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并 第5页

并 第5页

  • 养生之道 戒大欲大怒并大醉

    养生之道 戒大欲大怒并大醉

      编者按:孙思邈的卫生歌,运用中医学理论,全面系统地阐述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养生保健原则和方法,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全文深入浅出、言简意赅地讲述了养生目的、养生之道及养德的有关内容。   卫生切要知三戒,大欲大怒并大醉。   三者若还有一焉,须防损失真元气。   养生有三戒:戒大怒、戒大欲、戒大醉,三者只要还有一个,就会损真元气,损坏生命的根本。   大怒:人不可不怒,那种正气凛然之怒是肝的生发之气的象征,是血性的标志,故“武王一怒而安天下”。但即使是这种怒,也要发...

  • 中医春夏养阳 养阳并非补阳

    中医春夏养阳 养阳并非补阳

    中医养生名言,“春夏养阳,秋冬养阴”,是出自《内经·素问》。春夏时,气候由寒变热,万物从冬眠中复苏,阳气升发旺盛。同时,阳气的升发易引起阴精随之外泄,此时要注意养阳,不要令其升发太过,造成阴精不足,阴阳失调。 养阳并非补阳 依照“春夏养阳”的理论,首先就要在饮食上注意清淡,少油腻,可适当多吃姜、蒜;少吃冷饮,特别是老人和幼儿,免得伤了脾胃阳气;老年人多肾亏脾弱阳气不足,煮饭要做到松软易消化,食后能让脾脏健运,五脏安和。 需要提醒的是,&l...

  • “秋冻”对人体有益 但并非人人适宜

    “秋冻”对人体有益 但并非人人适宜

    “春捂秋冻”是传统养生的精髓之一,值得提倡。但同时要注意的是,“秋冻”对人体固然有益,但并非人人适宜,有四类人应当注意,尽量离“秋冻”远一点。 首先,心脑血管病人不宜秋冻 由于秋季时节气温变化大,温差、风速、气压都处于较大的波动状态,气候多变,会引起人们的皮肤、皮下组织血管收缩,周围血管阻力增大,导致血压上升,血液黏度增大,极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中风等症,这些都是心脑血管病人的大忌,所以,心脑血管病患者不宜“秋冻&rdq...

  • 秋梨膏并非适合所有人喝

    秋梨膏并非适合所有人喝

    秋冬季节,天气日渐干燥寒冷,不少人经常出现感冒、咳嗽等症状。于是,秋梨膏便成为很多人此时养生保健的必备品。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习惯,嗓子不舒服或是咳嗽时,买上两瓶秋梨膏,取一勺用温开水化开,喝下去甜丝丝的,没一点药味儿,还带着淡淡的梨香,可谓老幼皆宜。不过,专家提醒:秋梨膏并非适合所有人喝,更不能把它当作饮料随便喝。 秋梨膏是以秋梨(即秋季所产的鸭梨或雪梨)为主料,配以其他止咳、生津、润肺的药物(比如菊花、胖大海、川贝、麦冬、茯苓、贝母、蜂蜜等)加工熬制而成的膏剂,相传始于唐朝,后由《本草求原》中所载的&ldq...

  • 中医药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医药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机遇与挑战并存 在人类回归自然的理念驱使下,医学的发展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模式”;我国也把卫生工作“下移”、“前移”作为发展方向,并注重医学流行病学向“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及“老龄化社会”的转变。今年,在日内瓦闭幕的第67届世界卫生大会审议并通过了中国提出的《传统医学决议》,更为包括中医在内的传统医学走向世界开启了一扇大门。 在此环境下,中医药可谓机遇与挑战并存。...

  •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 中医古代天文历法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 中医古代天文历法

    @选择中医__董洪涛 学习中医一定要通晓历法,包括以太阳运行周期为主的阳历以及合太阳月亮运行周期为一体的阴历,特别要学习中国独特的干支历法。《内经》里不但有四时养生,四时即源自太阳运动;还有随月亮圆缺而选择补泻之法;且五运六气理论又要依赖干支纪年。因此说,从历法而入中医,即是溯源;源明则其流自清。 @中医唐云 中医理论并非来自经验,而是来自对宇宙自然规律的观察和探究,以自然之理参悟人身之理而得来之医学。 2014年12月18日和19日分别发表了熊继柏先生的《人体气血盛衰与日月盈虚相...

