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杂病 第3页

杂病 第3页

  • 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经典方剂

    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经典方剂

    桂枝汤为《伤寒杂病论》经典方剂,它选药精当,组方严谨,应用得当,疗效甚佳。现举一典型病例说明之。   李某某,男,36岁。2016年10月8日初诊 自述平素易见恶风,易汗出,常见鼻敏感,凡遇冷风一吹,轻则鸡皮疙瘩,重则外感咳嗽,日久难愈,纳食还可,二便调,睡不太宁,舌淡红苔薄白,脉浮缓,尺脉偏沉。   辨证 脉证合参,属营卫不和之证。   治则 调和营卫,固表驱邪。   方药 桂枝汤合玉屏风散加味:桂枝12克,白芍12克,白术15克,防风5克,黄芪30克,生姜5片,大枣5枚,...

  • 《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伤寒杂病论》退黄五法临床应用

    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医圣张仲景著《伤寒杂病论》为珍本中之珍本,细品精读,感悟良多。桂林古版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或列为《伤寒论》《金匮要略》)中治“黄”的法则,大致归纳在温、和、补、消、吐五法之内。 温法健脾温阳,多用于寒湿、脾阳不运。和法和解少阳,多用于阳明或少阳湿热,肝胆失调。补法健中补脾,多用于气血虚衰,营卫失和。消法消瘀化积,多用于病久气血瘀滞。吐法现多改作吹鼻外用,可根据病情和体质,辨证论治,选择使用。临床上可随症加减,或单以一法,也可两法合用,贵在权衡变通。...

  •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 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 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

    温胆汤是临床上常用方之一,它从一个治疗“不得眠”的方子,经过数十代人的探索,演化成治疗疑难杂病的名方,其积淀之久、变化之妙,绝非一般时方所能比。这说明一个方子不是一成不变的,只要我们在临床上认真实践,缜密思考,就可以拟定出新的方子,为解决棘手疾病闯出一条新路。今就温胆汤的沿革及其发挥与应用,略述己见,冀予同仁参考。 沿革 温胆汤最初见于南北朝名医姚僧垣所撰《集验方》(已佚),后被唐代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收录,云“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此胆寒故也,宜服之方&rd...

  • 贾文魁活用九种逍遥散治杂病

    贾文魁活用九种逍遥散治杂病

    •使用逍遥散加减,一须确定基本病机为“肝郁血虚脾弱”,组方时方可定逍遥散之基调;二须分清虚实关系,适时调整相关药味剂量。 •白芍配柴胡,一酸一辛,一敛一散,一柔一疏,以复肝木曲直之性,为不可易之药对。肝之疏泄不及时,柴胡用量宜略大于白芍,而肝之升发太过时,则白芍用量宜略大于柴胡。 •逍遥散是中医临床的验方效方,与小柴胡汤等虽共属和解剂,却较小柴胡病机主旨更有针对性,善用者临证执此一方,常可以执简驭繁。 逍遥散出自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

  • 张恩树用一阴煎治杂病验案解析

    张恩树用一阴煎治杂病验案解析

    一阴煎源自《景岳全书》,由生地、熟地、白芍、麦冬、牛膝、丹参、甘草组成,具有养阴清热之功效,主治阴虚发热、吐血、衄血,或疟疾、伤寒屡汗之后阴亏津伤所致烦渴不止、潮热不退、脉虚者。 江苏省扬州市名中医、仪征市中医院主任医师张恩树在辨证基础上,灵活使用一阴煎治疗中风后遗症、巅顶头痛、眩晕等杂病,收效满意。笔者有幸跟师学习,现将部分典型医案整理分析如下。 中风后遗症案 顾某,男,53岁,1991年9月7日入院。患者因半身不灵活、口角流涎、说话不清入院,经CT检查,诊为右侧内囊腔隙性脑梗死。经...

  • 老中医田淑霄治杂病

    老中医田淑霄治杂病

    田淑霄,全国名老中医,河北医科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河北省名中医。 补中益气汤为金元四大家之一李东垣所创,原为主治脾胃气虚发热的代表方剂。病由脾胃中气不足而起,治疗当补益脾胃元阳之气,升阳举陷,恢复脾升胃降的正常生理功能。方中黄芪、党参、白术、甘草即为四君子汤之意,补中健脾,益气和胃,大补脾胃元阳之虚。 黄芪补气于外,扶助卫气向内以固中气;党参补气于内,鼓舞中气而向外以驱邪,散敛相配,攻守结合,更添“脾之正药”(陈修园语)白术,药中“国老”甘草,而成峻补中...

