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名医 第14页

名医 第14页

  • 明朝名医 胡元溪

    明朝名医 胡元溪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田一笑   明朝嘉靖年间,有一位家住湖北罗田县的名医叫万全,他十分擅长儿科疾病,在当地也非常出名,十里八村的小孩有了病,大人们都来请万全诊治。在罗田县城里有一富绅名叫胡元溪,家里的孩子生病了好几个月,却怎么也不愿请万全来诊治。他的独子4岁时患了咳嗽,病得不严重,因为胡元溪前些年与万全在药材生意上有些宿怨,于是他便故意不请万全,而是另请了几个医生。   胡元溪没想到的是,这些医生全是庸医。孩子农历二月间患的咳嗽,到了九月还没治好,而且病情更加严重,有时还会咳出血来。看着唯一...

  • 名医施今墨 辨证施治治分九法

    名医施今墨 辨证施治治分九法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林虹 李翔   近代名医施今墨先生从医60余年,博览医籍,古今中外无不搜求,其治学严谨、医理通彻、临床经验丰富、疗效显著,尤以善用对药著称。现将施老治疗失眠之经验加以总结,介绍如下:   辨证施治 治分九法   施老将临床所见之失眠分为4种情况:入睡不能;睡眠时间短,醒即不能再睡;时睡时醒,极易醒觉;似睡非睡,乱梦纷纭。对失眠的治疗,依其病因分为9类:   ①心肾不交失眠:证见不寐、兼有心悸、头晕耳鸣、五心烦热、腰膝酸软、舌红、脉细数等症状。多属心火独...

  • 李中梓 创医学理论 成一代名医

    李中梓 创医学理论 成一代名医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出身官宦之家,上海浦东惠南镇人。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 年轻时,他曾为徽州太学方鲁儒看病,三剂而病消,展露其头角。 方鲁儒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些...

  • 晋代名医伉俪:葛洪与鲍姑

    晋代名医伉俪:葛洪与鲍姑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知名的中医大家,为我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统计发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男医生,医术精湛的女医生则少之又少,但并非没有,晋代的鲍姑就是其中的一位。鲍姑与西汉的义妁、宋代的张小娘子和明代的谈允贤被后人尊称为古代四大女医。 鲍姑(公元309-363年),名潜光,今山西长治人。其父鲍靓喜好道家养生,擅长炼丹,亦官亦道,在担任广东南海太守期间结识了来自江苏的葛洪(公元284-364年)。因两人都笃信道家和擅长炼丹,有着共同的志趣,鲍靓便收葛洪为弟子,葛洪借此得以认识了小他25岁的...

  • 古代名医成名背后的辛酸故事

    古代名医成名背后的辛酸故事

    □ 崔晓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 说到古代名医,往往被广为传颂的多是他们年少时博闻强识、刻苦学习,学成后救治众人、妙手回春的故事。其实很多古代名医光鲜亮丽的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也许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让他们走上了医学之路。 提到医圣张仲景,很多人会想到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中医临床经典之作。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我们就能看到这位名医当年经历的辛酸故事:仲景出生于一个二百多人的大家族,可谓人丁兴旺。然而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疫病流行,他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家族中去世的人就有三分...

  • 名医成名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名医成名是长期努力的结果

    名医能够出名,多是通过治愈一个个病人,口碑相传,日积月累,像滚雪球一样,获得社会的承认,所谓“金杯银杯,不如患者口碑”是也。但也有些医家未成名时,由于治愈了某种疑难病或者危重症,或者治愈某个达官显要之后,引起轰动,一举成名,虽说有点运气成分,其实是长期努力的结果,有道是“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下面举几个很有趣的例子。 马二琴——奇方妙法治便秘 辽宁名医马二琴(1892年~1969年)开始行医时,病人并不多。有某巨...

  • 名医钱乙的“地黄圆”

    名医钱乙的“地黄圆”

    钱乙是宋代著名的儿科医家,初以《颅囟方》成名于山东,行医多年,著作颇丰。 除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儿科专著《小儿药证直诀》(三卷)外,他还写有《伤寒论发微》五卷、《婴孺论》百篇、《钱氏小儿方》八卷,可惜均已散佚。 他不仅精通儿科,亦通其他各科,而且特别注意方药的研究。很多人都听过、吃过同仁堂的六味地黄丸,知道这是著名的滋阴补肾中成药,却不知道它出自善用成药的“幼科之鼻祖”钱乙。 六味地黄丸 六味地黄丸实际上是从张仲景《金匮要略》中的肾气丸化裁而成,原称地黄圆...

