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子 第36页

子 第36页

  • 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愈自汗

    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愈自汗

      患者陈某,男,54岁。2009年5月11日初诊。自述于一个月前因胆石症胆绞痛而行胆囊切除手术。手术后至今经常全身出汗,日间出汗少些,夜间汗极多,湿透内衣、内裤。给予生脉饮口服液治疗1周余,未能止汗。刻诊:精神萎靡,全身汗出,尤以胸、腹及背部为甚,恶风畏寒,四肢厥冷且关节屈伸欠灵活。触诊患者胸、腹、背部皮肤有汗出,大便湿软,日2~3次。舌质淡,苔白,脉迟细。证属阳虚自汗,治宜温阳止汗,方用桂枝加附子汤加味治疗。处方:桂枝15克,白芍15克,炙甘草15克,生姜15克,大枣20克,炮附子15克,黄芪30克,白术1...

  • 大黄附子汤治胁痛腹痛

    大黄附子汤治胁痛腹痛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中说:“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大黄附子汤方药仅为三味:大黄三两,炮附子三枚,细辛二两,但配伍严谨,药比精当,既能温通寒饮里滞,又能清除阳明实热,是辨治寒邪蕴热,胁腹疼痛的良方。临床上对于急性阑尾炎、急性肠梗阻、胆囊炎、胆绞痛、慢性痢疾、尿毒症等疾病等属于寒热错杂,寒饮里实积滞者多有良效。   案1胁痛,腹痛(胆囊炎,胃炎)   任某某,男,42岁,腹部及右胁部胀痛1周,2011年10月22日初诊。患者...

  • 云南白药“保险子”的妙用

    云南白药“保险子”的妙用

    每瓶云南白药中都有一粒红色的小丸,中医称为“保险子”,是用来急救的。近年来,临床上发现保险子对以下疾病有治疗作用。 治急性乳腺炎:将云南白药与保险子丸共研细末,加入凡士林适量调为糊状,外敷于乳房肿胀处,敷料覆盖,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直到痊愈止。一般用药外敷3-4天肿块很快消散。可活血通络,消肿止痛。 治跌打损伤:取云南白药2-4克,加入食醋适量调为糊状,外敷于患处,再用伤湿止痛膏固定,隔天换药1次。同时口服保险子。一般用药5-7天可愈。可活血化瘀,消肿愈伤,通络止痛。 治肋软骨炎:取云南...

  • 茺蔚子配泽泻

    茺蔚子配泽泻

      来源经验药对。   应用茺蔚子活血利水,《本草经疏》言其“益肝行血……其气纯阳,辛走而不守,故除水气。……清肝散热和血,则头痛心烦俱解”。泽泻,长于行水,《本草汇言》言其“有固肾治水之功……能宣通内脏之湿,利水之主药”,二者合用,功专活血利水,常用于治疗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属水湿潴留,络脉瘀阻者。   心得治疗水湿潴留,络脉瘀阻型高血压,茺蔚子、泽泻常各用30克。   其他现代药理学研...

    秘方方剂 2024-03-07 8 0 泽泻
  • 太子参薄荷饮解毒滋肝肾

    太子参薄荷饮解毒滋肝肾

      总觉得觉不够睡,打不起精神,心头好像总藏着一把火,怎么办?   《素问》云:“夏三月,此谓蕃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夏季气温逐渐攀升,达到一年中最高的温度,人体内的心火容易过旺,心火旺盛会出现情绪急躁、失眠等症状。下面介绍1个茶疗方,可让您平安快乐地度过盛夏。   具体方法是:太子参5克,栀子、生地、甘草、白术、白茅根各3克,菊花、薄荷、绿茶各1克,知母、柴胡、金银花各2克。开水冲泡代茶饮,每日1剂,具有凉心肾、清热解毒、滋养肝肾的功效,男女老少皆宜。...

  •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三则

    麻黄附子细辛汤治验三则

      麻黄细辛附子汤出自《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第十一》301条:“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细辛附子汤主之。”方中麻黄发表散寒,附子强心肾之阳气助麻黄之发散,细辛搜剔、温散深入十二经之寒邪。本方药仅三味,配伍精练,功效卓著。现代临床应用已远远超过《伤寒论》所载治疗范围。可以用来治疗心肾阳虚兼外感寒湿所致的一系列虚寒性病症。笔者临床用本方加味治疗慢性颈肩背腰腿疼痛,收到满意疗效。总结如下。   案1   张某,男,41岁。有20多年慢性腰酸痛史,体质偏弱,每逢冬季大便必...

