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医 第234页

医 第234页

  • 壮医火功疗法

    壮医火功疗法

    壮医火功疗法,是用经过加工泡制的药枝,点燃熄灭明火后,用两层牛皮纸包裹,熨灸患者身体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达到治病目的的一种方法。 火功药用材料:追骨风、牛耳风、过山香、大钻、五味藤、八角枫、当归藤、四方藤、吹风散等药,切成15~20厘米长,呐干后用生姜、大葱、两而针、黄柏、防己加入白酒浸泡(酒要浸过药面),7天后取出晒干备用。 操作:取一盏酒精灯,15~20 厘米长的药枝,把药枝的一端放在酒精灯上燃烧,明火熄灭后,把燃着暗火的药枝包裹于两层牛皮纸内,即在患者身上的穴位施灸(灸时隔着衣服或直接灸在皮肤上均可)。...

  • 壮医太极针

    壮医太极针

      壮医太极针直接在病灶疼痛部位针刺治疗,集推拿、针刺效果于一体,是养生治病的好方法之一   周丽华   太极的阴阳八卦代表着中国朴素的世界观,而这一理论同样被广泛运用在中医的治疗领域中。当年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以下简称中医一附院)民间科主任李才魁研究出了一种针与推拿相结合的针法,命名为“太极针”。与针灸的经络学说不同,壮医的这一种特别的针法特别选在疼痛的部位扎针且不留针,再配以手法推拿挤撵,对于痛症、表症都有不错的疗效。   中医一附院民间科虽已改为壮医诊疗部,但李才魁的独到针法流传...

  • 壮医治疗学

    壮医治疗学

    壮医治疗学是研究壮医治 病方法的一门科学。壮医治疗方 法是壮医用于矫治疾病,恢复患 者健康的一切措施的总称,分内 治法和外治法两大类。 一、壮医治疗方法的基本特点 1.重视外治,偏重祛毒 壮医认为人之所以发生疾病,从外因来说,主要是受到痧、瘴、蛊、毒、风、湿等有形或无形之毒的侵犯,致天人地三同步失调,或人体三道(谷道、气道、水道)、两路(龙路、火路)运行不畅,功能失调。故治疗上重视外治,以祛毒为先。根据毒邪的性质、轻重、侵犯的不同部位,祛毒的方法可多种多样。这种注重外治祛毒的治疗特点的形成,首先是基于壮医毒一...

  • 壮医热熨疗法

    壮医热熨疗法

    壮医热熨疗法是借助热力,或热力配合药力,熨烫人体的一定部位,以疏通龙路、火路气血,调节天、人、地三气的同步平衡,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壮医热熨疗法分非药物熨法和药物熨法两大类,广泛用于临床各科的治疗,尤其是对属寒湿凝滞、气滞血瘀,或虚寒性疾病疗效较好。考古资料证明,壮医热熨疗法源远流长,远在石器时代壮族先民学会用火之时即有萌芽,干百年来是壮族人民赖以防病治病的有效手段和方法之一。 操作注意及禁忌事项: (1)应选好拔罐部位,以肌肉丰厚、皮下组织松弛及毛发少的部位为宜。 (2)病人应取舒适...

  • 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洗法

    中医外治法 中药熏洗法

      中药熏洗法是中医外治法之一,非常适合家庭使用。那么,怎样正确使用此法呢?   首先将药液煎好,再用干净的纱布过滤一下,以免药中杂质在熏洗时刺激皮肤。熏洗的药液量要比内服的药液量多得多,具体多少以及熏洗的容器大小视患病部位而定,如全身熏洗,药液要更多,容器可选浴盆等;而局部熏洗,药液不必太多,容器可选脸盆、大口杯等。每剂药可连续使用2天,每天2~3次,每次15~30分钟左右。   熏洗可分热用和温用两种。热用主要是利用热气使药力进入肌肤筋骨,以达祛寒解表、发汗透疹、舒筋通络、活血消肿之效,此法常用于治疗风寒感冒、...

  • 壮医灯花灸疗法

    壮医灯花灸疗法

    壮医灯花灸疗法又叫灯草灸或打灯草,在壮族地区广泛运用,且疗 效确切。 材料:备茶油一瓶或 豆油一瓶,灯心草数根,油 灯一盏,火柴一盒即可。如 无灯心草亦可用脱脂棉花 代用。 适应症及取穴:壮族 民间用灯草灸治疗的疾病 不少于50种,下列是疗效 较好的几种及其取穴: 消化不良之腹泻:取 长强、天枢、关元、足三里。 胃痛:灸上、中、下脘; 胃腧、脾腧、足三里。 麻痹性肠梗阻:用明灯灸腹部两侧穴位。 腰痛、各关节痛:灸反应点。昏不知人:灸十宣、百会。发热:灸大椎、陶道。慢性中耳炎:灸百会穴。 操作:灯花灸分明灯灸...

