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实践 第2页

实践 第2页

  •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临床实践与研究

    现代活血化瘀学派临床实践与研究

    发展简史 1956年,高血压研究小组成立;1959年,与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协作研究心血管病起步;1962年,首篇动脉粥样硬化中医治疗经验论文发表;1972年,周恩来总理指示成立北京地区冠心病协作组,16家医院合作研究活血化瘀复方冠心II号;1978年,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心血管病研究室成立;1981年,创建中国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1992年~2000年,中日、中日韩等国活血化瘀国际会议;1997年,首届世界中西医结合大会,海峡两岸活血化瘀学术会议;2013年,中国中医科学院心血管病研究...

  • 中医的学习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中医的学习在实践中融会贯通

      本期专家 李爱华   广东省第二中医院主任中医师、院名中医、硕士研究生导师。   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医药学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学会肿瘤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广东省第二中医院名中医,获广东省科学技术进步奖2项。   从事内科病房、急诊、门诊工作30余年,擅长内科常见病、多发病、疑难危重疾病的诊疗,尤其对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甲亢、甲状腺炎、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疗有深入研究。运用中医药对眩晕、失眠、便秘、汗证、虚劳等内科慢性疾病的调养、康复治...

  • 中医科学的研究维度 实践法则 价值追求

    中医科学的研究维度 实践法则 价值追求

    •科学即规律之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活动永无止境。科学研究的视角和形态可以是多元的,判定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只在于活动本身的内容和性质,而与研究对象和方法无关。 •医学是探讨生命、疾病、健康存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至少有东西方两种源流和形态,西医学不是唯一的医学科学,西方科学体系也不是唯一的科学体系,它们都不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适宜标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1世纪“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的观点...

  • 中医已经遇到了理论和实践大变革

    中医已经遇到了理论和实践大变革

    @仝小林北京 中医已经遇到了理论和实践大变革、大突破的历史性机遇。这个机遇的主要对象是现代面临的六大疾病。时代的呼唤是最大的社会需求,也是医学发展的最强有力的推手。而这个变革,不是出现在这个时代的起点,而是在它的拐点。 在西医诊断的疾病面前,大家的认识是可以统一的。在这个统一基础上,寻找辨病方,即治疗的共性,是中医发展的重要途径。因为这种共性,不仅仅有利于中医传承、有利于中西医融合,更重要的,是可以大大提高疗效。而从疾病阶段的核心病机入手,是寻找辨病方的捷径。 发展辨病...

  • 中医疫病理论源于实践

    中医疫病理论源于实践

      ●中医在防治瘟疫的实践中,发挥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特点,通过掌握临床特征及辨证论治的基本规律,能在紧急而又特殊的时候显示出早期干预、毒副作用小,能减少西药后遗症、并发症等优势。   ●提高中医药应对突发公卫事件能力,需要不断提高中医药防病治病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在中医药领域建立开放、竞争、协作的机制;发挥中医药理论与实践的先进性,加强中医药防治流行性传染病的研究工作。   近年来,艾滋病、SARS、人禽流感等突发性、传染性、病毒性疾病的不断出现,严重威胁着人类健康。中医药防治疫病具有悠久的历史,中医瘟...

  • 中医是实践医学 不是空谈

    中医是实践医学 不是空谈

      经历了系统的中医院校教育,经历了临床的迷惑和探索,现在的笔者已经成为了一个相对成熟的中医临床者。每每看到病人的痛楚得到缓解、消除,每每以中医的理法方药解决了临床问题,特别是西医无法解决的疑难问题,便是笔者肯定自己当初选择的时候。身为中医,三生有幸,但是庆幸之余,也不无遗憾——如果大学时能早点接触临床,就不会有初上临床时的那么多迷惑。以下是笔者对中医专业学生“早临床”的几点认识。   早临床能巩固专业思想   和一些学生聊这个问题,取得的共识是,如果在上...

