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 第1888页
-
主治结节包块瘿瘤 山甲消瘰丸
组成及用法:柴胡9克,青皮9克,制香附12克,玄参12克,浙贝9克,牡蛎15克,昆布12克,黄药子9克,海藻12克,炮山甲粉4.5(分吞)克,全蝎粉4.5(分吞)克,赤芍12克,当归9克,紫草9克,海浮石15克,桃仁9克,红花6克,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结节,包块,瘿瘤。 解析:此为贵州名医陈慈煦的经验方。陈慈煦(1913年~1983年),江苏南京人,受业于南京名医杨伯雅。杨氏擅长温病与内科杂病,陈氏得其心传,受益殊深。抗战初期,携眷入黔,定居贵阳,解放后执教于贵州省中医进修学校,历任...
-
乌梅丸主证病机 加味乌梅汤治秋燥案
乌梅丸和加味乌梅汤的方义探讨及临床应用 乌梅丸是源自东汉张仲景《伤寒论》的经典名方, 原为蛔厥而设, 兼治久利, 其药味组成比例如下:乌梅 (三百枚) 、细辛 (六两) 、干姜 (十两) 、黄连 (十六两) 、当归 (四两) 、附子 (六两) 、蜀椒 (四两) 、桂枝 (六两) 、人参 (六两) 、黄柏 (六两) 。 乌梅丸主证病机 《伤寒论》对乌梅丸主证病机的论述, 主要有两条:“厥阴之为病, 消渴, 气上撞心, 心中疼热, 饥而不欲食, 食则吐蛔。下之, 利不止&rdqu...
-
治疗多种疑难病通瘀煎 举案
通瘀煎出自《徐灵胎医书全集》,原方由蒲黄、灵脂、桃仁、琥珀、赤芍、泽泻、郁金、枳实、白术组成。原方用治胀满的一个名方。余在临床应用时,常加姜黄。其功效更佳。方中蒲黄破瘀血,通经络,降浊阴,桃仁润燥破血,赤芍活血、凉血、泻火逐瘀,姜黄活血化瘀,健脾胃、利胆气,郁金宣通气郁,行气开结,通调肝脾气结,化滞开塞,枳实,白术、名枳术丸,健脾益气,宽中理气,琥珀散瘀血,宁心神,开道行血,全方具有健脾化瘀血,运脾开枢,通调五脏循环,使五脏气血通调,血脉冲和通畅,使五脏六腑之气血大海,流通和顺。亦即取“若五脏元真通...
-
五积散治胃脘痛 荨麻疹 面神经麻痹
五积散初见于《太平惠民和剂局方》,由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陈皮、枳壳、麻黄、苍术、干姜、桔梗、厚朴、生姜、葱白组成,具有解表温里、散寒除湿、理气活血、化痰消积之功效。临证治疗寒、痰、气、血、食五积病邪引起的多种病证。笔者认为湿邪郁积,也应归之为五积散主治范畴。临证凡是由脏腑中寒,营气壅遏,胃气不化,湿伏于中所致多种病证,皆可异病同治。本方具有调中顺气,除风冷、化痰饮之功。 方中麻黄开表逐邪于外,干姜温胃散寒于中,白芷散阳明之邪,川芎散厥阴之邪,当归养血和营,白芍敛营和血,茯苓...
-
麻黄附子细辛汤 治咳嗽,嗜睡,哮喘,水肿
【方药】麻黄二两(去节)(6g)细辛二两(3g)附子一枚(炮,去皮,破八片)(9g) 【煎服】上三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2次,温服)。 【原文】少阴病,始得之,反发热,脉沉者,麻黄附子细辛汤主之。 【解说】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伤寒论》的名方,该方主太、少两感证。为少阴阳虚,感受寒邪所致。以发热、恶寒、无汗、脉沉为特征。用麻黄解太阳寒邪,细辛温少阴寒邪,附子温经扶阳。三药相合,于扶阳之中促进解表,于解表之中不伤阳气。...