  • 我并不懂中医 但感悟有三

    我并不懂中医 但感悟有三

    近几日身体抱恙,从医院拿回几种西药,服后仍不减轻。后又找到一位较有名气的老中医,望闻问切之后,开出一位方子,拿回五服中药,回来文火煎熬灌服之后,竟很快痊愈。欣喜之余,心中崇敬之情油然而生。 翻阅中国医学史,其上光耀千古的名医皆是医术高明又医德高尚。在那根本无法知道西药为何物的年代,他们或轻轻捻动银针,或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与良方济之,拯救病人于病痛之中。最早被称为神医的齐国的扁鹊,云游各地,为人治病,可谓妙手回春;生于隋朝,活了100多岁的药王孙思邈在医学实践中,倾其心血著述《千金良方》《千金翼方》两部...

  • 服膏方并非百无禁忌

    服膏方并非百无禁忌

    中医养生注重“春生、夏长、秋收、冬藏”,冬宜藏精。进入冬季,人体消化功能增强,食欲旺盛,摄入营养更容易吸收蕴藏,为来年机体生理活动积蓄必要的能量及营养基础。正是基于这一理论,选择冬令进补成为了时下顺应自然的一种流行养生方法,而膏方是冬季进补的最佳选择。 西安市中医医院未病体检科主任张若平表示,冬季补养既可及时补充人体气血津液,抵御严寒侵袭,又可使来年少生病或不生病,从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正处于亚健康状态的人来说更有必要。但张主任提醒,在使用膏方时,为了保证安全与疗效,必须重视禁忌...

  • 春来养生“两并重"

    春来养生“两并重"

    春季是万物复苏、 欣欣向荣的美好季节,但 亦是气温多变、细菌繁殖 的季节。春季养生一定得 掌握当季特点,才能健康 渡过春天。春来养生关键 有“两并重”: 养身养心要并重春 季养生要顺应生发之气。 中医认为,春气与肝脏生 发、条达之气相应,肝为风 木之脏,如果春季违逆了 肝脏的生发条达之性,就 会产生肝郁、肝风、肝火等 证,不仅影响人体的情绪, 而且会损伤“肝藏血”的功 能,从而损伤人体的正气, .可谓“伤身又伤心”。所以, 春季养生之道,在于...

  • 宋以前之仲景并非“医圣”其方只是经验方

    宋以前之仲景并非“医圣”其方只是经验方

    •宋以前之仲景并非“医圣”,其方只是经验方 •宋以后仲景被奉为医圣,其方被称为“经方” •最早称仲景为“医圣”者,首见于明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 当代中医学界普遍尊称东汉名医张仲景为“医圣”,那么,“医圣”桂冠加于仲景,究竟始于何时呢? 宋以前之仲景 清代名医陆以湉在《冷庐医话》中对范晔在《...

  • 其实养生并不难 养生八字诀

    其实养生并不难 养生八字诀

      时下的流行热词中,必有“养生”一席之地。养生热的兴起,红了专家,忙了商家,热了媒体。养生论坛如雨后春笋;养生书刊似蜜池蚂蚁;养生奇方、验方、祖传秘方举不胜举;养生补品、精品、保健品铺天盖地。如此种种,却给初涉养生者望洋兴叹的压力。   其实养生并不难。前不久,鄂东麻城市名中医周子娄谈及他所认可的中医养生8字诀,童心、蚁食、龟欲、猴行,更印证了养生的简便。笔者对这8字诀作浅陋揣悟。童心,是要求养生者任何时候都要拥有一颗儿童之心。儿童的心灵最纯最洁最美。童心就是天真无邪,充满快乐,充...

  • 并不是越浓越苦的汤药效果越好

    并不是越浓越苦的汤药效果越好

      和西药类似,中药也需要控制剂量。其中,汤药的剂量和服药量、药物浓度都有关系。俗话说良药苦口,有人因此认为越浓、越苦的汤药,效果越好。其实,浓过头的药,不仅药效不会更好,还可能伤身。   为了让汤药更浓,有的人多加药,可能超量,引起不良反应。还有人认为煎煮时间越长,浓度就越高,但煎得过久可能引起很多问题。首先,容易煎糊,严重时还会把药锅弄坏。其次,中药汤剂在煎到一定程度时,有效成分达到浓度平衡。此时再煎,有效成分不会再溶出,非有效成分(如树脂、树胶、色素等大分子化合物)还会不断溶出,虽然好像更&ldquo...

