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治 第4页

辨治 第4页

  • 中医治疗冻疮分型辨治

    中医治疗冻疮分型辨治

      冻疮是冬季最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系阳气不达,复感寒冷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隔,气血凝滞肌肤,手背、足背、耳廓、面颊等部位出现红肿发凉、瘙痒疼痛,甚至皮肤紫暗、溃烂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妇女、儿童和老人常受累。每年冬季发病,天暖后自愈,病程迁延。   中医在治疗冻疮的过程中,除了保暖外,通过辨证论治进行治疗疗效好。一般将其辨证分为寒凝血瘀型、寒湿郁阻型、寒凝化热型、气虚血瘀型四型。   寒凝血瘀型   症见局部麻痹感,肤色青紫或暗红,肿胀结块或有水泡,灼痛、发痒,边界不清,外表紧张有光...

  • 王有鹏:寒地儿科疾病辨治要点

    王有鹏:寒地儿科疾病辨治要点

    •寒地冬长夏短,以寒邪居多,而寒性收引凝滞,易伤阳气,且易闭郁阳气,故寒地小儿多易感寒而发病,导致肺脏、脾胃之寒证或脾胃、肾脏、心脏之阳虚证,宜用散寒法或温阳法治之。 •寒地小儿多嗜食肥甘浓咸,内热久蕴,加之寒邪闭郁阳气,故多见外寒内热证,宜用发表清热法治之;若饮食不知自节,脾胃运化不及,蕴湿生热,则易形成湿热证,宜用分消走泄法治之。 长期以来,学术界习惯将东北辽宁、吉林、黑龙江及内蒙古等冬季漫长、气候严寒的地区称为寒地。寒地冬季最低气温常达零下30℃~40℃,结冰期长达5个...

  • 儿童多动症 中医三型辨治

    儿童多动症 中医三型辨治

      儿童多动症是儿童时期一种较常见的行为异常性疾患。患儿智力正常或接近正常,以难以控制的动作过多,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冲动任性,并有不同程度学习困难为临床特征。本病男孩多于女孩,好发年龄6~14岁,发病与遗传、环境、产伤等有一定关系。本病当属中医“脏躁”、“健忘”范畴。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先天禀赋不足,产时或产后损伤,或后天护养不当,病后失养,忧思惊恐过度而成。笔者以以下三型辨治常能获得较好疗效。   肝肾阴虚,相火妄动   症见神思涣散,烦躁多动,冲动任性,难以自...

  • 内热熏蒸多汗症 临床辨治

    内热熏蒸多汗症 临床辨治

    多汗症是指局部或全 身皮肤出汗量异常增多的 现象。中医认为本病多因 阳气亢盛,内热熏蒸;或湿 热蕴蒸肌肤,迫津外泄;或 阳气虚弱,腠理不固,津液 外泄所致。根据临床表现 的不同,中医可将其分为 以下六型辨治。 1.卫气虚弱型:证见 动则汗出,恶风,出汗后感 觉肢体寒冷,倦怠乏力,舌 质淡红,苔薄白,脉细弱。 治宜益气固表。方用:黄芪 30克,党参10克,白术10 克,防风10克,当归20 克,白芍10克,川芎10 克,龙骨_30克,牡蛎30 克,五味子6克,甘草6 克。水煎取液,早晚分服, 每日1剂。 2.胃热...

  • 夏季汗出异常中医辨治

    夏季汗出异常中医辨治

      夏季天气热,出汗多,这是人体在体温中枢自动调节下散发多余热量的正常现象。然而,有的人白天稍微动弹一下就全身冒汗;有的人常是半夜醒来发觉汗湿睡衣;有的人就是呆在空调房内仍流汗不止。中医认为,这些都是人体阴阳调节失衡、脏腑功能失调所致。   自汗多为气虚阳虚   临床表现   白天常自汗出,动辄尤甚,易感冒,伴头晕、气短、乏力、食欲不振等症状。多为气虚引起。   治疗   中医认为,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人体正气虚弱,难以卫护体表,汗液就容易自行外泄。出汗多,消耗津液,抵抗...

