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 第11页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王冰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活了95岁。曾做过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他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通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使得《素问》深奥的含义得以明白晓畅。 王冰对祖国医学理论的某些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芮,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大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识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削,焰光...
-
皇甫谧(215年-282年)名医画像
魏晋时期医家、文学家,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平凉县西北)人。谧性好著述,中年因患风痹症,又误服寒食散,始致力于医,将《素问》《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医书加以编辑,撰成《针灸甲乙经》,此举为传承《黄帝内经》学术,统一古代针灸穴位位置、名称、取穴法,总结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作出重大贡献。 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
-
明代名医李中梓 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明代医学家李中梓是江南一带的名医。他医术高超,用药十分精准,民间流传有很多他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青年人得了伤寒,连续拉了五六天肚子,心烦急躁,不想吃饭,偶尔还出现 “翻白眼”的症状,情况十分危急。已经请了郎中,吃了止泻药却仍不见效。于是,家里人赶了几十里路,慕名来请名医李中梓到家中诊治。 李中梓认真诊病后,只给患者开了大黄、厚朴、枳实共3 味药。患者家属一看药方,心里直犯嘀咕:大黄是一种泻药,尽人皆知,患者拉肚子当然应该止泻了,怎么反而用泻药呢?但是又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抱着...
-
古代名医在实践中总结以情治病的经验
将精神因素作为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医学病因学说的独特部分。中医认为人类精神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有很密切的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情绪上的变化,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就会影响到人体脏腑的正常活动而致病。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情可致病,同样也可治病,古代名医在实践中便总结出以情治病的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以喜胜忧 元朝名医朱丹溪曾遇见一婚后不久突然亡妻的秀才,其终日悲忧哭泣,甚为伤感,终成疾病,久治无效。朱丹溪给予诊脉后说:“你有喜脉,看样子恐怕已有数日了。&rdqu...
-
蒲松龄还是精通中医药的名医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不仅是清代文学大家,而且还是精通中医药的名医,他在乡间做私塾的时候,时常利用业余时间给百姓看病,赢得了姓的尊重。 蒲松龄自幼聪明过人,本想一举及第天下知,怎奈科场无情,他是屡试不中,生活也陷入了困境。终于在康熙九年秋,30岁的蒲松龄不得不应友人孙惠之邀,前往江苏宝应知县府衙,做了知县孙惠的幕友。 后来,蒲松龄结束了幕友生活返乡途中,身染疮毒,身体溃烂。精通医术的蒲松龄,就自己用草药诊治,效果并不理想,疮毒依然不消。于是他就查阅医书,看看到底用什么药能解除病痛。终...
-
甘肃现代已故名医 裴慎 刘景泉
裴慎(1917年~1989年),字慎之,武山县洛门镇裴家庄人。最初从事教育,曾任小学校长。酷爱中医,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弃教从医,先后去上海、南京等地,师事我国著名中医欧阳予仲、余无言等人。学成后在西安、平凉、天水等地开业行医。三十岁左右,即以伤寒、杂病闻名于陇东、陇南一带。1949年秋,倡导组建洛门及洛门大众诊疗所和中医药研究组。其论文《麻疹的辨证论治》《天冬合剂治百日咳113例》因临床验证疗效确凿,被列为协定处方推广。1953年,被评为省甲级模范,洛门医研组获省甲级模范奖。1956年,调武山县医院,将原洛门诊...
-
名医牟聘三进行中药改良尝试
中药治病有两大缺憾,一是煎煮麻烦,二是药味苦口。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一些中医药有识之士受西药制作的启发,对中药进行了改良的尝试,辽宁名医牟聘三就是最早进行这种改良的先行者,而且颇有成效。 牟世珍,字聘三,号儒佛,祖籍山东省栖霞县,沈阳人。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幼年随父迁居辽宁法库县,弱冠时拜师学医。刻苦攻读《本草纲目》、《医宗金鉴》二书。三年后行医于法库、开源、铁岭等地,数年后以坐堂医在开源、法库开设药铺。 民国初年,在东北军任军医官,随之声望日隆。后离开军职,于奉天(沈阳)小河沿开...
-
一代名医刘云鹏 注重察舌切脉强调辨证使用成方
一代名医刘云鹏行医济世8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治验无数。“诊重舌脉,治必有方”是刘云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我作为刘云鹏学术经验继承人,在跟师过程中体会这句话应该是注重察舌切脉、强调辨证、使用成方。 察舌切脉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医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舌脉对中医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刘云鹏非常重视舌脉,他认为人体内在的疾病,多从舌脉表现于外,因此舌脉是辨证之关键,施治之权衡。教科书上对各种舌脉虽然有明确的表述,但掌握察舌切脉这一技能,还必须经过大量临床积累。针对当今越来越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