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子 第37页

子 第37页

  • 排卵期子宫出血病(秘方数:3)

    排卵期子宫出血病(秘方数:3)

    二次月经期间,在基础体温上升前后子宫少量出血称排卵期子宫出血,有时伴轻度下腹疼痛。其出血原因可能是由于排卵时卵泡破裂、血液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所致。治疗一般作对症处理,出血量少时也可不予处理。排卵期子宫出血的诊断,其出血发生在有排卵期者,出血来自宫腔,基础体温与出血时间的关系及盆腔检查阴性可作诊断依据。排卵期子宫出血与祖国医学文献中的“月经先期”、“赤白带下”有相似之处,但本症特征出血时间有规律性,它与脏腑功能和冲任失调有关,与肾亏郁热关系尤为密切,月经以后,肾气逐渐蓄积...

  • 甘草附子汤“祛风祛湿”和“大补脾肾之阳”

    甘草附子汤“祛风祛湿”和“大补脾肾之阳”

    甘草附子汤证出仲景公之《伤寒论》第175条,原文:“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此方古今医家注者颇多,但意见不甚统一,刘渡舟先生在临床实践中,运用该方治验许多,从理论上对该方进行了提炼,见识非凡。 《黄帝内经》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寒邪搏于外,凝滞而收引,致使经脉不得通,关节烦疼,掣痛;湿邪黏腻,无阳而不化,滞留于关节之间,故关节难以屈伸;风湿在外,营卫失调,...

  • 男性乳房发育症【周子容方】

    男性乳房发育症【周子容方】

    【辨证】肝郁血虚,痰凝气滞。【治法】疏肝养血,通络化痰。【方名】乳癖消方。【组成】丹参18克,麦芽18克,白芍12克,首乌12克,淮山药12克,当归9克,党参9克,香附9克,女贞子15克。【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日服2次。【出处】周子容方。...

  • 子宫肌炎(秘方数:5)

    子宫肌炎(秘方数:5)

    炎症从子宫内膜波及到子宫体,深达子宫肌层,使子宫充血、水肿,甚则化脓、坏死,称为子宫肌炎。子宫肌炎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子宫肌炎临床主要表现为发热、腹痛、腰骶酸痛、白带增多、下腹下坠感等;慢性子宫肌炎临床主要表现为下腹隐痛、月经不规则、带下增多等。慢性子宫肌炎多由急性子宫肌炎转化而来。西医认为本病发生的原因多由于流产、分娩,或子宫腔手术不洁,或不洁的妇科检查,或经期性交,或子宫内膜息肉坏死等原因招致细菌的感染而引起的内膜炎症,炎症严重,波及子宫肌层而致本病。本病的诊断是依据发热、腹痛、带下增多的病史,同时妇科检查:...

  • 子宫预癌(秘方数:23)

    子宫预癌(秘方数:23)

    子宫预癌早期无症状,普查时发现宫颈癌,典型症状为,一是阴道分泌物增多呈水样,米汤样,脓血体伴异味;二是阴道不规则出血,开始少量,接触性出血或大便后出血,继而出血持续甚至大出血;三是疼痛,腰骶疼痛,下肢肿胀疼痛;四是尿频、尿急、血尿及肛门坠胀、便血及大便困难;五是消瘦,贫血。本病临床常用的偏方、验方主要如下。 [方一] 败酱草30克,土贝母15克,土茯苓、金银花各20克,炒槐花15克,半枝莲、夏枯草各30克,川楝子炭15克,灵脂炭10克,青皮15克,生薏仁30克,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服。 本方出自1984年《上...

  • 子宫颈炎(秘方数:10)

    子宫颈炎(秘方数:10)

    子宫颈在阴道内因受物理(如外伤、分娩时产伤)化学(如强酸、强碱)、生物(如细菌、病毒及其毒素)的影响与侵袭,或身体虚弱带下增多,宫颈受到刺激而引起宫颈发炎,称为子宫颈炎。子宫颈炎有急、慢性之分,急性子宫颈炎起病急,常有发热、腹痛、脓性带下等症状,常与急性阴道炎、尿道炎、急性子宫内膜炎等并存;慢性子宫颈炎主要症状为带下增多,有的有腰痛、下腹坠胀、痛经等症,病程日久有的会引起月经不调、不孕等病变。子宫颈炎由于慢性炎症的长期刺激,会造成子宫颈肥大、子宫颈息肉等。本病诊断主要依据糜烂面积的大小,分为轻、中、重三度,可见有充...

