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分析 第4页

分析 第4页

  • 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医案分析

    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 医案分析

      临床应用麻黄附子细辛汤,不必拘泥于有表寒的存在。但有两个关键点:一是阳虚,二是寒象。此寒象包括寒邪客于肌表而产生的恶寒发热、头身疼痛……亦包括寒邪直中少阴而产生的阴冷、阴缩……寒客于经络关节而导致的肢体运动不利,还包括由于阳虚阴寒内盛而产生的虚寒之象。   判断寒邪袭人有三个要点:一是痉脉,二是疼痛,三是恶寒;而其中尤以脉诊为重。痉脉是其独创的一部脉象,亦是一部反映寒邪特性的典型脉象。   河北中医学院李士懋教授是第二、三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

  • 瓜蒌薤白半夏汤 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瓜蒌薤白半夏汤 方义分析及现代药理学研究

    瓜蒌薤白半夏汤之从肺论证 瓜蒌薤白半夏汤见于《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脉证治第九》原文:“胸痹不得卧, 心痛彻背者, 瓜蒌薤白半夏汤主之。”由瓜蒌、薤白、半夏、白酒四味药组成, 具有通阳散结、降气化痰之功。现代医家多将其归为“冠心病”“心绞痛”等范畴。而胸痹之意为胸中阳气为阴寒之气所乘, 故而痹阻不通。“胸痹之病, 咳唾喘息, 胸背痛, 短气, 寸口脉沉而迟, 关上小紧数”, 是对胸痹临床表现的描...

  • 疏风解毒胶囊临床相关研究分析

    疏风解毒胶囊临床相关研究分析

    疏风解毒胶囊处方组成: 虎杖、连翘、板蓝 根、马鞭草、败酱草、柴胡、芦根、甘草,本方 是基于急性上呼吸道感染风热证病因病机所定, 症见发热、恶风、咽痛、头痛、鼻塞、流浊涕、 咳嗽等,祛风清热、解毒散结为法,根据其组方 寓意以及 “异病同治”的中医理论,疏风解毒胶 囊联合其他药物,临床应用可延伸拓展到甲型、 乙型、禽流感等流行性感冒; 鼻窦炎、急性咽炎、 急性扁桃体炎、亚急性甲状腺炎等鼻咽喉部疾病; 轻度小儿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支气管扩张急 性期或合并肺部感染、糖尿病合并肺部感染、阻 塞性肺...

  • 薯蓣丸:复方组合 药物分析

    薯蓣丸:复方组合 药物分析

    《伤寒杂病论》包括《伤寒论》和《金匮要略》,是中医经典著作。历代医家对其注解众说纷纭,或从六经八纲,或从脏腑气血,或从标本中气,或从五运六气等,不一而足。门九章曾言:“中医学与其说是一门医学,不如说是学方用方、感受经验的思维与实践。”所以,落实在方证上的学习不失为一个好方法,学好每一张方、用好每一张方,立足于临床,感悟于实践,踏实做临床与学问,不空谈玄论,不做无根之木。 薯蓣丸出自《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薯...

  • “去芍”辨析病案 类方分析

    “去芍”辨析病案 类方分析

    桂枝去芍药汤见于赵开美本《伤寒论》 (下同)21 条 , “太阳病, 下之后, 脉促, 胸满者, 桂枝去芍药汤主 之” 。此方为仲景治疗胸阳不振基础方 , 《伤寒论》 《金 匮要略》 二书中, 有多方均以此方为根进行加减变化, 扩大了应用范围, 但方证为“胸满” (心悸、 心烦、 心惊、 胸闷 )、 “间歇脉” (促、 结、 代、 涩脉)并见为这些方剂的 共同特点。 桂枝去芍药汤为仲景宣通胸阳常用方, 学者多认 为芍药阴寒酸敛、 不利胸阳伸展,...

  •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炙甘草汤方证分析及临床运用举隅

    1 条文解读 炙甘草汤出自《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原文177条:“伤寒, 脉结代, 心动悸, 炙甘草汤主之。”[1]论述了心阴阳两虚的证治。本条冠以“伤寒”, 当知成因为外感病, 若病在太阳, 当见恶寒、发热等表证。今不见恶寒发热, 脉不浮而结代, 并见心动悸, 说明病始为太阳外感而渐内累于心, 外邪已罢, 仅存里虚之证。心主血脉, 赖阳气之温煦、阴血之滋养。心之阴阳气血不足, 则心失所养, 故见心动悸;心阳虚鼓动无力, 心阴虚脉道不充, 故脉结代。治宜炙甘...