  •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

    清末民初成都名医沈绍九(1865-1936),名汀,浙江绍兴县人,他医术精湛,医德高尚,为贫穷患者义诊送药,传为佳话。 沈绍九于1896年在成都正式开业行医。当时成都一些中医对“伤寒”与“温病”的治疗,往往混同起来,用治伤寒法治温病,治温病法治伤寒,致使许多病人,轻病转重,重病转危。沈绍九能条分缕析,辨证施治,经他诊治的病人转危为安,致声誉日隆,前来寓所求医者不绝。沈绍九体质素弱,乃略提高诊费加以限制,门诊费一元大洋,出诊费最高时达到8元。但他对于患者,不论...

  • 京城血液病名医乐兆升

    京城血液病名医乐兆升

    名医名家-京城血液病名医乐兆升 乐兆升(1935-),男,福建沙县人。中共党员。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知名的中西医结合血液病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血液科创始人之一。196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医学院,1963-1964年于北京医学院人民医院内科进修血液病专业,1972-1973于中国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西学中班学习。 1986-1991年前后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气血研究室副主任。曾在《中医杂志》、《中国医药学报》等刊物发表“健脾益肾活血法治疗再生障碍性贫血临床报道&rdquo...

  • 京城名医萧龙友教你妙用砂仁

    京城名医萧龙友教你妙用砂仁

    冬三月,阳弱阴盛,水冰地坼,万物蛰伏,天地之间一片“藏”之象。冬天地表严寒,而地表之下却是热气腾腾,人与天相通应,所以“冬季阳在里,阴不足而胃中热”,又加之人们又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当食用过多的肥甘厚味时,人更容易出现大便秘结的症状。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有“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之言,此处的“养阴”并不单单指食用偏凉润的食物,也指保持胃肠的通畅。在这里,我们可以在饭后食用一些砂仁,以调畅肠胃。...

  • 三秦名医沈舒文的行医路

    三秦名医沈舒文的行医路

    提到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沈舒文教授,找他看过病的人赞不绝口,推崇备至。他在陕西中医圈内知名度颇高,曾与国医大师张学文、郭诚杰等一同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名中医,其工作室201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传承建设项目工作室。 但在省外,有些人对他并不是很了解。在日前举办的沈舒文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学术经验传承与交流会上,记者见到了沈舒文,67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谈吐温和,一身儒雅之气让人备感亲切。会上,弟子们从全国各地赶来交流经验,其中不乏一些各地中医药界领军人物,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牛阳就是其中...

  • 忆名医

    忆名医

    浪淘沙·扁鹊   跟师拜长桑,透浸医方。初愈赵简情中恙,后施虢子针和汤,起死回光。桓侯病三藏,讳疾衰亡。然愚醯卑奸烂瓤,叹扁鹊永济一葬,万古流芳!   钗头凤·张仲景   南阳郡,张仲景,痴苦学勤用思冥。伤寒门,杂病论,毕生心血,历代深根。证,证,证。东汉末,兵祸多,横尸涂炭苍生破。德艺尊,免分文,一叶孤灯,百年奉承。圣,圣,圣。   声声慢·华佗   晕晕晦晦,蒙蒙寐寐,颓颓睡睡醉醉。沛国华佗炼麻沸,举世腾辉。剔骨切腹断肠...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名医
  • 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历代名医治病创造奇迹的事例,可以说是数不胜数。接下来我举几个名医治病创奇迹的故事。   第一个是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战国时期有秦、楚、齐、燕、韩、赵、魏等国,是诸侯称霸的时期。扁鹊走到不同的国家,当不同的专科医生。这充分说明他的医术是很全面的,是位高明的医生。扁鹊到了虢国,碰到虢国的太子死了,死在鸡鸣时分,也就是凌晨,无缘无故突然死了,还未过半日。扁鹊听说后就去看。一看这是尸厥,中医内科叫厥证。如果不立即抢救,就会真正死亡。尸厥证是可以救治的。扁鹊就给太子扎针灸、灌药吃,结果把虢国太子救活了。...

