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病 第248页

病 第248页

  • 《金匮要略》病证名国情文化特质

    《金匮要略》病证名国情文化特质

    有着 “治病之圭臬” 美誉的《金匮要略》 , 是我 国现存最早内科杂病专著, 讲求以病为纲, 分门别类 记载大量病证名, 涉及内、 外、 妇、 皮肤、 传染各科, 对后世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由于成书年代湮远, 受 传统文化熏染, 这些病证名文辞古僻, 寓意丰厚, 加 之时代变迁, 语义转变时有发生, 使其英译难以实现 “信、 达、 雅” 。 目前, 病名英译主要包括借译、 造译、 直译、 意 译、 音译等。 不论采取何种译法, 译者纷纷认同以保 留文化内涵为前提,...

  • 《脉经》中的“伤寒”《脉经》中的“杂病”

    《脉经》中的“伤寒”《脉经》中的“杂病”

    试从《脉经》推论“伤寒杂病” 汉人医著, 多有亡佚, 《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至 后, 自与魏晋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著相关。 王叔和, 名熙, 汉末至西晋期间高平人, 甘伯宗《名医录》谓其 “性度沈静, 通经史, 穷研方脉, 精意诊切, 洞识摄养 之道” [1] ; 《太平御览》 卷722方术部之三引高湛《养生 论》中称王叔和: “性沈静, 好著述, 考核遗文, 采摭 群论, 撰成 《脉经》十卷, 编次 《张仲景方论》 , 编为 三十六卷, 大行于世&rdq...

  •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

      活血化瘀为中风病常用治法,肝风妄动,扰乱气血,内则清窍气血瘀滞;外则肢体筋脉失养。故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肢体拘挛,不能屈伸;手脚麻木,肿胀沉困,舌质黯,边现瘀斑等症,此时宜用活血化瘀之法,可化神明之府的瘀滞,开诸经络的闭塞,展肢体的痿废,舒指趾的拘挛,是谓中风主治的大法之一。   药选全当归、川芎、赤芍、桃仁、红花、丹参、琥珀、川牛膝、乳香、没药、茺蔚子等药。其中,当归祛瘀血,养新血,又能补血,一药而多能;川芎上行头目,畅血之气,《药品化义》上说:“川芎气辛温,能横行利窍,使血流气行,为血中之气药...

  • 从督脉论脊髓和脑病发病机制

    从督脉论脊髓和脑病发病机制

      西医学神经内科的一些病种,诸如运动神经元病、脊髓空洞症、脊髓炎、多发性硬化、遗传性脊髓型共济失调等均是脊髓病。而中医学文献中对有关脊髓的解剖、生理、病理等记载描述甚少,中医学如何认识这些疾病,其病位如何确立,病因及发病机理如何?笔者通过查阅传统中医文献资料,结合多年的临床实践,发现督脉循行路线与脊髓解剖部位密切相关,督脉反映或代表了脊髓的部分或绝大部分功能,督脉病证大多是脊髓和脑的病症,而督脉功能的正常发挥,与肾和络脉的作用密不可分。   督脉、肾、络脉密不可分   关于督脉   督脉属奇经八脉,为&ldquo...

  • 化学中药 温散外治银屑病

    化学中药 温散外治银屑病

      “《中药学》指出:所谓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药物。……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使用的药物,就可以称为‘中药’。那么,显而易见,化学中药就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的化学药物。”(见邓家刚《中药新家族——化学中药》一书,以下简称《新》书)笔者认为,任何治疗手段只要是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应用,就可以拥有“中药药性”,也就有了应用是否对证、使用的时机、剂量和治疗的度等问题。这些手段连日晒...

  • 辨病还须辨证 辨六经辨八纲心小胆大

    辨病还须辨证 辨六经辨八纲心小胆大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殷世鹏 宋月英   阴阳有三,辨病还须辨证;   医相无二,治国在于治人。   ——医圣祠大门内前照壁联,任应秋撰      辨六经,辨八纲,心小胆大;   反权豪,反名利,智圆行方。   ——医圣祠仲圣门联,撰著者不详      善德善心善行,尤缘善医至善;   名山名水名胜,更因名人而名。   ——医圣祠仲圣殿联,...

