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 第4页
-
春节吃撑吃伤 健脾消食小能手:山楂
春节期间大家都忙着走亲访友,大小聚会也接踵而来,往往会吃得太油腻,造成有些人积食、食欲减退,出现“一顿吃伤,十顿喝汤”的现象。那么怎样在品尝美食一饱口福的同时又能避免吃撑吃伤呢?下面给大家推荐一个健脾消食小能手-山楂。 山楂又称山里果、山里红,为蔷薇科植物山里红或山楂的干燥成熟果实。花白色,果实近球形,红色,味酸甜。我国河北、山东、山西等地均有栽培。品种亦有不同,以个大、肉酸者为佳。山楂亦食亦药亦果,可生吃或作果脯果糕,干制后可入药。山楂具有消食健胃,行气散瘀,化浊降脂的功效,对治疗肉食积滞,胃脘...
-
正确压腿健身防衰老
俗话说“人老腿先老”,所以很多老年人都非常重视加强腿的锻炼,随便找个栏杆,把腿往上一搭,聊着天就开始压腿了。但许多中老年人不经常锻炼,筋骨比较僵硬,肌肉弹性差,关节已经退行性改变,如果压腿的角度没有把握好,很容易造成腿部关节受伤。 初练者压腿的高度最好选择髋关节高度以下,约45 度左右。这个角度髋关节在自然的生理状态,对老人而言也较容易达到,不容易摔倒和对关节造成损伤。压过一段时间,关节活动开了,头就能轻松地碰到腿了,这个时候再增加高度才比较稳妥。经常正确压腿,能改善身体状况,延缓器官的衰老,起到健身的效果。正压腿...
-
下肢经络通健康操促长寿
古人云“竹从叶上枯,人从脚上老;天天千步走,药铺不用找”。这是古人留下的生活经验,对我们健康长寿很有启迪。人的衰老从腿脚开始,到了一定年纪,便会行动不便。因此,必须勤于动脚动腿,保持腿脚经络畅通。 天天按摩脚脚心是肾经涌泉穴的部位,手心是心包经劳宫穴的部位。天天用手掌磨擦脚心至脚心发热,有健肾理气之功效。古书《八股杂锦歌》中也讲摩热脚心能健步。方法:每天晚上先用热水泡脚后,用左手握住左脚趾,用右手心搓左脚心,来回搓100次,以脚心发热为度。然后再换右脚搓之。每天一次。 步行不可少步行是一种简单方便的锻炼方法...
-
滋阴 扶阳 补肾 健脾
滋阴 老年人多脏腑功能衰退,气血不足,易患阴虚阳亢之病。老人滋阴宜用黄精、天冬、生地、枸杞子等。这些药物的食用方法是,每次取10克,洗净之后加水煮烂后服用,或者与大米、肉类等一起煮粥、炖汤食用。扶阳 中医学认为,阳气是生命的动力,又是抗病的力量。古人认为,阳气犹如天上的太阳,一旦损失则会折寿。因此老年人重视扶阳是重要的保健措施。人参、肉桂、干姜等,都是扶阳所用的良药。注意补阳时要配合滋阴药物,两者相互补充,才能取得较好的疗效。以上药物服用的方法是,每次取1—3克,研末后加入米粥或者肉汤中炖煮食用即可。 补肾 古人认...
-
玄鉴导引法保健康
玄鉴导引法是一套由13节动功组成的自我锻炼保健方法,通过按摩、导引,能行气血、利关节,达到防病治病的目的。 1.盘坐,两手十指交叉放在脑后,掌心贴在枕骨处,拉头并向前俯身,使额头尽量着地,保持 5--6秒钟,然后还原。反复做5 次。可改善短气症状。 2.盘坐,右手指放在左手心上,左手用力向后扳右手指,维持 5-6秒钟,然后还原,反复5次。接着左右手交换,再做5次。可改善腹胀腹痛症状。 3.盘坐,左手上举指向房顶,右手五指撑地,左腿伸展,左脚外展尽量伸直,维持5-6秒钟,然后还原,反复做5次。接着左右交换,再做5次。...
