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血 第281页

血 第281页

  • 痔疮肛裂便血 敷脐巧治

    痔疮肛裂便血 敷脐巧治

    取五倍子适量,研成细粉,与云南白药按1:3比例和匀,制成白倍散备用。用脱脂棉擦净脐眼,取白倍散填平脐眼,不要溢出脐外,用胶布封贴脐部,不要令药气外泄,24小时换药1次,便血止后继续巩固1 次。 湖北武汉 陈志强 点评:痔疮、肛裂等多种疾患都可引起大便出血,治疗以止血为要。脐下腹膜布有丰富的静脉网,与直肠、肛门的血供有着密切的联系,脐下用药有利于药物迅速吸收至肛管部位,达到局部止血目的。五倍子能清热解毒、敛疮生肌,与止血消炎、活血化瘀的云南白药为伍,止血敛疮效果更好。...

  • 便血老人 让血得以固摄 补气养脾胃

    便血老人 让血得以固摄 补气养脾胃

      有一些老人经常会莫名其妙发现自己有便血的情况,到医院检查也没发现什么毛病,特别是到了秋冬季节,气候干燥,老人更加容易出现这种大便出血的情况。面对这种无病的便血,其实可以选择一些中医中药的方法来调理。   广州中医药大学骨伤科医院重症病房主任何启扬表示,老人出现肉糜便血多是由于脾虚不能摄血,容易出现面色■白、唇甲淡白,大便时肛门下坠感。便血的老人要适当地补气、养脾胃,让血得以固摄。   补气健中方:黄芪20克、白术10克、党参15克、升麻5克、血余炭10克、柴胡5克、槐花10克、地榆15克、仙鹤草15...

  • 治慢性肝病血清异常方

    治慢性肝病血清异常方

    处方与用法:人参、三七、琥珀,按 2:2:1 的比例,共研细末。每次3 克,日3次,温开水送服,15天为1 个疗程。 功效:大补元气,化瘀扶肝,治疗各种慢性肝病 (如慢性活动性肝炎、肝炎后肝硬化等),血清蛋白低下,白蛋白/球蛋白比例倒置,经多种药物或输白蛋白、全血或血浆效果不理想者,有一定的效果。(许北平)...

  • 溃疡性结肠炎瘀血既是果亦是因 治疗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瘀血既是果亦是因 治疗体会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原因未明的结肠非特异性炎性疾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或里急后重,病程长、病情多反复发作,或长期迁延难愈,属于中医学之“痢疾”、“泄泻”、“肠澼”等范畴。余从“阳虚血瘀”论治UC获益匪浅,现论述如下。 从“阳虚血瘀”论治UC的理论基础 大多数医家认为溃疡性结肠炎多为肝郁脾虚、寒湿内蕴、湿热内蕴、气滞血瘀、脾...

  • 北京名医治慢性肝炎(气虚血滞)方

    北京名医治慢性肝炎(气虚血滞)方

    处方:赤芍、白芍、丹参、炙鳖甲、泽兰各15克,生牡蛎30克,藕节、鸡内金、黄芪各20克,当归、香附、水红花子各10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化瘀行气。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中医辨证属气虚血滞型。症见面色黧黑,唇舌紫黯,肌肤甲错,两胁刺痛、痛有定处,肝脾肿大坚硬,口干不欲饮,妇女痛经、经行不畅有血块,纳呆,乏力气短,舌质暗或有瘀斑,脉弦。 创方者:张俊桥...

  • 杞菊地黄丸可治病毒性肝炎/高脂血

    杞菊地黄丸可治病毒性肝炎/高脂血

    杞菊地黄丸新用途 高脂血症:每次2丸,日3次,两周一疗程,2-3疗程后,高胆固醇、高甘油三脂平均值相比均有显著性改善。 慢性病毒性肝炎:每次1丸,日2次。3个月一疗程,停用其他保肝药。总有效率可达93.8%。...

  • 疏肝活血治慢性肝炎

    疏肝活血治慢性肝炎

    处方:女贞子20克,川楝子、枸杞子各15克,菟丝子、蛇床子各12 克,郁金、茵陈各9克,鸡内金(研粉冲服)、炙鳌甲(研粉冲服)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滋补肝肾,疏肝活血。 主治:慢性肝炎之肝肾阴亏、肝郁血瘀型,症见全身乏力,食欲欠佳,手足心热,盗汗,头昏目涩,腰膝酸软,舌暗红有瘀点,苔少,脉细涩。李力群...

