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医 第11页

名医 第11页

  • 古代名医治疾病也治心病

    古代名医治疾病也治心病

      古代名医治疾病也治心病。唐代天际大师石头和尚医术高超,名扬天下。他有一张专治心病的妙方,现保存在昆明华亭寺。药方上写着:用药七味一一好肚肠一根,慈善心一片,温柔半两,道理三分,老实一个,阴阳全用,方便不拘多少;焙制方法一-宽心锅内炒,不要焦,不要躁,去火三分;忌-一言清行浊,利己损人,暗箭中伤,肠中毒,笑里刀,两头蛇,平地起风波。历代都有人以此作为处世的“座右铭”。   还有些老中医喜用中草药名作对联,借药喻人喻事,形象生动。如警示官迷心窍、为富不仁者,有“人参莫为官...

  • 名医石玉生 长年服用养生长寿粥

    名医石玉生 长年服用养生长寿粥

    黔北名医石玉生,数十年服用养生长寿粥,虽期颐之年,仍面色红润,耳聪目明。因本方有其亲身之体验,切实可信,且服用方便,可免煎熬之繁,故愿为同仁者荐。 原料:黑芝麻、白芝麻、核桃、百合、大枣、花生、扁豆、糯米、莲米、薏苡仁各500克。 制法:前5味文火烘干,后5味炒熟至香,合而碾成细末,过细筛,瓷瓶收装,即成。 功用:可补气血,益肝肾,坚筋骨,御疾病。治体虚无力,面色不华,食欲不振,腰膝酸软等症。病后气血亏损者最宜。 用法:每天早上用开水调服60克。加少量蜂蜜更妙。...

  • 古代名医原始资料 学医形式学医年龄学医动机

    古代名医原始资料 学医形式学医年龄学医动机

    两届国医大师工作地对比 记者点评:两届国医大师工作地对比发现,国医大师都以北京居多,但第一届占30%,第二届占20%。第一届其次为江苏和上海,第二届其次为天津和江苏、四川。仍有7个省(区、市)没有国医大师。...

  • 赞颂名医之医德 医术的佳联妙对

    赞颂名医之医德 医术的佳联妙对

    在古今联苑中,有不少赞颂名医之医德、医术的佳联妙对,也有许多名医自撰联抒发胸臆,或论医道奥妙,或抒人生感悟,或铭医德箴言,或题警世哲语……联语寓意深刻,脍炙人口,耐人品味,久传不衰,至今犹能启迪后世。 但愿人皆健,何妨我独贫。 这是清代浙江宁波著名中医范文甫题于其医馆的一副门联。范文甫为人慷慨仗义,不吝钱财,对贫者常施诊赠药,倾其所有亦不为意,行医数十年,如此名医竟家无余资。此联别具一格,以联明志,其高尚医德难能可贵。无独有偶,同是清代,湖南湘乡有一位开中...

  • 清代名医养心“六常”

    清代名医养心“六常”

    常存安静心,常存正常心; 常存欢喜心,常存良善心; 常存和悦心,常存安乐心。 此养生歌诀是清代名医石天基所作。石天基自幼多病,十六七岁身体仍瘦弱,常发眩晕。其父就教他读医书和养生的著作,他从18岁开始自加调摄,过r 20多年,不但大病没有,就是伤风感冒等小病也从未有过。于是,他根据自己的亲身体验写成《长生秘诀》一书,上面所载的“养心六常诀”即出于此。 常存“六心”,即要人常存恬淡、平和之心,要知足常乐,随遇而安,少些利欲,多些良善,用一颗平常心来看待世界,这样...

  • 从《感症宝筏》看名医何廉臣

    从《感症宝筏》看名医何廉臣

    最近,笔者购买了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出版的国家“十五”规划重点图书《感症宝筏》一书。笔者是在鲁迅作品《父亲的病》中见到“陈连河”(何廉臣名字反过来读的同音字)的,带着对“原配蟋蟀一对”做药引的好奇,笔者购买此书一探究竟。通过细读该书,领悟了晚清名医何廉臣(1861年~1929年)对中医事业做出的卓越贡献。 近年来,时见到何廉臣被鲁迅作品倒过来读的“陈连河”。甚至有人赞同鲁迅认为“原配蟋蟀&...

