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气 第103页

气 第103页

  • 固护阳气理论的临床运用

    固护阳气理论的临床运用

    《黄帝内经》 “阴阳之要, 阳密乃固” 之论, 阐释了 以阳为主、 阴为从属的阴阳协调关系, 后世医家对此多 有发挥。我们临证发现阳气损伤的现象普遍, 单纯实 热证少见, 寒热错杂、 上热下寒、 虚寒证较多见, 故认为 治疗外感内伤疾病可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注重固护 阳气、 温通阳气、 扶正祛邪。 1 固护阳气的内涵 《黄帝内经》 论述了阳气对于人体生命的重要作 用 。“阴平阳秘, 精神乃治” 强调了阴阳协调是生命健 康的基础, 而 “阴阳之要, 阳...

  • 病与不病邪与正 疫气流行天和人

    病与不病邪与正 疫气流行天和人

      近日读曹东义“邪从正来,攻为复正”一文和6月3日王强“邪非‘皆从正来’——与曹东义先生商榷”一文,受益良多,同时也深感这些争论牵涉到对中医基本理论的正确认识问题,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病与不病,取决于邪与正   中医讲天人合一,人生长在自然万物之中,与社会环境有很多相通或相同之处,人乃一小天地。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曹东义提出,“无论是外来的,还是内生的邪气,都是由正...

  • “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 龙砂医学流派

    “五运六气”理论的临床运用 龙砂医学流派

    龙砂医家王旭高五运六气学术经验探赜 重视 “五运六气” 理论的临床运用是龙砂医学流派的一大 特色, 历代龙砂名医对 “五运六气” 理论的研究和应用著述颇 丰 [1] 。 王旭高(1798年-1862年) , 名泰林, 字旭高, 又字以行, 号 九龙山人, 别号退思居士, 无锡人, 为清代著名龙砂医家。 王旭 高初习举子业, 博涉经史子集。 后绝意制举, 改从舅父高锦庭 攻医 [2] , 道光初年悬壶问世, 先以疡科行, 渐浸及内科, 求诊者 日益增多, 名闻江浙间...

  • 卫气是《内经》气学理论的重要内容

    卫气是《内经》气学理论的重要内容

    根据《内经》“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的论述,梳理卫气的生成、循行、生理特性和致病机制,阐述卫气失常致病的广泛性和多样性,提示临床治疗疾病应当重视摄养及调治卫气,对中医预防及治疗疾病有重要指导意义。 [摘要] 卫气是《内经》气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为了强调卫气失常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内经》提出“审察卫气,为百病母”的论述。通过对《内经》关于卫气的生成、循行、生理特性和致病机制的理论梳理,阐述卫气失常致病的广泛性和多样性,说明卫气失常致病的重要性及临...

  • 古代五运六气临床研究述要

    古代五运六气临床研究述要

    运气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 古人用来研究天时气候的变化规律以及与人体疾病发 生的关联性的一门学说。它作为《黄帝内经》 中独具 特色但又相对晦涩难懂的一部分内容, 其深奥至要被 称为 “医门之玄机” [1 ] 。后世医家对运气学说颇为重 视, 并将其广泛地应用于临床。本研究将通过梳理、 总 结古代医家对五运六气临床应用的认识, 探讨五运六 气临床应用的特点, 以期为运气学说的现代临床应用 提供参考。 1 《黄帝内经》 奠定五运六气临床应用的基础 “七篇大论&rdq...

  • 精气夺则虚 无邪人亦病

    精气夺则虚 无邪人亦病

      读5月16日张英栋“有邪才病,治病当攻邪”一文,深受启迪。在多数情况下,尤其是身体壮实之人急性发作之新病,实证,治当攻其邪气,邪去则病愈。但是,笔者对该文作者“通行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多论虚、实。虚有虚邪,实有实邪,都可以导致气血不通,故虚实的分辨只是讨论人与病的状态,不能对于治疗起到直接指导作用。故讨论邪与正更有意义,有邪才有病,治病当攻邪”之观点却不敢完全苟同。   笔者认为中医治病,并非只有攻邪一途,而是补益与祛邪二法皆不可偏废,重在谨守病机,辨证调治。这主要...

