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科学 第3页

科学 第3页

  • 小儿秋季腹泻 科学增加辅食

    小儿秋季腹泻 科学增加辅食

    小儿秋季腹泻,是指每年9~11月份好发于6个月至3周岁婴儿的腹泻,其间尤以6~11月龄的婴幼儿发病率最高。引发小儿秋季腹泻的病原体有轮状病毒、埃可病毒、柯萨奇病毒等,其间以轮状病毒最为多见,但现在尚无针对轮状病毒的特效药。因而专家指出,小儿秋季腹泻重在防备,以下办法可供参考。 提倡母乳喂养 6~11月龄的婴儿最好以母乳喂养。母乳养分比较全面,是婴幼儿的天然食物。母乳中富含的免疫球蛋白有助于增强婴幼儿胃肠道的抗病才能。母乳喂养的婴幼儿较少得秋季腹泻,即便得了病况也会轻许多。 留意清洁卫生...

  • 从新冠肺炎治疗谈中医的科学本质

    从新冠肺炎治疗谈中医的科学本质

    中医是否科学历来是争论焦点。搞清这一点,首先我们要了解什么是科学。维基百科给出的定义是科学是一种系统性的知识体系,它积累和组织并可检验有关于宇宙的解释和预测。 首先来看中医学符不符合科学的定义。中医学是以春秋战国时期形成的《黄帝内经》为理论基础,该书系统论述了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等问题。两汉时期张仲景所著的《伤寒杂病论》,为辨证论治奠定了基础,系统论述了中医治疗的理法方药。到后来各个时代医家的不断发展,中医体系已经由完备到成熟。所以中医学拥有一套区别于西医学的系统的知识体系。例如此次...

  • 入春“发陈”科学养生 防流感和感冒

    入春“发陈”科学养生 防流感和感冒

      入春后人体阳气升发,新陈代谢增强,能在这个大自然“发陈”之时,釆用科学的养生方法,对健身防病十分有利。但是,春季温暖多风,适于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生存和传播。同时,春天的气候变化无常,人体皮肤肌理逐渐变得疏松,特别是阳气虚弱的老年人,对寒邪的抵抗能力有所下降,稍不注意,极易受寒,寒邪极易引发呼吸道感染。所以预防流感和感冒是关键。   温灸   寒邪入侵机体可引发肌肉酸痛、头痛、肩背僵硬等不适症状。采用“温和灸”疗法可取得满意效果。用艾条,在人体穴位或患...

  • 上古之人一些科学饮食

    上古之人一些科学饮食

      《黄帝内经》指出:“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书中所提到的上古之人,主要是指久远年代有智慧的人,从中可找到一些科学饮食的线索。   旧石器时代,人类获得能量的65%来自水果和蔬菜,约25%来自谷物,约10%来自动物食品。新石器时代,随着对谷物依赖增加,水果和蔬菜的能量供给减少至40%左右,谷物供应的热量达50%以上,肉类比例有所减少。《神农本草经》记载的食物有59种,其中植物类48种,从侧面反映...

  • 节后上火多以胃火为主科学祛火

    节后上火多以胃火为主科学祛火

      “恭喜发财,祝你蛇年红红火火!”春节过后同事间互相拜年,不过,贺词还没应验,有些人的身体却先“红火”了起来。专家指出,节后上火多以胃火为主,要分清虚实,再科学祛火。      节后“胃火”最常见   由于饮食和睡眠不规律,节后上火十分常见。通宵达旦地打麻将、玩游戏、打扑克会导致“气阴耗伤”,“实火”上升。再加上聚餐、应酬不断,大鱼大肉,吸烟喝酒,身体的“火&rdqu...

  • 科学认识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科学认识和发展中医药事业

    中医药学作为传统医学的突出代表,是目前保存最完整、影响力最大、使用人口最多的传统医药体系。它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深厚土壤,惠及东方、影响世界,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中医药事业发展,确立了“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特别是2009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启动以来,出台了一系列扶持和推动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措施。尤其近年来,中医药的医疗价值、保健价值、文化价值、经济价值越来越受到全社会的关注,世界卫生组织也积极倡导发挥以中医药学为代表的传统医学的作用,并努力使其...