  • 附子理中丸附子的用量

    附子理中丸附子的用量

      关于附子理中丸中附子的用量,原方为诸药各等量。倘改丸为汤,医生在实际临床应用时,多不用等量。其中附子的用量,有用大量以“两”计者,有用小量以“分”计者。尽管方药的用量总宜因证而施,但临床指导理念不同,用量自也有别。   倘在附子理中汤中,使用附子的着眼点在于邪气,用其温散阴寒,自当使用大剂;如使用附子的着眼点在于正气,即用其温振阳气,便需使用小剂。   张璐在《张氏医通》附子理中汤方下有一段按语:“方中用参三钱,仅可用附一钱;若峻用温补,用...

  • 罗天益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寒中”

    罗天益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寒中”

      在李东垣“内伤脾胃学说”中,有“初为热中,末传寒中”之说,李东垣对“热中”论述多而对“寒中”较少论述。   罗天益在《卫生宝鉴》中载一案,用附子理中汤治疗“寒中”,可供参考。   “真定府武德卿,年四十六岁。至元丙子三月间,因忧思劳役,饮食失节得病,肢体冷,口鼻气亦凉,额上冷汗出,时发昏愦,六脉如蛛丝……今德卿形证,乃阴盛阳虚,苦寒之剂,非所...

  • 主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清心莲子饮

    主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清心莲子饮

      清心莲子饮源自于《太平惠民合剂局方》,组成为:黄芩、麦门冬、地骨皮、车前子、甘草(炙)、石莲肉、茯苓、黄芪、人参。发热加柴胡、薄荷煎。经后世许多医家广泛应用至今,笔者导师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张佩青教授继承国医大师、中医肾病专家张琪教授应用本方的经验,临床常用本方,疗效满意,总结如下。   主治本方主治心火妄动,气阴两虚,湿热下注,遗精白浊,妇人带下赤白;肺肾亏虚,心火刑金,口舌干燥,渐成消渴,睡卧不安,四肢倦怠,病后气不收敛,阳浮于外,五心烦热之证。如《本草纲目》:“昔人治心肾不交,劳伤白浊,...

  • 赵振兴 行气解郁 夜交藤预知子汤

    赵振兴 行气解郁 夜交藤预知子汤

    赵振兴,男,1952年生,主任中医师,石家庄市中医院名誉副院长。河北省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河北省中医药研究院特约研究员,石家庄市十大名中医,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 从事中医临床工作37年,独创望舌缨线诊治心理疾病,运用中医理法方药诊治疾病独具特色。临床擅长治疗内科疑难病,良性肿瘤、情志病、老年病。 组成:夜交藤30~60克,预知子12克,合欢花10克,丹参10克,栀子6克,连翘10克。 功用:行气解郁,清心除烦,交通阴阳。...

  • 湿热夹瘀阻之黑疸 治以栀子柏皮汤加味

    湿热夹瘀阻之黑疸 治以栀子柏皮汤加味

      张某,男,64岁,门诊病例。   2000年11月8日初诊:家属代诉,患者因患黄疸、腹胀,从2000年4月25日~9月28日在省级某大医院住院治疗156天。诊断为:①胆汁瘀积性肝硬化;②慢性胆囊炎并胆囊多发性结石;③糖尿病(2型)。由于病情不断发展变化,肝功能损害严重(血清谷丙转氨酶253.8U/L),B超发现脾静脉增宽,黄疸逐渐加深,并出现严重黑疸,于是出院转请中医治疗。   刻诊:患者整个面色黧黑,黑色甚黯而状如烟煤,人望之莫不感到惊愕。目黄,身黄,尿黄,兼见齿衄,鼻衄,伴心烦善饥,两胁及少腹胀...

  •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君子汤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君子汤

      六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有陈皮、半夏、茯苓、白术、人参、甘草六味药组成。有健脾益气,燥湿化痰之功。主治脾胃气虚兼有痰湿证,而面色痿白,语声低微,气短乏力,食少便溏,咳嗽痰多色白,恶心呕吐,胸脘痞闷,舌淡苔白腻,脉虚者服之。现代医学常用于治疗胃及十二指肠球部溃疡,以及慢性胃炎、妊娠呕吐等。辨证属脾胃气虚挟痰证者。   妊娠恶阻:王某某,女,25岁。自诉停经50余天,妊娠反应剧烈,呕吐,滴水未进已4~5天。检查:精神困倦,气短懒言,目眶凹陷,呕恶频频,吐出清涎,口淡胸闷,厌恶饮食,大便数日未解...

