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 第147页
-
中医临床治法 活血化瘀
活血化瘀作为中医治疗的一种重要治法,广泛应用于临床。随着近年临床及实验研究的逐步深入,又深化了对血瘀证的认识。实践证实,活血化瘀法在临床各科都有较好的疗效。 我国第一部血证治疗的专著《血证论》亦成书于晚清,可见当时活血化瘀法使用广泛。血瘀证形成原因较多,凡寒凝、气滞、热结、浊阻、出血、外伤等均可导致瘀血。加之瘀血不仅为病理产物,又为其他疾病的致病因素,所以活血化瘀法在临床中有其相应之变化。对于活血化瘀方药的选用更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下面仅对清宫疗效确切的活血化瘀医案进行简要举例,供大家点评。 活血化瘀不...
-
中医学自身的理论缺陷和方法学局限
几千年来,中医学自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沿着自己的轨迹运行,遵循着自身的规律发展。近百年来,西方医学进入中国并迅速成为主流医学,特别是近30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飞速发展,中医学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中医学的发展走向和前途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我们必须清醒认识,积极应对,回避与坚守壁垒是行不通的。 明确中医学面临的四大挑战 治疗目标转换产生的理论障碍和方法学困扰 所谓治疗目标转换是指中医诊疗面对的已不再是传统的中医病证,而几乎完全是经过明确诊断的西医疾病,疗效目标也从单纯追求中医&...
-
走进中国高等中医教育的“西南联大”
提起抗战时期大师云集、人才辈出,人们会想起西南联大;提起建国初期中医名家荟萃,青蓝相继,人们会想起南京中医药大学。不同时期、不同行业、不同人群,不同做法,却对传统文化的维护与追求惊人的一致,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使命与抱负惊人的一致。这是中国知识分子道德精神与价值取向的具体表现,是他们为信念和担当献身的中国特质,以及促进民族振兴与发展的大爱情怀。 中医兴,须人杰。1954年,江苏省中医进修学校南京中医药大学前身应运而生。一批中医药大家组成的群体,在时代...
-
中医药文化的研究与普及
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药事业在党和国家的扶持下,形成了目前“六位一体”全面协调发展的新局面。中医药人正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完善中医药事业发展政策和机制,力争将中医药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在用中国式办法逐步解决医改这一世界性难题中做出新贡献。 但我们也要看到,百年来总有人对发展中医药抱有歧见,即便支持中医者,也有对中医发展方向、方法等问题认识不清的现象。作为中医人,如果不维护中医药的特色优势,不坚持大力发展中医药事业,将对人民健康、对医学科学进步、对中华民族复兴带来消...
-
《济阴纲目》中医学妇产科专著
《济阴纲目》系著名的中医学妇产科专著,为明末医家武之望所辑著。该书在王肯堂《女科证治准绳》基础上改编而成,全书包括调经、经闭、崩漏等14类病症。每症先论后方,引述诸家之说,次列脉证,后附方药,内容丰富,选方实用。该书原为五卷,初刊于明泰昌元年(1620年),后经清代汪淇(字憺漪)于康熙四年(1665年)笺注并改订为十四卷,成为广泛流传的中医妇科专著。 武之望,字叔卿,陕西临潼武屯人。青年习举子业,万历十七年(1589年)进士,历任山东按察司副使、吏部文选司主事、南京太常寺少卿等职。公余研究医学,著有...
-
明清温病学在中医发展史独立体系
在中医发展史上,温病学在明清时代得到发展,开始形成了自己独立的体系。其间温病学家辈出,诸如吴又可、叶天士、薛雪、吴瑭等,他们的学术思想对于整个祖国医学都产生了极为深刻的影响。 观清代宫廷医案,自顺治朝至宣统朝绵亘200多年,或许是温病学派已完全形成,故清太医院的著名医家和清代宫廷医学对温病作出的贡献少为人知。 但通过对清宫医案的整理,笔者发现宫中不乏运用当时温病名家代表方剂的记载,此外还包含大量自制时令新方,包括对当时盛行温病时方的加减变化;这些均显示了清代宫廷的医疗水平,他们师古不泥古,承...
-
长寿功法以中医为基础 以防病治病为核心
《长寿功法》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以防病治病为核心,以健身健美为手段,以保健长寿为目的,通过调心、调息、调形等方法来修炼人体功能的功法体系。便秘的预防与保健功法对便秘有很好的效果。为大家介绍如下: 预备姿势:两脚分开,与肩同宽,脚尖朝前,平放地上,头正身直,百会朝天,挺胸收腹,沉肩垂肘,两膝微曲,膝盖与脚尖相齐,舌抵上腭,唇齿轻合,双目垂帘或轻闭(高血压留视线),两掌自然下垂,掌心向内,十指向下,掌指微微分开(图1)。 意想:从头顶百会穴顺身体向下到两掌的内劳宫穴,再顺全身向下到两脚的...
-
中医外治法 临床广泛应用
中药保留灌肠、热熨疗法、中药外敷等都属于中医外治法,这类方法都具有方法简便、适应症广、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等优点,被临床广泛应用。本版将分3期详细介绍。 中药保留灌肠是指将药液通过肛门灌入直肠,使药物通过直肠粘膜吸收入血,以发挥局部或全身治疗的作用,具有易释放、易吸收、易扩散的特点。该疗法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结肠炎、慢性盆腔炎和急腹症等疾病,均能取得令人满意的疗效。 1、慢性肾功能衰竭:慢性肾衰者可用附片、大黄各10克,槐花、牡蛎各30克,浓煎灌肠;尿毒症患者可用生大黄、生牡蛎、地榆各30克,广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