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方 第11页
-
心中悸动 惊惕不安 处方归脾汤加减治疗
心悸是指病人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症,临床一 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而 发作,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耳 鸣等症状。病情轻者,多因惊恐或劳累而 发为惊悸,若病情较重者为怔忡。心悸是 临床常见病症之一,也可作为临床多种 病症的症状表现之一,如胸痹、失眠、健 忘、眩晕、水肿、喘证等表现为心悸时,主 要参照原发病进行治疗。根据本病的临 床特点,各种原因引起的心律失常,如心 动过速、心动过缓、期前收缩、心房颤动 或扑动、房室传导阻滞、病态窦房结综合 征、预激综合征以及心功能不全、心肌...
-
处方生黄芪 治特发性肺动脉高压
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是不明原因导致的肺动脉压力升高,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征的肺血管疾病,最终导致右心衰竭和死亡。该病未经特异性靶向治疗的患者自然预后差,中位生存时间仅2.8年。现用于治疗肺动脉高压的药物波生坦是一种内皮素受体拮抗剂,患者自3月19日起服用此药。 2013年3月26日初诊:周某,女,35岁,诉自小活动量较同龄人小,2013年2月每步行约100米后,出现胸闷憋气、乏力,伴头晕,视物模糊,双下肢水肿,咳嗽,夜间不能平卧。患者于2013年3月12日于某医院确诊为: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慢性肺...
-
主治心律失常 镇心安神处方加减
处方:珍珠母、炒酸枣仁各30 克,茯苓15克,陈皮、枳实各10克,半夏9克,黄连、甘草、胆南星各6 克。 加减:热盛,舌红苔黄,脉数者,加黄芩、栀子各10克:大便干结者,加生地15克,大黄5克;心悸甚者,加紫石英30克,或生龙骨、生牡蛎各 30克;乏力,食欲不振者,加党参20 克;舌红干燥者,加生地、麦冬各15 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清热豁痰,镇心安神 主治:心律失常,中医辨证为痰热扰心型,症见心悸,胸闷,头晕,口干口苦,烦躁易怒,尿赤便干,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结代。 程慧英...
-
历代医家都重视的养生方法“运动处方”
《养生论》 说:“春三月,每 朝梳头一二百 下。”.此时人体 的阳气顺应自 然,有向上、向外 生发的特点。而头为诸阳之会,每天多梳头有 利于通达阳气、疏通气血,是历代医家都十分重视的养生方法。 想要在春季迎合阳气的生发,梳好头,也 是有窍门的。首先,梳头时间以早晨最佳,因 为早上是阳气生发之时,此时梳头可以促进 阳气萌生,帮助气血流通,清利头目,防止春 困的发生。其次,梳头应当从前额梳起,不论 梳中间还是两侧,都应当经过前发际线,一直 梳到颈后的发根处,这样才能有效疏通经络, 有强健脾胃的...
-
血管性头痛(偏头痛)处方用葛根
血管性头痛 杨某,女,55岁。l999年12月22日就诊。患者3年来经常右侧偏头痛,近几日加重。此次病前与人发生争执,情绪不安,失眠,凌晨出现右侧头痛,手不能近,伴呕吐、口苦、口干,舌尖边红,舌尖布满瘀点,苔黄腻,脉弦。血压正常。右大脑前、中动脉痉挛。 处方:葛根60克,生地20克,赤芍15克,丹参20克,杭菊花20克,黄芩10克,黄连8克,法半夏8克,石膏30克,白芷10克,日煎服1剂。 3剂后复诊,头痛止,安睡,轻度体倦乏力,舌淡红,苔薄黄。上方去石膏、黄连,加西洋参10克,继服3剂。三诊...
-
失眠多梦20余年夜难寐 处方从辨证思路分析
毕华剑 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中医院 张母,53岁,于2016年3月14日初诊。 主诉:失眠多梦20余年,夜难寐,入睡尤难,诸梦纷纭,易醒,每夜仅睡3~4小时。其人面色少华,心烦急躁、夜甚,口苦口干,易出汗,常有畏寒畏热,视物不清,舌红苔少,根部苔黄,脉弦、细。高血压病史20余年,口服降压物药物(具体不详),血压控制不稳定,在150/110mmHg左右波动。 处方:炒酸枣仁15克,川芎10克,知母10克,炙甘草10克,柴胡8克,黄芩8克,白芍10克,夜交藤10克,茯神10克,煅龙骨15克,...