  • 名医王春以火治心病

    名医王春以火治心病

    唐朝末年鄱阳湖畔沈家庄有个叫沈龙的后生,在一次救火过程中从楼上摔下来,摔断了双腿,经医治后腿伤渐渐好了。几个月后医生说可以走路了,沈龙摇摇头,有时他想照医生的话活动双腿,可是稍一用力便感到酸胀不适,他哭丧着脸对人说:“我的腿不中用了!”伤后数月,医生催他下地试步,他战战兢兢地站起来,直觉得心里发慌、两腿发软,刚迈步就跌倒在地。此后,他再也不敢下地了,对治疗也失去了信心。 一天,父亲请来了鄱阳湖东岸家喻户晓的名医王春。王春善用奇法治怪病,常有奇效,因此被人们尊称为“王三奇...

  • “落榜”后修 成就名医

    “落榜”后修 成就名医

    古代杏林“以儒通医”的文人雅士为数不少,其中也不乏因屡试不第、致仕无望而弃儒从医,最终成就一番事业的名医。这之中最著名的当属落榜后修的一代药圣李时珍。 李时珍祖上世代行医,父亲却希望他读书做官。李时珍14岁就中了秀才,这给他父亲带来了莫大的希望。然而考取举人何等之难,李时珍连续参加了两次乡试都榜上无名,第二次还由于过度的用功和劳累得了骨蒸病,连续高烧不退,险些丢了性命。两次落榜后,李时珍集中一切精力,希望能够通过第三次乡试。然而嘉靖十九年,已经23岁的李时珍第三次落榜,李家的举人之...

  • 秦霖熙痛失状元成名医

    秦霖熙痛失状元成名医

    清代名医秦霖熙痛失状元郎的故事,让后人扼腕叹息。不过历史上少了一个达官贵人,却多了一个老百姓喜爱的一代名医。   秦霖熙,字瑞泉,号春帆,甘肃皋兰人。霖熙素善岐黄,精于别白。在京二十余年,公务之暇,行医救人。其医术高明,医德高尚,无论贫富老幼,均一视同仁,慕名而来者络绎不绝。医著有《外感辨证录》二卷、《小儿惊风治验录》一卷。   左宗棠任陕甘总督时,因当时是陕甘合闱考试,甘肃秀才赴陕应举诸多不便,左宗棠就奏准朝廷创设甘肃举院,甘肃的考生从此不用长途奔波参加“高考”了。...

  • 李言闻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

    李言闻 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

    李言闻,明代著名医药学家李时珍之父,对李时珍的成长及学术生涯起着决定性的积极作用,为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兹对其生平事迹作一考述。 生平著述 李言闻,字子郁,号月池,晚号藏六野人。娶妻张氏,生有两子一女,长子名果珍,次子名时珍。《本草纲目·草部·第十二卷·人参》载:“考月池翁,讳言闻,字子郁,衔太医院吏目。尝著《人参传》甚详,不能备录,亦略节要语于下条云耳。”蕲州瓦硝坝(今湖北省蕲春县蕲州镇东长街东头)人,其家世医,父为游方郎中,从...

  • 南京名医张简斋逸闻

    南京名医张简斋逸闻

    张简斋(1880—1950),民国时期著名中医,字师勤,祖籍安徽桐城,生于南京中医世家,与施今墨并称为“南张北施”,为民国时期“金陵四大名医”之首。张简斋住在南京中华门一小巷内,在抗日战争时期,已年逾“花甲”,体不高,较瘦弱。他每晚7点开始门诊,于门前设挂号处,每号诊费银币一元,贫者免诊费,仍依次序发给号牌,按次序进行诊视。每晚门诊近二百人,贫者过半数。官僚、资本家等有钱人家则不用来排门诊,可请出诊。据传,张简斋某次应上海相邀出诊,...