  • 地黄饮子《宣明论方》新用方

    地黄饮子《宣明论方》新用方

    地黄饮子出自 《宣明论方》,由生地三两,巴戟天、山茱萸、肉苁蓉、石斛、炮附子、茯苓、石菖蒲、远志、肉桂、麦门冬各一两,五味子五钱,研为细末,每服三钱,加生姜、大枣、薄荷,水煎服。功能补肾益精,滋心开窍。治中风失语,两足萎弱,也用于脑动脉硬化、中风后遗症等肾阴肾阳两虚者。随着近年应用的进展,现拓展用于治疗下列疾病亦有较好疗效。 脊髓痨: 本病属中医“风痱”症。是由脊神经受到破坏引起,尚属难疾。有中医在临床使用地黄饮子(原方不动)治愈了很多“风痱”患者,认为地黄饮子又补...

  • 天下补气第一名方:四君子汤

    天下补气第一名方:四君子汤

    四君子汤有“天下补气第一名方”之美称。四君子汤出自《和剂局方》,是益气补中、健脾益胃、强心镇静、抗癌降糖、增强免疫力、抗疲劳、恢复体力、增强男女性机能的经典名方。适用于脾胃气虚症,症见面色苍白、语言低微、气短懒,言、头晕目眩、自汗、倦怠无力、诸证活动后加重、纳少便溏、四肢软弱,舌淡或有齿痕,脉细弱,易感冒等。四君子汤由人参10克、白术 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等四味中药组成。其中人参归脾、肺经、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宁神益智、增加心肌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改善血液流变性、防止...

  • 用独参汤与附子理中汤救治虚脱

    用独参汤与附子理中汤救治虚脱

      中医挽危救急,气脱多用人参,阳亡多用附子,代表方剂分别为独参汤和四逆汤。通常认为救急之方多宜药单力纯,配伍过多反有掣肘之嫌,故附子理中汤较少用于阳亡、气脱者。喻嘉言在《寓意草》中载一案,用独参汤与附子理中汤救治虚脱,可供参考。   “袁继明素有房劳内伤,偶因小感,自煎葱姜汤表汗,因而发热,三日变成疟疾。余诊其脉豁大空虚,且寒不成寒,热不成热,气急神扬,知为元阳衰脱之候。因谓其父曰:令郎光景,窃虑来日疟至,大汗不止,难于救药。倘信吾言,今晚急用人参二两,煎浓汤预服防危。渠父不以为意。次日五鼓时...

  • 病人选择使用五子衍宗丸 服用方法

    病人选择使用五子衍宗丸 服用方法

      五子衍宗丸最早见于道教的《悬解录》一书,书中有张果献给唐玄宗的五子守仙方,即是五子衍宗丸的原貌。此后,《摄生众妙方》有载。五子衍宗丸全方由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五种药组成,有补肾填精,疏利肾气,种嗣衍宗之功,对男性不育症有较好的疗效,被誉为“古今种子第一方”。   枸杞子,为茄科植物枸杞或宁夏枸杞的成熟果实。中医认为,枸杞子性味甘、平、入肝、肾、肺经,有滋补肝肾,生精养血,明目安神,滋阴润肺、化痰止嗽之功,适用于肝肾阴虚,头晕目弦,视力减退,腰膝酸软,遗精等。历代...

  • 肉苁蓉:阳痿遗精早泄 女子不孕

    肉苁蓉:阳痿遗精早泄 女子不孕

    肉苁蓉功效:补肾助阳,润肠通便。 肉苁蓉主治:肾虚阳痿,遗精早泄,女子不孕,肝肾不足之筋骨痿弱,腰膝冷痛老年病后,产后,津液不足,肠燥便秘。...

  • 栀子和豆豉

    栀子和豆豉

      如果当年我遇上善用经方者,以栀子豉汤治疗,或许就不会忍受退学的苦恼,而是也会像这位小朋友一样,照常上学。   栀子和豆豉,虽然两味药非常便宜,又很常见,但它们清心除烦的效力却不应忽视。   患者,男,13岁,学生。2004年秋,外感发热,经输液治疗1周,体温正常,心烦头晕,周身不适,时发呕吐,不能上学,舌薄尖齐如刀切,色红无苔,脉数。   处以百合地黄汤合栀子豉汤:百合10克,生地30克,栀子10克,豆豉10克,煎煮2次,混合后分2次温服,每日1剂,并作心理开导。   服2剂后,心烦、头晕大...

