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 第247页

病 第247页

  • 百病生于气也

    百病生于气也

      《素问·举痛论》曰:“余知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张介宾注:“气之在人,和则为正气,不和则为邪气。凡表里虚实,逆顺缓急,无不因气而至,故百病皆生于气。”“百病生于气”的观点表明,致病因素是造成人体气机失调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所以,治疗百病当以调气为要。   为何“治百病调气为要”   气机调畅则五脏六腑功能正常进行   气...

  • 夏季谨防水果病(二)

    夏季谨防水果病(二)

    桃子:桃子味甘酸.性温,有生津润肠、活血消积、补气养血、丰肌美肤的作用。健康人应注意,一天吃桃最好不超过两个,否则会出现口干、口渴、咽喉疼痛、长疖子、便秘等多种上火症状。平时内热较盛的人更应避免吃桃。否则会他得火热更盛。由于桃子表面有一层桃毛,会刺激皮肤,引起皮疹,若吸入呼吸道,则会引起咳嗽、咽喉刺痒等症状,所以吃桃前应用盐直接搓桃皮,再用水冲洗,能较干净地去除桃巴。 西瓜:西瓜性寒,味甘,归心、胃、膀胱经,具有清热解暑、生津止渴、利尿除烦的功效。但由于西瓜属甘寒之品,平素患有慢性肠炎、胃炎、十二指肠溃疡和中医辨...

  • 丝瓜药用治夏病方 治妇人病方

    丝瓜药用治夏病方 治妇人病方

    当暑热炎炎的夏日,人们驻目于善能以苦攻苦的苦瓜之时,千万不要忽视了不太起眼的丝瓜。丝瓜原产于印度,约在唐宋末期引入我国。作为夏日佳蔬,丝瓜鲜绿细嫩,丰盈多汁,清利爽口,可炒可拌可汤,荤素皆宜。 别看丝瓜长得不怎么入眼,但其营养却很“靓”。它所含的蛋白质、钙、磷、铁和胡萝卜素、B族维生素、维生素C等,在瓜类蔬菜中都是较高的,蛋白质比冬瓜、黄瓜高1~2倍,钙的含量是其他瓜菜的1~2倍,所能提供的热量仅次于南瓜,在瓜类中名列第二。丝瓜还含有脂肪油、磷脂、皂甙、丝瓜苦味质、瓜氨酸、...

  •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

    中医治疗痰饮病之法

      《金匮要略》云:“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此乃治疗痰饮病之大法,对此治疗原则的理解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笔者对此也有些浅薄的认识,希望与同道共同学习探讨。   从痰饮病的形成角度来理解   清·邹澍曰:“饮入于胃,分布于脾,通调于肺,流行于三焦,滤于肾,出于皮毛,归于膀胱”;“水者,节制于肺,输引于脾,敷布于肾,通调于三焦、膀胱。”从中可以看出痰饮病的形成与肺、脾、肾、膀胱等多个脏器相关。内因肺脾肾三脏阳气虚弱,三焦失于气...

  • 食疗方消除或缓解病痛

    食疗方消除或缓解病痛

    改善骨质增生食疗方 莲栗糯米糕 糯米粉500克,莲子60克,栗子(鲜)60克,核桃60克,糖桂花15克,白砂糖50克。首先将胡桃肉、莲子、栗子仁煮熟去皮,压烂成泥为糕粉。然后将糯米粉加沸水调和均匀,将糕粉、糯米细粉与白糖拌匀。最后撒入桂花米,放入碗内,上笼蒸1-2小时至熟透,取出。 鲮鱼粉葛猪骨汤 鲮鱼640克,葛根960克,猪脊骨480克,蜜枣20克,陈皮5克,花生油100克,盐5克。首先将鱼洗净,粉葛去皮洗净切块,猪骨洗好。蜜枣去核冲洗,陈皮浸软刮净。待水煲开后,放入粉葛、猪骨、红...

  • 张悟本肝病食疗汤5款

    张悟本肝病食疗汤5款

      3月18日是“全国爱肝日”。肝病尤其是慢性肝炎、肝硬化在我国常见。这些肝病在药物治疗的同时,如果配合食疗则效果更佳。笔者根据临床经验,收集并整理了肝病食疗汤5款,供需要者参考。   紫菜磨菇瘦肉汤   紫菜50克,磨菇60克,猪瘦肉150克,大茴香、生淀粉、食盐、味精各适量。猪瘦肉洗净,切成簿片,加入大茴香、生淀粉备用;紫菜洗净浸泡,除去杂质;磨菇洗净切丝。把紫菜、磨菇放入沸水锅中,稍煮熟后,放入猪瘦肉片炒至熟,加入食盐、味精调味即可。可佐餐食用,每天1~2次,每次150~250毫升。有...

