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祖传秘方 第4995页

祖传秘方 第4995页

  • 每天少坐3小时延寿长2年

    每天少坐3小时延寿长2年

    现代人经常坐在电脑前办公,肩膀、颈部和背部会因此被连累,导致肌肉紧张等不适。据调查,成年人每天坐着的时间约为7.7小时,占全天的近三分之一。最近发表在《英国医学期刊》上的美国潘宁顿生医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显示,每天少坐3小时,寿命就可延长2年。然而,上班、出行等不得不坐着时,要怎样保证身体健康呢? 美国康奈尔大学的人类工程学专家艾伦·赫博士建议,上班族应采用“20—20原则”,即每坐20分钟就站立20秒。此外,每隔2个小时,还要做一些矫正姿势的伸展运动,锻炼肌肉...

  • 底层医师的好导师

    底层医师的好导师

    金秋时节,在江西省高安市相乡镇卫生院的中医馆内,一场别开生面的中医技能训练吸引了不少十里八乡慕名而来的“赤脚医师”。训练教师胡广芹教授本次的主题是匙圆针体系痧疗办法。该镇华阳村村医拿着小簿本,聚精会神地听,仔细仔细地记:“高血压可刮桥弓、膀胱经……”,他笑着说:“这样的训练,让咱们学到了真实的身手。” 相同的情形,前几日出现在扁鹊故乡河北省内丘县,胡广芹在2场千人中医健康养生大讲堂上,做“健康与...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医师导师
  • 抗疫“木兰辞”

    抗疫“木兰辞”

    唧唧复唧唧,唯闻女叹息。为何有所思,为何有所虑? 女言有所思,女言有所虑。新年序幕启,突闻疫情急。新冠疫魔肆,全民齐阻击。奋起歼疫敌,防线牢矗立。不畏病毒戾,唯愿民安逸。 荆楚鏖战激,娥眉闻讯起。手印表心迹,危难显勇毅。号角声声急,千里赴戎机。执手相别心依依,回首双亲倚门犹伫立。不曾问归期,愿为国效力。执手相别心依依,期盼重聚思念藏心底。 雪夜赴江城,银霜铺满地。胸怀坚意志,寒光照铁衣。削落万缕丝,披上防护衣。犹若金盔甲,不破新冠终不弃。 守护在方舱,征战在竹溪。战场扬党旗,...

  • 张宇为医之“务悟观”浅析

    张宇为医之“务悟观”浅析

    务务务悟悟悟务,悟悟悟务务务悟——张宇为医之“务悟观”浅析 笔者在《中国民间疗法》杂志(2019年27卷17期94页)读到《张宇为医“务悟观”之思想撮要》一文,深入研究后对其为医之“务”与“悟”思想颇感兴趣,带着诸多疑惑有幸找到张宇先生,进一步探究“务悟观”之“务悟结合”的具体方法。然而张宇先生在宣纸上写下一副对联,上联为“务务...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务悟观
  • 钟卫正:让银针闪耀边疆

    钟卫正:让银针闪耀边疆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战决胜之年,为发挥公立医院公益性,全力做好对口支援工作,广东省深圳市中医院选派针灸科副主任医师钟卫正于7月14日奔赴祖国最西边的新疆喀什市,对口帮扶莎车县英吾斯塘乡卫生院(以下简称英乡卫生院)。到达当地第二天,新疆即出现新冠肺炎疫情,全省进入紧急防控状态。既定的帮扶工作还没正式开展,深圳柔援队员马上响应当地政府的要求,全力以赴投入到防疫工作中,全天24小时驻守在医院,一边防控疫情,一边保障人民群众的正常就医需求。“可以说,援疆是难忘的一段经历,援疆遇上疫情更是难忘。”钟...

  • 陈红平:为患者解忧是最大的安慰

    陈红平:为患者解忧是最大的安慰

    中医是朵美丽的花,伴着青春吐芳华 。在基层这片温润的土壤中,汇聚着越来越多的青年力量。重庆市荣昌区中医院针灸科的陈红平,就是其中一员。每天早上七点半左右,陈红平就早早来到办公室。他先去住院部为病人扎针,再去门诊接待患者,每天的工作安排得井然有序,1986年出生的他,一言一行,俨然有着老中医的风范。 幼年发热,结下不解中医情缘 问起学中医的缘由,陈红平回忆的匣子一下子打开。他小时候有一次恶寒发热,身体一直打寒战,盖了三层被子还是冷得直哆嗦。后来找了老中医,吃了中药发了汗,不觉得冷也不发热了。但是皮...

