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 第332页
-
补中益气汤加天麻治脑供血不足
王某,女,67岁,2011年10月8日初诊。患者身体一般情况正常,略有气虚,有轻微冠心病及胆囊炎病史。因近半年来家中事务突然增加,操劳过甚,20天前出现头目眩晕,如稍微劳动,或入拥挤人群处,眩晕更为明显。有时走路也不甚稳便,胸闷不舒,微觉心下痞气,自述“缺氧”,常叹息方觉舒展,少气懒言,语声低微,饮食情况一般,常咯白色黏痰。住院全面系统检查,除左侧颈动脉有硬化及弯曲外,各项结果均正常。曾服活血化瘀方药,眩晕略有加重,又服用补中益气汤,亦未见效果,舌淡暗苔薄白微腻,脉沉弱少力。 治则...
-
胸痹,胸痛彻背短气 刘志明补肾通阳活血治法
胸痹是指胸中闷痛,甚则胸痛彻背,短气,喘息不得卧为主症的一种疾病,属于现代医学的冠心病、心绞痛范畴。随着现代社会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改变,胸痹发病率有逐年增加的趋势,成为危害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 国医大师刘志明系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主任医师,补肾通阳活血方是刘志明自拟治疗胸痹的有效方剂。笔者认为,刘志明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治疗胸痹患者无数,效果甚佳,对病机有自己独特的见解。 临证经验 冠心病好发于40岁以上中年人,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逐渐升高。据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我国冠...
-
高脂血高血压眩晕 祛脂通脉汤
陕西姚氏太和医学内科流派针对高脂血症的病因病机及疾病转归,在继承先祖经验方的基础上针对临床实际,以滋肝补肾养精血、祛瘀活血宁心络、升阳降浊舒筋络为治疗原则,创设“祛脂通脉汤”。原方为何首乌20g,桑葚20g,生山楂30g,葛根12g,焦枣仁20g,丹参2g,川芎10g。胆固醇不降将生山楂加至60g,甘油三酯不降加红花15g、桃仁10g,胸阳不振加瓜蒌15g、薤白10g,不寐失眠加焦枣仁30g、磁石20g,心悸怔仲加菖蒲15g、柏子仁20g,四肢麻木加黑芥穗30g、嫩桑枝30g、当归15g,腰...
-
治失眠焦虑高血压 中医治疗调肝法
患者陆某,男,47岁,2023年5月9日初诊。患者自2014年至2015年经历接连数次的事业、家庭重大变故后开始失眠,入睡困难,甚至彻夜不眠,伴有焦虑、抑郁,每晚饮酒后方可短暂睡眠。从2016年起,患者开始长期失眠,白天萎靡不振,头晕、头痛,血压波动较大,未规律服用降压药,同时伴有情绪低落、心烦意乱、胡思乱想。因担心抗焦虑药、安眠药等存在不良反应而未曾服用西药治疗。其间多次服用中药治疗,未见明显改善。 2023年初因头晕、头痛加重接受中医治疗,予清肝降压胶囊、眩晕宁片口服,治疗1月余未见改善,血压波动于140...
-
从浊毒论治慢性腹泻伴便血
患者,男,78岁,2012年10月26日初诊。主述:大便溏泻,便血时作6年。6年前,患者始有下腹部不适感,大便溏泻,偶有便血,自以为得了“肠炎”,便自行购买庆大霉素、复方黄连素等药治疗,症状时缓时发。4年前,病情始终未得到控制后,便前往县级医院就诊,被医生诊断为慢性结肠炎,住院治疗稍有好转,但症状不能彻底消失。半年前,患者消瘦明显,下腹部有块状异物感,便溏伴便血次数增多,前往市级三甲医院就诊,通过肠镜、活体组织检查等检查,被诊断为慢性结肠炎,疑似直肠癌。患者年事已高,病情较重,医生建议放弃手...