-
产后头痛 处方用吴茱萸汤合当归四逆汤化裁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临床诊疗经验丰富,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临床擅长灵活运用经方治疗糖尿病及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以及各种疑难杂症等。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验案一则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刘某,女,37岁,2016年6月14日初诊。 患者自诉头痛两年余。两年多前,患者在加拿大生小孩后没有像国内产妇一样坐月子,反而是产后食用冰冻之品,此后患者一直出现头痛至今。这次回国慕名前来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处就诊。患者形体中等,面色偏青暗,患...
-
不寐失眠 治疗处方用药规律临证经验
不寐,常称为失眠,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的一类病证,表现为入睡困难,眠浅易醒,时醒时睡,甚至醒后难再入睡等,甚者则彻夜不眠。不寐为患,易使人烦躁不安,情绪不定,精力不能集中,严重干扰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严重者会导致精神障碍。研究显示目前不寐患者有逐年增多之势,如2010年中国睡眠研究会发布的数据显示中国38.2%的成年人遭受失眠的困扰。已故张珍玉先生是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指导老师,齐鲁补土学术流派的代表人物。张老师临证治疗不寐经验丰富,疗效显著。为更好地传承张老师治疗不寐的临证...
-
补肾化瘀 治眩晕处方
处方:山萸肉、鹿角霜、巴戟天、 仙灵脾、熟地各12克,当归、川芎、丹 参各10克,土鳖虫、水蛭、黄芪、半 夏、石菖蒲、天麻各7克。 加减:血压高者,加石决明30克, 钩藤、夏枯草各15克;血压低者,加桂 枝、麻黄各6克;颈椎病者,加煅牡蛎 20克,威灵仙15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补肾化瘀。 主治:眩晕,中医辨证为肾精亏损, 瘀血内结型,症见头晕目眩,视物旋转, 重者如坐舟船,甚者仆倒,多伴气短神 疲,腰膝酸软,四肢不温,耳鸣,食欲 欠佳,大便溏,舌质淡红,带有瘀点, 色暗,有齿痕,苔白...
-
精神恍惚肝气失和之脏燥证处方解析
处方组成:西党参10克,生北芪10克,紫丹参7克,干小麦15克,大红枣10克,生甘草5克,云茯神10克,炒枣仁10克,川郁金10克,灯心草3克。 方药歌诀:安神定志芪参参,甘麦大枣来助阵,茯神枣仁川郁金,加用灯心总安神。 功能主治:具有养心柔肝,安神定志的功效。主治心阴不足,肝气失和之脏燥证。症见精神恍惚,五心烦热,潮热阵阵,呵欠连连,虚汗淋淋,悲伤欲哭,难寐多梦,言行异常,舌质淡红,舌苔白薄或苔少或少津,脉细数或细数无力或细数且涩。 用法用量:每日1剂,煎煮2次,合约600毫升,分3...
-
失眠不寐虚实不一 中医治疗处方
中医学中失眠称之为“不寐”。失眠 症状较轻者,其具体表现为难以入睡,睡 后易醒;情节严重的表现为彻夜不能入 眠。对收治的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采取 中药汤剂治疗,效果明显,报告如下。 选取收治的60例顽固性失眠患者 作为研究对象,男37例,女23例;年龄 30~57岁,病程3~12个月。排除药物 因素、身体疾病、精神疾病等导致失眠的 患者。 一、诊断标准 ①难以入睡、多梦、易醒、觉醒次数 频繁,总睡眠时间低于6小时。②白天经 常感觉疲劳、头晕,注意力无法集中。③ 多导睡眠图表明:睡眠潜伏...
-
失眠痰火扰心 处方芩连温胆汤加减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刘志龙教授,临床诊疗经验丰富,具有扎实的中医理论基础。临床擅长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常见病及疑难杂症。笔者有幸跟师学习,受益匪浅。现将其验案一则分享如下,以飨同道。 姜某,女,46岁,2016年6月14日初诊。 主诉:失眠半年余。患者在一年前因乳腺癌做了切除术,现左乳缺如,左胸壁见陈旧性手术疤痕。现每日服用一片枸橼酸托瑞米芬。近来失眠已有半年余,每晚只能睡一到两个小时,常依靠安定方可入睡,且烘热汗出,月经已停经1年余,大小便正常,舌淡苔黄腻,脉滑。 诊断:失眠。...
