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辨治 第10页

辨治 第10页

  •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分型辨治

    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分型辨治

      肠易激综合征属胃肠功能紊乱性疾病,它具有腹痛、腹胀、排便习惯改变及大便性状异常或黏液便等临床症候群。部分肠易激综合征患者仅仅表现为腹痛,而无腹胀、排便习惯及大便性状的改变,临床上把这种肠易激综合征称为腹痛型肠易激综合征。中医认为,本综合征属“腹痛”范畴,笔者按以下五型辨治常能获得满意疗效。   气机郁滞证症见脘腹疼痛,胀满不舒,痛引两胁,时聚时散,攻窜不定,得嗳气矢气则舒,遇忧思恼怒则剧,苔薄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理气止痛。方用柴胡疏肝散合金铃子散加减。药用柴胡、枳壳、香附、陈...

  • 胃肠炎怎么治 经方辨治

    胃肠炎怎么治 经方辨治

      患者刘某,男,38岁。2010年7月15日初诊。自述于1周前在某工地施工时,因天气炎热,连吃三根冰棍和一碗冰镇绿豆汤,不久即发生剧烈腹痛、泄泻,伴恶心呕吐,即送当地某医院急诊就医,查血、尿、粪常规未见明显异常,拟诊为“急性胃肠炎”。给予静脉补液,肌注阿托品及口服黄连素等西药治疗5日,症状好转,但仍不时有恶心感,腹痛,泄泻日3~4次。刻诊:精神萎靡,畏寒肢冷,胸胁胀闷,不时泛恶,食欲不振,腹中冷甚,阵发肠鸣腹痛,大便溏泄,舌质淡,苔白滑,脉弦细。证属脾胃虚寒,治宜温中散寒。方用附子粳米...

  • 治气虚头痛 辨治方药验案举隅

    治气虚头痛 辨治方药验案举隅

      头为诸阳之会,气虚则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故头痛绵绵,清窍不利。气为血之帅,气升则血升,且气血互生,故气虚者往往血虚;脾为气血生化之源,肺主气,故气虚头痛,与脾气的升发输布、肺气的宣降治节,密切相关。   辨治方药   临床表现:头痛绵绵不愈,时发时止,倦怠乏力、畏寒少气;或遇劳则剧,食欲不振;或说话吃力,声音嘶哑;或反复感冒,鼻塞流涕;或视力减退,目畏强光;舌质淡,脉虚大而空、或细弱。   治法:益气升清,祛风降浊。以补中益气汤加减。   基本方药:黄芪15克,党参、白术各12克,当归、防风...

  • 中医辨治呕吐

    中医辨治呕吐

      呕吐是由于胃失和降、胃气上逆所致的以饮食、痰涎等胃内之物从胃中上涌,自口而出为临床特征的一种病症。古人认为有物有声谓之呕,有物无声谓之吐,无物有声谓之干呕,但呕与吐常同时发生,很难截然分开,故多并称为呕吐。   外邪犯胃型   症见呕吐食物,吐出有力,突然发生,起病较急,常伴有恶寒发热,胸脘满闷,不思饮食,舌苔白,脉濡缓。治宜疏邪解表,和胃降逆。属风寒犯胃者方用藿香正气散加减,药用藿香、紫苏、白芷、大腹皮、茯苓、白术、陈皮、厚朴、半夏、桔梗、甘草、生姜、大枣等;属暑热犯胃者方用新加香薷饮出入,药用香...

  • 按“头风”“头痛”分型辨治偏头痛

    按“头风”“头痛”分型辨治偏头痛

      偏头痛又称血管神经性头痛,是一种周期性发作的神经—血管功能障碍引起的疾病,以反复发作的一侧或两侧搏动性头痛为主要表现,具有病程长、间歇性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西医治疗乏术,中医按“头风”、“头痛”等分型辨治可获佳效。   寒凝肝脉   一般见于发作期。头痛较剧,呈掣痛,多位于巅顶,常因受凉而诱发。多伴面色发青,呕吐清水痰涎,甚至四肢厥冷,或兼口唇青紫或紫暗。舌淡或青紫,苔薄白,脉沉细弦。治宜温经散寒,活血通络,方选吴茱萸汤加减,药用吴茱...

