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王 第13页

王 第13页

  • 乡医王鑑清的三绝

    乡医王鑑清的三绝

    浙江一带物阜地灵、俊杰辈出,明代医家张景岳便是其中代表。岁月悠悠,浙江中医有像张景岳那样的名医,声名显赫,更多的则如点点繁星,为护佑一方百姓的健康默默奉献。 王鑑清(1903-1985年),生于绍兴一耕读人家,性慈厚,幼受庭训,少时与诗书为伴,兄弟中排行老三。曾在菱湖、苏州当过学徒,又赴沪上教书,因患风湿致半身不遂,辍业回家。经皇甫庄秀林医治而愈,因有感于范文正良相良医之言,遂拜其为师,竟以医为业,终其一生。 王鑑清遵师训从古医籍中追寻医学真谛,上溯《黄帝内经》《难经》《伤寒论》《金匮要略》四大...

  • 记中医儿科专家王烈

    记中医儿科专家王烈

    来源:中国中医药报 作者:许守年   王烈教授1930年出生于辽宁省盖州市,1947年参军,被派到辽宁省医科学校学习,1949年在辽东省立医院从事儿科医疗工作,1953年进入哈尔滨医科大学学习小儿科,1958年参加全国“西学中”班。1961年,他被调到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现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从事中医儿科医疗、教学、科研工作,直至今天,长达55年之久。   王烈创立了中医防治小儿哮喘病“三期分治”“哮喘苗期”&ldqu...

  • 王永江 从良医到良相的人生之路

    王永江 从良医到良相的人生之路

    民国年间,辽宁有一位声名显赫的省长,原是一位中医,且有医学专著问世,虽然他自诩“不慕良相慕良医”,却走上一条从良医到良相的人生之路,他就是王永江。   王永江,字岷源,号铁龛,大连金州人。生于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卒于民国十六年(1927年),终年56岁。祖籍山东登州府蓬莱县,世代以商为业。上溯六代,时值山东灾荒,赤地千里,饿殍盈野。王家生意不振,始祖移居关外谋生,道光年间定居辽宁金州。其父王克谦在城内南街开“永庆和”杂货店。由于经营有方,生意兴隆,遂...

  • 王行宽:舍不下病人,对不起家人

    王行宽:舍不下病人,对不起家人

    78岁的王行宽已经到了颐养天年之时,但是他仍坚持周一到周五全天门诊。身着白大褂,鼻梁上架着花镜,慈眉善目,端坐如钟。他时而在诊断书上勾画、书写,时而抬起头和蔼地询问病人。作为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他看起来只是一位普通的老者。 “医者,应该博采众长” 2006年春天的一天,一位46岁的病人慕名前来就诊,他发病时会不停打嗝,没有片刻停歇。“这严重影响了我的生活和工作,20多年了,我四处求医问药,没有一点效果,真的感觉生不如死。” 病...

  • 记纽约“糖针”创始人王少白

    记纽约“糖针”创始人王少白

    我在纽约参观访问时,就听说纽约中医人中有一位“糖王”,他是“糖针”的创始人——王少白。我对王少白的“糖针”理论甚是好奇,终于有幸在朋友的介绍下见到了他。 王少白的中医诊所,位于曼哈顿核心区域。穿过富丽堂皇的大厅便是他的诊所,一入诊所分外熟悉,中医诊床、电灸烤灯、国产中药……一应俱全,我好像又回到了北京的某个高端诊所。从病人的病历库看来,病人还不少,病种从关节疼痛到内科杂病,五花八门,...

    养生秘方 2024-03-06 7 0
  • 中医传奇“药王”孙思邈

    中医传奇“药王”孙思邈

    “药王”孙思邈 “药王”的名称来自佛经。有个药王菩萨慈悲为怀,擅长施用良药,救治众生病苦。后来老百姓就把精于方药、救人疾苦的神农、扁鹊、孙思邈等人称为“药王”。现在就来讲讲药王孙思邈。 孙思邈是陕西省耀县人,是唐代著名的医学家。据说他活了100多岁,人们都把他当做“神仙”,尊称为“药王”。 幼年“圣童” 他从小勤奋好学,7岁读书,每日...

