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 第14页

王 第14页

  • 王辉武“中医忌讳”填空白

    王辉武“中医忌讳”填空白

    上世纪50年代大饥馑时期,在四川的一个贫穷山村,人们靠吃树皮草根黏土求生,而一位少年却怀揣手抄医书求知,求知的愿望战胜了饥饿,心里的充分减轻了体力劳动的苦楚。愿望成果未来,这位名叫王辉武的少年如愿走上了行医之路,悬壶数十载后,2017年6月,他被评为首届“全国名中医”。 书痴有梦梦成真 王辉武是重庆医科大学隶属第二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医内科作业,擅治疑难杂症,对功能性便秘、顽固性失眠、缓慢咽炎等有专题研讨。历任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普分会主任委员、重庆市中医药学会副会长...

  • 王肯堂医文俱佳

    王肯堂医文俱佳

    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泰,又字损仲,自号念西居士,明代江苏金坛人。王肯堂出身官宦家庭,其父王樵为明朝进士,官至刑部侍郎、太子少保。嘉靖丙寅年(1566年),王肯堂母病不起,众医乱投药石,几为所误,王肯堂遂锐意学医。曾治愈胞妹乳疡症,又愈老者附骨疽。能做眼窝边肿瘤切除术,落耳再植术,用“以惊驱惊”法治愈一例因科举惊喜过度的精神异常者。由此,求治者日增。无奈父亲命他参加科举考试,王肯堂乃弃医读经书,后中进士,经殿试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后因向朝廷上抗倭寇书而遭到降职,他愤然称病回乡...

  • 追忆王乐匋教授

    追忆王乐匋教授

    王乐匋(1921~1998年),笔名老陶,别号默庐,安徽歙县人,新安王氏医学第五代传人,闻名中医学家、中医教育家,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安徽省新安医学研讨会首任会长,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承继作业指导教师。曾担任高等中医院校五版《温病学》教材副主编,主编《新安医籍丛刊》《新安医籍考》《续医述》,主校《医述》,著有《老陶读医漫笔》等学术论著,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 1998年8月16日,安徽中医学院(现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王乐匋以78岁高龄仙逝。从此,中医学术界失去了一位成果卓著、可敬可亲的老长辈。王...

  • 深切缅怀中医学家王玉润

    深切缅怀中医学家王玉润

    2019年9月6日,著名中医学家、教育家王玉润教授诞辰100周年纪念会在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隆重举行。王玉润一生孜孜以求、学贯中西,识病求本、锐意创新,在中医儿科学、中医防治血吸虫病研究、中医现代教育管理等方面都作出了杰出贡献。 王玉润是沪上中医儿科名家,出身于中医世家,祖父王仲康、父亲王超然均享沪上一时之名。1935年,王玉润考入上海新中国医学院,并师从沪上儿科名医徐小圃学习中医。王玉润1956年加入中国民主同盟,晚年主动要求加入中国共产党,曾担任上海中医学院(现上海中医药大学)院长。...

  • 王立新:妙手捻银针 仁心播大爱

    王立新:妙手捻银针 仁心播大爱

    前不久“盐城好人”榜发布,江苏省东台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主任王立新榜上有名。从事针灸推拿临床工作20多年,门诊接待量从最初日均20多例增加到现在160多例,王立新始终以一个医务工作者的高度责任感来对待每一位患者,悉心为他们排忧解难,受到患者的普遍赞誉。2014年,他荣获盐城市“医德之星”称号,又被评选为“东台好人”。 东台市中医院针灸推拿科墙上,一块牌匾格外显眼,上面写着“九针不古”,下方注解为:亦针亦灸乃中华民...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王立新:有大格局者必有大气象

    王立新:有大格局者必有大气象

    在他人生的天平上,有三颗准星:责任、担当与仁爱,而天平的重心就是一切为了肿瘤防治和人民健康。他就是河北省抗癌协会副理事长,河北省沧州中西医结合医院党委书记、院长,博士生导师——王立新教授。这位优秀的医院管理者,几十年如一日地扎根在基层,埋头苦干,躬身为桥,直立为梯,领导沧州市抗癌协会,为沧州肿瘤事业呕心沥血,他用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实际行动,诠释着科技工作者的大医精诚。 迎难而上 勇担社会责任 上个世纪90年代末,受医疗市场化的强烈冲击,乡镇卫生院日渐势微,老百姓无论大病小...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修身淑世”国医大师王世民