  • 《内经》研究诸家·杂病证治的发挥

    《内经》研究诸家·杂病证治的发挥

      2012年出版的“新世纪第三版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中医各家学说·<黄帝内经>研究诸家·杂病证治的发挥》讲道:“《素问》《灵枢经》论病证100余种,阐发病机,确立治则,订定方法,详备针刺治疗等,向为历代医家所取法。然而于针对病证的具体处方,却很少记载,其所列仅汤液醪醴、生铁落饮、左角发酒、泽泻饮,鸡矢醴、治口甘方、乌鲗骨丸、豕膏、半夏汤、蓤翹饮、马膏膏法、棉布熨法12方而已。&rdquo...

  • 刘祖贻 湖南省安化县刘氏家族 杂病国手

    刘祖贻 湖南省安化县刘氏家族 杂病国手

    中医人要有坚定的自信,这种自信来自于临床,中医的生命力深深根植于临床。要充分认识中医特色和优势,并努力发扬,中医才会真正强大。其中最重要的是关注人才培养,在要求社会认可中医之前,先要有好的教育系统,有真正可用的人才。将传统的师承教育与大学教育有机结合,既可全面学习现代医学知识,又能以中医思维为主导开展各项临床及科研工作。中医要发展才能更加强大,才能更多更好地为人民服务。 刘祖贻,1937年出生于湖南省安化县。1942年入私塾,1950年随父亲刘永康临证学习。1952年考入安化县萸江中学学习。195...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

      陈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主讲专家。   师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潜心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色,强调理论联系实际。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多种疑难杂证。著有《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丛书等学术专著13部,...

  • 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国医大师李士懋从痰瘀论治现代疑难杂病

    •现代疑难杂病多符合中医痰邪黏滞胶结、缠绵难愈的特点。李士懋提出,治痰不可拘泥于肺、脾、肾三脏,而当从五脏全面考虑,辨证治疗,并贵在加减。 •现代疑难杂病亦多符合中医瘀血特点,李士懋在临床上治疗瘀血证推崇仲景和王清任逐瘀诸方,并强调应用活血化瘀法必须辨证论治,切不可一味活血。 •现代疑难杂病临床最为多见的是痰瘀互结证,较单纯的痰证或瘀证更加缠绵难愈,故治当缓图,应善于守方,既攻逐邪气,又不伤损正气,方为王道之法。 近年来,因自然环境的污染、饮食结构的改变、...

  •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伤寒杂病论》厚朴组方用量分析

    •八两或一尺厚朴主消中焦腹满;五两厚朴主除胸满,化痰降气;四两厚朴主消上焦胸中气结胀满;三两厚朴主降气化痰;二两厚朴主降肺气以平喘或降气以助通便。 •即便按古之一两,今为一钱,那么,八两厚朴应为24克,也远远大于《中药学》教材中3~9克的规定,可见,若按《中药学》规定药量来用厚朴,是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厚朴,《神农本草经》载其主“中风、伤寒、头痛、寒热、惊悸、气血痹、死肌”。在《中药学》教材中,厚朴被放在化湿药中,其性味辛苦温,归脾胃肺大肠经,功效燥...

  • 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

    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

      1800多年前,医圣张仲景撰《伤寒杂病论》,当时只有简牍传抄,图书流传十分局限,加之战火兵燹,《伤寒杂病论》一度散失。此后,该书一支经西晋王叔和重新编撰,通过官方流传,如宋本《伤寒论》、《金匮要略》、《金匮玉函经》,以及由日本回流我国的《康平本伤寒论》、《康治本伤寒论》等;一支散落于民间,如《唐本伤寒论》、民国时期现世的《湘古本伤寒杂病论》、《涪古本伤寒杂病论》;一支由仲景后人保存,如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   现在所能见到的各种《伤寒杂病论》传本中,白云阁藏本《伤寒杂病论》明确记载,这是经过仲景反...

  • 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 应适度

    春捂秋冻 不生杂病 应适度

    “春捂秋冻、不生杂病”是一条保健防病谚语,是人们维护身体健康的经验,有一定的科学道理。陕西省名老中医杨宗善主任医师说,初春时节,尽管天气转暖,但是气温变化还是很大,尤其是早晚与中午的温差相当大,因此早晚要注意保暖。老人和孩子尤其要注意这一点。可适当调整穿衣层次,早晚可多穿一件衣服。 杨宗善特别指出,随着惊蛰节气的逐渐到来,自然界阳气骤升,易引动人体内蓄积的内热而生肝火,继而诱发春日常见的鼻腔、牙龈、呼吸道、皮肤等出血,以及头痛眩晕、目赤眼疾等疾患,这就是所谓“春火&rdq...