  •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唐代著名医学家王冰的养生之术

    王冰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号启玄子,又作启元子,活了95岁。曾做过太仆令,故称为王太仆。 他年轻时笃好养生之术,留心医学,潜心研究《素问》达12年之久。他通过分门别类、迁移补缺、阐明奥义,使得《素问》深奥的含义得以明白晓畅。 王冰对祖国医学理论的某些问题,具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他说:“夫病之微小者,犹人火也,遇草而芮,得木而燔,可以湿伏,可以水灭,故逆其性气以折之攻之。病之大者,犹龙火也,得湿而焰,遇水而燔,不识其性,以水湿折之,适足以光焰诣天,物穷方止矣。识其性者,反常之理,以火逐之,则燔灼自削,焰光...

  • 著名中医临床家 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

    著名中医临床家 北京四大名医 施今墨

    施今墨是近代著名中医临床家、教育家,北京四大名医之一。 施先生每天都看很多病人,晚上还要躺在床上,把当天应诊的情况回忆一遍,如发现有不妥之处,第二天必派人找到病人予以纠正。如有心得体会,则马上开灯坐起,记录在本子上,经常是不到凌晨一两点不能入睡。这样一来,失眠对他来说就如家常便饭,八十四岁高龄的时候,他曾就自己的失眠赋诗一首: “人因不睡苦事添。 我自欣然愿失眠。 昼夜无分寻乐事, 余生岁月倍流年。” 大...

  • 皇甫谧(215年-282年)名医画像

    皇甫谧(215年-282年)名医画像

    魏晋时期医家、文学家,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安定郡朝那县(今甘肃平凉县西北)人。谧性好著述,中年因患风痹症,又误服寒食散,始致力于医,将《素问》《灵枢》及《明堂孔穴针灸治要》三部医书加以编辑,撰成《针灸甲乙经》,此举为传承《黄帝内经》学术,统一古代针灸穴位位置、名称、取穴法,总结晋代以前针灸学成就,作出重大贡献。 皇甫谧居家贫寒,他亲自在田间播种与收获,带着经书而种田,于是博览通晓各种典籍以及诸子百家之言。为人沈静,极少额外的欲望,这才产生了高尚脱俗的思想,以写书作为自己的要务,自号玄晏先生。写有《礼乐》、《圣真...

  • 明代名医李中梓 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明代名医李中梓 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明代医学家李中梓是江南一带的名医。他医术高超,用药十分精准,民间流传有很多他巧愈疑难杂症的故事。 相传,有一个青年人得了伤寒,连续拉了五六天肚子,心烦急躁,不想吃饭,偶尔还出现 “翻白眼”的症状,情况十分危急。已经请了郎中,吃了止泻药却仍不见效。于是,家里人赶了几十里路,慕名来请名医李中梓到家中诊治。 李中梓认真诊病后,只给患者开了大黄、厚朴、枳实共3 味药。患者家属一看药方,心里直犯嘀咕:大黄是一种泻药,尽人皆知,患者拉肚子当然应该止泻了,怎么反而用泻药呢?但是又没什么好办法,只能抱着...

  • 名医养气法 6种养生秘诀

    名医养气法 6种养生秘诀

    南宋名医“养气七法’’ 孟子说养浩然之气时要“持其志, 无暴其气”,不要任意浪费体力与精神。 可见,省气、蓄气是养生的第一步。怎么 蓄气?我们可以仿效宋代名医陈直提出 的“养气七法”。 1.不要多说话。说话太多会耗真气, 古人说“行走勿语,伤气”,意思是说走 路时不要说话,边走边说也是伤气的。 2.节制色欲以养精。 3.饮食方面不要贪口舌之欲,吃一 些破气耗气的食物,比如l山楂,少量吃 时可以消食化积...

  • 名医扁鹊便是歧伯

    名医扁鹊便是歧伯

      “大古扁鹊”就是“歧伯”     扁鹊是上古时代的一位名医。“轩辕时扁鹊”与“黄帝时医也”的史论正确。《汉书》所载:“大古有歧伯,中世有扁鹊”的史实无误。“大古扁鹊”便是歧伯;“中世扁鹊”乃是秦越人。“大古扁鹊否定论”或“扁鹊唯秦越人论”都是错误的。   《史记·扁鹊仓公列...