    “修身淑世”国医大师王世民

    和国医大师王世民认识已有四年,不常见面,偶尔书信联络,向王老讨教中医知识、跟王老约稿写中医科普,却不曾谈过养生。此次采访有幸与王老相处四五日,养生的话虽没有多谈,却真切地感受到了王老超逸淡泊的人格和高洁脱俗的修养,以及健康朴素的生活习惯。 心远地自偏,便可独立天地间 王世民是北京中医学院(今北京中医药大学)的第一届学生。王世民刚上大学时,北京中医学院刚刚成立不久,还没有教材,学生们只有油印的《黄帝内经》和《伤寒论》讲义,课程也不多。彼时正值“大跃进”时期,学生们要么积极&...

  • 王鸿谟:“色诊第一人”的大医情怀

    王鸿谟:“色诊第一人”的大医情怀

    不少患者看中医常常喜欢“考考”大夫,不主动说出症状而希望大夫能透过“望、闻、切”来道破患者的病症、病因。在王鸿谟教授的诊室,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都在不断上演。 患者初入诊室,往往医患不语,几十秒钟后,王鸿谟缓缓道来:“你因容易生气而得病,经常睡眠不好、胸胁胀满、头晕……”患者常常一边听着一边惊喜点头,逐渐对这个一望知病、没有主动问诊的大夫充满崇敬:“大夫您说的太对了!” &l...

  • 王檀:团队主心骨,病区“压舱石”

    王檀:团队主心骨,病区“压舱石”

    王檀,吉林省名中医,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肺病科主任、抗击新冠肺炎疫情专家组组长。2020年1月,疫情来临。他率领团队,逆行奔向武汉防疫控疫最前线。 一位吉林省中医医疗队队员说,当遇到困难时,我就想起王檀教授带领我们出发时的那一幕,他把手放在胸前五星红旗图案上说:“有祖国在,有无数像我们这样的团队在,所有阴霾终将散去,春暖时定会花开。” 出征这天 是他57岁生日 2月14日晚,吉林省接到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组建第四批国家中医医疗队驰援武汉雷神山医院的通知,迅速组建6...

  • 王烈泉:从“赤脚医生”做起的名医

    王烈泉:从“赤脚医生”做起的名医

    王烈泉是原广东省揭阳市东山区第一人民医院(现揭阳市第三人民医院)院长、中医内科主任医师。他从医49载,先后被评为广东省和揭阳市名中医、省劳动模范,是广东省第八届党代表,广东省第十届、十一届人大代表,揭阳市第一届人大代表。 王烈泉出生于农村普通家庭。青年时目睹农村缺医少药,不少家庭因病致贫,逐步萌发学医救人理想。1970年高中毕业后,他到村合作医疗站学医,一面当药童,一面向当时医疗站医生学医。在合作医疗站工作这几年间,他刻苦学习,努力工作,大力推广中草药治常见病,很受群众欢迎。几年后,王烈泉到揭阳县卫生学校...

  • 王冰 唐代中期著名医家

    王冰 唐代中期著名医家

    王冰(约710—805),唐代中期著名医家,唐宝应中年间(762—763)官至太仆令,故后人亦称之为“王太仆”。后退隐休儒,醉心于道学,愈发崇尚超然隐逸的生活。 由道步医注素问 相传王冰专心于道家研究后,遇到了他的老师玄珠先生,在先生的启发下,他渐渐领悟了道家妙旨,自号为启玄子,寓意为“启于玄珠子也”。“玄珠”本意为黑色之珠,道人常用玄珠比喻道法,“玄珠”这个词有浓厚的道教色彩...

  • 读国医大师王烈《婴童释问》有感

    读国医大师王烈《婴童释问》有感

    做过父母的都有一个切身体会,为了哺育孩子,都曾怀着非常忠诚的心情做很多“功课”,包含吃、穿、住、行各个方面,尤其在孩子健康生长方面,家长们费尽了心思。因而,家长手里应必备家庭育儿书,学习怎么哺育孩子。我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国医大师王烈著、孙丽平主编的新书《婴童释问》是一本深受欢迎的育儿书。2017年11月出版不久,就销售一空,2018年4月又重新印刷。 《婴童释问》是国医大师王烈教授,是长春中医药大学教授,第三届国医大师,第一批至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历继承作业辅导老师。他从...

