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祖传秘方 第5002页

祖传秘方 第5002页

  •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如何学习中医

    国医大师熊继柏论如何学习中医

    国医大师熊继柏13岁习医, 16岁行医, 从事中医临床60余年, 从事中医高等教育30余年。通晓中医经典, 谙熟方药, 临证善于辨证施治, 因证选方, 因方用药, 是国内外著名的中医专家。善治各种内科杂病, 妇科、儿科病证, 以及各种疑难杂证。熊老学习中医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其学习中医的经验值得我们传承和挖掘, 本文对熊老之前的有关如何学习中医的录音和文章进行整理。 坚定志向, 端正学习中医的目的 熊老指出中医学的典籍浩瀚, 内容广博, 理论精深。欲求学精, 确非易事。需要有坚韧不拔的意志和终生奋斗的...

  • 学用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50年

    学用国医大师王世民《实用中医方药手册》50年

    国医大师王世民于1968年一手写成的《中医方药手册》,最初是内部印行五千册。由于不能满足各地的需要,王世民又作了修改,于1970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量达62万册。到2016年科学出版社出版已是第4版。从1984年版开始,每版发行之后,王世民老师都会亲笔题签赠阅于我。50年来,该书已成为一部以典示范、执简解难、合宜适用的案头枕边书。 我初学中医那年,就买到这本《中医方药手册》,那是第1版,书名没有“实用”二字,收集方剂646首,中药447味,制作64开本,红塑料皮,携带方...

  • 江一真 身体力行学中医用中医

    江一真 身体力行学中医用中医

    江一真(1915—1994),福建省连城县人,14岁参加工农红军,1933年入军委直属的中央红军卫生学校学习,1934年毕业后分配到卫生学校附属医院工作,成为一位军医,而后历任福建省省长、原卫生部部长等要职。江一真一生与中医药结缘很深,为推动我国中医药事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身体力行学中医、用中医 在中央苏区,疟疾、伤寒、痢疾和小腿溃疡等常见病一直困扰着红军指战员,中央苏区又缺少药物,江一真的中医药经验在“反围剿”战争以及长征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 李时珍《濒湖医案》特点探佚

    李时珍《濒湖医案》特点探佚

    •在临证诊疗过程中李时珍始终尊崇奉行易水学派的学术思想,《本草纲目》中引录的许多条濒湖病案都体现了易水学派辨证、遣方用药的特点。 •李时珍精于辨证,灵活用方,在临证论治时一本灵素,善用仲景及千金等古方化裁,师其法而不泥其方,认为“古人方皆有至理,但神而明之,存乎其人而已。” 李时珍不仅是博古通今的药物学家,亦是技艺精湛的医学家,他尝将其平生诊疗经验,整理为《濒湖医案》一书,但该书世无传本,今已亡佚。《本草纲目·序例·第一卷&...

  • 严以律己 身心就无忧无思

    严以律己 身心就无忧无思

      人能克己身无患   事不欺心睡自安   此联出自元·马致远《岳阳楼》之《元曲选》。上联是说,人能克制自己的私欲,严以律己,身心就无忧无思。   “克己”谓克制私欲,严以律己。“克己”乃孔子倡导的一种道德修养方法。他认为“克己”要克制凡事专从自己利益出发的行为,而应该考虑别人的利益。这样,就可以达到最高的伦理道德境界。一个人如果奔竞浮躁,汲汲名利,在心灵上就不可能澄澈清静,在生理上就可能出现忧患病灾;反之,如《黄...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 追忆全国名中医高上林先生

    追忆全国名中医高上林先生

    高上林(1928—2017),全国名中医,陕西省名老中医,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转眼间我的恩师高上林先生已经逝世3年。斯人虽去,其音容笑貌却时常浮现在我眼前,春风化雨般的教诲也经常回响在我耳畔,愈发显得清晰而真切。 幼承庭训成良医 高上林1928年出生于山西省原平县(现原平市),其祖父高争先、父亲高子云皆为当地名医,以医术造福乡梓,先祖“不为良相,则为良医”的儒家理念,普济民众、利泽苍生的医者情怀和妙手回...

