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剂 第6页
-
经典方剂黄土汤的君药即为伏龙肝
伏龙肝,为烧木柴或杂草的土灶内底部中心的焦黄土块,别名灶心土、釜下土、釜月下土、灶中土、灶内黄土。其味辛,性微温,归脾、胃经,有温中止血、止呕、止泻的功效。《本草便读》记载:“伏龙肝即灶心土,须对釜脐下经火久炼而成形者,具土之质,得火之性,化柔为刚,味兼辛苦。其功专入脾胃,有扶阳退阴散结除邪之意。凡诸血病,由脾胃阳虚而不能统摄者,皆可用之。” 经典方剂黄土汤的君药即为伏龙肝,该方出自《金匮要略》,功效为温阳健脾、养血止血,主治脾虚阳衰所致大便下血、吐血、衄血、血色黯淡、妇人崩漏等。...
-
研究《本草经》研究应用中药的方剂
受近两百年来西方强势文化的影响,国人对自己的文化有些瞧不上了。现行教育把学习西方文化作为基础,而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却重视不足。以中医为例,中药为什么能治病,自有其中医理论源由,但主流意志却要求拿现代实验去证明中药的疗效。比如麻黄经过现代研究之后反而不能治中风了,这是把中医给阉割了。 学习中药,一定要先学格物致知的思路与方法,特别是中药的取类比象思维模式。我读大学时,老师只要求背诵中药的基本功效,既没有要求熟读《神农本草经》,也不肯讲述古人观察药效的思维方式,如此学习,将来面对病人时却无法灵活辨证用药。...
-
中医方剂 方名相同而方异
中医方剂、中药学内容丰富,有些方剂名同、名似但实异,有些中药同出一物而功异,现选出一些常用且易被人们忽视的一些方剂和中药进行分析介绍。 方名相同而方异 中医方剂始《内经》十三方后,代有发展,在名目繁多的方剂中,除具有药味增减、药量增减、药物配伍、剂型更换等变化特点外,有许多方剂具有方名完全一样,而药物组成、功能、主治完全不同的特点。这些方名相同而易于混淆的方剂,对业医者知晓十分必要。如: 柏子仁丸:同此方名之丸剂有二。一为经产之剂,一为收涩之剂。经产之剂出自宋代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
-
论中医经方和古方剂量折算
经方本原剂量经现代考证后,已确证《伤寒论》中经方1两等于现代13.8克,千年之谜似已冰释。但按此折算标准选择经方剂量,仍然令人难免有所顾虑。 如大承气汤中,大黄的剂量为四两,按前折算标准的剂量合55.2克,而临床应用大承气汤治疗急性肠梗阻用10~30克即可达到满意疗效。又如小柴胡汤中,半夏用量为半升,按照伤寒名家郝万山教授提出的折算标准,其剂量约为50~60克,这与《中国药典》规定的3~9克的用量范围相去甚远。故此折算标准仍然难以作为临床处方用量的参考。 笔者通过对《伤寒论》所载方剂...
-
读《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有感
2015年6月12日第4版的《量效关系》栏目刊登了由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徐立鹏、 穆兰澄、 郭允、 仝小林四位老师署名的文章《论药材含水量与经方剂量折算》。读完此文,笔者感觉眼前一亮。多年来困扰在广大中医从业人员心头的经方剂量与《中国药典》相差悬殊的问题有了新的答案。 笔者虽然只是一名基层中医人员,但是长期以来关注当今某些经方学派的用药,一直为他们超剂量用药感到担心。虽然笔者用药剂量总是以药典为依据,并对那些经方学派动辄几十克上百克的剂量感到质疑,但是交流中一些经方派总是以本文开头的考证《伤寒论》中经...
-
保健药膳与方剂:抗衰老药膳
保健药膳通常选用滋补强壮的食物与药物制成。具有增强体质、调节机能、延年益寿的作用。因其性味和平,多可长期服用。保健药膳对健康的老年人,能收维持健康、延缓衰老、预防疾病之功;对健康的儿童,能有促进发育、增强体质、减少疾病之效;对健康的妇女,即使在经、孕、带、产期间,根据自身情况服食不同性能的保健药膳,亦是有益的。 对于有疾病的患者,可先用药膳调理治疗,食疗未愈而后命药,或在药疗同时,用药膳进行辅助治疗,往往会收到较好效果。 药膳治疗,由于性子味美,对老年人,儿童,胎前、产后妇女尤为适宜。 1.抗衰老药膳 探索...
-
保护中医药传统知识 中医药学会方剂学
对中医药传统知识的保护,可以追溯到十年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开展的专项研究。此后,在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战略制定工作中,建立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专门保护制度被写入《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一年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织开展了一系列针对传统老字号、道地药材、民间民族医药和中医经典名方等方面的专题性研究。 如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再次开展中医药传统知识调查,就是想通过调查摸清中医药传统知识的存续状况,为有代表性的中医药传统知识建立档案,并建成中医药传统知识保护名录和数据库,形成一套系统规范的中医药传统知...
-
方剂配伍因方药配伍选择用量
方剂配伍时,一般要回答两个问题,一是选什么药,二是每味药用多少量。当药确定后,每味药的剂量成为影响方剂疗效的关键因素。如何选(确)定中药的用量,才能实现药物最好、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不良反应呢?调控中药剂量一般有因人(患者、医者)施量,因时地(季节、地域)施量,因证(病因、病机、病位、病势)施量,因药(方)施量等原则。所谓因药施量就是依据药物本身因素而确定剂量。因药施量作为调控剂量的重要一环,施量时则要考虑中药质量、质地、性味、有毒无毒、配伍、剂型、用药目的、用法等多个因素。 因质量选择用量 质量...
-
五脏各自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及其方剂配伍和用药规律
所谓方者,法也;剂者,调和之意也。方剂就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遣方用药,按照组方结构的要求,配伍而成。以五脏为中心进行的方剂配伍自古有之,五脏各有其虚实,从总体上来讲,实者泻之,有泻肝汤、泻心汤、泻黄散、泻白散等之分;虚则补之,有补肝散、养心汤、益黄散、补肺散、肾气丸等之别。同样现代也有关于五脏理论与方剂配伍关系的论述[1]。本文主要依据五脏最基本的生理功能特点来谈其方剂配伍及用药特点。 五脏各自最基本的生理功能及其方剂配伍和用药规律 肝脏 肝为刚脏,体阴而用阳。肝的主要生理功能为主疏泄,包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