  • 王阶:根据社会发展需求谋求发展
  • “王氏飞针”消炎疗法

    “王氏飞针”消炎疗法

    秦安县有个老中医,这些年,探究用针灸消除炎症,遭到广泛关注。 王一鸣结业于甘肃省中医校园,在底层从医45年。2008年从秦安县中医院退休后回到秦安县西川镇下王峡村陪同老母亲安度晚年,退休今后不受上下班时刻的限制,前来求医的患者比上班时候还多,在农村最快捷、最廉价的医治办法就是针灸。 2011年的一个夜晚,一位婆婆带着9岁的孙女匆忙赶来。孩子得了急性阑尾炎,输了10天的消炎药,腹痛没有缓解反而加重。县医院要求住院手术医治,但是因为孩子的爸爸妈妈去外地务工了,情急之下找到王一鸣家。因为小孩子痛苦难忍...

  • 王庆昆:老药具收藏家

    王庆昆:老药具收藏家

    我的同事王庆昆专门收藏老药具,经多年不懈的努力,在这方面颇有成效,已成为民间收藏家,现为天津文博协会民间收藏委员会会员。在天津市收藏界,收藏老药具,他是独一份儿。新华社、《今晚报》《渤海早报》《今晚经济周刊》等多家媒体予以报导,中央电视台专门拍摄了20分钟的专题片,并在全国卫视转播。初冬的一天,我慕名专门去他家参观采访。 走进客厅,一面墙的文物架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瓷器,有青花瓷的药罐,有乳白色的乳钵,有罕见的瓷药碾,有唐代的瓷脉枕,卧室、餐厅、阳台都摆放着各种老药具的藏品,各种老药瓶、药戥、药鼓、药杵、药...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王叔和与《脉经》

    王叔和与《脉经》

    王叔和(201~280 年),名熙,西晋高平(今山西省高平市)人,魏晋之际的著名医学家、医书编纂家。王叔和博通经方,深究病源,虚怀若谷,医术精妙,名噪一时。32岁那年被选为魏国少府的太医令。   因战事频繁,时局动荡,张仲景几十年前才撰写完成的《伤寒论》也散落佚失或残缺不全了。作为太医令的王叔和深知这部医学著作的伟大价值,于是他到各地寻找该书的原本,终于得到了全本的《伤寒杂病论》,并加以整理和修复,将其保留了下来,就是我们今天见到的《伤寒论》。   王叔和还根据扁鹊、仓公、张仲景、华佗等古代医家...

  • 王富春擅长针药并用 创新针灸穴位给药重视补泻

    王富春擅长针药并用 创新针灸穴位给药重视补泻

    王富春,1961生,男,汉族,籍贯辽宁新民,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临床中心主任,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医药传承与创新“百千万”人才工程“岐黄学者”,第六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全国优秀教师,长白山学者特聘教授。主持国家“973计划”项目课题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项,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主编出版学术著作160余部,培养博硕研究生200余名。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王富春教授从事针灸...

  • 龚廷贤辨证治王妃

    龚廷贤辨证治王妃

    龚廷贤是明代著名医学家,一生行医60多年,临床诊治尊古而不拘泥,经常药到病除,被称为“回天国手”。 万历二十一年,鲁王妃患膨胀病,腹大如鼓,左肋积块刺痛,坐卧不宁,而且伴有咳喘吐痰不止、四肢瘦弱等症状。鲁王请宫中多位太医前来治疗都没有效果,于是请龚廷贤诊治。 龚廷贤仔细诊脉后认为,王妃脾胃元气亏损过度,且肾水、心血不足,肺火亢盛,肝火太旺,病已垂危。他查看前边医生开的处方,大多是用活血化瘀、消食利膈、除胀祛邪的治疗方法。他认为必须改变治疗方法,以培补正气为主。于是采用李东...