  • 古代名医在实践中总结以情治病的经验

    古代名医在实践中总结以情治病的经验

      将精神因素作为疾病的主要因素之一,是中医学病因学说的独特部分。中医认为人类精神活动和疾病的发生有很密切的关系。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难免有情绪上的变化,过度的喜、怒、忧、思、悲、恐、惊,就会影响到人体脏腑的正常活动而致病。然而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情可致病,同样也可治病,古代名医在实践中便总结出以情治病的经验,至今仍有借鉴意义。   以喜胜忧 元朝名医朱丹溪曾遇见一婚后不久突然亡妻的秀才,其终日悲忧哭泣,甚为伤感,终成疾病,久治无效。朱丹溪给予诊脉后说:“你有喜脉,看样子恐怕已有数日了。&rdqu...

  • 蒲松龄还是精通中医药的名医

    蒲松龄还是精通中医药的名医

    《聊斋志异》作者蒲松龄不仅是清代文学大家,而且还是精通中医药的名医,他在乡间做私塾的时候,时常利用业余时间给百姓看病,赢得了姓的尊重。 蒲松龄自幼聪明过人,本想一举及第天下知,怎奈科场无情,他是屡试不中,生活也陷入了困境。终于在康熙九年秋,30岁的蒲松龄不得不应友人孙惠之邀,前往江苏宝应知县府衙,做了知县孙惠的幕友。 后来,蒲松龄结束了幕友生活返乡途中,身染疮毒,身体溃烂。精通医术的蒲松龄,就自己用草药诊治,效果并不理想,疮毒依然不消。于是他就查阅医书,看看到底用什么药能解除病痛。终...

  • 唐祖宣 研读经典渐成一方名医

    唐祖宣 研读经典渐成一方名医

    当人大代表34年,我提出的398件关于中医药的提案中,有60多件是提请有关部委局加大对中医药投入力度的。今年3月,我又一次提出这个问题。 关于中医药立法,从七届到十届人大会,我联合几百名代表签字写提案建议,到十一届人大时,《中医药法》被列入立法规划。 今年开两会时,我建议将《中医药法》列入今年国务院立法计划一档项目,加快审议。同时,建议全国人大进一步加强对中医药法立法工作的指导和督促,促进《中医药法》早日出台, 在法律层面保障中医药按照自身规律发展,加强制度设计、政策支持和财政投入。...

  • 甘肃已故名医:董静庵 张涛清

    甘肃已故名医:董静庵 张涛清

    甘肃现代已故十大名医——张涛清...

  • 甘肃现代已故十大名医 柯与参 张汉祥

    甘肃现代已故十大名医 柯与参 张汉祥

    柯与参(1903年~1978年),名敏,字与参,甘肃宁县人。1926年,开始行医。历任中央国医馆理事,上海光华医药杂志社兰州分社社长,甘肃省国医分馆馆长、省中医学会理事长、省中医学院筹备领导小组组长等职。他一生坚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的治学思想,精研《灵枢》《素问》等经典著作,曾先后受教于章太炎、恽铁樵、陆渊雷、施今墨等医坛大师,治学严谨,既通中医经典,又善辨证施治,尤以治疗妇科、儿科及消化系统疾病见长,研发了著名儿科良方“健儿素”。发起创办了甘肃第一个中医学术...

  • 甘肃现代已故名医 裴慎 刘景泉

    甘肃现代已故名医 裴慎 刘景泉

    裴慎(1917年~1989年),字慎之,武山县洛门镇裴家庄人。最初从事教育,曾任小学校长。酷爱中医,于上世纪三十年代中弃教从医,先后去上海、南京等地,师事我国著名中医欧阳予仲、余无言等人。学成后在西安、平凉、天水等地开业行医。三十岁左右,即以伤寒、杂病闻名于陇东、陇南一带。1949年秋,倡导组建洛门及洛门大众诊疗所和中医药研究组。其论文《麻疹的辨证论治》《天冬合剂治百日咳113例》因临床验证疗效确凿,被列为协定处方推广。1953年,被评为省甲级模范,洛门医研组获省甲级模范奖。1956年,调武山县医院,将原洛门诊...

