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血 第328页

血 第328页

  • 止晕定眩主治高血压病颈椎病方

    止晕定眩主治高血压病颈椎病方

    梁宏正,1948年出生,主任医师,广东省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从医50余年,临床擅治内科杂病及妇科、儿科常见病,尤其在肾脏病、男科病、肿瘤、风湿病、癫痫等疑难杂病的辨治上经验独到,疗效显著。 组成:黄芪60~120g,怀牛膝、代赭石(先煎)、石决明(先煎)、葛根各30g,升麻10g,生地黄、山药各20g,白芍、丹参各15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2次温服。 功效:止晕定眩,益气濡脑,潜镇息风。 主治:原发性中、重度高血压病,脑动脉硬化症、...

  • 治胃溃疡出血效方

    治胃溃疡出血效方

    【方名】治胃溃疡出血效方 【组成】田三七 【制法】用适量田三七切片,用鸡油炸干黄,研为细末 【用法】每次取6-9克,以适量米酒冲服,每日2次,直至病愈。 【出处】忌食酸、腥、辣、生冷食物和咸萝卜。 【出处】中医中药秘方网...

  • 大便下血1小方

    大便下血1小方

    每次用柿饼2个,黑木耳十克,水1碗煮烂吃下,一日2次,五天痊愈。...

    精品偏方 2024-03-08 16 0 便
  • 眩晕高血压病 中医组方原理

    眩晕高血压病 中医组方原理

    龙某,男,57岁,已婚,广西岑溪人,体育教师。 门诊号001351。于1984年11月12日初诊。主诉:头晕目眩,恶心欲吐反复发生19年,复发十天。现病史:患者1965年曾发作类似症状一次,持续时间长,此后曾反复发作,发作时颈腰不适。本月2日中午睡醒时,突发头晕脑胀,眼花目眩,视物转动,羞明畏光,胸闷心慌,恶心欲呕,不能起床,动则症状加重,胃纳不佳,腰部胀痛,双下肢酸软不能站立。曾在本院神经内科及耳鼻喉科门诊,诊为“眩晕待查”,给服“脑络通”等药,症状无改善...

  • 眩晕,气血不足所致,治法大补气血

    眩晕,气血不足所致,治法大补气血

    组成:五指毛桃〔五爪龙〕60克、当归身15克、生姜15克、羊肉100克、大枣10枚。 上肉及药洗淨后加水500毫升,煑沸后改文火再煎一小時左右,去掉湯表之油即可食用。 功效:益气养血、固元益精。 主治:因气血亏虚、元气大伤所致头晕、心悸、气短、懒言,纳呆肢困;或产后、手术后出血较多者。 方解:五指毛桃又叫土北芪,能益气兼有除湿之功;当归补血;生姜与大枣醒胃补脾;羊肉性温,固肾益气。全方大补元气、益气养血、健胃醒脾。 常用加减:証属阳气虚衰患者,素见畏寒肢冷、手足麻痹、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

  • 高血压病食疗首选 芹菜根汁

    高血压病食疗首选 芹菜根汁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已有3亿左右的高血压患者,每年新增高血压病例达1000万。中国是卒中高发地区,近年来中国人群中的高血压发病率在24%~27%之间,高血压患者的卒中/心梗发病比例为5:1,因此治疗高血压的主要目标是预防卒中。那么,民间有什么较好的治疗高血压病的简单验方呢?中医养生专家推荐了几个单验方,可供高血压病患者选用。 食疗首选 芹菜根汁 芹菜根200克。将芹菜根洗净榨汁,每次100毫升左右,每日服2~3次。 评 芹菜,甘苦,凉,归脾、胃、肝经。具有平肝清热,祛风利湿之功,...

  • 产后头痛 养护气血外避邪气

    产后头痛 养护气血外避邪气

    产后诸病中,产后头痛较为多发。其多发生于妇女小产或流产之后,往往伴有产后小腹疼痛不适、情绪异常等症状。 产后头痛是妇科常见病症,属于中医学“中产后病”范畴,其首载于东汉医家张仲景所著《金匮要略·妇人产后病脉证治》:“新产血虚,多汗出,喜中风,故令病痉;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郁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难。”其中“郁冒”即包括头痛在内,说明了妇人产后营血津液亏虚的病理特点。东汉医家张仲景认为妇人产后头痛主要因于体虚失养,复感外...