  • 慢性胃炎辨治

    慢性胃炎辨治

      慢性胃炎是一种慢性消化系统的常见病、多发病。临床表现无特异性症状,一般表现为上腹部饱胀不适,疼痛时作、嗳气、少数有食欲不振、恶心等。与中医学中的胃脘痛、痞满、吐酸、嘈杂等症相关。中医认为该病多由外邪犯胃、饮食失调、情志内伤、肝气犯胃、胃失和降、脾胃虚弱、运化失调等因素所致。其病位在胃,主要涉及肝、脾。治疗时要考虑胃的特点:胃益通而不宜滞,因胃失和降,胃气郁滞,不通则痛。所以,治疗时以和胃理气止痛为原则,气机通顺,通则不痛,胃痛自能缓解。治疗时,还要注意各证型间的变化及虚实夹杂等证出现。该病现代医学可用胃纤维...

  • 十种胃痛辨治经验(下)

    十种胃痛辨治经验(下)

      停饮胃痛   中虚里寒之人,食饮水液,阴虚不能化,停潴于中脘,则可发为胃脘压重作痛。以手揉按之,可闻水鸣音,如囊裹水。恶水不欲饮,强饮入则复吐出,舌淡口润,体重肢倦,脉徐缓而濡。治宜温中益脾,和胃化饮。方用苓术化饮汤:茯苓20克,白术15克,陈皮15克,人参15克,桂枝15克,生姜10克,清半夏15克,炙甘草10克。加减:如胃脘揉按有水鸣音者,加苍术、干姜、细辛;呕吐清水者,加炮姜、白豆蔻;强饮水则吐者,加砂仁、川厚朴;小便不利者,加猪苓、泽泻、车前子;头目晕眩欲仆者,加干姜、细辛;手足厥逆者,加制附子...

  • 头痛昏重中医辨治方药

    头痛昏重中医辨治方药

      脾主运化水湿,脾失健运,湿聚为痰为饮,痰饮中阻,清阳不升,故清窍蒙蔽而致头痛;或肝失疏泄,诸气愤郁,可致痰饮上逆而致头痛。   辨治方药   临床表现:头痛昏重,或呕恶痰涎,或胸脘痞闷,或便溏尿少,或身体偏胖,舌苔白腻,脉滑。   治法:温化痰饮,健脾降浊。   基本方药:桂枝10克,茯苓、泽泻各15~30克,猪苓、白术、白芍各15克,吴茱萸、炙甘草各6克;水煎日服1剂,分3次餐后1小时温服。   方解:本方即五苓散加白芍、吴茱萸、甘草组成。方中主以五苓散加炙甘草,健脾利水,温化痰饮;加...

  • 五型辨治慢性胃炎

    五型辨治慢性胃炎

      慢性胃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容易复发,影响患者的工作与生活。常因嗜食辛辣肥甘、酗酒,湿热内生;情志不遂,恚怒忧思,致气郁伤肝,横逆犯胃;过于劳倦,饥饱失宜,病后或先天禀赋不足等致脾胃虚弱。病变部位主要在脾胃肝胆。病的实质是脾虚兼气滞、湿热、血瘀。根据患者的症状、舌象、脉象,可分为脾虚肝胃不和、脾胃气虚挟气滞、脾胃湿热、脾胃气阴两虚和气滞血瘀五型。以脾虚肝胃不和、脾胃气虚夹气滞和脾胃湿热三型最多,且脾虚贯穿于各型之中。脾胃湿热、脾胃气虚夹气滞和脾虚肝胃不和型,病变以脾胃运化功能受损,中焦湿热内蕴、气机阻滞为...

