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治 第7页
-
溃疡性结肠炎辨治六型
溃疡性结肠炎,又称为非特异性或特发性溃疡性结肠炎。病变以结肠黏膜的溃疡糜烂为主,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脓血便或黏液血便以及伴发多系统肠外表现,病程漫长,反复发作。精神刺激、过度劳累、饮食失调和继发感染为常见诱发因素。其轻者每日腹泻4次以下,便血轻或无,无发热、贫血及脉速,血沉正常。重者每日腹泻6次以上,有明显黏液血便,低热,脉速,贫血,血沉增快。粪常规有血便或黏液便,粪便病原性检查阴性。血常规可有贫血。X线钡剂检查可见肠黏膜紊乱、结肠袋加深或消失、多发性锯齿状阴影、肠腔狭窄等。结肠镜检查急性期结肠黏膜呈弥漫性充...
-
中医辨治小便夹精
尿液中混夹精液或排尿后精液流出,称为小便夹精,又称白淫、尿精、精尿俱出。小便夹精可分为湿热内蕴、阴虚火旺、肾虚失藏三型。 1.湿热内蕴型证见小便短赤或混浊,排尿时有热涩感或刺痛感,胸闷脘痞,大便不爽,舌红苔腻,脉濡数。治宜清利湿热,方用:萆薜12克,黄柏10 克,茯苓12克,白术10克,石菖蒲10 克,莲子心6克,丹参30克,车前子15 克(包煎),土茯苓15克,薏苡仁30克。水煎服,每日1剂。 2.阴虚火旺型证见小便短黄而热,尿液不清或尿道口有精液流出,伴梦遗,夜寐不安,咽干颧红,盗汗潮 热,舌红苔薄,脉细数...
-
尿毒症性心肌病中医辨治
脾肾气虚、痰瘀内阻型 用太子参、茯苓、当归、赤芍、生地各15克,白术、山药、陈皮、姜半夏、红花各10克,川芎12克,薏苡仁、丹参各30克,桔梗6克。 肝郁气滞、瘀血痹阻型 用桃仁、红花、生地、川芎各12克,当归、赤芍、白芍、枳壳各15克,川牛膝、怀牛膝各20克,桔梗、柴胡各6克,丹参30克。 心肾阳虚、血瘀水停型 用茯苓、赤芍各20克,桂枝、白术、川芎各12克,当归、泽泻各15克,制附片6克,丹参30克。 痰热内扰、痰瘀互结型 用黄连、陈皮、姜半夏、砂仁各10克,丹参30克,沉香3克,竹茹、枳壳各12克,茯苓15克...
-
从风湿相搏辨治狼疮性肾炎
李某,女,32岁。1999年3月3日初诊。 既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病史十余年,七年前发现狼疮性肾炎,曾用泼尼松治疗,最大剂量用至100mg/d,目前维持量30mg/d,一个月前静滴环磷酰胺0.6g/d,共7天,引起严重脱发。2月28日尿常规检查示:蛋白(+)、隐血(++)、脓细胞(++)。症见满月脸,形体较胖,头发稀疏,面部潮红有灼热感,腰酸,小便浑黄并有黏膜沉淀,尿沫不明显,头晕,乏力,不耐久坐,腰脊疼痛,空腹时胃脘不适,有饥饿感,阴道有痒感,带下色黄量多,月经常衍期,量少,经行小腹不适,一周前曾患...
-
中医辨治泌尿系结石
中医治疗泌尿系结石有一定疗效,关键在于辨证准确。另外,按中医学辨证论治原则,首当审因论治。然而,尿石既已形成,则各种证型其相应的方药组成中,金钱草、海金沙、鸡内金、牛膝等药均不可少,旨在强化排石作用。现代药理研究表明此类药物有溶石作用。 湿热蕴结型 主症:腰或下腹痛,痛处觉热或兼重坠,小便浑浊黄赤,小便时常伴急迫、灼热等感觉,舌苔白腻或黄腻,脉弦没或滑数。 治则:清热利湿,化石通淋。 方药:金钱草30克,海金沙(包煎)、石苇、冬葵子、滑石、瞿麦、车前子(包煎)各15克,鸡内金、牛膝、威灵仙、香附...
