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通 第104页

通 第104页

  • 熊继柏谙熟经典通晓各家 关于背诵方剂

    熊继柏谙熟经典通晓各家 关于背诵方剂

    关于如何攻读医书,国医大师熊继柏提出三步:第一步是读懂,为求辨释文理,明晰医理;第二步是读熟,在反复研读中抓重点,熟记背诵;第三步是联系实际,融会贯通。读医书关键在熟读和背诵,熟背古籍逐步打好中医基础,做到由博返约,深入浅出,最终厚积薄发。 熊继柏谙熟经典,通晓各家,致力教育,勤于笔耕,重视实践,临证经验丰富,效果卓著,从学习中医医籍到中医临证实践60余载,最后成长为国医大师和优秀的中医教育家。强调以中医经典理论为指导,临床上才会得心应手,获得奇效。文章从读什么医书、如何攻读医书、背诵经典和方剂等方面出发...

  • 养生保健 通过数字调动心理

    养生保健 通过数字调动心理

      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把人类带入了一个数字化生存的空间。电脑密码是一组数,住宅门牌是一组数,电话号码是一组数,身份证件是一组数……还有数字相机、数字彩电、数字通讯等等。所谓数字化养生,就是把一些数字,尤其是自己喜爱的一些数字,自觉或不自觉地融入到养生的活动中去。通过数字来调动积极的心理因素,量化各项保健措施的指标,从而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其具体方法如下:      搭脉数数法   清晨醒来,恋床5分钟,让体内各器官逐渐恢复正常功能。调节好情绪之后,便可平心静气地搭脉...

  • 疏通血脉 增强腿的力量

    疏通血脉 增强腿的力量

      干洗腿用双手紧抱一侧大腿,稍用力从上向下按摩,一直到足踝,然后再从踝部按摩至大腿根,用同样的方法按摩另一条腿,重复10~20遍。可使关节灵活、腿肌与步行能力增强,预防下肢静脉曲张及肌肉萎缩等。   揉腿肚用两手掌夹住腿肚,旋转揉动,每侧揉动20~30次为一节,共做六节。此法能疏通血脉,增强腿的力量。   甩小腿一手扶墙或扶树,先向前甩小腿,使脚尖向前向上翘起,然后向后甩动,甩80~100次为宜。此法可预防下肢萎缩、软弱无力或麻木、小腿抽筋等症。   揉双膝两足平行并拢,屈膝微下蹲,双手放在膝盖上...

  • 名儒亦通医 撰写医著以传世

    名儒亦通医 撰写医著以传世

    我国古代,许多名儒亦通医,乃至撰写医著以传世,所谓“以儒通医”者亦颇多。特别是宋代苏轼、沈括、曾巩、黄庭坚、陆游、秦观、洪遵、魏岘等名家均重视研讨方治,有名著如《苏沈良方》《洪氏集验方》《魏氏家藏方》等均撒播于世,传承至今。本文首要谈苏轼研讨、惯用丹方的概略。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更以其号享誉全国。他是“唐宋八大家”之一,在宋代名儒中享誉无出其右。苏轼曾任政府高级官员,又曾数次被贬谪、下放。他素常多览读医学方书,有关处方、疗病之书亦颇多涉猎、运用。他生平重...

  • 苏颂精通经史百家之说

    苏颂精通经史百家之说

    苏颂(1020~1101年),字子容,宋代泉州同安(今福建同安县)人,后移居江苏丹阳。庆历二年(1042年)苏颂中进土,任江宁知县,又先后任颖州、黎州、杭州、濠州、扬州等知州。其间他体察民情,兴修水利,赈济灾民,关心民瘼,受到朝廷的嘉许而调朝中任职。他先后任太常博士、校正医书官、知制诰、刑部尚书、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嘉祐二年(1057年)苏颂任校正医书官,参与编撰《嘉祐本草》工作时,发现其中药图多有讹误,且唐代《新修本草》中的药图,《天宝单方药图》等医药书和药图早已散失。于是他就向朝廷建议,别撰图经,&ldquo...

  • 张志礼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传承

    张志礼中西汇通学术思想传承

    10月18日,“张志礼学术思想传承专题讲座、‘中西融合·焕新计划’启动仪式暨《精诚大医张志礼》首发式”在北京召开。 北京中医医院皮肤科周冬梅教授介绍了“张志礼教授中西医结合治疗重症药疹经验”。张志礼认为本病是因禀赋不耐、食入禁忌、触犯禁忌,蕴热成毒;或脾湿不运, 蕴湿化热,外感毒邪, 湿热毒邪发于肌肤所致。他将本病分三型辨证论治:轻症药疹急性发作时多为湿热感毒,蕴结肌肤,治宜清热解毒,凉血除湿;重症药疹急性发作期多为毒入...

