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 第8页

分 第8页

  • 白屑风分为两种证型予以论治

    白屑风分为两种证型予以论治

      皮脂溢出症,中医称之为“白屑风”,认为本病多由风邪侵入毛孔,郁久血燥,肌肤失养所致。临床上一般将本病分为油性皮脂溢和干性皮脂溢两种。前者皮脂分泌旺盛,在头皮、前额和鼻翼等处非常油腻,常伴发痤疮、粉刺,易继发脂溢性皮炎、毛囊炎或脱发。后者头皮常有较多的灰白色或灰褐色碎小鳞屑,宛如麸皮,头皮微红,时感瘙痒,称为头部糠疹。头发渐变细弱、萎黄、稀疏,脱发日渐加剧,头皮紧张干燥,落屑,皮脂腺日渐萎缩,自觉瘙痒,皮肤粗糙,有色素增多及角化现象。笔者临证时将本病分为两种证型予以论治,获得了良好的疗...

  • 中医辨证分型外治脚癣

    中医辨证分型外治脚癣

      脚癣成人多见,夏季好发。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分为水疱鳞屑型、浸渍糜烂型、角化过度型。中医治疗脚癣以分型外治为主。   水疱鳞屑型:皮疹以水疱为主,水疱干燥后形成点状或环形鳞屑。   ①漏芦汤:漏芦、白蔹、甘草、五加皮、槐根皮各50克,蒺藜150克。   ②甘草薏苡仁汤:生甘草60克,薏苡仁30克。   以上药物加水适量,煎煮取汁,待温度适宜时泡脚或湿敷患处,每日2次。   浸渍糜烂型:皮疹以皮肤浸渍腐白且表面松软易剥脱为主。治疗可取煅鹅掌皮适量,将其研末,香油调敷患处。   角化过度型:皮疹以干燥、脱屑、皲裂为...

  • 夏季足癣分型外治

    夏季足癣分型外治

    足癣好发于夏季,多因湿热蕴积于内、风毒虫邪乘虚侵袭于外,久则脉络瘀阻、气血不荣肌肤而成,以足趾间皮肤水疱、脱皮、糜烂、皲裂而有特殊臭味为主要特征。中医治疗足癣主要以分型外治为主。 水疱鳞屑型皮疹以水疱为主,水疱干燥后形成点状或环形鳞屑。 方一土大黄200克,明矾50克。 方二漏芦、白蔹、甘草、五加皮、槐根皮各50克,蒺藜150克。 方三生甘草60克、薏苡仁30克。 用法:以上药物煎水适量,泡足或湿敷,每日2次。 浸渍糜烂型皮疹以皮肤浸渍腐白且表面松软易剥脱为主。 治疗可用煅鹅掌皮研末...

  • 阴囊湿疹分湿热阴亏辨治

    阴囊湿疹分湿热阴亏辨治

      笔者在基层中医院皮肤科工作,临证经常遇到阴囊湿疹患者。阴囊湿疹属于过敏反应,也是男子的性器官皮肤病,但不是性传播疾病。阴囊湿疹十分顽固,患者常因搔抓、不适应环境和各种因素的刺激引起疼痛或继发感染,影响劳动、工作和学习。在农村民间人们习称其病为“绣球风”、“胞漏疮”等。笔者临床将其分湿热下注型、阴亏血燥型两种证型治疗,效果良好。   湿热下注型可见阴囊起粟米大小的丘疱疹和小水疱皮肤有灼热感,搔抓后渗液较多,糜烂结疤,常常浸湿内裤,舌质红,苔黄,脉弦滑。治以清...

  • 湿疹瘙痒感剧烈 临床中宜据症分型辨治

    湿疹瘙痒感剧烈 临床中宜据症分型辨治

    湿疹是最常见多发的皮肤病,原因复杂。有多种皮损表现,形态各异,可有潮红、丘疹、水疱、渗液、糜烂、流滋、结痂、肥厚、皲裂等症状。中医依其性质特点,又有“浸淫疮”“湿毒疮”“湿疡”等病名。按发病部位不同而称,耳部者为“旋耳疮”,手部为“瘑疮”,阴囊部为“绣球风”,腘窝部为“四弯风”,小腿部为“湿臁疮”。主要症状是瘙痒感剧烈,且...