  •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

    大黄附子细辛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第十》:“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宜温药下之,以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细辛汤是开温下法之先河的方剂,后世之温脾汤即以该方加减而成。 大黄附子细辛汤是论述寒实内结证治的处方。《医宗金鉴·订正仲景全书金匮要略注》一语道破天机:“腹满而痛,脾实邪也;胁下满痛,肝实邪也;发热若脉数大,胃热实邪也。今脉紧弦,脾寒实邪也,当以温药下之,故以大黄附子汤下其寒实。方中佐细辛者,以散其肝邪,此下肝脾寒...

  • 子宫颈癌(秘方数:17)

    子宫颈癌(秘方数:17)

    本病是通常发生在宫颈阴道部或移行带的鳞状上皮细胞及颈管内膜的柱状上皮细胞交界处的恶性肿瘤,是妇女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宫颈癌的发展大多都是由癌前病变(不典型增生)→原位癌→浸润癌,但不是所有的宫颈癌均存在不典型增生,或者所有的不典型增生均将发展为癌。临床表现在早期,一般没有症状,或仅在阴道检查时,可见表浅的糜烂。一旦出现症状,多已达中、晚期。常见的症状是白带增多和阴道出血。白带可为浆液性、米汤样或洗肉水样,可有恶臭味。阴道出血开始多见于性交或检查后,量常少而能自止;以后则可能有经期间或绝经后少...

  • 冲和汤治术后发热 附子汤治畏风怕冷

    冲和汤治术后发热 附子汤治畏风怕冷

    冲和汤治术后发热验案一则 李某某,男,85岁。患者2022年1月28日在家摔倒,致左髋部疼痛、活动受限,被诊断为左股骨近端骨折。既往有脑梗死后遗症6年余。2月6日行左股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加钢丝捆扎术。术后最高体温达38℃左右,2月21日请外院西医会诊,建议给予头孢噻肟钠和左氧氟沙星注射液静脉点滴,联合吸入氨溴索、硫酸庆大霉素及硫酸特布他林注射液,治疗后体温下降至37℃左右,2月28日下午邀请笔者会诊。刻诊:发热时发时止,发时伴躁动、多言,纳、寐可,二便调,舌质淡,苔白,脉弦细。形体偏瘦,伤口愈合良好,双肺...

  • 王氏伤科(王子平)(秘方数:19)

    王氏伤科(王子平)(秘方数:19)

    王子平(1881-1973),回族,河北沧州人。我国著名武术家、伤科专家。王氏对中医伤科正骨医术博采众长,兼收并蓄,在手法方面的特点是熔擒拿、点穴手法与正骨理筋手法于一炉,提倡手法与练功的有机结合;在药物治疗方面,既强调辨证施治,又重视单方、验方的作用。他全面地继承了武术伤科学流派的技术,并且通过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使王氏伤科在我国中医伤科学术界独树一帜,卓有声誉。解放后,王氏曾任第一届全国武术协会副主席,上海中医学会理事,上海伤科学会副主任委员,上海市人大代表,市政协会员,市民委委员,并任上海伊斯兰教协会副主任,上...

  • 无精子症(秘方数:5)

    无精子症(秘方数:5)

    无精子症: 无精子症乃因部分男子由于精细管发育不良或机能减退,或遗传、感染因素等所致精液中无精子的一种男性疾病。通常多在婚后不育或性功能障碍就诊时检查精液被发现。精子为精细管制造并由输精管输出,当精细管发生病变或输精管障碍时,无精子症便由此而成。精细管机能减退,最常见为精细管有灶性或弥漫性程度不等的透明变性,间质细胞增生并可集聚成堆,睾丸小,乳房大,精液中精子减少,甚至无精子,精子形态及活动力亦不正常。精细管发育不良指精细管上皮细胞不发育,仅存支持细胞,间质细胞发育亦无缺,第二性征正常,但睾丸小,精液无精子。无精子...

  • 子宫内膜炎(秘方数:5)

    子宫内膜炎(秘方数:5)

    致病菌侵袭子宫内膜而引起的子宫内膜炎症称子宫内膜炎,有急性与慢性之分。急性子宫内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病起高热、寒战,汗出增多.腹痛下坠,带下增多,色呈黄脓状或脓血状,夹臭味,如发生在产后,则恶露呈泥土色。慢性子宫内膜炎的主要临床表现为带下增多,质稀薄,色淡黄或呈血性,月经量增多,且行经期延长,下腹部疼痛,伴下坠感,经行腹痛等,慢性子宫内膜炎较少见。西医认为本病的发生是分娩或流产时胎膜早破,或胎膜、胎盘残留,或宫腔手术消毒不严,或不洁的妇科检查,或经期性交,或子宫内膜坏死、内膜息肉坏死等原因,招致致病菌感染,使子宫内...

