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汤 第65页

汤 第65页

  • 主治血浊 化脂汤

    主治血浊 化脂汤

    李玉贤,男,1948年生,主任医师,第五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新疆昌吉州中医学会终身理事、新疆名中医。从事中医临床40余年,在长期临床一线工作中,理论联系临床实践,逐步形成独特的辨证思路及诊疗方法。 发表学术论文多篇,编辑出版专著《草山堂医验录》一部,获国家专利一项,依据健脾泻浊法治疗血浊的学术思想拟定的经验方——化脂汤,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组成:生大黄9克(后下),茯苓12克,清半夏12克,陈皮9克,炒枳实12克,生山楂12克,绞股蓝12克,草决明...

  • 夏季汗味重试试当归六黄汤

    夏季汗味重试试当归六黄汤

    夏天,不少人浑身汗昧腥膻,有时还有口气重、心 烦、口干唇燥的症状。汗出腥膻多见于湿温以及热病, 建议服用当归六黄汤: 熟地、当归、炒白术、扁豆15克, 黄连6克,黄芩、黄柏10克,黄芪30克,薏苡仁20克。 水煎取液,分2次饭后温服,每天l剂。当归六黄汤有 益气滋阴、泻火清热之功,汗出腥膻和肠胃不无关系, 故加薏苡仁、炒白术、扁豆以健脾理气、清热祛湿,从而 增强脾胃之功能。 (廖玉元)...

  • 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 镇痿汤

    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 镇痿汤

    裴正学,男,教授,博士生导师,甘肃省首批名中医,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理事,甘肃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名誉会长,甘肃省肿瘤医院首席专家,从事中西医临床工作50余年,擅用经方治疗各种疑难病,疗效独特。 组成:黄芪15克,当归10克,制乳香6克,制没药6克,龙眼肉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鹿角胶10克,马钱子1个(油炸),鳖甲15克,党参10克,菟丝子10克,知母20克,生姜6克,威灵仙10克。 功效:益气健脾,温阳补肾,托毒生肌。 主治:重症肌无力、肌无力综合征...

  • 温胆汤加味 运用温胆汤的范围与指征 温胆汤与他方合方

    温胆汤加味 运用温胆汤的范围与指征 温胆汤与他方合方

    温胆汤出自宋代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由半夏、竹茹、枳实、陈皮、甘草、茯苓组成,功效清热化痰,原方主治“心虚胆怯,触事易惊,或梦寐不祥,或异象惑,遂致心惊胆慑,气郁生涎,涎与气搏,变生诸证,或短气悸乏,或复自汗,四肢浮肿,饮食无味,心虚烦闷,坐卧不安”。熊继柏教授临证常用温胆汤治疗各种疾病。 运用温胆汤的范围与指征 熊继柏运用温胆汤的范围极为广泛,涉及内、妇、儿、五官各科,内科涉及心系病证、脾胃系病证、气血津液病证、肢体经络病证。其运用温胆汤的指征如下。 痰...

  • 顽固性呃逆处以降逆止呃汤

    顽固性呃逆处以降逆止呃汤

    2003年夏,我在黑龙江省清河林业局职工医院出诊。一80老翁患顽固性呃逆,一连数天打嗝不止,声音响亮,不能喝水,不能进食,不能睡觉,不能谈话,痛苦不堪,求余诊治。余察其脉洪滑有力,观其舌光红无苔。诊为胃火炽盛,气逆不降之呃逆。针刺双侧翳风穴,呃逆渐止。针刺以治其标,再服中药以治其本。处以降逆止呃汤。 方药:代赭石30克,陈皮、旋覆花、太子参、天冬、白芍、枇杷叶各15克,竹茹、丁香、柿蒂、甘草各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2次分服。当夜10时许,呃逆又发,又针双侧翳风,立止。患翁...

  • 千古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的配方

    千古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的配方

    作为抗击新冠疫情“利器”的“清肺排毒汤”,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推荐并纳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后,我从中看到了自幼熟悉的四味主药——麻黄、杏仁、石膏、甘草,这正是《伤寒论》千古经典名方麻杏石甘汤的配方。 中医治疗外感杂病时,麻杏石甘汤是避不开的一个重要古方。它的由来,有一段悲欣交集的历史:东汉末年,大疫时常流行,造成尸横遍野的空前劫难。正如曹植《说疫气》所述:“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 四君子汤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变化而来

    四君子汤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变化而来

    四君子汤由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组成,因其药性平和,品性中正,不偏不倚,犹如君子有冲和之德,中庸之道,故取名为“君子”。四君子汤是补气的基础方,是临床上调理脾胃气虚证的常用方。 四君子汤是从由《伤寒论》中的“理中丸”变化而来,去掉了原方中秉性燥烈的干姜,换成了性质平和的茯苓,由驱除大寒变成温补中气,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四味药,不热不燥,适度施力,从了“君子致中和”的古意。临床上症见面白食少、气短乏力、舌淡苔白、脉虚弱的脾...