  • 从过敏体质血分伏风论治慢性荨麻疹

    从过敏体质血分伏风论治慢性荨麻疹

    在过敏性疾病“素禀不耐异气外侵”发病观的基础上,根据临床观察发现慢性荨麻疹以夜间发病为甚,将慢性荨麻疹的病机要点概括为“素禀不耐异气外侵,引动血分伏风,外发肌表,而致瘾疹”,从而明确了三个关键问题:一是慢性荨麻疹复发的决定因素是过敏体质;二是慢性荨麻疹风邪的病性是伏风,病位在血分而不是卫分;三是慢性荨麻疹的治疗策略是发作期以辨病理血与透风为主兼顾辨体,静止期则以调体脱敏治本为主。 荨麻疹,又名“风疹块”,是由于皮肤、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

  • 慢性荨麻疹中医验案举隅分析

    慢性荨麻疹中医验案举隅分析

    杨志敏运用经方以扶正托透法辨治慢性荨麻疹经验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 黏膜小血管扩张及渗透性增 加出现的局限性水肿反应, 多以大小不等的风团伴瘙 痒为表现。反复发作≥6 周且每周发作≥2 次, 时多时 少, 时轻时重, 达数月或数年之久者, 称为慢性荨麻 疹 [1-2 ]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是最常见的类型, 约 80% 的 患者难以找到确切的诱发因素 [3 ] , 因此各种手段未必 能发挥确切效果且并非所有患者均对常规抗过敏治疗 敏感。有研究显示 H1 组胺受体拮抗剂即使用量升级 为常规剂量的 4 倍以上...

  • 浅析孟毅分期论治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经验

    浅析孟毅分期论治多发性肌炎与皮肌炎经验

    多发性肌炎(polymyositis,PM)和皮肌炎(dermatomyositis,DM)是一组多种病因引起的弥漫性骨骼肌炎症性疾病,临床上表现为对称性四肢近端为主的肌肉无力伴压痛,甚至出现呼吸困难、饮水呛咳等危重症状,实验室检查示血清肌酶增高,肌电图呈肌源性损害,DM伴有典型皮肤损害。PM、DM属中医“痿证”范畴,历代医家对其病机特点作了精辟的论述,总之不离虚、实两端,虚指后期导致的肝、脾、肾亏虚,实者多由感受湿热之邪而发病。孟毅教授认为该病以正虚为本,感受热毒、湿邪为因,三者相互影响,...

  • 李佃贵分型论治丹毒经验

    李佃贵分型论治丹毒经验

    国医大师、河北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李佃贵,结合临床经验首创“浊毒理论”,指导治疗多种疑难杂症,疗效显著。笔者有幸跟随李佃贵学习,现总结以浊毒理论为指导治疗“丹毒”用药浅析如下。 病因病机 丹毒是中医的病名,是以患处突然表皮灼热伴随肿胀,颜色鲜红,病界清楚成片,色红如丹砂,蔓延速度快为主要表现的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患处表皮灼热,色红如丹砂,因此得名丹毒。中医浊毒论学说创始人李佃贵认为,丹毒患者多因正气不足,饮食不节,情志内伤,外感湿热之邪等诸多因素伤及脾...

  • 荨麻疹“风疙瘩”分清症状 辨证治疗

    荨麻疹“风疙瘩”分清症状 辨证治疗

    荨麻疹俗称“风疙瘩”,在中医中被定义为“瘾疹”。这种疾病不挑人,也不挑性别,可在任何人、任何年龄段发作,并且往往是发无定处,伴有水肿型瘙痒的风团骤起骤降,让人防不胜防。更棘手的是,这种疾病超过四分之三的患者无法查明具体原因,所以常常是一朝得,年年得,面对这个难缠的对手,我们一起来看看山东省中医院美容皮肤科主任医师唐志坤是怎样说的。 正气存内 外邪不来 在中医文献中,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最早见于《素问·四时刺逆从论》载:“少阴有...