  • 壮医针刺历史更久远

    壮医针刺历史更久远

      在针灸上,别树一帜的壮医针刺术与传统中医针刺相比,最大的特点在于针刺不用根据传统经络学说来定位治疗,而是有着自己特定的穴位。中医一附院壮医诊疗室全国名老中医黄谨明表示,壮医针刺有其独立的理论支撑,即“三道两路”学说来传导气血的平衡。      壮医针刺脚有冷气病邪出   10月21日,记者亲自体验了壮医针灸的神奇。黄谨明在记者的脐环穴、膻中穴、百会穴等穴位针刺后,不一会,记者便感到腹部有一股暖气,而脚底却是有一丝冷气如风吹拂。黄谨明解释,这正是壮医针刺的特色,能让邪气从脚底排出身体。  ...

  • 苗医热水泡脚保健防衰

    苗医热水泡脚保健防衰

    热水泡脚是苗族医学中传统保健法之一。苗医认为,人之脚犹如树之根,树枯根先竭,人老脚先衰,勤用热水泡脚,具有保健防衰功效。 1.泡脚特点 苗医足浴要求保持好温度和规定的时间,认为这样才能发挥最佳保健养生效果。比如,热水泡脚选在临睡前进行,开始时热水不宜过多,只需浸过脚背即可,水温在50℃~60℃;水凉后逐渐加热水,目的是维持水温的恒定。一边浸泡时,一边要用双脚相互搓动或者用手搓脚,持续时间为20~30分钟。洗后擦干脚,可继续搓按两脚心(涌泉穴)数分钟,这样能增强足浴效果。对患有风湿病、关节痛的人,苗家人也常选用人参...

  • 祛病健身的瑶族医浴

    祛病健身的瑶族医浴

    瑶族大多高山为居,其地域植被繁茂,为瑶族识别和利用植物的枝、根、叶、皮、花、果医治疾病提供了丰富的资源。生长在高山的瑶族人民虽然居住条件差,但他们却酷爱清洁。不论严冬腊月或夏日酷暑,每天劳动后都要洗澡。他们洗澡不同于其他民族只用清水一盆,而是用药水洗,俗称药浴。药浴,被认为是集防病、治病、强身健体为一体的风俗习惯。瑶族药浴的药材是采用当地盛产的天然野生草药,一次药浴所用的草药,少则几十种,多则上百种。这些药都是平时劳动之余就地采回的,有的是房前屋后野生的,或是种在菜园里的,所以用时非常方便。所用药物因地制宜,功...

  • 壮医浴足疗法

    壮医浴足疗法

    浴足是壮医冶疗疾病的常用方法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浴足是把草药加水煮30分钟,过滤,待温度降至40℃~ 50℃时,用来洗足或泡足。浴足具有通龙路、火路气机,清热解毒,消炎止痛,消肿祛瘀,杀虫止痒等功效,使皮肤受热均匀,腠理疏通,血管扩张,气血流畅,从而达到治病目的。 适用范围:浴足疗法的适用范围很广,壮医常用的有以下几种。 (1)治疗内伤发热,用桃叶、青蒿煮水洗身、洗足,能使血管扩张散热,达到清热解毒之目的。 (2)治疗高血压、头目眩晕、耳鸣、肢体麻木,用桑叶、草决明各60克加水 1000克煎至750克浴足,...

  • 中医八法在火热证的辨治中各有运用

    中医八法在火热证的辨治中各有运用

    中医八法治疗火热证探微 火与热异名同类, 所谓 “热为火之渐, 火为热之 极” 。 二者皆属阳邪, 主要区别表现在致病范围和程度 上。 其致病范围的区别点在于火性结聚, 热性弥散; 而 在致病程度上热邪较轻, 火邪则较重, 如更重则称之 为毒, 火、 热和毒在致病程度上有层层递进的关系 [1] 。 对于火热证的病机在 《素问》病机十九条中对火 与热的论述所占比例较大, 言火者六, 言热者四, 首开 论述 “火热” 病机之先河。 明代张景岳提出: “凡察火...

