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 第23页

分 第23页

  • 慢阻肺的中医诊断与分期分级防治

    慢阻肺的中医诊断与分期分级防治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简称慢阻肺)是一种常见的以持续气流受限为特征的疾病,可进一步发展为肺心病和呼吸衰竭。该病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全球40岁以上发病率已高达9%~10%。笔者近年来带领团队展开对该病的诊断与防治研究,取得了一定成果,现简述如下。 分期分级防治策略 基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识并结合有关研究成果,创新提出“正虚积损”为慢阻肺的主要病机。正气亏虚,禀赋不足、久病体虚是发病的主因,正虚多以气虚为本,时或及阴阳,以肺虚为始,渐及脾肾而以肾虚为主;外感六淫、香烟烟雾、粉尘颗粒...

  • 慢性咽炎分虚实进行自我调护

    慢性咽炎分虚实进行自我调护

    慢性咽炎的症状是咽部常有不适感,总觉得干痒,甚至有一些轻微疼痛,咽部时有分泌物,甚至会咳痰。可分虚实进行自我调护。 慢性咽炎之虚证 慢性咽炎病程长,容易反复发作,较难彻底治愈。临床辨证中大部分属于虚证范畴,以肺阴虚或肺肾阴虚最为常见。 肺阴虚 比如老师、主持人、播音员等职业,需要长时间连续不断说话,造成了肺阴受损。肺阴不足者可以用百合、银耳、麦冬、炙杷叶,每天泡在一起煮水喝,可滋阴润喉。 肺肾阴虚 慢性咽炎的肺阴虚证往往迁延不愈,时间长了即发展为肺肾阴虚。咽痒的感觉由咽喉逐渐...

  • 中医审症求因明哮喘 证病相对分哮喘

    中医审症求因明哮喘 证病相对分哮喘

    哮喘这一病名,在元代中期以前称“咳逆上气”“喘呼”“齁嗽”“呷嗽”,后朱丹溪将其定名为“哮喘”,一直沿用至今。臣字门儿科第五代传人孙浩整理有关文献,结合临床实际,认为中医学常将哮和喘分论之,但二者同中有异、异中存同,兹将其经验整理如下。 检索文献探哮喘 根据文献记载,在元代以前的一段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古代医家认定哮和喘的症状有各自的特点。《素问·太阴阳明论》谓:...

  • 诸法调气治失眠分脏腑

    诸法调气治失眠分脏腑

    失眠是当今社会的一种常见多发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不易入睡、寐后易醒,醒后难以再次入睡,严重者可彻夜难眠。随着社会压力的日益增大,失眠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据调查显示,我国失眠的发病率超过15%。失眠影响因素包括药物使用增加,与年龄有关的昼夜节律变化,环境和生活方式的变化。 国医大师葛琳仪是浙江省中医院主任医师,长期从事中医临床诊疗工作,擅于治疗肺系疾病、脾胃病及内科疑难杂症。笔者有幸随师侍诊,收获颇多,现将葛琳仪治疗失眠的临证经验分享如下。 病因病机 失眠的病因复杂,葛琳仪结合历代医家所言...

  • 外感病咳嗽鼻塞流涕 中医案整理分析

    外感病咳嗽鼻塞流涕 中医案整理分析

    近日张英栋老师运用经方四逆汤治疗笔者外感病获得速效,现将该医案整理分析如下。 笔者女,26岁,学生,2023年2月26日初诊,主诉:咳嗽、鼻塞、流涕加重1天。笔者于2月25日受风后感冒,表现为恶寒、乏力、汗出明显、呕逆,伴随咳嗽、咳白痰、喘,鼻塞流涕、色白质清,头晕头重,上半身热、下肢冷。2月26日诸症加重,自己诊断为太阳病,拟使用葱白连须4根,沸水泡服。张英栋老师四诊合参进行诊断之后提示:第一,“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太阳病的病机本质在“浮”,笔...

  • 眼科黄斑变性分干性湿性两类

    眼科黄斑变性分干性湿性两类

    专家简介 郝晓凤,医学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博士生合作导师。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眼底病、眼外伤科主任,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人。 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出现视物模糊、视力下降、视物变形,不要单纯地以为自己就是得了白内障、老花眼,事实上,导致中老年人视力下降的原因有很多,也可能是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导致了上述情况的发生。 “黄斑”不是普遍意义上的斑点,它位于视网膜的中央,是视网膜上视觉最敏锐的部位,由于富含叶黄素,比周边视网膜颜色稍暗,故称为黄...