  •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记载

    《诸病源候论》中关于岭南医药文献资料的记载

    本书为隋代巢元方等编撰,为最早的病因病理学及证候学专著,全书50卷,分71门,详列内、外、妇人、小儿、五宫等临床各科疾病1739候。书中描述了瘴气候,提出青草瘴、黄芒瘴的病因及岭南伤寒的用药特点及病程发展;指出山瘴疟多发于岭南山瘴之地;详细描述了脚气病的症状,病因病机及养生导引方法,明确指出因岭南“土地卑下,风湿之气,易伤于人”,导致脚气病多发;论述了“蛊毒病诸候”。“猢狗啮候”、“蜞蜍着人候”等岭南各地常见传染病证候。...

  • 医圣张仲景治病趣事

    医圣张仲景治病趣事

    张仲景是东汉时期名医,被后人尊为“医圣”。他所著的《伤寒杂病论》流传至今,是每个中医大夫必读的经典。 张仲景生于现在的河南南阳, 自幼饱读医书,青年时在乡下已小有名气。相传,当时南阳有个誉满全城的名医叫沈槐,年近六旬仍无子嗣。他茶饭不思,慢慢忧虑成疾。当地的郎中来给沈槐看病时都畏首畏尾,生怕出偏差。结果老人卧床不起。 听说此事,张仲景从乡下直奔沈槐府上。他知道沈槐是忧虑成疾,就告诉门童用五谷杂粮面各1斤,做成鸡蛋状,外面再涂上锅底的黑灰串成串,挂在屋檐下晾着,叫病人一天吃一个。沈槐听完管家传...

  • 荠菜药用价值很高 防治春季时病

    荠菜药用价值很高 防治春季时病

    荠菜是春季人们喜爱的野蔬上品,时下正值应市之际。它柔嫩清香,味道鲜美,可清炒、煮汤、凉拌、作羹,或以馅料包馄饨、饺子、春卷等,故民谚有“宁吃荠菜鲜,不吃白菜馅”之说。荠菜不但营养丰富,且有很高的保健功效,因而,古代将其称为护生草,更把荠菜糊誉为“百岁粥”。 荠菜药用价值很高,全株入药,故民间有“三月三,荠菜当灵丹”之说。中医认为其性味甘平,具有凉血止血、清肝明目、解热利尿、益脾和胃、除湿止痢等功效。适用于痢疾、水肿、淋病、乳糜尿、吐...

  • 下消型糖尿病药膳

    下消型糖尿病药膳

    下消型糖尿病,主要是肾阴虚。主要症状是口渴多饮,小便 频数,量多,尿如脂膏,头晕,目糊,腰膝酸软,口干,舌红, 脉沉细而数。 能制作药膳的药物有:山药、熟地、茯苓、枸杞子、五味 子、附子、鹿角片、菟丝子、党参、人参、黄芪、土地、山茱 萸等。 能选用的食物有海参、墨鱼、海蜇、虾类、韭菜、鸡肉、鸽 肉、鹌鹑肉、石斑鱼、鱼翅、鲍鱼、鱼肚、燕窝、蔬菜类、蛋 类、牛奶、龟肉、甲鱼肉、马奶等。现介绍几种供大家选用: 淮山药枸杞子粥 【配方】枸杞子、淮山药各lO克,粳米50克。 【制作】 1.枸杞子,淮...

  • 《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金匮要略》中的“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

      《金匮要略》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在理论和临床实践上具有较高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内容涉及临床各学科。仲景在杂病的治疗中灵活运用“同病异治”与“异病同治”之法,为后世医家治疗疾病的典范。   内涵和渊源   同病异治是指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时、因地的不同,或由于病情的发展,病机的变化,以及邪正消长的差异,治疗时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治法。“同病异治”一词源于《内经》。《素问·五常政大论》曾明确提出:&...

  • 莲子治病食疗方四则

    莲子治病食疗方四则

    莲子是常用的食疗佳品,其味甘、涩,性平,有镇静安神、补中益气、养心益肾、聪耳明目、涩肠止泻等作用,对于夏季高发的腹泻、便秘、失眠、心悸、眼睛干涩等病症,都有很好的疗效。针对不同的病症,可选择不同的莲子药膳。 莲子龙眼百合粥治失眠莲子(去心)10克,龙眼肉9克,百合12克,与小米 50克一同熬粥,每日晚餐食用,可养心安神,对失眠、焦虑、心悸、神经衰弱等病症,有很好的食疗效果。 莲子芡实粥治腹泻莲子(去心)30 克,芡实20克,薏苡仁40克,与粳米50 克一同熬粥,当日分2次吃完,有健脾、渗湿、止泻的作用,对脾虚腹...