  • 中医三阳之人《伤寒杂病论》体质养生

    中医三阳之人《伤寒杂病论》体质养生

    中医对体质有很多种划分,其中《伤寒杂病论》对体质是按照三阴三阳分类的,其中三阳包括太阳之人、阳明之人、少阳之人。 【太阳之人】 太阳体质之人,可分为卫阳充实之人、卫阳虚弱之人、卫阳亢盛之人。 太阳甲型是卫阳充实之人,体质壮实,腠理致密,卫阳充实,机体抗邪能力较强,感受外邪,易表现为发热、恶寒、身痛、无汗等表实证;这类人虽然是阴阳平衡、气血充足之人,在养生方面依然要注意:饮食有节制、起居有规律、不过度劳累。 太阳乙型是卫阳虚弱之人,体质虚弱,腠理疏松,卫阳不足,平素易感,感受外...

  • 中医对体质划分《伤寒杂病论》三阴之人

    中医对体质划分《伤寒杂病论》三阴之人

    中医对体质有很多种划分,其中《伤寒杂病论》对体质是按照三阴三阳分类的,其中三阴包括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厥阴之人。 【太阴之人】 太阴甲型就是太阴气虚之人,即通常说的脾气虚,这类人体质虚弱,体力不足,进食生冷油腻,有腹泻倾向,发病易表现为腹满胀痛、呕吐、腹泻等证。 太阴气虚的人在养生上应该多进食:小米、山药、高粱米、白扁豆、荷叶、莲子、大麦茶、红茶、花茶、蜂蜜、生姜、大枣等。而不要食用生冷寒凉和太过油腻的东西,像海鲜一类,同时高纤维素的食物,如芹菜、海带、芋头一类的也不主张多吃。...

  •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

      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学本三代之旧,虽以论病为主,却始终贯彻人与自然关系的科学理念。《伤寒杂病论》成书于疫疠流行、社会动荡的东汉末叶。内容包括:医论、脉论、病论、证论、法论、方论、药论等内容,重点论述“伤寒”与“杂病”治则、治法、组方、遣药、护理、禁忌等知识,及内、外、妇、儿诸科诊治,饮食、行为禁忌等相关知识。《伤寒杂病论》内容丰富,理法方药完备,属中国医学领域的大成之作。该书几经传抄、节录修订,又几经兵燹,历代均难得其全,而流传至今的《伤寒论》、《金匮要略》文...

  • 新时代下的《伤寒杂病论》

    新时代下的《伤寒杂病论》

      《伤寒论》虽博大精深,但非神秘难解,学习时要把握回归本源但不拘泥于本的原则。读懂伤寒之本,才能做好继承,发挥伤寒、创新伤寒才能做好继承基础上的创新。伤寒理论要充分借鉴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等现代医学研究成果与方法,紧密结合于现代临床中,形成新时代下的《伤寒杂病论》,方能使伤寒理论在现代临床中亦能发挥自如。   抓住病机发挥伤寒   伤寒本病虽为疫病,伤寒之方却不局限于治疫病。仲景制方配伍精妙,组方严谨,历代医家将其灵活运用于临床各科杂病而屡建奇功,足见应用之广泛。古谓“医不执方&rdqu...

  • 松子仁治杂病

    松子仁治杂病

    中医认为,松子仁入肺、脾、肾经,具有补气养血、润燥通便、益髓强精等功用。《别录》记载,松子仁“主风痹寒气,虚羸少气,补不足”。松子仁除含有人体必需的多种氨基酸和脂肪外,尚含有丰富的锌、钙、铁等矿物质及维生素A、B1、B,、C、E,因此,对于肝肾亏虚和气血不足引起的脱发及肺燥、肠燥引起的久咳、便秘等症的疗效颇佳。此外,它还能调节人体免疫机能,促进人体性腺正常分泌,促进人体生长发育,抗衰老等。 治脱发:松子仁50克,嚼食,每日1次。另外取松子仁10克,打碎后涂搽于头部,并按摩头皮10分钟,每天...

  • 黑木耳用于疑难杂病 效果好

    黑木耳用于疑难杂病 效果好

      木耳一药,《神农本草经》将其附于桑根白皮之后,有“益气不饥,轻身强志”之功。苏恭曰:“桑、槐、楮、榆、柳,此为五木耳,软者并堪啖,楮耳人常食,槐耳疗痔。”李时珍曰:“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随木性,不可不慎。”可见古之木耳,早已入药,鉴于生于不同种木材,而具有不同功能。近代随着食用菌科学的发展,人工栽培的木耳产量、质量都大大提高,现今多人工培育菌种植于青岗木之上,多视为食疗保健之佳品,药用则较少。   木耳之性,多云甘平,入胃、大肠经,古之...

  • 果皮治杂病

    果皮治杂病

    柿子皮 有清热除烦、润肺化痰、开胃止渴、生津健脾之功效。治疮痈红肿未溃:将红柿皮连柿肉贴敷患处即可。治冻伤:取柿子皮50克,晒干,置炉边焙至焦黄,存性备用。用时研末,以菜子油数滴调匀涂患处,每日1次。 石榴皮 治顽癣:石榴皮(炒炭),研细末备用。用时取适量,以芝麻油少许调成稀糊状,涂患处,每日1次。治水火烫伤:干石榴皮适量研末,加冰片1—2克、芝麻油少许调稀糊状,外敷患处。每日1次。...