  • 调和营卫气血治疗失眠

    调和营卫气血治疗失眠

    河北中医学院阎艳丽教授从事中医临床、教学以及科研40余载,擅用经方、时方于一身。对失眠的治疗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体系,并在失眠的辨证治疗上取得了理想的疗效。她认为失眠的主要病机是阴阳不交,阳不入阴,营卫失调,治疗要以脏腑辨证为本,调和营卫气血。笔者有幸随师学习,现简述阎艳丽教授治疗失眠的经验。 协调脏腑,辨证施治 阎艳丽治疗失眠,多定位于心、肝、脾、肾等脏腑,并强调辨证治病不可囿于一脏,而应注重相关脏腑调整。若病人烦琐之事过多,肝气郁而化火。肝火旺则易横逆犯脾或耗伤心血,心主血而藏...

  • 血管性老年痴呆的中医证治病案

    血管性老年痴呆的中医证治病案

    浅议从“脾胃虚则九窍不通”论治血管性痴呆 血管性痴呆是一种由缺血性、出血性脑血管疾病导致的获得性智力损害障碍。随着人口老龄化及脑血管疾病发生率升高,血管性痴呆患者数量也在日益增多。该病主要表现为认知、记忆、语言、视觉功能障碍,属于中医“呆病”“痴呆”等范畴。目前,西医尚缺乏特效治疗方法,多选用乙酰胆碱酯酶抑制剂及N-甲基-D-天冬氨酸(NMDA)受体拮抗药以改善患者认知功能[1]。 王晞星,系第4届国医大师,首届全国名中医,...

  • 颈性眩晕中医论治经验 方药益气活血通络

    颈性眩晕中医论治经验 方药益气活血通络

    颈性眩晕属“眩晕”范畴。全国名中医王新陆对于颈性眩晕的治疗取得了良好的临床疗效,现总结其诊治经验如下。 病因病机 络脉瘀阻王新陆在脑血辨证中首次提出脑病的发生应当首先责之于血浊,血浊是指精神因素、环境污染、不良的生活习惯等致病因素导致血液失去其清纯的状态或者血液循行紊乱,从而扰乱脏腑气机的一种不平衡的病理状态。由于血液浑浊,循行混乱,不思其道,浊血上逆,扰乱清府,则发为眩晕。 痰湿中阻过食肥甘,劳倦太过,损伤脾胃,脾胃运化功能失职,则聚湿生痰,痰湿内阻,上扰清窍...

  • 治疗失眠壮医养生法 壮医刮痧排毒疗法刺血疗法

    治疗失眠壮医养生法 壮医刮痧排毒疗法刺血疗法

    壮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概况 失眠,壮医称为“嫩卟叻”“年闹诺”,属壮医“龙路病”范畴,指因机能失调导致难以正常睡眠的一种疾病,为壮医内科常见病的优势病种之一[1]。当今社会,人们工作、生活压力较大,易引起失眠,影响其生活品质及工作质量,长期失眠会引发其他疾病或对原有疾病产生不良影响[2]。壮医临床运用养生法、内服经验方、刮痧排毒疗法、刺血疗法、穴位贴敷疗法等特色疗法治疗失眠,疗效颇佳。本文对壮医药治疗失眠的研究文献进行归类与总结,并做如...

  • 解胰十二指肠术后出血危情 大剂红参

    解胰十二指肠术后出血危情 大剂红参

    胰十二指肠切除手术复杂、切除范围广、涉及器官多、术后并发症多,是风险较高的外科手术之一。其术后出血发生率为2%~18%,导致的死亡率高达14%~38%。一旦发生出血,可行血管造影明确出血位置,选择内镜下止血或血管栓塞止血,对大量出血或止血后再次出血的患者及时手术探查。 患者住院时一般状况 患者李某,男,77岁,主因“黄疸1月余”于2015年7月15日入住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 患者1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身黄、目黄、小便黄,于当地医院行腹部增强CT示:胆道梗...

  • 以补脾之方药治疗出血 脾虚气虚可引起出血

    以补脾之方药治疗出血 脾虚气虚可引起出血

    脾主统血的源流 “脾主统血” 是脾藏象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现行的中医 教材中是指 “脾有统摄血液在经脉中流行, 防止溢出脉外的功 能” , 其应用主要体现在补脾益气之法治疗血证上, 其地位与 “脾主运化” 并列。 本文对古代医书中 “脾主统血” 的理论进行 了梳理, 追本溯源, 寻找其理论发展的轨迹, 以更好的应用于 临床。 脾虚气虚可引起出血 1.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内经》 )提出脾虚可致出 血 《内经...