  • 治荨麻疹当分内风外风

    治荨麻疹当分内风外风

    荨麻疹是皮肤科常见病,以一过性风团伴瘙痒为主要临床表现。现代医学认为荨麻疹是一组具有共同临床和组织学特征的疾病,具体发病机制尚不完全明确,涉及肥大细胞释放组胺、白三烯、前列腺素等多种炎症介质,治疗方法虽多,但尚不令人满意[1]。中医称之为“瘾疹”,认为其病因病机较为复杂,与禀赋、外邪、饮食、情志、内虚等相关。 1 古代医家对荨麻疹的认识 古代医家多从外感风邪或风寒之邪论述本病,如《诸病源候论》言:“人皮肤虚,为风邪所折,则起瘾疹。”又言:“邪...

  • 中医采用辨证分型治疗雀斑

    中医采用辨证分型治疗雀斑

    雀斑是常见的一种面部斑点状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颜色呈黄褐色或咖啡色,如同麻雀卵壳上的斑点,故名雀斑。本病多与遗传、内分泌系统失调、日晒等因素有关,好发部位多在眼眶及双颊。中医对本病多采用辨证分型治疗。 风火外袭型:本型皮损呈针尖至粟米大小黄褐色斑点,以颜面、前臂、手背暴露部位多见,在被日晒后色素加重,舌脉如常。治宜祛风泻火,方用犀角升麻汤加减:水牛角30克 (先煎),升麻10克,羌活 lO克,防风12克,绿豆衣 18克,白附子5克,川芎lO 克,红花10克,生地10克,黄芩10克,知母10克,冬仁瓜12克,甘草6...

  • 膏淋方用萆薢分清饮加味

    膏淋方用萆薢分清饮加味

      患者吴某,男,25岁,2010年6月初诊,诉排尿不适,尿意频繁,时有尿道滴白1月。患者春节回家结婚,蜜月两月后,其性欲还是相当亢奋。但结婚3月后,时有排尿不适,尿频尿急,或有白色分泌物附着在内裤上,或小便前后及大便干燥时,尿道口还会溢出白色粘液。曾在当地一个小诊所以性病、尿路感染为治乏效。   来医院男科检查:尿道口无脓液溢出,不红肿,阴部潮湿。分泌物检查未发现淋球菌和其他性病病源体,结合病史,诊断为膏淋(蜜月性前列腺炎),属湿热蕴结下焦,方用萆薢分清饮加味。   组方:萆薢20克,石菖蒲12克,黄...

  • 分型辨治斑秃 如头发迅速脱落

    分型辨治斑秃 如头发迅速脱落

      斑秃为突然发生的非炎症性、非瘢痕性的片状脱发,如头发迅速脱落,后发展为全秃,严重患者除头皮外,其他部位如眉毛、睫毛、胡须,甚至全身毫毛都可脱落,称为普秃。其特点为病变处头皮正常,无炎症,无特殊自觉症状,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好发于青壮年。   该病属中医之“油风”、“落发”等范畴。因本病发作突然,又无明显诱因,如鬼使神差,故俗称“鬼剃头”。《外科正宗·油风》:“油风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

  • 从过敏 湿热体质与血分湿热毒瘀论治湿疹

    从过敏 湿热体质与血分湿热毒瘀论治湿疹

    湿疹是一种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有渗出倾向的炎症性皮肤病。以皮损多形性、对称分布、有渗出倾向、自觉瘙痒、反复发作、容易发展成顽固性慢性湿疹为临床特征。该病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性别和季节,以先天禀赋不耐者为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目前西医治疗湿疹常以对症治疗为主,可缓解症状但往往停药即复,或用药产生不良反应。 湿疹属中医“湿疮”“浸淫疮”“湿毒疮”等范畴,中医治疗湿疹主要是辨病结合辨证分型论治,但由于湿疹病因复杂,容易反复,难以根治。中...