  • 学中医

    学中医

    22岁时的我对未来充满迷惘:即将从南京大学数学系本科毕业,却有些不知道路在何方,对本专业的学术深造乏于热情,工作赚钱又非己愿,在思想困顿中荒废时光。2010年秋天,与友人谈及前途,彼云:“古语有不为良相、则为良医,何不学中医?”听闻此言,忽然心中一动,我是自幼喜爱传统文化的,本也对中医学稍有涉猎。彼时的我认为无论数理还是人文学科,就现代学术之特点而论,均为身外求物,有一研究之客体,所得固有其意义,却无关乎一己之身心性命。而中医者,内究人体之脏腑经络,外观万物之动静运转,明心以养其身,见性以知...

  • 动静结合的养生之道

    动静结合的养生之道

      退休了,有大把大把的时间随心所欲。为了使自己的生活更充实,精神更愉快,身体更健康,我开始练字,从中汲取精神食粮,陶冶情操。   每天我都坚持两三个小时在书桌前,以字帖为师,以笔墨纸为伴,硬笔软笔交错进行,陶醉于练字之中。   在练字过程中,不思声色,不思荣辱,心无烦恼,形无劳倦,躯体和精神放松,运笔使气力相生,不但锻炼了眼力,还能练习手眼配合能力,使全身血气融通,大脑神经的兴奋和抑制协调平衡,有力地促进血液正常循环和增强新陈代谢的功能,同时还起到健脑作用。   练字好像是纸上的音乐运动,似乎一曲...

  • 被称为“红军菩萨”的医生

    被称为“红军菩萨”的医生

    又是一年清明节,贵州遵义红军山革命烈士陵园像往年一样,迎来了大批祭扫的百姓,他们或拿香表,或带纸钱,或携鲜花,前去祭奠一位被称为“红军菩萨”的医生。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这里面有一个动人的故事。 1935年1月,中央红军长征来到遵义,某部队驻扎在遵义城南的桑木桠一带。就在准备撤离遵义的前夕,一个十几岁的孩子来到卫生队,恳请卫生员救救他的父亲。卫生员问明情况并请示部队后,便背起药箱随孩子一起顶着刺骨的寒风和蒙蒙的细雨,翻山越岭走了20多里崎岖的山路来到病人家中。经过诊断,病人患的是伤寒,...

  • 国医大师熊继柏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析要

    国医大师熊继柏学术思想与临证特色析要

    国医大师熊继柏教授为中医学徒出身, 青少年时期练就了扎实的中医经典“童子功”, 先在乡村基层行医21年, 后在湖南中医药大学执教业医40余载, 理验俱丰。从中医学徒到国医大师, 熊继柏教授成才之路不同寻常, 极具传奇性;其学术特色兼备“学徒派”和“学院派”特点, 对当下中医人才培养很具启发性;“中医的生命力在于临床”, 中医人要“熟读经典, 立足临床, 用经典指导临床”, 熊老知行合一的中医治学观...

  •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名医陈纪藩经验方医案 学术思想

    陈纪藩教授的主要临床和科研方向是中医药治疗类风湿关节炎(RA)的研究,RA属中医痹证的范畴,成书于公元三世纪的《伤寒杂病论》对本病的病因、证候、治疗有比较详细的阐述,并提出“历节病”这个病名,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有所发展,提出“顽痹”、“鹤膝风”等。对于RA病因的认识,陈纪藩教授遵从《金匮要略》有关历节病的论述,主张本病的发生是由于肝肾不足,气血虚弱,复感受风寒湿邪所致。《金匮·中风历节病篇》指出:寸口脉沉而弱,沉即主骨,弱即主筋,...

  • 廖品正:光明使者 中医“惠”眼

    廖品正:光明使者 中医“惠”眼

    廖品正,1938年10月生,中共党员,成都中医药大学眼科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五届中医中药学科评议组成员,全国第一届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指导老师,现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委员等职,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60多年前,一个女孩跑到祖父的病榻前:“爷爷,我想学中医。”“你个女娃娃学啥子中医,简直是胡闹!”当时的环境下,女孩学习的热情并没有使祖父高兴。然而60多年后,在第三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表彰大会上,她接受了国家颁发的国医大师荣誉称...