  • 中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验案

    中医治疗流行性出血热验案

    伤津损肾(表里同病)症验案 郭某,女,26岁,1983年12月4日诊。诉前日受凉后而致发冷发烧。头疼四肢困乏无力,近2天病情加重,腰背疼痛、恶心呕吐、不能进食、头痛发热恶寒加重等。口干而渴,心烦燥。体温38.5℃,曾在乡村诊所诊疗无效而来就诊。见脉数有力,舌质红,苔薄白而微燥。体温38.5℃。化验:尿蛋白(++),白细胞(++),管型(+)。 诊断:风水(热邪侵袭,表里同病)。 治则:清热解毒,生津润燥。 处方:金银花15g,黄芩12g,连翘20g,栀子10g,麦冬15g,生...

  • 消化道大出血 产后大出血脱证脱证医案

    消化道大出血 产后大出血脱证脱证医案

    卢永兵主任医师是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广东省名中医。五十年来卢永兵多次用大剂量高丽参救治虚脱病人,屡屡奏效,可见中医传承经验之可贵。现介绍二例卢永兵在临床实践中用高丽参抢救大出血脱证病例,以飨读者。   消化道大出血脱证医案 1993年12月23日诊。邓某,男,78岁。刻诊:面色苍白,休克额汗,肛门出血如注,已输血4000毫升,呼吸微弱,四肢冷,脉微欲绝。 处方:高丽参50克,黄芪60克,仙鹤草、侧柏叶各30克,荆芥炭15克,田七20克。嘱立即煎后鼻饲,傍晚巡诊,病者血止神清。再调治一周出院...

  • 腹痛(气滞血瘀)通络止痛处方

    腹痛(气滞血瘀)通络止痛处方

    虚实   李春生常以脉诊、腹诊与触诊来决定虚实,以脉之虚实、痛之拒按与喜按以分之,以病位、标本缓急、寒热、虚实等传统中医经典思维为根据,并参考西医检查报告,受益良多。   患者曾某某,女,36岁。2014年12月31日初诊。诉左下腹冷痛已3年余,呈隐痛不移,热敷及揉按舒服,腹不胀,急躁易怒,月经量少。既往患桥本氏病。曾多方治疗,未能止痛。   检查:舌淡紫,苔白,边有齿痕,脉细缓。左腹股沟中点有明显压痛,未扪到包块。   诊断:腹痛(气滞血瘀)。   治则:活血祛瘀...

  • 肠痈,肠道湿热,阻滞气血,验方案

    肠痈,肠道湿热,阻滞气血,验方案

    李某,女,54岁,2005年10月12日初诊。右半结肠癌术后4个半月,T2N0M0(癌症中期远近淋巴没搬运)。病理:高分解腺癌,达浅肌层。淋巴结搬运0/12,口服希罗达。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史。刻见患者体质尚可,自述胃口尚可,有时口干,饮水不多,有时腹胀,大便每日3次,有时有黏液,时干时稀,有下坠感,小便赤。舌红,苔黄腻,脉沉细。 诊断:(肠道湿热,阻滞气血)肠痈。 治则:清利湿热,调度气血,软坚散结。 方药:芍药汤化裁:黄芩10g,黄连10g,广木香10g,当归10g,焦槟榔15g,杭...

  • 腹痛,理血行气方药

    腹痛,理血行气方药

    许女,38岁,1974年5月2日诊。患者自述不善言谈,常因小事易郁怒。近一个月来发现上腹有一较硬肿块,触之苦楚。五天前曾发烧,尿色红,经医治热退,尿变淡黄,前天心前区突发苦楚,难以忍受,疼时向脊背放射,约1小时苦楚缓解,如此发生,1日3次,缓解后全身不适,厌恶吐逆,不能进食,大便溏,每日1次,今日来医院途中,苦楚复作,较前2天发生为重,疼时吐逆黄色酸水。脉沉弦无力,舌质红、苔薄白而腻。体温36.1℃,苦楚面容,两眼窝轻度下陷。腹部平软,肝下界在右肋下三横指处可触及,质较硬。剑突下突起,鸿沟不清,拒按,脐右上方有一鸿...

  • 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医案

    上消化道大出血休克医案

    当今还有少数人认为中医只能看四时感冒病、慢性病,不能治急重病,这是一种偏见。他们不了解中医史,也未看到中医师救治急重病人。许多中医名家就是因为治愈急重病而名噪一方的,如汉代医圣张仲景就是治急重病而千古流芳的中医名家,后来把经验著成《伤寒论》《金匮要略》二部巨著,至今仍是中医药院校的教材。 广东省名中医卢永兵出身于中医世家,少年时父亲就亲传救治毒蛇咬伤的秘方给他。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习6年至临床工作50多年,时时得到恩师邓铁涛、罗元恺教授的热情传承,医术日臻,琴心剑胆救治许多危重病而名扬一方。现介绍几则纪实医...