  • 顾植山教授 附子山萸汤验案举隅

    顾植山教授 附子山萸汤验案举隅

    顾植山教授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他全面系统继承了龙砂医学流派,重视《黄帝内经》五运六气理论与临床运用,运用六经三阴三阳理论指导运用经方,运用肾命理论与冬藏精思想指导运用膏滋方“治未病”。余有幸忝列门墙,师事先生,观其临证善用运气方,于疑难病症屡获良效,运用之妙堪称神验,兹举顾植山甲午年运用《三因司天方》附子山萸汤验案,藉此探析他临证运用运气方之临证思路, 以便于更好推广运用。 《三因司天方》之附子山萸汤 2014年为农历甲午年。宋代陈无择在《三因司天方》针对六甲...

  • 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和八君子汤

    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和八君子汤

    临床上,四君子汤、六君子汤和八君子汤均较为常用,三方均为“君子汤”,现就其相同与不同做一个论述。 组成功效 四君子汤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六君子汤出自《妇人良方》,八君子汤出自《陈素庵妇科补解》。 组成: 四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 六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 八君子汤:人参、白术、茯苓、甘草、陈皮、半夏、苍术、当归。 功效: 四君子汤具有益气健脾功效,六君子汤具有健脾止呕功效,八君子汤具有...

  • 经方中一共用到五种活血散结的虫子

    经方中一共用到五种活血散结的虫子

    在经方中一共用到五种活血散结的虫子,即水蛭、虻虫、䗪虫、蛴螬、蜣螂。 其中水蛭、虻虫出现在抵当汤、抵当丸中,二者都是太阳病篇的方子。太阳病因病程较短,血结的时间不久,适合用峻药急攻,说明这两种药的力量是比较强的。 徐灵胎说:“水蛭最喜食人之血,而性又迟缓、善入,迟则生血不伤,善人则坚积易破,借其力以攻积久之滞,自有利无害也。” 因为水蛭行动迟缓,味咸,所以药性不是十分急迫。虻虫就不同了,它是空中飞的,行动迅疾,而且味苦,苦味有开破性,所以虻虫的破血...

  • 葛根汤 大黄附子汤

    葛根汤 大黄附子汤

    葛根汤 组成:葛根四两(12g),麻黄去节,三两(9g),桂枝去皮,二两(6g),芍药切二两(6g), 甘草炙二两(6g),生姜切三两(9g),大枣擘十二枚(4枚)。水煎服。 适应症: 治太阳病,项背几几,无汗恶风,亦治太阳阳明合病下利。 临床应用:张某,女,34岁。述精神痴呆10天,小便不能自控。曾感冒高热、头痛。经治疗有好转,但出现精神痴呆,表情淡漠,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紧。辨证:邪入太阳经脉,经气不舒,津液不能上承,而致清窍不利。治法:祛邪升津,开窍醒神。处方:葛根汤加减。方药:...

  • 冬季好用的附子理中丸

    冬季好用的附子理中丸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由附子、党参、白术、甘草、干姜五味药组成,实际上是理中丸基础上加了一味附子。理中丸出自《伤寒论》,由人参、干姜、白术、炙甘草四味药组成。具有温中祛寒,补气健脾功效。治疗脾胃虚寒证,症见自利不渴,呕吐腹痛,腹满不食及中寒霍乱,阳虚失血,如吐血、便血或崩漏;胸痞虚证,胸痛彻背,倦怠少气,四肢不温。附子理中丸只是把理中丸的人参换成了党参,功效类同。但是加了一味附子,在《本草正义》里记载附子:“性善走,故为通行十二经纯阳之要药,外则达皮毛而除表寒,里则达下元而温痼冷,彻内彻外,凡三焦经络,诸脏诸...

  • 附子汤中为何用附子两枚 为何不用姜

    附子汤中为何用附子两枚 为何不用姜

    附子汤出自《伤寒论》第304条和305条,由附子(炮,去皮,破八片)二枚、茯苓三两、人参二两、白术四两、芍药三两组成。《伤寒论》第304条言:“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 《伤寒论》第305条言:“少阴病,身体痛,手足寒,骨节痛,脉沉者,附子汤主之。” 此方亦出自《金匮要略》第二十篇:“妇人怀娠六七月,脉弦发热,其胎愈胀,腹痛恶寒者,少腹如扇,所以然者,子脏开故也,当以附子汤温其脏。”   笔者编著...