  • 张伯礼:中医理论要在实践中升华

    张伯礼:中医理论要在实践中升华

    8月20日在河南郑州召开的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第九次学术年会上,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提出,要坚定中医的理论自信,并在实践中升华中医理论。国医大师王琦教授做中医药与大数据的精彩报告。 张伯礼院士在“中医药的时代需求与基础理论发展”的报告中,分析了近代百年中医跌宕起伏的发展历程,指出随着疾病谱的改变、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医改难题的需求,发展中医药是时代的需求。他强调,中医理论的传承与发展是当今中医药界面临的重要任务,在这个过程中方法学至为关键。研究中医理论要遵循中医发展规律,从临...

  •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勤问勤写 重视实践 崇尚创新

    勤问:即不耻下问。班老认为作为医者,要有虚怀若谷、谦逊向贤的美德。班老信守“三人行,必有我师”之古训,除在学习上辛勤砥砺、孜孜以求外,认为道之所存,师之所在。他除虚心向前贤及同道质疑求教外,还注意时时处处向群众学习,收集民间单方、验方,总结群众防病治病经验,集众之长,融会贯通,从而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治疗风格。 勤写:即善记笔记,勤写心得,不断积累经验。班老不仅谙熟古典医籍和各家学说之精华,而且对近代医书及报刊的有关论著与经验亦博搜广集,一有所得,便记心得笔记,以备后学。学术有年,临证日久,则...

  • 从中医药理论到临床实践

    从中医药理论到临床实践

      吴以岭属牛,共和国同龄人。寡言,低调。2009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之后,他极少接受媒体的采访。   一旦打开话匣子,吴以岭却可以侃侃而谈一两个小时,但全是他的专业。手边茶杯里的水凉了,工作人员换上滚烫的,再放凉,再换……吴以岭碰都没碰一下。   他谈了很多,从中医药理论到临床实践,从通心络到连花清瘟,从“吃错药”的冠心病患者到老家的晚期肿瘤病人。   从青年时期立志继承发展中医药,在中医药创新领域躬耕30余载,吴以岭就像“拓荒牛&r...

  • 来自张琪实践的用药配伍经验

    来自张琪实践的用药配伍经验

      国医大师张琪从医60余载,崇尚经典著作,吸收各家之长,精于辨证论治,临床经验丰富,擅长治疗肝肾病、冠心病等。著有《脉学刍议》、《张琪临证经验荟要》、《张琪临床经验辑要》等。笔者通过学习有关著作,现总结其用药配伍特色经验如下。   理论研究重实践   张琪认为:伤寒与温病同是外感病,后者是前者的延续和发展,无疑可以统一。如果能撰写一部外感病专著,熔各家学派之特长于一炉,将是对中医治疗急性热病的一大贡献。辨证必须认识证和辨证的涵义,证要标准化、规范化,临床要抓主症,辨证与辨病相结合。发热有三阳合病、伏邪...

  • 从“汗”论治银屑病 理论实践

    从“汗”论治银屑病 理论实践

      许叔微在《伤寒九十论》麻黄汤后列一案:乡人邱忠臣……病伤寒,予为诊视。其发热、头疼、烦渴,脉虽浮数无力,自尺以下不至。予曰虽麻黄证,而尺迟弱。仲景云,尺中迟者,营气不足,血气微少,未可发汗(见今本《伤寒论》第50条)。予建中汤,加当归、黄芪,令饮之。翌日病者不耐,其家晓夜督发汗药,其言至不逊。……但以建中调理而已。及六七日,尺脉方应,遂投以麻黄汤。……仲景虽云不避晨夜,即宜便治。医者亦须顾其表里虚实,待其时日。若不循次第,虽...

  • 医疗实践中形成“三因制宜”治疗思想

    医疗实践中形成“三因制宜”治疗思想

      “三因制宜”是《内经》中重要的治疗思想,分为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三个方面,主要见于《素问·五常政大论》、《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素问·异法方宜论》、《灵枢·五变》等篇。“三因制宜”治疗思想是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形成的,强调了人与生存环境的协调统一,与《内经》学术原理中最具特色的整体观念一脉相承。   产生   因人制宜   《内经》体质学说是形成“因人制宜”治疗思想的理...

