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治 第2页

辨治 第2页

  • 王九峰从脾胃辨治积聚探析

    王九峰从脾胃辨治积聚探析

    王九峰(1753 - 1815), 字献廷, 江苏省丹徒人, 乾 隆嘉庆年间著名医家, 乾隆年间被召为御医, 故其又被 称为 “王征君” , 王九峰曾封为太医院院监, 名重公卿 间, 延聘者叠至。医治患者, 不分贫富, 医术超群, 救济 苍生。王九峰其治病用药经验, 反映了当时乾隆嘉庆 年间江南地区人们发病、 证型、 症状和医者的用药特 点。其治疗疾病疗效显著, 学术思想影响深远, 为后来 孟河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王氏的思想继承了李东 垣及叶天士脾胃学说, 在其医案中多有表现。传统医 学关于积聚的治法多是疏肝解郁...

  • 六经辨治脾胃病

    六经辨治脾胃病

    “自古医家出经典,从来创新源继承。”余学医临证四十余载,尤长于六经辨治脾胃病,以“吐、利、痞、痛、秘”概括脾胃病证候病机,用经方治之,注重内外治结合,达事半功倍之效。   六经辨治脾胃病溯源   六经之名最早见于《内经》,如《素问·太阴阳明论》曰:“太阴者脾土也。阳明者,胃土也。胃纳水谷,借脾气运行,充于脏腑,而经脉以和,四肢以荣,土者生万物而法天地, 故为太阴阳明论”“胃行气于三阳,为六腑之本;脾行气于三阴,为五脏之本”。六经中包含脾胃,同时脾胃又是六经基础。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胃行气于三阳,为六...

  • 脾阴虚证如何辨治

    脾阴虚证如何辨治

    《素问·宝命全形论》曰:“人生有形,不离阴阳。”人体既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又可无限地划分阴阳。相对五脏来说,《黄帝内经》里有心阴、心阳,肝阴、肝阳,肾阴、肾阳,肺阴、肺气(气属阳),唯有脾脏,只提脾阳,未提脾阴。这是为什么呢?   脾阴与脾阳   《黄帝内经》虽无“脾阴”一词,但却论述了脾具有蕴藏营阴、滋养脏腑的生理功能,如:《灵枢·本神篇》曰:“脾藏营”;《素问·平人气象论》曰:“藏真濡于脾”。元代朱丹溪在《格致余论》说:“脾土之阴受伤,转输之官失职。”明代缪仲淳在《先醒斋医学广笔记》说:“胃气弱不...

  • 介绍中医分型辨治肥胖症的经验

    介绍中医分型辨治肥胖症的经验

      肥胖是体内脂肪尤其是甘油三酯(三酰甘油)积聚过多而导致的一种状态。通常由于食物摄入过多或机体代谢的改变而导致体内脂肪积聚过多,造成体重过度增长,并引起人体病理生理的改变,肥胖可能导致高血糖、高血脂、高血压等并发症,因此肥胖应积极治疗。同时,对于继发性肥胖,如皮质醇增多症、下丘脑性肥胖、多囊卵巢综合征、甲状腺功能减退、胰岛素瘤等,必须针对原发病治疗。现介绍中医分型辨治肥胖症的经验。   脾肾两虚型   临床表现:神疲乏力,腰酸腿软,纳少,面浮肢肿,大便稀软,甚则形寒肢冷,小便频数,女子带下清稀,男子阳...

  • 论“肥胖”“脾瘅”辨治

    论“肥胖”“脾瘅”辨治

    肥胖   肥胖总括   《内经》将肥胖分为膏人、脂人、肉人。膏人是“蜘蛛型”,特征是腹型肥胖,但肚皮薄、四肢细、臀部小;脂人是“蛤蟆型”,特征是腹型肥胖,但肚皮厚、四肢粗、臀部大;肉人是肌肉发达,体重指数虽然超标,但无论是腹腔内还是皮下,脂肪都少。这三种类型肥胖,发展至代谢综合征及心脑血管病的危险性依次为:膏人>脂人>肉人。   亚洲,尤其在中国,有这样一批“漏网”的代谢综合征高危人群,体重不超重,体重指数不高,但其体形特征为肚子大、胳膊和腿细、臀小。我们把这类人,称作“小膏人”...