  • 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化并行

    中国传统医药与现代化并行

    编者按:2005年至今,文化部已建立了4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传统医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正在进行中。如何在现代化浪潮冲击之下,引领更多传承人守护住传统医药的文化根基,并让传统医药项目在新时代焕发生命力,是当下亟须思考的问题。本报今起连续刊发系列文章。 说起传统医药,有着至少5000年历史的针灸最具代表性。2010年11月16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批准中医针灸列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这一消息无疑让中医人为之振奋。 数据显示:截至目前,...

  • 推拿并非人人适宜

    推拿并非人人适宜

      中医认为,推拿按摩具有保健养生、防病祛病的功效。但是,并不是所有人或所有病都适合中医推拿按摩。推拿按摩也有禁忌,如果方法不当还会引起反效果。   哪些人不适合做推拿?推拿按摩有哪些禁忌?本期,记者特地邀请了桂林市2名推拿专家一起探讨。      腹部按摩要辨证调理   记者:按摩腹部时,有人说顺时针按摩是补,用于止泻,也有人认为顺时针是顺着肠子的走向,应该是泄法,用于治疗便秘。到底哪种说法正确?   杨少华:按摩腹部需要辨证来调理,顺时针或逆时针按揉,要根据个人体质不同而采取不同手法。首...

  • 接骨医术并非出于祖传 而是“师从蜈蚣”

    接骨医术并非出于祖传 而是“师从蜈蚣”

    相传,哈尼族有个著名的接骨医生,他自采自制的接骨药方,医治骨折每每都有意想不到的疗效。有趣的是,这接骨医术并非出于祖传,而是“师从蜈蚣”。 一天,这位医生在大树下休息,突然看到一条20多厘米长的大蜈蚣爬过来,他担心蜈蚣咬伤自己,便拔出长刀砍下去,将蜈蚣斩成了两截。过了一会儿,另一条大蜈蚣爬过来,绕着尸体转了转,用嘴触了一下,便匆忙往草丛里爬去了。 这位哈尼族医生很好奇,躲在一旁仔细地观看。不一会,这条大蜈蚣嘴里噙着一片嫩绿的叶子又爬回来了,它先把两截蜈蚣尸体连在一起,然后将嫩叶咬...

  • 拔罐并非中国独有 古希腊就很流行

    拔罐并非中国独有 古希腊就很流行

      @御源堂中医   【临证一语】小儿疳积,临床以面黄肌瘦、腹部膨隆、精神萎靡为特征,一般多见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针对这种病证,对四缝穴刺络,就是除大拇指外的四个手指内侧,从上往下数第二个指节进行刺络放血或放出透明样液体,同时要注意伤口的清洁消毒。   @针灸_白兴华   拔罐并非中国独有,古希腊就很流行,有湿罐(wetcupping)与干罐(drycupping)两种:前者类似中医的“刺络放血法”,先用刀在拔罐的部位割一些浅表的切口,然后在切口部位拔罐,吸拔血液;后者指单独...

  • 冬病夏补食疗水 几个“并非”

    冬病夏补食疗水 几个“并非”

      冬病夏治并非限于内科疾病   很多人以为“冬病夏治”适合哮喘、肺气肿等内科疾病,事实上,颈椎、腰椎、骨关节等方面疾病也适合冬病夏治。凡是在冬季寒冷时容易发作或加重的疾病都适合冬病夏治,因此,夏季除治疗咳嗽、老慢支、哮喘,还是治疗颈椎病、肩周炎、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好时光。夏天毛细血管扩张、微循环改善,新鲜的血液、营养易通达皮毛,而代谢废物等致痛物质也易吸收消散,肢体酸胀、僵硬、疼痛等症状往往会因此缓解甚至消失。   冬病夏治并非仅是贴敷   说到冬病夏治,人们马上想到贴膏药,其实,贴敷只是冬...

