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探析 第3页

探析 第3页

  • 喻昌“一法三则”组方探析

    喻昌“一法三则”组方探析

    方剂是在辨证审因,确定治法之后,遵循组方原则,选择适宜的药物,并明确其用量、用法的药物配伍组合。历代医家在运用方剂和创制方剂的过程中,有许多诠释和阐发。喻昌字嘉言,为我国明末清初著名医家,被誉为清初“三大名医”之—,著有《医门法律》《尚论篇》《寓意草》等。本文从喻昌主以病证之“法”组方,并以此法为基础从病因言组方、从病机言组方、从主症兼症加减化裁言组方之“三则”中,探析其遣方用药之临证特点。 “一法&rdquo...

  • 孙思邈养老思想探析

    孙思邈养老思想探析

    孙思邈, 京兆华原( 今陕西耀县) 人, 唐代伟大 的医药学家, 是医学界古代惟一百岁有余的寿 星 [1 ] , 他集隋唐以前医学之成果, 著成巨著《千金要 方》 和 《千金翼方》 各 30 卷。在养老方面, 基于《黄 帝内经》 理论, 提出了许多行之有效的具体方法, 对 后世养老理论的发展影响深远。 孙思邈是我国历史上把延年益寿学说与防治老 年病紧密结合起来并使之成为有理论联系实际特色 的一门学科的第一人 [2 ] , 本文将其在老年医学的贡 献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1 七情平和, 精神内守 现今社会由于工作...

  • 全国名老中医贾跃进临证思路探析

    全国名老中医贾跃进临证思路探析

    山西中医学院:刘扬,武萌萌,刘志慧,王志恒 贾跃进名老中医临证常用的方剂只有 30 多个, 常用中药不过 100 味,但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却能基于 这些基本方剂和药物取得很好的治疗效果,主因是其 临证思路有独到见解,兹总结如下。 中医四诊为核心,注重西医诊断 贾老师临证以中医望、闻、问、切为基础,结合患 者的西医相关检查及检测结果,做出疾病诊断。强调 中西医各具优势,中医“精于穷理而拙于格物,信理太 过而涉于虚”,而西医“长于格物而短于穷理,逐物太 过则涉于固”,...

  • 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

    张仲景“脾旺不受邪”的养生思想探析

    汉代张仲景所著的 《伤寒杂病论》 不仅开辨证论 治之先河, 亦为重视中土脾胃思想的肇端, 论著虽为治 病方书, 匮乏说理词藻, 但其诸病皆养胃气思想在治疗 中比比皆是, 应用得当, 广为流传, 启迪后世 [1] 。 张仲景 还提出了 “养慎” 的观点, 即内养正气, 外慎风邪, 这正 是养生的基本原则, 《伤寒论》 中虽无明文述及, 然而 在辨证论治中, 处处都体现着养生为主的思想。 《金匮 要略》 中将 “ 上工治未病” 列为全书之首, 突出了治未病 的重要意义。...

  •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中)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中)

      对于急危重症的治疗,张学文认为一定要辨证论治,临证要胆大心细,敢于用药。急症变化快,症状复杂,只有心细才能把握时机。同时因为急症变化多端,要坚持效必更方。   祛邪解毒   张学文认为外感邪毒所致的急危重症当祛邪解毒为主,综合伤寒六经、温病卫气营血与三焦辨证论治规律,分期论治,切断扭转。初起邪在肌表和卫分,表现为发热,恶寒,鼻塞流涕,脉浮者,以疏风解毒为主。风寒者发热轻恶寒重,头身疼痛,无汗,鼻塞流涕,咳嗽,胸闷气喘,舌苔白,脉浮紧,用麻黄汤。风热者发热重恶寒轻,出汗,口渴,咽喉疼痛,咳嗽,头身疼痛,舌边红,苔...

  •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下)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下)

      开闭通窍   对于闭证的治疗,张师认为以开闭通窍为原则,当辨上下与寒、热、痰、浊、瘀、气、虫。在上者以神志昏迷、谵语为主,当开窍醒神;在下者以二便不通、腹胀为主,当泻下通腑开窍。   热闭多见于外感热病,因热性炎上,常多见脑部症状。证见高热神昏、谵语烦躁或昏睡不语,面赤气粗、齿唇干焦、肢厥,舌红、苔黄燥,脉数,治宜清热解毒,辛凉开窍,方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若见斑疹、衄血、舌绛、脉细数,谵妄神昏为主者宜用清宫汤送服安宫牛黄丸。若原有疔疮肿毒,咽痛,头面红肿,斑疹紫黑,则用犀角地黄汤合清瘟败毒饮送服安宫牛黄丸。...

