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穴位 第6页

穴位 第6页

  • 常按四穴位 助你好睡眠

    常按四穴位 助你好睡眠

      有的人认为“睡不着”并非大问题,但对于一些人来说,压力、思虑过度等都会使他们的入睡变得非常困难,从而给健康带来大烦恼。   在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仁爱分院循经推拿科,医生刘源林对记者讲述了一个特别案例:一位失眠患者一次性服用20片安眠药来帮助入睡。      特别案例   一次性服用20片安眠药   43岁的罗芳,是南宁市某单位的水电工程师,她没想到自己也会被失眠困扰。就在今年上半年,因为女儿参加高考,作为母亲的她终日为女儿操心。思虑过度,她开始失眠了。曾有整整3个月,她晚晚失眠,而...

  • 特定穴位组合针灸治眩晕

    特定穴位组合针灸治眩晕

      舒某,女,37岁,教师,2月22日初诊。主诉眩晕4天,患者长期失眠,曾在我科针治颈椎病,近日天阴多雾,诱发眩晕,虽经药物治疗,略见减轻。现神疲困倦,头晕眼花,泛泛欲吐,头不得举,目不得视。笔者穴取特定穴位组合针灸,一次晕止,头目清利,诸苦皆去。   笔者根据临床经验,摸索出一组治疗眩晕的特定穴位,包括四神针、太阳、印堂、合谷。嘱患者仰卧,穴取局部常规消毒后,选用0.25×40毫米一次性无菌针灸针。   四神针:位于百会穴前后左右各旁开1.5寸。四针均向外平刺。   太阳穴:眉梢与目外...

  • 临床上内关穴是治疗冠心病常用的穴位

    临床上内关穴是治疗冠心病常用的穴位

    【穴性特点】 内关为手厥阴心包经之络穴,手少阳三焦经之别,也是八脉交会穴中阴维脉的会穴。 该穴在大陵穴后二寸两筋间。具有清泄包络、 舒膈理气、调畅气血、宁心安神之功,可以治疗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及神经系统的多种病症,是临床常用的穴位。 现代临床常用来治疗心悸、心痛、胸痛、胃痛、呕吐、呃逆、失眠、癫狂、痫证、中风、偏瘫、哮喘、热病、产后血晕、肘臂挛痛等。 【操作技法】 直刺0.5~1.5寸,可透外关。感应局部酸胀麻木可扩散至指端。 【诊疗现场】 冠心病是常见的一种疾病,属中医胸痹、心悸范畴...

  • 按摩这两个穴位 提高抵抗脑风邪的能力

    按摩这两个穴位 提高抵抗脑风邪的能力

    南京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治未病中心副主任医师夏公旭介绍说,脑后有两大重要穴位:风府和风池。 风府穴位于脑后发际正中直上1寸处,是头部最薄弱的地方之一,风池穴在头部后面大筋的两旁与耳垂平行处。风邪从这里入侵,人体就会出现头痛、恶寒、咽喉肿痛、颈脖僵直等症状,严重的甚至会引起中风。中医认为,经常按摩这两个穴位能提高脑后部抵抗风邪的能力,预防头部疾患。具体做法是:以按摩风府穴为例,被按摩者低下头,按摩者用拇指对此穴位进行按揉,其余4指在头部起固定的作用,这样大拇指可以得力,稍微用点劲,以产生轻微的酸胀感为度,每次按揉...

  • 中医穴位按摩治疗偏头痛

    中医穴位按摩治疗偏头痛

    偏头痛是一组常见的头痛类型,主要表现为反复发作的搏动性头痛,以女性多见,发作前常有畏光、视物模糊、肢体麻木等先兆,如能采用中医治疗偏头痛 自我推拿方法进行预防,可起到明显的效果。 【头面部推拿】 体位坐位或仰卧位 操作 1、用大拇指指端或偏锋,自眉心向上垂直平推至发际,双手交替,往返18次;再用大拇指指腹沿两眉弓从印堂穴处向两侧平推至太阳穴,再向上入发际至头维,往返9次。 2、双手食、中两指指腹,沿眉弓从印堂向两侧推至太阳,用抹法按原路径返回,左右各9次。 3、以双手大拇指指端,从各自内眼角沿眼眶推至外眼角,先上后...