  • 辨治小儿腹泻 用食疗方分清寒热虚实

    辨治小儿腹泻 用食疗方分清寒热虚实

      小儿腹泻,是夏季的常见病多发病,多见于三岁以内的婴幼儿。究其原因,多为外感风寒、暑湿热邪,内伤饮食,加上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失常,水谷不化,清浊混杂,而引起泻下。辨治小儿腹泻,应根据患儿的临床症状,分清寒热虚实,采用食疗方。   伤食型腹泻   饮食不节引起腹泻,大便酸臭且有不消化奶块,肚腹胀痛,恶心呕吐,舌苔厚腻。治宜消食导滞。   苹果汤:苹果一个,洗净后连皮切碎,加水250毫升,食盐少许,煎汤代茶饮。周岁以上宝宝可以吃苹果泥。   焦三仙饮:焦山楂、焦麦芽、焦神曲各10克,加水250...

  • 陈昭定分型辨治儿童多动症 安神定志汤基本方

    陈昭定分型辨治儿童多动症 安神定志汤基本方

      陈昭定,男,1938年生,福建福州人,中共党员、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第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第二届首都国医名师,曾两次参加援外医疗队,获原卫生部荣誉奖状。曾任北京中医学会儿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原卫生部及北京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新药评审委员,从事中医、中西医结合儿科临床和科研工作50年。擅治小儿发热、咳喘、霰粒肿、厌食、腹痛、腹泻、紫癜、遗尿、多动及抽动症等。   首都医科大学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原主任陈昭定主任医师,从事中西医结合儿科工作已有50余年,他师从燕京派北京&ldqu...

  • 小儿腹泻辨治浅述

    小儿腹泻辨治浅述

    小儿腹泻,属现代医学之消化不良、肠炎及肠道外感染引起的腹泻。此病四李皆有,但以夏秋季节为多,尤多见于两岁以下之婴幼儿,且年龄愈小,病情变化愈多。其特点是大便次数增多,其便似蛋花水样,或大便稀薄并挟有食物残渣。迁延日久,可致营养不良而成疳病。 导致小儿腹泻的原因,或为外感时邪,或为内伤饮食、乳汁或为脾胃虚弱。导致脾胃运化无力,不能腐熟水谷,水谷不能化生精微,水反为湿,谷反为滞,遂成腹泻。 患儿有伤食或饮食不节史,大便次数多且稀薄,挟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或奶块,有酸臭味,重者更见腹胀腹痛,嗳气吞酸,纳少,精神不振,苔...

  • 盗汗伴瘾疹案辨治解析

    盗汗伴瘾疹案辨治解析

    刘某,女,44岁,2014年6月21日初诊。就诊时令:夏至。 患者主诉夜间盗汗2年,阵发性荨麻疹半年。患者2年前开始出现盗汗,汗出如油,未规律服药,近半年出现阵发性慢性荨麻疹,呈风团状红斑,瘙痒难忍,一周自行消退,全身乏力,精神困顿,昏昏欲睡,纳谷不馨,餐后胃脘胀痛,嗳气,平素嗜食生冷辛辣,畏寒恶风,多梦易醒,大便不调,2日1次,不成形,小便调。 望其形体适中,面色不华,舌质暗红、边尖赤,苔薄白,诊其脉沉小滑、尺弱。 证属:脾气虚弱,卫表不固。 治法:疏风...

  • 辨治盗汗 固表温阳法 清心泻肝法 化瘀清热法

    辨治盗汗 固表温阳法 清心泻肝法 化瘀清热法

    汗证是指人体阴阳失调,营卫不和,腠理不固引起汗液外泄失常的一类病症。寐则汗出,醒来则止者为盗汗,又称寝汗,系临床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诊断学》认为:“盗汗多见于阴虚内热证,或气阴两虚证。”因此不少医者在临床中一遇盗汗辄责之于阴虚,然效果不佳。南京中医药大学孟景春教授是江苏省名中医。笔者有幸侍诊于侧,兹收集并总结其辨治盗汗经验数则,以飨同道。 益气固表法 刘某,男,35岁。 患者平素畏寒,汗出后恶寒更甚,近来夜寐汗出,汗后恶风,两眼干涩,发痒,更兼鼻塞、流涕,腰酸,舌上易生溃疡,舌...