  • 中医教你睡好觉——静坐十分钟 最好不开窗

    中医教你睡好觉——静坐十分钟 最好不开窗

    自古以来,就有许多人偏爱用中医的方法来调理睡眠。按照中医养生观念,睡与醒是阴阳交替的结果。中国中医科学院傅景华教授表示,掌握一些正确的方法能有效地促进睡眠。 顺应自然,顺应四时。中医古籍记载“阴气盛则寐,阳气盛则寤”,所以在晚上亥时(21—23点)前上床睡觉,能进入最佳的睡眠状态。在白天午时(11—13点)小憩一会儿,有助于体力的恢复。睡觉时间根据季节的不同也有略微的调整,春夏应该晚睡早起,秋天早睡早起,冬天早睡晚起。 减慢呼吸,静坐十分钟。睡觉前不要做太激烈的运动,...

  • 中医治心方法颇多

    中医治心方法颇多

      《素问·灵兰秘典论》:“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主血脉,主神志,开窍于舌,其华在面,在志为喜,在液为汗,与小肠相表里。心对人的生命活动起主宰作用,凡表现血脉、神志病变,多从心论治。临床涉心病机常较复杂,治心方法也颇多。   补心法   此法用于心阴虚而症见面色少华,五心烦热,头目眩晕,多梦少寐,盗汗,健忘,口咽干燥或口舌生疮,大便干结,舌红少津,脉细数,取《校注妇人良方》天王补心丹加减以滋阴清热,养血安神:柏子仁9克,酸枣仁10克,丹参15克,玄参15克,天麦冬各15...

  • 自然疗法融入医理则会脱离左道旁门

    自然疗法融入医理则会脱离左道旁门

    自然疗法应该是治疗的最高境界。即不用药物,只凭自然界的阳光、空气、水、温度以及语言、运动等,就可以帮助患者治疗疾病,甚至是严重的、用药物也无法治疗的疾病。 笔者经常想,用药无非是在模拟自然。比如病属于寒,身体喜夏不喜冬,治疗就是在患者的身体内加入更多的“夏”意,使之在自然界的冬夏中均可正常生存。这种情况,用“夏”药可,不用“夏”药而模拟出一个自然的“夏”来不更好吗?这样的思路,可以说比只知道用药对症已经高出一些...

  • 樊正伦解春季中医养生“借天时”养生

    樊正伦解春季中医养生“借天时”养生

    如何顺应春天节气调整衣食住行 经典有云:冬不藏精,春必病温——《黄帝内经》 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黄帝内经》 从上面可以看出,春季是一个多发疾病的季节,要预防疾病,那么衣食住行方面要注意什么呢? 衣:春捂秋冻,春捂利于毛孔闭合走向开放,气血从内脏向外走。 食:多食当令季节食品,有其形又有其神。 时令蔬菜水果春季(农历一~三月)蔬菜:辣椒、青椒、彩椒、洋葱、花椰菜、甜豆、豌豆、芹菜、莴苣、荠菜、油菜、菠...

  • 医方集锦 大道至简

    医方集锦 大道至简

    医方集锦 危重疫痢, 一剂见功 周某, 男, 成年, 患赤痢数日, 每日数十次, 不能饮食, 烦渴饮冷, 唇红面赤, 痢色红, 腹剧痛, 里急后重, 壮热神 昏, 溲黄稠而臭, 舌绛苔光, 证属肠风下血赤痢挟火之合并症。用犀角 3 克, 细生地、 仙鹤草各 60 克, 白头翁、 秦皮 炭、 黄连、 地榆、 琥珀末各 9 克, 茯苓皮、 车前子各 24 克。一剂患者热退神清, 腹痛赤痢大减。次日继服前方, 两日 而愈。 本方以白头翁、 犀角、 琥珀以控制痢疾, 生地凉血养血, 仙鹤...

  • 怪医”张炳厚的本色养生

    怪医”张炳厚的本色养生

      一怪遣方独到;二怪用药奇特;三怪擅治疑难杂症——   张炳厚有三怪   说到张炳厚,很多人都知道他有三怪:一怪是遣方独到,川芎茶调散历来被医家用于治疗外感头痛等症,而张炳厚却将它加减治疗各种内伤头痛,屡见奇效;二怪是用药奇特,张炳厚擅用虫蚁之品、毒麻之剂,许多找他治疗头痛的患者会发现,在他的处方里都有全蝎和蜈蚣,对此,他解释说:“蜈蚣和全蝎,在此必加,两者同用,效果更佳,虫类药能通经串络、刮剔淤垢,治疗头痛,方中有无蜈蚣、全蝎,功效竟能增损各半,一药之差,效果判然&rdquo...