  • “外内合邪”发病理论在实际应用中

    “外内合邪”发病理论在实际应用中

    “外内合邪”的发病观首见《黄帝内经》,其对伤寒、温病、针灸的理论体系以及临床各科甚至本草、方药等方面均有所影响。但随着社会与时代的变迁,汉语语义亦发生演变。现今“外内合邪”的内涵是否已与《内经》本义有所差别,是有所发展还是实则偏离经典原意?本文基于相关文献的梳理,阐发外内合邪发病观的内涵,以期对中医发病理论的理解有所启迪。 1 外内合邪的研究现状 本文综合近5年的文献资料,发现目前关于外内合邪的研究主要包括理论分析、临床应用、人群调研与造模研究等...

  • 病与不病邪与正 疫气流行天和人

    病与不病邪与正 疫气流行天和人

      近日读曹东义“邪从正来,攻为复正”一文和6月3日王强“邪非‘皆从正来’——与曹东义先生商榷”一文,受益良多,同时也深感这些争论牵涉到对中医基本理论的正确认识问题,很有必要进一步探讨。   病与不病,取决于邪与正   中医讲天人合一,人生长在自然万物之中,与社会环境有很多相通或相同之处,人乃一小天地。万事万物都存在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可以互相影响、互相转化。曹东义提出,“无论是外来的,还是内生的邪气,都是由正...

  • 精气夺则虚 无邪人亦病

    精气夺则虚 无邪人亦病

      读5月16日张英栋“有邪才病,治病当攻邪”一文,深受启迪。在多数情况下,尤其是身体壮实之人急性发作之新病,实证,治当攻其邪气,邪去则病愈。但是,笔者对该文作者“通行的中医基础理论中,多论虚、实。虚有虚邪,实有实邪,都可以导致气血不通,故虚实的分辨只是讨论人与病的状态,不能对于治疗起到直接指导作用。故讨论邪与正更有意义,有邪才有病,治病当攻邪”之观点却不敢完全苟同。   笔者认为中医治病,并非只有攻邪一途,而是补益与祛邪二法皆不可偏废,重在谨守病机,辨证调治。这主要...

  • 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

    李士懋:“八面受敌法”研习《伤寒杂病论》

    治学方法对学者来说至关重要,方法对了,事半功倍;方法不对,事倍功半。 “八面受敌法” 是北宋时期著名文学家苏轼提出的读书方法,属于精读法的一种。对重要的作品,不能一下子完全领会,就分多个角度多次学习,有重点地研究,“每次做一意求之”,集中精力打“歼灭战”,逐一攻克再融会贯通。初读经典,这也不懂那也不懂,有四顾茫然之感。八面遇敌,不能四面出击,当集中优势兵力各个歼灭敌人,这就是“八面受敌法”的读书思路。...

  • 通络法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通络法在内伤杂病的治疗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论叶天士对张仲景通络法的继承与发挥 叶桂, 字天士, 号香岩, 江苏吴县人, 清代著名的医 学家, 也是温病学的奠基人之一, 主要代表作有《温热 论 》 《临证指南医案 》 《未刻本叶氏医案》 等。叶天士不 仅在温病学方面成就突出, 而且在内伤杂病治疗方面 也颇有建树, 提出“初病气结在经, 久病血伤入络” 理 论, 发扬了 “通络法” 。下面就其对仲景通络法的运用 做一简要探讨。 1 通络法的源流 通络法源于 《内经》 ,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 中初 步奠定...

  • 论“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学术思想特色

    论“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学术思想特色

    近代名医祝味菊在中医理论和临床方面均有独到建树,被誉为“中西医汇通大家”[1],笔者曾参与主编《祝味菊医学五书评按》,对祝味菊学术思想进行过较为深入的分析研究,注意到祝味菊先生重视“治未病”思想,并有独特见解,对丰富“治未病”思想的理论宝库有一定意义,因此不揣愚陋,根据宋为民、罗金才《未病论》中“健康未病态、潜病未病态、前病未病态、传变未病态”的划分,对祝味菊先生的“治未病”学术思想加以整理发掘,...