  • 臭汗症的辨治

    臭汗症的辨治

    所谓“臭汗症”,是指人体 分泌的汗液有异常的臭味而 言。中医认为,汗出发臭是肝 胆湿热、脾胃浊滞或湿热内 蕴、气血不和所致。患有“臭汗 症”的人通常伴有胸闷纳呆、 口苦发腻、渴不思饮、身重体 倦、尿少色黄等证候。 “臭汗症”分为全身性臭 汗症与局部性臭汗症两种,以 局部性多见,其中又以腋臭最 常见,为一种特殊的刺鼻臭 味,好发于青壮年尤其是年轻 女性(常开始于青春期),且有 遗传倾向,往往伴有色汗f以 黄色多见1等。臭汗气味轻重 不同,’大多与多汗有关,故夏 季加重而冬季较轻;以青春发 育期臭味最浓,随年龄增长而...

  • 手足皲裂临床中宜据症辨治

    手足皲裂临床中宜据症辨治

    手足皲裂是常见多发皮肤病,有些长年皲裂,有些在冬季加重,其病因是由诸多因素所致,临床中宜据症辨治,方可获较好疗效。     手足癣致裂     由于手足部真菌治不及时或不坚持杀菌治疗,使病程迁延,在冬季手掌足底皮肤皲裂,肥厚粗糙,有干燥鳞屑,遇碱性洗涤剂疼痛尤甚。方取:土槿皮50克,苦参50克,白鲜皮50克,鹤虱子、黄精30克,大枫子50克。水煎适量待温浸泡患处,每次30分钟,日2次,3日用1剂。洗后用(升华硫粉15克,凡士林100克调匀,涂于患处),至皮损全部消退。     湿疹皲裂...

  • 疣的辨治

    疣的辨治

    疣,是由人乳头瘤病毒(HPV)感染所引起的表皮良性赘生物,传播途径主要为接触传染,可因搔抓自身接种传染。临床上常见者有寻常疣、跖疣、扁平疣及尖锐湿疣等。现介绍临床中较为常见的寻常疣及扁平疣。   寻常疣   寻常疣是一种较常见的病毒性赘生物。与中医学文献中记载的“疣目”“枯筋箭”“千日疮”“晦气疮”“疣疮”“瘊子”相类似。   如《诸病源候论》疣目候记载:“疣目者,人手足边忽生如豆或如结筋,或五个或十个相连肌裹,粗强于肉,谓之疣目。”又如《外科启玄》千日疮记载:“一名疣疮,又名悔气疮。此疮如...

    精品偏方 2024-03-08 10 0 辨治
  • 丹毒分五型辨治

    丹毒分五型辨治

      丹毒,中医认为多由血分有热,火毒侵入肌肤,或因肌肤黏膜破损,毒邪趁虚而入,郁蒸血分所致。本病好发于面部、小腿,多见于夏秋季节。发病前常有畏寒、发热、头疼、恶心等全身症状。笔者在临床上对丹毒分5种证型治疗,均获得了满意疗效。   风热火炽型   常发于头面、颈部等处,红肿灼痛,伴口渴喜饮,便秘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处方:生石膏30克,丹皮、生地、玄参、知母、黄连、人中黄、连翘各10克,桑叶、牛蒡子各9克。   脾经郁火型   发于胸腹、腰背、胁肋、脐周等处,又名内发火丹。红肿向四周扩展...

  • 脓疱疮“黄水疮”辨治疗法

    脓疱疮“黄水疮”辨治疗法

    脓疱疮是一种常见的化脓性传染性皮肤病,好发于儿童,传染性强,可暴发流行。夏秋季多见,面部、四肢等暴露部位易受累。在潮湿和高温季节患痱子、湿疹、疥疮等时易发病。   本病中医称之为“黄水疮”“滴脓疮”,言其脓水流到之处便生疮故名之。如《洞天奥旨》记载:“黄水疮又名滴脓疮,言其脓水流到之处,即便生疮,故名之也。”又如《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记载:“黄水疮,初如粟米,而痒兼痛,破流黄水,浸淫成片,随处可生。”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本病多为湿热之邪,侵入肺卫,郁于皮肤。肺热脾湿,二气交杂,...