  • 中医辨治高血压

    中医辨治高血压

      风火上扰型:眩晕耳鸣,头痛且胀,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头晕、头痛加剧,少寐多梦,口苦,舌红,脉浮弦。药用天麻钩藤饮加减:天麻15克,钩藤20克,生石决明30克,川牛膝12克,桑寄生12克,杜仲12克,山栀子10克,黄芩10克,朱茯神30克,夜交藤20克,夏枯草15克,龙齿30克。中成药可用天麻钩藤颗粒8克,每天3次;牛黄降压丸一丸,每天3次。   肝火上炎型:头晕且痛,目赤口苦,胸胁胀满,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腻,脉弦。药用龙胆泻肝汤加减:龙胆草12克,生地黄12克,当归12克,柴胡10克,泽泻12克,车前子15克,木...

  • 中医名师辨治心脏神经官能症

    中医名师辨治心脏神经官能症

    治心脏神经官能症(肝郁气滞)方 处方:柴胡、当归、陈皮、生地、白芍各8克,柏子仁、栀子、甘草各5克,川芎、黄芩、青皮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疏肝理气,宁心活血。用于治疗心脏神经官能症,中医辨证属肝郁气滞型。症见心悸,胸闷气憋,胸痛,气短,乏力,少寐多梦,善太息,情态抑郁,舌苔薄白,脉弦。 专家点评:心脏神经官能症为临床常见病,是神经症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病时以心悸、心前区疼痛、胸闷、气短、失眠多梦、疲乏无力等心血管疾病相关症状为主。临床上多见于中青年人群,以20—40岁者多见,...

  • 地黄饮子辨治脑出血疗效佳

    地黄饮子辨治脑出血疗效佳

    地黄饮子原出于金·刘完素《宣明论方》,由干地黄、巴戟天、肉苁蓉、山茱萸、五味子、麦冬、石斛、茯苓、附片、桂枝、石菖蒲、远志、生姜、大黄、薄荷等药组成,为治疗肾虚名方。临床用以回头治疗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死、脑萎缩、老年性痴呆、脑动脉硬化等老年脑病,疗效卓著,现举例介绍如下。 脑出血 患者,女,68岁,患者中年丧夫,积劳成疾。素有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半月前因脑出血经住院抢救转危为安,但遗留言语障碍、偏瘫而来求治。症见头晕目眩,手足心热,渴不多饮,服辛温香燥之品则口苦口渴,胃中烧灼,精神萎靡,身体...

  • 高血压病 辨治6法

    高血压病 辨治6法

    中医治疗高血压,通过辨证一般分以下六种方法。 1.肝阳上亢型 表现 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目胀痛、面红耳赤、烦躁易怒、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用平肝潜阳、滋养肝肾之法。方用天麻钩藤饮(天麻、钩藤、生石决明、山栀子、黄芩、川牛膝、杜仲、益母草、桑寄生、夜交藤、茯苓)。该方具有镇静、镇痛和降血压作用,故本方为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常用方。用该方出现筋脉拘急,手足痉挛,舌绛(深红色)苔少等症状则要停用。 2.肝肾阴虚型 表现以血压升高兼见眩晕,伴头痛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辨证要点。 治疗宜用滋补肝肾...

  • 分型辨治心律失常

    分型辨治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是心脏搏动的起源或传导异常所引起的心跳节律或频率的改变,病人常表现有心慌、气短、胸闷、头晕头痛、耳鸣、健忘、乏力等症状。中医归属为“心悸”或“怔忡”,临床上分型辨治,可获良效。   心脾两虚:心悸气短,面色不华,倦怠乏力,眩晕健忘,睡眠不安,思虑劳心则甚。唇舌色淡,脉细弱。治宜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选归脾汤:当归、龙眼肉、人参、黄芪、白术、炙甘草、酸枣仁、茯神、远志、木香;中成药有归脾丸、养血安神丸、柏子养心丸等。   心虚胆怯:心悸,善惊易恐慌,坐卧不安...