  • 主治热结旁流 六一顺气汤

    主治热结旁流 六一顺气汤

    组成及用法:黄芩9克,白芍9克,北柴胡3克,大黄9克,玄明粉(冲服)9克,厚朴4.5克,枳壳4.5克,甘草4.5克,铁锈粉3克,黄连3克,白僵蚕3克,蝉衣3克,蜂蜜1匙 。将上药水煎,每日1剂,分3服。 主治: 热结旁流。胃实热闭继之下利清水无粪,日三五次或十余次。 解析:此为贵州四大名医王聘贤之经验方。王氏临床师古不泥,遣方用药,切中要害,疗效很好。 但凡伤寒温疫邪传阳明之腑,与肠中燥屎相结而成里热实证,因积滞互结,浊垢填充,必然大便秘结。所谓热结旁流者,自利清水无粪,色青而臭秽不可...

  • 枳实消痞汤方药浅析 经方溯源

    枳实消痞汤方药浅析 经方溯源

    枳实消痞汤的临床研究进展 枳实消痞汤为中医临床常用方剂,其组方思路清晰,兼顾消补之功效,多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现代医学对枳实消痞汤研究广泛,本文从经方溯源、方药浅析、临床研究3个方面对其进行了阐述。 1 经方溯源 枳实消痞丸又名失笑丸,首见于《兰室秘藏》,原书记载:“治右关脉弦,心下虚痞,恶食懒倦,开胃进饮食。”《成方便读》言:“夫满而不痛者为痞,痞属无形之邪,自外而入,客于胸胃之间,未经有形之痰血饮食互结,仅与正气搏聚一处为患。故以黄连、干姜并用,一辛一苦...

  • 天麦冬汤疖疮案,痰核案,小儿遗尿案,溢泪证案

    天麦冬汤疖疮案,痰核案,小儿遗尿案,溢泪证案

    《素问·气交变大论》云:“岁火过分,炎暑盛行,肺金受邪。民病疟。少气咳喘,血溢血泄注下,嗌燥耳聋。中热肩背热……甚则胸中痛,胁支满胁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身热骨痛而为浸淫。收气不可,长气独明……病反谵妄狂越。咳喘息鸣,下甚血溢泄不已,太渊绝者死不治。” 司天麦冬汤方:麦冬、白芷、半夏、竹叶、钟乳、桑白皮、紫菀、人参、甘草、生姜、大枣。缪问《司天方论》方解:“人参益肺之气,麦冬养肺之阴。张元素谓:...

  • 谈三仁汤方中的主药

    谈三仁汤方中的主药

    方书中多以杏仁、白蔻仁、生薏苡仁为三仁汤方中主药。以“三仁”为主药,与方名切合,似无疑义。 《温病条辨·中焦篇》第四十一条:暑温“蔓延三焦,则邪不在一经一脏矣,故以急清三焦为主。然虽云三焦,以手太阴一经为要领。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暑湿俱化。且肺脏受生于阳明,肺之脏象属金,色白。阳明之气运亦属金,色白。故肺经之药多兼走阳明,阳明之药多兼走肺也。再肺经通调水道,下达膀胱,肺痹开,则膀胱亦开。是虽以肺为要领,而胃与膀胱皆在治中,则三焦俱备矣。”...

  • 治疗下肢无力予静顺汤原方

    治疗下肢无力予静顺汤原方

    静顺汤治疗下肢无力 李某,女,1969年11月11日出生。 2018年3月12日就诊。主诉:左下肢畏寒无力,走路跛行三天。去年11月底,因在寒冷处久坐,起立时突然感觉左下肢无力,欲摔倒,经人搀扶行走约5分钟,回家温水足浴后渐缓解。之后每遇气温寒冷变化时即感左下肢无力,偶有头晕感。三天前,又因气温突然变冷,左下肢畏寒无力,走路跛行,三天来不见好转。颅脑核磁共振检查示:双侧侧脑室周围内多发脱髓鞘病变,多发性硬化可能性大;腰椎核磁共振检查示:腰椎退行性病变,余无明显异常。西医诊断:多发性硬化?脑栓塞?...