-
高脂血症 行气消脂方解
王化猛,1963年出生,安徽省名中医,安徽省立医院涡阳分院(涡阳县人民医院)主任医师,师承于国医大师徐经世,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常务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肝胆病分会委员等。主编或参编《中医本草之韵》《走近亳州名医》《徐经世内科临证精华》等著作。临床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各种慢性肝病、疑难杂症等。 组成:白芥子30g,清半夏12g,胆南星10g,炒枳实12g,化橘红10g,茯苓30g,生姜6g,甘草6g。 功能:化痰降浊,行气消脂。 主治:高脂血症、脂肪肝之痰浊凝滞证。症见形体丰满,喜静...
-
慢性咽喉炎痛应当从营血论治
杨某,男,26岁,建筑工人,1997年7月29日初诊。述3年前,因咽喉部红肿,打点滴加上口服消炎药3个多月未愈,后经县级医院检查,被诊断为慢性咽喉炎,屡经中西医治疗,然效果不佳,反反复复,近期病情加重。刻诊:咽喉红肿,自觉内热,夜间更甚,久治不愈。大便干燥,小便黄赤。中医辨证:肺肾阴虚。治以养阴清热利咽。自拟养阴清热利咽汤予以治疗。 处方:天花粉15g,玄参12g,牡丹皮10g,瓜蒌皮10g,麦冬10g,赤芍10g,木蝴蝶5g,生甘草5g,知母5g,桔梗5g,射干5g,蝉蜕5g。水煎服,每日1剂。...
-
嗅觉失灵8年方药用通窍活血汤
患者齐某,男性,63岁,2017年7月10日初诊。患者经营熏鸡店20余年,患嗅觉失灵8年,给其生活带来巨大困扰。据患者自述,无论是厨房里的香味还是厕所里的臭味,均闻不到,做饭炒菜时烧焦烧糊是常有的事。夫妻二人常因此生气吵架。经多家三甲医院及大小诊所施治,中西医皆用,久经治疗,均未见好转。刻下:双侧鼻孔通气,但闻不到任何气味,有时偶尔闻到一点时好像感觉鼻腔里的鼻梁塌下来堵住鼻腔,短时过后又闻不到任何气味。无头痛、发热、恶寒、喷嚏、流涕,饮食、二便均正常,身体无其他不适。舌质淡暗,脉细涩。 诊断:鼻窍络脉瘀阻...
-
王育良治疗玻璃体积血临证经验
玻璃体积血是指玻璃体周围组织病变后血管破裂出血,进入玻璃体腔,进而出现视力下降等症状,常见于视网膜血管阻塞性疾病、局部血管牵拉性破裂、脉络膜新生血管性疾病、外伤或内眼术后[1]。玻璃体积血的临床主要表现为患眼外观正常,自觉眼前似有云雾黑影随睛珠转动而漂浮,或视力骤然下降甚至盲而不见[2]。目前,西医治疗玻璃体积血主要采取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药物治疗的目的是促进玻璃体积血的吸收,若积血吸收不明显或出现并发症可考虑手术治疗[3]。 王育良教授为江苏省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眼科分会副主任委员,临床经验及学术成果...
-
俞景茂运用养血疏风法治疗小儿过敏性疾病经验
俞景茂 ( 1942—) ,男,浙江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中 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儿科 专业委员会副会长,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 承工作指导老师。从事临床、教学、科研工作 50 余载,专 于钱乙学术研究,精于中医儿科各家学说,理论功底深厚, 诊治经验丰富,擅长治疗小儿肺系疾病及疑难杂症。 小儿过敏性疾病又称变态反应性疾病,常见有 湿疹、荨麻疹、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过敏性 休克、变应性皮炎、过敏性结膜炎等,这些疾病易 迁延反复,影响患儿生活质量,其中哮喘持续状 态、过...
-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分清虚实和标本缓急诊治经验
现代医学认为原发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也称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复杂的、多种机制共同参与的获得性自身免疫性疾病。该病表现为病人对自身血小板抗原免疫失耐受,产生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介导的血小板过度破坏与血小板生成受抑,导致血小板减少,伴或不伴皮肤黏膜出血。病因迄今未明,目前尚无根治方法,治疗的目的是使病人血小板计数提高到安全水平,降低病死率。 全国名中医、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邱健行行医58年,擅长用中医药治疗内科疑难杂症,尤其是慢性难治性胃炎、肠易激综合征、溃疡性结肠炎、克罗恩病、慢性乙型肝炎、...
