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第252页
-
用甘麦大枣汤来补益心气 养心安神
按照中医理论,夏天本是心肠热烈的季节,容易喜乐、兴奋,不易出现负面情绪。然而有人却会出现悲观、失望的情绪,精神萎靡不振。这时可以用甘麦大枣汤来补益心气,养心安神。 甘麦大枣汤中的“甘麦”指的是甘草和小麦。桂林市中医医院内五科主任邓建华介绍,甘草可泻心火、和脾胃,小麦则能养心液、清肝热,两者与养血安神的红枣共用,可以起到很好的养心调肝、和中缓急的作用。 做这道汤一般要用到甘草9克、小麦30克、大枣10枚,也可根据个人体质适当加减重量和材料。将这三种材料加水后小火煎煮,再将煎液分两次取出...
-
龙眼桂圆 补脾养心生血益气
每天早晨用龙眼10枚取肉,煮荷包蛋2个,加适量白糖,空腹吃。补脾养心,生血益气。 每晚睡前吃10个桂圆,可养心安神,治疗心悸失眠。 桂圆大枣粥 大米或糯米100克,桂圆肉10克,大枣10克,适量白糖同熬煮60分钟即可食用。早晚各吃1碗。可补脾生血,养心增智,老年人尤宜。用于心脾气血不足引起的心悸、失眠、健忘、纳少等病者或气血不足之人调养。 桂圆百合莲子 桂圆肉50克,百合50克,莲子50克,加清水蒸熟后加白糖50克;再蒸10分钟,即可分次食用。能够补益心脾,用于心脾虚之心悸、气短、失眠之调养...
-
痰淤内滞型冠心病药膳治方
川贝丹参水晶梨 [配方]川贝10克,丹参4克,水晶梨2个,糯米、冰糖各20克。 [制作] 1.把水晶梨洗净,去皮,从蒂下1/2处切下,当盖,挖去梨心;川贝研成细粉;丹参洗净,切粒;糯米淘洗干净,入蒸锅内蒸熟;冰糖打成屑。 2.把糯米饭、冰糖、川贝粉、丹参粒和匀分装入水晶梨内,加入水入蒸杯内,置武火上蒸45分钟即成。 [食法]每天2次,每次适量食用。 [功效]润肺化痰,行气活血。适用于痰淤内滞型冠心病患者食用。 [宜忌]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忌食。 杏仁银耳羹 [配方]杏仁12克,薤白10克,银耳15克,冰糖20克。...
-
心血管病的冬季食养
天气寒冷是心血管意外的好发时间,近来媒体频频报道,因寒冷天气而心血管病患者人院增多。究其原因除疾病本身外,缺乏调养和注意预防也有关,在寒冷天气除了保暖防寒外,还应多吃性温和具有活血化瘀功效,又富有营养的食物,尤以各种食疗最为适宜,以下为心血管病患者推荐几则食疗验方: 方一:玉米粉50克,粳米120克,水 600~1000毫升。先将粳米加水煮粥,煮至米开花后调入玉米粉,使粥成稀糊状,再煮片刻即成。 食法:以上所煮粥,每日三餐均可温热服食。 营养分析:玉米营养全面,玉米油是一种富含多个不饱和链脂酸的油脂,是一种...
-
痰火扰心证二证型鉴别
定义 痰火扰心证:火热痰浊,上扰神明,心神昏乱而表现的神志障碍症状:神志不清,躁狂谵语或少寐烦躁,狂暴不休。外感多由感受热邪,炼津为痰;内伤多由肝火痰热。 外感热病:外感温热病邪,火盛灼液成痰,上扰心窍,而出现的以壮热,痰涎壅盛,神志不清,甚则昏迷为主症的证候。 内伤狂病:心火暴盛,或抑郁恼怒伤肝,气郁化火,火炼津液为痰,痰火上攻,神明逆乱而出现少寐烦躁,神志狂乱,怒而叫号为主症的证候。 病因 外感热病:外感温热病邪,在表不解,内传入里,炼液为痰,痰热内闭,逆传心包,...
-
读《毛德西方药心悟》临证之纪实
近读《毛德西方药心悟》(毛德西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15年9月出版)一书,感触良多。毛德西教授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名医传承工作室导师,河南省中医事业终身成就奖获得者。是书汇集了毛德西教授从医50余年的临床经验和治学思想,其显著特点是突显丰富的临床经验,独具辨证论治的特色,对中医临床工作有着重要参考价值。 临证之纪实 《毛德西方药心悟》记述了毛德西教授临床喜用、善用、常用之方剂180首,其中经方40首,时方46首,经验方44首,简易方50首。对于经方、时方、经验方,书...
-
说说《医学心悟》的辨证方法
□ 邓悦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 邓悦,男,汉族,1962年10月出生,沈阳市人,医学博士,教授,中医内科心病专业硕士生导师,主任医师。现任吉林省中医院(长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内科主任。吉林省青年名中医,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培养的全国中医优秀临床人才,1998年被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授予全国优秀中青年科技工作者称号。2008年获吉林省名中医称号。 《医学心悟》乃清代名医程国彭所著,是其30年业医心得总结。现就《医学心悟》辨证方法运用作如下探讨,以期明确程国彭中医辨证方...
-
中医学的理论核心:阴阳五行理论
医学模式发展到今天,大致经历了几个阶段。宗教学的医学模式、自然哲学的医学模式、机械论的医学模式、生物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 目前处于优势地位并被公认用于指导医学实践的是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这—模式从多角度看待疾病、医学和患者之间的关系,主张把人作为一个整体来考虑,从多方面认识人类的饱康和疾病,从而把人们的医学观念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中国传统医学形成以《内经》的产生为标志,以阴阳五行学说为理论基础,以整体性为特色的医学模式,这一医学模式从两千多年前产生至今,却&md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