形或缩影。“用药如用兵”,清代医家徐大椿说:“兵之设也以除暴&hel...

  • 古今方剂君药的认定标准

    古今方剂君药的认定标准

    作为中医治疗的主要形式和手段,方剂是在辨证、立法之后,选定适当的药物与用量组合而成的。其结构一般包括君、臣、佐、使四个部分或四种角色,而君药无疑是其中的主角或核心,举足轻重,无可替代。尽管《内经》已对方剂中的药物分工做了明晰划分,对组方规制也予以明确限定,但在实际运用过程中,方剂君药的认定标准却并不一致,时有异议,影响着理解与应用。兹就此梳理并抒己见,正于同道。 主病、主证者为君 “主病之谓君,佐君之谓臣,应臣之谓使”,这是《素问·至真要大论》对方剂中药物身...

  • 处方剂量换算

    处方剂量换算

    汉代与现代处方剂量换算表 1981 年考古发现汉代度量衡器“权”,以此推算古方剂量,解决了历史上古方剂量的一大疑案,对仲景学说的教学、科研、攻关、临床意义重大。 我们将互联网上流传的资料(整理人包括柯雪帆、李可、郝万山等)整理如下: 1 石 = 四钧 = 29760 克 1 钧 = 三十斤 = 7440 克 1 斤 = 16 两 = 248 克 = 液体250 毫升 1 两 = 24 铢 = 15.625 克 1 圭 = 0.5 克 1...

  • 熊继柏谙熟经典通晓各家 关于背诵方剂

    熊继柏谙熟经典通晓各家 关于背诵方剂

    关于如何攻读医书,国医大师熊继柏提出三步:第一步是读懂,为求辨释文理,明晰医理;第二步是读熟,在反复研读中抓重点,熟记背诵;第三步是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读医书关键在熟读和背诵,熟背古籍逐步打好中医基础,做到由博返约,深入浅出,最终厚积薄发。 熊继柏谙熟经典,通晓各家,致力教育,勤于笔耕,重视实践,临证经验丰富,效果卓著,从学习中医医籍到中医临证实践60余载,最后成长为国医大师和优秀的中医教育家。强调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临床上才会得心应手,获得奇效。文章从读什么医书、如何攻读医书、背诵经典和方剂等方面出发...

  • 山西名医傅山 经常用中药名及方剂作对

    山西名医傅山 经常用中药名及方剂作对

    山西名医傅山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才华过人,经常用中药名及方剂作对。一天,有人慕名而来,试探虚实。 来者一进门见药架上的成药随口吟道:“红娘子生天仙子一副生化汤。”傅山见来人出对,知其用意,随即应道:“女贞子产刘寄奴二包指迷散。”来人顿感傅山思维敏捷,对得工巧。他看了看纵横成方的药斗,又出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斩草寇百合不愧将军国老。”此上联用了八味中药。傅山听了微微一笑,从容应对,曰:“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

  • 冯梦龙借方剂讽秦桧

    冯梦龙借方剂讽秦桧

    明代著名文学家冯梦龙曾经创作戏曲《精忠旗》,描述了金兵攻陷汴京,掳获徽、钦二帝,行将席卷全国之际,南宋政权内部出现了“力战”与“通和”两种截然相反的主张。丞相秦桧卖国求和,并以“莫须有”之罪名加害于岳飞、岳云等。该作品讴歌了“岳家军”精忠报国以及冤屈最终得以昭雪的英雄壮举。其中第33折“奸臣病笃”里有一段以中药方剂嘲讽、鞭挞秦桧的精彩描写。 秦桧加害岳飞、岳云之后,终日精神恍惚,一日突发...

  • 赵炳南 精辨方证遣方明确 赵炳南经典方剂和常用方剂

    赵炳南 精辨方证遣方明确 赵炳南经典方剂和常用方剂

    赵炳南是我国现代中医皮肤科的创建者。赵老的学术内容非常丰富,既包括治学精神、人文精神、理论体系和学说,如“顽湿学说”“从血论治学说”等等,还有许多特色的治疗方法,如“拔膏疗法”“熏药疗法”和“黑布药膏疗法”等等。正是由于这些理论、学说、治法等,共同组成了赵炳南中医皮肤病辨治体系,也正是基于这种体系,才有了今天的燕京赵氏皮科流派以及燕京赵氏皮科流派传承工作室。在这个理论体系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赵老...

  • 中医方剂功效精准性量理法的研究

    中医方剂功效精准性量理法的研究

    作为全科优势的中医面对疾病错综复杂的现象,怎样才能融会阳阴五行、贯通温寒实虚地辨证施治?怎样才能得到显著或者极至的疗效?怎样才能与时俱进地传承和发展中医?所有这些对于中医药同道都是极其重要的问题。笔者通过长期观察认识到,精准辨治是中医发挥疗效优势的关键,但由于西医观念的影响和中医历史的局限及发展的阻碍,并由于中医药体系的博大精深,存在对于人体机能复杂现象认知的问题和困难,如本质与现象、统一与对立、模糊与精准、空间与时间等,导致了中医药理法传承的创新不足,使得中医施治仍然不能精准纲目功效的性量,造成了方剂应用的难题,...

  • 中医酒疗 药酒的方剂 酒能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中医酒疗 药酒的方剂 酒能调和诸药缓和药性

    《苏沈良方》酒剂的应用价值探析 《苏沈良方》[1]原名《苏沈内翰良方》,为沈括所著《沈氏良方》与苏轼所著《医药杂说》合编而成。书中共载有10卷,除了选辑临床各科的验方之外,尚有关于中药、辨脉、灸法、养生等内容的论述,所载方剂大多附有验案,颇具实用价值[2],如沈括在序中云:“所谓良方者,必目睹其验,始著于篇,闻不预也”。书中所载的方剂在煎服时常以酒辅之,而这类方剂所主的病证又各有不同,主要包括风邪致病、筋骨诸疾、伤寒表证、皮肤疾患、养生、妇科、疼痛及脾胃疾患等八大类,笔者通过对此进...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