  • 心房扑动的中医辨治

    心房扑动的中医辨治

      心房扑动是心律失常的一个类型,以心悸、心前区疼痛、胸憋气闷、全身乏力、失眠等为临床特点。该症属中医学“惊悸”、“怔忡”范畴。大多由于平素心虚胆怯,情志不畅,暴惊暴恐,损伤心气,扰乱心神;或因心脾血虚不能养心;或因肾阴不足,心火内动;或因心阳不振,心气虚弱;或心血瘀阻,心神失养而致病。笔者将心房扑动分为以下5种类型,辨证施治,均有良好效果。   心气不足型:症见心悸气短,活动时加重,安静时减轻,伴头晕乏力,胸闷自汗,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弱。治宜补益心气,宁心安...

  • 中医辨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中医辨治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即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又称为缺血性心脏病。是指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导致的以心肌缺血、缺氧为临床特征的一种心脏病。本病好发于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以脑力劳动者居多。冠心病由于病变部位、范围及程度不同,分为无症状型、心绞痛型、心肌梗死型、心力衰竭型、心律失常型、猝死型6种。   冠心病属中医为“胸痛”、“胸痹”、“心痛”、“真心痛”、“厥心痛”等范畴。《金匮要略&middo...

  • 肝辨治慢性咳嗽临床意义

    肝辨治慢性咳嗽临床意义

      慢性咳嗽一般病史较长、病机复杂、反复发作、难以治愈。临床上对于慢性咳嗽的论治多以肺脾肾三脏为主辨治,如培土生金法、补肾纳气法或金水相生法,而对于肝肺关系在慢性咳嗽辨治中的作用研究相对较少。笔者认为,从肝辨治慢性咳嗽在临床同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五脏关系中肺肝关系特殊   五脏关系中,肺脾关系土金相生,肺肾关系金水相生,心肺关系虽属于火克金,但生理上二者往往表现出的并不是对抗的关系,而是协同的关系,心为君主之官,肺为相傅之官,心主血脉,肺主气,共同推动着气血运行周身。这三种关系都有同一性。慢性咳...

  • 百日咳分3型辨治

    百日咳分3型辨治

      百日咳,又称鸡咳、鸬鹚咳。是由百日咳杆菌所致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婴幼儿多见。临床上以阵发性痉挛性咳嗽、鸡鸣样吸气吼声为特征。病程可长达2~3月,故名百日咳。笔者认为,本病可分为以下3型辨治。   风邪袭表型(初咳期)症见咳嗽初起,微热或体温正常、流涕,舌淡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疏风宣肺化痰。方用止嗽散加减。药用桔梗、紫菀、荆芥、百部、陈皮各6~9克,杏仁、桑叶各3~6克。水煎服,早晚分2次口服,1日1剂。   肺热壅盛型(痉咳期)症见反复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入夜尤甚,痰多而黏,常伴呕吐,舌质红,苔黄...

  • 辨治动脉疾病

    辨治动脉疾病

      周围血管疾病虽然可以分为周围动脉病、静脉病、小血管疾病等多类疾病,但临床上不论哪种均可出现血瘀的共性——瘀血、缺血、瘀斑、肿胀、粥样斑块、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引起肢体动脉循环障碍,甚至溃疡与坏疽,或者静脉性扩张、血栓引起肢体肿胀、皮色发暗、瘀积性皮炎、下肢溃疡等静脉功能障碍。崔公让概括这些临床体征的共性病理变化为:污秽之血为之血瘀,久病入络之血为血瘀,离经之血为之血瘀。崔公让将这些血瘀归纳为气虚血瘀、气滞血瘀、痰浊血瘀、寒凝血瘀、热毒血瘀。对于血瘀的治疗,多采用益气活血法、理气活血法...

  • 赵冠英 六法三期辨治冠心病

    赵冠英 六法三期辨治冠心病

      赵冠英,男,1926年出生,主任医师、一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曾任解放军总医院中医科主任、解放军中医学会会长、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常务理事等职;现任解放军总医院专家组专家、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解放军中医学会名誉会长。从事医疗和保健工作60余年,擅长治疗疑难病;在中医治疗心脑血管疾病、消化系统疾病、糖尿病及老年病、恶性肿瘤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创立了三期辨治急性心肌梗死和六法治疗冠心病等理论。共发表论著50余篇,出版专著7部。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三等奖1项,医疗成果三等奖1项。  ...