  • 病机主症治法方药四方面对半夏秫米汤进行分析

    病机主症治法方药四方面对半夏秫米汤进行分析

    半夏秫米汤即《灵枢·邪客》中所言的半夏汤,为《内经》十三方之一,其主症为目不暝,历代医家多有应用并常获奇效。笔者欲从病机、主症、治法、方药四方面对半夏秫米汤进行分析。 病机分析 《灵枢·邪客》对半夏秫米汤的解释为:“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其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行于阳则阳气盛,阳气盛则阳跷陷,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目不瞑。”厥气者,邪气也。非人体正常产物和所需皆可称为邪,从以方测证的角度来看,此处所言之邪气当为痰湿邪气。《素问·...

  • 刘清泉教授辨证分析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刘清泉教授辨证分析以白虎加人参汤加减

    张某,女,32岁。2014年11月6日请导师刘清泉教授会诊。 患者主诉间断发热伴皮疹1周。患者1周前,无明显诱因出现恶寒身痛,随即出现发热,体温至39℃以上。自服解热药物可汗出热退,退热后热势再起。伴见恶心,食欲不佳。因发热反复不愈,遂就诊于某医院感染科,发热原因未查明,考虑存在感染性休克,遂转入ICU治疗。既往体健。否认疫区旅行史,否认传染源接触史。 患者入住ICU后,病情变化如下: 2014年11月2日晚上入ICU,完善病原学等相关检查。WBC >20&tim...

  • 从治疗阴虚火旺的处方分析知柏地黄汤

    从治疗阴虚火旺的处方分析知柏地黄汤

    知柏地黄汤在课本上记载的功效是滋阴降火,治疗“骨蒸痨热、虚烦盗汗、腰肌酸痛、遗精”等阴虚火旺之证。许多人都认为该方能清虚火。笔者仔细分析知柏地黄汤功效后,觉得此说法值得商榷。 从知柏地黄汤的方义而言,熟地、山萸肉、知母滋阴;知母、黄柏、丹皮清火。我们常常认为后三者在方中的功效是清虚热,这是选择性解释。准确地说,知母、黄柏、丹皮既发挥着清虚火的作用,也发挥着清实火的作用。 阴虚火旺的火是实火 阴虚可导致:(1)阴损及阳,阴阳两虚;(2)阴虚阳亢。阴虚火旺指的就是阴...

  • 大黄附子汤 脉证分析 方药配伍 名医经验临床应用

    大黄附子汤 脉证分析 方药配伍 名医经验临床应用

    大黄附子汤出自《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为治疗寒实内结之主方。其方药仅三味,但功效非凡,被历代医家所重视。今就其脉证、配伍与应用,谈及所识,以飨读者。 脉证分析 《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篇云:“胁下偏痛,发热,其脉弦紧,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方由大黄三两、附子三枚、细辛二两组成。主治腹满寒疝,证候性质是寒实内结,故以温药下之。 文中所说的“胁下偏痛”,是其主诉症状。如果是“胁...

  • 六和汤的来由与药性分析

    六和汤的来由与药性分析

    谈到六和汤,使人想起《水浒传》中宋江的一则故事。 某日,天色已晚,“浪里白条”张顺送两条鲜鱼予宋江,宋江见鱼儿新鲜,便“贪爱爽口”,多吃了些,至夜四更,“肚里绞肠刮肚价疼”,至天明,竟泻下二十余次,昏晕睡在房中。翌日,张顺见宋江泻倒在床,欲请医生调治。宋江却说,“自贪口腹,吃了些鲜鱼,坏了肚腹,你只与我赎一贴止泻六和汤来吃便好了。”张顺买了一贴六和汤给宋江,宋江煎服一贴,次日腹泻吿愈,又将息五六日,病症已痊。(...

  • 脾虚泄泻1例诊治分析

    脾虚泄泻1例诊治分析

    泄泻一证,其致病原因,多种多样。治泻方法,大要言之,暴泄不可骤用补涩,久泄不能漫投分利。因病制宜。随证施治,这是治疗泄泻的大法。 曾诊治一老年患者,70岁,患者泄泻已达数月之久,经中西医治疗罔效。来诊时,形瘦肢倦,气短懒言,由其家人抱扶而来。每日大便10余次,质稀色黄带馊气,溺少色黄,脘腹常疼痛上顶,腹胀肠鸣,虚痞不食,食后嗳气,恶心或泛酸,胃中灼热,口渴欲饮,舌燥咽干,舌质红绛、苔剥而黄糙,双脉虚弦而数。四诊合参,此乃脾虚失运,久泻胃阴亏损,肝气不敛。遂以甘凉养胃,敛阴柔肝,佐以鼓舞脾胃之晶。处方:麦门冬、北沙...