  • 张介眉出生于中医世家 遣方用药

    张介眉出生于中医世家 遣方用药

    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教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老师张介眉,出生于中医世家,是武汉市黄陂区名中医张氏第六代传人。他提出的中西医结合方法和中西医结合优势病种概念,推动了中西医在各领域的结合。 学徒时练就厚实基本功 张介眉的祖辈是当地的有名中医,拿手儿科和内科。他从小就在父亲的要求下,吟诵《药性赋》《汤头歌诀》《医学真实易》《医学三字经》《濒湖脉学》等中医古籍。16岁时,他跟从大伯张百川学习中医,大伯给患者医治时,他就在一旁帮着抄方抓药。 大伯对他的要求比外人还严,一有闲暇,就考他《...

  • 追忆王乐匋教授

    追忆王乐匋教授

    王乐匋(1921~1998年),笔名老陶,别号默庐,安徽歙县人,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闻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讨会首任会长,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教师。曾担任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温病学》教材副主编,主编《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籍考》《续医述》,主校《医述》,著有《老陶读医漫笔》等学术论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98年8月16日,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乐匋以78岁高龄仙逝。从此,中医学术界失去了一位成果卓著、可敬可亲的老长辈。王...

  • 话仲景

    话仲景

    居世贤士,常识国医,究研方术, 既亲长幼,又帮左右,再助养生。 荣敛莫过,权豪勿堕,名利非惟, 崇本舍末,乐道忘势,璞外内昶。 智避邪霾,谨慎谬言,明志守节, 远置巫祝,珍惜寿命,情神鲜畅。 踱尘清醒,觉悟谋生,爱人知己, 脚踏实地,本固根深,正气内营。 天布五行,万类巧成,人禀诸常, 脏腑运相,经络府俞,性命皆双。 阴阳会通,玄冥幽微,变化难极, 周圆旁融,才高识妙,探索理彰。 上古中世,各出杰...

    养生秘方 2024-03-06 14 0 仲景
  • 积德行善 福长寿延

    积德行善 福长寿延

    辽宁省台安县新开河镇马家村有位95岁的长寿老太太名叫方志云,也被人们称作“大善人”。方老太太46岁时丈夫撒手人寰,当时家里上有70多岁的老人,下有三子四女。她咬牙撑起这个失去顶梁柱的家,将孩子们一个个拉扯大,让他们读书,直至成家立业。 笔者向这位老人求教养生之道时,她说:“我不懂啥是养生不养生.只照着‘积德行善,福长寿延’这句话做了一辈子。”老人说,过去生活不好,常有人来讨饭.自己当时都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她宁可自己饿一顿,也要送人一碗饭。有...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长寿
  • 怀念国医大师张志远

    怀念国医大师张志远

    我在本科生阶段,第三届国师大师、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张志远老师曾给我们讲中医各家学说课。其在课堂上脱稿讲解,对古代医家的生平著作和学术思想娓娓道来,如数家珍,言语风趣,知识渊博,深深打动了我们每一位学生。当时曾想,这样的老师就是我人生的榜样。更幸运的是,两年后我考取了张老师的硕士研究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进一步学习深造。 在读研期间,我们几个学生会定期向老师汇报学习情况。每一次老师都会详细给我们讲解提出的问题。在学校里,老师有“活字典”的称号。几年的学习和耳濡目染,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医学...

  • 秦伯未 拼将热血勤浇灌 金石书画皆风流

    秦伯未 拼将热血勤浇灌 金石书画皆风流

    秦伯未(1901—1970),字之济,号谦斋,上海市浦东人,出身儒医世家。其祖父笛樵,名乃歌,工诗词古文,余事攻医,活人甚众,著有《读内经图记》《玉瓶花馆丛书》《俞曲园医学笔记》等。其父锡祺、伯父锡田均精医通儒。秦伯未出此门庭,耳濡目染,髫年即好读经书,凡经史子集、诸家医典、琴棋书画、金石诗词,无所不涉,为后来医学造诣奠定了基石。 拼将热血勤浇灌 秦伯未初学医于曹颖甫,1919年入丁甘仁创办之上海中医专门学校,进一步探求岐黄之术,毕业后任教于上海中国医学院、新中国医学院,并创办上海中...