  • 孙思邈强调医德修养 被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强调医德修养 被尊称为“药王”

    孙思邈(公元581-682年),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初唐著名医学家和药学家。18岁起立志学医,隐居山林,遍访药方,修道炼气。集毕生之力,著成《备急千金要方》《千金翼方》,是中医史上最早的临床百科全书,有很高的医学成就。   孙思邈强调医德修养,他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在其《大医精诚》中,较全面地阐述了医德规范中的“精”与“诚”,对后世医者的行为规范具有指导意义。他又重视养生、养老,提倡应用科学养生方法...

  • “药王”孙思邈师从山姑学草药

    “药王”孙思邈师从山姑学草药

    唐太宗李世民有次患病,太医们无一良策,太宗便传圣旨召药王孙思邈进宫见驾。孙思邈入宫为唐太宗诊了脉,开了药方,一剂下去,不见什么起色,遂又服一剂,仍不奏效。唐太宗虽也心急,却没有显示责怪他的意思,只是让他先回家去好好琢磨琢磨,尽快拿出一个治疗方案。 虽然皇恩浩荡,但孙思邈心里着实不痛快。走了半天的路程,孙思邈来到一座山脚下,既渴又累的他向山民讨水喝。这户山民只有姐妹俩,靠卖药材营生。她俩对这位远来的客人很热情,姐姐用一种黄色的花为他冲了一碗金花茶,妹妹用白色的花为他冲了一碗银花茶。看着色鲜味香的茶,孙思邈每...

  • 药王邳彤摘匾为哪般

    药王邳彤摘匾为哪般

    邳彤,字伟君,信都(今河北安国)人,东汉名医,也是东汉光武帝二十八位主将当中一个有名气的人。 邳彤文武双全,精通医理,医术精湛,常走村串户,采方治病,人称“药王邳彤”。经常给人看病,看一个好一个,那真是药到病除的神医。这年他为同僚治好“对口”以后,人家给他挂了一块门匾——“药王邳彤”。他每天进门,总要抬头瞅瞅,觉得这是自己勤求古训的结果,一天的疲劳也就一下子消除了。 编者注:“对口&...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国医大师王琦

    国医大师王琦

    他擅治过敏性疾病和代谢性疾病及男科疾病。提出“辨体-辨病-辨证”、“主病主方”诊疗模式,总结44个疑难病主方。构建中医体质学和中医男科学,推动中医学科分化。制订首部《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行业标准。 王琦,男,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中共党员,医学硕士,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 1961年从医,1980年研究生毕业于中医研究院中医内科专业,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

  • 王永炎院士 座右铭的变迁

    王永炎院士 座右铭的变迁

    自我座右铭的变迁 作者/王永炎 王永炎 中国工程院院士 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中国中医科学院名誉院长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座右铭一 “三人行必有吾师焉” 座右铭是格言,是人生态度的宣言,是认识自己,提醒、激励自己,为人处世的信仰,应践履始终不渝。早年读中小学,课业成绩平平,智力晚熟,学悟儒家“三人行必有吾师焉”为座右铭,父母嘱敬重他人,谦卑做人,向老师、学长学习,见到校内工友也驻足问好。读大学时逢国家发展教...

  • 名医王春以火治心病

    名医王春以火治心病

    唐朝末年鄱阳湖畔沈家庄有个叫沈龙的后生,在一次救火过程中从楼上摔下来,摔断了双腿,经医治后腿伤渐渐好了。几个月后医生说可以走路了,沈龙摇摇头,有时他想照医生的话活动双腿,可是稍一用力便感到酸胀不适,他哭丧着脸对人说:“我的腿不中用了!”伤后数月,医生催他下地试步,他战战兢兢地站起来,直觉得心里发慌、两腿发软,刚迈步就跌倒在地。此后,他再也不敢下地了,对治疗也失去了信心。 一天,父亲请来了鄱阳湖东岸家喻户晓的名医王春。王春善用奇法治怪病,常有奇效,因此被人们尊称为“王三奇...