  • 热病应分外感与内伤论治

    热病应分外感与内伤论治

    •热病病因总分为外感和内伤两方面。外感热病有传染性和非传染性两类。一般情况下,四季所感热病为非传染性疾病,辨明为六淫之中何种病邪侵袭,再有针对性地予以施治,往往可收佳效。 •内伤发热既有器质性病变,也有功能紊乱,往往病因多端,虚实交错,寒热互见。内伤热病虽不是外感所致,但二者之间并非绝无联系,正所谓“伤风不醒便成劳”,久病不愈的外感热病可演变成内伤热病。 “热病”之名,虽于《黄帝内经》时代就有其名,但至今尚无准确定义。所言&ld...

  • 分型论治小儿鼻渊

    分型论治小儿鼻渊

    •小儿鼻渊的病因主要是外感风邪、肝胆湿热、脾肺气虚,内因则是脾肺不足。 •鼻窍不通是鼻渊最基本的病理变化,正气虚弱是发病的重要因素,贯穿疾病始终,常见的是肺脾气虚体质。宣降肺气、通窍祛浊为最基本方法。 急、慢性鼻窦炎是一种常见病,属中医学“鼻渊”范畴,在成人和儿童中都有较高的发病率。慢性鼻窦炎由于病程较长,反复发作,完全治愈比较困难,成年患者常采用手术治疗;但是小儿鼻腔、鼻窦解剖和病理生理与成人存在较大的差异,所以小儿鼻窦炎多以保守治疗为主。现就臣字门...

  • 水肿 中医分型治方

    水肿 中医分型治方

    水肿,有的先从脚肿起,有的先从头面肿起,肿得厉害 的时候,全身没有一个地方不肿,小便很少,甚至没有,呼 吸也很困难。水肿病的产生是由于长期在潮湿的地方工作, 或汗出当风受凉,或由于营养吸收不好,或由于脾肾有病, 或因大病后体质虚弱等原因引起。根据水肿的原因和证候不同,可分为伤风水肿、伤湿水肿、肾虚水肿、脾虚水肿等。 伤风水肿 多半是汗出当风受凉所引起。起病很急,先 从眼皮、头面上肿起,渐渐地手足上也浮肿起来,用手按在 皮上,就会凹陷下去,发烧,怕冷,身上没有汗,怕风。脉 浮,苔白润。治宜疏风发表。 处方...

  •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

      “白虎汤清气分热,石膏知母草米协”。这二句方剂歌诀说的是中医名方白虎汤的功效及药物成分。白虎汤是中医之祖张仲景首创,最早见于《伤寒论》一书。它是由石膏(打碎)30克、知母10克、炙甘草5克、粳米10克组成。是清气分热剂,具有清热泻火的作用,适用于热在气分、症见高热烦躁、口渴、汗出、面赤、恶热、脉洪大有力等常见的临床表现。方中石膏能清热除烦,知母能清热生津,甘草、知母能和中养胃、甘润生津、调合药性。故四味组合唯妙唯肖,具有极好的清热泻火的功效。此方从汉代一直流传至今,疗效极佳。   关于...

  • 汗证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汗证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不因外界环境影响,在头面、颈胸,或四肢、全身过度出汗者,中医称汗证。其临床表现通常有两类,白昼汗出溱溱,动则益甚者为自汗;睡眠中汗出津津,醒后汗止者为盗汗。见于西医学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甲亢、风湿热、结核病、更年期综合征等病过程中。中医可分四型辨治:   气虚血亏型:以自汗为主,或有盗汗。汗出恶风,稍劳尤甚,易感冒,体倦乏力,面色少华,心悸眠差,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治宜益气养血,固表止汗,可选大补黄芪汤(《丹溪心法》)加减:黄芪、防风、川芎、山茱萸、当归、白术、甘草、五味子、人参、茯苓、熟地黄、肉苁蓉、浮小麦、...

  • 杞菊地黄丸详解的功效与成分

    杞菊地黄丸详解的功效与成分

    《杞菊地黄丸》出处《中国药典》 处方 枸杞子、菊花各40克,熟地160克,山药、山茱萸(制)各80克,牡丹皮、茯苓、泽泻各60克。 制法 以上八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每100 克粉末用炼蜜35-50克加适量的水泛丸,干燥,制成水蜜丸;或加炼蜜80-110克制成小蜜丸或大蜜丸,即得(中成药药店有售)。 用法与用量 口服,水蜜丸一次6克,小蜜丸一次9克,大蜜丸一次1丸,一日2次。 功效主治 滋肾养肝。用于肝肾阴亏证,症见眩晕耳鸣,羞明畏光,迎风流泪,视物昏花。 主解 杞菊地黄丸是中药方剂和中成药的统称...