  • 名医罗明山的六字养生决

    名医罗明山的六字养生决

    罗明山f1867~1983),四川省中江县人。自幼习武,13岁入中药铺里当学徒,后拜师学医,采药行医于川陕青藏,遍访中医药名师与道人高士,医术道术皆大有长进,为人治病每有奇效,被称为“罗神仙”。1979年当选为四川中医药学会理事,绵阳分会名誉会长。1983年辞世,享年116岁。 1978年罗老11l岁,成都中医学院调查组来访问他时,思维清晰,听力良好,精神充沛,幼年、青年的事情以及地名、人名脱口而出。每天能吃一斤米饭,还可嚼食花生米、吃凉拌菜等,喝一两白酒,只是视力有所降低。当时调查组的专...

  • 著名医药学家 蓝茂(1397年-1476年)

    著名医药学家 蓝茂(1397年-1476年)

    蓝茂(1397年-1476年),明代云南昆明附近杨林镇人。早年是个读书人。后来,有一年瘟疫流行,几天时间,一个城就空了一半。蓝茂见到这种情况,心里实在难过,就下定决心要学医治病,为众人消灾除难。他生性聪明,又好学,几年工夫成了当时著名医药学家。 蓝茂常和农民以及少数民族兄弟生活在一起,他发现云南地区的许多药用动植物。因此,他潜心研究,注意收集和记载当地少数民族的药物,以及用药治疗疾病的经验,终于在明成化年间著成我国最早的地方性本草——《滇南本草》。这是一部记述西南高原地区药...

  • 名医 慕元春 秦霖熙 杨建春 丁彦龙

    名医 慕元春 秦霖熙 杨建春 丁彦龙

    甘肃近代十大名医——秦霖熙 甘肃近代十大名医——杨建春...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名医
  • 名医关幼波 一位笃志奉行的人

    名医关幼波 一位笃志奉行的人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这是张衡的话。名医关幼波先生,就是一位笃志奉行的人。 关幼波先生说过:“人之有志于医者,吃不得苦,是决无成就的。”他早年曾与施今墨先生在同一药房坐堂。关先生每天都提前来到药堂,细心分析施今墨的脉案,还亲自询问病人服药后的变化,凡效果好的经验都欣然学习。日久天长,像孔伯华、肖龙友、汪逢春等名家的经验,都被他“偷”来运用于临床。他广交同道,互相切磋,深探医理。前门地区名医康乃安、赵瑞麟、贺惠吾等都是其挚友。...

  • 清代名医巧治怪病

    清代名医巧治怪病

    清代有一个姓王的秀才,“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由于他伏案苦研读,呕心沥血著文章,久而久之,患了一种怪病,喜欢独居暗室,不愿意见灯火和阳光,后来竟然连人也不敢见了。 家里人很着急,请来了当时的名医李建昂。李建昂询问和察看了王秀才的情况后,没有开一个字的处方,而是拿起秀才的文稿,在明亮处高声朗读起来。李建昂读他的文章有一个特点,不仅断错句而且还故意读错字,好好的一篇文章,经他一读面目全非。此时,卧病在床的王秀才听到自己的文章被人读得走了样,前言不搭后语,气愤至极,一时竟忘了...

  • 金元名医朱丹溪的养生法

    金元名医朱丹溪的养生法

    朱丹溪(1281~1358),名震亨,字彦修,婺州义乌(今属浙江省)人。因家居义乌丹溪,故时人称之“丹溪翁”,后人称之 “朱丹溪”,是金元时代的四大名医之一。 朱丹溪的养生法主要从两方面着手,一是饮食,二是色欲。丹溪所处的时代元朝是相对平定的时期,他所接触的人既有达官显贵,又有贫穷百姓。一方面,他看到那些富贵者娇养而体弱,恣食反多病,纵欲早夭;另一方面,他又看到那些贫穷之家穷苦终日而身体强健,饥寒交迫反少病长寿。两相对比,他悟出了其中的奥妙,养生之道在于节饮食,戒色...