  • “头脑”配方分析

    “头脑”配方分析

      山西太原地区的名吃早点“头脑”,又名“八珍汤”,是明末清初医学大家傅山所创立的药膳配方,流传至今已300余年,以其脍炙人口的独特风味和补养健身的显著功效久享盛誉,长盛不衰,已被国家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之中。每到冬季,许多大大小小的饭馆都有头脑上市,早起喝头脑已成了众多太原人集养生、保健、晨练、食疗为一体的习惯,外地来的客人赶上冬季也多要慕名去品尝,形成了一道独特风景。   太原清和元“头脑”的由来   据学者考证,头脑本字...

  • 分析H7N9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

    分析H7N9禽流感的中医药防治

      ●这次禽流感的运气病机较为复杂,有时邪,也有伏邪;与风、火、燥、寒等均有关系。   ●从运气的观点看,疫毒藉时气而入侵,得伏气而鸱张。对危重症的治疗,需从伏寒、伏燥角度来强调扶阳、护津的原则大法。   最近出现的H7N9禽流感疫情。这是一种全球首发的新病,与一般流感的证候特征有所不同,死亡率高,若默守过去防治其它流感的经验方药,恐难以取得满意效果,应深入挖掘前人治疗疫病的宝贵经验,开拓思路,多途径探索更佳方法。   清代著名温病学家薛生白说:“凡大疫之年,多有难识之症,医者绝无把握,...

  • 2013年我国中医医疗服务现状分析

    2013年我国中医医疗服务现状分析

    •中医医疗服务量的增长源于三方面的推动:一是医保和新农合的广覆盖;二是中医医疗整体资源增长;三是中医医疗机构中医特色优势的发挥和自身工作效率的提高。 •非中医医疗机构中医服务较薄弱,各地卫生行政部门以及中医行政主管部门应重视非中医医疗机构的中医资源服务的培育利用,从政策到措施等方面真正的支持、扶持中医。 •应研究中医医疗服务价格如何科学制定,使之既能体现中医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务价值,不致亏损,又能真正控制费用,合理体现中医价格低廉,让患者受益 •呼吁有关部门能将中医...

  • 经典古籍内容分析“随症施量”

    经典古籍内容分析“随症施量”

    “随症施量”指临床辨证论治过程中,在确定理法方药后,依据患者症状轻重的变化,灵活调整方药剂量,以取得更佳疗效的过程。 大多数中医认为,遵循“随症施量”的诊疗策略可提高临床疗效,减少药物的副作用,增强患者的依从性。因此,这一与疗效密切相关的临床诊疗策略在中医药临床研究领域已越来越引起广泛关注。科学地表述“随症施量”、客观地阐释“随症施量”诊疗策略的科学性,对阐明中医的方药剂量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 疰夏治疗经过 分析与讨论

    疰夏治疗经过 分析与讨论

    治疗经过 石某,女,45岁,售货员。患者素体虚弱,形瘦面黄,月事量少且延期,血压一直偏低。近几年来每至夏暑之际,即不能饮食,头昏乏力,消瘦,体重下降5公斤左右,家人甚急,四处求医均不能缓解。查血生化全套及甲功、胰岛功能、肿瘤标志物等均无异常发现。延请导师江苏省中医院单兆伟教授诊察。 观其患者神疲困倦,昏昏欲寐,头昏目花,胸闷脘痞,泛恶欲吐,口干而渴,但不多饮,大便稍溏,日行1~2次,形瘦面黄,舌苔薄白腻,舌质偏淡,脉细弱无力。 治拟益气健脾,清暑化湿。方选东垣升阳益胃汤...

  • 《宣明论方》用药统计分析

    《宣明论方》用药统计分析

    金元四大家寒凉派代表人物刘完素,字守真,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县)人,其所著《黄帝素问宣明论方》(又名《宣明论方》)共十五卷,主要论述临床方药及处方之法,为刘氏体现处方用药风格的代表作。 该书共载方351首,用药414味,平均每方用药7.35味。全书应用8次以上(含8次)的药共86味,其中寒凉药36味,占41.9%;温热药40味,占46.5%。经统计分析,《宣明论方》的用药规律如下。 1.刘氏所用寒凉药中,以大黄使用次数为最多。南宋辽金时代,战争连绵不已,主要战场河北一带时疫流行,刘完素从实践中体会...