  • 肝属木藏血 治疗肝病典型案例

    肝属木藏血 治疗肝病典型案例

      肝属木,藏血,主疏泄条达,脾胃属土,主受纳运化,肝与脾胃木土相克,其疏泄条达正常既可助脾运化使清阳之气生发,又可助胃受纳腐熟,使浊阴之气下降。正如《素问·宝命全形论》所谓“土得木而达”。七情郁结最易伤肝,一旦肝有病变,则易影响脾胃。反之,中焦受病也会导致土壅木郁或土虚木贼而出现病情加重、肝气失调之征。   肝病多由情志变化、恼怒忧郁引起,尤其女性因生理、心理特点,更易致肝之疏泄太过或不及而导致肝脾(胃)病变。疏肝和胃法是治疗脾胃病诸法中的一个重要方法,是消除胃痛的基...

  • 血府逐瘀新用

    血府逐瘀新用

    血府逐瘀汤是清代名医王清任创立的祛瘀名方,有活血化瘀、理气止痛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因瘀血内停,阻滞胸中气机而导致的胸痛、心悸、失眠、午后潮热、唇色紫暗、脉象弦涩等症状。 近年来,经现代工艺制成的血府逐瘀胶囊、口服液、颗粒深受患者欢迎。随着药物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血府逐瘀的相关制剂,对以下两种疾病亦有效。 三叉神经痛,三叉神经;痛的主要症状为面颊部疼痛,痛处连及眼睛与上排牙齿,痛如电击,时发时止,令患者昼夜不宁。患者可每次服用血府逐瘀胶囊4—6粒(每粒0.4克),每日服2次,疼痛感消失后可改为每次服 3...

  • 中药三七治便血

    中药三七治便血

    便血归于中医血证领域,其间便血色黑者为远离肛门处的胃肠出血,称为远血;便下鲜血或先便后血,为近肛门端的肠段出血或痔疮出血,称为近血。本篇所论述之便血属远血领域。 中药三七味甘、微苦,性温,归肝、胃经,有化瘀止血,活血定痛之功;白及味苦、甘、涩,性微寒,归肺、肝、胃经,有收敛止血,消肿生肌之功,现代药理学研讨白及可明显缩短凝血时刻及凝血酶原时刻,对胃肠道黏膜有维护效果。 临证中凡遇糜烂性胃炎伴有出血、胃及十二指出血等导致的便血,不管中医辨证属邪热迫血妄行、血逸脉外,仍是气虚不摄、血逸脉外的出血,均...

  • 凉血退黄治蚕豆黄

    凉血退黄治蚕豆黄

    蚕豆黄又名胡豆黄,是一种以先天性红细胞内6-磷酸葡萄糖脱氢酶缺陷为基础的疾病,常由于吃了新鲜蚕豆而引起急性溶血性贫血。 中医认为,蚕豆黄属“黄疸”范畴,多由湿热蕴蒸所致,治疗上宜凉血退黄,佐以补血止血,可用生地30克、白茅根30克、茵陈30克、当归6克、白芍6克、藕节10克、仙鹤草10克、大枣10克、茜草3克,煎服。本方不仅能控制溶血,而且能加速红血球的生成,对蚕豆黄的治疗极为有利。 另外服用南通蛇药片,也有较好的疗效。首剂1岁小儿两片,2-3岁4片,4-6岁6片,6-8岁10片,11-15...

  • 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治肝炎方

    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治肝炎方

    处方:鸡骨草、板蓝根、岗梅根各20克,菌陈、山楂、丹参各12 克,夏枯草、茜草根各9克,郁金、栀子各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功效:清热解毒,理气活血。 主治:急、慢性肝炎,转氨酶增高,中医辨证属肝经热毒型,症见胁痛口苦,舌红苔黄,脉弦数。 谢凤勤...

  • 治慢性肝病 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治慢性肝病 益气健脾活血化瘀

      慢性肝病,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肝炎、酒精性肝病、脂肪肝、肝硬化、原发性肝癌等一系列疾病,是一种有进行性加重趋势的疾病,并具有一定的隐匿性,是一种严重危害人民健康和生命的疾病。   病机湿热为患虚实夹杂   中医古医籍中没有此病名的记载,根据其临床表现,可归属于“胁痛”、“黄疸”、“臌胀”、“积聚”等范畴,临床常见症状为右胁肋部隐痛或撑胀作痛,持续或进行性加重,易疲劳,食欲减退,脘腹痞满,恶心厌油,大便稀溏,...