  • 名医治病时有独见

    名医治病时有独见

      近读袁枚的《随园诗话》使我受到很大触动,古代中医抢救治疗急性病医技,让人拍案叫绝。只是近年来受西医冲击,中医阵地萎缩,中医医技传承不力,以致古代中医治疗急症绝技濒于失传。   袁枚和清代著名医家薛生白是好朋友,《随园诗话》书中写道:“乙亥春,余在苏州,庖人王小余病疫不起,将掩棺,而君来,天已晚,烧烛照之,笑曰:‘死矣!然吾好与疫鬼战,恐得胜亦未可知。’出药一丸,捣石菖蒲汁调和,命舆夫有力者,用铁箸锲其齿灌之。小余目闭气绝。喉汩汩然似咽似吐,薛嘱曰:‘好遣人...

  • 名医牟聘三进行中药改良尝试

    名医牟聘三进行中药改良尝试

      中药治病有两大缺憾,一是煎煮麻烦,二是药味苦口。近代西学东渐以来,一些中医药有识之士受西药制作的启发,对中药进行了改良的尝试,辽宁名医牟聘三就是最早进行这种改良的先行者,而且颇有成效。   牟世珍,字聘三,号儒佛,祖籍山东省栖霞县,沈阳人。生于1870年,卒于1953年。幼年随父迁居辽宁法库县,弱冠时拜师学医。刻苦攻读《本草纲目》、《医宗金鉴》二书。三年后行医于法库、开源、铁岭等地,数年后以坐堂医在开源、法库开设药铺。   民国初年,在东北军任军医官,随之声望日隆。后离开军职,于奉天(沈阳)小河沿开...

  • 清代名医叶天士 为柳大娘“治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 为柳大娘“治病”

      清代名医叶天士不但医道高明,而且医德也很高尚,他经常无私地救助贫困患者,叶天士为柳大娘“治病”便是一个“典型案例”。   一日,叶天士听说本地的柳大妈身体欠佳,因白天无空,便在傍晚时分和小徒登门前去看望。这位柳大娘也是命苦,守寡带大了独子,好容易才张罗着为儿子成了亲。不料,上半年儿子、媳妇竟前后患病,扔下周岁的孙儿,双双去世。柳大娘食无粮,愁断肠,带着孙儿苦度时光。叶天士看了看柳大娘那张蜡黄的脸,立即要小徒上街买几个热包子来。小徒心中纳闷:包子怎么可以治病...

  • 一代名医刘云鹏 注重察舌切脉强调辨证使用成方

    一代名医刘云鹏 注重察舌切脉强调辨证使用成方

    一代名医刘云鹏行医济世80余年,临证经验丰富,治验无数。“诊重舌脉,治必有方”是刘云鹏常对学生说的一句话,我作为刘云鹏学术经验继承人,在跟师过程中体会这句话应该是注重察舌切脉、强调辨证、使用成方。 察舌切脉是中医的一大特色,也是中医医生必备的基本功之一,舌脉对中医诊断及治疗意义重大。刘云鹏非常重视舌脉,他认为人体内在的疾病,多从舌脉表现于外,因此舌脉是辨证之关键,施治之权衡。教科书上对各种舌脉虽然有明确的表述,但掌握察舌切脉这一技能,还必须经过大量临床积累。针对当今越来越多...

  • 我国历代名医大都是坐堂医

    我国历代名医大都是坐堂医

      在我国古代,根据医生的应诊方式不同,人们将医生分为坐堂医和游方医。坐堂医就是坐在固定诊点给患者看病的医生;游方医就是云游四方,走街串巷给患者看病的医生。   先说坐堂医吧。这个“堂”字开始时就是衙门里的大堂,它源于名医张仲景。张仲景年轻时候学过医,官至长沙太守后,有一年长沙一带伤寒等疫疾流行,张仲景就坐在大堂上为老百姓看病,自称“坐堂医生”。现在很多药店或诊所都名“堂”,就是源于此。如北京的同仁堂、长沙的九芝堂、宁波的寿仁堂、济南的...

  • 中华文化是成就历代名医的沃土

    中华文化是成就历代名医的沃土

    •赖《内经》的乳汁而成长,既是历代医家成才的重要因素,这也应当是今日每一位想要或即将成为名医的必由之路。 •要想成为中医药学的名医大家或者一代宗师,能够治愈几例疑难病症或者撰写几篇文章,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具有深厚扎实的中华文化功底和高超的文化造诣。 •正确对待“继承”与“创新”关系,也是中医人才成长的重要经验和路径。 •纵观古今医学大家,他们之所以成名,“学经典,做临床”为其...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