  • 医辨治睡眠障碍

    医辨治睡眠障碍

    1.肝火上炎。灼伤心阴。症见心悸而烦、急躁易怒、眠少梦多、头晕耳鸣、面多潮红、小便黄赤、舌红苔少、脉象弦数。冶宜清泻肝火,养心安神。方用:龙胆草10克,炒黄芩10克,炒栀子6克,生地15 克,桑叶9克,当归12克,麦冬9 克,生龙齿15克(先煎),白芍9 克。水煎服,每日1剂。 2.心脾不足。气血两亏。症见心悸失眠、多梦易醒、胆怯不安、头晕健忘、食欲不振、食少腹胀、面色发白、身体消瘦、神疲体倦、舌淡苔白、脉沉细弱。治宜健脾益气,补血养心。方用:党参20克,白术9 克,茯苓12克,炙甘草9克,黄芪 15克,当归10...

  • 高血压临证分三型辨治获得了满意疗效

    高血压临证分三型辨治获得了满意疗效

      高血压是多种心、脑血管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影响心、脑、肾等重要脏器的结构和功能,最终导致这些器官的功能衰竭,迄今仍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高血压病属中医“眩晕”范畴。眩即眼花,晕是头晕,两者并见,称为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等。本病发生,属虚者居多,如阴虚则肝风内动,血少则脑失所养,精亏则髓海不足;其次由于痰浊壅遏,或化火上蒙而致晕。笔者临证分以下三型辨治获得了满意疗效。   肝阳上亢型症见眩晕有耳鸣,头痛且胀,...

  • 经方辨治痰饮眩晕

    经方辨治痰饮眩晕

      眩晕是目眩与头晕的总称,目眩即眼花或眼前发黑,视物模糊;头晕即感觉自身或外界景物旋转,站立不稳,二者常同时并见,统称眩晕。其轻者闭目可止,重者如坐车船,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面色苍白等症状,甚者可突然仆倒。眩晕属于虚者居多,但多为虚中挟实之证,而这个实则以痰饮为多见。   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张仲景称眩晕为“头眩”、“目眩”,或“冒眩”,或与其他症候并称之为“癫眩”、&ldquo...

  • 血管神经性头痛 四型辨治

    血管神经性头痛 四型辨治

      血管神经性头痛,属中医“头痛”范畴,笔者常分以下四型辨治而获良效。   肾虚髓海空虚   症见头痛而空,眩晕耳鸣,腰膝酸软,男子遗精,少寐健忘,舌红少苔,脉沉细无力。治宜滋阴补肾,添髓止痛。方用大补元煎化裁,药用熟地黄、山茱萸、山药、枸杞子、人参、当归、杜仲、续断、怀牛膝等。   肝阳上扰清窍   症见头胀而痛,头晕目眩,心烦易怒,面赤口苦,耳鸣胁痛,夜眠不宁,舌红苔薄黄,脉弦有力。治宜平肝潜阳,熄风止痛。方用天麻钩藤饮加减,药用天麻、钩藤、石决明、黄芩、山栀、牛膝、杜仲、桑寄生、夜交藤...

  • 中医辨治血管性头痛

    中医辨治血管性头痛

      肝郁气滞:头痛或左或右,每遇情志变动即发,易怒胁痛,恶心呕吐,两目涩痛,眩晕善忘,舌红苔白,脉弦。治宜疏肝解郁,通络止痛,用柴胡疏肝散加减,柴胡、郁金、川楝子、决明子、青皮、合欢花、川芎、赤芍、丹参、桃仁、栀子、牡丹皮、白芷。   湿热蕴结:头痛引及肩背,沉重麻木,呕恶少食,口干不欲饮水,腹胀大便不爽,失眼多梦,在女子则带下量多,黏腻臭秽。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治宜清热利湿、通络止痛,用三仁汤加减,苡仁、杏仁、土茯苓、滑石、云苓、厚朴、扁豆、白蔻仁、当归、赤芍、川芎、白芷、苦丁茶、络石藤、红花。   ...