-
抑郁症是精神类常见病 中医加减处方
抑郁症是精神类疾病中的常见病、多 发病,具有高发病、高复发、高致残的特点。 同时,抑郁症也是导致自杀、自残的主要原 因之一。本病社会危害性大,治疗有一定 难度。中医在治疗抑郁症方面有独特的优 势。用温胆汤加减治疗30例痰气郁结型抑 郁症患者,取得了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一、临床资料 30例患者均为门诊或住院患者,其中 男性12例,女性18例;年龄18~70岁;病 程最短为6个月,最长为18年。 中医证候:情绪低落,表情呆滞,郁郁 寡欢,行动迟缓,思维迟钝,舌质淡,苔白 腻,脉沉滑等。中医辨证为痰气郁结型。...
-
腹泻8个月 利胆健脾 治则处方
李某,男,33岁,1992年10月10日初诊。 主诉:腹泻8个月。8月前因饮食不当,引起腹泻至今,曾在某医院以慢性结肠炎长期治疗,但疗效不显,遂求中医治疗。刻诊:面黄无华,消瘦,大便平时2~3次/日稀,若食肉、奶及油腻食品则便频、4~6次/日,伴腹胀,肠鸣,食欲不振,头晕,失眠,烦躁,记忆力减退,厌恶肉、奶及油腻食品,易外感,口腔溃疡(长期复发性口腔溃疡),查右上腹有明显压痛,小腹压之柔软,苔薄黄,脉沉、细、弦,左关著。 病机:胆气犯脾,中气下陷。 治则:利胆健脾,兼以固肠安神。 处方:生黄芪30克...
-
治萎缩性胃炎癌前病变 处方详解
单兆伟,男,1940年生,江苏人。主任中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1965年毕业于南京中医学院。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教授20年,尽得薪传。1991年拜入全国著名脾胃病专家、国医大师徐景藩教授门下,兼收并蓄。曾任江苏省中医院大内科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名誉主任、国家优秀中医人才专家指导委员会委员。2011年任“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传承单兆伟工作室”指导老师。2013年担任全国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 临床注重辨证与辨病相结合...
-
术后腹壁感染性窦道 刘清泉口授处方
李某某,女,53岁,2015年1月13日初诊:患者因腹壁感染性窦道住院治疗,因疗效不佳,故来门诊就诊寻求中药治疗。患者2009年因肾功能衰竭于301医院行右肾移植,2013年8月27日于301医院行右肾输尿管移行性细胞癌切除术。现长期服用环孢素软胶囊、吗替麦考酚酯胶囊、甲泼尼龙片。因腹部反复感染,出现感染性窦道。刻诊:面色晦黄无泽,腹壁窦道可见渗液,纳眠可,二便调,舌紫暗,苔白腻,脉弦。 处方:生黄芪100克,银花90克,茯苓30克,当归30克,怀牛膝30克,车前子30克(包),地丁30克,皂刺...
-
治消化性溃疡 处方服法
处方:柴胡10克,党参20克,黄芪30克,当归15克,白芍30克,玄胡15克,郁金15克,茯苓30克,乳香10克,黄连6克,枳壳15克,白及60克,云南白药粉30克(另包),甘草6克,海螵蛸15克。 服法:将云南白药粉用温开水冲服,每日1~2次,其他药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温服,需少量多次服用。10剂为1疗程,连用1~3个疗程,服用期间进流汁或软食。禁食生冷辛辣及难消化类食物。 说明:此方是湖北省麻城市已故名老中医赵淑炳的验方。笔者曾系统观察治疗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共12例,均有明显的疗效。其中8例...