  • 严苍山辨治汗证验案三则

    严苍山辨治汗证验案三则

    典型案例一 刘某,男,29岁。初诊:据述初则自汗如沫,年余不止,其他一切如常,唯脉象大而应指有力,苔薄白干。此属气阴两虚。因内火妄动则亢阳逼津液而外泄,也与阳虚自汗者有别,故仿六黄汤法加减治之,以观其效。方药: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盐水炒),川连1.8g(盐水炒),五味子2.4g,当归身9g,生甘草3g,豆衣9g,浮小麦9g,煅龙牡各12g,移山人参4.5g。 二诊:脉象较和,汗出较减,改为汤丸,以资久服。黄芪皮9g,大生熟地各12g,知柏各6g,川连1.5g,龙牡各15g,...

  • 麻杏石甘汤辨治小儿发热

    麻杏石甘汤辨治小儿发热

    麻杏石甘汤源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张仲景立此方辨治太阳中风变证。麻杏石甘汤配伍精当,疗效卓著,历代医家喜用此方辨治表寒里热之流行性感冒、气管炎、肺炎等疾病。 《伤寒论》第63条曰:“发汗后,不可更行桂枝汤。汗出而喘,无大热者,可与麻黄杏仁甘草石膏汤。” 黄元御解之:“汗后表寒未解,郁其肺气,热蒸皮毛,窍开而不能透泄,故汗出而喘。表得汗泄,故外无大热。”意即本有太阳表证者,当用桂枝汤发汗以解之,这是正法。若患者见汗出而咳喘,身有发热,但...

  • 辨治呕吐不能只治胃 而应求治脏腑之本

    辨治呕吐不能只治胃 而应求治脏腑之本

    •呕吐虽表现在胃气上逆,但与脏腑生理功能异常息息相关。故辨治呕吐不能只治胃,而应求治脏腑之本。 •《金匮要略》辨治呕吐大量使用甘药,甘味虽令人中满,但与辛味药同用,辛甘合化,阳气乃生,治疗脾胃有寒、湿、痰、饮,疗效很好。况甘味药能养脾阴,对于中焦阳虚者能达到阴中求阳的目的。 呕吐,乃常见、多发之病,是《金匮要略》所论40余种杂病之一,与“哕”“下利”两病合成《呕吐哕下利病》篇,并在《疟病》《腹满寒疝宿食病》及《妇人妊娠病》等14...

  • 运气思路辨治小儿遗尿的验案分享

    运气思路辨治小儿遗尿的验案分享

    运气学说是古人基于“天人合一”思想,研究探讨自然变化的周期性规律以及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是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有力法宝。笔者拜师顾植山教授以来,学用运气思路指导临床,在很多常见病、多发病及疑难杂症中,屡获奇效。今将运气思路辨治小儿遗尿的验案分享如下。 病案一 王某,女,3.5岁,农历2016年1月9日出生,2019年9月4日初诊。患儿近1月来天天尿床,伴急躁、夜卧不安、有口气、肛门色红、食欲不佳、易汗出,舌淡尖偏红,苔薄白,脉沉细。观患儿症候舌脉,速投黄连茯苓汤...

  • 中医辨治小儿五迟 五软案一例

    中医辨治小儿五迟 五软案一例

    患者,男,6岁。发育迟缓,心智发育落后,智力较同龄儿偏低。患儿频繁感冒,每日晨起咳嗽明显,白天持续流鼻涕,每次感冒发烧肚子都会比周围皮肤温度高。现患儿肌肉松软无力,性格敏感,烦躁易怒,对生人易产生抵触警戒心理,大便干,多日1次,舌质淡,苔白厚腻,齿痕较明显,有明显口臭,脉弦细无力。 诊断:(太阴病里虚兼里滞型)小儿五迟、五软。 方药:四逆汤加半夏、肉桂、茯苓、怀山药、生甘草240g,生附片240g(碎),干姜240g,生半夏240g(碎),肉桂240g(碎),茯苓320g,怀山药480g,熬膏(...