  • 深切缅怀中医学家王玉润

    深切缅怀中医学家王玉润

    2019年9月6日,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王玉润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隆重举行。王玉润一生孜孜以求、学贯中西,识病求本、锐意创新,在中医儿科学、中医防治血吸虫病研究、中医现代教育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玉润是沪上中医儿科名家,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王仲康、父亲王超然均享沪上一时之名。1935年,王玉润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并师从沪上儿科名医徐小圃学习中医。王玉润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晚年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院长。...

  • 名医方孝孺之死

    名医方孝孺之死

    公元1398年5月,明太祖朱元璋驾崩,皇太孙朱允炆改元“建文”,称惠帝。各地藩王,特别是带重兵镇守北平的燕王朱棣跃跃欲试。朱棣借“靖难”之名攻击朱允炆,这一战打了3年,最终以朱允炆失利而告终。在这场战役中,朱允炆身边的高档顾问、名医方孝孺显现出了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深邃才干,但也终因“愚忠”而死于皇族奋斗。 靖难战役迸发后,燕王朱棣的戎行势不可当,所到州县望风而降。无能的惠帝面临燕王要求其退兵而无策,便求教于方孝孺。方孝孺以为燕王意在夺权...

  • 回忆陈潮祖

    回忆陈潮祖

    这篇文章是写于一年多以前,当时陈潮祖还和我们在一起。时间如此匆匆,来不及遮挽,陈老师离开我们已经一年了!每次想起那慈父般的关爱,智者般的教导,还是禁不住再次泪湿了双眼!在这里再次感恩陈老为我们这些学生和广大的医生、病者留下的宝贵财富。愿陈老师在天堂安好! 回忆往事,瞬间,温暖起曾经的远去…… 多年后想起我执教生涯的第一节课,一切已变得那么遥远,但深深印在记忆深处的,是站在教室门外,听我讲课的陈老师,那清瘦的身影,是多么的难以忘怀! 邓铁涛老师曾很多次对我说,...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陈潮祖
  • 江柏华:为战“疫”贡献“中医方案”

    江柏华:为战“疫”贡献“中医方案”

    问诊,踏遍白山黑水;施治,集成良药良方。每临大疫,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副院长、省中医新冠肺炎防治专家组组长江柏华总会不辞劳苦、挺身而出,以自己的不懈努力证明着中医中药的宝贵价值。近日,江柏华所在的“清肺排毒汤”应急项目组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称号。 大爱如山,医者无疆。为新冠肺炎战“疫”贡献“中医方案”,这是“苍生大医”江柏华始终不渝的初心和使命。...

  • 民间故事 铁拐李和李时珍

    民间故事 铁拐李和李时珍

    民间流传着铁拐李和李时珍的故事,虽无据可考,但饶有兴趣。 话说有一天,铁拐李到名山采药,七转八转,又转到了蕲州。他想:到了这儿,无妨顺便去看看李时珍。虽然他有点名气了,但毕竟还很年青,才智不广。我已采集了百样本草,何不让他识别一下,好用来治病救人呢?铁拐李想到这儿,便来到李时珍家门口。 李时珍刚晒完草药,回到屋里,那铁拐李扮作一位农民,坐在门口的石墩子上,装成病重的姿态,嘴里直叫喊着:“肚里饥哟,肚里饥!” 李时珍听到门外有人嗟叹,急速走出来。问了农民发病状况后...

  • 王立新:妙手捻银针 仁心播大爱

    王立新:妙手捻银针 仁心播大爱

    前不久“盐城好人”榜发布,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王立新榜上有名。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工作20多年,门诊接待量从最初日均20多例增加到现在160多例,王立新始终以一个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来对待每一位患者,悉心为他们排忧解难,受到患者的普遍赞誉。2014年,他荣获盐城市“医德之星”称号,又被评选为“东台好人”。 东台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墙上,一块牌匾格外显眼,上面写着“九针不古”,下方注解为:亦针亦灸乃中华民...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重阳习俗大多与健康长寿

    重阳习俗大多与健康长寿

      我国汉代起,“九九”重阳之日有登高、插茱萸、饮菊花酒、食重阳糕等习俗。有趣的是,人们发现重阳习俗大多与健康长寿有关。   健脾益胃吃重阳糕   过去重阳有吃糕的习俗,据《西京杂记》载:“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饵”,即汉代的糕饼,“蓬饵”,是以芳香植物蓬草和米面合制成的蒸糕。唐武则天曾在重阳时,令宫女广采百花,和米捣碎,蒸制“花糕”,用以赐赏众臣,以笼络人心。明清时,重阳糕的...