  • 如何科学安排考生的膳食

    如何科学安排考生的膳食

      高考即将到来,考生们的饮食也应该进入倒计时,在这关键的时期,应该如何科学安排考生的膳食呢?   大补不如小补   在父母心中,高三是孩子关键的一年。因此在饮食上为孩子“充电”成为他们的共识。一些父母总担心孩子的营养不够,特意买来甲鱼、鲍鱼等高营养食品为孩子大补特补。但这些“大补”的食物容易致使孩子上火,出现流鼻血、头疼等不良反应。一些处理不当的海鲜还可能导致孩子出现腹泻、食物中毒等现象。   根据夏季特点,可以多吃营养丰富且有清热祛暑功效的瓜果、蔬...

  • 国医大师柴嵩岩新书发布会召开

    国医大师柴嵩岩新书发布会召开

    12月4日,《国医大师柴嵩岩妇科临床经验系列丛书》新书发布会暨“国医大师柴嵩岩中医妇科学术思想及技术经验知识体系”推广应用培训班在京召开。 丛书由国医大师柴嵩岩率众学术继承人共同完成,柴嵩岩担任总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丛书共计十册100余万字,全面介绍了顺应周期、顾护阴血、用药轻柔、调整气化、补肺启肾的学术特点,细致阐述舌诊、脉诊、病机、治法、用药等学术经验,涵盖柴嵩岩中医妇科学术思想理论、临床用药经验、舌诊脉诊经验和辨证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卵巢早衰、子宫内膜异位、不孕不育等...

  • 冉雪峰用野山参灰医人

    冉雪峰用野山参灰医人

    冉雪峰是近代名医,凡经其诊治者大多能妙手回春,因而誉满遐迩。冉雪峰治病很重视患者的精神状态,强调“医人”比“医病”重要。 1920年,安徽某官员其母高烧不退,请了许多名医诊治都不见效。后闻冉雪峰是六代祖传世医,有“起死回生”之神功,遂来求医。冉雪峰诊察病情后开的处方是北柴胡、丹皮、鲜生地、玄参、花粉、知母等,均为极普通而廉价的药物,但在处方上注明:上好野山参一两,瓦上煅为白灰,煎汤作药引。这一处方不仅一般中医不解,连当时的一位名医也觉...

  • “秋冻”锻炼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秋冻”锻炼 提高机体抗病能力

      秋天进行“秋冻”锻炼,能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对呼吸系统疾病的发生起到积极的预防作用。适宜秋冻人群以中、青年体质较好的为主,而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和身体调节功能已较差的年老体衰者,是不适宜“秋冻”的;正在生长发育的婴幼儿和弱不禁风的人则更不宜“秋冻”。秋季最好的锻炼方式是散步,可以使心肌收缩力加强,有降低血压、预防冠心病的效果。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自古以来就流传着的养生保健谚语。秋天进行秋冻锻炼,能提高机体...

  • 朱普生创造性地继承中医学遗产

    朱普生创造性地继承中医学遗产

    朱普生(1888—1971),原名银银,后更名为普生,取普济众生之意,江苏省江阴市璜土镇人。1903年,朱普生到江阴西石桥拜伤科老中医赵和明先生为师,研习中医骨伤科,随赵和明习医十余年,勤奋好学,深得先师秘传。朱普生1920年开始在于江阴、西石桥等地应诊行医,1930年举家迁至常州北大街府东巷悬壶行医,定期参加常州慈善医疗机构寿安医局、长年医局等处义诊,1956年任常州中医院副院长。 由常州市地方志办公室编撰并于2019年出版的《常州史稿》记载:“常州本土也涌现出中医代表人物,如擅...

  • 能否健康长寿 在于一个“和”字

    能否健康长寿 在于一个“和”字

    俗话说:和气生财,家和万事兴。一个“和”字,道出了无穷的意蕴。其实,一个人能否健康长寿,也在于一个“和”字。这主要体现在3个方面: 一是体内和就是要保持体内五脏六腑的调和平衡。按中医传统理论,即做到阴阳和、五行和、气血和。若七情六欲失度,必然导致“体内和”的崩溃。一个脏腑调和、身心调和、气血调和的人,一定会情绪饱满、喜乐自信、抵抗力强而能永葆青春。 二是与社会和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上,既是自然人,更是社会人。一个人其实就是各种社会关系的...