  • 合温病之方论浅述

    合温病之方论浅述

    医者当明势论 《孙子兵法》云: “善战者, 求之于势” 。 势者, 为 敌我相争胜负转归之处, 明此势则可握战事之圭臬。 用药如用兵, 故于中医药辨证论治过程中, 疾病之 势亦当明了。 疾病之势, 可谓病情之轻重缓急、 病证 之动态变化趋势 [1] 、 正邪之虚实交争状态; 而治疗之 法, 当缓消则缓, 当疾攻则疾, 当顺势逐之则顺, 当 逆而击之则逆, 或先后分攻, 擒贼擒王而治, 或斡旋 以候势, 或权变以造势, 或不战而屈人之兵, 或预势 而先安未受邪之地; 故病势层层分明而治法明确...

  • 通治是经方治病的重要理念

    通治是经方治病的重要理念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冯世纶   胡希恕提出通治二字始于20世纪60年代初,《经方辨证施治概要》写道:“中医治病,之所以辨证而不辨病,是于它的发展历史分不开的,因为中医发展远在数千年前的古代,当时既没有进步科学的依据,又没有精良器械的利用,故势不可能有如近代西医面向病变的实质和致病的因素,以求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而只有凭借人们的自然官能,于患病人体的症状反应,探索治病的方法经验,经实践复实践,不但为促进了四诊的进步、药性的理解和方剂配制的发达,而且对于万变的疾病,亦终于发明了一般的规律反应,并...

  • 治病未必攻邪 养生何须论补

    治病未必攻邪 养生何须论补

    张英栋“有邪才有病,治病当攻邪”一文认为“病之本即为‘邪’”,治病强调攻邪,笔者认为不妥。因为邪气虽然是发病的重要条件,但正气不足才是疾病发生的内在根据。《内经》所云“阴阳反作,病之逆从也”才是病之本。张仲景关于“阴阳自和”的观点也才是中医治疗一切疾病的基本出发点,也才是“本”。因为每一个人都内藏化解疾病、保持健康的神机(即自组织和自调节能力),医生的任务只是促进其调理,促...

  • 首辨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目

    首辨病 《伤寒杂病论》以六经辨证为纲目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序言中提出要“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提倡读经要“思求经旨,以演其所知”,悟出理论玄奥,实践中批判“各承家技,始终顺旧”,在活用中创新。这就是张仲景提出的临床思维。 【象数思维是基石】   张仲景认为要认识与利用天人相应的客观规律,就必须运用象数思维。运用象数思维分辨疾病,预测疾病,使用各种方术调和阴阳象数,便是法于阴阳,和于术数。   中医历来强调,要仰观天象,俯察地理,中知人事。在理论与临床的...

  • 《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补证

    《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补证

    《仁存孙氏治病活法秘方》 原书已无存世, 今惟 日本国立公文书馆内阁文库藏有日本文化乙丑二年 (1805年) 丹波元简手抄本, 10卷3册, 缺卷1, 存9卷。 21世纪初, 中国中医科学院学者远赴日本将其复制带 回国内, 于2008年影印出版, 书见于《珍版海外回归 中医古籍丛书》第3册。 是书不但记有作者个人理论认识和临床经验, 还引用保存了大量南宋及以前医书效方, 具有一定的 文献和临床研究价值。 有学者曾于影印书前之 “影印 说明” 中对本书作过考证。 今笔者试做补证。 书名...

  • 生姜治病神医折服

    生姜治病神医折服

    传说很久以前,天宫神医吕纯阳曾装扮成游方道士到人间采药。一天,他路过一个村庄,见路边一老婆婆手捂肚子翻滚呻吟,即从葫芦里倒出3粒药丹给老婆婆服下。不料,老婆婆服药后不但不见效,反而病情更加恶化,吕纯阳急得满头大汗,束手无策。 这时,一白头老翁赤脚闻声而至,伸手摸摸老婆婆的额头,又搭搭脉说:“是风寒攻心,我取点药马上就来。”说罢拿起锄头到屋后挖起一枝绿叶小草,将其根部黄色块状的物体切片加水,煮开后放上红糖,让老婆婆喝下。老婆婆喝下后顿时周身汗出,腹痛消失。老婆婆称赞说:“姜老头,你...