  • 扁豆治病食疗方五则

    扁豆治病食疗方五则

    中医学认为,扁豆性平味甘。有健脾和中,消暑化湿,养胃下气,补虚止泻的功效,不仅能治暑湿吐泻、脾虚呕逆、食少久泄、水停消渴、赤白带下、小儿疳积、胎动不安、酒醉呕吐等病症,还是治疗夏令暑湿内侵、痢疾肠炎的良药。现介绍几则扁豆治病食疗验方如下,供患者选用。 一、扁豆莲子饮取扁豆24克,莲子(去芯)30克。加水煮汤食用。每天 1剂,分1~2次服。能清热祛暑、滋补健身。适用于产后或病后体弱。 二、一味扁豆汤取扁豆60克,水煎煮,连汤带豆同服。每天1次。能固胎止带。适用于妇女白带过多、胎动不安,呕逆等。 三、二豆山药粥取...

  • 鸡蛋治病药膳选

    鸡蛋治病药膳选

    鸡蛋是自然界赋予人类最古老且最完善的保健食品之一。含有除维生素C之外的几乎人体所需要的营养物质,含有维持生命和促进生长发育所需要的全部的必须氨基酸,故被称作“理想的营养库”、 “完全蛋白质模式”。国内外不少长寿老人的益寿经验之一就是每天必吃一个鸡蛋。我国民间流传的许多治病药膳中也离不开鸡蛋,现介绍如下。 鸡蛋配天麻治肝阳上亢眩晕。鸡蛋 2个,天麻粉10克。先将鸡蛋蒸成蛋 羹。待蒸到半熟时加人天麻粉略搅匀, 继续蒸熟后加少许盐服食。每日1剂。 5~7天为一疗程(只对肝...

  • 诸葛亮巧用辣椒治风湿病

    诸葛亮巧用辣椒治风湿病

    刘备在诸葛亮的辅佐下,从荆州直取西川,夺取益州(今成都),刘璋被降。刘备之蜀兵大多来自中原地区和湖北荆襄人氏,但益州冬季霜雾迷漫,夏季雨水频繁,特殊的盆地气候,致使潮湿侵入人体关节,时间一久形成疾病。兵将反映关节酸痛、四肢无力、口淡舌腻、食欲不振。病号日益增多,严重影响部队的战斗力。 此时,随军大夫和社会医生诊治,药石用得不少,仍难除疾。益州城北防守大将张飞将病讯急报丞相诸葛亮。诸葛亮四访百姓和当地名医,求得病因。此病乃是益州过于潮湿所引起的风湿病,三国时期,战争四起,医疗技术及手段限制,药物缺乏,好转缓慢。诸葛亮...

  • 病理性出汗的食疗方:自汗 盗汗

    病理性出汗的食疗方:自汗 盗汗

    由于气候炎热以及运动、食辛辣大热之物而汗出,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但是有些出汗却是属于病理性的。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人就常常容易出汗,如贫血、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气管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症。中医认为,若是时时出汗、稍微运动后出汗更多,常伴有汗后怕冷、气短乏力等症状称为自汗。在睡熟后不自觉地出汗,醒后即止,汗止后常伴烦热、口渴、面红等症状称为盗汗。无论是自汗还是盗汗都与体质虚弱有关。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食用药膳治疗自汗盗汗,实践证明确实疗效显著,且病人乐于接受。 自汗 中医认为一般是...

  • 糖尿病人保健二食方

    糖尿病人保健二食方

    方一:材料 绿豆50克、南瓜500克。 调料 盐适量。 做法 1.绿豆冼净,加盐拌匀,略腌一会儿;南瓜去皮,抠去瓤,洗净,切片。 2.沙锅内加适量水,先下绿豆,置大火煮沸约2分钟,加水再煮,下人南瓜,盖上沙锅盖,小火煮30分钟,到绿豆开花即可。 小贴士:南瓜富含维生素,是一种高纤维食品,能降低糖尿病人的血糖,并能增加饱腹感。 方二:材料 苦瓜250克、蚌肉100克。 调料 盐适量。 做法 1.苦瓜洗净,切成小片;蚌肉洗净,切片。 2.将蚌肉与苦瓜一起煮汤,加盐调味即可。 小贴士:苦瓜虽苦,但是它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有...