  • 建议按摩手脚位置上的穴位治失眠

    建议按摩手脚位置上的穴位治失眠

      中医学认为以“天人合一”理论来认识人体“入夜则寐,入昼则寤”的睡眠与觉醒现象,是人体适应昼夜节律的一种自我调节的生理功能表现。这个规律顺之则生,逆之则害。中医认为,失眠是因思虑劳倦、内伤心脾,生血之源不足和心神失养所致;或因惊恐、房劳伤肾,以致神志不宁;或因体质虚弱、心虚胆怯;或因情志不畅、肝阳扰动;还有因饮食不洁、脾胃不和而引起的。中医讲求辨证施治,对待失眠夜一样,首先要通过症状辨别其原因,才能对症采取治疗方法。人体有许多穴位和经络,找准穴位适当按摩对失眠也...

  • 失眠 穴位埋线治疗

    失眠 穴位埋线治疗

    “这两天晚上终于睡得香了,一觉醒来早上七点了。”六十岁的朱阿姨兴奋地在浙江省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准备接受下一次的穴位埋线治疗。 朱阿姨去年刚做了奶奶,自从宝宝生下来后,劳心的她不仅白天帮着带宝宝,晚上听到孩子的哭声,她也要爬起来好几次起来照看。时间一长,她睡眠就成了问题,现在宝宝能一觉睡到天亮了,但是她却睡不踏实了,晚上要不就是失眠,要不就是半夜醒来再难入睡。 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的楚佳梅博士说,失眠是一种人群高发疾病,尤其是工作压力大的上班族和中老年人,很多都受到失眠的困扰。根据全球睡...

  • 中医的穴位埋线疗法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中医的穴位埋线疗法治慢性浅表性胃炎

    慢性浅表性胃炎及十二指肠溃疡是临床上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西医主要以抗幽门螺杆菌、抑酸、保护胃粘膜等治疗方法为主,而中医的穴位埋线疗法对该病的治疗也有不错的疗效。 穴位埋线疗法即将羊肠线埋入相应的穴位皮下,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达到调和气血、调整脏腑阴阳、防治疾病的目的。该疗法具有刺激性强、疗效持久等优点,临床上多用于哮喘、胃炎、胃痛、腹泻、遗尿、尿失禁、糖尿病、面瘫、癫痫、腰腿痛、痿证的治疗。 埋线的穴位多选肌肉比较丰满的部位,以背腰部及腹部穴最常用,而慢性胃炎、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常选择脾...

  • 腹泻灸疗特定穴位

    腹泻灸疗特定穴位

      灸疗就是用艾炷、艾条等材料置于人体的一定部位,借助高温对特定穴位产生影响,用以防治疾病、强身健体的保健方法。它来自于民间,取材简便,一般不需要辅助器械,容易操作,价格低廉。   灸疗虽不如针刺普及,但它具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效果确定,尤其对腹泻、水肿、痛经等功能性疾病,效果较好。   ◆灸法1   取穴:腹泻特效穴(定位:足外踝最高点直下,赤白肉际之处)。   灸法:采用艾卷温和灸法,每次灸10~15分钟,每日2~3次,治愈为止。   ◆灸法2   取穴:...

  • 小儿哮喘试试穴位敷贴

    小儿哮喘试试穴位敷贴

      中医认为,春夏养阳。夏令三伏,机体各种机能通达,经络通畅之时,正是扶正培本、滋养阳气的有利时机,通过中药外治穴位贴敷、针推按摩、中药内服、中药熏蒸、中药药浴、饮食药膳等扶助正气,可以使患者阳气充实,正气旺盛。   哮喘反复发作,中医认为主要是人体肺脾肾三个脏腑的不足,“痰”滞体内,中医称为“伏痰”,在治疗时注重从补肺、健脾、益肾、化痰等方面入手,通过扶助正气、祛除邪气进行全身整体的调节,能改善全身免疫缺陷,这无疑可以弥补单一西医气道局部抗炎治疗的不足。...

