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探析 第2页

探析 第2页

  • 基于“三因制宜”探析过敏性鼻炎治未病理念

    基于“三因制宜”探析过敏性鼻炎治未病理念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最为常见的过敏性疾病, 随 着经济快速增长、 工业化的发展、 生活节奏的加快,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率日益上升, 故过敏性鼻炎中医药 治未病的探索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病之所生, 不过 内外。 外因者, 天地之变, 内因者, 本气为病。 天地变 化, 气候异常, 水土不和, 人不应之, 病固为患。 然人 之病生, 皆由脏腑, 脏腑充盛, 病无所惧, 故治病者, 必以人为本, 摄身者, 调体质之偏, 阴阳平和, 纵天地 变化, 以何忌惧。 故笔者愿基于经典文献, 由天、 地、 人三因分析过敏性鼻炎的发病之...

  • 从心肾相关理论探析心力衰竭中医辨治思路

    从心肾相关理论探析心力衰竭中医辨治思路

    充血性心力衰竭(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CHF)是 指心肌收缩力减弱, 心排血量减少, 因而不能满足机体 组织细胞代谢的需要, 同时静脉回流受阻, 静脉系统瘀 血而引起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 心衰是临床常见病, 多 发病, 变化较快, 是各种心脏病发展到中晚期的严重并 发症。随着全球老龄化进展, 65 岁以上人口心衰发病 率占 1% , 76 岁以上老年人发病率则更高 [1 ] 。目前, 心 衰已经成为全球高发病率和高死亡率的主要临床综合 征之一 [2 ] , 已成为 21 世纪最重要的心...

  • 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辨治探析

    阿尔茨海默病中医辨治探析

    阿尔茨海默病( Alzheimer's disease, AD) 俗称老年 痴呆, 是一种病因未明的、 慢性、 进行性中枢神经系统 退行性疾病, 起病隐匿, 以记忆力减退和进行性认知功 能障碍为主要临床表现 [1 ] , 是引起老年人认知障碍和 行为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据 2015 年世界阿尔茨海 默病报告 [2 ] , 全球患该病的人数已达 4680 万, 而发展 中国家面临的形势更为严峻。目前西医治疗仅能部分 缓解患者的临床症状, 但中医辨证论治可有效阻止病 情发展, 增强患者体质, 延缓衰老 [3 ]...

  • 真武汤治疗心悸探析

    真武汤治疗心悸探析

    心悸首见于《素问·本病论》,张仲景在《黄帝内经》理论基础上对心悸做出了系统阐释。现代医学认为,心悸既可以是症状,也可以是疾病,常见原因有心律失常和心脏自主神经功能紊乱[1]。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在工作、生活各方面的压力增加,心身双重受压,临床中与心身相关的疾病逐渐增加[2]。王小荣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五运六气学术委员会副会长,系名老中医张士卿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其临床擅长运用经方治疗疾病,对阳气虚损性心系疾病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本文从中医角度阐释心与肾的关系,简述王小荣副教...

  • 张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探析

    张艳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经验探析

    张艳,教授,辽宁中医药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辽宁省名中医,国家自然基金项目专家评审委员。张艳教授从事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疾病30余年,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重视中西医结合防治慢性心力衰竭。张艳教授治疗慢性心力衰竭强调中西医结合,西医诊病分期,中医辨证分型;以西医诊断为先,中医识机为后。 慢性心力衰竭是由于各种器质性或功能性心脏疾病使心室充盈或射血能力受损,临床上以动脉系统和组织血液灌注不足及肺循环和/或体循环淤血为主的一种综合征。“心衰”一词首见于宋·陈师文《圣济总录&mi...

  • 从“木郁达之”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析

    从“木郁达之”论治高血压病的理论探析

    高血压病是心血管病常见疾病之一,也是各种慢性疾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之一。据调查,我国人群高血压病的患病率呈升高趋势[1]。西医治疗高血压病的方法主要是控制血压,患者需长期用药。中医并无高血压病病名,多将其归于“眩晕”“头痛”“风眩”等范畴。中医多从风、火、痰、瘀、虚等方面对高血压病进行辨治,更重视对脏腑、气血、阴阳的整体调节,旨在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在降压效果平稳持久、缓解高血压临床症状等方面有独特的优势。朱丹溪《丹溪心法》言:“气血...