  • 中医特色并非“中医独有”

    中医特色并非“中医独有”

      对中医特色有一个正确的理解,是坚持和发展中医特色的基本前提。中医特色是对中医本质特征的反映,如果对什么是中医特色没有一个基本把握,也就无从去谈中医的发展。中医既有中国传统文化的特征,又有自然科学的属性,所以在中医特色的把握上相对复杂一些。但是,无论多么复杂,基本的理解还是要有的,如果认识上模糊不清,实践上就会迷失方向。   中医特色并非“中医独有”   一般认为,特色是一个事物或一种事物显著区别于其他事物的风格、形式,是由事物赖以产生和发展的特定具体环境因素所决定的,是其所属...

  • 其实核辐射离我们并不远

    其实核辐射离我们并不远

    核辐射听来很遥远,实际上核辐射普遍存在于很多物质之中,包括水和空气。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在居室装修方面的投入往往也越来越大,随之而来的“装修污染”也日益突出,其中家装材料和家用电器的放射性是否超标已成为很棘手的问题。 虽然放射性物质对健康危害很大,但是也无需“谈放射性物质而色变”。其实,供人类居住的地球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放射源。此外,还有来自宇宙空间的射线(宇宙射线)“入侵”。可以说,我们无时无刻不在遭受射线的“袭击&rdq...

  • “号脉"并没那么神

    “号脉"并没那么神

    中医讲“望、闻、问、切”四 诊合参,西医讲“望、触、叩、 听”综合判断,目的都是要从 疾病复杂多变的征象中,尽可 能搜集到能够全面反映疾病 本质的病理资料,然后通过分 析判断、去伪存真的消化过 程,最终为疾病做出科学的诊 断,而决不就疾病表现出的某 些表象轻率下结论。 不少人把脉诊视为神秘 莫测的东西,甚至经常为此 对医生运用的其他诊法产生 误解。脉诊,又称“切诊”,俗称 “号脉”,是医生通过按压患者 的脉搏,就其位、...

    养生秘方 2024-03-06 9 0
  • 安宫牛黄丸 天价药并非越陈越好

    安宫牛黄丸 天价药并非越陈越好

      王先生最近很郁闷,他的母亲原本只是脑子有点糊涂,吃了几颗安宫牛黄丸后,如今却半身瘫痪,认不得人,中风症状更严重了。王先生想不通,明明说安宫牛黄丸是救命的药,为什么母亲的病却更重了?      现象   市民备做“救命药”   安宫牛黄丸源自清代吴鞠通的《温病条辨》,是中药中的急救药,对于一些痰热型中风、幼儿重症肺炎、中毒性痢疾、高热惊厥等有奇效,被认为是中医的“温病三宝”之一,并具有“救急症于及时,挽垂危于顷刻”之说。...

  • 从“中西医并存”到“中西医并重”

    从“中西医并存”到“中西医并重”

      中医科不再是综合性医院诸多临床科室中的“小科”,而是成为增强医院整体实力的一个骨干科室。近日获“全国综合医院中医药工作示范单位”称号的浙江省杭州市所辖富阳市人民医院,几年来不断彰显中医药服务强势,该院中医科业务量在连年增长基础上,2012年门诊近4万人次,住院2400余人次,比上一年分别又增10.6%、13.4%,业务创收突破2500万元。该院党委书记、主任中医师张祖林对记者说,几年来该院努力实现从“中西医并存”到“中西医并...

  • 中西药房合并

    中西药房合并

      有报道称,山西太原一家医院将中西药房合并,说这样患者拿药方便了,合理用药水平提高了,运营和人力成本下降了,效果不错。但笔者认为,中西药房合并弊大于利。   笔者在医院工作,对中西药房有所了解。中药包括中成药和草药,一般中成药不拆装出售,但草药在抓取调制时的大量草尘,在污染室内空气的同时,不能不考虑对出瓶零售西药片剂及某些粉剂也能造成污染,由此可能发生毒副作用;在空间管理上,中成药草药不宜与西药摆在一起,否则形成混乱,不能顺利快速正确付药;同时中西药总量不变,中西药房合并后只是“划江而治&rd...

  • 发扬伏羲文化 坚持“中西医并重”

    发扬伏羲文化 坚持“中西医并重”

      天水市位于甘肃省东南部,是伏羲文化的发祥地,《帝王世纪》称伏羲“味百药而制九针”,千余年来被尊奉为中医药学、针灸学之始祖。天水市中医药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药材资源丰富,群众认知度高。   近年来,天水市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工作方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不断创新体制机制,深入开展“西医学中医、中医学经典”活动,着力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天水市秦安县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表彰为“全国农村中医药工作先进县”...