  • 中医治疗斑秃“鬼剃头”分型诊治如下

    中医治疗斑秃“鬼剃头”分型诊治如下

    斑秃俗称“鬼剃头”,以头发斑块状脱落或骤然大量成束状脱发为主要表现,常伴有眉毛、睫毛、体毛的脱落,可发生于任何年龄,尤其好发儿童及青壮年。 若整个头皮毛发全部脱落,称全秃;若全身所有毛发均脱落者,称普秃。现代医学认为本病与神经系统功能紊乱和免疫因素有关,过度的脑力劳动,长期精神忧虑、焦急、悲伤、惊恐,均可诱发斑秃。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采用中医特色疗法治疗斑秃,疗效显著。 1、中药治疗中医认为斑秃主要由血热生风、肝肾不足、瘀血阻络所致,分型诊治如下: (1)血热生风型:脱发突...

  • 治疗痤疮的经验 辨证分型及治疗

    治疗痤疮的经验 辨证分型及治疗

    程桂英教授是江苏省扬州地区著名的中医内科专家,近年来她致力于痤疮的治疗研究,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笔者在扬州市中医院学习期间,有幸跟程桂英老师学习,收获颇丰。现将程师治疗痤疮的经验介绍如下。 病因病机 中医认为,面部皮肤主要由肺经和胃经所司。肺外主皮毛,如果患者素体阳热偏盛[1],肺经郁热,复受风邪,熏蒸面部则发为痤疮。肺又内合大肠、与大肠相表里,如果饮食不节等原因导致大肠的传导功能失常,患者出现排便困难,则易造成肺失宣降,形成痤疮。此外,脾主运化,胃主受纳与腐熟水谷,如果患者过食肥甘厚味,脾胃功能失...

  • 针对不同时期的冻疮 分期治疗

    针对不同时期的冻疮 分期治疗

    不少人在寒冷的冬季倍受冻疮困扰,轻者局部发热、发痒、麻木,遇热加重;重者可出现红斑或水泡,破后可继发感染或造成组织溃疡、坏死。针对不同时期的冻疮,分期治疗,效果会更好。 症状较轻者,一般不需用药,每天用温水洗泡1-2次,局部按摩,或用生姜(干姜也可)、辣椒各适量,水煎,浸擦患部;或取白萝卜1个,先在火中烤热,切开后在冻疮及周围皮肤上摩擦,每次5-10分钟,每日数次。 症状较重但尚未破溃者者,可选用以下验方:(1)当归、肉桂各100克(均切片),红花、花椒、干姜各50克,樟脑25克(研细末),用95%酒精...

  • 小儿惊风 治疗应分型

    小儿惊风 治疗应分型

      惊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急重病证,以抽搐、昏迷为主要症状。发病年龄以1~5岁为多见,发病率高,四季皆有。发病来势凶猛,病情危急。急惊风来势急骤,以高热伴抽风、昏迷为特征。多由外感时邪疫疠,内蕴痰热食积以及暴受惊恐引起。有接触疫毒之疾,或暴受惊吓史。本病常突然发作,具有热、痰、风、惊四证及抽、搦、颤、掣、反、引、窜、视八候。在治疗上,以清热豁痰、镇惊、熄风为总则,痰盛者急先化痰,热盛者予以清热,风盛者应速祛风镇惊。   感受风邪   症见发热头痛,咳嗽咽红,鼻中流涕,乳蛾红肿,烦躁不安,高热时突然惊厥昏迷。舌苔薄黄,...

  • 湿疹案中医方药 分析与体会

    湿疹案中医方药 分析与体会

    湿疹案 杨某,女,60岁,于2016年6月14日初诊。主诉:双上肢肘关节至手腕皮疹瘙痒10余年,加重半月。患者10余年前小麦黄时,不明原因出现双上肢肘关节至手腕皮肤色红、瘙痒,挠后出黄水。曾到多家医院诊治,效果不理想。平时涂以皮炎平治之。天气转凉诸症减轻。半月前上症又发,肘关节至手腕,皮肤红肿,皮肤厚硬,瘙痒甚,流黄水,伴有心烦,大便日3次,大便质黏不畅,小便黄,纳可,睡眠可,舌红胖大,苔薄黄腻,脉弦滑数。既往有哮喘病史40年。患者证属湿热郁于肌肤。给以黄连茯苓汤加味治之。 方药:黄连15克,茯苓3...