  • 望小便 辨疾病

    望小便 辨疾病

    中医诊治疾病有“望闻问切”,其中就有一个是“望小便”,医生通过观察患者小便的颜色、性状,可以判断疾病的性质。中医认为,小便的形成不仅与肾和膀胱密切相关,还与肺的肃降、脾的运化、三焦的通调和津液的盈亏有关。故观察小便的异常改变,主要可以诊察肾、膀胱、肺、脾、三焦的病变,并可了解津液的盈亏和病症的寒热虚实。 小便短黄病人多见实热证、肝胆湿热等,因热盛伤津所致,亦可见于汗、吐、下、伤津的病人。可见心烦易怒、两胁胀痛、食欲不振、腹胀、小便短黄、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治法宜清...

  • 成语“病入膏肓”中医释疑

    成语“病入膏肓”中医释疑

    病入膏肓出自《左传·成公十年》里的一个典故,典故讲述了春秋时期晋景公病重,请秦国名医来治疗。在医缓还没有到来之前,晋景公做了个奇怪的梦。梦中,他的病变成了两个小孩,悄悄说话。一个说,那个高明的医缓就要到了,看来我们这回是难逃了。另一个说,没什么可怕的,我们躲到肓的上面,膏的下面,无论医缓怎样用药,也奈何不了我们。不一会儿,秦国名医到了,查了晋景公的病,遗憾地说,这病已经进入肓之上、膏之下,药力达不到,实在是没法治了。晋景公惊奇这医缓说的和他梦境一样,视其为神医,放回秦国。不久,晋景公确实因病重而死。后...

  • 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儒、道、佛家文化精髓

    中医治未病理论蕴含儒、道、佛家文化精髓

    从儒道佛中国传统文化认知中医“治未病” 几千年来, 中医学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及人 类的医疗、 保健实践做出了巨大贡献, 它之所以在科 学发达的今天仍然保持极大的活力, 其根本原因在 于它深深地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1] 。 综观时代 的演变、 科技的发展与民生的需求, 兼东西文化的相 互激荡, 目下有关中医 “治未病” 之研讨, 正在世界 各地热烈进行。 唐代魏征《谏太宗十思疏》曰: “求 木之长者, 必固其根本; 欲流之远者, 必浚其泉源&rd...

  • 《伤寒杂病论》脉诊部位 脉法定位

    《伤寒杂病论》脉诊部位 脉法定位

    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脉法探析 桂林古本 《伤寒杂病论》 是我国近代发现的 《伤寒 论》 古老版本之一, 由张仲景第 46 代孙张绍祖传出, 据其自述为 《伤寒杂病论》 第 12 稿 [1 ] 。本书面世后争 论较大, 有人认为是伪书, 也有相当部分人认为是真 本, 虽然真伪难以考证, 但作为仲景书传本之一, 其篇 章齐全, 法律谨严, 条理清晰, 载方完整, 错讹较少, 实 是一种较好的传本。全书载方 326 首, 比宋本《伤寒 论》 和 《金匮要略》 多出 88 方和不少条文, 整体较宋本 《伤寒论》 多出...

  • “我克”之治 防传变究病因

    “我克”之治 防传变究病因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陈国权 黄晓宇 张瑞新 温志歌   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此为肝实之治。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为肝虚之治。无论肝实还是肝虚,在治疗时都必须实脾,即治“我克”之脏。   春季,脉应弦、色应青,若反见白色,即是秋色、肺色,系肺金乘克肝木,即肺病传肝,治疗应见肝之病,知肺所传,当先实肺,即治“克我”之脏。   逍遥散临床上多用于肝郁而脾虚有湿的治疗,其中薄荷入肺肝两经,通过其辛...

  • 中医下法治疗的疑难重病种

    中医下法治疗的疑难重病种

    余无言运用下法治疗疑难重病的经验总结 八法之一的下法, 是以通下肠腑, 祛除实热、 寒 实所致积滞以及宿食、痰饮、水湿、 瘀血等病邪为 目的的一种治法 [1] 。 “下法” 最早可追溯至《黄帝内 经》 , 奠基于《伤寒论》 , 拓展于元金刘元素、 张从 正, 完善于明清温病学派诸家 [2] , 疑难重病往往病因 复杂, 病情危重, 恰当的使用下法往往能使之转危为 安。 现代中医将下法作为重要的治则, 广泛应用于中 风、 急性胰腺炎、 急腹症、 急性黄疸性肝炎、 毒蛇咬 伤等危重病症中 [3...