  •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痰瘀相关学说 痰浊和瘀血有着共同的病理基础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慢性病和疑难杂症涌现出来,络病是广泛存在于多种内伤疑难杂病和外感重症中的病理状态,而痰瘀易停滞络脉,形成病络,逐渐发展为络病。研究痰瘀相关学说和络病之间的关系,在认识慢性疑难杂病及指导其临床治疗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探索痰饮、瘀血与络脉损伤之间的相关联系,与现代医学有机结合,掌握络脉的病理变化,研究络病的病因病机,可指导现代多种疑难杂病的治疗。 理论溯源 痰瘀相关学说 痰瘀相关即痰瘀同源、同病、同治,它滥觞于《黄帝内经》中“津血同源”这一...

  • 中医“病”的认知甚至早于对“证”的认知

    中医“病”的认知甚至早于对“证”的认知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张建英 李小茜 何建成   编者按:病、证、症是中医理论体系中层次有别的对人体疾病的反映,对于病证的诊断均不可或缺。综合病、证、症三位于一体的诊断思维模式,逐渐发挥出中医学在疾病诊治方面的优势,意在厘清病、证、症的概念,以辨证为核心构建诊病-辨证-识症三位一体的诊疗模式,勾勒中医学诊疗的基本框架,全方位、多层次地体现中医学的诊疗特征,充实了中医诊断的内容。本版特分上、下两篇刊发全文。   病、证、症在中医理论体系中的含义不同,可从不同层次反映疾病的特征,作用不可替代又互为...

  • 《黄帝内经》现代中医体质与疾病

    《黄帝内经》现代中医体质与疾病

    中医体质学说于20世纪70年代兴起, 并成为中 医基础理论一门新的独立分支学科。 建国后, 从第 七版国家统编《中医基础理论》教材开始, 专门出现 “体质” 一章, 与中医学的哲学基础、 藏象等章节相 并列, 此种变化可视为中医理论体系框架的变革。 《黄帝内经》 (以下简称 《内经》 ) 为中医理论的奠基 之作, 在以阴阳五行学说、 精气学说、 象思维、 整体 观为核心观念的基础上, 其对体质形成、 体质影响因 素、 体质差异现象、 体质与疾病的关系、 体质与治疗 有着全面的认识, 是现代中...

  • 望诊在妇科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望诊在妇科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内经》云:“有诸内,必形于诸外”。余从事中医妇科临床40余年,临床中对女性的形态、举止、色泽与其疾病所苦常详细观之,始终认为望诊在妇科病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凡女性初次就诊时,如患有长期的内伤病、严重的血崩、或妊娠3个月以上者,因其特殊的形色,可一望而知。对于其它体质与病形,大致总结如下: 肥胖型 女性肥胖,肤色白润,肌肉脂肪丰满,掌厚,指端粗壮。外表望之似健壮,但若细观察,其动则气急,容易出汗,头晕腰酸。这实乃气虚不足、脾气不健之故也。其中个别妇女患不孕症,不...

  • 郁而发热阐释三阳病发热

    郁而发热阐释三阳病发热

    从“阳郁”的角度浅谈《伤寒论》三阳病发热 张仲景的《伤寒论》中一共有100多条条文提到 发热, 有些条文虽未言明发热, 但实际也包含发热 的表现。 《伤寒论》中将发热分为多种类型, 包括发 热、 身大热、 恶寒、 翕翕发热、 恶寒发热、 蒸蒸发热、 日哺潮热、 寒热往来、 烦热、 无大热、 微热等。 清朝 伤寒大家俞根初的《三订通俗伤寒论》称: “凡伤寒 病, 均以开郁为先。 如表郁而汗, 里郁而下, 寒湿而 温, 燥而清, 皆所以通其气之郁也。 病变不同, 一气 之通塞耳。...

  • 《内经》关于虚实病机的论述

    《内经》关于虚实病机的论述

    《内经》关于虚实病机的论述既见于《素问·通评虚实论》之专论虚实的篇章,也散见于《灵柩·本神》《素问·调经论》等篇章,内容十分丰富,论述比较全面,突出体现在五脏、六气、四海以及阴阳内外寒热等的虚实表现之中,为后世临床虚实辨证及补虚泻实治则运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素问·调经论》云:“百病之生,皆有虚实。”疾病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虚实病证的形成,最主要的病理机制是正邪双方的斗争及其力量对比。《素问·通评虚实论》曰:&l...