  • 青蒿素发明是毛泽东关于中医药思想与屠呦呦及其大团队实践的结果

    青蒿素发明是毛泽东关于中医药思想与屠呦呦及其大团队实践的结果

    •笔者赞成青蒿素发明是毛泽东关于中医药的思想与屠呦呦及其大团队实践的结果,当然这其中也包括了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和西医药的某些研究方法。但中医药这一伟大宝库是青蒿素创新之本,之根,之源,西医药的某些研究方法是末,是枝,是流。 •这些检测仪器和方法,仅仅是中国哲学和中医药理论“道、法、术、器”中之末的“器”,瞎子摸象,不能仅摸“器”,而忽视了依次递进而逐步需要认识的“术、法、道”层面的更为重要的...

  • 江苏中医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上)

    江苏中医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的探索与实践(上)

      编者按:随着医改的不断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如何破解“看病难、看病贵、看病繁”问题?服务模式和管理方式的改变刻不容缓。近年来,江苏部分中医医院顺应医学模式的转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需求,积极探索和推动多专业一体化综合诊疗服务,形成了“医生围着病人转,诊疗围着疾病转,科室围着疗效转,行政围着临床转”的医疗服务新模式。实践表明,这一模式初步取得了“病人方便、疗效提高、费用降低、流程优化、病程缩短、特色加强、患者满意、医院发展”等成效,...

  • 中医专科护理实践现状

    中医专科护理实践现状

      ●护理专科化渐成全球临床护理发展策略和方向,中医护理专科化在理论和实践方面也有所推进。当前,囿于中医护理概念的模糊、教育培训的不足、业务规范的欠缺,中医专科护士的身影尚是远景。   ●中医护理专科化有待于厘清专科定位和职能界定,针对专科关注和社会需求,开展中医护理新理论和新技术终身教育,特别是通过专业组织进行规划、指导、实施和评估,为中医护理专科化发展奠定基础。   随着医学分科的细化和现代护理模式的转变,护理专科化已成为全球临床护理发展的策略和方向。20世纪初,美国专科护理以“Spec...

  • 坚持中医特色优势的实践与反思

    坚持中医特色优势的实践与反思

      最近,我们系统回顾了30年来河南中医事业发展历程,总结了各个历史阶段坚持中医特色的工作思路、措施和成效,愈加体会到衡阳会议精神的科学性、正确性,愈加感到正确的指导思想对保证中医事业科学发展的重要性。   “衡阳会议”精神推动了河南中医专科建设的实践,专科建设的实践也丰富了坚持中医发展方向的内涵   衡阳会议后,河南于1982年9月召开了全省中医医院工作会议,贯彻落实会议精神。在其后的工作中,我们认识到加强中医专科专病建设是坚持和发挥中医特色优势的有效手段和切入点,并先后提出了...

  • 中医药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

    中医药在创新实践中培养人才

    中医药第一个973项目、中医药标准化建设、中医药防治艾滋病研究……这些重要科技工作中,中国中医科学院无疑起了领军作用。 近日,中国中医科学院入选科技部公布的“2015年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体现了该院在中医药科研领域敢为人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拿下科技部的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对中国中医科学院来说,搭建了人才培养的高平台,搭建了人才创新环境,鼓励我们更灵活地引进人才,更客观评价人才。”中国中医科学...

  • 最深的感悟是学习中医需要多实践

    最深的感悟是学习中医需要多实践

    笔者是一名从业几十年的中医生。回顾我的学习、成长之路,笔者最深的感悟是学习中医需要多实践、多感悟。 1985年,笔者考取了辽宁省北票卫生学校,在学习过程中,有感于中医理论博大精深,但在治疗上,理论却有时候很难指导实践。比如“形体衰”要“导引”应如何导引,“正气衰竭”要“培补正气”应如何培补等。 许多人都在学习中医,但是很少思考两个问题。一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方面,探究本质。比如,中医讲“正气&...