  • 哮喘偏方 木萸散贴穴位

    哮喘偏方 木萸散贴穴位

    哮喘偏方: 木鳖子(去壳)、桃仁、杏仁各10克,吴茱萸、白胡椒各5克,冰片3克,鸡蛋1枚。 将以上中药研为极细末,后下冰片,与鸡蛋清调匀成糊状,以不流出为度(太干可加2个鸡蛋清)。摊于塑料薄膜上直接贴双脚涌泉穴,外用绷带固定,24小时换药1次,连用7天为1疗程。哮喘严重者还可贴双肺俞穴、定喘穴。 此方为治疗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喘息性气管炎等呼吸系统疾病的外用穴位治疗方,有温经散寒、活血祛瘀、止咳定喘、化痰祛风、通宣理肺的功能,价格低廉、操作简单、无副作用,为冬病夏治的有效方。...

  • 穴位按摩增强体质 治“老慢支”

    穴位按摩增强体质 治“老慢支”

    “老慢支”是慢性支气管炎的简称,是老年人的常见病。 50岁以上中老年人发病率为15%-30%。主要症状为咳嗽、咯痰,或伴有气短、喘息等,严重者可并发肺气肿、肺心病等。冬季气候干燥而寒冷,容易发生呼吸道感染,导致老慢支复发。穴位按摩可以有效地改善临床症状,增强体质。 捏脊患者俯卧在床上,家人用拇指桡侧缘顶住脊柱皮肤,食指、中指两指前按,三指同时用力捏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或食指屈曲,用食指中节桡侧顶住皮肤.拇指前按,双指同时用力捏拿皮肤,双手交替捻动向前,沿着脊柱从尾椎到颈椎,每提捏6遍为...

  • 治哮喘穴位针灸疗法

    治哮喘穴位针灸疗法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发作性的肺部过敏性疾病。是在支气管高反应状态下,由于变应原或其他因素引起的广泛的气道狭窄疾病。其临床特征是发作性胸闷、咳嗽,大多带有哮鸣音的呼气性呼吸困难,可自行或经治疗后缓解。好发于冬季,夏季缓解,任何年龄均可起病,以12岁以前始发为多,儿科患者则多以3岁前起病为多。本病反复发作,病情严重者,可并发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或气胸。支气管哮喘俗称“气喘病”或“吼病”。   按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喘证”、&ldqu...

  • 止牙痛的八个穴位

    止牙痛的八个穴位

    牙痛是最常见的疾病。中医认为,牙痛多由风火、风寒、胃热、虚火等原因所致。点按一些具有通经活络、解痉活血的穴位,可以起到治疗作用。点按穴位的时候,患者取坐位或站位,全身放松,双眼平视前方或微闭,将呼吸调匀,静息1—2分钟,然后进行点按。可在牙痛发作期按压,也可在间歇期按压。 掐按合谷穴 用左手的拇指稍稍用力地掐按右手的合谷穴(虎口处),可连续掐按 1分钟左右。然后照此方法用右手掐按左手的合谷穴。按摩此穴具有疏风解表、活络镇痛的功效。 按揉下关穴 将双手中指或食指的指腹放在同侧面部的下关穴(耳屏前一横指...

  • 中医穴位疗法治面瘫

    中医穴位疗法治面瘫

    指擦迎香 以两手食指指腹为术端,分别从鼻根两侧向下擦至鼻翼两旁迎香穴 (鼻翼外缘中点,旁开0.5寸,当鼻唇沟中)50次,在该穴位轻按揉1-2分钟,指端按压由轻渐重,可治面瘫所致的口角歪斜、鼻塞之症。每日2次。 点四白穴 以食指为术端点压四白穴(目正视,瞳孔直下,眶下凹陷中),边捻边渐施压力,持续1—2分钟。每日2次。 掌揉颊车、地仓穴 以同侧手的大鱼际(手掌拇侧肌肉丰厚处)紧贴患侧颊车穴(咀嚼时咬肌隆起最高点处),边揉边移至地仓穴(口角旁开0.4寸),往返50次。治疗时注意面部保暖,忌用冷水洗脸,不...