  • 理法完备药味精简 陶汉华 丹芍二地汤

    理法完备药味精简 陶汉华 丹芍二地汤

    陶汉华 山东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医内科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70余篇,出版著作10余部,主持并完成国家及省自然基金课题多项。师从山东中医药大学建校“九老”之刘献琳教授,从医40余年主要研究仲景学术思想及中医内科杂病的辨证论治规律,对于温病学亦研究颇深。丹芍二地汤是在温病学理论指导下,在古人成方基础上化裁而成,理法完备,药味精简。 组成:牡丹皮6~12克,赤芍6~12克,生地黄9~15克,地骨皮6~12克。 功效:清热凉血,活血化瘀,养血益阴。 主治:本...

  • 奔豚汤是张仲景用治奔豚气病

    奔豚汤是张仲景用治奔豚气病

    奔豚汤是张仲景用于治疗奔豚气病的一首重要的方子,是仲景用药思想的一个重要体现。其中葛根的用药思想与《神农本草经》“起阴气”的功效和后世医家认为葛根能入脾胃调理气机的作用相吻合,体现了仲景对气机条畅的重视。   方证解析   奔豚汤由葛根、甘李根白皮、黄芩、川芎、当归、芍药、生姜、半夏、甘草组成。《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言:“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奔豚汤证由惊恐恼怒所致,导致肝气郁结化热内扰,引下焦冲气上逆。...

  • 大建中汤临床应用

    大建中汤临床应用

    组成和用法 组成: 蜀椒二合,炒去汗(6g) ,干姜四两(12g),人参二两(6g)。 用法:上三味,以水四升,煮取二升,去渣,内饴糖(30g),微火煮取一升半,分温再服,如一炊顷,可饮粥二升,后更服,当一日食糜,温覆之。(现代服法:水煎服,饴糖冲服)。 适应症状:中阳衰弱,阴寒内盛之脘腹剧痛证。腹痛连及胸脘,痛势剧烈,其痛上下走窜无定处,或腹部时见块状物上下攻撑作痛,呕吐剧烈,不能饮食,手足厥冷,舌质淡,苔白滑,脉沉伏而迟。 禁忌症:本方辛甘温热之性较强,素体阴虚者慎用,寒...

  • 茵陈解毒汤

    茵陈解毒汤

    该作品由西南医科大学附属中医医院肝胆病科完成,作品材料包括茵陈、薏苡仁、滑石、栀子、连翘、蒲公英、赤芍、丹参、白术、茯苓、甘草等中药材饮片。茵陈、薏苡仁、滑石清热除湿,栀子、连翘、蒲公英清热解毒,赤芍、丹参凉血活血,白术、茯苓、甘草顾护脾胃,并根据热重、湿重、血热重加减。 此方出自《孙同郊临证随笔》,孙同郊多年来践行“仁心仁术,佑护生命”的理念,以“赤胆忠诚、甘于奉献”摸索出治疗慢性肝炎的良方——茵陈解毒汤。多年来,此方为广大患者解除...

  • 由紫菀汤引起的思考

    由紫菀汤引起的思考

    运气学说是古人探讨自然变化周期性规律及其对人体健康和疾病影响的一门学问。龙砂医学流派代表性传承人顾植山教授早些时候曾针对2015乙未年一之气运气特点推荐了备化汤、紫菀汤、茯苓汤、柴桂干姜汤和乌梅丸5首运气方,龙砂医学流派传承人在临证中运用这些方剂,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2015年5月28日,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史锁芳主任在《中国中医药报》学术与临床版“五运六气临床应用专栏”发表《运气证治方紫菀汤》一文,提出临床“每遇肺虚咳嗽,喘病,咯血,头顶痛,口疮等病症即用此...

  • 选奇汤医案一则

    选奇汤医案一则

    2019年5月诊男性患者,26岁。患者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侧眉骨疼痛3天,疼痛波及右侧目睛及右侧偏头部,口服止痛药,未能完全止痛。经眼科检查后诊断为“眶上神经痛”,嘱服营养神经药物。查其眼部无充血无红肿,眉棱骨有触痛,不红不肿,余无明显异常,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有力。 处方:选奇汤由羌活9g,防风9,黄芩9g,生甘草9g。3服,日2次饭后冲服。2剂而愈。 按:“选奇汤”出自李东垣《兰室秘藏·卷上·眼耳鼻病》。“治...