  • 中成药治病 看证不看病

    中成药治病 看证不看病

    如今中西医结合的道路越走越宽,不仅中医会应用现代医学的检测与治疗手段,西医也会给患者开一些中成药。但在运用中药治疗前,一定要先“辨证”,切莫仅凭疾病名称和说明书的内容想当然。 很多治疗盆腔炎、附件炎等病的常用中成药的说明书中往往有“用于盆腔炎、附件炎引起的白带多、腰腹痛”等字样,作用多是清热利湿、凉血消肿。某些医生由于受现代医学思维模式的影响,对此类患者的“炎症”统统归为湿热下注、气血淤滞,处方都是些清热利湿、行气活血的药物。 实际上,中医原本...

  •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 卫气营血辨证

    外感温热邪气而导致的温病,称为温热病。其特点是:起病急、传变快、变化多、热象偏重、易伤津液。如何针对温热病的性质和特点对其进行及时有效的辨治,首先就涉及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及治疗原则与禁忌问题,本文旨在就此展开论述。 【温热病的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   温病的辨证有卫气营血辨证和三焦辨证两个辨证纲领。卫气营血辨证为清代著名温病学家叶天士所创,按温病发展过程中对人体损伤机制的不同而将其划为卫、气、营、血四个阶段,从而揭示了温病由表入里、由浅入深、由轻转重、由实致虚、由功能...

  • 悟关幼波肝病理论 读《丹溪心法》

    悟关幼波肝病理论 读《丹溪心法》

      关幼波为我国著名肝病大师,一生博览群书,精修医学,尤其对《丹溪心法》情有独钟,其著名的“痰瘀学说”、“气血理论”均传承于丹溪之作。但大师师古而不泥古,在古人的理论基础上又有所发扬创新。笔者沿大师的足迹,溯源而上,探幽索微,期以得其真传。   对于“痰瘀”的认识   丹溪治疗杂病多从“气、血、痰、郁”四个方面入手。丹溪云:“气血冲和,万病不生,一有怫郁,诸病生焉。故人生诸病,多生于郁。”提出越鞠...

  • 《内分泌病诊疗全书》略评

    《内分泌病诊疗全书》略评

    接到倪青、庞国明教授等编纂的《内分泌病诊疗全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我不禁有点吃惊。一支由中医、中西医结合专家组成的编写队伍,啃下了与中医、西医、中西医结合三个学科知识相关的硬骨头,填补了国内外内分泌病“全书”的空白,把一部180万字的巨著放在读者面前,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他们群策群力,迎难而上,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给那些不相信中医有博大胸怀和海纳百川的包容精神,怀疑中医不敢作为、不会作为、不能与时俱进的人以当头一击。 提出了一个大问题 《内分泌病诊疗全书》,以中西医...

  • 《金匮》简述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理论

    《金匮》简述 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理论

    《金匮要略》同病异治和异病同治运用析述 《金匮要略》 , 原名 《金匮要略方论》 (以下简称 《金匮》 ) , 是我国现存最早、 有关杂病辨证论治的专 著, 该书共25篇, 前22篇约计原文398条, 包含40多种 疾病, 共载方剂205首 [1] 。 纵观全书, 蕴含了丰富的同 病异治和异病同治思想, 对后世医家在临床中遣方用 药启发甚多。 笔者就其相关条文及方证作进一步的阐 述, 不揣谫陋, 略加发挥, 以求抛砖引玉之效。 《金匮》简述 《金匮》 乃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之杂病部分。 该书方论结合, 以方...

  • 温热病 临床常见营分证候的辨治分述

    温热病 临床常见营分证候的辨治分述

    营分证候,或由卫分直接窜入营分,或由气分传入,或伏邪自营分而发,它是温热邪气深入阴分,损伤人体营养物质的轻浅阶段。叶天士云:“心主血属营”,可见营分证候的病变部位在心,当然也包括心包。因“心主血脉”,故营分证候实际上是热邪深入血脉之中,灼伤营阴(血中津液)的病变。因热邪深入营分既可消灼营阴而导致血中津液亏损,又可灼液成痰而蒙蔽心包,故营分证候主要分为热灼营阴和痰热蒙蔽心包两种类型。这两种证候类型虽有不同,但因其既有热邪,又有阴伤,故均属虚实夹杂之证。热灼营阴证候,以热...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