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 第29页
-
治疗小儿外感中医案例二件
《伤寒论》第38条:大阳中风,脉浮紧,发热,恶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烦躁者,大青龙汤主之。若脉微弱,汗出恶风者,不可服之,服之则厥逆、筋惕肉run(目+闰),此为逆也。其误用常有过汗亡阳之虞,后果十分严重,故现代中医药教材亦归之为发汗峻剂,或者仅仅作为麻黄汤的附方甚至是加减看待而已,无法揭示大青龙汤的真正内涵。故而大青龙汤不为一般中医临床医生所重视,并常虑及过汗亡阳造成不良后果,所以较少应用此方。 胡希恕名家研究室、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冯世纶教授为经方大师胡希恕先生学术传人,临证遵循胡老学术思想,临床中...
-
白长川治颅内感染验案二则
颅内感染的成因多是颅脑开放性损伤,或细菌污染颅内所致,严重者有静脉血栓形成或血管壁坏死而出血,死亡率为3.8%~30%。本文仅以全国名中医白长川治疗颅内感染的两例会诊病例为前提,浅谈颅内感染的辨证思路和治法。 治则治法 本病的病机为毒热直接上犯脑窍,治疗颅内感染强调急则治其标,治法主要可分为清法、透法、泄法和开窍法四法。 清法即清热法,是指用寒凉性质的方药,通过其泄火、解毒、凉血等作用,以解除热邪的治疗大法。高热或伴寒战是颅内感染患者最常见的主症,且以热入营血为主,首选清法治疗,以清营...
-
丁书文治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验案二则
高血压病、高血脂症、糖尿病从西医角度看是三种独立的疾病,有着不同的发病机制,但三者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联系,互相影响。中医的两大特点为整体观念、辨证论治,患有不同疾病的同一患者,通过症状、体征找到其所属证型而确定治疗思路,即中医讲的“异病同治”。遵循这一原则,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全国名中医丁书文是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临床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提出了心系疾病热毒学说。临床中常见大量患者同时罹患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糖尿病,严重影响着生活质量。丁...
-
麦粒肿未自行消退 试试艾灸二间穴
麦粒肿是睫毛毛囊或其附属腺体的急性化脓性炎症,多因感染葡萄球菌而发病,导致出现皮肤局限性红肿、硬结和压痛。又称为针眼、睑腺炎。分为外麦粒肿和内麦粒肿,眼睑皮脂腺或汗腺感染称外麦粒肿,睑板腺感染称内麦粒肿。 麦粒肿是一种眼科常见多发的疾病,各个年龄段的人群均可患病,糖尿病患者容易发生,青少年人群也十分常见。 虽然其外观看起来有点吓人,但实际上大部分麦粒肿可自行消退。得了麦粒肿,要做好以下几点:注意饮食清淡,忌辛辣;注意休息;局部清洁、热敷,以促进炎症消退。需要提醒的是,在麦粒肿的炎症红、肿期间,切...
-
泄泻如水 排便次数增多 香砂二术止泻汤
张恩树,1944年出生,江苏省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扬州市名中医,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然字门内科中医术”第十二代传承人。师从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任达然,临证擅用经方,擅长治疗内科、妇科杂病。发表学术论文多篇,著有《任达然老中医临床经验录》。 组成:煨木香5g,砂仁5g(后下),炒苍术10g,炒白术10g,炒白扁豆10g,建曲10g,山药10g,陈皮10g,茯苓10g,败酱草15g,炒薏苡仁15g,车前子10g(布包)。 功效:健脾化湿,实肠止泻。...
-
感冒 治疗二验方
西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属中医的感冒范畴。西医学认为当人体受凉、淋雨、过度疲劳等诱发因素,使全身或呼吸道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时,则原已存在于呼吸道的或从外界侵入的病毒、细菌可迅速繁殖,引起本病,以鼻咽部炎症为主要表现。引起普通感冒的主要为鼻病毒。 1、取麻黄、桂枝、甘草各3克,羌活、荆芥穗、辛夷花各6克,防风、淡豆豉各9克,苇根20克,水煎服,每日1剂,有辛温解表之效。适应于风寒感冒,症见恶寒或微热,无汗,头痛,身痛,鼻塞流清涕,舌苔薄白,脉浮紧等。 2、取桑叶、桑枝、苇根各30克,连翘、金银花、淡豆豉各15克,菊花、...