  • 伏邪之毒探析

    伏邪之毒探析

      伏邪之毒属于伏邪范畴,伏邪学说,应溯源于《内经》,至明代以前皆依据《伤寒论》之言,称为“伏气”。明代末年,吴有性在《温疫论》中创造性地改为“伏邪”。所谓“伏邪”,顾名思义,“伏”是隐匿、潜伏;“邪”是指随着气候变异所产生的,并且有一定毒性的致病因素。毒分为两种:一是外来之毒,包括六淫之邪毒、戾气、杂气和环境毒等;二是内生之毒,指机体在正常的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废物;由于机体代谢障碍,本来正常的...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探析
  •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上)

    张学文“四象学说”探析(上)

      《周易·系辞》云:“是故易也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像,相似之谓也。”取类比象在科学研究中具有启发思路、提供线索、触类旁通的作用,许多科学发明就是借助于取类比象法发现的。象思维是中医最基本的思维,中医学的许多概念、理论就是取类比象的结果,如藏象、脉象、舌象。笔者老师张学文教授,先后任全国中医内科学会中风急症协作组副组长、组长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风病急症协作组组长。他根据传统中医理论和取类比象思维方法,将急危重症概括为“风、毒、闭、脱”四象。   四象...

  •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小柴胡汤是一首千古名方, 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 内外妇儿各科、 外感内伤杂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小 柴胡汤方最早记载于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 中, 然而 该书在汉末晋初散佚, 后被整理成 《伤寒论》 和《金匮要 略》 两部残本。后发现 《伤寒杂病论》 在民间依旧传承, 1956 年桂林罗氏将手抄本《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献出, 1979 年出版于广西。本文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 论》 [1 ] 十六卷为研究内容, 对小柴胡汤在 《伤寒杂病论》 中的证治规律作一分析归纳并探讨。 1 小柴胡汤相关卷篇和条文 《伤寒杂病论》...

  • 吴尚先中医外治法学术思想探析

    吴尚先中医外治法学术思想探析

    吴尚先( 1806—1886 年) ,浙江钱塘( 今杭州) 人,清代外科医家,精心研究前人外治经验,并 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完成 《外治医说》 。该书融理 论与临床于一体,指出医者临证,须精辨详审, 然后遣用相应药物,疏滞宣通,使邪去正安,取 《子华子 》 “医者理也,理者意也; 药者瀹也,瀹 者养也”之意,旨在说明外治法与内治法理同法 异,且外治法禁制甚少,尤能补内治之不及; 以 对偶式的骈俪文体成书,言简意赅,别具一格, 既便于诵读,又利于推广,故更名为 《理瀹骈 文》 ,是我...

  • “有故无殒”的内涵与外延探析

    “有故无殒”的内涵与外延探析

    “有故无殒 ” , 《中医名词术语精华辞典》 [1 ] 对其的 解释是治疗学术语, 系一种用药法则。故, 缘故。殒, 死亡。指临床用药时, 虽药性峻猛, 只要有相应病证, 药证相符, 就可以应用, 不会出现危险 。“阴平阳秘, 精 神乃治 ” “气血冲和, 万病不生” , 此种平衡状态是中医 对健康的定义, 人体“有故” , 其本质是这种平衡失调。 中医治疗就是运用各种手段, 以求获得机体新的动态 平衡。在 &ldquo...

  • 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探析《醉花窗医案》脉诊特色

    《醉花窗医案》 是清代医家王堉所著, 并未刊 行, 只有抄本存世, 1976 年由山西人民出版社排印 出版。本书作者为清代医家王堉, 字蓉塘, 号润园, 山西介休县人。其著述有二, 一为《醉花窗遗稿》 , 注明 “已刊” ; 一为《脉案》 未刊, 故《脉案》 疑即本 书 [1 ] 。王堉本是举业出身并非医生, 通过博览群 书、 兼收并蓄以汲取经典医籍之精华。其诊病问药, 颇有清代儒生严于考据、 重视格物穷理的特点。他 重视对疾病关键病机的辨析, 并对病机的鉴别诊断 思路非常清晰, 确有所长。...