  • 管遵惠益脑十六穴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经验探析

    管遵惠益脑十六穴治疗慢性脑供血不足临床经验探析

    管遵惠教授师源针灸世家, 博古通今, 学验颇丰。50余年间潜心理论钻研, 勤于临床实践和经验总结, 遵古而不泥古, 在继承家学及前人经验的基础上, 致力于针法灸法研究, 开拓创新, 独树一帜, 发展了热针疗法、蜂针经穴疗法、管氏过梁针法、管氏舌针等特殊针法, 形成了特色鲜明的管氏针灸流派。管教授擅长针灸或针药并用治疗各种心脑病、脊柱病及各科疑难杂病, 在治疗脑病方面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治疗学术思想。 慢性脑供血不足属于中医“眩晕”“头痛”的范畴, 《灵枢&mid...

  • 温病郁热辨证方法探析

    温病郁热辨证方法探析

    中医学辨证论治方法的主要运用在于辨证求因 和辨机论治。 后者即是辨察疾病不同阶段的病机病 理变化而相应施治。 笔者在长期开展温病热郁瘀相 关病机病理研究的基础上, 提出温病郁热辨证方法 的设想, 探析如下。 郁热病机病理认识 1. 郁热病机理论渊源 郁热病机理论渊源深 远, 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病机十九条中有述: “诸禁鼓慄, 如丧神守, 皆属于火” , 此为真热假寒, 因热盛气机郁闭所致。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言: “火郁发之&rdquo...

  • 隔物灸脐法作用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探析

    隔物灸脐法作用机制及其在神经系统疾病方面的应用探析

    隔物灸脐法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通过辨证组方,将药物研成极细药末,填满脐部,于介质上置艾炷灸之,发挥治疗作用的一种外治方法。隔物灸脐法具有穴位、灸法、药物的三重作用,可通过调节灸温、艾炷大小、艾灸时间、艾炷壮数及药物调整人体状态。近年来,在神经系统疾病,尤其是顽固难治类疾病的康复治疗中,灸法越来越被重视。通过对传统隔物灸进行改良,在扩大其适应证范围、提高施灸疗效及安全性方面,已取得一定进展。隔物灸脐法又可称为神阙温灸、神阙灸、脐灸等,具有扶正祛邪之功,对于神经系统疾病的康复治疗有良效[1]。本文结合脑-肠轴学说及中脘...

  • 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

    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

    国医大师裘沛然是我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临床以善治疑难杂病著称,活人无数,医泽广被。本文试从裘沛然眩晕病医案探析其学术思想,以飧中医同道。 医案一 王某,女,44岁。1992年9月23日初诊。诉头晕2月。近2个月头晕不舒,伴心悸,夜眠欠安,纳少,月经周期缩短。有时胃部不适。既往有胃病史,曾在外院作血糖生成指数示:“胃黏膜增粗”。无高血压史,3年前发现有颈椎病。刻下:头晕,心悸,神疲,手指麻木,眨眼痛,夜眠欠安,纳少,略肥胖,BP124/78mmHg,心肺听诊无异常,舌苔薄脉细...

  • 新安王氏内科辨治不寐经验探析

    新安王氏内科辨治不寐经验探析

    “新安王氏内科”发源于新安江流域的古徽州地区, 始于歙县名医王履中, 薪火相传六世, 誉满杏林。王氏医家既博采诸家之长, 又师承家传之学, 在内科疾病论治方面经验丰富, 治疗思路、处方用药颇具特色, 临床疗效显著。现通过文献梳理方式, 将新安王氏内科论治不寐经验探析如下。 病因病机 “不寐”一词首现于《难经·四十六难》“老人卧而不寐”, 以入睡困难、睡眠不深、睡后易醒、眠时较短等为突出表现。《灵枢·大惑...

  • 心脾两虚型不寐病常见舌象特征探析

    心脾两虚型不寐病常见舌象特征探析

    不寐是指脏腑机能紊乱, 气血不足, 阴阳失调, 致使不能获得正常睡眠 [1] 。 心脾两虚型不寐病是不寐 病最常见的类型之一, 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 一般 指心血不足, 脾气虚衰, 以心悸失眠、 食少便溏、 神疲 健忘等为主要表现 [2] 的一类病证。 笔者查阅、 分析了 大量的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相关资料, 结合自身临床 体会, 十分赞同庄欣等 [3] 对心脾两虚型不寐病的相关 论述, 认为心脾两虚型不寐病应包括心脾气血两虚 型、 心脾气虚型、 心脾阳虚型和心脾气阴两虚型, 并 对上属各型舌象特征进行探讨。 正...