-
口腔溃疡 治则滋阴温阳益气养血验方
王某,女,76岁。2011年3月2日初诊。自述患口腔溃疡六七年,口内布满溃疡点,辛辣不敢食用,连咸味都感觉刺激舌头,西药中药治疗多年,基本没有效果。伴见手足发凉、畏寒、失眠、耳鸣等。 脉诊:脉虚弱无力,轻取浮缓而显迟象,重按时有小数杂其中。看舌象光剥无苔如猪腰,红色,舌面又水滑甚。脉虚弱是气血不足,浮缓而迟乃是外寒,中有小数乃是阴虚。舌象光剥乃是阴虚,而水滑苔又是外寒之证。病人手足发凉,印证了阳虚外寒,而失眠、耳鸣又印证了阴虚。综合起来看,病人阴虚阳虚齐备,气血均为不足。治疗需要阴阳双补,气血同治。...
-
黄土汤加减治胃溃疡出血
胃溃疡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消化系统常见疾病,临床多表现为腹胀、腹痛、食欲不振、体重减轻、恶心等症,若并发消化道出血,则可能出现黑便、贫血、失血性休克,甚则危及生命。现整理一则运用经方治愈胃溃疡合并消化道出血的验案,先辨六经,继辨方证,准确选方,精准用药,疗效甚佳,现与同道共享。 张某,女,42岁,2022年9月8日初诊。主诉:胃痛8年,加重伴黑便5日。患者胃痛8年,曾间断口服护胃药(具体不详),疗效一般,胃痛症状间断性发作。2022年9月1日无明显诱因胃痛加重,前往医院就诊,查胃镜见胃体黏膜光滑,充血水肿,...
-
滋阴补血方加小剂量红花治愈血小板减少症
刘某,男,60岁,2020年8月9日初诊。现病史:血小板减少1年余,自服咖啡酸片及泡服花生衣红枣茶等效果不佳,近1年血小板化验结果均在20×109/L左右,做骨穿未见明显异常。刻下:全身酸楚乏力,下肢沉重,下肢皮肤紫癜,便秘。舌红,苔黄腻,脉细弦。 诊断:虚劳(阴血亏虚,湿热内蕴)。 治法:清利湿热,滋阴补血。 处方:柴胡10g,黄芩15g,半夏10g,党参15g,白芍15g,大黄6g,薏苡仁15g,蒲公英15g,藿香10g,佩兰10g,苍术10g,厚朴10g,竹茹6g,枳...
-
胆草黄连治鼻衄鼻中出血
加胆草黄连,鼻衄见效 谢某,男,10岁,2018年,8月1日初诊。原患有鼻血史,一日前,曾大量流鼻血。出血较多,色深红,移时难止,伴有烦躁不安,头痛,晕厥,口苦咽干,胸胁胀满,面红目赤;舌质红,苔黄,脉弦数。剖析:肝主藏血,为刚脏,其性劲急;怒火上逆,扰及鼻窍,迫血外溢,出血量多且不时而发;火热上扰清窍,则头痛,晕厥,耳鸣,口苦,咽干;肝气郁结,气机不畅,故胸闷胀满,烦躁易怒。舌、脉均为肝盛之象。 确诊:鼻衄(怒火上炎,络脉被扰)。 处方:龙胆草6g,川黄连6g,知母10g,黄柏8g,生地...
-
从瘀血辨治脑出血的经验总结
全国名中医刘茂才经多年临床实践认识到,血瘀存在于整个出血性中风的病程中。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在脑出血急性期辨证用药的基础上,勇于突破禁区,重点运用活血化瘀治疗,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笔者有幸随刘茂才侍诊,现将其从瘀血辨治脑出血的经验总结如下。 辨治思路 血瘀不畅是脑出血发病前的主要病理基础之一年逾四旬之人,脏腑气血渐渐衰弱,元气逐渐不足,往往导致阴阳失调。一方面,由于肝肾阴虚,致肝阳上亢,阳亢于上,血亦随之而上,常导致血菀于上,使气机郁滞,气滞则血瘀,因而瘀血留滞脑髓脉络之中;另一方面,由于肾阳...