  • 陈国权辨治盗汗验案二则

    陈国权辨治盗汗验案二则

    盗汗,又名寝汗。《景岳全书》云:“盗汗者,寐中通身汗出,觉来渐收。”《素问·经脉别论》云:“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可见五脏六腑皆令人汗,盗汗亦是。湖北中医药大学教授陈国权扎根临床近60年,笔者有幸跟随其抄方体悟,现挑选四则验案分享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案一 肝气郁结、阴阳不和证 王某,女,52岁。2023年2月26日初诊。诉盗汗半年余。眠时燥热汗出、汗后发...

  • 从“积滞化证”及“六郁两伤”浅谈小儿积滞的辨治思路

    从“积滞化证”及“六郁两伤”浅谈小儿积滞的辨治思路

    关于小儿积滞的最早记载见于《诸病源候论·小儿杂病诸候》,该病属于“宿食不消候”“伤饱候”。《活幼心书》《婴童百问》又分别提出“积证”“积滞”的病名。“积”为聚积之意,“滞”为停滞不畅。小儿脾常不足,乳食不知自节,加之家长过分疼爱,喂养不当,易导致脾胃升降功能失调,食停为积,气停为滞。《幼幼集成·伤食论治》云:“小儿之病,伤食最多&he...

  • 辨治小儿汗证中医典型病例

    辨治小儿汗证中医典型病例

    小儿汗证指小儿在安静状态下, 以全身或局部汗 出过多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病症, 为儿科临床常见病之 一 [1] 。北宋儿科大家钱乙 《小儿药证直诀》列 23 则 医案, 却专门将汗证列为一则, 论述导致小儿汗证的 3 种不同病机 [2] , 由此可见多见及多变。现代研究表 明汗液中含有钠、 钾等电解质, 长期汗出过多、 大汗淋 漓, 可使小儿体液中电解质紊乱, 营养物质消耗, 导致 儿童机体免疫力下降, 易感他疾。因而积极防治本病 与小儿的生长发育、 营养健康等关系十分密切。桂金 贵主任医师从事中医儿科临床工作多三十余...

  • 小儿夜啼中医分型辨治

    小儿夜啼中医分型辨治

    中医认为,小儿夜啼多因脾寒、 心热、惊恐所致。 脾脏虚寒型:因孕妇身体虚寒、 胎儿出生后禀赋不足,或因乳母贪 凉饮食,或小儿腹部受寒而致。证见 啼哭低弱,睡姿卷曲,腹部喜欢按 摩,四肢欠温,大便稀薄,面色青白, 舌苔薄白,指纹多淡红。治宜温脾散 寒。方用乌药散合匀气散加减:乌 药、高良姜、香附、陈皮、木香、桔梗、 甘草各3克,白芍4克。水煎服。 心经积热型:常因孕妇脾气急 躁,或恣食香燥炙烤之物,胎儿在母 腹中感受已偏,出生后又吮母乳,以 致心火上炎。证见啼哭声响,见灯火 哭声更剧,哭时面赤唇红,烦躁不 安,大...

  • 郭军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体会方

    郭军教授辨治慢性前列腺炎体会方

    郭军教授系中国中医科学院西 苑医院男科主任,长期从事泌尿男科 的临床和科研工作,博采众长,结合 现代西医对前列腺炎的研究成果,对 慢性前列腺炎的治疗体会颇多,现将 其经验介绍如下。 一、湿热瘀滞型症见尿频、尿 急、尿道灼热感,小腹及会阴部坠胀 疼痛或疼痛连及睾丸,小便黄赤,大 便于结,大便后尿道滴白浊,舌红苔 黄腻,脉滑数。前列腺指诊:腺体饱 满,按摩时有大量黏稠前列腺液流 出,按后腺体松弛。 治则:清热利湿,理气化瘀。 处方:黄柏、茵陈、土鳖虫、丹参、 桃仁、红花、甘草各10克,赤芍15 克。 用法:水煎...