  • 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王清任 张锡纯:一代名医

    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王清任 张锡纯:一代名医

    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名医辈出。历史上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河北医家包括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王清任、张锡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医,一定有其共性的文化背景和特点。现将这五大医家的共同特点加以梳理、总结,探寻他们成才的规律,以期给中医后继者以启迪与勉励。 坎坷立志 刘完素出身贫苦,生于肃宁洋边村(今河北省肃宁县师素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刘完素因水灾随母逃难,定居河间县十八里营村(今河北省河间市刘守村),后人因此称其为刘河间。刘完素15岁时其母得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

  • 名医成无己

    名医成无己

    成无己山东聊攝(今山东茌平县)人,约生于北宋嘉祐八年(1063年)或治平元年(1064年), 约卒于金国正隆元年或二年(1156年或1157年),享年约93岁或94岁。成无己在垂暮之年被金人劫持到金国首都临潢(今内蒙古昭乌达盟巴林左翼旗邻近),一向孤零零独身寓居在临潢,直至客死异乡。他大约在临潢寓居十六七年,一向心系故国,从未忘怀大宋。 成无己生卒时代见南宋开禧元年(1205年)张孝忠写的后记,载于成无己《伤寒明理论》卷末:“丙子岁,其年九十余,则必生于嘉礻右 治平之间。开禧改元五月甲子历阳张...

  • 宋代名医杨介轶事

    宋代名医杨介轶事

    杨介,字吉老,又字克一,生于1060年(北宋嘉祐五年),卒于1130年(南宋建炎四年),江苏泗州(今淮安盱眙)人,寓居楚州(今淮安),为宋代文学家、苏门四学士张耒之外甥。杨家世代行医,名闻遐迩。杨介幼承庭训,攻读经学,广交文坛俊彦,善绘画,尤擅画竹。后举孝廉不就,乃发奋攻读医典,继承家技,又受业于张耒门下,尽得其医学真传,医术大有长进,任州太医生。杨介曾以奇方异法治愈宋徽宗等的疑难病症,名震京师。他在临证之余,精研脏腑内景,形体骨度,厘正宋以前有关脏腑图形资料,实图绘制了我国最早的人体解剖图谱—&mda...

  • 名医张山雷的“土茶罐”

    名医张山雷的“土茶罐”

    浙江省兰溪市中医院国医馆中设有张山雷中医药纪念馆,馆内陈列了许多张山雷的著作及老物件。其中一把土茶罐壶别具一格,是我师辈朱水根主任捐赠的。 20世纪90年代初,朱水根借住在远房亲戚陈金土家一套闲置的房子里。搬入的时候,陈金土表示屋内东西可由朱水根随意处置。就这样,朱水根留下了一小部分有用或喜欢的东西,其余的统统归入了垃圾房。 半年后就过年了,正月里,朱水根特地邀请了陈金土一家来“新房”作客,席间除了朱水根一家表示感激之外,双方聊了很多。朱水根也顺便与他们说原来房间里的东西...

  •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陈纪藩教授的主要临床和科研方向是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研究,RA属中医痹证的范畴,成书于公元三世纪的《伤寒杂病论》对本病的病因、证候、治疗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并提出“历节病”这个病名,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顽痹”、“鹤膝风”等。对于RA病因的认识,陈纪藩教授遵从《金匮要略》有关历节病的论述,主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 名医方孝孺之死

    名医方孝孺之死

    公元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改元“建文”,称惠帝。各地藩王,特别是带重兵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跃跃欲试。朱棣借“靖难”之名攻击朱允炆,这一战打了3年,最终以朱允炆失利而告终。在这场战役中,朱允炆身边的高档顾问、名医方孝孺显现出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深邃才干,但也终因“愚忠”而死于皇族奋斗。 靖难战役迸发后,燕王朱棣的戎行势不可当,所到州县望风而降。无能的惠帝面临燕王要求其退兵而无策,便求教于方孝孺。方孝孺以为燕王意在夺权...

  • 名医李继昌的爱国心

    名医李继昌的爱国心

    著名中医学家李继昌(1879—1982)是明代名医李中梓的后裔,其一生经历了清末、民国、新中国三个时代,在漫长的行医生涯中用实际行动表达了对祖国和人民的深切热爱。 1911年10月,为响应武昌起义胜利,推翻清政府腐败统治,云南革命军在滇军将领蔡锷的带领下,于农历九月初九这天在昆明举行武装起义。这夜,时年32岁的李继昌并没有置身事外。李继昌不仅精通中医,而且已经在法国医院附属专科学校学习西医4年有余,作为云南中西医结合的先驱者之一,李继昌敏锐地意识到,“这场战斗需要我,革命军战士需要...