  •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八两或一尺厚朴主消中焦腹满;五两厚朴主除胸满,化痰降气;四两厚朴主消上焦胸中气结胀满;三两厚朴主降气化痰;二两厚朴主降肺气以平喘或降气以助通便。 •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厚朴,《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在《中药学》教材中,厚朴被放在化湿药中,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

  •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 手脚出汗与人的体质有关

    从中医的角度分析 手脚出汗与人的体质有关

    夏季的到来,有些人常会手脚出汗,这在医学上称为“局部出汗”,从中医的角度分析,手脚出汗与人的体质有关。 一些人因为平时多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虚弱。当脾胃功能减弱,湿热便会郁积在体内。湿热下趋,从而引起手脚出汗。对于这类人群,平时可以用苦瓜、薏米、山药、红枣、莲子等有健脾作用的食材,配伍熬粥服用。 还有一部分人,在手脚出汗的同时伴有口干舌燥、手足心烦热、大便干结等情况,属于阴虚血热。对于这样的人,需要滋阴养血,可以服用知柏地黄丸等中成药进行调节。在饮食上,应以清...

  • 据中医运气分析当前流感趋势

    据中医运气分析当前流感趋势

      据报道,近来美国流感疫情蔓延,中国北方省份流感样病例亦有明显上升,“超过了前2年的高峰期水平”。从中医五运六气的角度,如何来看待这次流感疫情?   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中医疫病预测预警的理论、方法和应用研究”课题组成员、安徽中医药大学教授顾植山表示,根据中医运气分析,最近的流感疫情在年初一之气时段(春节前)即可消退;冬季前期较寒,前一阶段雾霾为湿,最近一段感染诺如病毒引起的肠胃型感冒多发,均提示风、寒、湿为重要病机,治疗可选用荆防败毒散等。   2013...

  • 中医疫病预测预警对当前流感分析

    中医疫病预测预警对当前流感分析

      ●我们依据2012年春寒湿伤于外、少阳郁于内的气候和运气特点,提出当时流感的病机为外寒内热,推荐使用九味羌活、柴葛解肌等方,疗效快捷,且愈后少见咳嗽等后遗症。   ●龙砂医学流派清代名医姜健善于针对每年的不同运气配合使用“三因司天方”,我们临床验证有可靠疗效,针对癸巳年(2013年)司天之气的运气方是“敷和汤”,可供参考。   对2012壬辰年疫情预测回顾   2012年元旦前后,流感发生较多,台湾B流感死亡多人,香港和深圳都有禽流感死亡的报道,猩...

  • 据五运六气分析近年雾霾特征《内经》对雾霾的认识

    据五运六气分析近年雾霾特征《内经》对雾霾的认识

    五运六气学说是在“天人相应”理论指导下,研究天体运行变化与自然界气候、物候、人体发病与防病治病规律的一门科学。 《内经》对雾霾的认识 五运六气学说认为,岁运能反映年与年之间的气候差异;主运主司一年五季正常的气候变化;客运则反映一年五季中的异常气候变化。天气是用三阴三阳的变化规律来说明风、寒、暑、湿、燥、火六气中不同的气候变化;而主气主司一年正常的气候变化,反映各节气不同时段的气候变化特点;客气反映一年各节气中的异常气候变化规律。《内经》运气理论中有大量的对天气中&ldqu...

  • 寒气袭人温煦扶阳 五运六气理论来分析

    寒气袭人温煦扶阳 五运六气理论来分析

    立冬未到,我国北方一些地区就迎来普遍降温,寒冷难耐。大家奇怪,为什么今年天气这么冷,而且要比往年来的更早一些?让我们用五运六气理论来分析一下。 丙申水年 寒冷早至 按照五运六气理论,今年是丙申年,丙辛化水,丙属阳,五运理论把一年分成五个阶段,木火土金水,每个运统管73.5天,根据水运太过可以推测金运不及,所以看今年的天气,总体是水运太过,雨水相对较多。《黄帝内经》记载丙申年“其运寒肃,其化凝惨栗冽,其变冰雪霜雹,其病寒,浮肿”。另外,冬天因为是第五个小主运也是水运太过,冬...