  • 中医养生“夏补三伏”

    中医养生“夏补三伏”

    中医养生素有“夏补三伏”之说。补的方法多种多样,但主要有神补、食补、药补、精补。 神补《黄帝内经》指出:“夏三月,夜卧早起,无厌于日。”其意是指暑天可适当晚睡、早起,中午适当安排1-2小时的午休。在清晨和傍晚时,可选择在公园、河边、湖畔、庭院等空气新鲜处,进行散步、太极拳、导引保健功法,使心情舒畅、胸怀宽阔、神清气和、精力充沛、心神得养。如果条件允许,还可参加外出旅游、消夏避暑,既使人心旷神怡,又可锻炼身体。 食补体质偏于气阴虚者,可适当选些甘寒益阴补肾之品,如龟、鳖...

  • 中医养生学浅议

    中医养生学浅议

    中医养生学历史悠久, 源远流长, 是中华民族优秀 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也是五千年中华文明的重 要体现之一。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 中医养生学 逐步形成了丰富多彩、 博大精深的思想理论体系, 为中 国人民的保健事业及中华民族的繁荣昌盛做出了杰出 的贡献。当今, 中医养生学的作用及影响与日俱增。 国外诸多医疗单位已将健康干预等在内的养生保健内 容提到了新的认识高度, 加以重视和研究。如对医院 从养生保健的角度进行重新定位 [1 ] , 增强职业理疗师 在保健过程中的治疗作用等 [2 ] 。这些都表明在中医药 学...

  • 春分导引 中医导引养生学权威解读

    春分导引 中医导引养生学权威解读

    春分 2017年3月20日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曰:“二月中,分者半也,此当九十日之半,故谓之分。秋同义。”《春秋繁露·阴阳出入上下篇》说:“春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这一天太阳直射地球赤道,南北半球季节相反,北半球是春分,南半球就是秋分。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由于春分节气平分了昼夜寒暑,人们在保健养生时应注意保持人体的阴阳平衡状态。这一点无...

  • 一位修身有道的中医专家

    一位修身有道的中医专家

    郝万山,生于194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项目专家指导委员会成员。年近七旬的郝万山教授精神矍铄、思维敏捷、谈吐优雅。他是如何养生保健的呢? 健康掌握在自己手中 郝万山强调,不良情绪与情感会干扰和抑制人体的自调机能,从而导致生理功能的失调,继而产生各种疾病。情绪需要自己控制,所以健康的最大敌人不是别人,而是自己,是自己的各种欲望,各种不正常的情感、杂念和不良习惯。因此,健康需要自己管理。 郝万山说,在病人面前,自己是医生,医乃仁术;在学生面前,自己...

  • 中医药外治 勿因“简”“廉”而轻之

    中医药外治 勿因“简”“廉”而轻之

    近日,我偶然翻阅毛以林的《步入中医之门》一书,在读到其中一篇名为《“莫因技小而不为”谈谈吴茱萸外用的临床心得》时注意到了一个“药毒致呕,巧用吴茱萸降逆气”的案例。 毛以林在攻读硕士学位的时候,时任大内科主任刘新祥是他的临床导师。一天,毛以林在和导师刘新祥一起坐诊时,诊室中的电话突然响起,电话中的一位科室主任急切地邀请刘新祥去参加会诊。原来,会诊的是一名持续呕吐2天的患者。之前,内科的几位副主任会诊过后,给病人开出了各种止呕西药,但是患者的症状丝毫没有减轻,滴...

  • 中医养生要“按时”

    中医养生要“按时”

      中医养生讲求人与自然、环境、社会的和谐统一,尊重人体固有的生命节律,并通过形神统一、动静结合、劳逸结合等具体养生的理论与实践,防微杜渐、未雨绸缪。故养生贵在按时,按时工作和休息,按时运动和睡眠,按时进行各种生理活动,才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按时休息   生活中,很多人都是感觉累了才去休息,其实,这时休息已为时过晚。因为,当人感到累的时候,疲乏已到相当程度,这时休息需要较多的时间才能消除疲劳。过度的疲劳为疾病留下了隐患。而工作一段时间就休息一会,注意劳逸结合,不仅会很快消除疲乏感,还能提高工作和学习的效率,...

  • 中医养生怪方?

    中医养生怪方?

    近一段时期,养生书籍、养生大师层出不穷,绿豆万能的张悟本倒下了,更多的“张悟本”又站出来,那么,对于这些养生大师提出的各种闻所未闻的怪方,我们应该如何对待?   28岁的刘苏苏(化名)最近受了一场“刑罚”。   她的月经不调总是让母亲朱女士头痛,当朱女士从“健康教母”马悦凌写的《不生病的智慧》一书上看到在足底反射区注射当归液的方法时,很是高兴。   朱女士告诉笔者:“马悦凌在书中说这个注射当归液的方法是从足底反射区上直接补气血,要比...