  • 斑秃的治疗应分清证型

    斑秃的治疗应分清证型

      秋季是斑秃的高发期,有很多人往往早晨洗脸刷牙时突然发现自己头上少了一块或者几块硬币大小的头发。也有的大片状脱发,重者可以半个头部或者全部头发脱落。中医认为斑秃的发病可由血热生风、肝肾阴虚所致,因此治疗应分清证型,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   血热生风型   多见于体质偏热的人,平时爱上火,加上秋季气候干燥,体内的火气过旺,导致热入血分,血热生风,从而引起斑秃。此型斑秃患者常有斑秃面积迅速增加,头皮瘙痒,伴烦躁不安、失眠、牙龈出血等症状。   应用清热凉血、滋阴疏风的方法,给以凉血疏风汤:生地黄30克,牡丹皮15克,...

  • 内外分治小儿疳积

    内外分治小儿疳积

    疳证的“疳”的两种解释:其一为“疳”就是“甘”,这是因为本病起先多是由于过食甘而致。这是从某个侧面,对本病的起始原因加以概括。其二是“疳”有“干”的含义,这是因为本病会出现消瘦、干瘪、气血津液不足等临床表现。 疳积是指小儿脾胃虚损,运化失宜,吸收功能长期障碍,脏腑失养,气液干涸,形体消瘦,饮食不养肌肤,影响生长发育,病程较长的一种慢性疾患。本症多见于 3岁左右的幼儿。临床以不同程度的形体干枯赢瘦,...

  • 中医治疗冻疮分型辨治

    中医治疗冻疮分型辨治

      冻疮是冬季最常见的皮肤病。中医认为本病系阳气不达,复感寒冷侵袭,气血运行不畅,经脉阻隔,气血凝滞肌肤,手背、足背、耳廓、面颊等部位出现红肿发凉、瘙痒疼痛,甚至皮肤紫暗、溃烂为主要表现的疮疡类疾病。妇女、儿童和老人常受累。每年冬季发病,天暖后自愈,病程迁延。   中医在治疗冻疮的过程中,除了保暖外,通过辨证论治进行治疗疗效好。一般将其辨证分为寒凝血瘀型、寒湿郁阻型、寒凝化热型、气虚血瘀型四型。   寒凝血瘀型   症见局部麻痹感,肤色青紫或暗红,肿胀结块或有水泡,灼痛、发痒,边界不清,外表紧张有光...

  • 附“捏脊”案例分享

    附“捏脊”案例分享

    我向慢性病患者郑重推荐中医传统的捏脊疗法,即患者采取俯卧位,由施术者以双手拇指与食指并拢,从尾椎骨沿脊柱向上捏(高血压患者需从颈部向下捏到尾椎骨),连皮带肉用力捏起即放下,一直捏到颈项发际处为止。 一天捏一次,一次捏五遍,以脊往两侧皮肤微有潮红为有效。 一则因为脊柱乃是大脑外延与重要通道,大脑通过脊柱脊髓指挥内脏与四肢的活动。可谓人体的要塞与要害部位;二则脊柱两侧各五分处,有十七对,即三十四个穴位,医称“华佗夹脊”穴,以捏代针,可以治疗人体的慢性病;三则经常捏脊亦可防治颈...

    精品偏方 2024-03-08 9 0 案例
  • “分消走泄法”在儿科病中的应用

    “分消走泄法”在儿科病中的应用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衣晓峰 刘志伟 刘璐佳整理 随着经济发展和物质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亦不断发生变化,湿热性疾病丛生。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委、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二院王有鹏从事中医儿科临床30年,立足于当代儿童体质和湿热疾病特点,首倡将“分消走泄法”应用于儿科杂病中,并潜心探索,逐步形成了行之有效的温胆汤系列合方。 叶天士创“分消走泄法” “分消走泄法”是清代名医叶天士首先提出,《外感温热篇...