-
百岁作家老人健康有方长寿秘诀
罗洪是位成名于上世纪30年代的女作家,她笔耕不辍,先后出版了 10多部短篇小说集,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十大女作家之一”。 102岁的罗洪精神矍铄,行动自如。她的长寿得益于心境平静,宠辱不惊。她自己表示:“现在养生话题对中老年人颇有吸引力。只是我谈不出。我觉得自己的处世平淡,日常起居亦平常,更以平静的心态面对生活,宽容的态度与人交往。” 晚年的罗洪过着平静而有序的生活。每天早晨5 点起床、洗漱完毕后,准时收听6点的早新闻,然后就开始读报、看书。 罗洪说,要长寿就要多动脑、多运动。由于职业习惯,平时坐着看书写作时间较...
-
夏日养生 健脾化湿 自制红豆沙
夏日养生,健脾化湿很重要,健脾讲究减酸增甘,以健脾气。中医认为,脾是五谷化生之处,脾好才能消化好,才能胃口好,才能身体倍棒。所以不妨吃一些健脾化湿的食物,比如红豆这样的豆类,更是首选食物哦!不妨试试自制红豆沙吧! 食材:赤小豆400克,冰糖100克,猪油80克 做法: 赤小豆浸泡至少2个小时,放入高压锅,加适量清水煮至豆子煮烂后,用勺子背将红豆碾碎压烂,根据自己的口味放入白砂糖或者冰糖,加入适当猪油充分搅拌混合,等豆子中所有水分蒸干后,即可关火盛出。红豆沙可以放入冰箱中冰镇后或者趁热...
-
健脾补气药 行气和胃药
凡脾胃功能不佳的人,常常表现为面黄肌瘦、五脏不安、食欲不振、睡眠不佳,这些令人头疼的症状,都可能出现。若脾胃出现病变,身体健康便会受到影响。治疗脾胃病,中医也很在行。今且分享一位老中医治疗脾胃病的常用方药! 选方用药师古不泥古,仲景之重胃气、建中气的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经验方建中失笑散即化裁于《伤寒论》小建中汤;金元时期李东垣重视脾气升发一面,用药轻灵,健脾益气药的使用亦多药量不大,补而不滞。经验方加减薏苡竹叶散即化裁于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中湿热相关内容。古人的经验虽然宝贵,但在临床应用时,又灵活化...
-
甘草 健脾益气解百毒
中医认为,甘草味甘甜,性平和,入心、脾、肺、胃四经。生用偏凉,可泻火解毒、缓急止痛;炙用偏温,能散表寒、补中益气。此外,甘草还善于调和药性,解百药之毒,同热药用之可解热,同寒药用之可祛寒,补而不峻、泻而不速。其趋向可内可外、可上可下,有升降浮沉之势,堪称药中之良相。 甘草蜜枣汤:蜜枣10枚,生甘草6克。共放入砂锅内,加水2碗,煮至1碗(约300毫升),去渣饮服,每日2次。具有补中益气、润肺止咳的功效,常用于治疗慢性支气管炎所致的咳嗽、咽干喉痛等症。 绿豆甘草汤:绿豆100克,生甘草10克。水煎服,每日1...
-
正确健脾抗衰老
“心、肝、脾、肺、肾”,中医里所指的五脏都各司其职,各管一摊,几乎身体每一部分的问题都能最终归结到这五脏上。据《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所载,“四季脾旺不受邪”一句明确指出脾在一年四季中对抗御外邪起着重要作用,即现代医学所谓的“免疫功能”。这一点是其他脏腑所不能比的。 衰老与脾虚的关系密切,如能正确健脾,则能起到一定的抗衰老作用。比如,患有慢性胃炎、慢性肠炎、消化性溃疡病,辨证属于脾气虚或脾阳虚者,往往伴有不同程度的性功能减退。经健脾治疗后,临床发现,不仅患者消化系统症状消除或减轻,性功能也有明显的提高。 所以,...
-
脚趾屈伸健脾胃
伏天常暑热兼湿,热蒸腠理开泄,出汗较多,损伤阳气;湿更会阻滞脾阳,加之此时人们喜食生冷寒凉之物,常常出现脾胃的问题。尤其是老人本就消化吸收能力已衰退,再受到暑热湿邪的入侵,更易使脾胃受损,出现腹痛、腹泻、便秘、食欲不振、恶心等症状。中医认为人的第二和第三脚趾与肠胃有关。因此,经常活动它们可以达到健胃的目的。 活动脚趾的方法非常简单,最常见又有效的有以下几种: (1)脚趾抓地。站立或坐姿,将双脚放平,紧贴地面,与肩同宽,连续做脚趾抓地动作 60-90次。做此动作时,可赤脚或穿柔软平底鞋,每日可重复多次。 (2)脚趾...