  • 读高允旺《脑病心悟》有感

    读高允旺《脑病心悟》有感

      中医业界素有“风、痨、臌、膈”四大证之说,即这四种病都是疑难大症、重症、顽症。“风”即是指中风,大体与今天的脑中风、脑溢血或其后遗症相类。众所周知,中风也好,其后遗症也罢,治疗上都是很棘手的疾病,尽管也有不少治疗的新方法或措施,但真正令人满意的不多。   笔者认识《脑病心悟》的作者高允旺,是在山西省中医研究所的山西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研究班。高允旺早年毕业于山西医学院(今山西医科大学)医疗系,参加工作后,战斗在医疗第一线,在山西临汾市创建了永旺脑病医院。高允旺虽是西...

  • 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中医病机辨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以病理因素为纲,主体证候病机为条目,兼夹病机、复合病机为主要单元,构建中医辨证论治新体系。   基本思路   以病机证素为核心   病机证素的主要内容是病理因素,病理因素是病变的实质,审证求机的核心是推求病理因素,它反映了病机的转化和演变。单一病机证素由单一病理因素演变而来,如风、寒、暑、湿、燥、火、血瘀等。兼夹病机证素是单一病理因素的主次相兼为病;复合病机证素往往由两个或两个以上病理因素复合,产生质变,从而构成证候诊断的依据,论治的基础。   以脏腑为内涵   人体气血阴阳的生成根源于脏腑,脏腑的机能正常与否...

  • 关于“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是否关乎病因的话题

    关于“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是否关乎病因的话题

    《金匮要略》首篇第二条云:“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指各种疾病),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臓腑,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传,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室、金刃、虫兽所伤。以此详之,病由都尽。”最近有学者认为这其中的“千般疢难,不越三条”是论发病途径的,与病因无关。   从表面孤立地看,的确如此。因为首篇第十三条第2个自然段专论中人的五邪:清(雾)、...

  • 治病当祛邪

    治病当祛邪

      既病即有邪,无论外感风、寒、暑、湿、燥、火,还是内伤七情致气滞、血瘀、痰阻、水湿停留,无论正虚与邪盛,临床都应不忘祛邪。邪盛者以祛邪为主,正虚者扶正以祛邪或祛邪以扶正。这是笔者20余年来在行医过程中不断总结出来的,本以为是独家心得,2011年5月16日《中国中医药报》“有邪才有病,治病当攻邪”一文让笔者看到了持相同观点的人。   笔者所持以上观点,是在对“反复发生的口腔溃疡”和“慢性结肠炎”的治疗过程中体会到的。首先说“反复发作...

  • 《儒门事亲》中情志病治法的探究与启发

    《儒门事亲》中情志病治法的探究与启发

    情志是七情和五志的简称 [1 ] , 发病时与情志刺激 有关, 且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症即为情志病。现代 患有情志病的人越来越多, 有资料显示, 当前发达国家 中, 心身疾病发病率已占疾病谱的 80%, 而我国大城市 中心身疾病发病率已占约 40% [2 ] 。在发病率如此高的 形势下, 通过对 《儒门事亲》 情志疾病的理论、 临床方法 的总结、 探究, 可为当今情志病的中医治疗开拓思路。 《儒门事亲·九气感疾更相为治衍》 曰 : “气, 本一 也, 因所触而为九。所谓九者, 怒、 喜、...

  • 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阳虚证病、证、症分布特点文献研究

    阳气是人体生命的动力之源,张景岳总结其为 “天之大宝,只此一丸红日,人之大宝,只此一息 真阳” 。阳气充足,脏得温运,机能旺盛; 阳气不 足,温运失常,机能衰退,诸病丛生 。 “邪之所 凑,其气必虚 ”( 《素问·评热病论》 ) ,气虚日久 可发展为阳虚,阴虚日久可阴损及阳,再者,久病 及肾,肾为 “五脏阴阳之本” , “五脏之阳气,非 此不能发” 。综上,无论是临床实际还是理论分 析,阳气的盛衰变化在疾病...

  • 从“天人相应”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 结合”

    从“天人相应”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 结合”

    从“天人相应”到“西药中用” 在中医的发展史上曾经几度出现过 “废医存药” 的提议, 均遭失败, 这与中医学所具有的强大的包容 性是分不开的。 目前中医学因其显著的疗效已经日益 受到世界的瞩目。 其疗效是因为理论还是中药? 显然 二者均不可或缺。 笔者认为一个优秀的中医必然要 经历以下两个过程: 认识人体及辨别病证(理论)- 治疗疾病( 中药) , 尝试分述如下。 从“天人相应”到“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