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 第3页
-
孙思邈养老思想探析
孙思邈, 京兆华原( 今陕西耀县) 人, 唐代伟大 的医药学家, 是医学界古代惟一百岁有余的寿 星 [1 ] , 他集隋唐以前医学之成果, 著成巨著《千金要 方》 和 《千金翼方》 各 30 卷。在养老方面, 基于《黄 帝内经》 理论, 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对 后世养老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把延年益寿学说与防治老 年病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有理论联系实际特色 的一门学科的第一人 [2 ] , 本文将其在老年医学的贡 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七情平和, 精神内守 现今社会由于工作...
-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小柴胡汤是一首千古名方, 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 内外妇儿各科、 外感内伤杂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小 柴胡汤方最早记载于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 中, 然而 该书在汉末晋初散佚, 后被整理成 《伤寒论》 和《金匮要 略》 两部残本。后发现 《伤寒杂病论》 在民间依旧传承, 1956 年桂林罗氏将手抄本《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献出, 1979 年出版于广西。本文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 论》 [1 ] 十六卷为研究内容, 对小柴胡汤在 《伤寒杂病论》 中的证治规律作一分析归纳并探讨。 1 小柴胡汤相关卷篇和条文 《伤寒杂病论》...
-
吴尚先中医外治法学术思想探析
吴尚先( 1806—1886 年) ,浙江钱塘( 今杭州) 人,清代外科医家,精心研究前人外治经验,并 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完成 《外治医说》 。该书融理 论与临床于一体,指出医者临证,须精辨详审, 然后遣用相应药物,疏滞宣通,使邪去正安,取 《子华子 》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 药者瀹也,瀹 者养也”之意,旨在说明外治法与内治法理同法 异,且外治法禁制甚少,尤能补内治之不及; 以 对偶式的骈俪文体成书,言简意赅,别具一格, 既便于诵读,又利于推广,故更名为 《理瀹骈 文》 ,是我...
-
疫痘伏温,先知之妙《温病条辨》探析吴鞠通的五运六气思想
吴瑭( 1757-1841) , 字配珩, 号鞠通, 江苏省淮安市 人, 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撰写的《温病条 辨》 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 堪称不朽的中医著作。吴 氏创立了温病“三焦学说” , 并结合“卫、 气、 营、 血” 理 论, 创造性地提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 对于温 热性疾病的治疗, 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氏精通五运六 气之理, 他在 《医医病书·气运论》 中提出 : “精通气运 之理, 有先知之妙, 时时体验其气之已至、...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作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 ,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质思想。综观仲景条 文, 可以发现体质因素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 疾病的发展、 传变、 治疗和转归过程中, 体质因素同样 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 对于临床合理运用仲景方药治疗疾病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体质与疾病发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中指出 :“若五脏 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 认为如果 五脏元气通畅,...
-
管炎威《救护学讲义》“引药”特色探析
民国以降, 岭南中医在全国享有盛誉, 尤其是以 管炎威为代表的管氏一家, 管炎威为管德裕再传弟 子, 管氏骨科第三代传人, 在内、 外、 妇、 儿、 伤科均 有较大贡献, 其著作《救护学讲义》 《伤科学讲义》 《花柳科讲义》 , 被作为当时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 材使用, 对岭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全国中医药事 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管氏世代行医, 自其祖父 管德裕以来, 勤于习业, 世代行医, 声名远播, 本文着 重探讨管炎威著作 《救护学讲义》 的学术思想。 管炎威与《救护学讲义》 管炎威, 号季耀, 广东...
-
《黄帝内经》方剂理论体系框架基本要素探析
《黄帝内经》 ( 以下简称 《内经》 ) 作为我国现存最 早的中医典籍, 也是现存最早为方剂命名的著作。书 中所载 13 首方剂及方剂相关理论的阐述, 已初步呈现 出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要素, 对后世方剂学产生 了重要影响, 亦为方剂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据此, 我们基于《内经》 原文, 对其散见于各篇文章的 方剂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与提炼, 将其所具备的 方剂理论框架基本要素归纳分析探讨如下。 1 《内经》 中的治则与治法 早期人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通过观察总结, 提炼 出一些基本治则与治法以指导...
-
《内经》脉痿句读探析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首见于《素问·痿论》,为心病致痿的症状表现。历代医家对此句含义虽认识基本一致,但在相关医籍中对此句的文字表述略有差异。究竟此句该如何明句读?笔者有一些个人认识,现简述如下,望同道斧正。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明代顾从德翻刻宋本句读缩影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对此句未作句读。王冰认为:“膝腕枢纽如折去而不相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于地也。”张景岳在《类经》中亦认为:“脉痿者,凡四...
-
《素问·刺法论》刺法思路探析
《素问·刺法论》是《素问遗篇》之一, 笔者认 为该篇是《黄帝内经》中为数不多把五运六气理论 与针灸治法相结合的篇章, 至于其是否如通常所说 的 “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 还不能定论 [1] 。 但 《素问遗 篇》 中提出的五运六气针灸预防治疗方法, 是对七篇 大论的重要补充。 研究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更 要重视 《素问·刺法论》中的有关论述 [2] 。 《素问·刺 法论》集中谈论了5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六气升降不 前致郁发病的刺法、 六气未得迁正...
-
表观遗传学与体质可调论关系的探析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除 DNA 序列变化外的其他机 制引起的细胞表型和基因表达的可以传的改变 [1 ] 。经 典遗传学认为遗传的分子基质是核酸, 人类的遗传信 息储存在核酸的碱基序列上, 但是有研究者发现人类 有些遗传现象在此基础上是解释不通的。随着遗传学 的不断发展, 表观遗传学被一些研究者提出, 这个理论 为我们解释了一些非核酸碱基序列的遗传现象, 使人 们对遗传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1 遗传学与人类疾病 遗传性疾病不仅威胁着生命个体的健康, 而且对 人类的繁衍壮大起着制约性的作用。目前, 影响人类 健康的三...
-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
《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的主要病证之一, 是指腹内结块, 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的一类病证的统称[1]。中医有关癥瘕积聚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灵枢·五变》曰:“皮肤薄而不泽, 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 恶则邪气留止, 积聚乃伤。脾胃之间, 寒温不次, 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 大聚乃起”。《难经》亦有对癥瘕积聚的论述, 如《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 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
-
刘景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析
刘景源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著名的温病学专家。其学有渊源, 师从多位中医名家, 曾深入学习经典著作并得到名师的指教。一生致力于中医温病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著述丰富, 博学多通, 系统研读历代温病诸家著作, 尤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有深入研究, 并在继承创新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独到的临证经验。 天人合一, 辨识系统整体 中医历来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处自然之中, 无时不受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黄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