  • 臁疮分型辨治 典型医案

    臁疮分型辨治 典型医案

      臁疮是发生于下肢经久不愈的溃疡,常继发于下肢静脉功能障碍性疾病,关于臁疮历代医家均有较详尽的论述,《疡医心得集》载:“臁疮者,生于两臁,初起发肿,久而腐烂或津淫搔痒,破而脓水淋漓……”,其表现为以小腿下部内外侧溃疡,经久难愈,愈后不久又溃为特征,故又称为老烂腿、裙边疮、裤口毒等。多由久立或负重,日久耗伤气血,致小腿筋脉横解,青筋显露,郁阻脉络,影响气血运行,复因湿热下注,气血凝滞而成;或因小腿皮肤破损染毒,虫咬湿疹而诱发。病变部位大多在内踝上三寸处(内臁),内侧多于外侧,以痒痛、红肿、糜烂、溃烂、疮口下陷,...

  • 三型辨治瘙痒症

    三型辨治瘙痒症

      瘙痒症是一种仅有皮肤瘙痒而无原发性皮损的皮肤病。多与气候、工作环境、药物、饮食有关;局限性瘙痒与局部摩擦刺激,细菌、真菌及寄生虫感染有关;全身性瘙痒可与糖尿病、肝胆疾病、尿毒症等某些疾病有关;老年性瘙痒多由皮脂腺分泌减少,皮肤干燥引起。中医认为湿热蕴阻肌肤,风热血热不能宣泄,或血虚肝旺,生风生燥,肌肤失养,可致本病。笔者几年来对瘙痒症患者分以下三型辨治,均获满意效果。   湿热下注型  皮肤瘙痒发于腰部以下,多为局部瘙痒,以阴囊、女阴及肛门周围多见,抓后有渗液,女性伴白带增多,口苦,胸胁闷胀,小便短赤,...

  • 中医辨治带状疱疹

    中医辨治带状疱疹

      带状疱疹是由带状疱疹病毒感染引起的一种常见皮肤病。中医称之为“缠腰火丹”、“蛇盘疮”、“蛇串疮”或“蜘蛛疮”。多因情志不遂,饮食失调,以致脾失健运,湿浊内停,郁而化热,湿热搏结,兼感毒邪而发病。本病多见于成年人,发病多在春秋两季。其病程一般为2~3周,病后不复发,可终生免疫。部分患者病后局部留有疼痛,称为“后遗神经痛”,可持续数月乃至数年。临床将带状疱疹分为肝经郁热、脾虚湿蕴、气滞血瘀等证,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肝经郁热型:症见皮损颜色鲜红,疱壁紧张,灼热刺痛,口苦咽干,烦躁易怒,且大便干、小便黄、舌质红,...

  • 李赛美六经辨治皮肤病经验管窥

    李赛美六经辨治皮肤病经验管窥

    广州中医药大学李赛美教授行医30年有余, 崇 尚 “六经治百病” , 勤学博识, 善用经方治疗疑难杂 症。 笔者有幸从师侍诊, 得皮肤病验案多例, 每见奇 效, 悉心揣摩, 分享如下。 立足六经病机,证症结合 皮肤病病机繁杂, 表现多样。 现多数医家治疗 皮肤病, 多本于脏腑失调、 气血失和、 邪毒结聚, 从 风、 湿、 瘀、 热、 阴虚论治。 李教授认为, 皮肤病虽有 形于外, 必诸于内, 治须临证察机, 立足六经病机。 六 经病虽是反映外感病发生、 发展、 变化与转归, 但由 于外感与内伤常兼夹, 且经络内属脏...