  • 慢性前列腺炎 临床辨治

    慢性前列腺炎 临床辨治

      慢性前列腺炎属现代医学病名,可参照中医的淋证、浊证、精病,以及肾虚腰痛、阳痿、早泄、癃闭等病进行辨证施治,根据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检查,临床常分四型辨治。   下焦湿热型   嗜食烟酒辛辣,或染受秽毒所致。常表现为尿急,尿频,尿痛,尿黄赤,尿道灼热,或大便秘结,睾丸及会阴部坠胀疼痛。湿偏重者方选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药用:萆薢、益智仁、土茯苓、车前子、黄柏、石菖蒲、乌药、泽泻、薏苡仁、川牛膝、苍术等。热偏重者方选龙胆泻肝汤或八正散加减,药用龙胆草、黄芩、梔子、贝母、当归、生地、车前子、柴胡、金银花、连翘、大黄、蒲...

  • 中医辨治慢性前列腺炎

    中医辨治慢性前列腺炎

    慢性前列腺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的成年男子,青春期前很少发生,多发于20-40岁的男子。慢性前列腺炎远较急性前列腺炎多见,其临床症状比较复杂,体征也不典型。本病的典型症状之一是尿道滴出米泔祥分泌物,故本病属于中医学“精浊”范畴。 中医认为,慢性前列腺炎的常见病因为外感湿热病邪, 内伤酒食情欲;病位在肝、肾、膀胱与精室,波及气血阴阳;具有湿热、瘀滞、肾虚夹杂互见之病机特点。 1.湿热蕴结:有因感冒外邪,引动下焦湿热;有因包皮过长,藏垢纳污;有因内裤污染,性交不洁,湿热内侵;有因忍精不泄,败精瘀积...

  • 急性睾丸扭转中医辨治经验 内辨脏腑外辨经络分期论治

    急性睾丸扭转中医辨治经验 内辨脏腑外辨经络分期论治

    江苏省名中医龙家俊临证五十余载,善治疑难病,对跌仆损伤性疾病的辨治见解独到。笔者从师学习十余载,兹将其治疗急性睾丸扭转经验整理如下。 辨治经验 内辨脏腑,外辨经络 龙家俊认为,跌仆损伤性疾病的病变基础为脏腑经络气血失和、损伤与不通,其善证、顺证、恶证等病变过程涵盖内部脏腑证与外部经络证。脏腑辨证重在气血之虚实,经络辨证须辨经络之瘀滞。 跌仆损伤性疾病,病位多在经筋、骨骼、肌肉、皮部,尤以经筋损伤最为常见,可累及气血津液。肝主筋、肾主骨,筋附于骨,筋骨相连,伤筋能损骨,损骨亦伤...

  • 中医辨治阳痿

    中医辨治阳痿

      阳痿指的是性交时阴茎不能勃起或勃起后不坚挺,以致不能完成正常性行为。病情轻者勃起不持久,但病情重者没有勃起反应。   肾阳不足、命门火衰者,常有阳痿不举,四肢畏寒,精液稀冷,会阴冷缩,小便清长,头晕耳鸣,腰膝酸软等症状,适合使用右归丸或金匮肾气丸加减。   心脾两虚者,常有性欲低下,阴茎不举,举而不坚,坚而不久,脸色萎黄,暗淡无神,胃口不好,心悸,容易疲倦,睡不着,经常做梦,健忘,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适合使用归脾汤加减。   肾阴亏虚者,常有阴茎不举或举后变软,容易兴奋,盗汗,五心烦热,腰膝酸软...

  • 四逆散合方与石韦汤合用辨治慢性前列腺炎案

    四逆散合方与石韦汤合用辨治慢性前列腺炎案

    与石韦汤合用辨治慢性前列腺炎案 慢性前列腺炎( CP) 是泌尿男科常见病、 多发病, 约占男科门诊 20% ~ 25% [7 ] 。本病好发于青壮年男 性, 临床具有病程较长、 症状繁多、 缠绵难愈等特点, 且 50%以上患者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失眠、 焦虑、 紧张等精 神神经症状 [8 ] 。目前对于慢性前列腺炎诊断和疗效评 价尚缺乏统一标准 [9 ] 。 本病属于中医学“白浊” “淋浊” “精浊” 等范畴。 主要临床表现为尿急尿频, 下腹部、...