  • “透热转气”作为营分证的治疗方法

    “透热转气”作为营分证的治疗方法

    “透热转气”作为营分证的治疗方法,自叶天士提出以来,其后医家多有阐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目前比较统一的观点是:邪热入营当以清营泄热为主,尚可加入轻宣透泄之品,立足透邪外达,使营分邪热转出气分而解。如以叶氏所举的犀角、玄参、羚羊角等清营凉血之品为主药,再配合金银花、连翘、竹叶等清泄之品,方可达到“透热转气”的目的,且皆推《温病条辨》中的清营汤为“透热转气”之正方。 笔者在查阅了近十年的相关文献后发现,不少医家学者对此持有不同的看法...

  • 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 治法方药

    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 治法方药

    【 热盛阴伤,心肾不交 】 临床表现 身热,口干,齿燥唇焦,心烦躁扰不寐,舌质绛苔薄黄,脉细数。 病机分析 本证乃温热邪气炽盛而阴液大伤,心火旺于上,肾水亏于下之候,病位在手、足少阴。即吴鞠通所说的:“少阴温病,真阴欲竭,壮火复炽”之证。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心火下交于肾,以温化肾水不寒;肾水上济于心,以制约心火不亢。心肾相交,水火既济,维持脏腑功能活动之动态平衡。温热邪气上助手少阴心火,下劫足少阴肾水,使心火亢于上而不下交于肾;肾水亏于下而不上济于心,导致心肾不交。火愈炽而...

  • 基于术数阴阳及气论阴阳探讨阴升阳降的科学性

    基于术数阴阳及气论阴阳探讨阴升阳降的科学性

    天地之道, 阴阳而已矣。 阴阳之理, 升降而已矣 [1] 。 阴阳升降是阴阳运动的基本形式, 根据阴阳的基本 属性, 人们普遍认为阳升阴降就是阴阳运动仅有的 形式。 这一理论长期作为中医的理论依据, 并在中医 学理论的发展中扮演了相当重要的作用。 然而很多 现象和理论却证实了阴阳运动的形式远远没有这样简单, 如, 术数阴阳中云雨的形成、 气候的更迭、 水火 的既济、 气血的互化; 气论阴阳中的肝升肺降、 脾升 胃降、 心肾相交、 中医药治则治法、 中医药升降配伍 等。 这些客观存在的事实都证明了阴升阳降在维持 正常...

  • 五脏俞是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五脏俞是五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黄帝内经》五脏俞探析 五脏俞(即肺俞、 心俞、 肝俞、 脾俞、 肾俞)是五 脏经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 作为背俞穴的重要组 成部分, 五脏俞位居背部足太阳膀胱经第一侧线上, 其 “本于太阳而应于督脉” , 且位近胸腹部五脏。 虽 居阳位, 但对阴脏具有特殊的治疗作用, 故受到历代 医家研用, 也是当前针灸临床上常用的特定穴。 《黄 帝内经》 首论五脏俞, 主要集中在 《灵枢 · 背俞》 《灵 枢 · 卫气》 《素问·血气形志》3篇中, 《灵枢 &...

  • 气的诠解

    气的诠解

    “气”是中国哲学的重要概念,也是中医学 的重要概念。中华文化的书画、文学、艺术均提及 气 。“气”是什么? 气离不开物质性,是物质运化 的内驱力; 气离不开精神性,是生命一切思维活动 的力量。人的本体只能是气。本文将以唯物史观与 唯心史观结合诠释 “气”的内涵。 1 太虚原象 太虚即气、即象,非真空而是浩然混沌之气, 处散漫状态,为冲气动则易变,属大一无外的范 畴。北宋张载提出 “太虚即气”的哲学命题,认 为太虚是...

  • 三焦中的阳气相火 三焦总功能

    三焦中的阳气相火 三焦总功能

    春季阳光和煦,气候温和,《黄帝内经》把胆与三焦命名为“少阳”。因为这两个脏器或者说系统中的阳气还比较弱小。人体中的阳气,中医也叫“火”,心阳叫君火,其他脏器的阳气都叫相火。所以三焦中的阳气,叫相火,这是生理的概念。 三焦中的阳气、相火相对比较弱小,但它们阳气的运动趋势是展发的、疏泄的、布陈的,所以又和五行中的木气相应。也就是说三焦属少阳,为木行,它的功能和作用是什么呢? 三焦是什么? 用中医经典的话来说,三焦是通行元气(元气就是能量)、运送水谷精...