  • 中医科学传播者

    中医科学传播者

    日前,《走好中医科普路》一书得到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的高度重视,王国强局长亲自作序(见本报7月23日8版),给予高度评价,他在序言中说,期待每一位中医人都成为中医科普人。那么,“中医科普人”究竟指的是什么呢?笔者试从以下几方面予以诠释。 中医科学传播者 普及科学知识、倡导科学方法、传播科学思想,这是中医科普人的首要任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期望值越来越高,自我保健意识越来越强,他们对长寿有着强烈的愿望,对中医养生知识和“治未病”方法有着迫切的需求...

  • 中医妇产科学 最突出贡献的医家:陈自明

    中医妇产科学 最突出贡献的医家:陈自明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临床的特色学科。据史料考证,旴江名医中有擅长妇科者96位,有妇科专著19部,其中对中医妇产科学做出最突出贡献的医家,当首推南宋临川医家陈自明。 南宋之前我国的妇产科虽有一些论著,但只是一些零散的治疗经验,未成系统,妇科与产科分离。陈自明认为“纲领散漫而无统,节目谆略而未备。医者尽于简易,不能深求遍览”,故摒弃“宁治十男子,不治一妇人”的陈年陋习,“留神医药,精究方术”,潜心钻研妇产科疾病,学验俱丰,成为妇产科医学大家。他的《...

  • 刘敏如: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

    刘敏如:中医是一门医学科学

    刘敏如,1933年出生,四川省成都市人。成都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四川省首批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全国中医妇科专业委员会荣誉主委。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第三、四届学科评议组成员,第八、九届全国政协委员,农工民主党中央常务委员,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副局长,香港大学中医学院学术顾问,澳门中国中医药文化研究促进会首席专家。1991年被评为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巾帼建功英模,1995年被评为杰出的女科技工作者,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首届先进科技工作者、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

  • 辨明体质 科学进补 膏方虽好 辨体施调

    辨明体质 科学进补 膏方虽好 辨体施调

    隆冬时节,是一年中最冷的季节,在这段时间里,各种心脑血管疾病易发生或复发。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尹艳教授指出,人们在注意冬季养生保健的同时,若能自动自觉地避开传统误区,不仅能降低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还能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辨明体质,科学进补 尹艳指出,冬季气温较低,五脏六腑既需要吸收充足的养分抵御风寒,又要储备好能量迎接春天的生发之气。因此,此时补气养血、濡养脏腑是养生的关键所在。“补养脾肾,藏阴益精”是冬季调补的重要原则。所以有&ld...

  • 从不同角度对中医科学性问题进行剖析

    从不同角度对中医科学性问题进行剖析

    编者按:5月26日,刊登了《韩启德:中医不科学不代表不正确》一文,文中韩启德院士称“不太同意中医是科学”,同时提醒“不要把科学跟绝对正确联系起来”。6月16日,本报一版转载人民日报文章《莫让中医“削足适履”》,对有些人抱有的“‘不科学’的中医需要科学的西医来验证,中药的有效性需要按西药的方法进行临床试验”等观念进行了批判,呼吁“千万别让所谓‘科学’束缚了中...

  • 如何科学佩戴中药药囊以防病治病

    如何科学佩戴中药药囊以防病治病

    春暖花开之时,亦是各种细菌、病毒的复苏期,尤其是小儿脏腑娇嫩、脏气清灵,极易感受风寒邪气,诱发外感。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治未病中心的医生们在自制小儿防感药囊的同时,还在医院里并举办了多期科普讲座,向广大家长讲解了如何科学佩戴中药药囊以防病治病。 药囊芳香鼓正气 据该院治未病中心主任尹艳介绍,药囊的作用机制是利用和筛选菊科、芸香科、伞形科、唇形科、木兰科、百合科、蔷薇科、姜科、豆科、柏科等科属中有植物性挥发油的中草药,这些药材能散发出芳香气味,具有“通经走络,开窍透...