  • 当归六黄汤治汗出腥膻案

    当归六黄汤治汗出腥膻案

    某男,38岁,2015年7月17日初诊。 形体壮实偏胖,肤色黄暗,主诉汗味重多年,深以为苦,中西医杂投疗效不佳,因朋友介绍来广东省珠海市第二人民医院刘志龙教授处就诊。 因就诊时天气炎热,近之可闻及患者汗味腥膻,患者常汗多盈身,每逢天气炎热出汗多后汗味加重,伴有口气重,面赤心烦,口干唇燥,舌红苔黄腻,脉沉细数。 辨证为阴虚火旺,湿热蕴结。 方选化裁:熟地15克,黄连6克,黄芩10克,黄柏10克,当归15克,黄芪30克,薏苡仁20克,炒白术15克,扁豆15克。7剂,水煎温服,饭后...

  • 四逆汤以回阳救逆为主 温阳散寒与回阳救逆之异

    四逆汤以回阳救逆为主 温阳散寒与回阳救逆之异

    再议四逆汤治法 在以寒邪伤阳为基本特征的伤寒病治疗过程中, 四逆汤及其类方, 在温阳散寒, 防止少阴阳亡而绝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 四逆汤是《伤寒论》中治疗少阴病阳虚寒盛的基本方。 古今医家对四逆汤治法认识的不同 1.古代医家对四逆汤治法的认识 1.1四逆汤旨在温阳散寒说以陈修园为代表的医家认同此观点, 他提出四逆汤证为“急温症” (《伤寒医诀串解》) :“少阴为性命之根。起首脉沉, 预知已伏四逆吐利烦躁之机, 即《易》履霜坚冰至之义。...

  • 人体四焦八系角度解读五活血汤

    人体四焦八系角度解读五活血汤

    王清任根据人体 “在外分头面四肢、周身血 管,在内分膈膜上下两段” ,创立了通窍活血汤、 血府逐瘀汤、膈下逐瘀汤、少腹逐瘀汤及身痛逐 瘀汤。尽管均从瘀血立论,后世对各活血汤的应 用均有创新,但结合临床来看,各活血汤所侧重 的人体部位不同,仔细分析,王清任对人体部位 的划分已与现代解剖学非常接近。今从人体四焦 八系角度解读五活血汤,希望对临床有所裨益。 1 通窍活血汤— — —顶焦脑系 在前期发表的四焦八系理论相关文献 [1 ] 中, 突出强调了人体顶焦...

  • 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经典方剂

    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经典方剂

    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经典方剂,它选药精当,组方严谨,应用得当,疗效甚佳。现举一典型病例说明之。   李某某,男,36岁。2016年10月8日初诊 自述平素易见恶风,易汗出,常见鼻敏感,凡遇冷风一吹,轻则鸡皮疙瘩,重则外感咳嗽,日久难愈,纳食还可,二便调,睡不太宁,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尺脉偏沉。   辨证 脉证合参,属营卫不和之证。   治则 调和营卫,固表驱邪。   方药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桂枝12克,白芍12克,白术15克,防风5克,黄芪30克,生姜5片,大枣5枚,...

  • 猪蹄爪甲地黄汤 介绍三则验案

    猪蹄爪甲地黄汤 介绍三则验案

    猪蹄爪甲地黄汤是三峡大学医学院钱达春教授医治血液病验方,是方据《备急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改变而来。因犀角药源奇缺,价格昂贵,故以价廉物美之猪蹄爪甲替代。笔者将其加味用于多种出血性疾病,屡获效验,介绍三则验案于后,供同路教正。 益气摄血固崩漏 蔡某,女,37岁。患者一年前因经来冒雨双抢,尔后经来淋漓不断,每次连续20余天方止,经净四五日后又作。迭经中西药医治年余,重复未愈,妇产科主张行“子宫切除术”,患者惧怕手术而求治于余。患者自诉月经淋漓不净已月余,量少色淡,时夹污黑血块...

  • 奔豚汤为治疗肝气奔豚的代表方

    奔豚汤为治疗肝气奔豚的代表方

    奔豚汤为治疗肝气奔豚的代表方,源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奔豚气病脉证治第八》:“奔豚气上冲胸,腹痛,往来寒热,奔豚汤主之。”条文中所诉症状气上冲胸,乃邪气上逆;腹痛乃木克脾土、气机不畅;往来寒热,乃热郁少阳、邪正交争。   原方中君药李根白皮专治肝气奔豚病,入肝经,清热泻火、下气降逆;黄芩、生葛根清肝泄热;川芎、当归、芍药养血调肝;半夏、生姜和胃降逆散结;芍药、甘草缓急止痛。全方具有养血平肝、清热降逆之作用。   尉中民教授临证数十载,经验丰富,遵仲景之意但又不拘...