-
结石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治
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改善,高脂肪、高热量饮食的增加,体内代谢功能紊乱,再加上快节奏、高效率的紧张工作生活,患结石症的人群逐渐增多。结石多由脱落的上皮细胞、细菌团块、寄生虫卵或虫体、粪块或异物等组成,无机盐或有机物层层沉积形成结石。常见的有唾液腺结石、胆结石、胃结石、胰腺结石、尿路结石、前列腺结石等。中医学认为,随着年龄的增长,中老年人气血逐渐衰败,加之喜食油腻、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致使经络阻滞而形成结石。反过来,结石又会阻滞脏腑经络通道,加重气滞血瘀,易诱发恶性肿瘤等疾病,甚至引起猝死。 唾液腺...
-
中医辨治中老年泌尿系感染
临床治疗中老年泌尿系感染患者23例,其中男12例,女11例,年龄53~79岁。泌尿系感染症状初可见尿急、尿频、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中的一种或多种,可有肉眼血尿,或仅有排尿不畅,可伴下腹部不适,口干口苦,腰酸乏力,小便黄赤,舌质红、苔薄白、薄黄或腻,脉滑数。日久不愈可伴见面色虚浮,倦怠乏力,纳谷不香,时有低热,五心烦热或形体消瘦、过劳即发,脉沉细等。 辨证论治:①淋证急发,湿热为患,热结膀胱型。基本药方:生槐米、白花蛇舌草、车前子各30克,鱼腥草、地榆、茜草、滑石各15克,甘草6克;②湿热滞留、气阴两伤型基本药方:生黄...
-
肾盂肾炎的治疗方法 中医辨治
肾盂肾炎的治疗方法(下焦湿热) 处方:生地、茯苓各15克,篇蓄、瞿麦各18克,石韦、虎杖、车前子、滑石各12克,土茯苓、蒲公英各 20克,甘草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清热利湿,解毒通淋。用于治疗肾盂肾炎,中医辨证属下焦湿热型。多见于急性,肾盂肾炎戈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症见尿频,尿急,尿道灼热疼痛,小腹拘急胀痛,腰痛,尿血,发热,口干渴,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创方者:黄兆民 肾盂肾炎的治疗方法(阴虚湿热) 处方:知母、黄柏各12克,墨旱莲20克,白...
-
慢性肾炎能治好吗 中医辨治
慢性肾炎能治好吗(脾肾阳虚)方 处方:黄芪30克,党参、山药各15克,附子(先煎)、白术、茯苓、猪苓、泽泻、陈皮各10克,肉桂克5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脾温肾。用于治疗慢性肾炎,中医辨证属脾肾阳虚型。症见浮肿,腰以下肿甚,面色苍白,畏寒肢冷,气短乏力,腰膝酸痛,舌质淡胖,苔薄白或白腻,脉沉细弱。 创方者:杨宪临 慢性肾炎能治好吗(脾虚湿困)方 处方:党参、大腹皮各15克,黄芪30克,白术、茯苓、猪苓、泽泻、砂仁、陈皮、枳壳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
-
老寒腿的中医分型辨治
老寒腿是一种以膝关 节退行性损害为主的冷天 最为常见的慢性病。中医 认为,老寒腿是本虚标实 的寒性病。寒冷季节阴寒 盛,此时人体阳气相对虚 弱,故此时患者的病状最 为严重。老寒腿属于中医 痹症之范畴,辨证施治可 获得良获。 寒邪凝滞型:证见膝关 节疼痛剧烈,昼轻夜重,局 部怕冷、屈伸不利,遇寒痛 重,得热痛减,局部皮色正 常或苍白,皮温降低,喜暖, 舌质淡,苔薄白,脉浮紧。治 宜温经散寒,宣痹通络,补 虚止痛。方用:黄芪30克, 艾叶、当归、防风、白芷、独 活、威灵仙、白芍、白术、桂 枝、羌活、桑枝、伸筋草、透...
-
坐骨神经痛 中医辨治加减方
坐骨神经痛 是指坐骨神经病变,沿坐骨神经通路即腰、臀部、大腿后、小腿后外侧和足外侧发生的疼痛症状群。坐骨神经痛急性期可用超短波疗法,红斑量紫外线照射等治疗。慢性期可用短波疗法直流电碘离子导入。 也可以选用中医中药治疗,现提供治疗验方: 组方:桂枝10克,白芍30克,威灵仙10克,独活8克,徐长卿20克,苏木15克,川牛膝10克,炙甘草8克,生姜7克,大枣15克。 加减:气虚体弱者,加黄芪15克;寒凝痛甚者去徐长卿,加制川乌6-10克(先煎);腰痛者加川续断、川杜仲、桑寄生各10克;服药后偏热者,加知母、黄柏各1...