  • 原发性低血压穴位灸疗

    原发性低血压穴位灸疗

    原发性低血压又称体质性低血压,是指以动脉收缩压低于100mmHg、舒张压低于60mmHg,伴有头晕、头痛、疲劳、面色苍白、消化不良;甚至四肢发冷、心悸、呼吸困难、直立性眩晕等症状的一种疾病。使用灸法治疗常可取得良效。 治法:在升清阳气,气血双补的原则下穴取气海,膈俞,足三里等穴。先令患者取舒适仰卧体位将气海、足三里处充分暴露,术者将艾条点燃端对准穴位处施灸,以患者觉局部温热、术者视之泛红但不致烫伤皮肤为度,施温和灸15分钟;然后患者改为舒适俯卧位将膈俞穴处暴露如前法施温和灸15分钟。每日1次,15次为1个疗程。 &...

  • 心肌缺血 拇指侧掐压穴位疗法

    心肌缺血 拇指侧掐压穴位疗法

    心肌缺血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指心脏的血液灌注减少,导致心脏的供氧减少,心肌能量代谢不正常,不能支持心脏正常工作的一种病理状态。心肌缺血常见的原因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本病的 ·主要表现为劳累、精神紧张甚至平卧时,出现胸骨后或心前区的闷痛或紧缩样疼痛,或胸闷、心悸、气短,疼痛可向左肩、左上臂放射,症状持续3~5分钟,休息后缓解,部分病人表现为突发的心动过缓、血压降低、晕厥等。采用穴位掐压的方法可有效防治老年心肌缺血的发作。 一、治疗方法 患者伸平前臂,掌心向上,放于舒适位置,手下垫平。取大陵...

  • 高血压 穴位贴敷涌泉穴持久降压

    高血压 穴位贴敷涌泉穴持久降压

    【穴性特点】 涌泉,为足少阴肾经的井穴。肾经之气犹如源泉之水,来源于足下,涌出灌溉周身四肢各处,故名。《灵枢经·本输》:“肾出于涌泉,涌泉者,足心也。” 涌泉定位为:在足底部,足时足前部凹陷处,当足第2、3趾趾缝纹端与足跟连线的前1/3与后2/3交点上。 涌泉穴有滋阴潜阳、醒神安神之效。主治多种疾病,《针灸大成》中涌泉的主病有:“主尸厥,面黑如炭色,咳吐有血,渴而喘,坐卧起,目无所见,善恐,惕惕如人将捕之,舌干咽肿,上气咽干,烦心,心痛,黄疸,股内后廉痛...

  • 中药加点按穴位治偏头痛

    中药加点按穴位治偏头痛

    气郁血瘀型偏头痛,症见发作性患侧头部,剧烈疼痛,同时伴有头胀、头跳并针刺感,痛引前额及目眶,每逢情志不遂发作并加重,服镇痛药物症状缓解不明显,舌暗红瘀斑,苔薄黄,脉滑数。治宜平肝潜阳,活血止痛。笔者用中药熏洗治疗取得满意疗效,现介绍如下。 药方:川芎、蔓荆子、延胡索各30克,柴胡、黄芩、防风、白茫、赤芍、红花各15克,黄连、炙甘草各10 克。 使用方法:上方加清水2500毫升,浸泡30分钟,武火沸腾,文火缓煎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容器,先熏后洗头部共30分钟,熏洗同时点按患侧攒竹、鱼腰、丝竹空三个穴位,并反...

  • 如何缓解生气 按身体上的几个穴位

    如何缓解生气 按身体上的几个穴位

    人都会出现生气的时候,如何缓解生气?除了心理层面自我发泄外,其实只要按按身体上的几个穴位也有很好的效果,大家不妨一试。 虎口穴 想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消气的目的可以按揉虎口穴,因为该穴位具有缓解情绪的作用,同时通顺胸口。该穴位在食指关节的后方桡侧。 操作方法 用一只手的拇指及食指张开,然后握于另一只手上,其拇指对准穴位即可,进行按揉或者点按,力度要适中,时间控制在5分钟左右。 劳宫穴 对于疲劳感强、心慌、易紧张的人群可以按摩劳宫穴,该穴位对其具有缓解的作用。该穴位属手厥阴心包经,其位于手...