  • 贺普仁:病多气滞 法用三通

    贺普仁:病多气滞 法用三通

    国医大师贺普仁生前以其独特的神针妙法、卓著的疗效饮誉海内外。三通理论、快速无痛针刺手法、火针技术、武医双修,是先生留给中医界的宝贵财富。值先生辞世之际,特设专版介绍其主要的学术思想,以纪念之。 贺林 北京针灸三通法研究会 “病多气滞,法用三通”,是针灸三通法的核心内容。“通”既是病因病机的阐述,也是治疗方法的概括。用“通”的手段达到“通”的目的,是针灸三通法的精髓所在。 由此产生了用毫针通调...

  • “贺氏针灸三通法”享盛誉

    “贺氏针灸三通法”享盛誉

    创立“贺氏针灸三通法” 作为国医大师,不仅要在医德医风、诊疗技术、临床能力等诸多方面有超乎常人的表现,将自己的临床经验升华为学术观点更是尤为重要,这些学术思想要广泛应用于临床,指导临床,同时取得较好的疗效。在中医针灸界,当提起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的时候,所有人都会联想到由他所创立的贺氏针灸三通法。“贺氏针灸三通法”是基于“病多气滞,法用三通”的理论,以毫针微通、火针或艾灸温通、放血强通三种治疗方式分别或联合使用的针灸治疗方法。贺普仁教授...

  • 关注中药大品种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合作

    关注中药大品种 加强与临床的沟通合作

    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临床药理所副所长高蕊: 希望企业能够充分利用循证医学证据,对医师医疗行为产生影响,用心做好临床研究,满足临床需求,更好地推广产品。 企业首先应该销售和研究相结合,关注用户的体验和临床应用数据的积累。其次是研究和推广相结合,循证医学对临床医生的诊疗行为影响太大了,他们什么都要证据,要研究的基础,要针对临床需求开展研究。第三希望宏观研究和微观研究相结合,创新评价体系和方法。在确认有效的基础上,现在出了太多的技术手段、仪器等可以说明药物作用机理。 整体来讲,一定要做具有...

  • 灸法温通经络 回阳复脉 培补元阳

    灸法温通经络 回阳复脉 培补元阳

    中医学里有许多延年益寿的养生保健措施,灸法就是其中一种重要手段。正如《扁鹊心书》说:“人于无病时,长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不得长生,益可得百年寿。” 我国灸法的起源,可上溯至远古人类知道用火的时候。“灸”字早在《说文》一书中解释作“灼”,是用火灼体,借热力给人体以温热剌激,通过经络腧穴的作用,而达到透热、扩热、传热、温补以防治疾病之目的。 灸法所用原料很多,但以艾叶为主。艾叶芳香,能通十二经,入三阴,理气血。正如《名医...

  •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毕生实践的“三通法”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毕生实践的“三通法”

    国医大师贺普仁教授离开我们已经1年了,但贺普仁的音容笑貌仿佛还在眼前。贺普仁教授开创并毕生实践的“三通法”则永远是我们学之不尽、用之不绝的宝贵财富。30多年前,在我初入针灸之门的时候,就有幸拜学于贺普仁门下,跟随贺普仁学习针灸期间,目睹了他对许多疑难杂症应用三通法获得神奇疗效的案例。记得上世纪90年代初,一对夫妇从芬兰带着自己患肿瘤的孩子来到中国找贺普仁看病。当贺普仁看到此患儿时,其左手切除了拇指、食指的部分长着一个鸡蛋大的肿块,表面血管明显可见,发硬疼痛,每天晚上睡觉前必须用止痛药水浸泡才...

  • 保健灸的作用 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保健灸的作用 温通经脉行气活血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灸法已广泛应用。《素问·异法方宜论》云:“藏寒生满病,其治宜灸焫。”《 扁鹊心书·住世之法》中指出:“保命之法,灼艾第一,丹药第二,附子第三。”古代医家、养生家在运用灸法进行养生方面,已有丰富的实践经验。《扁鹊全书》中指出:“人于无病时,常灸关元、气海、命门、中脘,虽未得长生,亦可得百岁矣。” 时至今日,这种方法仍是广大群众所喜爱的、行之有效的养生保健方法,在保障人们身体健康方面发挥着重要...