  • 王琦院士以“说药开新”为题

    王琦院士以“说药开新”为题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王琦书院开讲已逾周年。每个月第一个周五晚上七点半,王琦院士与众位弟子在云端相会,从《师承论》发端,讲五十载求索的学路历程,讲三辨诊疗的精髓要义,讲传承精华的时代需求,讲守正创新的实践路径。精心的准备、精彩的内容,感染着、浸润着、滋养着每一位弟子。作为其中的一员,每次课于我而言,无一不是学术的饕餮盛宴,更是一次次精神的洗礼。 “学无师无以得高明,术无承无以得传薪。”恩师师承大论,溯中医学术之源,析医派传承之流,讲师徒相亲精研医道之佳话,释名家成才之门径,于学于...

  • 王晓燕运用和法治疗儿科疾病验案

    王晓燕运用和法治疗儿科疾病验案

    和法是通过调和阴阳、表里、寒热、升降等对立的病机矛盾关系,纠正人体之偏颇,通调人体表里、上下,平其寒热、燥湿,调其升降、开阖,使人体阴阳、脏腑气血归于和谐[1]。明·张景岳《景岳全书》言:“病有在虚实气血之间,补之不可,攻之又不可者,欲得其平,须从缓治,故方有和阵。”将二陈汤、平胃散、六君子汤等方剂作为和法的代表方,体现了和中健脾的思想。清·汪昂在《医方集解》中提出:“和解之剂,用以分理阴阳、调和营卫。”所列的和解方剂中,除和解少阳的小柴胡...

  • 苏轼:报道先生春睡美 王安石:午枕觉来闻语鸟

    苏轼:报道先生春睡美 王安石:午枕觉来闻语鸟

    睡眠养生是中医养生学的重要内容之一,解读宋代学者们记述睡眠的诗歌,从中可以学习睡眠养生经验,感受传统睡眠文化的绵长。 苏轼:报道先生春睡美 宋元符二年(1099年),苏轼被贬至惠州时,借居在一座寺院里。生性旷达的他写了一首《纵笔》诗:“白头萧散满霜风,小阁藤床寄病容。报道先生春睡美,道人轻打五更钟。” 好的心态是安眠的良方,入睡的良药,催眠的美酒。能在贬谪之地保持一颗赤子之心,在客居小阁楼的竹藤床上美梦一场,那是怎样的乐观与豪爽?据史料载,苏轼因“乌...

  • 王祥生推荐几款夏季养生食谱

    王祥生推荐几款夏季养生食谱

    进入伏天后,高温、高热、高湿的“桑拿天”频繁出现,热浪袭人,酷暑难耐,食冷饮、吹空调等贪凉行为成为人们的最爱。山东省名中医、济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王祥生介绍,伏天人体阳气在一年中达到顶峰,血管处于扩张状态,腠理开泄,如果过度贪凉,寒邪很容易趁机入侵,导致阳气受损。如果寒在脾胃,容易引起呕吐、腹泻;寒在肺部,容易引起鼻炎、咳嗽。寒邪入侵还容易引起关节炎、颈椎病、腰椎病等。为此,王祥生提醒,伏天养生要避免寒凉,注意保养阳气,防暑的同时更要防寒。 冷食不可多吃 夏天,多数人喜食冰...

  • 文天祥 学医的“大医王”境界

    文天祥 学医的“大医王”境界

    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孙,字天祥,改字宋瑞,又字履善,号文山,又号浮休道人,江西吉安人,南宋后期杰出的军事家、爱国诗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及名篇《正气歌》《过零丁洋》等,后者更成为慷慨激昂的千古绝唱。文天祥与一些医者友人相交甚好,留下了许多诗文佳话。 清代陈梦雷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艺文》辑录了文天祥的三首赠医诗,记录了一代名相与医家唱和的逸事,表达了这位民族英雄对医药学的热衷与尊崇。 学医的“大医王”境界...

  • 王安石与中医药

    王安石与中医药

    王安石爱读医书,尝谓“某自诸子百家之书,至于《难经》《素问》、本草……无所不读。”他性格孤傲,不同俗流,有人劝他服补药,他说:“余平生不服紫团参(上佳党参),亦活到今日。”可见他对无病服药是持否定态度的。 有两首中医方因其使用与推广流传后世。一是《苏沈良方》所载偏头痛方:“裕陵传王荆公偏头痛方,云是禁中秘方。用生萝菔(白萝卜)汁一蚬壳,仰卧注鼻中,左痛注右,右痛注左,或两鼻皆注亦可,数十年患皆一注而愈。荆公与仆言,已愈...