  • 肛周瘙痒的辨治

    肛周瘙痒的辨治

    肛周皮肤瘙痒病机为湿毒下注、蕴积魄门肛周而成,按其症状特点可分为四型:风热郁结型,风湿夹热型、血虚生风型及寄生虫引起的肛周瘙痒。运用内服外洗相结合,辨证治疗肛周皮肤瘙痒,疗效显著,治愈率高,复发率低。 1.风热郁结型 肛门周围瘙痒难忍,灼热坠胀,如火焚虫嘶,甚至皮肤抓破出血,心烦难寐。口苦咽干、便秘溲赤、精神焦躁易怒、舌边尖红赤、脉弦数或微数。 治宜疏风清热,通便泻火,以龙胆泻肝汤加减治疗。方药:桑叶、苦参、乌梢蛇、大黄、泽泻、黄芩、土茯苓、栀子、生地、当归、龙胆草、黄柏、苍术、荆芥、防风、甘草。 2.风湿夹热型...

  • 中医辨治“蛇串疮”

    中医辨治“蛇串疮”

    一天,门诊来了一位面容痛苦的老年患者,他说“医生我生蛇串疮了,听说长满一圈就会死了”?我安慰他别紧张,帮他详细检查,确诊是带状疱疹,给他制定了相应的治疗方案,三周后痊愈,无后遗病症发生。带状疱疹是一种好发于春秋季节的病毒感染性皮肤病。临床上以成年患者多见,因其皮肤上红斑水疱累累如串珠,每多缠腰而发,故民间又有“腰缠火丹”、“蛇串疮”之称。由于该病60%以上皮疹发生于胸腰部位,且沿神经走向呈带状分布,故称为“带状疱疹”。而实际上,该病亦可发生于头、面、耳及上下肢部位,且侵犯头面部神经而致的带状疱疹还可影响视力、听力功...

  • 辨治“摄领疮”神经性皮炎

    辨治“摄领疮”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中医称为“摄领疮”,多分以下三型进行辨治。 一、血虚风燥型:皮损处色淡或 灰白,肥厚粗糙,奇痒难忍,伴头晕 目眩,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妇女可 见月经量多。舌淡无苔,脉沉细。治 宜养血驱风润燥。处方:熟地20克, 黄芪15克,首乌、白鲜皮、防风各 12克,白蒺藜、川芎、当归、荆芥、地 肤子各10克,蝉蜕5克,甘草3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二、肝郁血燥型:皮肤奇痒,粗 糙肥厚,纹理加深,伴精神抑郁,失 眠头晕,口干咽燥,舌边尖红,脉弦 细。治宜疏肝养血润燥。处方:当归、 白芍各12克,鸡血藤、夜...

  • 沈丕安从痹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学术经验

    沈丕安从痹辨治系统性红斑狼疮学术经验

    系统性红斑狼疮 (systemic lupus erythematosus, SLE)是最复杂最典型的风湿免疫性疾病, 可累及全身 各脏器各系统。中国古代无红斑狼疮这一病名, 但对 其复杂的病情及一些临床表现, 中医文献中有类似的 记载。沈丕安教授根据 SLE 的红斑、 关节炎等系统表 现, 提出 SLE 的中医名为“红斑痹” [1-2 ] 。经过数十载 的临床研究, 逐渐创立了一整套诊治该病及其合并症、 并发症的完整的理法方药。 1 红斑痹病机精解 沈教授精辟地总结 SLE 为&ldq...

  • 中医辨治冬季瘙痒症

    中医辨治冬季瘙痒症

      冬季瘙痒症多因冬季空气干燥,皮脂腺和汗腺分泌减少,加上寒冷刺激而致,多发于老年人。中医认为,本病与外受风邪、血虚风燥、肝肾阴虚等有关,常分四型辨治。   风寒束表型:症见皮肤干燥,瘙痒不止,搔抓而有脱屑,每遇风、寒冷而发或加重,可伴有面色无华,形寒怕冷等。舌苔薄白,脉浮紧。治宜祛风散寒,调和营卫,以桂枝汤加味。常用方:桂枝、白芍、何首乌、防风各15克,白蒺藜12克,大枣10克,生姜、甘草、荆芥、蝉蜕、炙麻黄各6克。   风热犯表型:症见皮肤瘙痒,初起局限一处,继而迅速蔓延走窜扩大,甚则累及周身作痒,患处肌肤色红...