  • 中药汤剂著名的四神汤、四物汤、四君子汤

    中药汤剂著名的四神汤、四物汤、四君子汤

    古人对于中药汤剂的配伍应用有着深入研究,以四种中药配伍,组成应对常证的汤剂,在中药史书上多有记载。 比较著名的汤剂有四神汤、四物汤、四君子汤等,这些中药汤剂应用广泛、药效显著,至今还普遍受到大众欢迎。但也有很多人对这三样汤只闻其名,不知其用。今天小编带大家了解一下这三种汤剂的用法及区别。 四神汤 【药材组成】茯苓、淮山、莲子、芡实(或薏仁) 【功效】健脾、清火、利尿、养颜、降燥 四神汤是中医著名的健脾食方,其中“四神”是茯苓、淮山、莲子、芡实...

  • 四君子汤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变化而来

    四君子汤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变化而来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因其药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犹如君子有冲和之德,中庸之道,故取名为“君子”。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是临床上调理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 四君子汤是从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变化而来,去掉了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换成了性质平和的茯苓,由驱除大寒变成温补中气,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不热不燥,适度施力,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临床上症见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的脾...

  • 桑叶的保健方子【桑麻丸】

    桑叶的保健方子【桑麻丸】

    很多读者对桑叶并不陌生,它不仅仅是蚕宝宝的美食,还是一味常用的中药。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华成坤药师介绍,桑叶性寒,归肺、肝经,有疏散风热,清肺润燥,清肝明目的功效。桑叶的用途广泛,除常用于风热感冒,肺热燥咳,头晕头痛,目赤昏花等,还可用于高血压、糖尿病、更年期综合征的心烦汗出,对盗汗也有很好的疗效。 桑叶的保健用法很多,下面介绍一个方子—— 【桑麻丸】 材料: 桑叶200g 黑芝麻50g 蜂蜜适量 制法: (1)桑叶洗净,蒸15...

  • 麻子仁丸中芍药名实刍议

    麻子仁丸中芍药名实刍议

    麻子仁丸出自 《伤寒论·阳明篇》第 247 条, 由麻子仁、枳实、杏仁、芍药、大黄及厚朴组成。 因东汉时期尚无白芍之称,更无白芍与赤芍之分, 故对麻子仁丸中的芍药该用白芍还是赤芍尚未取得 统一认识。现代中医教材中多释为白芍,成药及临 床中医师在处方时也多用白芍。现代研究麻子仁丸 时,多依据白芍的药物功效或方义配伍反推得出张 仲景时代使用的芍药应为白芍,但现代赤芍、白芍 的药物功效经过了漫长的历史演变,用后世功效记 载及方义配伍去推论汉代究竟所用何物确实不妥。 同时代的医方与本草著作相辅相成,所叙内容可...

  • 五子衍生丸的服用方法

    五子衍生丸的服用方法

    五子衍宗丸最早见于道教的《悬解录》一书,书中有张果献给唐玄宗的五子守仙方,即是五子衍宗丸的原貌,它是唐代著名的补益方剂。五子衍宗丸由枸杞子、菟丝子、覆盆子、五味子、车前子五种药组成,具有滋肾助阳、固精止遗、种嗣衍宗之功效,特别是对男性不育症有较好的疗效,被誉为“古今种子第一方”。 纵观全方,皆为植物种仁,味厚质润,既能滋补阴血,又蕴含生生之气,性平偏温,擅于益气温阳,可治疗肾虚不育、阳痿早衰、精寒无子、遗精滑泄、小便余沥、须发早白等多种病症,与六味地黄丸、补中益气丸等联合应用,可...

  • 栀子豉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栀子豉汤类方的临床应用

    笔者研读《伤寒杂病论》后,对中医治疗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后读胡希恕先生、冯世纶先生对经方的临床应用解读《经方医学——六经八纲读懂伤寒论》,获益颇多。本文主要介绍笔者应用栀子豉汤类方的心得与体会。 (1)《伤寒杂病论》第76条曰:“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栀子豉汤主之。若少气者,栀子甘草豉汤主之,若呕者,栀子生姜豉汤主之。”指患者在运用发汗、吐、下的诊治方法后,津液受损而遗热未除,热邪在膈以上,并上攻于脑,遂使虚烦而不寐,翻来覆去...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