-
病由风邪引起 秦伯未治法辨证
秦伯未是我国闻名的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尤其拿手内科杂病。对时令病、老年病,临床上强调抓主症以明病机,再立法遣方用药,理法方药贯穿,辨证精密,治法多变,处方慎重,用药轻盈,效果卓著,在国内外享有盛誉。这里精选八则秦伯未医案,连续注销,供我们参阅。 李某,男,60岁。主诉:本质单薄,痼疾高血压,常常失眠,精力简单紧张。近感冒发热5日,曾在某医院用解热剂及青霉素医治,热势盛衰不定(37.8℃~39℃),汗多,特别表现在热势上升无一定时刻,一天有数次发生,热升时,先有形寒;热降时,大汗恶风,伴见头痛,咳痰不爽作...
-
清肝降火化痰软坚治甲亢方
处方:生牡蛎20克,玄参、夏枯草、柴胡、党参各10克,栀子、连翘、黄芩、浙贝母、甘草各6克。 加减:肝火偏亢,急躁易怒者,加刺蒺藜10克,龙胆草、丹皮各6克;心火亢盛,心悸失眠较重者,加夜交藤20克,丹参、.生地各12克;肝风内动,肢颤较重者,加钩藤、刺蒺藜、白芍各10克;胃热亢盛,多食易饥者,加生石膏15克;脾胃运化失常,便多乏力者,加茯苓、麦芽各10克,白术6克;病久正气耗伤,加黄芪30克,加重党参用量;火旺灼阴,口渴烦热者,加沙参、天花粉各lO克,麦冬8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清肝降...
-
五官属半表半里 柴胡类方治疗五官疾病
郭少武,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沈阳市名中医。师从耳鼻喉科名家于清涛教授,喜用经方治疗耳鼻咽喉等五官科疾病。郭少武法承仲景,着眼五官方寸之地,从半表半里诠释五官之病,运用柴胡类方进行治疗。笔者整理其临证诊疗思维与经验如下。 五官属半表半里 张仲景《伤寒论》原书无半表半里一词,金代成无己在《注解伤寒论》中率先明确提出了半表半里的概念。半表半里证,系外感邪气由表入里,郁于少阳,病邪处于由表入里的过渡阶段,病势徘徊于表里之间。临证多见:寒热往来,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
-
四妙勇安汤加味治股肿案
黄某,女,63岁。于2014年8月11日初诊。 患者10余年来双下肢反复出现红肿结块,甚则破溃流脓,历经治疗疗效不佳。诊时见双侧大腿散在分布数个大小不一的红肿结块,呈烧灼样疼痛,甚时夜不能寐,不欲饮食,无瘙痒感,察其舌质暗红,苔少,诊其脉浮数。诊断为股肿病,证属热入血络。治当以清热解毒,凉血和络为法。方用四妙勇安汤加味:金银花30克,当归10克,玄参15克,甘草10克,丹参60克,赤芍15克,鳖甲10克,白僵蚕10克,白芥子15克,象贝母15克,橘核10克。7剂,水煎服。 二诊(2014年8月1...
-
主治各种虚劳病症 一青二白汤
周来兴,男,1943年生。第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主任医师,现任中华临床医学会副理事长、福建省中医药学会传承研究分会副主任委员、福建省中医重点专科脾胃病学科带头人、福建省永春县中医院名誉院长。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专著《蔡友敬医案》《骆安邦论医集》《周来兴医学文集(一)、(二)》《疑难病临床经验》《佛手茶养生》。2015年,国家及福建省中医药管理局批准建设“周来兴福建省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 组成:大青叶15克,白术30克,白芍30克,杜仲12克,鸡血藤...
-
补气升阳法治疗甲状腺疾病探析
甲状腺疾病包括了由于多种原因引起的一大类疾 病, 主要包括甲状腺功能亢进症( 简称甲亢) 、 甲状腺 功能减退症( 简称甲减) 、 甲状腺炎、 甲状腺结节和甲 状腺癌等, 是临床常见病、 多发病。由于遗传、 感染和 免疫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现今疾病谱已经发生了突出 变化, 甲状腺类疾病在现代临床实践中的地位显得尤 为突出和重要。然而, 因为甲状腺疾病涉及的临床范 围非常广泛, 所引起的临床问题又极其复杂多样, 虽然 现代医学治疗手段多样, 但中医药在甲状腺疾病的治 疗中也日益发挥着重要作用, 其中尤以补气升阳的经...