  • 中医分析判断疾病

    中医分析判断疾病

      中医分析判断疾病的基本原理与方法   中医根据诊察了解收集到的患者的症状资料,通过逻辑思维分析,即可分辨“藏于内,现于外”的“藏象”所反映的人体的内部变化,作出“病”、“证”的诊断结论。   1.由“感性的具体”到“理性的具体”   通过“司外揣内”,“察外在之‘象’,知内在之‘藏&...

  • 谭异伦临证倡导通过脉诊来进行病因病机分析 验之临床

    谭异伦临证倡导通过脉诊来进行病因病机分析 验之临床

    •左脉反映人体之血,宜小,属阴;右脉主人体之气,宜大,属阳。“左右分气血”诊脉观点遵循“左:心肝肾,右:肺脾肾(命)”的寸口脉左右脏腑分属原则,并以此来指导临床实践。 •寸关尺三部分别映射上中下三焦、心肝肾、肺脾肾(命)等病症,寸关尺脉动亦有阴阳之分,正常由寸到尺应由强到弱,由阳转阴,若有异常则提示相关部位、脏器病症。 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谭异伦,擅长中医药治疗各种男科疾病、妇科疾病、老年病及各种疑难杂...

  • 《敦煌汉简》简牍赏析 分析与总结

    《敦煌汉简》简牍赏析 分析与总结

    《敦煌汉简》共有2428枚,始于公元1906~1979年这73年中于敦煌周边汉代城障烽隧遗址中发掘出土。这批汉简应属西汉时期戍边队伍的简牍,根据《敦煌汉简》(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编,中华书局出版 ,1991年6月第一版)图版和释文中的医药简牍记载的病症、疾病、方药所反映出较为完备的理法方药体系,进行了研读,讨论如下。 简牍赏析 五凤三年十二月庚戌病匈(胸)满(闷)头□(痛)□□□ 简1026 P258(1026为简号,P258为页数,下同) □□戍卒杜充病头痛四节(肢)不兴(举)不能...

  • 颈椎病的症状详细分析

    颈椎病的症状详细分析

    颈椎病是中老年人的多发病。中老年人颈间盘退行性改变而使椎间隙受压,椎间韧带及关节囊松弛,造成椎间异常滑动,程度不同地导致颈部关节失稳,引起颈椎骨关节与颈部软组织一系列的病理变化,直接或间接刺激压迫脊神经根、脊髓交感神经及椎动脉,引起水肿和炎症。长期严重的挤压可造成神经血管组织器质性的病变。此病分五个类型:“颈型”、“神经根型”、“交感神经型”、 “脊髓型”和“混合型”。此外还有容易被误诊误治的并非...

  • 脉案分析一则

    脉案分析一则

      病历摘要:男,69岁,因嗜睡于2011年8月1日入院。患者5天前无明显诱因睡眠增加,呼之可醒。刻下症见:多睡,呼之可醒,生活不能自理。纳可,大便调,小便自遗。既往有多次脑梗塞病史,高血压病史20年,糖尿病史15年。腹部膨隆,无压痛及反跳痛,双下肢凹陷性水肿。神经系统查体:嗜睡,定向力尚可,言语欠流利,记忆力、计算力减退。右侧肢体肌张力增高,肌力检查欠合作,深浅检查及共济运动检查欠合作。舌红胖苔白厚腻。辅助检查显示:桥脑梗塞灶;双侧大脑半球多发缺血、梗塞灶;左侧放射冠区陈旧性梗塞灶;脑萎缩,脑积水。   初步诊断...

    养生秘方 2024-03-06 8 0 分析
  • 你的中医入门了吗?医案分析简单易学

    你的中医入门了吗?医案分析简单易学

    中医各种理论令人眼花缭乱,脏腑经络气血八钢的辨证方法,经方时方偏方各种治疗方法… …读完此文,可以想想,你的中医入门了吗?后还附有医案分析,简单易学。 引言 二十年前,我接触了中医。当时,觉得中医太简单了,不就是头疼用川芎,鼻塞用苍耳子嘛,而且这样的对应方法还是我国一个著名教授讲的,学了用了一段时间,发现疗效不行,病人不见效啊,那咋办呢?中西医结合,巧了,也是一个著名教授讲的,慢性胃炎就用蒲公英来杀幽门螺旋杆菌,脑血栓就用红花来活血化瘀,肝炎就用茵陈来清热解毒,等等,...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