  • 儿科名医徐小圃 四诊合参 分期论治

    儿科名医徐小圃 四诊合参 分期论治

      徐小圃擅长望诊,对于钱乙、夏禹铸等的“望面色,审苗窍”深有体会。极重视切脉,主张辨证识病必须脉证相参,反对“小儿气血未充,脉无可诊”之说。强调诊小儿必须切脉。   强调医者应具有既病防变的全局观。小儿疾病传变尤为迅速,故应先期采取措施,防止病邪内陷,并时时顾护阳气。   四诊合参辨证严谨   儿科古称哑科,诊断时全赖医者的细心观察。徐小圃审证察色一丝不苟,望闻问切更具独到之处。他诊病边问病情,边望神志,详细切脉、按腹,听啼哭、咳嗽、气喘声。他常说:...

  • 小儿泄泻分型外治

    小儿泄泻分型外治

    小儿泄泻是临床常见疾病。小儿脾胃薄弱,无论内伤乳食,外感六淫均可引起消化吸收功能障碍,而致泄泻。本病四季皆有,秋季多发,2岁以下婴幼儿为多见。发病后易耗伤气液,重症可伤阴损阳,产生危笃之变。由于小儿多畏服药,故外治法有特殊的价值。外治选用的部位有脐中、腹部和足心。脐中为神阙穴,任脉之要穴。与督脉之命门相应。任督经气相通,阴阳相济。起着调节各脏腑生理活动的作用。用药敷脐,可通过调整任督来调整肠胃功能。达到止泻的目的。足心为涌泉穴。据《针灸大成》记载,此穴为少阴肾经所出。可治“肠辟”、&ldqu...

  • 小儿体质的中医分型与饮食调护

    小儿体质的中医分型与饮食调护

    正常小儿气旺血盛,生机蓬勃,生长发育良好,阴阳协调。但不少小儿由先天和后天的多种因素的影响,阴阳偏盛偏衰,出现这样或那样的病征。按中医辨证,常有以下四型。现对各型的特征及其饮食调护规则,作简要介绍。 一、脾胃虚弱型此类孩子常有食欲不振,消化功能差,常易呕吐腹泻、腹胀、腹痛或便秘,体瘦乏力,面色少华。其调护原则为健脾养胃,益气助运。应多给能促进食欲和消化功能的食疗药膳,以帮助其提高食欲,促进消化吸收,改善营养状态。 山药茯苓粥:山药(鲜品)60克,茯苓粉15克,粳米50克。山药切碎加入粳米中煮粥待熟,加人茯苓粉和...

  • 中医分型论治房事汗出

    中医分型论治房事汗出

      房事汗出属中医学“汗证”、“虚劳”等范畴。男子房汗不足为怪,然汗出过多则属病态。本病以虚证为主,多为气血阴阳不足。《黄帝内经》对汗的生理及病理有了相当的认识,明确指出汗液是人体津液的一种,并与精血液关系密切。本病与五脏相关,尤与心、肾两脏关系最为密切。心为君主之官,主神明,汗为心液,《素问·宣明五气论》说:“五脏化液,心为汗。”《素问·灵兰秘典论》曰:“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肾藏精...

  • 分辨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

    分辨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

    门诊上,妈妈说:“医生,我家孩子怎么每天晚上都出好多汗啊?”爸爸说:“天这么热,还让孩子盖那么多,不出汗才怪呢!”出汗仅仅是因为盖得多或穿得厚吗?夏季天气炎热,临床上遇到的出汗问题也明显增多,很多家长对如何分辨生理性出汗和病理性出汗缺乏经验,今天就和大家聊聊这件事。 生理性汗出 《素问·经脉别论》:“饮食饱甚,汗出于胃;惊而夺精,汗出于心;持重远行,汗出于肾;疾走恐惧,汗出于肝;摇体劳苦,汗出于脾。”这段话指出...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