  • 鲁迅并不反对中医 只是批判庸医

    鲁迅并不反对中医 只是批判庸医

    长期以来,有一些人认为青年时代的鲁迅在日本受过现代医学的洗礼,回国后在《呐喊·自序》《父亲的病》等文中,又对中医进行批判。这样一来,似乎他对中医药典籍是绝无兴趣问津的。然而事实却并非如此。鲁迅先生曾说:“我后来也看看中医的医药书。”(《坟·从胡须说到牙齿》)《本草纲目》就是他常置于案头翻阅的中医书。 鲁迅早期所写的小说、短评、论文,常提到《本草纲目》的内容。例如,《狂人日记》中,通过狂人的嘴提到“他们的祖师李时珍做的‘本草什么&r...

  • 胡须和眉毛

    胡须和眉毛

      《三国演义》开篇明义第一回就写了“宴桃园豪杰三结义”,写到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仅从仪表看,就俨然是一个大英雄。在这众多特征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胡须和眉毛,二尺长的胡子,加上浓重的卧蚕眉,是标准的男子汉。其实,在古代,“须眉”二字就是男子的别称。   《三国演义》第25回,写到曹操请关公赴宴。在关公酒醉的时候,自绰其髯而言曰:“生不能报国家,而背其兄,徒为人也...

    养生秘方 2024-03-06 16 0
  • 从医学角度说鼾声

    从医学角度说鼾声

      张飞的鼾声   《三国演义》第81回《急兄仇张飞遇害,雪弟恨先主兴兵》写的是东吴害死了关羽,张飞在阆中闻知之后,日夜号泣,血湿衣襟。“每日望南切齿睁目怒恨,放声痛哭不已”。后又专程到成都见刘备,“抱先主足而哭”,说:“陛下今日为君,早忘了桃园之誓!二兄之仇,如何不报?”刘备说:“多官谏阻,未敢轻动。”张飞说:“他人岂知昔日之盟?若陛下不去,臣舍此躯与二兄报仇!若不能报时,臣宁死不见陛下也!&rdq...

  • 原创诗词礼赞近现代四川中医学家

    原创诗词礼赞近现代四川中医学家

    四川中医药底蕴深厚,近现代涌现出了一大批中医理论造诣精深,医德高尚,医术精湛的中医药大家。 辞官为医的萧龙友 杏林烂漫秀川乡,蜀苑耀龙翔。国医泰斗魁首,旷世美名扬。轻仕禄,重岐黄,抚民伤。儒家风范,济世仁心,不息之光。(《诉衷情·萧龙友》) 萧龙友(1870—1960),四川三台人,一代儒医、中医教育家、临床大家。萧龙友自幼诵习诗书、经史子集,打下了牢固的文、史、哲基础,自学中医典籍,后入尊经书院学习。萧龙友22岁时,四川成都霍乱流行,他用中草药救治了许多患者...

  • “温江工匠”陆露

    “温江工匠”陆露

    她是一名儿科医生,在平凡的工作中兢兢业业,像明亮的星星,以身作则,带领周围的人开拓进取、奋勇前进,她就是四川省成都市温江区政协委员、温江区中医医院儿科病区副主任陆露。 开拓进取,刻苦专研 陆露从事儿科临床工作20年,有扎实的业务理论基础,丰富的儿科医疗临床经验。除了完成日常的儿科诊疗工作,她充分发挥自身急诊急救优势,承担医院儿科急危重症患儿会诊、救治、转运任务,确保正常的医疗技术开展。2011年11月,陆露协助科主任在温江中医院创立了儿科病区,开展儿科急救及常见病的诊治工作。 &ldq...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陆露
  • 叶桔泉治学谨严 熟谙经典医籍

    叶桔泉治学谨严 熟谙经典医籍

    叶桔泉(1896—1989),浙江吴兴(今浙江湖州)人,1915年由张天源保荐拜本县三代祖传名医张克明为师,学习中医。经四年勤奋学习和老师的悉心指导,回乡独立设存济医庐于吴兴。 叶桔泉治学谨严,熟谙经典医籍,并能博采众长,吸收新知。主张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对中医药研究造诣尤深。叶桔泉曾任吴兴县国药丹方实验研究社社长,中央国医馆名誉理事,1924年加入上海恽铁樵函授中医学校,进一步探求岐黄之术。 1936年,叶桔泉应唐慎坊、王慎轩之聘任教于苏州国医学校、苏州国医研究院。在几年的教学、临...

