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 第4页
-
青龙摆尾古今针法探析
青龙摆尾针法为传统复式针刺手法之一, 又称苍 龙摆尾针法, 为 “飞经走气” 四法之首, 首载于明代针 灸学家徐凤的 《金针赋》 [1] , 其后 《针灸问对》 [2] 、 《医 学入门》 [3] 及 《针灸大成》 [4] 等医著对青龙摆尾针法又 有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 现代医家、 学者, 在古代记 载的基础上, 结合自身临床经验, 对青龙摆尾针法加 以丰润甚至创新, 但另一方面, 也使得操作手法趋于 复杂化, 且难以形成统一。 本文即从古代医著、 现代 教材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青龙摆尾针法进...
-
经络和腧穴疲劳现象的成因探析
《素问·调经论篇》曰:“人之所有者, 血与气耳”。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 腧穴乃气血汇聚之所[1], 气血不足则经络、腧穴空虚匮乏, 其功能随之减弱, 故在针灸治疗过程中易出现得气困难、疗效反复等经络、腧穴疲劳现象[2], 使得传统针灸疗效降低, 阻碍其发展。遂通过临床观察及实践, 对于导致经络、腧穴疲劳现象的原因给予分析探究, 望能引起广大医者的关注和重视, 现总结如下。 用针不慎所致 传统针刺治疗疾病立于中医的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以调节阴阳、疏通经络为原则。《黄...
-
经络实质的理论探析 经络实质的实验佐证
基于气论的经络实质探析 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是人体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1]。40余年来,对经络实质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2],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学术界对经络实质有不同的看法,甚至意见迥异,目前,还不能充分地解释不同的经络现象。 对经络实质的探析,现阶段的研究大致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1)神经论,认为经络现象仅是一种神经系统的功能表现,并没有独立的经络体系与结构。目前基于神经论的经络研究,已从大脑皮层、脊髓到外周传入的各个神经层次以及植物神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3]。...
-
探析节气理论在中医临床决策中的指导价值
二十四节气指中国农历中表示季节变迁的24个特定节令,是通过观察太阳周年运动,认知一年中时令、气候、物候等方面变化规律所形成的知识体系[1],它不仅可以指导农耕劳作,对中医临床实践也有很大价值。 节气理论溯源及内涵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古代黄河流域[2],萌芽于夏商,基本形成于战国时期,《黄帝内经》论述:“五日谓之候,三候谓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而各从其主治焉”,即五天为一候,三候为一节气,六个节气为一季(时),四季为一年(岁)[3]。秦汉时期节气理论趋向完善,公元前104年...
-
古今花饮的养疗应用探析
“饮”为中医剂型之一,是以质地轻薄、具有芳香挥发性成分的花、叶、果实、皮、茎枝等为原料,经沸水冲泡、温浸而成的一种专供饮用的液体[1]。花饮是以花代茶的饮品,以花、花瓣或花蕾直接泡水而成。“上品饮茶,极品饮花”,以花代茶,古已有之。花饮所用的花类多为传统中医本草,花类本草质轻气香,辛以发散,苦泻清热,甘缓不补,具有解表散邪、辟秽解毒、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疏肝和胃、下气化痰、活血化瘀、通利经脉等功效[2]。花饮的制作方式简单,无须煎煮,只需以沸水冲泡即可。时下人们追求回...
-
基于“标本根结”探析针灸临床应用远近配穴的理论依据
远近配穴是针灸临床应用中常见的腧穴配伍方法,在运动系统、神经系统、消化系统、泌尿和生殖系统疾病中广泛应用[1]。但由于教材及文献缺乏系统论述,远近的概念及指导理论模糊不清,临床工作者更多地从字面意思理解远近配穴,即从病变部位的相对关系而言,以病变部位为近,远端穴位为远。这种简单的解释局限了远近配穴的深层含义,阻碍了临床研究的发展。《针灸处方学》定义远近配穴,以病变部位的局部和远端穴位配合应用,局部穴位多位于头部、胸腹及背腰等躯干部,远部穴位多位于四肢肘膝以下部位[2]。本文将从“远”&ldq...
-
虚性便秘的食疗探析
便秘是以大便排出困难,排便周期延长,或周期不长,但粪质干结,排出艰难,或粪质不硬,虽频有便意,但排便不畅为主症的疾病。虚,指正气不足,表现为机体的精、气血、津液不足或脏腑经络等生理功能减弱。虚性便秘是慢性疾病,多见于中老年人群,多责之气血不足、阴阳不调、肠道传输失职等,包括气虚秘、血虚秘、阴虚秘、阳虚秘4种常见证型[3]。饮食是人类生命之本,也是社会发展、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食疗文化在饮食文化和中医药文化的助力下不断发展壮大[5]。中医认为,药食同源。食疗,即饮食疗法,是以膳食作为治疗疾病的手段。食疗对慢性虚性疾病...
-
四柱预测学诊断运用探析
四柱学是以人的出生年、月、日、时的数据为基础,采用干支纪时的方法,标识脏腑、五行、阴阳属性,进而对人的先天禀赋、后天运程进行综合研究的一门学科,其中年干支为年柱,月干支为月柱,日干支为日柱,时干支为时柱,简称四柱[1]。四柱理论源于易经思想,产生于汉代,经魏晋南北朝发展,至唐·李中虚提出年、月、日三柱论命思想,随后北宋·徐子平在此基础上加入时柱,提出四柱论命理论,后人将其理论整理,有《渊海子平》传世。而后《滴天髓》丰富和发展了四柱学说,使四柱理论更趋完善。四柱学在疾病诊断中运用历史悠久,...
-
枢机理论与君相火探析
枢机理论源自《素问·阴阳离合论》:“是故三阳之离合也,太阳为开,阳明为阖,少阳为枢。三经者,不得相失也,搏而勿浮,命曰一阳……是故三阴之离合也,太阴为开,厥阴为阖,少阴为枢。”提出开阖枢的概念,以少阳、少阴为枢。后世医家张景岳在《类经·九卷·阴阳离合》中言:“太阳为开,谓阳气发于外,为三阳之表也。阳明为阖,谓阳气蓄于内,为三阳之里也。少阳为枢,谓阳气在表里之间,可出可入如枢机也。”进一步明确开阖枢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