-
慢性胰腺炎处方及用法 临床治案
治慢性胰腺炎方 处方及用法:车前草 50克,金钱草50克,野菊 花、蒲公英、茵陈各30克, 柴胡、白芍、黄芩各15克, 川楝子(后下)、延胡索、 枳壳(炒、后下)各10克, 黄柏10克。水煎服,每日 1剂,连服15日为1个疗 程。有腹胀症状者加槟榔 15克,腹泻严重者加金樱 子、海螵蛸各10克。 功效应用:清利湿 热,健脾醒胃。用于慢性 胰腺炎,证见上腹疼痛, 胰腺钙化,胰腺假性囊 肿,糖尿病及脂肪泻,舌 红,苔黄,脉滑等。此方有 一定的改善临床体征的 作用。 临床治案:崔某,男, 38岁。长期腹泻,在某省...
-
噫气胃气上逆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石汤加减
许某,女,47岁,2016年1月30日初诊。 主诉:噫气1年余。患者于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噫气,于多处口服药物及输液治疗效果均不佳,遂来此就诊。现患者精神可,噫气频繁,连声不断,声音响亮,于夜间入睡后方停止,同时伴有心下痞满不适,无吞酸、无烧心,无腹痛肠鸣,饮食欠佳,睡眠可,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脉弦。辅助检查:心电图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胃动力差。 诊断:噫气。 辨证:肝气犯胃,胃气上逆。 处方:半夏泻心汤合旋覆代赭石汤加减。 用药:半夏18克...
-
咳嗽伴痰中带血 麦门冬汤加味处方治之
张某,女,61岁,2014年7月11日初诊。 患者因咳嗽伴痰中带血半月余,来诊前已经抗炎、止血输液治疗,咳嗽仍甚,痰黄白相间质稠,痰中有鲜血,怕冷,大便不实,体倦乏力,舌苔薄黄,质偏红,脉细数。 因思今年乃甲午之年,属土运太过,在泉之气是阳明燥金,因此下半年火燥明显,7月份正当炎暑,肺金受邪,故选陈氏麦门冬汤,拟方如下: 麦冬、天冬各15克,党参15克,紫菀10克,桑白皮15克, 法半夏10克,白芷6克,竹叶10克,钟乳石25克(先煎),山萸肉10克,炒白术10克,炙远志6克,五味子10克, 浮小麦30...
-
嗳气 中虚水饮内停辨证处方 体会中药的量效关系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在临床中,以具体的病例为研究对象, 以功效为立足点, 体会中药的量效关系,是件十分有趣的事。以下就病案剂量改变对疗效的影响进行讨论。 案一 王某,女,24岁,于2016年3月9日初诊。患者胃中不适近两年,空腹嗳气为多,进食后缓,饮水后不适。胃中时有泛酸。大便3至4日一行。舌质淡红,舌苔薄少,脉沉细。 诊断:嗳气。辨证:中虚水饮内停。处方:生姜泻心汤合旋覆代赭汤加减。用药:生姜5片,干姜3克,炒党参15克,旋覆花10克(包煎),茯苓10克,枳实10克,黄连3克,炙...
-
咳嗽十余年 辨证外寒内饮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
□ 黎崇裕 广东省珠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张某,女,45岁,2016年3月1日初诊。 主诉咳嗽十余年。患者从十多年前感冒后一直咳嗽至今,头部、背部、双上肢遇冷后咳嗽加重,每次咳嗽时有少量白痰,每逢春季则咳嗽加重,大便黏软,舌淡苔薄黄白,脉细滑。另有慢性咽炎病史,患者为此咳嗽多方求治,中西药叠进,疗效不佳,又因珠海春季雨水增多,咳嗽严重,经朋友介绍来诊。 诊断:咳嗽。 辨证:外寒内饮。 处方:小青龙汤加减。 用药:桂枝尖10克,杭白芍10克,北细辛6克,淡干姜...
-
咳喘病20年余 每逢感冒宿疾再发 李寿庆处方
李寿庆主任医师,五世业医,从事中医管理、临床工作30余载,其医德高尚,治学严谨,善治疑难杂症。笔者就其“从痰饮,痰瘀同治”肺胀、便秘案。其特色经验,略加整理,介绍如下: 案一: 云某,男,76岁,患咳喘病20年余,每逢感冒,气候突变,宿疾再发。后经中西医治疗,诸症时轻时重,反复发作。曾诊为慢性支气管炎,阻塞性肺气肿,肺心病,给予对症治疗。一周前因受惊、天气剧变,上述症状加重。在当地三甲医院抗炎、平喘治疗2周,症状略有改善。为求中医治本,前来李先生求治。 诊见: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