  • 分型辨治神经性皮炎

    分型辨治神经性皮炎

    神经性皮炎又称慢性单纯性苔藓,是一种以皮肤苔藓样变及剧烈瘙痒为特征的慢性炎症性疾病,一般认为本病的发生可能系大脑皮质抑制或兴奋功能紊乱所致。精神紧张、焦虑、抑郁、局部刺激以及消化不良、饮酒、进食辛辣等均可诱发或加重本病。根据临床表现的不同,笔者将其分为以下四型辨治,效果较满意,介绍如下。 风湿热型:症见皮损成片,呈淡褐色,粗糙肥厚,阵发性剧痒,’ 夜间尤甚,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濡缓。治宜清热祛湿、疏风止痒。方用当归20克,生地20 克,防风10克,蝉蜕lO 克,知母10克,苦参30 克,荆芥10克,苍术...

  • 神经性皮炎三型进行辨治

    神经性皮炎三型进行辨治

      神经性皮炎系以阵发性皮肤瘙痒和慢性增厚并呈苔藓样变为临床特征的皮肤病,是一种慢性顽固性皮肤病。好发于颈部、会阴、大腿内侧、前臂等皮肤易受摩擦的部位,中医称为“摄领疮”,多分以下三型进行辨治。   血虚风燥:皮损处色淡或灰白,肥厚粗糙,奇痒难忍,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倦怠乏力,妇女可见月经量多。舌淡无苔,脉沉细。治宜养血驱风润燥。药用熟地黄20克,当归10克,黄芪15克,首乌12克,白蒺藜10克,川芎10克,白鲜皮12克,荆芥10克,防风12克,地肤子10克,蝉蜕5克,甘草3克。水...

  • 荨麻疹 分风热型湿热型辨治

    荨麻疹 分风热型湿热型辨治

      丘疹性荨麻疹,中医称之为“水疥疮”、“土风疮”。西医认为系昆虫叮咬、环境变化,或胃肠道功能障碍,对某些食物(如鱼、虾、蛋等)过敏所致。中医认为本病多由素体不足或胎体遗热,以致湿热内蕴,或因蚊虫叮咬,或肠有虫积,或因食鱼腥动风之品,或因食滞复感风邪而引发。本病多发于春夏秋温暖季节,常见于儿童及青少年,好发于四肢伸侧及臀部,尤其是腰以下暴露部位。皮损为花生米大小的风团样损害,性质坚硬,颜色淡红,顶端常有水疱或丘疱疹,甚至大疱,周围有纺锤形红晕,皮损成批出现,对称分...

  • 荨麻疹中医辨治偏方

    荨麻疹中医辨治偏方

      荨麻疹是由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而导致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近年来由于空调的普及,夏季的发病率有明显的增加。临床以皮肤突然出现扁平丘疹,剧痒,发无定处,时起时消,愈抓愈痒,消退后不留痕迹为主症。西药用抗组胺、激素类药物治疗,近期疗效肯定,停药则易复发,常多年不愈。   荨麻疹属中医学“瘾疹”、“风疹”范畴,《诸病源候论》曰:“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搏,则起风瘙瘾疹。”本病的发病原因和发病机制复杂,历代各家的认识不同,总之与先天体质...

  • 荨麻疹的中医辨治

    荨麻疹的中医辨治

      瘾疹病名首见《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少阴有余,病皮痹隐疹。”后世又称风疹块、蓓蕾,现代医学称为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的皮肤血管反应性过敏性皮肤病。其病特征是皮肤出现瘙痒性风团,突然发生,迅速消退,不留任何痕迹。急性者可在数小时或数日内痊愈,慢性者,可迁延数月数年,经久难瘥。   病因病机   《诸病源候论》云:“邪气客于皮肤,复逢风寒相折,则起风瘙痒疹。”又云:“夫人阳气外则多汗,汗出当风,风气搏于肌肉,与热气并,则生蓓蕾。&r...

  • 荨麻疹辨治举例

    荨麻疹辨治举例

    荨麻疹是一种常见皮肤病,中医称“瘾疹”。其特点是风才骤起骤退,瘙痒剧烈,发无定处,消退不留痕迹。荨麻疹反复发作超过6周称为慢性荨麻疹。“隐疹难求一方洽,惟记辨证以应机”。荨麻疹诱发因素复杂,临床证候多样,故治疗非一方一法可统治。 冲任不调证 辨证要点:风团反复发生,或与月经周期有关,或更年期月经不调,伴烘热汗出。治疗以调摄冲任、调和阴阳为法,选用二仙汤合四物汤、桂枝汤加减。 典型病例:患者,女,60岁。患慢性荨麻疹3年。曾服多种中两药,仍每天起风团,瘙痒,伴烘热...