  • 王玉章悬壶生涯50余载

    王玉章悬壶生涯50余载

    王玉章(1916~1997),男,回族,河北省文安县人。硕士研究生导师、主任医师、教授。1932年投师于著名中医外科专家赵炳南门下,1946年开始在北京行医。1950年参加中医联合诊所,1956年调入北京中医医院,1979年晋升为北京第二医学院教授。历任全国中医学会皮外科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学会顾问,北京市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委员会中医专业委员,北京市赵炳南皮肤病医疗研究中心顾问,曾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1991年被国务院评为有特殊贡献科学家,曾在国内外数十个医药学术组织中任职,出访多个国家中医应诊...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 学习王琦院士《师承论》有感

    学习王琦院士《师承论》有感

    在线“王琦书院”于2020年6月6日落成,开学第一讲为王琦院士的《师承论》。聆听大师衷言教导,赞叹感慨如下:巍巍乎书院,先生讲学于稷下,论道于学宫,寓精深于平和,求高远于足下,致广大于弘毅,得精微于毫末,携重器于清逸,和古典于时尚。大哉师承!道法之乾元。 曾多次聆听先生讲学,时而语重肃穆,以天下为任;时而轻谈莞尔,与闲云为友。论及国医之道,治学之理,观日月之行,查阴阳之变。妙谛所及,至于方药,而又岂止于方药。正所谓瞻之在前,仰之弥高,钻之弥坚。谛音所觉,可比天雨妙花,地涌金莲。其学...

  • 王勃拜明医为师 躬耕岐黄

    王勃拜明医为师 躬耕岐黄

    王勃(650~676年),字子安,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唐代著名诗人和文学家,“初唐四杰”之一。王勃自幼聪慧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巻以纠正其误。王勃早年就博学多才,但他与中医的渊源却鲜为人知。 拜明医为师 躬耕岐黄 王勃尝谓:“人子不可不知医。”他平时留心医药,博览医药方书,立志要做一名医生。一日,王勃得知京兆有一位德高望众、学验俱丰的医家曹元,心驰神往。龙朔元年...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岐黄
  • 王绪前谈“李时珍治柳乔案”的启发及临床应用

    王绪前谈“李时珍治柳乔案”的启发及临床应用

    王绪前教授,湖北中医药大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全国模范教师,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王绪前教授从医执教40余年,教学与临床并重,学验俱丰,尤其对《本草纲目》颇有研究。其善于根据《本草纲目》用药,发掘其中的医理,并巧妙化裁运用于临床。笔者有幸忝列门墙,特摘录鸿爪,以飨同道。 1 医案内容 《本草纲目·草部·第十八卷》言:“外甥柳乔,素多酒色。病下极胀痛,二便不通,不能坐卧,立哭呻吟者七昼夜。医用通利药不效。遣人叩予。予思此乃湿热之邪在精道,壅胀隧路,病在二阴之间,故前...

  • 王世贞 只言医道尊 赵鹤 阴功香案处处悬 戴良 韩公卖药世偏知

    王世贞 只言医道尊 赵鹤 阴功香案处处悬 戴良 韩公卖药世偏知

    在中国文化史上,文学家和医学家是两个惺惺相惜的群体。医学家诊病疗疾,文学家赠诗写序,留下了许多文苑杏林的友谊佳话,令后世仰慕传颂。 王世贞 只言医道尊 王世贞(1526—1590),明代文学家、戏曲理论家,嘉靖二十六年(1547年)进士,官至刑部尚书,与明代著名文学家李攀龙同为文学流派“后七子”的领袖。王世贞曾挥笔为明代医药学家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作序,深望该书能早日面世。他在序文中以精炼典雅的笔触,描绘李时珍的形象,嘉勉其用心,说自己“如入金谷...

  • 王新陆运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高热神昏

    王新陆运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高热神昏

    王新陆是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长期从事中医内科学的临床医疗、教学和科研工作,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深厚的专业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擅长内科疑难杂症的治疗。笔者侍诊左右,现举老师运用枳实栀子豉汤治疗高热神昏经验,以飨同道。 枳实栀子豉汤出自《伤寒论·辨阴阳易差后劳复病脉证并治第十四》:“大病差后,劳复者,枳实栀子豉汤主之。”具有清热化饮、行气导滞之效,现代临床常用枳实栀子豉汤来治疗慢性胃炎、冠心病、焦虑障碍、抑郁障碍和胃肠功能紊乱等疾病。...