  • 经方治疗冠心病医案 辨治思路整理

    经方治疗冠心病医案 辨治思路整理

      成书于东汉末年的《伤寒杂病论》一书,标志着经方医学理论体系的确立和成熟,奠定了理、法、方、药的理论基础。该书所载的方剂药简味少、配伍精当、化裁灵活、疗效卓著,被后世医家尊称为“经方”、“方书之祖”。   后世医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成就。近代著名的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毕生从事经方临床,创造性地提出《伤寒论》源自《汤液经法》而非《黄帝内经》,六经辨证不是脏腑经络辨证,而是八纲辨证,即经方医学采用的是六经八纲辨证体系。揭示了辨证论治的实质,即基...

  • 治病毒性脑炎辨治方药

    治病毒性脑炎辨治方药

      编者按:中医药“简、便、验、廉”的特点在农村和社区常见病防治中发挥重要作用,很多中医名家在基层医疗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湖南省名中医袁长津主任医师曾在基层医疗实践多年,擅用中医药辨治常见病,本栏目将连续刊出,敬请关注。   专家简介   袁长津,男,湖南中医药大学二附院主任医师,湖南省名中医,全国第四、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名医工作室”。中华中医药学会理事,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副主任。从事中医工作四十...

  • 中医辨治三叉神经痛

    中医辨治三叉神经痛

      三叉神经痛属中医“头痛”、“头风”、“偏头痛”等范畴。临床对症治疗,效果显著。   风寒阻经型:症见阵发性面颊乃额头抽掣疼痛,遇风寒加重,常牵及牙痛,苔薄白,脉浮弦。治宜祛风散寒,通络止痛。方药:川芎10克,荆芥12克,白芷8克,香附10克,羌活10克,蔓荆子10克,细辛3克。水煎服,每日一剂。   风热伤络型:症见阵发性面颊及额头抽掣疼痛,遇湿热加重,流涎,目赤,苔薄黄,脉数。治宜疏风清热,通络止痛。方药:川芎10克,白芷8克,生石膏20...

  • 治疗晚上失眠的方法 中医辨治

    治疗晚上失眠的方法 中医辨治

      郁热失眠:症见失眠,心情烦躁,口苦口干,眼目红赤,恶心呕吐,嗳气,吐痰色黄等。多由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使脾的运化功能减弱,酿成痰浊,蕴久化火,痰火互结,内扰心神。治宜清心泻火,健脾化浊,应用清心化浊汤:黄芩12克,黄连12克,柴胡15克,郁金15克,佛手15克,香附15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桔梗15克,胆南星12克,竹叶15克,天竺黄12克,远志15克,合欢花15克,甘草6克,水煎服。中成药取牛黄清心丸、蛇胆液口服。   气滞失眠:症见失眠多梦,胸胁胀痛且走窜不定,胸闷,善叹息,口苦口干,食欲不振...

  • 闭塞性动脉硬化“脱疽”分型辨治验案

    闭塞性动脉硬化“脱疽”分型辨治验案

      闭塞性动脉硬化属中医学“脱疽”范畴。是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本病多发于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其发生与饮食失节,脏腑亏虚,经脉瘀阻等有密切关系,以脾肾亏虚为本,寒湿外伤为标;气血凝滞、经脉阻塞为主要病机。此病发生的问题关键是“瘀”,寒湿阻络型较为常见,所以治疗之法宜温阳散寒,活血化瘀。西医认为闭塞性动脉硬化是因动脉血管的非炎症退行性与增生性病变而产生,长期吸烟是引起该病的主要原因,在治疗上多采用抗凝、降纤、扩张血管或配合手术治疗...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