  • 奔豚病脉证治探析

    奔豚病脉证治探析

    奔豚病名首见于《灵枢·邪气藏腑病形》中“肾脉急甚为骨癫疾;微急为沉厥奔豚,足不收,不得前后”。马莳《黄帝内经注证发微》言:“急为肝脉,肾得急脉而甚,则肾主骨,风邪入骨,当为骨癫疾。若得急脉而微,则为沉厥,盖风邪入肾则为厥,肾气不足则当沉滞而无知也;及为奔豚,以肾邪渐积而成也,为足不收,以肾脉行于足也;为不得前后,以肾通窍于二便也”。“骨癫疾者”,《灵枢·癫狂病》言:“顑齿诸腧分肉皆满,而骨居,汗出烦悗,呕...

  • 中医药治疗轻度认知障碍探析

    中医药治疗轻度认知障碍探析

    轻度认知障碍(MCI)是指患有轻度的记忆或认知功能的损害,但未发生痴呆的临床状态,是处于正常脑老化与早期痴呆之间的一种重要的过度状态,属于痴呆症的前期症状。MCI病因较多,阿尔茨海默病、脑小血管病、路易体病、额颞叶变性等缓慢起病的痴呆类型在临床症状达到痴呆前,轻度的病理变化均可引起MCI。另外脑外伤、脑炎、营养缺乏等可导致持久的MCI。 早期发现和诊断MCI 并采取有效干预措施对减少痴呆的发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截至目前,还没有FDA批准的治疗MCI认知症状的药物。同时国内外治疗MCI的指南中指出:...

  • 脾胃病用药特点探析

    脾胃病用药特点探析

    脾胃病为临床常见疾病, 我们结合文献及随导师 临床门诊研究, 根据脾胃的生理特性和病理特点, 现将 脾胃病临床用药特点作以探析。 1 秉承胃腑特性, 注重润降益胃 1. 1 胃腑主于通降, 用药降气行气 胃腑居于中焦, 主受纳腐熟, 为气机上下斡旋的枢纽, 其气通降正常, 则食物下行通畅 。《灵枢·五味》 :“水谷皆入于胃, ……谷气津液已行, 荣卫大通, 乃化糟粕, 以次传下。 ” 胃腑保持 “通” 的状态, 有赖于胃气...

  • 探析吴中名医张璐从五脏论治泄泻

    探析吴中名医张璐从五脏论治泄泻

    张璐 (1617年至1701年) , 字路玉, 晚号石顽老人, 治病应如鼓桴, 后世医家赞其“能运天时于指掌, 决生死于须臾”。《张氏医通》所载之泄泻, 先列《黄帝内经》《金匮要略》之论, 次引后世各家之说, 文简释详, 理明辞畅, 为后世不可多得的临床诊治指南。泄泻, 即以排便次数增多, 便下稀薄甚如水样为主症之病证, 现代医学中急性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皆可参照此病证辨证论治。笔者通过整理张璐著作中泄泻相关论治及方药, 发现张璐从五脏论治泄泻有独到经验, 现探究如下。 从五脏论治...

  • 祛痰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探析

    祛痰方剂的组方用药规律探析

    痰为机体的病理产物, 随气升降, 流窜全身, 停 滞于脏腑、 经脉、 肢体为病。 祛痰剂是为痰证而设, 依据痰的性质不同, 分为清热化痰剂、 温化寒痰剂、 润燥化痰剂、 燥湿化痰剂、 祛风化痰剂 [1] , 其组方主 以祛痰药, 尚应根据痰证的病机和致病特点, 配伍适 宜的药物, 使痰去病除。 笔者结合历代治痰名方的用 药特点, 拟将祛痰剂的配伍规律作一探讨。 配伍理气药 脏腑机能失调, 气化不利, 水液代谢失常, 停聚 则易生痰。 痰邪既生, 又可作为致病因素, 阻滞气 机, 加重病情。 气滞与痰浊常互为因果...

  • 从气化理论探析肺间质纤维化

    从气化理论探析肺间质纤维化

    国医大师晁恩祥教授是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肺病(呼吸)科首席专家,全国中医肺系学科带头人之一,第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全国“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项目”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第一批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晁恩祥善于总结经验,重视临床观察,他从临床实践出发,结合中医理论,认为肺间质纤维化的临床表现与中医肺痿相近,在临床诊疗过程中,采用调整肺气的方法治疗肺纤维化,显著改善了此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和生活质量。 肺间质纤维化属于肺痿范畴...