  • 易筋经修炼与形、气、神的关系

    易筋经修炼与形、气、神的关系

    浅谈易筋经修炼与形气神的关系 易筋经源于中国古代养生导引术, 是一种内外 兼练的导引强身功法。 其中, “易” 指变通、 改变、 变 换等含义, “筋” 指筋骨、 筋膜等含义, “经” 指南法 典等含义。 是中华宝贵的文化遗产, 融汇中国佛学、 道学、 儒学以及中医学理论之精华形成自己独特的 理论体系。 其主要特点是动静结合, 内静可以收心调 息, 外动可以强筋壮骨 [1] 。 从中医学角度分析, 易筋经 是以中医经络走向和气血运行来指导气息...

  • 郭沫若对《行气玉佩铭》是“呼吸吐纳”的解说

    郭沫若对《行气玉佩铭》是“呼吸吐纳”的解说

    《行气玉佩铭》是我国现存最早的气功理论文物资料,据考证,此物玉质呈十二面棱柱状体,中空,顶端未透,每面刻有篆书三字,加上重文九字,共四十五字。此玉佩为战国后期的作品,虽然玉质较差,打磨、镌刻工艺却十分精湛,定出于名匠之手,再从其文字内容来看,战国初期我国尚未发明纸张,文字载体多以竹、木板片或绢帛为主。在惜字如金的年代,能将文章刻在玉器上的定是珍贵、重要之宝,否则佩带者不可能花如此大的代价去镌刻它以传之后世。 《行气玉佩铭》文曰:“行气,深则蓄,蓄则伸,伸则下,下则定,定则固,固则萌。萌则长,长...

  • 《灵枢·淫邪发梦》之“厥气”解

    《灵枢·淫邪发梦》之“厥气”解

      《灵枢·淫邪发梦第四十三》讲述偏胜的病邪即淫邪侵扰不同脏腑器官影响神明而出现的梦境,包括12种实证和15种虚证。在描述15种虚证时称:“厥气……客于阴器,则梦接内。”张隐庵注:“厥气者,虚气厥逆于脏腑之间,客者,薄于脏腑之外也。”可见厥气是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种“病气”,作为致病因子,干于某些脏腑而发病。   第二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徐升阳进一步认为,此处“厥气&...

  • 中医气陷理论

    中医气陷理论

    浅论气陷理论及临床意义 气是天地万物的本源,也是生命的基本条件, 气的运动形式有升降出入,是维持生命活动的关 键。气的运动失常主要有气滞、气逆、气陷、气 闭、气脱等,其中气陷是指气的上升不及或下陷太 过,以脾胃气陷最为常见。通过查阅古今文献、总 结历代医家经验,并结合临床实践,发现气陷的形 式多种多样,临床中不仅有脾胃气陷,还有宗气下 陷、肝气下陷、肾气下陷。本文对不同气陷形式的 病机、临床表现、临床意义浅述如下。 1 脾胃气陷 脾胃中气下陷是指脾胃气虚下陷不升 。《素问· 阴阳应象大论》云 :...

  • 肝应春促气血生化 肝藏血以化生血气

    肝应春促气血生化 肝藏血以化生血气

    《黄帝内经》“肝生血”机制探析 “肝生血” 理论来源于《素问 · 六节藏象论》 曰: “肝者, 罢极之本, 魂之居也, 其华在爪, 其充在筋, 以生血气。 其味酸, 其色苍, 此为阳中之少阳, 通于 春气” 。 后世医家对此观点认可, 但对其解释不多。 马莳在 《素问注证发微》 中说: “吾身之血气, 皆由肝 而生也” 。 但未指出肝生血气的机制。 叶天士在《本 草经解》 中说: “肝者, 敢...