  • 子宫内膜异位症(秘方数:6)
  • 子宫肌瘤(秘方数:11)

    子宫肌瘤(秘方数:11)

    子宫肌瘤主要由不成熟的子宫平滑肌细胞增生所致,故又称子宫平滑肌瘤。子宫肌瘤均自子宫肌层长出。当肌瘤为肌层包围时称肌壁间肌瘤;若向子宫浆膜面发展,突出于子宫表面,即称为浆膜下子宫肌瘤;当肌瘤向子宫腔发展,覆盖于子宫粘膜下,则称为粘膜下肌瘤。多数子宫肌瘤可无症状,仅于体检时被发现,但粘膜下肌瘤或较大的肌壁间肌瘤,可出现月经过多或淋漓不净;增大的子宫肌瘤亦可出现白带增多或邻近器官的压迫症状;肌瘤红色变性时或浆膜下肌瘤发生蒂扭转时,可发生剧烈月腹痛。此外,尚有1/3的患者可伴发不孕。一般认为子宫肌瘤的主要发病因素为长期大量...

  • 子宫脱垂(秘方数:11)

    子宫脱垂(秘方数:11)

    子宫脱垂是指子宫从正常位置沿阴道下降子宫颈外口达坐骨棘水平以下,甚至子宫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并常伴发阴道前、后壁膨出。本病多见子经产妇,与生育多有密切关系。临床上根据其脱垂的程度分为三度。Ⅰ度为子宫颈下垂到坐骨棘水平以下,不超越阴道口,距处女膜缘少于4厘米。Ⅱ度为子宫颈及部分子宫体脱出于阴道口外。Ⅲ度为子宫颈及子宫体全部脱出于阴道口外。临床表现为站立或劳动时会阴部下坠感,走路与劳累时腰酸加重。症状越明显,脱垂程度越重,尤其在经期盆腔瘀血,症状更加严重,还常伴月经过多;肿物自阴道脱出,初起当腹压增加时脱出,经休息或卧...

  • “睡眠呼吸暂停”苏子降气汤巧治

    “睡眠呼吸暂停”苏子降气汤巧治

    睡眠呼吸暂停是重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临床运用苏子降气汤治疗33例,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治疗睡眠呼吸暂停患者33例。其中男性16例,女性17例;40-65岁13例,65岁以上20例。鼾声响亮,反复憋醒28例;夜尿增多18例;盗汗17例;头目眩晕,肢体倦怠32例。其中有哮喘病史27例,有脑中风病史5例,BMI≥28者28例,高血压者10例,舌暗、苔白腻,脉濡者30例。 治疗方法:以苏子降气汤化裁:苏子、半夏、前胡、厚朴、肉桂、甘草、当归各6克。偏热者加桑叶、款冬花各6克,黄芩10克;偏寒者加杏仁、薏苡仁各2...

  • 庄子在强调养神 吐纳导引之法

    庄子在强调养神 吐纳导引之法

      春秋战国之世,养生思想丰富多彩,这些学说的产生与诸子峰起,百家争鸣有密切关系。老子、庄子提出的顺乎自然,返璞归真,清静无为的养生理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老子说:“见素抱朴,少思寡欲。”(《道德经》第19章)“清静为天下正。”(《道德经》第45章)推重纯素,持守质朴,竭力主张清而无欲,静而无为。庄子说得更明白:“夫恬淡寂寞,虚无无为,此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质也。”故曰:“纯粹而不杂,静一而不变,淡而无为,动而以天行,此养神之...

  • 庄子的养生之术有四

    庄子的养生之术有四

      我国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庄子早在二千多年前就认识到生老病死如同昼夜一样,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他以古人“不知悦生,不知恶死”的生死观为训,在生之年不寻欢作乐,空耗精力,也从不因为“老之将至”而畏惧死亡。庄子活到83岁,无疾而终,他的寿命比同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多了一倍多。总结起来,他的养生之术有四:   一是少私   他认为:“私”是万恶之源,百病之根。一个人如果私心满腹,遇事便会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思想上终日不得其安,久之必致形劳精...

  • 引经作用 药引子

    引经作用 药引子

      @仝小林北京   药引子,除引经作用而外,有的时候,就是点火器。火药安装完毕,只等待点火。如五苓散,用白术、泽泻、猪苓、茯苓利水,加一味桂枝,通阳化气,即此意也。   如阳明腑实,大承气服下后,有腑气丝毫不动者,其由何在?无缝隙故也。譬如,水满瓶中,无一丝丝空隙,倒亦不出。若欲打破此时僵局,给点空气,则水自流出。故视阳明腑实之来头,或舒肝,或通经,或提壶,或升降,加一味药引子,即可启动通腑之流程。   我常治顽固性水肿加提壶之药,在阳明腑实加升提之药,在中气下陷加下沉之药,在经络壅塞之证加通腑之...