  • 王行宽分析原方不足

    王行宽分析原方不足

      分析原方不足,指导此次用药思路理由,承前启后。   病案1:张某,男,31岁。   慢性胃炎,即中医胃痛之疾,经疏肝健胃,左金制木之剂,胃痛虽止,然仍不耐饥饿,口糜间发,舌红,苔薄黄,脉弦细。肝气渐疏,肺气获调,胃之气阴犹虚。“胃为阳土,以阴为用”,故转方从补益胃之气阴为主,疏肝左金之法,犹须兼顾。药用百合15克、党参10克、黄芪15克、麦冬10克、柴胡10克、白芍15克、苏叶5克、白术10克、陈皮10克、茯苓10克、炙甘草5克、川连3克、合欢皮10克。   病案2:王某...

  • 白塞氏综合征分为五种证型予以辨治

    白塞氏综合征分为五种证型予以辨治

      白塞氏综合征,中医称之为“狐惑病”。本病多见于青年,男性多于女性。其表现为口腔溃疡,阴部溃疡及附近淋巴结肿大,眼损害,皮肤损害,可有发热、急慢性关节炎等。西医认为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等有关。中医认为本病多由肝热、脾湿和肾阴不足所致。临床上将本病分为五种证型予以辨治。   肝脾湿热型起病急,病程短,头痛、怕光,口腔黏膜及外阴溃疡,大小不等,灼热疼痛,或有下肢结节红斑,潮红灼热疼痛,急性期可见发热畏寒,胸胁闷胀,食欲不振,咽干口苦,妇女带下、带稠。舌质淡红,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法...

  • 活络丹分“大小”

    活络丹分“大小”

    光看活络丹的名字,大家可能会想到活血通络。不错,大小活络丹确实都能活血通络,但它们还有着本质的区别,所擅长治的病也大不相同。 大活络丹出自清代医学名著《兰台轨范》,是由白花蛇、威灵仙、草乌、天麻、全蝎等中药组成,有祛风扶正、活络止痛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脑血管疾病,如脑出血及脑梗塞造成的半身不遂,中医辨证属本虚标实的即可服用。 而小活络丹出自《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川乌、草乌、地龙、乳香、没药等药物组成,有化痰通络、活血止痛、祛风除湿等功效,临床上主要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及骨质增生、跌打...

  • 程氏萆薜分清饮

    程氏萆薜分清饮

    方源 明代《丹溪心法·赤白浊》。 处方 益智仁、萆薜、石菖蒲、乌药各9克。 用法 加盐少许,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 温暖下元,利湿化浊。主治虚寒白浊。疗见患者小便频数,自如米泔,凝如膏糊,舌淡苔自,脉沉。 临床运用 1.本方主治寒湿白浊。以小便混浊而频数,舌淡苔白,脉沉为证治要点。 2.若兼虚寒腹痛者,可加肉桂、盐茴以温中祛寒;久病气虚者,可加黄芪、白术以益气祛湿;腰酸神疲者,可加党参、鹿角胶等以补肾气。 3.适用于乳糜尿、慢性前列腺炎属下焦虚寒证。 陈孝年...

  •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辨证分型

    中医治疗面肌痉挛辨证分型

      面肌痉挛是指颜面抽搐,即眼睑、嘴角及面颊肌肉抽搐,通常仅出现于一侧。中医治疗此症辨证分型如下。   肝气抑郁型:   颜面抽搐,头晕耳鸣,精神不振,或伴有哭闹,每因情志波动而诱发。舌红,苔薄白,脉弦缓。治疗宜疏肝解郁。药用当归10克,白芍12克,柴胡6克,茯苓10克,白术10克,炙甘草6克,佛手12克,薄荷3克,生姜6克,水煎服,每日1剂。   肝血亏虚型   颜面抽搐,时发时止,伴有头晕目眩,舌红苔少,脉弦细无力。治疗宜养血缓急。药用白芍30克,炙甘草10克,鸡血藤20克,钩藤10克,当归...

  • 金匮肾气丸衍化方临床分型应用

    金匮肾气丸衍化方临床分型应用

    金匮肾气丸原方 干地黄八两,山茱萸、山药各四两,泽泻,状苓、牡丹皮各三两,桂枝、附子(炮)各一两。以上八味末之,炼蜜为丸梧子大,酒下十五丸,日再服。 方中附子、桂枝温补肾阳为君药;地黄、山茱萸、山药补阴摄阳并防桂附之辛燥伤阴为臣药;茯苓、泽泻、丹皮利湿泻火祛肾浊为佐使。诸药相配,寒热并用,水火互济,阴阳兼补,一开一合,不温不燥,共奏温补肾阳之功效,使水去而阴不伤,扶阳而火不升。故仲景先师云:“虚劳腹疼,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金匮肾气丸衍化方...