  • 补肝气温肝阳小议

    补肝气温肝阳小议

      脏腑为病,皆有寒热虚实,温清补泻异途,其理甚明,但前人亦有倡“肝无补法”一说者,故景岳《质疑录》特辟专题以论之,指出“不知肝气有余不可补,补则气滞而不舒,非云血之不可补也”。“肝血不足……而可以不补乎?然补肝血,又莫如滋肾水。水者,木之母也,母旺则子强,是以当滋化源”。   引而申之,肝为刚脏,体阴用阳,赖肾水以涵之,血液以濡之,性喜条达疏泄,最忌郁结。故肝虚之病以血虚及阴虚阳亢为多,补养阴血自无非议;而肝病实证...

  •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

    外感温热邪气而导致的温病,称为温热病。其特点是: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偏重、易伤津液。如何针对温热病的性质和特点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辨治,首先就涉及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及治疗原则与禁忌问题,本文旨在就此展开论述。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的辨证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个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按温病发展过程中对人体损伤机制的不同而将其划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致虚、由功能...

  • 张震关于“证候”与“气机”的研究

    张震关于“证候”与“气机”的研究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毛德西 禄保平 索红亮 孙巧玲   丁酉金秋,我们南下昆明,拜访了国医大师云南中医中药研究院主任医师、研究员张震。张震是我国最早研究中医证候的著名学者,曾对证候的层次结构等原理提出过新的见解与理论,受到中医同仁的重视与认可,也是我国对中医“气机”研究有深邃认知的专家。今就张震关于“证候”与“气机”的研究,简述如下,与同道共飨。   证候研究   “证候”是中医的特有名...

  • 气分阴阳《内经》中营卫气血的体用关系

    气分阴阳《内经》中营卫气血的体用关系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侯冠群 鲁明源   《灵枢悬解》言:“营卫者,经络之气血”,《医宗金鉴》又云:“营即血中之精粹者也,卫即气中剽悍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此言营卫与气血是体用关系。然亦有医家认为营卫属于气的范畴,不可以气血论之。营卫与气血究竟有何渊源?是体用关系,还是不可相互关联?营卫概念源于《黄帝内经》(下简称《内经》),本文从《内经》经文入手厘清营卫与气血的关系。   气分阴阳   在《内...

  • 七情过度伤五脏之气与寒热理论

    七情过度伤五脏之气与寒热理论

    《素问·举痛论》云: “百病皆生于气也。 怒则 气上, 喜则气缓, 悲则气消, 恐则气下, 惊则气乱, 思 则气结” [1] 。 其言多数疾病的产生都源于气的功能失 常, 尤其与情志关系密切。 中医学的情志是指七情, 即喜、 怒、 忧、 思、 悲、 恐、 惊7种正常的情志活动, 是人体的生理和心理活动对内外界环境变化产生的 情志反应 [2] 。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天有四时 五行, 以生长收藏, 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脏化五 气, 以生喜怒...

  • 升降者,病机之要也 周身气血,无不贯通

    升降者,病机之要也 周身气血,无不贯通

    大道至简 升降者, 病机之要也。升为春气, 有散之之义;降为秋气, 有敛之之义。阳气不陷, 泄痢不止, 宜升阳益气;因湿 洞泄, 宜升阳除湿;滞下不休, 宜升阳解毒, 开胃除热;郁火内伏, 宜升阳散火;肝木郁于地中, 以致少腹作胀作痛, 宜 升阳调气。此病宜升之类也。阴虚则火无制, 火因上炎, 其为症也, 为咳为嗽, 为多痰, 为吐血衄血, 为头痛齿疼, 为 眩晕眼花, 为恶心呕吐, 为口苦舌干, 是谓上盛下虚之候。宜用苏子、 贝母、 麦冬、 白芍、 竹茹、 枇杷叶之属以降气, 气 降则火降, 而又益滋水填精之药...

  • 参芪粳米粥:用于肺脾气虚

    参芪粳米粥:用于肺脾气虚

    党参、黄芪各10克,粳米100克。参、芪煎水取汁,下粳米煮成粥,以白糖调味食。 功效:本方党参、黄芪补益脾肺之气,黄芪又能固表止汗。适用于肺、脾气虚,体倦乏力,短气自汗,少食便溏。...