-
胃无力后全身衰弱治案 止癌痛
笔者曾遇一例胃无力后全身衰弱的患者,四方求医数十人,疗效欠佳,后笔者查其“每日均在凌晨发病”的规律,将对症之剂补中益气汤在每日疾病发作之前服之,得获良效,总结病案如下。 王某某,女,45岁,已婚,农民。患者一年前曾因精神不爽引起食欲不振,每日主食三四两,食后觉胃堕不堪,伴有全身乏力,头昏,耳鸣,多梦,易惊,口干不欲饮,饥饿时胃部更觉嘈杂不堪,时觉手足麻木抽搐,更有每日起床,晨6时许解稀便一次,即刻出现心烦、心悸、头昏、自汗,持续至中午10点方逐渐缓解。先后住院二次,更医变方甚多,先...
-
疲劳乏力年余 治当疏肝解郁温运中州
陈某,男,42岁。疲劳乏力年余。患者平时工作繁忙,性格内向,一年前因与家人争吵后情志不舒,渐觉疲劳乏力、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发热多汗、肌肉酸痛、困倦乏神、失眠多梦、食欲不振、寐不解乏。多方求治,查肝肾功能、血糖、血脂、血尿、头颅CT、心电图、B超均无异常,服用中西药无数,效不佳。 现疲惫乏力,头昏沉,困倦嗜睡,眠浅易醒,醒后仍觉疲乏,急躁易怒,郁郁寡欢,食纳欠馨,纳后脘腹胀满、嗳气、肠鸣、大便溏薄,每日3~4次,小便黄,口干而黏,渴喜冷饮。望之面色晦暗,神疲,情绪低落,唇干,爪甲无华,甲床干燥起...
-
麻黄汤在温病治疗中的一席之地
麻黄汤出自《伤寒论》,临床多用于风寒表实证。在温病的治疗中,麻黄汤属于禁用之方,这似乎早已成了定论。然而细阅《伤寒论》,以及参证临床实战中的认识,我觉得此论是否定得适当,还是值得商讨的。《伤寒论》第五十八条明文写道:“脉浮者,病在表,可发汗,宜麻黄汤。脉浮而数者,可发汗,宜麻黄汤。”这里说到的浮数之脉,无疑指的是风温在表之脉。这虽然不是麻黄汤的主症,而且带有一定的伸缩性,但是即使如此,却足以证明麻黄汤的应用范围,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延伸。这里说到的条件表现为以下2点: 1.必须是邪未...
-
狂犬病是必死之症 中医学却有可治之方
狂犬病乃狂犬病毒所致的急性传染病,人兽共患,多见于犬、狼、猫等肉食动物,人多因被病兽咬伤而感染。临床表现为特有的恐水、怕风、咽肌痉挛、进行性瘫痪等。因恐水症状比较突出,故本病又名恐水症。 我国的狂犬病主要由犬传播,家犬可以成为无症状携带者,所以表面“健康”的犬同样可能对人有潜在的危害。对于狂犬病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人患狂犬病后的病死率几近100%,患者一般于3~6日内死于呼吸或循环衰竭,故应加强预防措施。 人受感染后并非全部发病,被病犬咬伤而未作预防注射者约15%~20...
-
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科疾病
补中益气汤源自元代名医李杲《脾胃论》,是临床治疗中气不足、气虚下陷的代表方剂,在临床上应用极为广泛。笔者近年来运用补中益气汤治疗多科疾病,取得了满意效果,现举例如下。 窦 道 张某,男,70岁。农民。2006年12月5日初诊。患者于2006年7月患急性阑尾炎,未及时治疗而穿孔,在当地卫生院手术治疗后,局部感染,用多种抗生素治疗,住院1月余,遗留窦道而出院。后又以多方治疗,服用中西药无数,迁延5月余。来院就诊,右侧小腹部窦道,周围皮肤糜烂,色微红,隐痛,脓液稀薄,并见精神不振,头晕、声低懒言,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