  • 疏风解毒胶囊临床相关研究分析

    疏风解毒胶囊临床相关研究分析

    疏风解毒胶囊处方组成: 虎杖、连翘、板蓝 根、马鞭草、败酱草、柴胡、芦根、甘草,本方 是基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病因病机所定, 症见发热、恶风、咽痛、头痛、鼻塞、流浊涕、 咳嗽等,祛风清热、解毒散结为法,根据其组方 寓意以及 “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疏风解毒胶 囊联合其他药物,临床应用可延伸拓展到甲型、 乙型、禽流感等流行性感冒; 鼻窦炎、急性咽炎、 急性扁桃体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鼻咽喉部疾病; 轻度小儿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急 性期或合并肺部感染、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阻 塞性肺...

  • 薯蓣丸:复方组合 药物分析

    薯蓣丸:复方组合 药物分析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其注解众说纷纭,或从六经八纲,或从脏腑气血,或从标本中气,或从五运六气等,不一而足。门九章曾言:“中医学与其说是一门医学,不如说是学方用方、感受经验的思维与实践。”所以,落实在方证上的学习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学好每一张方、用好每一张方,立足于临床,感悟于实践,踏实做临床与学问,不空谈玄论,不做无根之木。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

  • “去芍”辨析病案 类方分析

    “去芍”辨析病案 类方分析

    桂枝去芍药汤见于赵开美本《伤寒论》 (下同)21 条 , “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 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 之” 。此方为仲景治疗胸阳不振基础方 , 《伤寒论》 《金 匮要略》 二书中, 有多方均以此方为根进行加减变化, 扩大了应用范围, 但方证为“胸满” (心悸、 心烦、 心惊、 胸闷 )、 “间歇脉” (促、 结、 代、 涩脉)并见为这些方剂的 共同特点。 桂枝去芍药汤为仲景宣通胸阳常用方, 学者多认 为芍药阴寒酸敛、 不利胸阳伸展,...

  •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1 条文解读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原文177条:“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1]论述了心阴阳两虚的证治。本条冠以“伤寒”, 当知成因为外感病, 若病在太阳, 当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今不见恶寒发热, 脉不浮而结代, 并见心动悸, 说明病始为太阳外感而渐内累于心, 外邪已罢, 仅存里虚之证。心主血脉, 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滋养。心之阴阳气血不足, 则心失所养, 故见心动悸;心阳虚鼓动无力, 心阴虚脉道不充, 故脉结代。治宜炙甘...

  • 中成药肿节风分散片致病案

    中成药肿节风分散片致病案

    肿节风分散片疑似致肝小静脉闭塞病1例 1 病案介绍 患者,男,24 岁,因 “腹胀、乏力 1 个月, 黄疸 20 天”收住北京协和医院。患者服中成药肿 节风分散片( 浙江维康药业有限公司,国药准字 Z20060254) ,每天 4. 8 g,服药 8 天后出现腹胀、 乏力、厌食、皮肤及巩膜黄染,1 周后出现意识丧 失。外院查肝功能: 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 ALT) 1 255 U/L,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 AST) 910 U/L, 总胆红素( TBil) 82 μmol/L,白...

  • “无病三分虚”生脉饮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无病三分虚”生脉饮出自《内外伤辨惑论》

    夏季气温高、湿度大,人们出汗多,消耗大,加上昼长夜短、睡眠不足等原因,体质往往会有所下降,常常是“无病三分虚”,出现少气懒言、疲倦乏力、口渴咽干、小便短赤、大便干结等,此时喝点生脉饮,能有效缓解各种不适。 生脉饮出自《内外伤辨惑论》,由古方“生脉散”衍生而来(人参、麦冬、五味子),全方仅三味药,一补一滋一敛,配伍极为严谨,具有益气复脉、养阴生津的功效,全方补肺清心,以补为主,对于气阴两虚者的伤暑、中暑所致的困倦、气短乏力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可谓“...