-
健脾行气佳肴:砂仁鳝鱼丝
材料:鳝鱼0.5公斤,砂仁5克,食盐、料酒、葱、姜各适量。 制作方法:蒜剁成末;砂仁(布包)放在锅里水煮取汁备用。将鳝鱼切成丝放在碗里,再加入葱丝、姜丝、料酒、盐,搅拌均匀,放人蒸锅里用大火蒸15分钟,然后将鳝丝里的葱姜丝择出,将鳝丝盛人盘中。这时候,将少量的油放人锅里爆炒蒜末,待炒出蒜香味以后加入备好的砂仁汁和适量清水,汤浓缩后浇在鳝丝上即可。 健康提示:砂仁鳝鱼丝具有健脾胃,行气的功效,适合平时脾胃功能不好引起的消化不良、气血不足人群食用。而在夏季由于气候特点,健康人也容易出现厌食、食欲不振等情况,此时也可以食...
-
缪氏资生方——慈禧健脾膏
曾治天台姚女士,形体消瘦,纳差,进食稍多则胃中不适,还会出现恶心、呕吐,长年不能吃主食;睡眠差,梦多;行走无力,稍走则疲乏需要坐下来休息;手足不温,背冷,大便不爽,长年尿隐血。舌苔薄,舌质暗,脉细数。辨为劳损之甚,调治从脾胃着手,以资生丸为主方加减。 资生丸出自明代名医缪仲醇,是用于消食健脾的调补方。明代医家王肯堂曾在《证治准绳》介绍:“余初识缪仲淳时,见袖中出弹丸咀嚼,问之,曰:得之秘传,名资生丸,饥者服之饱,饱者服之饥。” 王肯堂在一次酒足饭饱后试着服用,第二天确实一点积滞的感觉都没有。...
-
按摩腹部 胃健脾康
腹部脏器主要有 肝、胆、胰、脾、胃、大 肠、小肠、膀胱等,这 些器官功能正常,整 个机体功能才能旺 盛。自我按摩腹部,可 疏通气机,增进食欲, 帮助消化吸收,对人 体的健康非常重要。 揉上腹:以一手 掌之大鱼际,紧贴于 脐上4寸中脘穴处,按 顺时针方向旋转揉 动,用力要均匀柔和, 不宜太重,持续揉按 2~5分钟。此法可健 胃和中,疏通腑气,扶 脾运化。揉中腹:用一手 之掌心紧贴于肚脐神 阙穴处,另一手按在前面手的手背上,做顺时针方向旋转揉动,动作由慢渐快,力度要均匀柔和,连续揉按2- 5分钟,每日1次。可帮助消化...
-
中医“湿邪为患”健脾化湿升清 夏不盹
俗语有云:“春困、秋乏、夏打盹,睡不醒的冬三月”。夏天容易困倦,在医学上是有个名称的,叫做“夏季倦怠症”,可能因天气炎热,雨水较多,水气蒸发快,空气湿度大,引致中医所谓的“湿邪为患”。湿邪为患,最易阻遏脾阳,使清气不升,精微物质不能上承脑部,出现疲倦、昏昏欲睡的状态。通过健脾化湿升清的按摩方法,就可以改善上述症状。1.取坐位,用左手手掌或右手手掌以中脘穴(脐上4 寸)为中心,顺时针方向对上腹部进行’ 旋摩100次。2.取坐位,两手重叠,右手掌心贴于脐上,左手掌心贴于右手的手背,两手均匀用力,顺时针方向、由脐向腹部四...
-
脾胃病 病在胃而关乎脾 健脾当和胃
脾胃病是临床中最常见的疾病之一,病在胃而关乎脾,盖脾与胃同居中焦,通过胃纳致脾运、脾升胃降、脾燥胃湿(润)功能的协调完成对水谷的纳化、谷精的输转以化生气血。脾胃病的发生是脾胃的纳与化、升与降、燥与湿失衡而引起的病证,调治脾胃病以纠其偏,以平为期。但病位有在胃在脾之偏重,病性有实与虚之异,病势有逆与滞之不同,治病以求其平,贵在用药适中,用药不及不能纠其偏,若用药太过反伤其正,亦可致偏。 【健脾当和胃,燥湿防伤津】 胃为市,主纳谷消食,脾为使,主转谷化精,脾胃纳化相助以完成消化功能。脾转谷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