  • 王忆勤辨治小儿哮喘特色探析

    王忆勤辨治小儿哮喘特色探析

    王忆勤教授, 师承上海市名中医朱瑞群, 为海派徐 氏( 徐小圃先生) 儿科第三代传人。王教授行医 30 余 年, 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 深得徐氏儿科真传, 又形 成了自己独到的学术观点, 对中医内科、 儿科的临床研 究颇有建树、 疗效卓然, 在患者中享有很高声誉。笔者 有幸从师学习, 受益匪浅。现将王师在小儿哮喘临证 时的辨证用药特色归纳总结如下。 1 明确病因, 追溯夙根 哮喘为儿科常见病之一, 其反复发作, 缠绵难愈。 小儿由于肺脏娇嫩、 肺气不足、 腠理不能被卫外之阳充 实, 故外邪较易侵袭; 同时,...

  • 肺痹病因病机探析

    肺痹病因病机探析

    《说文解字》 曰: “痹, 湿病也” , 指出 “痹” 是一 种疾病名称; 而痹者, 闭也, 闭塞不通之意, 则说明 了 “痹” 病之病机关键。 在《黄帝内经》中对痹病进 行了专篇论述, 如《素问·痹论》 言: “风寒湿三气杂 至, 合而为痹也” [1] , 此为痹之最早论述。 痹证的分类 1. 根据感邪性质 根据感邪性质的不同有 《素 问·痹论》 中的 “行痹、 痛痹、 著痹...

  • 余奉仙辨治瘟疫学术思想探析

    余奉仙辨治瘟疫学术思想探析

    余奉仙 ( 1860—1939) ,字涤凡,亦称涤凡道 人,晚号 “咸丰遗民” ,江苏阜宁人。其先祖从安 徽歙县迁至江苏,累世业医。奉仙公幼年习儒,资 质敏慧,读书善悟,四书、五经通达淳熟。中年以 后,因当时该县及邻近诸县 ( 包括宿迁、盱眙、 涟水、泗阳等县) 均有疫病流行,经其救治,屡 起沉疴。余奉仙一生长于内科杂病、伤寒、温病诊 疗,尤其在诊治疫证方面有较深的造诣 [1 ] 。其治 疗瘟疫的学术思想主要见于由其子余无言编辑整理 的 《医方经验汇编》中。今将原书依病论疫或依...

  • 曹炳章秋瘟学术经验探析

    曹炳章秋瘟学术经验探析

    曹炳章 ( 1878—1956) ,字赤电,浙江鄞县 人,近代著名中医药学家。曹炳章临证五十余载, 医术精湛,经验丰富,疑难危症,经治多效。关于 秋瘟一病,曹炳章著有 《秋瘟证治要略》 ,此书针 对1918 年秋所流行的瘟疫而撰。曹炳章云 : “大抵 前贤著书,原为救当时之偏,假如治湿疫之书已 多,今年适患热疫时,著热疫之书,以补其不备, 倘如明年春夏多雨,夏患湿疫,则吴又可之法,犹 可采用,今年治疫之书,犹不适用也。 ” [1 ]750 这是因 为该年之疫属燥属热,用药宜凉宜透...

  • 探析张锡纯在温病治疗中运用“人参”的经验

    探析张锡纯在温病治疗中运用“人参”的经验

    张锡纯(以下称张氏,公元1860年至1933年),字寿甫,河北盐山县人,民国时期著名医学家。《医学衷中参西录》[1]为张氏一生临床经验之总结,其中记载了大量有关温病的治疗经验,张氏对温病诊治有自己独到的认识,擅长应用白虎汤及白虎加人参汤治疗温病,笔者不揣鄙陋,就张氏温病治疗中“人参”的应用经验探讨如下。 治温病当用“人参”恒以“野党参”代之 张氏习惯用野党参代替人参,《医学衷中参西录·人参解》中明确记载:&ldquo...

  • 伏邪辨识过敏性鼻炎滞后发病探析

    伏邪辨识过敏性鼻炎滞后发病探析

    伏邪理论源于《黄帝内经》。晋代王叔和首用“伏邪”来解释“伏寒化温”的机制, 发病以滞后、隐匿为著。后世医家将此称之为“伏发”或“迟发”。伏邪理论作为天人相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人体的生理、病理产生重要的影响与作用。过敏性鼻炎, 为临床常见的变态反应性疾病, 属中医“鼻鼽”范畴。随着生存环境和生活方式的改变, 该病呈上升趋势, 在我国发病率约为37.74%[1]。近年来研究显示, 受气候环境的影...