  • 主治血清转氨酶升高 中药方

    主治血清转氨酶升高 中药方

      五味降酶丸组成茵陈、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柴胡、枳壳、陈皮、鸡内金、炒麦芽、神曲、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藿香、佩兰、丹皮、龙胆草、甘草50克,五味子100克。   功效清热利湿。   主治血清转氨酶升高。   用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10克,早、中、晚各服1丸。   方解本病乃由湿阻中焦,肝气瘀滞而成。方用茵陈五苓散(茵陈、茯苓、白术、猪苓、泽泻)清热利湿,化气行水;用四逆散(柴胡、枳壳、陈皮、甘草)疏肝理气,调和肝脾;用鸡内金、炒麦芽、神曲健脾消食,增强运化之力;用蒲公英、紫花地丁、板蓝根、龙胆草...

  • 便血不止需手术 中医中药显奇功

    便血不止需手术 中医中药显奇功

    2006年暑假,笔者应邀在老家的第三人民医院中医科为父老乡亲诊病。7月下旬某日,天气炎热异常,午饭毕,一亲戚突然打来电话,称其好友的亲人病危,我立马允诺前往。大约一刻钟后,车至,患者女儿介绍:患者男性,72岁,约6天前出现大便带血,血量不大,因素有痔疮,故未以为然。但到第3天时,突然便血如崩,家属急忙拨打“120”求助。入院后的3天中,虽输血八九次,但仍不及便出的量。患者病情愈来愈危重,医院每天都告知病危。第3天晚上,经内科、外科、肛肠科、心血管等多科紧急会诊,一致决定马上手术。一切准备妥当...

  • 肝硬化内痔出血中医方

    肝硬化内痔出血中医方

    止痛如神汤加味治疗肝硬化内痔出血的临床观察 内痔是临床常见病证,主要病因分为肛垫下移学说及静脉曲张学说。肝硬化患者可出现直肠肛管静脉曲张,故肝硬化后痔病的发病率较正常人高,且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可存在凝血异常、营养不良、低蛋白血症、内分泌失调、免疫力低下等临床表现,所以手术切除及注射疗法的风险增大。笔者近年来采用止痛如神汤加味口服治疗肝硬化内痔出血患者,取得了满意的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4年6月至2018年6月邵阳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普外科收治的肝硬化合...

  • 北京名医治慢性肝炎(气血两虚)方

    北京名医治慢性肝炎(气血两虚)方

    处方:黄芪30克,党参、生地、茯苓各20克,白术10克,白芍15克,当归、川芎各12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补气养血。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中医辨证属气血两虚型。症见面色无华或苍白,头晕目眩,自汗,心悸气短,全身乏力,累后胁痛,纳呆腹胀,口干不思饮,大便软,小便清,毛发不荣,舌质淡,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创方者:张俊桥...

  • 孙晓娜从活血化瘀法论治结肠黑变病经验

    孙晓娜从活血化瘀法论治结肠黑变病经验

    随着现代社会饮食结构及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结肠黑变病(melanosis coli,MC)检出率逐年上升。MC是以结肠黏膜固有层内含有大量脂褐样物质沉着的巨噬细胞为特征,使黏膜呈灰黑色的一种非炎症性、可逆性的良性病变。目前,该病主要通过肠镜检查诊断,肠镜表现为结肠黏膜呈黑色、棕褐色或暗灰色色素沉着,呈虎皮纹状或斑片状分布,根据黏膜色素深浅不同将其分为3度:Ⅰ度为浅褐色,Ⅱ度为暗黑褐色,Ⅲ度为深褐色[1]。西医目前对于该病尚缺乏统一的发病机制、治疗和疾病进展方面的认识,临床多为对症处理,效果不佳。 孙晓娜教...

  • 血栓性外痔坐浴处方

    血栓性外痔坐浴处方

    血栓性外痔的主要临床症状为 肛门疼痛、异物感明显以及肛门肿 胀等,检查可见肛门表面有轻度出 血和糜烂的情况,并且肉眼能够观 察到葡萄状暗紫色肿块。血栓性外 痔疾病的产生对于患者日常的如厕 以及生活行为等会造成严重的不良 影响,患者确诊后应该要进行及时 的治疗。西医对于血栓性外痔疾病 ,的治疗主要与硫酸镁联合高锰酸钾 粉化水坐浴治疗为主,而中医则采 用中药熏洗坐浴治疗。中药熏洗治 疗血栓性外治疗效显著,现介绍如 下。 一、一般资料 选择接受治疗的37例血栓性 外痔患者,男14例,女24例;年龄 为20~58岁;病...