-
标本兼辨治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发生于女性绝经之后和老 年人的骨质疏松症统称之为原 发性骨质疏松症。属中医的骨 痿、骨痹的范畴,临床上通常表 现为腰背和关节酸痛,下肢乏 力,驼背,轻微外力就可致骨断 筋伤。中医分型辨治,可标本兼治,疗效颇佳的好作用。 肝肾阴虚型:证见腰膝酸 软,腰背疼痛,眩晕,形体消瘦, 肌肉抽筋,患部痿软,微热,伴男 子遗精,妇女崩漏,急躁易怒,虚 烦,口渴咽干,胁痛,目干涩,失 眠健忘,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尿 黄便秘,舌红,少苔,脉细数。治 宜滋阴壮骨,补益肝肾。方用:熟 地黄、黄精、枸杞子、桑椹、山茱 萸、山药、茯苓、牡...
-
糖尿病性便秘 临证辨治获良效
糖尿病性便秘为糖尿病并发病的一种,多因胃肠植物神经病变所引起。临证辨治,获良效。 1.阴血亏虚证见大便秘结,排出困难,口干咽燥,五心烦热,或头晕耳鸣,或心悸乏力,舌淡或红瘦而少津,苔薄白或无苔,脉细数或细而无力。治宜滋阴养血,润肠通便。方用润肠丸加减:当归15克,生地 20克,火麻仁15克,桃仁15克,枳壳25克,瓜蒌仁25克,首乌25克,黑芝麻20克,紫菀25 克。化裁:伴有肠胃燥热者加用增液承气汤;兼有阴虚甚者加用六味地黄汤;兼有气虚者加太子参、黄精、生黄芪。 2.脾胃气虚证见大便秘结或软,气短乏力,腹胀下...
-
治慢性结肠炎中医辨治温化寒湿
高某,男,32岁,2011年8月23日诊。患腹痛腹泻两年余,病初经肠镜检查为慢性结肠炎,已用多种消炎、止泻等中西药物均未取效。两年来,每日腹泻三五次黏液稀便,总有腹胀肠鸣,腹痛即泄,晨起便急,便后腹痛止,腹胀减时而复作,每食凉物痛泄加重;近一年来增加腰酸足凉,身倦无力。 刻诊:面色萎黄,消瘦,舌淡,苔白厚,有齿痕,全腹胀硬,叩之鼓音,腹痛点在脐围和左少腹,拒按明显,脉弦迟。 脉证合参,证属寒湿凝结肠道,以致痛泄俱作,病久损及脾肾。治宜温化寒湿,兼温阳导气。 处方:肉豆蔻15克,吴茱萸...
-
中医辨治生殖器疱疹
生殖器疱疹为临床常见的性传播疾病。中医认为,其早期属热证、实证,为湿热、毒火阻滞肝脉;后期则伴有肝肾不足。根据症状,体征,结合舌脉,一般将本病分为三型,即湿热下注、毒热蕴结、肾气不足。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1.湿热下注型:常见生殖器疱疹部位水疱成簇,周边有红晕,或有糜烂,有轻痒,可见小便黄赤,口苦,口渴,舌红苔黄腻,脉弦滑。多由于平素喜肥甘厚味,湿热之邪下注肝经所致。冶宜清热除湿,方药常以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0 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柴胡 10克,车前子(包) 10克,生地10克,当归10克,木通 1...
-
陈洪干辨治中医“胁痛”慢性胆囊炎
慢性胆囊炎多属于中医“胁痛”范畴, 江苏淮宿名中医、江苏泗阳县中医院创立 者陈洪干先生业医60载,对慢性胆囊炎 的分型治疗,经验颇丰。现将其分型辨治 慢性胆囊炎的经验总结如下。 一、湿热内蕴型症见胁肋胀痛,连 及肩背部疼痛,胃脘饱胀,口中黏腻乏味, 食欲不振,食量减少,小便黄染甚至巩膜 黄染,大便秘结或黏滞不爽,舌红苔黄,脉 数。治以清利肝胆湿热,通腑泄浊法,用大 柴胡汤加减:柴胡、黄芩、白芍、半夏、枳 实、山栀子、大黄、藿香、砂仁、金钱草、元 胡。腹胀盛加大腹皮,巩膜黄加茵陈,湿热 既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