  • 王琦院士学术体系形成六大要素

    王琦院士学术体系形成六大要素

    2020年7月3日,“王琦书院”第二讲由北京中医药大学马明越讲授的“应用思维导图对王琦国医大师学术思想体系整理研究”,为我们提供了打开国医大师王琦院士学术“银行”的一把钥匙。兹就其学术体系形成的六大要素略论于下。 学以致创 王琦认为学习的目的在于创新,创新是中医的生命力。他创建中医体质学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年中医体质学说的提出,中医体质学派的形成,2012年中医体质学科的建立。在这三个阶段中,形成了众多研究成果。中医体质...

  • 我的健康三字经

    我的健康三字经

      我是一名退休医生,今年70多岁,可身体依然强健,精神抖擞,参加工作50余年,从未生过大病,没住过一天医院,身体十分硬朗。我想,这主要得益于本人的健康三字经,才有今天的好身体。我的三字经就是:多动脑,平常心,动回肢,勤按摩。   多动脑常言说:人老脑先衰。我非常重视用脑锻炼。平时爱写写画画,业余爱好下象棋。退休后,爱好依旧,每天上午读书看报,练字、写写画画,坐个把小时就外出散心,到花红柳绿的公园走走看看,遇上朋友就下下棋,玩上个把小时,下午找人聊聊天,侃侃大山,其乐融融。   平常心常言说:心平气和养...

    养生秘方 2024-03-06 15 0 健康
  • 孙桂芝 指导临证遣方用药

    孙桂芝 指导临证遣方用药

    孙桂芝为中国中医科学院荣誉首席研究员,孙桂芝50余年来始终从事中西医结合治疗恶性肿瘤工作,勤钻医理、治学严谨,经验丰富,配伍法度严谨,疗效显著,深为广大患者所信赖,在长期大量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应用药对经验。笔者现将孙桂芝常用药对加以整理,以期指导临证遣方用药。 桔梗、牛膝:桔梗味苦、辛,性平,归肺经。具有宣肺、利咽、祛痰、排脓之功。牛膝味苦、甘、酸,性平,归肝、肾经。可逐瘀通经、补肝肾、强筋骨、利尿通淋、引血下行。临床上,桔梗与牛膝常被作为引经药使用。孙桂芝指出,临证应擅用引经药,如果使用恰当,可将...

  • 所谓“健康常识”却是生活谣言

    所谓“健康常识”却是生活谣言

    酸性体质是万病之源、孕妇需穿防辐射服保护胎儿、服用维生素C可防感冒、果汁和海鲜不能同吃……这些所谓“健康常识”,您是不是听着耳熟?但这些却是生活谣言。10月12日,著名中文科普网站果壳网首次发布“辟谣10大最流行生活谣言榜”,对一些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而又极具欺骗性的谣言进行辟谣。 谣言一排宿便保健康 【真相】“宿便”并非一个医学概念,它是被商家创造出来的概念,各种宣传中“宿便”的危...

  • 父亲笑着道出养生之道

    父亲笑着道出养生之道

    我父亲今年96岁、母亲89岁,虽都已高龄,但他们精神矍铄、面色红润,身体硬朗。左邻右舍常问我父母长寿健康有什么秘诀,父亲笑着道出了他们的养生之道。 父亲是全市较有名气的老中医。28年前他患了冠心病,三天两头住院。但28年来,父母每天早晨都坚持5点多钟起床,按照父亲指点,母亲将百合、枸杞子、银耳、山药、核桃、花生米、麦片、玉米面等共煮为粥,制成后再加上1~2匙蜂蜜。 父亲说,百合润肺止咳、宁心清热;枸杞子滋补肝肾、强筋壮骨;银耳益气养阴;山药健脾益气;核桃益志补肾;蜂蜜益气补中、润燥养颜;玉米面降脂宽肠;...

  • 婚前做好检查

    婚前做好检查

    在2003年8月8日颁行的《婚姻登记条例》中已经取消了强制婚检的规定,这一规定的取消又导致新生儿缺陷率大幅上升,因此婚前检查很重要。婚检已经不是强制性的,现在绝大部分人都不做婚检了。这样看起来好像大家都很自由,好像是减少了一道麻烦,但是实际上,从长期的临床工作中发现,有很多问题就出现了,比如说出生缺陷问题,还有一些肿瘤及其他疾病却越来越多。一般来讲,年轻人都自认为自己没有什么病,大家都认为工作挺好,生活挺好,但是实际上,还是有可能发生一些疾病,会对自己的健康有影响,甚至对后代的健康有影响。比如说家族性的遗传病,亲属...