  • 明代医家王肯堂

    明代医家王肯堂

    明代医家王肯堂(1549~1613年),字宇泰,号损庵,又号念西居士,江苏金坛人。王肯堂医术高明,医著等身,学识渊博,成果卓著。 王肯堂原住金坛西方边村,后随父迁至金坛县城。他出身于官宦之家,自幼聪慧,工书法,擅石刻,娴习文史。自青少年时代起,他就对先贤“不为良相,即为良医”的名言印象尤深,决心按此奉行,留心医药方术,博览医著药书。17岁时,他的母亲身患重病,众医乱投药石,几乎丧命。这更加坚定了他“为人子者,不可不知医”的孝道思想,立志研习岐黄,发奋学医,当...

  • 王焕禄用药经验总结

    王焕禄用药经验总结

    王焕禄是国家级名老中医,全国第4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幼承岐黄,博采众长,从医50余年,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医术精湛,屡起沉疴,对内、妇、儿、皮肤科等各科杂病有独特的见解。王焕禄教授根据脉症结合,有时或舍症从脉,有时或舍脉从症,辨证精准,用药有的放矢,效如桴鼓。在辨证精准的同时,王焕禄教授总结出了很多药对,配合临床辨证论治,往往收到较好的疗效[1,2]。现将王焕禄教授运用药对的经验总结如下,以飨同道。 1 炒酸枣仁、珍珠母、紫石英 炒酸枣仁、珍珠母、紫石英常用于心悸、怔忡的治疗[3,...

  • 王琦院士学术体系形成六大要素

    王琦院士学术体系形成六大要素

    2020年7月3日,“王琦书院”第二讲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明越讲授的“应用思维导图对王琦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体系整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打开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学术“银行”的一把钥匙。兹就其学术体系形成的六大要素略论于下。 学以致创 王琦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是中医的生命力。他创建中医体质学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中医体质学派的形成,2012年中医体质学科的建立。在这三个阶段中,形成了众多研究成果。中医体质...

  • 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王清任 张锡纯:一代名医

    刘完素 张元素 李杲 王清任 张锡纯:一代名医

    自古以来,燕赵大地名医辈出。历史上最为大家所熟悉的河北医家包括刘完素、张元素、李杲、王清任、张锡纯。他们之所以能够成为一代名医,一定有其共性的文化背景和特点。现将这五大医家的共同特点加以梳理、总结,探寻他们成才的规律,以期给中医后继者以启迪与勉励。 坎坷立志 刘完素出身贫苦,生于肃宁洋边村(今河北省肃宁县师素村),幼年丧父,家境贫寒。北宋政和七年(1117年),刘完素因水灾随母逃难,定居河间县十八里营村(今河北省河间市刘守村),后人因此称其为刘河间。刘完素15岁时其母得病,三次延医不至,不幸病逝...

  • 王旭高常以诗篇的方式书写医案

    王旭高常以诗篇的方式书写医案

    王泰林(1798~1862年),字旭高,晚号退思居士,清代出名医家,江苏省无锡县(现无锡市)西郊外坝桥人。王泰林少习儒,博通经史,应试不第,遂绝仕途,随舅父高锦庭学医,尽得其传。先以疡科出名,后复研究内科,采众议,求古训,上自轩岐,下迄近代,无不精心研讨。所以才智愈广,医术益精,长于化裁古方,对肝证论说尤详。他在《西溪书屋夜话录》中将肝病分为肝气、肝风、怒火三大类,然后分证论治,并提出疏肝、柔肝、缓肝、泻肝、抑肝、熄风、养肝、温肝、化肝以及补母泻子、培土泄木、泄肝和胃、清金制木等多种不同治法,为后世临床供给了很好的...

  • 《大国医王孟英》读后

    《大国医王孟英》读后

    王士雄(1808—1863),字孟英,浙江海宁盐官人。王孟英在温病学领域建树颇丰,著《温热经纬》一书,与叶桂、薛雪、吴瑭并称为清代温病四大家。 对于王孟英的生平,因史料的缺乏,长期以来没有详细梳理介绍的著作。浙江省海宁市中医院原院长钱菁先生花费了许多心血,深入查阅古籍、披览文史资料,遍访王孟英之足迹,与海宁市文教卫体与文化文史学习委员会共同编写《大国医王孟英》一书,由浙江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发行。笔者静心拜读后,感佩良多。 王孟英自幼家贫困顿,益自淬励,矢志学医。他勤奋好学,治学刻苦,...