  • 余今仿徐氏意补《医非人人可教论》

    余今仿徐氏意补《医非人人可教论》

    “人命至重,有贵千金”,故古之师承,于学者遴选,要求甚高。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专论“大医习业”,提出“凡欲为大医,有必要谙《素问》《甲乙》《黄帝针经》《明堂流注》及十二经脉、三部九候、五脏六腑、表里孔穴、本草药对”,并需学习仲景、叔和等诸家,涉猎周易等经史百家,方能“无所碍滞”。 徐灵胎《医学源流论·医非人人可学论》申言不行学医者,凡有五种。“熟知医之为道…&helli...

  • 中医妇科名家肖承悰

    中医妇科名家肖承悰

    中医妇科名家肖承悰教授于1940年出生于北京,祖父是闻名京城的四大名医之首萧龙友。肖承悰毕生致力于中医妇科事业,勤奋钻研,学贯中西,60年来,经历了无数风雨与坎坷,正如她所言:“从事中医妇科60年,知之愈深,爱之愈深;爱之愈深,愈感到中医之博大精深,非吾辈穷毕生精力所能完全领会。我深知与我祖父一辈的名中医相比,在对中医的理解和贡献上我都还有很大的距离,但先辈筚路蓝缕复兴中医的信念,仁医仁术的博大胸怀,始终在激励我、鞭策我。”她现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坚持在临床一线致力于中医妇科的研究与探索、传...

  • 这个春天 拥有美好的唤醒方式

    这个春天 拥有美好的唤醒方式

    不少人到了春天就容易犯困,为了让自己能够按时醒来,很多人会给自己床头放个闹钟或者用手机做闹钟,然而,专家指出,睡眠中如被闹钟这种机械叫醒,人体的植物神经会突然受到刺激而产生应急反应,体内肾上腺素水平提高,心跳加快,血管收缩血压升高。长期受到这种刺激,会给心血管带来压力,增加高血压和心脏病的患病风险。 这个春天,我们怎样才能拥有美好的唤醒方式呢? 睡足觉是前提 应尽量保证睡眠规律,争取睡足6至8个小时。与只睡四五个小时的人相比,睡足6至8小时的人对闹铃声的敏感度会小很多,所受的刺激也会较小。 选择...

  • 王立新:有大格局者必有大气象

    王立新:有大格局者必有大气象

    在他人生的天平上,有三颗准星:责任、担当与仁爱,而天平的重心就是一切为了肿瘤防治和人民健康。他就是河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立新教授。这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在基层,埋头苦干,躬身为桥,直立为梯,领导沧州市抗癌协会,为沧州肿瘤事业呕心沥血,他用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工作者的大医精诚。 迎难而上 勇担社会责任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受医疗市场化的强烈冲击,乡镇卫生院日渐势微,老百姓无论大病小...

    养生秘方 2024-03-06 17 0
  • 健骨盲区不容忽视

    健骨盲区不容忽视

    随着气温的下降,骨骼也变得较为脆弱,特别是对患有骨关节病的老年人来说,骨骼健康问题往往成为冬季的“心头病”,天寒地冻,尤为担心的骨折也随时可能出现。 备战篇 补充氨糖打好基础 骨关节疾病虽然极为普遍,但人们对它的了解并不深。有人说,关节疼痛很正常,吃点止痛药忍一忍就行了;有人将它一味归咎于“风湿”;还有人认为这是由缺钙引起的,各种钙剂吃了不少却收效甚微;也有人在长期治疗无果后失去信心,认为它是不治之症…… 事实上,骨关节...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