  • 王叔和里籍再考

    王叔和里籍再考

    魏晋时期医学家王叔和编次《伤寒论》,撰著《脉经》,是中医药界公认的历史文化名人。但由于《三国志·魏书》和《晋书》等均没有关于王叔和的记载,对其生平亦是正史无传、医史不详,目前其籍贯、生卒、身世等尚无定论。特别是关于王叔和的里籍,争议较多。历史上对王叔和里籍有山东、山西之争。 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一般学者多持王叔和为山西高平人的观点。邢德刚等认为,“他的家乡,是今天山西省高平县(现高平市)。生卒年月,大约在公元210~280年之间。”1988年,山东济宁朱承山首先撰...

  • “玉符潜诀论”乃“王符潜夫论”之误

    “玉符潜诀论”乃“王符潜夫论”之误

    笔者近日重读金元四大家之一张从正所著《儒门事亲》一书,发现在其“过爱小儿反害小儿说”中,有两处提及“玉符潜诀论”,一为“然《礼记·曲礼》及‘玉符潜诀论’所云,天下皆不知”,一为“‘玉符潜诀论’云:婴儿之病,伤于饱也”。笔者屡查所涉原始文献“玉符潜诀论”未果,遂联想起曾经读过的东汉思想家王符《潜夫论》一书中有“婴儿常病,伤饱也...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王德峰谈中医的生命境界

    王德峰谈中医的生命境界

    少年求医经历 王宪平: 今晚这个对话不是中医业内的学者、医者之间的对话,而是一位哲学学者和一个不懂中医的人之间的对话。也许正因为如此,今晚的对话自有一种灵魂,别有一番洞天。 王老师,您在复旦大学哲学系任教多年,很多人都知道您在复旦素有“哲学王子”的称号,但是在座很少人知道在您少年时期,曾经想当一名中医,还曾私下偷偷拜过师,能跟我们讲讲吗? 王德峰: 是的。首先,大家没有看到过这么老的“王子”。 我作为一个中国...

  • 老馒头回春《养生厨房》王雪茜,刘军

    老馒头回春《养生厨房》王雪茜,刘军

    菜名:老馒头回春 【今日看点】平常的剩米饭可以用来炒饭,但剩馒头好像只剩反复加热这一条,而反复热后口感和味道都大打折扣,今天刘大厨让老馒头回春,做出了一道外酥里暄,让主持人和专家赞不绝口的炒馒头!别听炒馒头简单,里面还有“一老一嫩”增香提味。在挑菜的时候叔叔阿姨都知道要挑嫩菜,那需要挑老的那样是什么呢?接下来走进金龙鱼1:1:1带来的《养生厨房》了解一下吧。 食材:馒头、韭菜、老姜、鸡蛋 专家: 王雪茜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 刘军 五星酒店行政...

  • 王琦书院 活态传承的理念 活态传承的方法

    王琦书院 活态传承的理念 活态传承的方法

    范式,是一个领域中主流的规范行事路径,对一个领域发挥示范和引领作用。它包括理念和方法。“王琦书院”自开讲一年以来,策应了国家“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的政策精神,创新了活态传承的理念和方法。 活态传承的理念 为了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医药工作“传承精华,守正创新”重要指示和《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中“加快推进活态传承,完善学术传承制度,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老药工传统技...

  • 春天的菜王春笋 枸杞春笋肉丝滋肾益气

    春天的菜王春笋 枸杞春笋肉丝滋肾益气

    所谓“尝鲜无不道春笋”,如今正是春笋大量上市的时节,它吃法多样、荤素百搭,无论炒、炖、蒸、煮都能成就一道好菜,有“春季菜王”、“素食榜首品”等美誉。 春 天 的 菜 王 咱们吃到的春笋,大部分是毛竹、雷竹、箭竹、楠竹的春季嫩芽,是一种传统的天然绿色蔬菜。特别是春笋中的一种物质,对人体十分有利,这种物质便是膳食纤维。 膳食纤维能与脂类物质结合,帮助削减体内对胆固醇和脂肪的吸收,并加速油脂代谢排出体外,起到一定的调理血脂的效...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