  •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中国古代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科学”

    ●中国古代没有“科学”,是因“科学”指的是在近代欧洲才出现的科学理论、实验方法、机构组织、评判规则等一整套东西。对于医学的本质属性,由于其研究和服务的对象是具有生物和社会双重属性的人,由此而决定了医学绝对不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在西方,医学并不属于“科学”的范畴。 ●把医学看作当然的“科学”,是因自近代以来在中国知识界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唯科学主义”&mda...

  •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中医药学是中国古代科学的瑰宝

    很多老百姓喜欢看中医,是因为副作用小、疗效好、价格相对便宜。令人忧虑的是,不少人想看中医,却看不上好中医。中医药发展困难重重,日渐萎缩。 西医进入中国不过区区百年,却成为主流医学。反观中医药,其发展明显滞后,沦落为边缘医学。很多人认为中医只是辅助手段,直到没救了才想起看中医,“死马当成活马医”。尽管我国保护传统医学的发展,实行“中西医并重”的卫生方针,但中医药不科学之声不绝于耳。很多人不尊重中医药的发展规律,用西医的标准和术语改造中医、扼杀中医。...

  •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脑病科)发展纪实

    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针灸科(脑病科)发展纪实

    6月15日,“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传承工作委员会成立大会”暨“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传承基地挂牌仪式和“首届国际传承班”在哈尔滨举行。此次大会由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主办,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承办。会上,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被确定为世界针灸学会联合会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医针灸传承基地。 基地落户黑龙江省中医药科学院,是对该院57年来针灸学科在科研、教学、临床领域所取得的成就与贡献的肯定,也赋予了这个名医辈出...

  • 中医学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中医学科学与人文的关系

      编者按:当前,中医药文化建设方兴未艾,为社会大众认识、了解和认可中医药的医学科学价值,提供了渠道、氛围和养料。然而,在中医药文化建设中,必须警惕偏执失当,将中医药“泛文化”化,而忽视、淡化甚至扭曲了其科学属性。发展中医药,必须坚持和高举科学大旗,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坚守科学理性,承载科学担当,借鉴融合当代医学成果,开发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发展和繁荣中医药学术。   山东中医药大学尹常健教授因此著文“承载起伟大的科学担当”,阐述其对中医药科学属性的理性回...

  • 中医科学的研究维度 实践法则 价值追求

    中医科学的研究维度 实践法则 价值追求

    •科学即规律之学,是一种相对稳定的理论知识体系,其活动永无止境。科学研究的视角和形态可以是多元的,判定一门学问是否科学的标准只在于活动本身的内容和性质,而与研究对象和方法无关。 •医学是探讨生命、疾病、健康存在和发展规律的科学,至少有东西方两种源流和形态,西医学不是唯一的医学科学,西方科学体系也不是唯一的科学体系,它们都不是检验中医是否科学的适宜标准。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1世纪“应当以人类的健康作为医学的主要研究方向”的观点...

  • 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

    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

    一段时间以来,关于中西医孰科学孰先进的争论喋喋不休,甚至摆起了擂台,下起了战书。但是不管怎么争论,两种医学在我国将长期并存是不争的事实。 笔者认为,之所以出现两种水火不相容的观点,其实都恰恰是只了解了事物的一个方面。笔者曾经跟随一位祖传几代的中医学习,虽然他的中医水平确实不错,方圆几十里的老百姓都找他开中药,但是鉴于知识的缺陷,他对西医可以说一窍不通,因此误认为中医是万能的,没有他用中医治不好的病,这就是缺陷;而临床常见很多医院的医生对患者说不要相信中医,中医都是骗人的,他西医解决不好的病中医也不...