  • 春寒老胃病高血压易发作 推荐中医方法

    春寒老胃病高血压易发作 推荐中医方法

    北京前几天居然下雨了! 最近这乍暖还寒、时高时低的气温 老让人觉得计划赶不上变化~ 比如刚脱掉秋裤,就发现今天又要降温了 重新穿上羽绒服,却发现一整天阳光普照 这"前春暖,后春寒"的善变天气 就是通常咱们所说的"倒春寒" 说起倒春寒 大家可要提高警惕了 很有可能你就是倒春寒里 最容易受伤的那类人 1 高血压患者 警惕中风、心梗偷袭 对高血压患者来说,春暖花开,原本应是一个较为“安全”的季节,但是...

  • 主治胃出血验方三七郁金汤

    主治胃出血验方三七郁金汤

    三七郁金汤 处方组成:三七7~10g,郁金、熟大黄、牛膝各10g。 用法用量:水煎服,每天1剂,每剂水煎2次,分服。 加减:如虚脱者,加人参;呕逆噫气者,加代赭石;胃痛严重且胀者,加檀香或降香;痛连两胁者,加川楝、白芍;烦满者,加炒山栀;胃脘虚冷者,加砂仁;胃阴虚、舌光无苔者,加石斛或茅根。 宜忌:血止之后,应注意调理脾胃以善后。 功能主治:主治胃出血,以呕血、黑便为主要特征,投之屡效。对于体实血证,则其效更著。 病例验证:胡某,男,60岁。有慢性胃炎病史已5年...

  • 治疑难顽疾 经前泄泻便血 肿胀重症

    治疑难顽疾 经前泄泻便血 肿胀重症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熊继柏   疑难顽疾之所以难治,多是因病情复杂、诸症交织。面对疑难顽疾,能够透过表象,分析病证本质,抓住根本,然后对证用方,往往药到病除。   经前泄泻便血   经前泄泻便血是妇科病,有个病人月经前大便下血、大便溏泻,已经10多年了,在西医院多次诊断的结论都是乙状结肠炎。每逢月经前一个星期之内拉肚子,大便溏泻,接着就是下血,血色偏淡红一点,但还是红色。张仲景《金匮要略》云:近血是湿热,用赤小豆当归散;远血是脾经的虚寒,用黄土汤。   病人当时一讲经前大...

  • 苍术加地榆用治风湿搏结肠风下血者

    苍术加地榆用治风湿搏结肠风下血者

    苍术——地榆 【配对奥妙】苍术味辛性温,善走气分,有燥湿祛风、消风止痒之 功;地榆具清热凉m、止消肿之功,为治肠风便肌之佳品。二药寒温 并用,气无偏盛之害,而有燥湿祛风、消肿止血之能,用治风湿搏结肠 风下血者,可收药到病除之佳效。 【临床应用】 肠风脏毒下血,便前出血,或便后出血,或粪中带 血,血色鲜红或紫暗者。 【用量用法】苍术:6~10克;地榆:10~15克。 【名医经验】 1.刘完素:地榆汤,以苍术(去皮)四两,地榆二两, 上切碎,煎至七分,食前多服除根。治疗:久病肠风,痛痒...

  •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 组成方解

    主治慢性萎缩性胃炎气虚血瘀证 组成方解

    单兆伟,1940年出生,江苏省中医院主任中医师,南京中医药大学博士生导师,首届全国名中医,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师从孟河医派传人张泽生和国医大师徐景藩,长期从事脾胃病疑难病的证治研究,主要论著有《中医临证与方药运用心得》《实用中医消化病学》《中医胃肠病学》《孟河医派传人:单兆伟医疗经验集》等。 组成:黄芪20g,玉竹15g,麦冬15g,白术10g,法半夏6g,薏苡仁15g,黄芩10g,仙鹤草15g,浙贝母10g,莪术10g,白花蛇舌草15g。 功能:健脾益气养阴、清热活血化瘀...