  • 北京名医治慢性肝炎(气滞血瘀)方

    北京名医治慢性肝炎(气滞血瘀)方

    处方:柴胡、党参、白术、木瓜各10克,当归12 克,白芍、泽兰、丹参各15克,香附、砂仁各6克。 用法:水煎分3次服,每日1剂。 功效主治:行气活血。用于治疗慢性肝炎,中医辨证属气滞血瘀型。症见胸闷气憋,抑郁不舒,两胁痛或周身串痛,气短乏力,善太息,纳呆腹胀,因情绪变化或劳累而加重,胁下痞块,妇女痈经、经血夹有血块或闭经,舌苔白,舌质暗或有瘀斑。 创方者:张俊桥...

  • 外痔多与湿热下注或瘀血阻滞有关

    外痔多与湿热下注或瘀血阻滞有关

    外痔一般分为血栓外痔、炎性外痔等。外痔都可以在肛门外面摸到类似疙瘩的东西,常伴有肛门潮湿、异物感、肿胀、疼痛及充血等。临床应用证明,中成药京万红软膏治疗血栓外痔或炎性外痔都有良效。 方法:选用淡盐水或温开水清洁肛门,用京万红软膏涂抹于患部,1天2次。血栓性外痔在局部涂抹软膏后,也可用纱布条固定,每日换药1次。多数患者用药2~3天后肿痛可明显减轻或消失,可连用7天1个疗程。 外痔多与湿热下注或瘀血阻滞有关,其病机为:气血瘀阻、不通则痛。常见诱发因素为过食辛辣,嗜酒,久坐少动等。最早它是用于治烫伤,...

  • 溃疡性结肠炎 从中医和西医角度对血瘀的关系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 从中医和西医角度对血瘀的关系分析

    溃疡性结肠炎 (ulcerative?colitis, UC) 与克隆恩病 统属于炎症性肠病, 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肠道炎症性 疾病。主要表现为腹痛、 腹泻、 里急后重、 黏液脓血便 等。病因病机尚未完全明确, 本病治愈难度大, 且有癌 变风险, 属世界难治病之一。近年来, 许多研究发现 UC 患者体内血流缓慢, 血液流变性指标异常, 机体处 于血栓前状态, 血栓引起的并发症是患者死亡的三大 重要原因之一 [1] , 这些正是 “血瘀证中西医结合诊疗 共识”里血瘀证诊断标准的相关内容 [2]...

  • 治高脂血症脂肪肝 畅肝调脂汤

    治高脂血症脂肪肝 畅肝调脂汤

      曹玉山,1938年生,甘肃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心内科教授,主任医师,1963年于兰州医学院医疗系本科毕业,1972年甘肃省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二年)毕业。甘肃省级第二批、国家级第三批、第四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教师。2008年甘肃省人民政府授予其“甘肃省名中医”称号。中国中医科学院师承博士生导师。   组成茵陈20~30克,柴胡12~15克,瓜蒌9~15克,何首乌15~20克,虎杖12~15克,草决明12~15克,鲜竹沥30~60毫升。   功能疏肝利胆,化痰祛浊。...

  • 肛裂,大便带血,肛门间歇性痛苦,蛋黄油

    肛裂,大便带血,肛门间歇性痛苦,蛋黄油

    肛裂是肛管皮肤破裂,久不愈合形成裂口,患者表现以大便带血,肛门间歇性痛苦为主要特点。现介绍用蛋黄油外搽治肛裂有效的办法。 蛋黄油制取:把鸡蛋3~5个煮熟,将蛋黄取出放入锅中捣碎,用微火炒,开端会干,稍后开端出油,再炒至深褐色后将油倒入洁净的小瓶内,候冷备用。 用法:每天大便后用温开水或10%过锰酸钾溶液清洗肛门,然后用小棉签蘸上鸡蛋黄油少许,搽在肛裂部,1日1~2次。一般连用数次,痛苦能显着减轻,使用3~5天,肛裂可痊愈(血止、痛消)。本方适用轻、中度肛裂患者。 肛裂可归为中医的&ld...