-
治疗结核二验方
【简介】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 【治法】 1 【组成】党参150克 白蔹150克 白术80克 紫菀80克 川贝80克 麦冬80克 天冬80克 茜草80克 白芨200克 黄芪100克 砂仁60克 黄连30克 百部100克 山药100克 蛤蚧1对 蜂蜜2000克 当归80克 熟地80克 【制法】诸药共研细末过筛,炼蜜为丸,每丸约15克(或药粉拌白糖1∶2备用)。 【用法】每日三次,每次一丸,空腹服,1剂为1疗程。 【功用】益气健脾,杀虫宁嗽。 【主治】肺痨。症见咳嗽、咯血或痰中带血、咽燥、胸痛、潮热盗...
-
扫毒汤与清暑汤二则验方
扫毒汤:绿豆50克、桑白皮15 克、丹皮10克、蝉蜕10克、牛蒡子 10克、连翘10克、丝瓜络15克、甘草5克。功用:清热解毒。主治:湿疹、疮疡、麻疹、水痘、风疹、皮肤病后余毒不完除尽者,用以清扫余毒,清解余热。 清暑汤:茯苓18 克、滑石15.克、扁豆 32克、通草15克、青蒿12克、连翘12克、甘草5克。功用:利湿、消暑。主治:感受暑湿之邪。症见身热有汗,心烦口渴、小便短黄,或咳嗽、精神困乏,脉濡数或洪数,舌红苔黄腻等。 加减:有微寒或汗少,头痛者,加藿香、香薷、白芷;咳嗽加瓜类壳、杏仁;壮热烦渴加知母、生石膏...
-
二妙散广泛运用于膝关节红肿热痛 腿膝疼痛 湿疮
二妙散来源于元代朱震亨的《丹溪心法》一书,本方由黄柏、苍术两味中药组成。但本方药物组成并非最先出自《丹溪心法》。苍术、黄柏所组成的二妙散一方,最早见于元代危亦林所著《世医得效方》卷9的“脚气”门中,名苍术散。原文为“苍术散治一切风寒湿热,令足膝痛或赤肿,脚骨间作热痛,虽一点,能令步履艰苦及腰膝臀髀大骨疼痛,令人痿頢,一切脚气,百用百效。”该方具有清热燥湿之功效,现在广泛运用于膝关节红肿热痛、腿膝疼痛、湿疮、带下等病症。疗效显著。运用于临床,效如桴鼓。 病案:患者,...
-
温热邪气耗伤肝血肾精 二甲复脉汤
【 亡阴脱液 】 临床表现 形体消瘦,皮肤干皱,唇焦,舌痿,目陷睛迷,齿燥色如枯骨,齿上积垢,或呃逆声微,两颧红赤,手足蠕动,甚或瘈疭,心中憺憺大动,甚则心中痛,神昏嗜睡,四肢厥逆,大便秘结,小便短赤,甚或点滴不出,舌质绛无苔,脉细促或微细欲绝。 病机分析 本证是温热邪气耗伤肝血肾精,导致真阴大亏,周身津枯液涸,而成亡阴脱液之危重证候。津枯液涸,肌肤失于濡养,故形体消瘦,皮肤干皱,唇焦。肝开窍于目,肾精上注瞳仁,肝血肾精大亏,目失滋荣,故目眶塌陷,目睛迷离,甚则瞳孔散大。肾主骨生髓,齿为骨之余,...
-
从阴阳二旦之方证对比探讨黄芩汤理法
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 为传世之作, 后世 医家莫不奉为经典, 悉从熟读伤寒金匮中出。 越来 越多的文献证明, 张仲景的经方多从 《汤液经法》中 来 [1-3] , 其中桂枝汤是从小阳旦汤化生而来, 黄芩汤 则从小阴旦汤衍化而来, 而阴阳二旦是仲景经方的 来源与核心, 通过对比阴阳二旦的组成、 用法和病 机, 我们可以理解小阴旦汤的用法和病机, 进而明晰 黄芩汤的理法。 仲景经方来源于《汤液经法》考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自序中云: “乃勤求古 训, 博采众方” 。 西晋皇甫谧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