  • 中医辨治脱发

    中医辨治脱发

      发为血之余,头为诸阳之会,阳气上达,阴血上奉,则发荣色润,反之会失养而脱。辨证首分虚实,笔者分五型治疗,效果良好。   气血双虚:症见头发渐脱,伴头晕目眩,心悸气短,耳鸣腰酸,倦怠乏力,纳差失眠,面色无华,大便溏薄;女子月经延期,色淡量少,或白带量多清稀;舌苔薄白,舌质淡有齿痕,脉虚细无力。治宜益气养血,选八珍汤加味,药用党参、黄芪、山药、白术、茯苓、当归、白芍、熟地黄、砂仁、川芎、甘草等。   脾肾阳虚:症见脱发成片,伴四肢欠温,自汗恶风,纳差便溏,喜暖畏寒,腰膝无力,夜尿较多;舌苔薄白,舌淡胖,...

  • 阴囊瘙痒 中医辨治一般分三型

    阴囊瘙痒 中医辨治一般分三型

      阴囊瘙痒症是指阴囊皮肤瘙痒异常,古称阴囊风、绣球风、阴下湿痒,中医辨治一般分三型。   湿热蕴结   初起阴部干燥痒甚,喜浴热水,甚者起疙瘩,形如赤粟,麻痒异常,搔破浸淫流水,痛如火燎,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此乃素体肝经郁热,外感风湿之邪,与肝热相搏,湿热不得外泄,循肝经下注阴囊所致。治宜清泻肝经湿热。   药用:龙胆草8克,车前子20克,柴胡10克,木通5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当归10克,生地15克,泽泻12克,苦参15克,甘草6克,水煎服。另外用马齿苋60克,煎水外洗,每日2次...

  • 痤疮 中医从痰火辨治

    痤疮 中医从痰火辨治

      痤疮又名“青春痘”、“粉刺”、“毛囊炎”,以青春期多见,好发于头面、颈项、胸背部。西医认为乃由于内分泌功能失调,雄性激素分泌过多所致。中医对痤疮的认识,医家莫衷一是。笔者有幸跟随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张德英教授门诊,观其治疗痤疮从痰火论治,临床疗效突出,故不揣肤浅,总结张教授治疗痤疮经验,以飨同道。   治法   痤疮既然责之于痰火,治疗当祛痰清火。张德英教授根据自己多年临床经验,按照五行相生相克规律,对于祛痰火提出了消土生金法和繁木泻土法,...

  • 辨治青春痘分三型

    辨治青春痘分三型

      痤疮,俗称“青春痘”,中医称“肺风粉刺”、“酒刺”。中医认为本病多因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肺胃湿热所致。本病多见于青年,好发于面部、上胸部及背部,出现黑头粉刺、丘疹、脓疱和结节,对称分布。严重者有结节、脓肿、囊肿、疤痕等为聚合性痤疮。笔者几年来共收治痤疮患者390余例,分为三种证型予以论治,均获良效。   肺经风热型:红色丘疹,或有痒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处方:白花蛇舌草30克,黄芩、桑白皮、山栀、生石膏、生地、赤芍、生山楂、...

  • 辨治痤疮宜首分阴阳

    辨治痤疮宜首分阴阳

      痤疮,中医称为“肺风粉刺”、“酒刺”、“面皰”等,好发于面部。初期为皮色丘疹,白头或黑头粉刺,脓疱,后期可出现结节、囊肿,毛孔粗大、瘢痕及色素沉着,严重影响容貌。中医方法多从热论治,笔者临床所见,求治患者中以热为主者并不多,故遵《内经》“察色按脉先别阴阳”之旨,主张辨治痤疮应首分阴阳。   历代文献对痤疮的论述   现今中医临床受唐以后论说影响较多,具体到痤疮,文献中如此说:《外科正宗·肺风...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