  • 高体三“三阴理论”学术思想探析

    高体三“三阴理论”学术思想探析

    高体三教授为全国第二批名老中医药专家指导 老师, 高老一生注重中医学经典的研究, 熟读中医 古籍, 研《黄帝内经》 之理, 遵 《伤寒杂病论》 之旨, 深谙《神农本草经》 之药性, 在中医学教学、 科研、 临床上成效裴然, 经过数十年的理论探究和临床实 践, 形成了独特的 “三阴理论” 体系, 创立了 “水暖土 和木达” 的学术思想。 三阴的生理关系 所谓 “三阴” 是指足太阴脾经、 足少阴肾经、 足 厥阴肝经。 足太阴脾, 属土; 足少阴...

  • 疫痘伏温,先知之妙《温病条辨》探析吴鞠通的五运六气思想

    疫痘伏温,先知之妙《温病条辨》探析吴鞠通的五运六气思想

    吴瑭( 1757-1841) , 字配珩, 号鞠通, 江苏省淮安市 人, 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温病学家。他撰写的《温病条 辨》 是温病学的一座里程碑, 堪称不朽的中医著作。吴 氏创立了温病“三焦学说” , 并结合“卫、 气、 营、 血” 理 论, 创造性地提出温病辨证论治的纲领和方法, 对于温 热性疾病的治疗, 作出了重要贡献。吴氏精通五运六 气之理, 他在 《医医病书·气运论》 中提出 : “精通气运 之理, 有先知之妙, 时时体验其气之已至、...

  •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体质与疾病相关理论探析

    作为中医学现存最早的辨证论治专书 , 《伤寒论》 和 《金匮要略》 中包含着丰富的体质思想。综观仲景条 文, 可以发现体质因素不仅与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 在 疾病的发展、 传变、 治疗和转归过程中, 体质因素同样 起着重要的作用。认识体质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 中的作用, 对于临床合理运用仲景方药治疗疾病有着 重要的指导意义。 1 体质与疾病发生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篇》 中指出 :“若五脏 元真通畅, 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 中人多死。 ” 认为如果 五脏元气通畅,...

  • 名医验方综合价值探析

    名医验方综合价值探析

    随着中医药白皮书的印发以及中医药法的颁布, 中医药在 “一带一路” 战略中的作用日益彰显, 全世 界对于中医药的重视和关注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 作为中医药中最具有核心价值的部分, 名医验方等 亦不断发挥着其独特优势。 本文所指名医主要系国 内享有盛誉的名中医, 他们代表着中医药学术思想 和临床实践的最高水平, 他们一般临证数十载, 且多 家世业医, 对中医个体化诊疗方法掌握精准而熟练, 往往对某些疾病的防治有着独到的经验和体会 [1] 。 名医验方则主要是指上述名中医在中医药理论的指 导下,...

  • 《温热论》“温邪则热变最速”探析

    《温热论》“温邪则热变最速”探析

    清代名医叶天士, 是温病学说的创始人之一, 被 后人誉为温热大师。 据其口授整理而成的著作 《温热 论》 , 系统阐述了温病的病因、 病机、 传变规律及治 法等, 为温病学理论的奠基之作, 其篇中有 “温邪则 热变最速” 这一对温邪特点的精辟概括。 温邪是温病 的特异致病因素, 也是温病具有区别于其他病症的 显著特点的根本原因 [1]7 , 故其 “热变最速” 的特点与 温病特殊性密切相关。 本文旨在正确认识 “温邪则 热变最速” , 探析其原...

  • 五味是中医五行 探析五味与五行的配属

    五味是中医五行 探析五味与五行的配属

    五味特性与四时人体气机运动的关系探析 五味是中医五行比类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但对于 五味与五行的配属关系, 近来有学者提出了新见解, 认 为辛属木、 咸属火、 甘属土、 酸属金、 苦属水 [1 ] 。但若追 本溯源, 从阴阳最初的含义出发探析五行理论的形成, 则可知古人对于五味与五行配属关系的缘由。故从阴 阳的运动规律出发, 来探析五味与五行的配属关系, 以 期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 1 阴阳的含义及运动规律 “阴” 与 “阳” 的提出最早是用作部位概念来使用 的...