  •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老年病科科学用药集锦

    江门市五邑中医院老年病科科学用药集锦

    江门五邑中医院老年病科,作为内科系统疾病诊治的综合科室,科内医务人员专业涵盖:神经内科、消化内科、肾内病、内分泌科、风湿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等,为老年人科学用药提供“内科一站式”服务,既有科学的治疗方案,又有优化的药物组合,更有贴心的用药指导,还有亲切的随访问候。老年病科用药具备中医特色:1.在内服药物方面,中医师们善于四诊合参、辨证论治、灵活开方化裁,与西药配搭用药,双管齐下、发挥最大的疗效;2.在专科中医外治方面,开展多种中医理疗(穴位贴敷、针灸针刺、电针、浴足、中频脉冲治疗、院内制...

  • 中医到底是一门什么科学?

    中医到底是一门什么科学?

      笔者与《中医是无形的科学》一书的作者,山西科技出版社郭博信总编辑相识已久,常在一起讨论如何振兴发展中医。   中医到底是一门什么科学?经过多年研究,他以道家的思想、儒家的文化,悟出了“中医是无形的科学”的论断,可谓医医之大方矣。笔者拜读后更坚定了对中医的信念,即中医决不能走西化之路,必循中医之道,用西医研究中医,必然死路一条。   “中医是无形的”含义有多方面,但主要是指中医重视功能,不像现代医学那样囿于解剖实体。西医着眼于人体与疾病有形的一面,而中医...

  • 宋坪:中医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新趋势

    宋坪:中医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新趋势

    中医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医疗、生活实践中,不断积累、反复总结而逐渐形成的具有独特理论风格的医学体系。 中医药充分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有机结合,展示了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中医药的理论体系和临床思维模式具有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体现了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人文科学的高度融合和统一。中医宏观上把握疾病的变化规律,以人体功能状态为切入点,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符合现代科学一体化的新趋势。 中医药在保障人民健康事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当前,越来越多的城镇居民愿意接受中医或者中西医结合治疗。中医药医疗服务...

  • 海派中医徐氏儿科学术特点

    海派中医徐氏儿科学术特点

      笔者有幸聆听上海市徐氏儿科“三年行动计划”基地总负责人虞坚尔教授讲解海派中医徐氏儿科的形成、发展、传承等,现简介如下,与同道交流。   流派渊源及发展   徐氏儿科至今已有100多年历史,第一代创始人是徐杏圃老先生。第二代的徐小圃是徐氏儿科的奠基者,少年随父徐杏圃学医,广读经典,取诸家之长,钻研仲景《伤寒杂病论》,辨证严谨,用药果敢,特色鲜明,善治小儿重危疑难病例;治病注重温阳扶正,临诊擅用麻黄,形成了颇具特色的儿科诊治方法,故有“儿科圣手”、&ldq...

  • 关于中医的科学之辩

    关于中医的科学之辩

      ●要评价一个学科的科学与否,一是看它有没有依据,有没有道理;二是看它有没有用、能不能用。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中医是一门科学。中医讲究读经典、拜名师之外,最重要的就是早临床、多临床、反反复复的临床。读经典是学习前人的经验,拜名师是学习今人的经验,而多临床则是积累自己的经验。所以说,中医是一门经验性极强的学科。   ●中医药文化深深地植根于中国古代哲学思想,是应用古代哲学思想获得最佳效果的学科之一。同时,中医药学又在具体实践运用中折射和升华出不少宝贵的哲学思想,因此中医学是中国传统文化应用于实际、应用于科技的...

  • 科学服用中药汤剂是确保疗效

    科学服用中药汤剂是确保疗效

      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病人都不知道如何正确服用汤药(汤剂),所以说,汤剂服用方法是否正确,直接影响其治疗效果。汤剂作为中医疗疾的最古老最传统的方法之一,其能够充分适应病情的需要,具有疗效快、易吸收、作用强等特点,特别适用于多种慢性疾病。科学服用汤剂是确保疗效得以实现的重要法宝。   科学的服药时间   服药时间应根据病情来决定。病在上焦的(心、肺部),欲使药力停留较久,宜饭后服;病在下焦的(膀胱、肠),欲使药力迅速下达,宜饭前服;清热解毒药、润肠泻下药、滋补药宜空腹服,此时胃中空虚容易吸收。所谓空腹服...