  • 中医治疗失眠偏方 按摩穴位助安眠

    中医治疗失眠偏方 按摩穴位助安眠

    加班,对于现在的上班族来说简直就是家常便饭,高强度的工作量及职场压力,让不少的上班族不得不牺牲自己的生活时间。不少长期OT的职场人士,往往都有失眠、睡眠质量低下的情况出现。从中医角度看,“不寐”或“不得卧”系指失眠为主症的一些疾病。那么中医有哪些疗法有助改善失眠? 按摩穴位助安眠 失眠的原因主要为脏腑机能紊乱,所以治疗失眠我们可以运用交通心肾、调节气血的手法。睡前进行穴位按摩,可起到放松心情,安神定志,促进睡眠的作用。 1、三阴交:...

  • 急性泄泻 急性肠炎 穴位针罐灸

    急性泄泻 急性肠炎 穴位针罐灸

    急性泄泻等同于西医的急性肠炎,是一种与饮食不洁有关的仅次于呼吸道感染的、很常见的胃肠道疾病。患者多以餐饮后突然出现腹痛、腹泻,大便呈水样,深黄色或带绿色,恶臭,每天数次甚至数十次不等,可伴有腹部绞痛、发热、全身酸痛等症状。中医学认为脾为后天之本,运化水谷,转输精微,是气血生化之源,位于中焦属土脏,喜燥恶湿,主升清气;胃主受纳水谷,气机为降,喜润恶燥,脾胃二脏一燥一湿,一纳一运,共起健运受纳功能。患者贪食冷凉或误食腐蚀不洁之物致脾胃受伤,升降失司,清浊不分,乱于胃肠,水谷夹杂而下就会发生泄泻。治宜运脾化湿,分利清...

  • 自按穴位缓解胃痛

    自按穴位缓解胃痛

    中脘穴 位于肚脐正中线上4寸,约五横指处。 中脘穴对各种胃痛、食道逆流、打嗝、穿露脐装着凉引起的胃痛以及胃气冲心而感到的胸闷等,治疗效果都非常好。 内关穴 仰掌,手腕往手肘的方向约三横指(约2寸)的距离处,在中间二骨两筋之间。 该穴胃胀或者有吃东西好像梗在胸口下不到胃部去的感觉,按一按此穴,气机调畅就通了。 足三里穴 在膝盖下外侧,约四横指(约3寸)的小腿胫骨外侧有一凹沟处,这是强壮穴,力度按大一点,酸麻的经络传感可到脚背。 按摩本穴可治一切肠胃消化系统疾病,包括消化不良、胃胀胃痛。...

  • 治受寒胃痛偏方与穴位疗法

    治受寒胃痛偏方与穴位疗法

    受凉饮冷而胃痛暴作,痛势较剧,喜温熨热饮,泛吐清水,或有恶寒发热,苔白脉紧。分析突受寒邪,胃中阳气不得宣通,正邪交争,故胃痛暴作;恶寒发热,苔白为寒邪外袭所致;脉紧主寒主痛。治则温胃散寒止痛。 笔者近年来用胡椒配红枣治疗虚寒性胃痛,疗效较好,现介绍如下。 取红枣6枚去核,每个红枣内放白胡椒2粒,隔水蒸10分钟后食用,每日2 次,一般1—3日疼痛减轻, 且无不良反应。 中医认为,胡椒性味辛热,入胃、大肠经,可温中、下气、化痰、止痛。《日华子本草》认为它能调五脏、止心腹冷痛:红枣性味甘温,入脾胃经,具有补中...

  • 急慢性胃炎 中医穴位疗法

    急慢性胃炎 中医穴位疗法

    □ 苗子庆 苗卫萍 山东省德州学院医学科学研究所 验案1:急性胃炎(瘀血阻络)取承浆 李某,女,37岁,2008年9月26日初诊。 主诉:胃痛5小时。5小时前,因吃鲜枣过量,引起胃脘胀痛,部位固定,压痛明显。无呕吐,大便正常,舌质淡红、苔薄白、脉弦紧。 证属:为鲜枣过量,停滞胃脘,不通则痛。治宜通降胃腑,行气止痛,取承浆穴针刺。 操作方法:令患者坐位或平卧位,承浆穴处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3寸不锈钢毫针,平刺承浆穴,酸胀麻感得气后,用泻法强刺激捻转约2分钟,疼痛减轻...

