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医 第14页
-
李中梓 创医学理论 成一代名医
李中梓(1588~1655年),字士材,号念莪,又号尽凡,汉族,出身官宦之家,上海浦东惠南镇人。父亲是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故中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幼年时擅长文学、兵法,因屡试不第,加之体弱多病,乃弃仕途而学医。他悉心钻研医学名家的著作,深得其中精要,对中草药物的药性进行反复研究,并用于临床实践,在实践中创立了自己的医学理论,成为一代名医。 年轻时,他曾为徽州太学方鲁儒看病,三剂而病消,展露其头角。 方鲁儒患的病是腰膝疼痛,精神疲倦。其实患这个病也不是一天两天了,一开始的时候,找了些...
-
晋代名医伉俪:葛洪与鲍姑
在中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不少知名的中医大家,为我国中医药的传承与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统计发现其中绝大部分都是男医生,医术精湛的女医生则少之又少,但并非没有,晋代的鲍姑就是其中的一位。鲍姑与西汉的义妁、宋代的张小娘子和明代的谈允贤被后人尊称为古代四大女医。 鲍姑(公元309-363年),名潜光,今山西长治人。其父鲍靓喜好道家养生,擅长炼丹,亦官亦道,在担任广东南海太守期间结识了来自江苏的葛洪(公元284-364年)。因两人都笃信道家和擅长炼丹,有着共同的志趣,鲍靓便收葛洪为弟子,葛洪借此得以认识了小他25岁的...
-
古代名医成名背后的辛酸故事
□ 崔晓春 南京中医药大学 说到古代名医,往往被广为传颂的多是他们年少时博闻强识、刻苦学习,学成后救治众人、妙手回春的故事。其实很多古代名医光鲜亮丽的背后还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也许正是这些坎坷的经历让他们走上了医学之路。 提到医圣张仲景,很多人会想到他的著作《伤寒杂病论》,这是一部中医临床经典之作。翻开这本书的序言,我们就能看到这位名医当年经历的辛酸故事:仲景出生于一个二百多人的大家族,可谓人丁兴旺。然而东汉末年战乱四起,疫病流行,他的家族也未能幸免于难,在不到十年时间里,家族中去世的人就有三分...
-
三秦名医沈舒文的行医路
提到陕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的沈舒文教授,找他看过病的人赞不绝口,推崇备至。他在陕西中医圈内知名度颇高,曾与国医大师张学文、郭诚杰等一同被评为陕西省首批名中医,其工作室2016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传承建设项目工作室。 但在省外,有些人对他并不是很了解。在日前举办的沈舒文治疗脾胃病及疑难杂症学术经验传承与交流会上,记者见到了沈舒文,67岁的他看上去比实际年龄要年轻很多,谈吐温和,一身儒雅之气让人备感亲切。会上,弟子们从全国各地赶来交流经验,其中不乏一些各地中医药界领军人物,宁夏医科大学副校长牛阳就是其中...
-
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王清任 张锡纯:一代名医
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名医辈出。历史上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河北医家包括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王清任、张锡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医,一定有其共性的文化背景和特点。现将这五大医家的共同特点加以梳理、总结,探寻他们成才的规律,以期给中医后继者以启迪与勉励。 坎坷立志 刘完素出身贫苦,生于肃宁洋边村(今河北省肃宁县师素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刘完素因水灾随母逃难,定居河间县十八里营村(今河北省河间市刘守村),后人因此称其为刘河间。刘完素15岁时其母得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
-
名医吴楚开出救祖母良方
吴楚,祖籍安徽徽州(今安徽黄山歙县),为清朝初期知名的医学家。与当时许多读书人一样,吴楚的志向也是志在通过读书参加科举考试,入仕为官,修齐治平,光宗耀祖,实现人生价值。但他如何走向从医之路呢?这里有一个感人的故事。 吴楚的老祖母74岁那年突染重疾,寻遍周边名医终不见效,连续多天难以进食,老太太奄奄一息,行将咽气,吴楚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忽然意识到学医不但能解除人之病痛,还能救人性命。但老祖母的病不等人,吴楚就抱着一试的决心,连夜翻阅家里的医药书籍,好像突然悟出了什么,就大胆地开出一张药方。家人按吴楚开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