  • 名医许叔微

    名医许叔微

    宋代名医许叔微在朝廷南渡后曾定居江苏常州。南宋元初诗人陆文圭有诗赞曰:“江左知名许叔微,公来示之衡气机。天下呻吟尚未息,公持肘后将安归。” 幼年立志悬壶济世 许叔微(1079—1154),字知可,号白沙,又号近泉。许叔微出生于一个普通的武大夫家庭,其父许浚官至左翊武功郎(宋朝从七品军官),官阶虽然不高,但全家生活也无忧无虑。许叔微11岁那年,其父患瘟疫而亡,两个月后,其母也患病而去。百日之内父母双亡,许叔微成了孤儿。父母患病而亡的悲惨事实,给许叔微幼小的心灵留...

  • 纪念山东省济宁市名医孙镜朗诞辰120周年

    纪念山东省济宁市名医孙镜朗诞辰120周年

    孙镜朗(1901-1974),名铭勋,字镜朗,山东省济宁市人,1963年由山东省济宁市政府确认为济宁四大名医之一。如今,老先生已经故去多年,因其内在精神的弥足珍贵,愈发让后人追忆缅怀其医术、医风、医德。笔者谨以此文聊寄心中之怀念。 医路精进 胸怀仁心 孙镜朗生于一个手工业者家庭,父亲孙士章以缫丝为业,养家糊口。孙镜朗自幼敏而好学,早年即立志:“受尽十年寒窗苦,不为良相,当为良医。”孙镜朗17岁那年开始系统阅览中医学经典,后拜南京著名儒医石云轩为师,医业大进。 由...

  • 名医吴楚开出救祖母良方

    名医吴楚开出救祖母良方

    吴楚,祖籍安徽徽州(今安徽黄山歙县),为清朝初期知名的医学家。与当时许多读书人一样,吴楚的志向也是志在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修齐治平,光宗耀祖,实现人生价值。但他如何走向从医之路呢?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吴楚的老祖母74岁那年突染重疾,寻遍周边名医终不见效,连续多天难以进食,老太太奄奄一息,行将咽气,吴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忽然意识到学医不但能解除人之病痛,还能救人性命。但老祖母的病不等人,吴楚就抱着一试的决心,连夜翻阅家里的医药书籍,好像突然悟出了什么,就大胆地开出一张药方。家人按吴楚开的药...

  • 山西名医傅山 经常用中药名及方剂作对

    山西名医傅山 经常用中药名及方剂作对

    山西名医傅山不仅医术高明,而且才华过人,经常用中药名及方剂作对。一天,有人慕名而来,试探虚实。 来者一进门见药架上的成药随口吟道:“红娘子生天仙子一副生化汤。”傅山见来人出对,知其用意,随即应道:“女贞子产刘寄奴二包指迷散。”来人顿感傅山思维敏捷,对得工巧。他看了看纵横成方的药斗,又出上联:“白头翁骑海马赴常山挥大戟怒斩草寇百合不愧将军国老。”此上联用了八味中药。傅山听了微微一笑,从容应对,曰:“何首乌驾河豚入大海操仙茅逼...

  • 燕赵五大名医的共同特点

    燕赵五大名医的共同特点

    继承创新 魏晋以来,很多医家墨守张仲景《伤寒论》用药陈规,偏重于经方的应用,忽视医学理论的创新研究,形成了比较保守、僵化的医学风气。宋代官方编撰了《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等流传较广、影响较大的临床方书后,有些医生将其奉为圭臬,不辨寒热虚实滥用《局方》,辨证与用药之间缺乏有机联系,形成了“官府守之以为法,医门传之以为业,病者持之以为立命,世人习之以为俗”的不良局面。刘完素针对当时误用《伤寒论》辛温发汗和滥用《局方》温燥方药所导致的火热疾病,在继承“病机十九条”的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