  • 父亲与行健中医联合诊所

    父亲与行健中医联合诊所

    □ 张石泉 湖南养天和中医馆有限公司 前排从左至右分别为谢少怀、杨雨农、张厚明,二排左为黄华卿,右为柳万程,后排从左至右依次为罗筠荪、周仲陶、颜政辉、陈水清。 20世纪50年代初期,中医个体开业人员积极响应党和政府“组织起来,走集体联合道路”的号召,纷纷创办联合诊所。这张照片拍摄于1957年1月1日,是湖南省长沙市行健中医联合诊所全体同仁的合影。 1953年,湖湘名医钱岫东邀集同道徐季含、杨雨农、谢少怀、张厚明、黄华卿、柳万程、周仲陶、罗筠荪、颜政辉等组...

  • 许润三 笑看人生 乐心之道

    许润三 笑看人生 乐心之道

    92岁高龄的许润三如今仍深耕临床,从门诊到病房几乎每日都能看到他忙碌的身影。无论患者还是医务人员都由衷敬佩老先生的这份精神,同时,大家也对老先生的养生长寿之道颇为好奇,是什么让许润三如此神清气爽、精神矍铄。 济世活人,安心之道 每每被问到养生之道,许润三总会乐呵呵地说道:“每日看病,就是我最大的长寿秘诀。” 许润三的弟子、中日友好医院中医妇科主任医师辛茜庭说:“老师是一个闲不住的人,每天都要忙活工作的事,他总和我们说,人不能脱离工作,不能脱离社会,要...

  • 绝经后未按期取环对身体有何影响

    绝经后未按期取环对身体有何影响

    放置避孕节育环避孕的妇女,在绝经后若未按期将环取出,则有可能发生环嵌顿、下腹痛和阴道出血,对妇女健康会带来一定的影响,主要是: 加速子宫退化。节育环对子宫来说是异物,绝经后子宫内膜变薄,节育环容易损伤子宫内膜表层,使子宫内膜萎缩加速。 造成节育环嵌顿,引起出血。妇女绝经后,由于卵巢功能衰退,体内激素水平下降,身体各器官发生退行性变化,子宫和子宫腔的体积明显缩小,子宫颈内口也缩小变紧,宫颈坚硬,随着绝经时间的延长,这种变化也随之加剧。但放环时根据子宫腔大小放入的适当型号大小的节育环,不会随着绝经时间的推移而变小,其节...

  • 李连达 身世西医 心向中医

    李连达 身世西医 心向中医

    李连达(1934~2018年),我国工程院院士,中药药理学专家,我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讨员,我国中医科学院医学试验中心主任。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第七届北京市人大代表,第八、九、十届全国政协委员。曾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卫生部甲级科技效果奖。从事中医临床和基础研讨60余年,上世纪80年代,在国内树立动物和人的心肌细胞培育办法,并用于中药研讨向全国推行,至今仍在国内遍及运用;90年代,在卫生部领导下,担任拟定了我国榜首个中药药效学点评规范与技术规范,成为我国榜首个官方认可的中药...

  • 国医大师藏医首席专家尼玛

    国医大师藏医首席专家尼玛

    尼玛,男,藏族,1933年12月生,青海共和人,主任医师、研讨生导师,青海省藏医院声誉院长、藏医首席专家。从事中藏医药作业60余载,第二、三、四、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承继作业指导教师。 尼玛,在藏语里是对太阳的尊称,标志着光辉与期望。 7岁落发,他心中种下菩提,终身以渡人利众为己任。 21岁行医,他许下誓词,竭尽所能为患者效劳。 50岁,他兴办青海省藏医院,擎起青海区域藏医药开展大旗。 85岁,他仍然坚持诊病、讲学、采药制药、做科研,只为让藏医药这一陈旧医学...

  • 缅怀中医药学家焦树德

    缅怀中医药学家焦树德

    焦树德(1922-2008),河北省辛集市人,首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中日友好医院原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焦树德从医70年,为弘扬、发展中医药文化,曾多次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进行学术交流,为中医走向世界作出卓越贡献。 承祖业 矢志中医 焦树德1922年生于河北农村,自幼酷爱医学,上小学时也常向当中医的外祖父学习一些中医歌诀,学医救人的愿望就这样萌发了。1937年7月日寇侵华,学校停办,15岁的焦树德就在家乡跟外祖父学习中医,广泛涉猎古今医家名著,学习中药炮制,打下...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