  • 阳痿的中医辨治

    阳痿的中医辨治

      阳痿病现代医学称性功能障碍,其致病因素复杂,临床上常须综合求治,其治疗方法很多,下面介绍其辨证施治:   命门火衰:阳事不举,精薄清冷,头晕耳鸣,面色白光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胖嫩,脉沉细而弱。多因先天禀赋不足,或少年手淫过多,或早婚早育,纵欲竭精,致精气虚损,命门火衰,是引起阳痿最常见的病因。治宜温肾壮阳,温补命门。药用右归丸加减:鹿角胶、菟丝子、淫羊藿、肉苁蓉、韭子、蛇床子、杜仲、附子、巴戟天、仙茅、破故纸等。   心脾虚损: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神不振,心悸健忘,失眠多梦,纳呆食少,腹胀便...

  • 牛阳辨治弱精子症

    牛阳辨治弱精子症

    弱精子症是指精子运动力差甚至无活动能力, 精 液参数中前向运动的精子小于 50% , 或呈快速直线向 前运动的精子小于 25% 的一类病症 [1 ] 。近来研究 [2 ] 显示, 本病发病率呈逐年增高趋势, 已成为导致男性不 育的重要病因。在全球 6 千万 ~ 8 千万对不孕夫妇 中, 约 50% 是因男性精子障碍, 而弱精子症约占其总 数的 3/4 [3 ] 。本病的发生主要与生殖道感染、 精索静 脉曲张、 部分先天性疾病及免疫、 内分泌因素等有关。 治疗中主要应用激素等内分泌制剂、 酶制剂及抗氧化 等药物治疗。...

  • 慢性前列腺炎辨治

    慢性前列腺炎辨治

    慢性前列腺炎是由于尿道及前列腺腺体内病原体感染,或饮酒、纵欲、骑车、疲劳等诱发的一种男科疾病。 临床主要症状 膀胱刺激症状:如尿频、尿急、尿痛、尿道灼热感,清晨尿道口可有黏液等分泌物及排尿困难。 局部症状:尿道、会阴和肛门处坠胀不适感。下蹲、大便及长时间坐在椅凳上胀痛加重。 放射性疼痛:慢性前列腺炎的疼痛并不局限在尿道和会阴,还会向其附近放射,以下腰痛最为多见。 性功能障碍:性欲减退和射精痛,射精过早症,并影响精液质量;在排尿后或大便时还可以出现尿道口流白,合并精囊...

  • 分型辨治房事多汗症

    分型辨治房事多汗症

    本病属中医学中“汗证”、“虚劳”等范畴。男子房汗不足为怪,然汗出过多则属病态。本病以虚证为主,多为气血阴阳不足。《黄帝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相当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精血液关系密切。本病与五脏相关,尤与心、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汗为心液,肾藏精,主生殖,故与房劳所致疾病关系密切。房劳过度,耗伤阴精阳气,若阴津被扰,虚火内生,可见潮热盗汗;若阳气损伤,则腠理不固,更使气随汗泄。本病的中医治疗需立足于辨证治本,在此基础上酌加收汗...

  • 前列腺慢性炎症 中医其分辨治

    前列腺慢性炎症 中医其分辨治

    慢性前列腺炎是指各种病因引起前列腺组织的慢性炎症,是泌尿外科中的常见疾病。属中医“淋病”“精浊”等范畴。由于本病有病程长、缠绵难愈的特点,故给患者造成了身体和心理方面的痛苦。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中医可将其分为以下六型辨治。 肾阴虚型:尿后余漓不尽、滴白,尿道灼热,小便频数、淋漓不畅,小腹及会阴部隐痛,腰膝酸歉,眩晕耳鸣,咽干口燥,失眠健忘,五心烦热,遗精早泄,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补肾。处方:熟地、山药各30g,茯苓12g,山萸肉、女贞子、旱莲草、萆...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