  • 管炎威《救护学讲义》“引药”特色探析

    管炎威《救护学讲义》“引药”特色探析

    民国以降, 岭南中医在全国享有盛誉, 尤其是以 管炎威为代表的管氏一家, 管炎威为管德裕再传弟 子, 管氏骨科第三代传人, 在内、 外、 妇、 儿、 伤科均 有较大贡献, 其著作《救护学讲义》 《伤科学讲义》 《花柳科讲义》 , 被作为当时广东中医药专门学校教 材使用, 对岭南中医药事业的发展和全国中医药事 业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 管氏世代行医, 自其祖父 管德裕以来, 勤于习业, 世代行医, 声名远播, 本文着 重探讨管炎威著作 《救护学讲义》 的学术思想。 管炎威与《救护学讲义》 管炎威, 号季耀, 广东...

  • 《黄帝内经》方剂理论体系框架基本要素探析

    《黄帝内经》方剂理论体系框架基本要素探析

    《黄帝内经》 ( 以下简称 《内经》 ) 作为我国现存最 早的中医典籍, 也是现存最早为方剂命名的著作。书 中所载 13 首方剂及方剂相关理论的阐述, 已初步呈现 出方剂理论体系框架的基本要素, 对后世方剂学产生 了重要影响, 亦为方剂理论体系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据此, 我们基于《内经》 原文, 对其散见于各篇文章的 方剂相关理论进行梳理和分析与提炼, 将其所具备的 方剂理论框架基本要素归纳分析探讨如下。 1 《内经》 中的治则与治法 早期人们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通过观察总结, 提炼 出一些基本治则与治法以指导...

  • 《内经》脉痿句读探析

    《内经》脉痿句读探析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首见于《素问·痿论》,为心病致痿的症状表现。历代医家对此句含义虽认识基本一致,但在相关医籍中对此句的文字表述略有差异。究竟此句该如何明句读?笔者有一些个人认识,现简述如下,望同道斧正。   “枢折挈胫纵而不任地也”   明代顾从德翻刻宋本句读缩影版《重广补注黄帝内经素问》对此句未作句读。王冰认为:“膝腕枢纽如折去而不相提挈,胫筋纵缓而不能任用于地也。”张景岳在《类经》中亦认为:“脉痿者,凡四...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内经探析
  • 《素问·刺法论》刺法思路探析

    《素问·刺法论》刺法思路探析

    《素问·刺法论》是《素问遗篇》之一, 笔者认 为该篇是《黄帝内经》中为数不多把五运六气理论 与针灸治法相结合的篇章, 至于其是否如通常所说 的 “显系后人伪托之作” , 还不能定论 [1] 。 但 《素问遗 篇》 中提出的五运六气针灸预防治疗方法, 是对七篇 大论的重要补充。 研究疫病的发生规律及防治, 更 要重视 《素问·刺法论》中的有关论述 [2] 。 《素问·刺 法论》集中谈论了5个方面的内容, 包括六气升降不 前致郁发病的刺法、 六气未得迁正...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素问探析
  • 表观遗传学与体质可调论关系的探析

    表观遗传学与体质可调论关系的探析

    表观遗传学是研究除 DNA 序列变化外的其他机 制引起的细胞表型和基因表达的可以传的改变 [1 ] 。经 典遗传学认为遗传的分子基质是核酸, 人类的遗传信 息储存在核酸的碱基序列上, 但是有研究者发现人类 有些遗传现象在此基础上是解释不通的。随着遗传学 的不断发展, 表观遗传学被一些研究者提出, 这个理论 为我们解释了一些非核酸碱基序列的遗传现象, 使人 们对遗传学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1 遗传学与人类疾病 遗传性疾病不仅威胁着生命个体的健康, 而且对 人类的繁衍壮大起着制约性的作用。目前, 影响人类 健康的三...

  • 扁鹊诊疗法探析

    扁鹊诊疗法探析

    扁鹊医学是以“道法自然”“天人合一”为核心理念,以扁鹊炼养法为基础,激活感知功能,并用于诊断疾病,辅以中医传统方法治疗疾病的独立医学科学。其起源于无文字记载的上古时期,以俞跗为代表,距今逾7 000余年;成熟于春秋末期,以秦越人为代表[1];后有华佗、张仲景、孙思邈等医者丰富和传承了扁鹊医学[2]。 “扁鹊言医,为方者宗。”(《史记·太史公序》)西汉《史记·扁鹊仓公列传》实质上是扁鹊医学诊疗法“...