  • 中医药的起源与继承 中医自信源于理论与临床实践

    中医药的起源与继承 中医自信源于理论与临床实践

    中医药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现今中医药迎来大好发展时机。 中医药的起源与继承 中医药的历史传承是中医药十分重要的课题。马王堆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为中国已发现的最古医方。中医四大经典著作(《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金匮要略》)奠定了中医理论、临床、中药本草、伤寒与杂病的基础,他们不仅流传至今,而且对当今中医临床仍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及实用价值。 中医诊治疾病过程中所运用的四诊八纲、养生保健,以治未病的理论指导临床的实践,从古至今一直在临床中加以应用。《本草纲目》《内经》《伤寒...

  • 认真“读经典”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认真“读经典”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

    •随着现代医学的发展,我们要更加坚定中医信念,树立中医自信,做好中医临床,努力成为“铁杆中医”。 •要认真“读经典”,因为“经典”是中医的根基,没有深厚根基的树木,必然不能够枝繁叶茂。 •时间告诉我们想要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必须对方药配伍与炮制熟稔于胸,明方之理,知药之偏。研究古方决不能一成不变,按图索骥。能否一方多病,异病同治,全在变通。 中医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诊疗体系完整,...

  • 中医政治学在美国产生的背景与实践

    中医政治学在美国产生的背景与实践

    [作者简介] 吴宝林,医学博士,于90年代初期从日本京都大学医学院来美国洛杉矶,在圣塔莫妮卡城市创立北京医疗中心。在美临床及教学26年。原美国加州中医公会会长。现美国中医科学院院长。 从2009—2016年的8年对美国来说极不平凡,在此之前,平等和效率这个政治理念的天平极度失衡,次贷危机引起的经济大萧条震撼了整个世界。少数族裔出身的总统奥巴马在这8年间带领他的团队既扭转了经济的颓势,又把兑现平等的的目标借全民健保的政策向前大大推进一步。这8年对于我们在美国的中医从业者来说也极不平凡。上个世纪7...

  • 中医药法能够落到实处的实践基础

    中医药法能够落到实处的实践基础

    中医药立法时机已经成熟,这是中医药发展的最大宏观环境。但从中微观环境来讲,还有不少在实践中就可以优化的空间。所谓环境,其实就是现实制约因素,找到并化解了这些制约因素,也就形成了保障机制,优化了发展环境。这些中微观环境的改变,既是今天中医药法立法的环境基础,又是今后中医药法能够落到实处的实践基础。 优化执业环境。执业环境包括直接的经济待遇和职业性的成长,既然国家要保护中医发展中医,让从事中医中药的专业技术人员在经济利益待遇上和成长发展中有点特殊有何不可?办法可以多种多样,如直接补助在校中医药大学生;增加中医药岗位...

  • 甘肃省中医院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综述

    甘肃省中医院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综述

    根据党中央和甘肃省委的统一部署,甘肃省中医院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自2月17日正式启动以来,严格按照中央和省委的总体要求,精心部署,周密安排,统筹推进,医院党委组织2个党总支、19个党支部、610名党员干部,全面参与和协调推进教育实践活动,积累了弥足珍贵的经验,得到了教育实践的启迪,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 注重教育和实践相结合 实现思想和作风同转变 狠抓学习教育,筑牢反对“四风”的心理防线 活动开展以来,医院党委高度重视,深入学习,狠抓教育,...

  • 药膳治疗体虚出汗 实践证明疗效显著

    药膳治疗体虚出汗 实践证明疗效显著

    一般来说,出汗是人的正常生理现象,而有些出汗却是属于病理性的,例如患有各种慢性疾病的人就常常容易出汗,包括贫血、结核病、甲状腺功能亢进、气管炎、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病症。中医认为,病理性出汗大多与人的体质虚弱有关。俗话说“药补不如食补”,药膳治疗体虚出汗,实践证明确实疗效显著。 气虚出汗 中医将气虚出汗称为自汗,患者常表现为白天易出汗,稍微运动后出汗则更多,常伴有出汗后怕冷、气短乏力等症状。自汗的调治,以益气固表止汗为主,可常吃一些补气之品,如红枣、牛肉、羊肉、鸡肉、香菇等,也可选用以下药...