-
主治脱疽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方
赵尚华,男,1943年出生,山西省原平市人,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学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周围血管病、乳房病和肿瘤的治疗有独到的经验。著有《中医外科心得集》《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类聚方》等多部著作。 组成:炮附子10g,桂枝10g,麻黄6g,丹参30g,鸡血藤30g,川牛膝12g,红花10g,地龙10g,当归15g,赤芍15g,炮甲珠10g,甘草15g。 功能:温阳散寒,活血通脉。 主治:脱疽(血栓闭塞性脉...
-
脱疽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椒艾洗剂
赵尚华,男,1943年出生,山西省原平市人,山西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第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外科学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在周围血管病、乳房病和肿瘤的治疗方面有独到经验。著有《中医外科心得集》《中医外科外治法》《中医外科类聚方》等多部著作。 组成:川椒15g,艾叶15g,桂枝15g,透骨草30g,防风15g,生川乌15g,桑枝15g,槐枝15g,当归30g,苏木10g,红花10g,蒜辫1条。 功效:温经散寒,活血祛风,消肿止痛。 主治:脱疽(血栓...
-
丁书文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验案二则
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从西医角度看是三种独立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但三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互相影响。中医的两大特点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患有不同疾病的同一患者,通过症状、体征找到其所属证型而确定治疗思路,即中医讲的“异病同治”。遵循这一原则,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心系疾病热毒学说。临床中常见大量患者同时罹患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丁...
-
中医气血理论辨证治疗慢性心衰
慢性心衰是多种心脏病的终末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和急性心血管事件治疗水平的提高,其发病率不断升高,尽管随着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和β-受体阻滞剂的应用,其治疗取得了很大进步,但是心衰的发病率、病死率仍然很高。岐黄学者林谦是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主任医师、教授,师从北京市国医名师廖家桢教授,长期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及基础研究。在总结多年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气血学说理论,提出慢性心衰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案,辨证治疗慢性心衰取得较好疗效,现将其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心气虚是...
-
颤证手震颤处方 血府逐瘀汤和补阳还五汤的合方
患者男,72岁,2023年6月20日初诊。主述:5年来每次紧张时双手颤抖而不能自主,以左侧为重。患者5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紧张时双手颤抖,当时因症状尚轻,未予治疗。此后上述症状逐渐加重,双手抖动幅度越来越大,影响日常生活,遂于2023年3月去当地中医院住院治疗,给予针刺、烤电、中药、西药治疗,疗效不显。因患者年事已高,医生告诉其病难治,建议放弃治疗、回家休息。患者担心病情进一步加重而影响今后生活,遂在病友的介绍下来诊。 刻下:患者精神良好,体型适中,每当紧张时双手颤抖得非常严重,不能持物,平时睡眠较差,易醒...
-
孙浩运用育阴祛浊法治疗高血压病经验浅析
孙浩,主任中医师,江苏省名中医,江苏省国医名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出身于中医世家,为中医儿科“臣”字门第5代传人,精通中医儿科、内科诸证的治疗。高血压病是现代临床常见病,对于高血压病所致临床诸证的治疗,孙老具有多种理论方法,其中育阴祛浊法最具特色。本文依据孙老手稿及其传人讲述内容,详细阐述孙老运用育阴祛浊法治疗高血压病的理论及遣方用药思路,并举病案1则。 1 高血压病的中西医认识 高血压病是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点的一种疾病,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可无临床表现,患者多...
-
治血液病发热 明辨补中益气汤与升阳散火汤方证要点
血液病约半数以上的患者以发热起病,且发热可出现在血液病的任何阶段,患者多为低热或中度发热,少有寒战,出汗较多。若合并其他病邪侵袭,则可出现高热伴畏寒多汗。血液病低热一般多为内伤发热,治疗内伤发热应根据不同的证侯、病机而采用有针对性的治法。属实者,宜以解郁、活血、除湿为主,适当配以清热。属虚者,则应益气、养血、滋阴、温阳,除阴虚发热可适当配伍清退虚热的药物外,其余均应以补为主。对虚实夹杂者,则宜兼顾之,正如《景岳全书·火证》所说:“实火宜泻,虚火宜补,固其法也。然虚中有实者,治宜以补为主,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