  • 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 补养之时莫忘养阴

    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 补养之时莫忘养阴

    冬至 是中医养生的重要节点。在中医的论述中,冬至是一年到头阳气最弱、阴气最盛的时节。冬至以后,自然界的阳气将逐渐回复升发,但这段期间,自然界的阳气仍然处于低位,是一年到头养生保健的重中之重。许多人以为,既然自然界缺少阳气,那么冬至养生的重点就应该是增补阳气。事实上,中医还有另外一个观点“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专家认为,冬至养生应当阴阳并重,补养之时莫忘养阴,才能达到平衡养生的目的。 温补肾阳 冬至养生的主旋律 冬季在五脏六腑中对应肾脏,而肾脏又主封藏,是收纳阳气的关键,...

  • 膏方并非人人适宜 辨证进补

    膏方并非人人适宜 辨证进补

    民间有“冬补三九”的习俗。冬季,人处于“封藏”时期,此时服用补品补药,可以使营养物质易于吸收蕴蓄,进而发挥更好的作用。此时,通过膏方来滋补人体的精、气、血,为来年的生命活动注入强壮剂。膏方具有药物浓度高、稳定性好、疗效持久、服用方便的优点,是一种营养滋补、防病治病的理想药剂,具有调和阴阳气血、补脾益肾生精的作用,能达到补虚扶弱、抗衰延年、纠正亚健康状态、防病治病的功效,是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不二选择。冬令进补,以立冬后至立春前最为适宜,它对身体补养和治疗有着...

  • 单纯喝水并不是解决口干的好办法

    单纯喝水并不是解决口干的好办法

    秋季,天气干燥,人们自觉或不自觉地提高了饮水量,但一杯杯的水咕噜咕噜灌下肚,仍是觉得口发干舌发燥,一觉醒来喉咙也是发干发痛的,如此不适究竟为哪般? 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内科刘友章教授指出: 中医认为秋季口干舌燥得厉害, 这是与秋燥中的外燥密切相关, 单纯喝水并不是解决口干的好办法。 外燥折腾,口干舌燥 汪小姐近来睡眠质量大幅下降,从前一觉睡到大天亮的她,现在半夜总要爬起来一两次,问是为什么?原来半夜每当转身换个睡姿时,总感觉“喉咙干...

  • 保产无忧散并非胎产通用之方

    保产无忧散并非胎产通用之方

      保产无忧散,安胎、催生,善治一切胎产症,有“十三太保”方之称。其组成与剂量:当归4.5克,白芍4.5克,厚朴2.1克,川贝母3克,黄芪2.4克,荆芥穗2.4克,菟丝子4.2克,枳壳1.8克,川芎3.9克,羌活1.5克,甘草1.5克,生姜3片。本方原为散剂,但临床多作汤剂使用。   中医临床记载本方“有胎即能安胎,临产即能催生。怀孕者,不拘月数,偶伤胎气,腰酸腹痛,一服即安。见红欲小产者,一服即下,甚至横生逆养,六、七日不下,婴儿死于腹中,命在须臾者,一服即下&rdqu...

  • 中医和西医可以并存和互补

    中医和西医可以并存和互补

      “我无法以医生和医学史家的资格说话,但是有资格以病人的口气说话。”11月23日,第六届中国医院院长年会在厦门召开,全国的2600多名医院院长参会。厦门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易中天受邀开讲。   讲座中易中天给全国各地的医院院长们讲起了中西文化与中西医的差别。他说,中医和西医可以并存和互补。   西医把人当“物” 中医把病当“人”   关系无非有两种,一是人与人的关系,二是人与物的关系。易中天说,西方用“人与物的关系&r...

  • 多种疾病并存的临证应对

    多种疾病并存的临证应对

      作为临床医生,每天都会遇到这么一种挑战:许多患者处于多种疾病并存(本文称之为“多病杂陈”)的困境,无论是诊断、治疗,还是判断病情预后,尤其是具体选择用药取舍方面,都非常复杂。   比如,我近日在门诊有一个张姓患者:两年前就已诊断为“高血压、脑梗死、糖尿病、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青光眼等”,平时吃降压、降糖药物,为了求治慢性丙肝而辗转南京、上海、杭州等地,某医生给他开了一张由“一贯煎加垂盆草”的处方,服用至今,病情依然,转氨酶、血糖、血...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