  • 从治疗阴虚火旺的处方分析知柏地黄汤

    从治疗阴虚火旺的处方分析知柏地黄汤

    知柏地黄汤在课本上记载的功效是滋阴降火,治疗“骨蒸痨热、虚烦盗汗、腰肌酸痛、遗精”等阴虚火旺之证。许多人都认为该方能清虚火。笔者仔细分析知柏地黄汤功效后,觉得此说法值得商榷。 从知柏地黄汤的方义而言,熟地、山萸肉、知母滋阴;知母、黄柏、丹皮清火。我们常常认为后三者在方中的功效是清虚热,这是选择性解释。准确地说,知母、黄柏、丹皮既发挥着清虚火的作用,也发挥着清实火的作用。 阴虚火旺的火是实火 阴虚可导致:(1)阴损及阳,阴阳两虚;(2)阴虚阳亢。阴虚火旺指的就是阴...

  • 精神分裂症(秘方数:8)

    精神分裂症(秘方数:8)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表现为多种形式的精神活动失调,但一般均以思维、情感、行为及与环境相互之间的不协调(即所谓“分裂”现象)为主要特点。多起病于青壮年,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异。精神分裂症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精神活动的障碍,如幻觉、错觉(知觉障碍);联想散漫、妄想(思维障碍);情感反应病态的高涨、低落或反常(情感障碍);动作的减少、增多、怪异性动作或姿势(运作障碍)以及由于上述病态精神活动的结果表现为各种形式的行为紊乱(行为障碍)。但以思维障碍为最重要,也是本病最多见的症状。本病发病形式分急性发病及逐渐起病两种...

  • 治“房事腰痛”分三型

    治“房事腰痛”分三型

    有些中老年男子在性生活后出现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且疼痛的时间持续数小时至数天不等。这种由性交引起的腰痛,中医称之为“房事腰痛”。 中医将房事腰痛分为三种类型进行治疗。 肾阳虚型 阳虚者,伴手足不温、少气乏力、下腹部拘急、舌淡嫩、脉沉细,治宜温补肾阳、填精补髓,可服中成药右归丸。或服汤药:熟地、山药、山萸肉、狗脊各15克,杜仲、枸杞子、木瓜、小茴香各9克,红花、炙甘草各6克,每日1剂,水煎后分早、晚两次服 (下同)。 肾阴虚型 阴虚者,伴心烦失眠、口燥咽干、手足心热、面色潮红、舌红少苔...

  • 精神分裂症(秘方数:7)

    精神分裂症(秘方数:7)

    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以基本个性改变,思维、情感、行为等方面的障碍,导致精神活动不协调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精神病。病因未明,遗传、环境因素、性格特征(如孤僻、消极、好空想、胆小等)在发病中起一定作用。临床表现:多见于青壮年。主要特征是精神活动脱离现实,与周围环境不协调,思维、情感、行为的分裂,缺乏自知力。早期以神经衰弱症状居多,行为逐渐改变,可有强迫观念、妄想观念、思维贫乏、思路中断、自知力逐渐减弱甚至丧失等。发展阶段有思维障碍(言语内容凌乱、段落或句问缺乏联系,或为荒谬、离奇、不系统、不固定的妄想等);情感障碍(...

  • 六和汤的来由与药性分析

    六和汤的来由与药性分析

    谈到六和汤,使人想起《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则故事。 某日,天色已晚,“浪里白条”张顺送两条鲜鱼予宋江,宋江见鱼儿新鲜,便“贪爱爽口”,多吃了些,至夜四更,“肚里绞肠刮肚价疼”,至天明,竟泻下二十余次,昏晕睡在房中。翌日,张顺见宋江泻倒在床,欲请医生调治。宋江却说,“自贪口腹,吃了些鲜鱼,坏了肚腹,你只与我赎一贴止泻六和汤来吃便好了。”张顺买了一贴六和汤给宋江,宋江煎服一贴,次日腹泻吿愈,又将息五六日,病症已痊。(...

  • 中医分期辨治原发性“甲减”

    中医分期辨治原发性“甲减”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简称甲减,是较常见的内分泌疾病之一。其中原发性甲减多见,约占甲减的96%,是由甲状腺本身的病变引起的。本病在各年龄段均可发生,以女性居多。及时的甲状腺激素替代治疗能改善甲减症状,恢复甲状腺功能。然而激素替代疗法存在如下不足:长期不适当服用L-T4治疗可导致亚临床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研究显示亚临床甲亢可导致60岁以上患者心房纤颤发生的危险性增加3倍,而心房纤颤可导致动脉栓塞的危险性增加,同样也可导致骨密度显著下降。相当一部分病人,尤其是老年人及有冠心病病人对替代治疗耐受性较差,常诱发心肌缺氧,导致心...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