  •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

    升阳散火汤为李东垣所创方剂,其揭示了如何运用风药以治疗郁火。李东垣传张元素之学,张元素根据药物气味厚薄、升降浮沉等将药物分为五种,其中,风药为味之薄者,味薄则通,故风药气味多芳香辛散,质地多疏松,如柴胡、升麻、葛根、羌活、独活、防风等。 “火郁发之”见于《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气机运行不利,郁而化火,热邪伏于体内不得透发,治疗当以透散、展布气机,气机得布,火郁得散。知晓气机何以被郁,气机输布的道路又为何被阻而不得布,方可对症下药以祛其阻遏,展布气机。 &ld...

  • 苓芍术甘汤与“和阴利水”法《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

    苓芍术甘汤与“和阴利水”法《金匮要略》“血不利则为水”

    谈张仲景苓芍术甘汤与苓芍剂之演化 苓芍术甘汤见于《伤寒论》第28条, 原名桂枝去 桂加茯苓白术汤, 刘渡舟教授提出, 本方与苓桂术甘 汤相对应, 示人 “和阴利水” 之法, 具有重要理论意 义及临床价值。 本文在探讨 “和阴利水法” 临床意义 的基础上, 对和阴利水法之主方及其化裁系列方展 开讨论。 苓芍术甘汤与“和阴利水”法 1. 苓芍术甘汤的发现 著名伤寒学家刘渡舟教 授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研究, 学验俱丰。 他曾在研 究中发现, 《...

  • 汗出的机制 小柴胡汤证汗出机制辨析

    汗出的机制 小柴胡汤证汗出机制辨析

    论小柴胡汤之“汗出而解” 小柴胡汤是张仲景创制的治疗少阳病的主方, 能够通过和解少阳枢机治疗多种外感内伤杂病, 临床上对其运用广泛, 历来为医家所推崇。但因《伤寒论》中对小柴胡汤证的描述常出现“汗出而解”, 临床上使用小柴胡汤后也往往有汗出, 故而关于小柴胡汤是否为“发汗剂”及其何以“汗解”的讨论不断。现就此提出笔者的一些见解, 以供同道探讨。 小柴胡汤“汗出”之争 《伤寒...

  • 桂枝汤的剂量

    桂枝汤的剂量

    热带的桂枝、生姜,北方的芍药、大枣,还有产自西北的甘草,这些食物或药物跨越了不同地域,是谁最先把他们配在一起的呢? 传说是商代的一位精于烹饪的大臣伊尹用他那高明的烹调技术配制的。早在公元前200多年的《吕氏春秋》中就记载了伊尹和商汤的一次谈话,其中就谈到了“阳朴之姜,招摇之桂”等许多道地物产、烹调用料等问题。这里的阳朴是古代蜀郡的地名,招摇是山名,有人说在广西,有人说在广东,总之是南方的山。所以,传说中伊尹从烹饪里调配出“桂枝汤”还是极有可能的。...

  • 下气汤 立方旨意方义析义

    下气汤 立方旨意方义析义

    黄元御(1705年~1758年),名玉路,字元御,别号玉楸子,山东昌邑人,清代乾隆年间著名医学家。《四库全书》收录黄氏医籍十一部,计一百零一卷,近二百万字。近年来其医学著作受到重视,学术思想与经验亦得到传播与应用。其中《四圣心源》一书,最受青睐。 麻瑞亭(1903年~1997年),山东安丘人,曾任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麻瑞亭弱冠之年,卒遭时疫,病至危笃。幸得黄元御四传弟子舅祖李鼎臣精心救治,方得脱险。由此拜舅祖为师,弃文习医。李鼎臣三世为医,均宗黄元御之学,对《四圣心源》之下气汤运用自如。麻瑞亭把脉看病六...

  •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证体悟

    柴胡桂枝干姜汤临证体悟

    柴胡桂枝干姜汤出自《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伤寒论》第147条:“伤寒五六日,已发汗而复下之,胸胁满微结,小便不利,渴而不呕,但头汗出,往来寒热,心烦者,此为未解也,柴胡桂枝干姜汤主之。”《金匮要略·疟病》附《外台秘要》方:“柴胡桂姜汤,治疟寒多,微有热,或但寒不热。(服一剂如神)。”笔者有幸跟从经方名家冯世纶教授学习,深感冯世纶教授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确有“一剂如神”之效,自己临证又不断揣摩,常有“下方必验&rdqu...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