  •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主要病证之一《伤寒杂病论》探析

    《伤寒杂病论》癥瘕积聚的辨治特色探析 癥瘕积聚是中医学的主要病证之一, 是指腹内结块, 伴有或胀、或痛、或满、或异常出血的一类病证的统称[1]。中医有关癥瘕积聚的记载最早见于《黄帝内经》, 如《灵枢·五变》曰:“皮肤薄而不泽, 肉不坚而淖泽, 如此则肠胃恶, 恶则邪气留止, 积聚乃伤。脾胃之间, 寒温不次, 邪气稍至, 蓄积留止, 大聚乃起”。《难经》亦有对癥瘕积聚的论述, 如《难经·五十五难》曰:“积者, 阴气也, 其始发有常处, 其痛不离...

  • 中医间接治法探析

    中医间接治法探析

    根据辨证结论,中医学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法。总体说来,这些治疗方法多属于“对证”或“对症”的直接治疗,即根据辨证中明确的病因、病位、病性等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如针对病性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素问·至真要大论》),“虚则补之,实则泻之”(《中藏经》);针对病因的疏风、散寒、利湿、化瘀等;针对病位的“其高者,因而越之;其下者,引而竭之;中满者,泻之于内……其在皮者,汗...

  • 朱丹溪应用附子经验探析

    朱丹溪应用附子经验探析

    朱震亨, 字彦修, 元代著名医学家, 浙江义乌人, 因世居丹溪, 故学者尊称之为丹溪翁。 江南地域湿热 相火为病最多, 加之当时局方辛香温燥之剂盛行, 因 此, 丹溪著《格致余论》 《局方发挥》等书, 提出 “阳 有余而阴不足论” “相火论” , 阐明阴虚导致火热的 病机, 立滋阴降火的大法, 还针砭时弊, 主张戒用温 补辛燥之法。 但朱丹溪并不固守滋阴, 其应用温阳药 也颇具特色, 以下就以朱丹溪应用附子等温热药为 例, 介绍其用药特点。 真寒假热—&...

  • 郭士魁活血化瘀学术思想探析

    郭士魁活血化瘀学术思想探析

    郭士魁先生(1915-1981年)是中国著名中医药学家、心血管病专家。郭老行医多年,医药功底深厚,早年在北京仁和堂、太和堂药店当学徒,后师从北京名中医赵树屏,具有丰富的临床实践经验,不仅致力于中医药防治冠心病等心血管病的研究,而且在其他内科病、妇科病、老年病诊治中留下了许多宝贵的学术思想和临证经验。郭士魁先生是“活血化瘀法”在现代内科领域应用与研究的先行者, 他提出冠心病心绞痛的主要病机是“气滞血瘀”和“胸阳不振”,总结了活血化瘀、芳香温通、益...

  • 薛伯寿和合思想精髓探析

    薛伯寿和合思想精髓探析

    薛伯寿教授(以下尊称薛老)倾心中医事业半个 多世纪, 是杰出的中医临床家、 教育家。 薛老遵从 《道 德经》清静无为、 忘我奉献的处世准则; 临床实践过 程中, 其论治、 处方、 与病患交流更是处处以慈善谦 下和合、 淳朴自然唯物辩证法思想为指导。 导师姚魁 武为薛老门生, 耳濡目染中对薛老和合思想也有了些 许心得体会, 认识到和合思想的主旨——尊道而贵 德, 并引申出 “道尊中和, 和而不同, 合其不和, 以致 和合” 4个方面。 这与薛老所强调的 “大...

  • 刘景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析

    刘景源学术思想及临床经验探析

    刘景源教授是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 著名的温病学专家。其学有渊源, 师从多位中医名家, 曾深入学习经典著作并得到名师的指教。一生致力于中医温病的教学、临床和科研工作, 著述丰富, 博学多通, 系统研读历代温病诸家著作, 尤对叶天士、薛生白、吴鞠通、王孟英等温病学家的学术思想有深入研究, 并在继承创新过程中, 形成了自己的学术见解。具有深厚的理论造诣和独到的临证经验。 天人合一, 辨识系统整体 中医历来十分强调人与自然的统一性。人处自然之中, 无时不受天时气候、地理环境的影响。《黄帝...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