  • 床边放橘子皮 可以化湿醒脾避秽开窍

    床边放橘子皮 可以化湿醒脾避秽开窍

    秋分节气之后,橘子大量上市,秋乏与秋燥的感觉会更加明显,建议大家在办公桌上或者卧室里床榻边放一些橘子皮。它清新的气味,能够刺激神经系统的兴奋,让人神清气爽,也能清除污浊的空气,美化室内的环境。 从中医的角度来说,橘子具有的芳香味,又可以化湿、醒脾、避秽、开窍。橘子除了具有醒脑开窍作用外,当感觉乏力、胃肠饱胀,不想吃东西时,适当闻闻橘子的清香,还可以缓解不适。橘子芳香的气味,还能够使人镇静安神,而橘子柔和的色彩,会给人温暖的感觉,因而把橘子放在床头,还有利于促进睡眠。 杨璞...

  • 雾霾伤肺 用儿童膏方给孩子调理

    雾霾伤肺 用儿童膏方给孩子调理

    最近天气干燥,容易伤肺,再加上多雾霾的天气,更使得肺燥津亏,尤其是肺脏娇弱的儿童。陕西省第二人民医院中医科专家组的中医专家们指出,如果孩子经常感冒,咳嗽,呼吸道感染,家长可以试试用儿童膏方给孩子调理。 记者:儿童膏方有哪些特色? 王新美:膏方通常治病兼补,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滥用补药会导致消化不良、性早熟等副反应,因此儿童的膏方主要是益气固表、健脾和胃、平补阴阳,用药温和,避免大补滋腻的药物。辅料多为莲子、山药、核桃仁、冰糖等食品,使药补食补相结合,香甜可口,小儿喜服。 记者:哪些孩子适合吃膏方?...

  • 养护阳气 驱除体内寒气 试试中药方子

    养护阳气 驱除体内寒气 试试中药方子

    近日,记者在医院儿科了解到,越来越多的孩子患上了感冒。南溪山医院中医科医生李俊达认为,家长要多给孩子去寒气,增强抵抗力。 按照中医的说法,孩子多为阳性体质,但是,李俊达却发现,很多孩子体质偏寒性,他们很容易出现感冒咳嗽。“都是‘冷’字惹的祸。”李俊达说,季节变换,天气变冷,外界因素过多地伤了孩子的阳气。体寒的宝宝要养护阳气,驱除体内寒气,可以试试下面两个方子,驱寒补气。 苏杏生姜粥 材料:紫苏子10克,苦杏仁10克,生姜5克,粳米60克。 制法:将...

  • 立冬吃什么 立冬养生吃饺子

    立冬吃什么 立冬养生吃饺子

      按我国传统民间习惯,“立冬”代表着冬季的开始。我国民间,有立冬补冬之习俗,更有“冬令进补,春天打虎”的俗语。每逢这个时候,人们都用不同的方式进补山珍野味,只有这样,才能抵御严寒的侵袭。因此,人们在这个进补的最佳时期进行食补,可以为抵御冬天的严寒补充元气。   栗子健脾强肾   “立冬”后,人体的气血开始收敛,这段时间食用栗子进补尤为适宜。栗子性味甘温,具有养胃健脾、补肾强筋、活血止血、止咳化痰的功效。特别适用脾胃虚寒引起的慢性腹...

  • 入秋干燥给孩子“降火”

    入秋干燥给孩子“降火”

    入秋后,天气干燥,人体会缺乏水分,出现通常所说的秋燥。宝宝的身体所含的水分比例比成人要高,所以更容易出现皮肤干燥、烂嘴角、喉咙疼痛、流鼻血、便秘、咳嗽等秋燥的表现。采取以下几项措施有助于给孩子“降火”: ●婴儿出生后最好母乳喂养。因为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既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又不会“上火”。 ●对母乳不足或采用人工喂养儿者,可在牛奶中加些奶糕,并多喂些水果汁;半岁以上的孩子应摄入含纤维素多的食物,每天多喂开水。宝宝一次喝不了太多水,可少量多次喂服。...