  • 夏天按摩养肺穴位 治疗肺病最佳时机

    夏天按摩养肺穴位 治疗肺病最佳时机

      张忠德   指导专家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教授   很多长年被肺部疾病困扰的老人,最遭罪的冬天都挺过去了,到了夏天却不坚持治疗。事实上,夏天正是治疗肺病的最佳时机。我们知道有些动物是要冬眠的,而肺病和它们一样也有休眠期,那就是“夏眠”。   广东省中医院副院长张忠德指出,“夏眠”的肺病犹如“冬眠”的毒蛇,这个时候很容易制服它。赶在春夏休眠、不太活跃的时候去按摩养肺穴位,将会事半功倍。   肺俞穴   定位:位...

  • 胃脘疼痛 急性胃脘痛穴位临证心得

    胃脘疼痛 急性胃脘痛穴位临证心得

    杨某,女,42岁,农民,2008年11月14日初诊。 胃脘疼痛2天。2天来,因饮食不节,活动不协调,胃脘疼痛,饭前饭后均有疼痛不适。来诊时,仍有胀满、咳嗽、喘气,饮食尚可,两便调,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涩。此为胃脘气滞血瘀作痛,选内关穴针刺。 令患者坐位,前臂平放在桌面,皮肤常规消毒,用28号1寸半不锈钢毫针,直刺内关穴,得气后,用泻法捻转,约30秒后,胃脘疼痛即可消失,每15分钟捻转1次,留针60分钟,针后随访,仅针刺1次,一直未反复。 临证心得 急性胃脘痛,为常见病,多发...

  • 食疗润肺 穴位止咳嗽

    食疗润肺 穴位止咳嗽

    食疗润肺 莲子、芡实、蜂蜜等有滋阴润肺作用,冰糖银耳汤、黄精秋梨汤、雪梨膏、百合莲子汤、山药莲子汤、芡实山药羹等也有养阴润肺作用,不妨常食。 喝水益肺 每日要喝1500~2000毫升水,这样才能保持肺与呼吸道的正常湿度。 按摩养肺 端坐,腰背自然挺直,双目微闭,放松,两手握成空拳,捶脊背中央及两侧,各捶30次。捶背时,要从下向上,再从上到下,先捶脊背中央,再捶左右两侧。这种方法可以畅胸中之气,通脊背经咏,同时有健肺养肺之功效。 运动健肺 强健肺脏的最佳方法是适当的体育锻炼。可根据人们的喜好不同,体质差异,分别选择...

  • 推拿穴位饮食疗法治感冒

    推拿穴位饮食疗法治感冒

    感冒的发生主要由于体虚,抗病能力减弱,当气候剧变时,人体内外功能不能适应,邪气乘虚由皮毛、口鼻而入,引起一系列肺卫症状。偏寒者,则致寒邪束表,肺气不宣,阳气郁阻,毛窍闭塞;偏热者,则热邪灼肺,腠理疏泄,肺失清肃。感冒虽以风邪多见,但随季节不同,多夹时气或非时之气,如夹湿、夹暑等。 饮食疗法 1.风寒感冒,可以用葱白10克、豆豉15克、生姜3片,水煎热服,取微微汗出即可。 2.风热感冒,可以取山楂10克、银花30克加水煎煮,取汁,调入蜂蜜,随时饮用。 3.咳嗽痰多的,频频饮用白萝卜汤,可以起到化痰作用。 4.咽喉肿痛...

  • 揉敲穴位防感冒

    揉敲穴位防感冒

    1.双手十指交叉,大拇指互相搓擦直至发热,反复32 次。接着从印堂穴(两眉心中点)到迎香穴(鼻唇沟中平鼻翼外缘中点),用大拇指及其下方手掌部肌肉隆起处摩擦,反复进行64次。 2.用右手拇指指腹揉按左合谷穴(手背,第一二掌骨间,平第二掌骨中点),顺;逆时针方向各32次;再换左拇指,同样揉按右合谷穴,顺、逆时针方向各.32次。 3.两手掌相合互擦2次,随之两掌趁热从额向下抹至颜面,再分别沿两面颊而上至耳部,接着用两手拇、食两指轻轻提拉两耳64次。 4.用右拳有节奏地敲左曲池穴(屈肘成直角,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