  • 刮痧刮刮督脉和膀胱经 可通经泻火

    刮痧刮刮督脉和膀胱经 可通经泻火

    人体在正常的情况下,保持着阴阳相对平衡的状态。如果阴阳的平衡遭到破坏时,就会产生“阳盛则热,阴盛则寒”等不适状况。刮痧和拔火罐保健的关键就在于根据证候的属性来调节阴阳的偏盛偏衰,使机体转归于“阴平阳秘”,恢复其正常的生理功能,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杭州市中医院针灸科副主任医师史莹莺表示,刮痧和拔火罐都属于传统中医疗法,都是以调节人体内循环来达人体阴阳平衡的方式。但是,很多人往往夸大了其祛湿的功效,认为出来的痧越多越深,证明体内的湿气越重,这其实是不对的。实际上,刮痧...

  • 针刺通腑法用验

    针刺通腑法用验

    Altvater Christel是2008年7月21日初诊的一位女病人,1951年1月11日出生。我在诊察时,发现她的腹部横七竖八,疤痕累累。经问询:她1960年因阑尾炎进行手术,1973年又进行了胆结石手术。而后手术切口疤痕压迫结肠,造成1993年发生的肠梗阻,手术后8年间情况尚可。但在2007年再次发生肠梗阻,其后在1~3月内共进行了3次手术,第3次还作了造瘘手术。2007年7月17日,又将肠复位。目前大便正常,每日1次。近4个月以来,大便干结,无力排出,要药物灌肠方可排便。今右下腹疼痛,害怕再次发生肠梗阻,...

  • 按摩古称“按蹻”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按摩古称“按蹻”疏通经络行气活血

    按摩古称“按蹻”,是我国传统的摄生保健方法之一。运用手和手指的技巧,按摩人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目的的养生方法,叫做保健按摩。   由于保健按摩法简便易行,平稳可靠,所以受到养生家的重视,并将其作为益寿延年的方法,积累、整理、流传下来,成为深受广大群众喜爱的养生健身措施。   保健按摩主要是通过对身体局部刺激,促进整体新陈代谢,从而调整人体各部分功能的协调统一,保持机体阴阳相对平衡,以增强机体的自然抗病能力。达到舒筋活血,健身、防病之效果。 (一)疏通...

  • 常按摩腰眼 疏通带脉和健壮腰脊

    常按摩腰眼 疏通带脉和健壮腰脊

    腰眼穴坐落腰部第三椎棘突左右3~4寸的凹陷处,居盘绕腰部的“带脉”之中,为肾脏地点部位。中医以为,肾为“先天之本”,有藏精、主生长、发育、生殖、主水液代谢等功能,喜温恶寒,常按摩腰眼处,能和煦肾阳、流畅气血、固精益肾。按摩办法是:两手对搓发热后,紧按腰眼处,稍停顷刻,然后用力向下搓到尾闾部位(长强穴)。每次做50遍,每天迟早各做一次。 常按摩腰眼,不只能够疏通带脉和健壮腰脊,并且还能起到固精益肾和延年益寿的效果。中年人常常搓腰眼,还能防治风寒引起的腰痛症。现...

  • 经络以通养之和之 经络养生方法众多

    经络以通养之和之 经络养生方法众多

    在《内经》的《素问·五常政大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夫经络以通,血气以从,复其不足,与众齐同,养之和之,……其形乃彰,生气以长”,讲的是经络畅通与养生保健和疾病治疗的密切关系。 经络是人体经脉和络脉的总称,其遍布人体,纵横交错,把人体的皮肤肌肉、四肢百骸及五脏六腑全部井然有序地互相联系起来。经络最主要的构成是连接体表和脏腑的12条主经,以及贯通背部、腹部的督脉和任脉,即人们常说的 14 经脉。每条经脉上又有若干呈特殊感应点和刺激点的腧穴即穴位...

  • 疏通胆经全身畅通

    疏通胆经全身畅通

    《黄帝内经》上说:“凡十一脏,取决于胆也。”足少阳胆经起于眼外角,向上达额角部,下行至耳后风池穴,由颈、肩进入锁骨上窝;直行脉走到腋下,沿胸腹侧面,在髋关节与眼外角支脉会合,然后沿下肢外侧中线下行;经外踝前沿足背到足第四趾外侧端。 胆经失调容易发生头晕、头痛、视物模糊、耳鸣等头面五官疾病,以及经脉循行部位的各种不适和疼痛,如胸胁肋部胀满不舒、腰腿痛,神经精神失调性疾病,如失眠等也与胆经失调有关。刺激胆经及其穴位可以清利头目、聪耳明目、缓解胁肋部胀满、调理睡眠、治疗腰腿痛。...