  • 搓搓脸 吸吸气 揉肚子

    搓搓脸 吸吸气 揉肚子

      忙了一天,洗个热水澡既能解乏,又助睡眠,如果顺便再做三个“小动作”,还能改善一些身体的小毛病,对健康大有裨益。   搓搓脸 此动作压力大的上班族可以一试。面部分布着很多表情肌和敏感神经。洗澡时搓搓脸,热水能更好地刺激这些神经,在摩擦和水温双重作用下,面部血管遇热扩张变粗,血液循环加快,舒展表情肌,促进新陈代谢,保持面部紧实红润,长期坚持可防止面神经炎、视力减退。方法是两手掌在面部上上下下揉搓,直到脸上发热为止。力度可以稍重一些,每秒一次,搓3~5下,每次不少于3分钟,干性皮肤的人...

  • 子时养生“胆经当令”

    子时养生“胆经当令”

    子时和午时这两个时间,是阴和阳各自达到极盛的时间。午时是阴阳交替的时间,人们最好处于休息状态,不要打扰人体的阴阳变化。在午时,人体的阳气最重.此时养生一‘定要注意血压方面的问题。尤其是高血压的人,千万不能在这个时间喝酒,更不能在这个时间生气,也最好不要干重体力活儿。因此,午时达到阳气之极,人体的气也升到了极至,如果此时喝酒、生气、干重体力活儿,很容易中风或者脑出血、鼻出血、眼尾出血。所以,对有高血压的病人来说,在这个时间段时吃降压药的效果是最好的。如果午时得不到很好的休息,还会有胸闷、脸红、四肢沉重...

  • 入伏的第一天 贴敷“三伏贴”的日子

    入伏的第一天 贴敷“三伏贴”的日子

    7月13日是入伏的第一天,也是第二次贴敷“三伏贴”的日子。桂林市中医医院针灸科主任王希琳提醒大家,为避免贴敷后出现不适,一定要注意以下事项。 1.贴敷时间成人不超过4~6小时,少儿及体质敏感者应酌减至2~4小时。 2.“三伏贴”所用药物为辛香之品,贴敷时间过长易起疱。若贴敷部位出现瘙痒、刺痛等症状时需立刻将贴敷药物去除,以免出现发疱现象;若出现小水疱,则保持贴敷部位皮肤干燥即可自行吸收;若出现较大水疱,可用消毒过的针刺破水疱,用消毒棉球吸干水疱中的渗出液,再用...

  • 忽冷忽热 捂孩子的脚、肚、背

    忽冷忽热 捂孩子的脚、肚、背

      今年春天,忽冷忽热,去幼儿园送孩子时,常听到不少家长抱怨“这天都不知道怎么给孩子穿衣服了!”   河南省中医院儿科李纬主任医师谈到,孩子比成人更应注意“春捂秋冻”。春天乍暖还寒,气候十分不稳定。且在万物复苏的季节,各种细菌、病毒也渐渐“复苏”,所以,春天也是多种传染病的高发季节。麻疹、风疹、流行性腮腺炎、水痘等常见的儿科呼吸道传染病极易在此季传播,而孩子的免疫力还不成熟。加减衣服不适当,容易生病。   在气候忽冷忽热的时节,要让...

    养生秘方 2024-03-07 8 0 孩子
  • 失眠健忘 试着服点柏子养心丸

    失眠健忘 试着服点柏子养心丸

    有些上了年纪的老人,时常出现失眠健忘、记忆力减退,或心悸气短、做事丢三落四等症状,建议这些老人可试着服点柏子养心丸,以改善其症状。 柏子养心丸是由炙黄芪、党参、当归、川芎、柏子仁、酸枣仁、远志(制)、五味子(蒸)、肉桂、茯苓、半夏曲、朱砂、炙甘草组成,是治疗气血不足,心神失养症的常用经典药物。该药具有补气、养血、安神的功效。临床用于心气虚寒、心悸易惊、精神恍惚、失眠多梦、健忘盗汗、舌红少苔等症的治疗。 注意事项:心火亢盛症或肝阳上亢者不宜使用;又因柏子养心丸含朱砂,故内服该药不可过量或长久服用,肝肾功能...

  •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起病六君子 送命二陈汤

      “六君子汤”是一中药汤剂,用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等六种草药煎熬而成。具有益气健脾,燥湿化痰的功效。“二陈汤”也是一剂中药汤头名,最早见于宋代《大平惠民和剂局方》,由法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组成。是一种能燥湿化痰、理气和中的中医药方。而二陈的由来是因配药时,选取半夏和陈皮应以陈旧者为佳,故名二陈汤。   这两服药本来是治病救人的良方,可是到了民国,却要了一个人的命。是呀!再好的药方,如果使用不当,的确容易害人。那这位被两服药方害死的人物是谁呢?...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