  • 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研究的思路与实践

    中药大品种质量标准提升研究的思路与实践

    中医药是中华民族的宝贵遗产,是世界传统医药的瑰宝,为中华民族的生存繁衍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些年来,由于各种原因,中医药的有效性受到各种质疑,“古方虽效,今用无功”、“品质退化”、“中医将毁于中药”等说法频繁见于各种报道;同时,随着化药的一致性评价、中药的工艺核查以及中药制药工业的技术升级等制药工业技术要求和政策环境的发展变化,使中药质量成为行业关注的焦点,同时,也对中药的标准化建设提出更高的要求。 近些年来,中药科技工作者为中...

  •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黑龙江中医药大学2015年寒假社会实践活动侧记

    2015年寒假期间,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临床医学院在中医专业学生中开展“寻找我身边的中医人,托起我心中的中医梦”社会实践活动,由520余名同学组成的78个调研小组分赴全国8个省、自治区的43个地级市,寻访了90余位临床中医医生,撰写了78份调研报告。 老校友的话使他们受益匪浅 在本次活动被同学们寻访到的90余位“中医人”中,既有已经从医执业50余年的老中医,也有刚走上临床岗位不久的年轻医生,既有退休后仍坚持出诊的县城名老中医,也有常年坚守在...

  •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进展

    “构建和谐医患关系的中医模式研究与实践”课题进展

    编者按:医患关系是社会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和谐的医患关系。但是近年来日趋紧张的医患关系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针对这一问题,国家卫计委副主任、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会长王国强在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五届常务理事会第八次会议上指出“最近社会上出现医患关系紧张,出现伤医、害医、医暴的行为,给医务人员带来了很大的伤害,怎样促进构建良好的、和谐的医患关系,中医界在这方面能不能做点工作、做点示范?……把‘大医精诚’理念融合在医疗服务的每...

  • 拓展中医药服务 中医学院药学实践基地

    拓展中医药服务 中医学院药学实践基地

    《扁鹊传说故事连环画画集》日前由河北美术出版社出版发行。 该画集由河北省内丘县人大常委会、扁鹊文化产业园管委会牵头,内丘县文联组织编辑绘画,包括《医案传说》《地名传说》《风物传说》《神话传说》和《奇方传说》,介绍了与扁鹊、扁鹊山、扁鹊庙等有关的传说,方便对群众了解内丘扁鹊中医药文化。 本报讯 3月25日,中华中医药学会举行仪式,吸纳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为学会常务理事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曹正逵向该院院长郑伟达颁发常务理事单位证书并授牌。 北京伟达中医肿瘤医院...

  • 中药外靶向透皮精准给药的研究与实践

    中药外靶向透皮精准给药的研究与实践

    “精准医学”作为新的诊疗理论与技术,将引领一个医学新时代。美国医学界在2011年首次提出了这一新概念。2015年12月11日“中国个体化用药—精准医学科学产业联盟”在上海正式成立,标志着我国首个精准医疗领域的产学研一体化联盟正式组建。其概念准确地讲应包括两方面,即“精准诊断”和“精准治疗”。前者需要深入到基因多态性的层面及病态体细胞突变的层面,需要“基因测序”技术支持;后者则需要&ld...

  • 合群针术在心身医学领域的实践

    合群针术在心身医学领域的实践

    王永洲,主任中医师,1985年毕业于甘肃中医学院,针灸启蒙于郑魁山教授,后又受教于张涛清、金安德主任医师。曾经就职于甘肃省中医院、甘肃皇甫谧针灸研究所、甘肃省中医药研究院。1992年和1996年两次参加中国卫生部援外医疗。发明“颊针”,获得2007年甘肃省皇甫谧中医药科技成果二等奖。2001年留学移民法国,2005年开始在巴黎十三大及六大医学院从事针灸教学,全欧洲中医药专家联合会针灸委员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联合会理事,世中联自然疗法及骨伤研究会常务理事,云南中医学院客座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