  • 王世民《拙医寮散记》读后

    王世民《拙医寮散记》读后

    近日获赠国医大师王世民先生亲笔题签的新著《拙医寮散记》(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读后觉得书中3个关键词——“拙”“寮”“散”,尽管都是作者的自谦之说,透露出的却正是王世民先生人格、学术、书品、文风的实质性信息。 拙里寓勤 勤在不辍 王世民自称其拙,实乃大智若愚。凭着这股“拙”劲儿,他少年立志,刻苦攻读,一举考入刚刚建校的北京中医学院,成为中国历史上首届中医本科生。...

  • 王晓峰:单手把脉守护乡亲健康

    王晓峰:单手把脉守护乡亲健康

    命运和王晓峰开了一个黑色的玩笑。 3岁那年,一次意外,王晓峰的右臂、右手被严重烧伤。成年后,右臂只有一尺多长,一切日常全靠左手。 从3岁起,王晓峰就成了有别于常人的人,可他一直不愿意看到同情怜悯的目光,更希望被信任、被尊重。所以,他一直在跟自己、跟生活较劲,不放弃,不屈服。 1994年7月,王晓峰考取了长春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五年的大学生活,他认真向各位师长学习“大医精诚”的中医理念,学习精深的岐黄医技,尽情地吸收着中医学的精华,他决心做一名医德高尚、服务一方百...

  • 王三虎《我的经方我的梦》序

    王三虎《我的经方我的梦》序

    闻王三虎教授《我的经方我的梦》一书要再版,我欣然为之作序。2016年春节前几天,我与王三虎初次见面,一见如故,相谈甚欢,受益良多。我从他身上看到了中医成才规律和“中医研究”的强大力量。 “中医研究”“研究中医”这两个概念是已故国医大师陆广莘先生提出来的。1986年8月的某日,陆广莘先生问我:“小林,你知道中医药科技工作怎么管理吗?”我说:“请您不吝赐教!”陆老说:“我告诉你四...

  • 王培昌 重视临床实践出真知

    王培昌 重视临床实践出真知

    家父王培昌于2006年仙逝,时过境迁,我对父亲的思念日积月累,特别是在临床中每有患者持父亲药方就诊时,这种思念之情更加强烈。 父亲出生于杏林世家,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山西省平遥县“道虎壁王氏妇科”第27代传人。他幼承庭训,“不为良相,便为良医”对其有着深刻影响。悬壶济世,救危扶困,仁术济人,发扬光大中医作业,是其毕生寻求。父亲青年时期即开端行医,自带中药药包行走乡里,勤勤恳恳为民众免除疾苦。后作业于村联合诊所、平遥县妇科医院、城关医院,坚持临床50余年。...

  • 王剑锋治疗温病详解

    王剑锋治疗温病详解

    各位老师大家晚上好!王建峰在山西高平祝各位老师,新年快乐,事业有成,全家老小在新的一年里健健康康,喜气洋洋,作为基层医院的一名小大夫,我很荣幸能在张苍老师的北京中医院皮科聚友会这个大平台上和来自于全国的各位老师,一起交流学习。更荣幸的是能在2015年新年伊始就能作为一名先头筹向大家汇报,我学习中医的一些心得。 首先向各位老师简单介绍一下我自己,我于2000年西医五官专业毕业后,2011年分配到高平市中医院五官科,大家都在说金眼科,银外科。当时我一直想搞的是眼科,为了敢在眼睛上做手术因为当时搞不清眼睛的各种...

  • 李时珍墓,华佗庵,神农庙,安国药王庙,药王山石刻

    李时珍墓,华佗庵,神农庙,安国药王庙,药王山石刻

    医圣祠 位于河南南阳市东关温凉河畔,为纪念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而建。正院有山门、中殿、两庑,偏院有医圣井、医学桥、秦问亭等,大门内10米许为张仲景墓。 李时珍墓 坐落于湖北蕲春县蕲州镇东门外两湖之滨。20世纪50年代,墓冢得以重修,并增建了莲池、牌坊、拱桥、层台、药圃、六角亭、纪念碑及陈列馆等。 华佗庵 位于安徽亳州城内。此庵为后世纪念华佗所设,庵内塑有华佗像及华佗传世验方。 华佗墓 位于江苏徐州市彭城路的华祖庙侧。因华佗常来徐州行医,明永乐初年,徐州知州杨仲掘取华祖庙之土代衣冠冢,并...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