  • 立行血调气治痢法

    立行血调气治痢法

    《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卷二·泻痢论》载芍药汤治湿热痢,症见腹痛便脓血,赤白相兼,里急后重等。方由芍药、当归、木香、槟榔、大黄、黄芩、黄连、炙甘草、肉桂组成,笔者将从两方面分析其配伍规律。 源于《伤寒论》 《伤寒论》葛根芩连汤原治太阳误下,里热挟表下利之证,方中葛根轻清以解肌,黄芩、黄连苦寒以清热燥湿,甘草甘平以和中,共奏清肠解肌之效,然方中葛根一味,具解肌与升阳之效,吴仪洛言其为治“清气下陷泄泻之圣药”,故葛根芩连汤既可用于表邪不解湿热下利证,...

  • 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

    益气温阳活血化瘀法论治特发性肺纤维化合并肺动脉高压

    2011 年发布的 《特发性肺纤维化诊断和治疗 指南》中将特发性肺纤维化 ( idiopathic pulmonary fibrosis,IPF) 定义为原因不明、出现于成人、局 限于肺的进行性致纤维化性的间质性肺炎,其组织 病理学和放射学表现为普通型间质性肺炎 [1 ] 。IPF 后期可出现多种并发症,其中 IPF 合并肺动脉高压 ( pulmonary hypertension,PH) 是较为严重的并发 症之一。IPF 相关的 PH 发病机制大致可分为两 类 [2 ] ,一类与肺纤维化进展程度相关,称为继发 性...

  • 血虚致喘的理论探讨

    血虚致喘的理论探讨

    喘证是以呼吸困难,甚至张口抬肩、鼻翼煽 动、不能平卧为特征的一种肺系疾病,多因六淫外 感、七情所伤、饮食劳倦、痰热内蕴以及水饮潴留 等引起,发病的关键在于肺、脾、肾等脏腑功能失 调,导致肺气上逆所致。血虚是指阴血亏虚,不能 濡养脏腑、经络,以面、睑、唇、舌色淡白,脉细 为主要临床表现,可伴头晕眼花、心悸健忘、失眠 多梦、手足发麻、妇女月经量少色淡等症状。在血 虚致喘方面,古代医家并没有详细阐明、解释其疾 病发生机理,而多认为因虚致喘多以气虚为主,累 及脏腑多在肺肾,与心、脾、胃相关。本文试从中 医学对血虚致喘的认识...

  • 清热凉血健脾养阴法治愈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清热凉血健脾养阴法治愈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

    肺含铁血黄素沉着症是一种原因尚不明了的疾病,其病变特征为肺泡毛细血管出血,血红蛋白分解后形成的以含铁血黄素形成沉着在肺泡间质,最后导致肺纤维化。发病年龄主要在儿童期,初发年龄多数在婴幼儿及学龄前。发病机制可能与自身免疫有关,但具体环节尚不清楚。现举一例,与大家分享。 典型病例 患者高某,男,5岁。 初诊:1987年4月6日(父母代诉)。发热、咯血反复发作四月余。患者于1986年10月初次发作,无明显诱因突发咳嗽、咯血伴发热。咳嗽频作,痰黏,内有粉红色血液,其中两次咯血量大,第2次出血较...

  • 自血穴位疗法治疗硬皮性间质性肺炎

    自血穴位疗法治疗硬皮性间质性肺炎

    硬皮病(SSc)是一种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和纤维化为特征的全身性自身免疫病,除皮肤受累外,也可影响心、肺和消化道等内脏器官,其中肺间质病变是 SSc 最常见脏器损伤。临床上以运动时气短、活动耐受量减低和干咳为主要症状。目前,硬皮病相关间质性肺炎(SSc-TLD)的治疗尚缺乏统一的方法。自血穴位注射作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临床已广泛运用于治疗肺疾病,笔者采用自血穴位疗法治疗硬皮性间质性肺炎1例,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患者男,34岁,因“双手指皮肤僵硬,握拳困难4年,气...

  • 肺血虚导致哮喘病机变化 临床肺血虚所致哮喘的认识

    肺血虚导致哮喘病机变化 临床肺血虚所致哮喘的认识

    浅析血虚致哮 支气管哮喘是呼吸内科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其病因病机历代医家多责之于痰,如朱丹溪言:“哮喘专主于痰”;而虚多责之于肺、脾气虚,肾阴虚、肾阳虚。笔者在前期的研究中提出了肺生血、肺亦为血脏[1,2]及肺血虚的存在性[3]等观点,根据临床实践及历代中医文献记载,发现肺血虚亦可导致哮喘的发生,从而丰富了支气管哮喘的中医病机理论。 历代医家对肺血虚致哮的论述 对于血虚致哮,历代医家亦多有论述。宋代王协中云:“哮喘一证,古无良方,盖因其病有痰有火,有血虚,...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