  • 疏肝气解肝郁养肝血 中医治法

    疏肝气解肝郁养肝血 中医治法

      日常生活中,常听到一个词——郁闷。心中有团火,又似有股气,吐不出来,咽不下去,这其实是肝气不舒的表现。据研究,常容易感觉郁闷的人,与失眠、偏头痛、慢性咽喉炎、慢性胃炎、乳腺增生、抑郁症等疾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一类人的体质,多属于中医气郁体质。这类状态缓慢持久,由情绪起病或影响情绪,继而影响正常生活,患者痛苦异常,身心受累。   阳春三月,大地回暖,草木繁荣,人体内肝气也会随着环境而生发,此时是疏肝气解肝郁养肝血最好的时节。应用中医各种治法,调治肝气郁滞,可谓事半功倍矣。   ...

  • 肝藏血是肝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

    肝藏血是肝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

    肝藏血是肝藏象理论的主要内容之一,目前多将肝藏血含义概括为“肝藏血,是指肝脏具有贮藏血液、调节血量和防止出血的功能。主要表现在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防止出血”[1]。 近年来大量的临床实践表明,许多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发病机理与肝不藏血有关;对某些疾病的治疗,从肝不藏血理论入手,大多获得满意的疗效。沈舒文教授立足于肝藏血,补、敛、温、行并用治疗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取得了显著的疗效[2]。尽管有关肝藏血相关研究报道不少,但对肝藏血功能异常的临床表现、...

  • 黄疸一病 疏肝血而调畅可助退黄

    黄疸一病 疏肝血而调畅可助退黄

    蒲某,男,37岁,2012年6月15日初诊。 面色暗黄,神疲乏力,腹胀,大便黄,2-3次/日,纳一般。有慢性乙肝病史10年余,在本院住院治疗,曾因昏迷行“人工肝”治疗。舌红,苔薄黄干,脉弦。西医诊断:慢性乙肝;中医诊断:黄疸。治法:利湿退黄,健脾益气。处方:茵陈30g,溪黄草30g,鸡骨草30g,大黄10g,茯苓15g,白术15g,丹参15g,大腹皮15g,板蓝根15g,北芪30g,白茅根30g。服3剂后自觉尿清,纳可,精神稍佳,仍腹胀,偶有腹痛,舌红苔薄黄,脉弦细。查:GLU 3.77,...

  • 肝硬化腹水 肝郁血瘀病案处方

    肝硬化腹水 肝郁血瘀病案处方

    肝硬化腹水有诸多原因,当今多数是慢性肝炎演变而致,是中年人的常见病、难治病,本病属中医“臌胀”“积聚”“胁痛”等范畴。肝硬化腹水有许多证型,较常见有以下。   肝郁血瘀   肝主疏泄、主藏血,是疏通气机和调节血量的器官。肝之有病,疏泄失常,气机郁结,血滞成瘀。主要症状有两胁疼痛胀满,拒按,纳少,出现蜘蛛痣与肝掌,面色晦暗,舌紫红,有瘀点或瘀斑,舌下静脉怒张,脉弦涩等。法当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病案一...

  • 治尿血方用归脾汤加味

    治尿血方用归脾汤加味

    病例:李某,男性,46岁。患者诉尿血1年余。近日加重,曾用止血药治疗效果不佳。现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头目眩晕,气短声低,饮食无味,牙龈出血,舌质淡,脉细弱。证属脾不统血,气血虚损。治宜补脾摄血,兼补气血。 方用归脾汤加味:黄芪18克,党参、阿胶(烊化后兑服)各15克,白术、当归、茯苓、远志、炒酸枣仁(打)、桂圆肉、木香、熟地、花生衣、仙鹤草各10克,生姜、炙甘草各6克,大枣6枚。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 8剂后复诊,诉尿血明显减少,余症减轻。原方再服8剂,尿血止,余症大有好转。原方去阿胶、仙鹤草,加制何首乌、白...

  • 仙方活命饮合复元活血汤治肝脓肿

    仙方活命饮合复元活血汤治肝脓肿

    近日,业师张振忠主任医师在门诊采用中草药治疗肝脓肿2例。经过短短1个月的治疗,患者肝脏脓肿得以全消,惊叹之余,笔者深感中医药的博大精深,奥妙无穷。现将病例报道如下: 吕某,男,37岁,患者于2015年4月16日首次就诊于张振忠老中医工作室,主诉:肝脓肿3月余,自觉右侧胁痛,发热,体温37.5℃,口苦口干,食欲尚可。舌质暗红,少苔,脉弦细。B超:肝右后叶脓肿3.5厘米×2.7厘米。 中医诊断:胁痛。 辨证:肝胆湿热,瘀浊阻滞证。 治法:疏肝利胆,清利湿热,活血止痛散...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