  • 中医四种经络不通的表现

    中医四种经络不通的表现

    在中医看来,经络是连接人体五脏六腑的桥梁,是维持人体气血运行的重要“通道”。如果我们经络不通,就会像交通“堵车”一样,遭遇各种问题——如头部的头晕、头痛、大脑供氧不足、容易疲劳、睡眠质量下降、记忆力减退等等,还很容易引起面部发黄、发暗、长斑、皮肤衰老等不适症状。 四种经络不通的表现 ① 捏肉感觉痛 通则不痛,不通则痛。随手捏起身上的肉,如果有明显痛感,则表明经络不通。这是因为,气血流通不畅,肌肉的柔韧性降低,对疼痛...

  • 气功 疏通经络化瘀行滞 培补正气强健身体

    气功 疏通经络化瘀行滞 培补正气强健身体

    气功是我国优秀的文化遗产之一,中医气功更是中医药学宝库中的一枝奇葩,具有四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保健事业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养生保健和疾病调治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其养生作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平衡阴阳、调谐身心,补气益神、强身健体,疏通经络、化瘀行滞,修性养德、“仁者寿”也。   平衡阴阳,调谐身心   一般地说,平衡阴阳与调谐身心在中医学中属两个不同的范畴,平衡阴阳的实质是调“和”阴阳,调谐身心则是调“...

  • 耳朵这颗“养生丹”气血通畅了病痛就少了

    耳朵这颗“养生丹”气血通畅了病痛就少了

    长寿老人中,耳朵大的人很多,而且耳垂很长。耳朵大,意味着肾气旺,先天禀赋好,耳垂长,意味着头脑健康。当然,这并不是说耳朵小的人就一定不健康、不聪明。 今天我们要介绍耳朵这颗“养生丹”的用法,坚持每天10分钟,绝对有利于五脏六腑及全身的气血循环,气血通畅了,病痛就少了。快来一起学吧! 揉耳垂 操作方法:将食指和中指并拢塞入耳腔,拇指放在耳垂后面,3个指头尽量将头面区全部捏住揉动。食指和中指不动,拇指做搓揉动作,顺时针揉50次,逆时针揉50次。再把耳垂往下拉一拉。...

  • 眉心就是中医经络穴位印堂穴 通过印堂看健康

    眉心就是中医经络穴位印堂穴 通过印堂看健康

    眉心就是中医经络穴位印堂穴的驻地,道家养生者将印堂穴称为“上丹田”,道家认为,刺激这个部位,勤加耕耘,就能够获取长生延年的“内丹”。 传统医学认为,通过印堂看健康确实有一定道理。 据《黄帝内经·灵枢·五色篇》所述: 印堂发黑,说明人体心脏功能不佳、脑部供血不足、心脑缺血缺氧,甚至有心肌坏死的情况; 印堂过红,代表血脂异常、血压高、脾气大、易中风; 印堂发黄,说明人体气血不足、脾胃虚弱等...

  • 火疗 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火疗 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

    火疗是我国针灸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通过酒精燃烧的热力并辅以药物使其直接渗入机体,刺激体表穴位和病位,激活人体脏腑经络,达到温经散寒、行气通络、拔毒泄热与调整机体阴阳气血运行的作用,具有针对性强、操作简便、药物易渗透的特点。 治疗时,患者取舒适体位,根据不同病症选择不同的部位或穴位,局部铺好湿毛巾,湿毛巾上均匀喷洒酒精,点火,燃烧几秒后或患者有温热感便扑灭火。反复几次点火、扑火,直至酒精基本燃尽为止。取下毛巾,涂擦火龙液,局部按摩。 该疗法主要用于虚寒性的胃痛、颈肩疼痛、落枕,寒凝气滞引起的痛经,...

  • 气顺人通畅 打通肺经和大肠经

    气顺人通畅 打通肺经和大肠经

    气顺人通畅。今天我们来聊聊打通肺经和大肠经对身体有什么好处,以及该如何打通? 肺经和大肠经,形如一对古代夫妻,同住大肠家屋内。男为肺主外,女为大肠主内。男人在外面干活敛钱,女人在家主持家务。肺吸收新鲜空气送回家,大肠得气后,才能正常运转,清除糟粕,把家打理干净。 肺经:循行路线从大肠出发,先到达肩膀头,顺手臂而下到手指端,把钱袋交大肠,使大肠花钱有气有量,及时清理垃圾,搞好家务。 如何打通肺经 邪气“请”出去,肺脏平平安安——打...