  • “春夏养阳”初学中医时以为此话不可信

    “春夏养阳”初学中医时以为此话不可信

    《内经》有句名言:“春夏养阳”,初学中医时以为此话不可信,濡暑酷热,纳凉降温涤热也来不及,还要养阳气、助火热,它违背了自然规律。读数十年书,行万里路后,始悔前言之容易,是“不识青天高、黄地厚”了。 中医常说阴阳,局外人雾里看花大致已经习惯,但了解一些它的基本轮廓,也有必要。打个比喻:一支蜡烛点燃着,烛膏和灯芯属阴,烛光和热能为阳;一辆急驶中的汽车,车械和汽油为阴,展示的车速和力量则属阳。人体也一样,躯体、脏器、体液为阴,生命的活力、脏器的功能则为阳。它是物质...

  • 中医疗法保健养生误区

    中医疗法保健养生误区

    9月1日凌晨,歌手齐秦在家中接受某健身服务中心的保健师拔罐理疗时,由于保健师操作不慎,意外将酒精洒在齐秦身上,结果引起大火,导致齐秦的背部、面部以及躯干等部位严重烧伤。此事件的发生为热衷于中医传统理疗的人士敲响了安全的警钟。 拔罐、刮痧以及按摩等这些古老的中医理疗术如今已经成为现代人常用的保健方法,并且很多人都从中获益良多。不过,须值得注意的是,在实施操作过程中倘若缺乏相关的专业知识或者忽视了各自的注意事项而盲目地进行,那么非但不能祛病健身,反而还有害健康。那么,我们在选择上述中医疗法保健养生时究竟该注意哪些误区呢...

  • 春天湿邪致病 中医支招防治远离病痛

    春天湿邪致病 中医支招防治远离病痛

    三月天,孩儿面,乍暖还寒,阴晴不定。遇到回南天,雾霾、潮湿、闷热更给自然界的病毒细菌提供了加快繁殖的有利环境,客观上更易引起各种潜伏疾病的产生。而从中医养生防病的角度来看,由湿气所引发的这种种不适现象,就是典型的“湿邪致病”。 今天,让我们就当前湿气和病菌最容易“滋事”的皮肤、关节、肌肉、消化系统等身体的关键部位一一支招,教街坊及早防治,远离病痛。 关节和肌肉 湿重阻气血循环,少动易增病痛 “中医认为,这个时节的关节病、肌肉疼痛是跟湿...

  • 中医正气之“火”邪气之“火

    中医正气之“火”邪气之“火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火被抽象为哲学概念,泛指具有温热、升腾、明亮、茂盛性能的事物或现象,即《尚书·洪范》所言之“火曰炎上”。被引入中医学后,火被指为“五行之一,有气而无质,造化两间,生杀万物,显仁藏用,神妙无穷”(李时珍语),并通过类比思维形成了意象性的概念,以性能一致为据与人体及自然界等建立起相应的联系。中医学关于火的名目繁多,此如《医学心悟》言:“从来火字,《内经》有壮火、少火之名,后人则曰天火、人火、君火、相火、龙火、雷火,种种不一。&r...

  • 中医专家:急性肾炎预防宜“春夏养阳”

    中医专家:急性肾炎预防宜“春夏养阳”

    急性肾炎是急性肾小球肾炎的简称,是由感染后变态反应引起的两侧肾脏弥漫性肾小球损害为主的疾病。急性肾炎任何年龄都可能会发生,常以儿童最为多见,中医认为,急性肾炎属于“水肿·阳水”的范畴。本病的发生,多因外感风寒或风热、袭肺,肺失宣降,以致三焦气化不利;或因冒雨涉水受湿,皮肤疮毒内侵,寒湿或湿热困脾,脾阳不运,以致水道失于通调,水液内停,外溢肌肤,形成水肿。 广西中医学院肾内科主任史伟认为,从中医养生的角度来说,在人体正气强盛的情况下,“邪气”就不容易侵...

  • 体内有湿 中医如何祛湿

    体内有湿 中医如何祛湿

    最近一段时间,网络上遍布各种“祛湿”广告,各类朋友也都“对号入座”,好像全世界的人体内都有湿一样。 但话又说回来,全世界的人体内还真的缺不了湿。 所以真正重要的问题是——你真的被湿所扰么? 接着的下一个问题便是——湿到底是什么? 《叶选医衡》中这样来解释:湿者,天地间阴阳蒸润之气也。所感之由,或因雾露之侵,或因阴雨所客,或因汗出沾衣,为风所阏(阻塞的意思)。或因涉水行泥,为寒所郁。...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