  • 探析传统中医典籍中改善老年人失眠的食疗方

    探析传统中医典籍中改善老年人失眠的食疗方

    国际疾病分类定义失眠为进入睡眠状态困难,不间断的睡眠障碍或醒后机体功能没有得到充分恢复,该情况每周3次且持续30 d及以上,并导致记忆力、注意力下降等,属于患者的一种主观体验[1]。数据表明,2021年中国超3亿人存在睡眠障碍问题,2013—2021年全球人均睡眠时间减少了近2 h[2]。据调查统计,年龄高于65岁的老年人中失眠的发病率为20%~50%,且女性高于男性。 《阴阳十一脉灸经》最早提及失眠并称之为“不卧”[3]。《黄帝内经》认为“阳不入于阴&rd...

  • 吴鞠通应用紫雪丹救治急重症经验探析

    吴鞠通应用紫雪丹救治急重症经验探析

    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并称 “温病三 宝” ,又称中医 “急救三宝” ,其中以紫雪丹历史 最久。晋·葛洪 《肘后备急方》已载 “紫雪”之 名,但未见其方; 唐·孙思邈 《千金翼方》载紫 雪丹组成及主治,却少滑石一味; 唐·王焘 《外台 秘要》记载最为完整 [ 1 ] 。吴鞠通 《温病条辨》 [ 2 ] 中 紫雪丹主要用于治疗神志不清,而在 《吴鞠通医 案》 [ 3 ] 中紫雪丹的使用率最高。吴鞠通评...

  • 葛根类方探析

    葛根类方探析

    葛根为常用中药, 亦是食品, 为豆科野葛或甘葛藤的 块根, 在我国除新疆、 西藏以外均有出产 。《神农本草经》 谓葛根主“消渴, 身大热, 呕吐, 诸痹” 。《伤寒杂病论》 所 载方剂中, 与葛根有关的有葛根汤、 葛根加半夏汤、 桂枝加 葛根汤、 葛根芩连汤共4 方次 ; 《金匮要略》 入3 方次, 分别 为葛根汤、 竹叶汤、 奔豚汤。 1 葛根的药证 1. 1 项背强痛 南京中医药大学黄煌教授在《张仲景 50 味药证》 中将张仲景用葛根的主治证归结为“颈项强痛、 下利而渴者...

  • 补气升阳法治疗甲状腺疾病探析

    补气升阳法治疗甲状腺疾病探析

    甲状腺疾病包括了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大类疾 病, 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简称甲亢) 、 甲状腺 功能减退症( 简称甲减) 、 甲状腺炎、 甲状腺结节和甲 状腺癌等, 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由于遗传、 感染和 免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现今疾病谱已经发生了突出 变化, 甲状腺类疾病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地位显得尤 为突出和重要。然而, 因为甲状腺疾病涉及的临床范 围非常广泛, 所引起的临床问题又极其复杂多样, 虽然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多样, 但中医药在甲状腺疾病的治 疗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尤以补气升阳的经...

  • 经方的辨病位运用探析

    经方的辨病位运用探析

    辨证施治是中医辨证的核心, 主要包括了八纲辨 证、 气血津液辨证、 脏腑辨证、 六经辨证、 卫气营血辨 证、 三焦辨证及方证辨证等, 在临床实践中, 辨病位用 方同样不可忽视, 与其他辨证方法相结合, 更能有效指 导临床 。《伤寒论》 的六经辨证, 给予我们辨病位用方 的指导, 如在外感类疾病、 肌肉关节类疾病、 皮肤病中, 常可选用太阳少阳病的麻黄、 桂枝、 柴胡类方;腑气不 通的里证则需要选用阳明病的承气类方;阳气不足、 全 身代谢低下的 “脉微细但欲寐” 则需选用少阴病的附子 类方。不...

  • 小柴胡汤方药探析 古方辨证 和解少阳与淋证的关系

    小柴胡汤方药探析 古方辨证 和解少阳与淋证的关系

    对于小柴胡汤治疗淋证的思考 淋证在西医隶属“尿路感染”范畴,临床上以女性患者居多。目前西医治疗尿路感染主要以应用抗生素控制感染,多采用抗生素长期治疗,往往会导致致病菌产生不同的耐药性,因此尿路感染常易反复发作[1],抗炎效果往往不佳。中医在结合抗生素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发挥辨证治疗的优势,可以弥补单纯抗生素治疗产生耐药性的不足。 1 历史沿革 1.1 淋证 “淋证”之名首见于《内经》,《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提出了&l...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