  • 针灸学里的套针与普通针

    针灸学里的套针与普通针

    针灸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民族繁衍昌盛起了重要作用。近些年在党和国家的支持下,中医得以迅速发展,涌现出了许多具有创新意义的针具及针法,如毫火针、掀针、小针刀、筋骨针、宫氏针疗法等,其根本万变不离其宗,都是将经典医籍中提到的针具或针法结合现代技术加以创新而产生的。套针也正是如此发展而来的。 套针是在新型浮针、浮针、腕踝针、皮下针、针灸基础上发展而来。套针与现代医学留置针很相似。由于套针特殊的操作,以及软套管可留于皮下24~48小时继续治疗,故能更好地发挥激发相应脏腑和器官的调整和修复作用,并可振奋皮部...

  • 胃腑以通为补 动摇以流通血脉 调息以畅气机

    胃腑以通为补 动摇以流通血脉 调息以畅气机

    俗话说,健康就是“吃得下,解得出,走得动,睡得着,想得通”,要做到这几点,从传统中医养生实践的方法和经验看,始终离不开一个“通”字,如经络通、气血通、胃肠通、气机通畅等等。今日适逢重阳节,也是老年节,以下就“通”谈谈老年人几个养生要点,从而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 胃腑以通为补 胃肠属六腑,六腑传化物而不藏,故“以通为用”。胃肠之间的生理关系是胃实则肠虚,胃虚则肠实,互为虚实,上下通达,如此则消化吸收功能...

  • 通督正脊术

    通督正脊术

    通督正脊术是山西省中医院李建仲和贺振中两位教授在继承、总结著名按摩专家卢英华和山西省推拿界泰斗王中衡两代前辈临床经验的基础上,吸收国内外推拿方法,结合自身推拿实践创立的独具特色的推拿流派,又称通督复位法或脊柱矫正术。 发展过程:四代传承 卢英华(1901—1984),山东省昌邑县人,著名按摩专家。他1931年拜宏衍寺乐禅方丈为师学习气功及按摩术,后考取医师资格,曾任卫生部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推拿科主任医师、主任。卢英华的按摩手法,以指针法为主,按压法、揉捻法、振颤法、捏法、掐法、摩法...

  • 中药方 男女通用 养脾养肾 健康一整年

    中药方 男女通用 养脾养肾 健康一整年

    平时若是单说如何补养脾胃、或是补养肾脏,很多养生爱好者都能说出自己的一套养生理论,但现在越来越多的人都同时存在肾虚和脾虚等不止一种问题,一旦二者受损,便会多病减寿! 中医养生首要就是养肾(先天)养脾(后天);而中医祛除疾病,更是注重以脾胃、肾脏为本,待脾胃肾脏强健,病好的自然更快。 如果有什么方子可以同时强壮先天之本肾脏、后天之本脾胃的话就再好不过了。 今天这个方子男女通用,养脾养肾,健康一整年。 下面就一起来看看吧: 这个很厉害的千年古方, 李时珍用它:...

  • 气化圆通,行之有道

    气化圆通,行之有道

    运动是气的根本属性,气运动变化(气化)的内在机制和枢纽机关是气机。一气通过气机进行气化圆通,表现出“少阳象-太阳象-中冲象-少阴象-太阴象”五象,进而演变为天地万物万象[1]。气化圆通,行之有道。 有其物,适其量 1.有其物 所谓“气”者,除特指“气体”这种具体的物质形态外,更重要的是“气”等同于哲学之“物质”概念,包含三层含义:一者“一气太极”(是天地万...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辛辣散行气血通 甘甜补和缓疼痛 酸涩收敛固真精

    辛辣散行气血通 甘甜补和缓疼痛 酸涩收敛固真精

    古代中医根据药物的颜色、气味等,将药物进行归经分类,名为五色五味所入,如味辛、色白入肺经、大肠经等。以五味归纳药性的理论,有着相对普遍的意义。 辛辣散行气血通 辛味药物多含挥发油、皂苷、生物碱、酚类等成分,具有发散、行气、行血的功效,故解表药、祛风湿药、温里药、理气药、活血化瘀药等多具辛味。 “生姜主散大温辛,下气祛痰生液津。风冷能除脾胃益,伤寒霍乱尽离身。”(清代王如鉴《生姜》)《广韵》曰:“辛,姜味也。”姜是最具代表性的辛味食品和药物...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