  • 党参蛋:补气固脱

    党参蛋:补气固脱

    党参10克,鸡蛋1个。将党参焙干,研成粉末。将鸡蛋打碎,取出蛋清。将鸡蛋清和党参粉调和均匀,放人蒸锅中隔水炖熟即成,可每天吃1剂,连续用药7—15天为1个疗程。 功效:补气固脱、生津、安神、抗衰老、增强记忆力。适合有头晕目眩、四肢无力、心悸怔忡、久病体弱、夜寐不宁等虚损症状的中老年人及发育不良的儿童使用,但不适合有实证、热证的患者使用。...

  • 羊肉粥: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羊肉粥:益气补虚、温中暖下

    新鲜羊肉150克,洗净,切成肉丁,与粳米100克同入沙锅加水煮粥,等粥稠时加食盐、胡椒粉、葱花、生姜调味即可。每日早晚趁热服食, 功效:益气补虚、温中暖下、壮骨健脾、丰乳健身等。...

  • 慈菇:润肺益气佳品

    慈菇:润肺益气佳品

      慈菇,汪曾祺笔下雪后想念一味汤的主料,沈从文口中比土豆格高的蔬菜,又称慈姑、茨菰、燕尾草、芽菇、藉菇、借菇、自地栗、剪刀草等,为泽泻科水生植物慈菇的球茎。我国各地均有生产,一般以南方水乡为多。以江苏、浙江、湖北出产的慈菇品质较佳。   慈菇属天南星科本草植物,《本草纲目》说:“慈姑一株多产十二子,如慈姑之乳诸子,故以名之。燕尾,其叶之象燕尾分叉,故有此名也。”   慈菇营养丰富,蛋白质含量高,磷的含量比土豆、芋头高出5倍,比红薯高出1倍,钾的含量仅低于蘑菇和香菇,是其他蔬菜的...

  • 空气污染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空气污染增加2型糖尿病发病风险

    德国一项最新医学调查显示,长期生活在空气严重污染的环境中,特别是交通繁忙地区的人,罹患2型糖尿病风险会增高。 德国糖尿病中心等机构,自1985年开始对生活在德国传统工业基地鲁尔区的女刁女进行了空气污染对健康影响的跟踪调查,1000多名参与调查的妇女年龄在54~55岁之间。调查结果显示,那些生活在污染严重地区的妇女患2型糖尿病风险明显比其他被调查者高。研究人员说,虽然调查对象都是妇女,但是患糖尿病与空气污染的相关性应该与性别无关。...

  • 喝“正气水”应停某些药

    喝“正气水”应停某些药

    夏季“灵药”藿香正气水在服用期间,应忌服某些中西药物。 专家介绍,喝了藿香正气水,有些药物短期内最好别吃,主要是头孢类药物,还有治疗牙周炎的甲硝唑、磺酰脲类的降糖药和磺胺类药物等。如果同时服用或间隔时间较短,可能会出现面部潮红、血压降低、心跳加快等情况,严重的甚至会心动过速、休克。 一般来说,间隔时间最好在3—5天,如果是输液类用药剂量较大,或年老体弱、过敏性体质等方面的情况,最好等到10天以上。 另外,服用藿香正气水的过程中,别吃辛辣、刺激性的食物,也别同时吃滋补性的中药。有些...

  • 高温天气慎染头发

    高温天气慎染头发

    时下,许多年轻人喜欢将自己的头发染成五颜六色,有的则选取一绺头发染上颜色。专家提醒:染发更易引发皮肤炎症,应谨慎对待。 天气炎热,人的皮肤本来就遭受着自然界的刺激,如强光照射、尘螨侵袭,以及空气中其他污染物的刺激。加上热天里出汗多,汗腺、皮脂腺等时刻处于紧张的工作状态,使外来的刺激进入皮肤的机会增多。在这些情况下,染发剂中的化学成分更易通过皮肤被人体吸收。引发不适。染发剂引起的皮肤炎症,表现为被刺激部位红肿、糜烂、流水、又痒又痛。 医学专家建议:高温天气染发当谨慎。实在想染发,染发前应做相应皮肤试验,没有出现不良反...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