  • 基于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的中医传承

    基于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的中医传承

      ●中医的科学性、经验性、文化性与中医传承息息相关,中医人必须牢牢把握关乎中医本质的核心内容,树立正确的中医科学观,把握对于古圣先贤、当代名医名师、自己个人三种经验的学习积累,并通过持之以恒的文化积累涤清中医学习之路。   ●今时之中医不仅要有坐堂行医的本事,还应具备创新发展学科的信念和能力。当我们的中医人视野更宽、思维更广的时候,不仅是给予了自己一个更为广阔的发展天地,也同样是为我们的中医学科开启了一扇扇发展之门。   ●产业化意味着一门学科的知识、产品具备了更为广阔的服务天地,服务社会、服务百姓的...

  • 中医药饱受“科学主义”的伤害

    中医药饱受“科学主义”的伤害

      ●所谓“科学主义”是一个狭隘的观点,他们认为只有很少一部分经典物理、化学、数学、天文属于科学,这种科学只产生于欧洲16世纪之后,其他知识都不属于科学;并且把科学绝对化,认为科学就是正确的,是衡量一切的标准,是真理的化身。   ●科学主义不了解中医药的理论技术、历史贡献、现实作用与未来价值,提出“废医验药”的错误主张,要取消中医实行了几千年的指导理论,用定性定量分析的化学药品标准“检验中药”,不断地在各种场合、各种刊物上大肆兜售&ld...

  • 中医粪便入药是愚昧还是科学

    中医粪便入药是愚昧还是科学

    正在热播的《女医明妃传》剧中主人公谈允贤用鸡粪、麻雀粪入药治疗疾病,在网上引起轩然大波,多数人觉得以粪便为药,实属愚昧无知,与现代科学相去甚远,足见中医不科学。也有少数人感叹岐黄之术的神奇,就地取材,化腐朽为神奇,可惜人单力薄,基本被淹没到众人的拍砖和唾沫声之中。事情果真如此吗?粪便入药真的像网上说的那样愚昧无知?还是有科学道理?我们来一探究竟。 鸡粪,中医称为“鸡矢白”,即家鸡粪便上的白色部分,出自《神农本草经》,性味苦、咸、凉,有利水、泄热、祛风、解毒等作用。药方最早见于《黄帝...

  • 中药临床合理剂量的科学体系

    中药临床合理剂量的科学体系

      《神农本草经》三品分类法对方药临床合理用量的启示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物学专著,其按照药性、药效及毒性大小等,将药物分为上、中、下三品。其中“上药……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本上经”,“中药……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经”,“下药……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

  • 中医复兴 首先是科学中医的复兴

    中医复兴 首先是科学中医的复兴

      科学中医的发展与复兴,需要科学理论与方法的帮助,更需要科学精神的支持,如果没有科学精神的支持,中医发展就不能保证在科学轨道上运行。所以,我们在复兴科学中医的同时,一定要在中医界大力倡导科学精神,形成一种科学研究的氛围,以此来引导和保证中医朝着科学的方向发展。   中医如何快速发展?这是所有中医人都在关心和思考的问题。提升社会对中医的需求,需要中医的发展;缩小中医与西医的差距,需要中医的发展,只有中医的快速发展,才能真正实现中医的伟大复兴。复兴中医,首先需要从复兴科学中医开始。   中医,首先是科学的...

  • 袁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袁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资源中心

    近年来,袁媛进行了药材真伪优劣鉴别理论研究及其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为建立中药材多层次鉴别方法提供了科学依据。 针对中药产业发展中的核心和关键问题,现任中药鉴定与评价研究室负责人,袁媛结合自己专业,经过长期的思考与实践,逐渐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即在分子生药学研究领域中开展药材真伪优劣鉴别理论研究及其快速检测方法的开发。袁媛2008 年入选北京市科技新星、2013年评为中国中医科学院青年岗位能手、2014 年入选中国中医科学院“园丁计划”(第一批)。 袁媛还担任中国中医科学...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