  • 果皮入药治杂病

    果皮入药治杂病

    西瓜皮 有清热解毒、清心除烦、利小便之功。治暑热烦渴:西瓜皮、绿豆衣各40克,水煎代茶频饮。 橘皮 有理气健胃、燥湿化痰之功。治呕吐、呃逆:橘皮、竹茹各9克,生姜、甘草各3克,大枣5枚,水煎后分2次服。 香蕉皮 有祛烦渴、润肺肠、通血脉、填精髓之功。治丹毒、痈肿、烫伤、疮疖:香蕉皮捣烂榨汁,外涂患处,每日3次。 柚子皮 有理气、化痰、止咳、平喘之功。治哮喘:柚子外皮适量,切碎,加蜂蜜蒸烂,每日早晨以温黄酒调服一茶匙。治外伤出血:柚皮适量,烧炭存性研末,敷患处。 梨皮 有清心润肺、祛火消痰之功。治疮疖、痈疽:梨皮适量...

  • 《伤寒杂病论》黄疸诊治规律探要

    《伤寒杂病论》黄疸诊治规律探要

      张仲景于《伤寒论》中论及黄疸,又于《金匮要略》中设黄疸病篇,今据两书探讨黄疸病证治规律如下。   黄疸正义   黄疸病可见于现代医学的多种疾病,尤以湿热交蒸所致的黄疸型肝炎较为多见。《内经》说:“湿热交蒸,民当病瘅。”指出瘅(疸)病是湿热之邪所引起。《素问·平人气象论》说:“溺黄赤,安卧者,黄疸……目黄者,曰黄疸。”《灵枢·论疾诊尺》说:“身痛而色微黄,齿垢黄,爪甲上黄,黄疸也,小便黄...

  •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伤寒杂病论》中小柴胡汤的证治探析

    小柴胡汤是一首千古名方, 历代医家广泛运用于 内外妇儿各科、 外感内伤杂病等多种病证的治疗。小 柴胡汤方最早记载于中医经典《伤寒杂病论》 中, 然而 该书在汉末晋初散佚, 后被整理成 《伤寒论》 和《金匮要 略》 两部残本。后发现 《伤寒杂病论》 在民间依旧传承, 1956 年桂林罗氏将手抄本《伤寒杂病论》 十六卷献出, 1979 年出版于广西。本文以桂林古本《伤寒杂病 论》 [1 ] 十六卷为研究内容, 对小柴胡汤在 《伤寒杂病论》 中的证治规律作一分析归纳并探讨。 1 小柴胡汤相关卷篇和条文 《伤寒杂病论》...

  • 涌泉穴敷药治杂病

    涌泉穴敷药治杂病

    中药外敷涌泉穴是中医内病外治的一种独特疗法。它是将药物研成细末,调成糊状,敷贴于涌泉穴,让药物经皮肤由表人里,循经络传至脏腑,以调节脏腑气血、阴阳,扶正祛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现介绍几种外敷涌泉巧治病的方法。 慢性咽炎:取吴茱萸30克、生附子6克、麝香0.3克,共研细末,加少许面粉与醋调和,做成药饼,将药饼蒸至微热敷双侧涌泉穴,敷后安睡8小时。若半夜脚心发热,则火气下行,说明起效。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急性扁桃体炎:取黄连30克、吴茱萸20克,共研细末,混匀贮瓶备用,贴敷时取上药适量,加米醋调成糊状,晚...

  • 棒槌拍打治杂病

    棒槌拍打治杂病

    棒槌疗法是民间常用的一种治病方法,通过棒槌在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上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的拍打来治疗疾病。按照中医经络理论,棒槌疗法是通过在十二经脉和十二皮部的拍打,促使经络疏通、气血调和、关节润滑,从而达到强筋健骨,脏腑调和的目的。现代医学认为,棒槌疗法能增加肌肉、肌腱、韧带的张力和弹力,可以防治肌肉萎缩。由于肌腱韧带的收缩力加强和活动量增加,促进关节润滑液分泌吸收过程的活跃,从而解除关节疼痛,消除关节积液,扩大关节活动的范围,并对肌肉所附着的骨骼也将产生刺激,促使其产生相应的调整和加强。另外,棒槌拍打还可刺激神经血管...

    养生秘方 2024-03-06 12 0 杂病
  • 吴茱萸敷脚治杂病

    吴茱萸敷脚治杂病

    吴茱萸是常用中草药,有温中散寒、理气止痛、降逆止呕等作用。笔者将吴茱萸制成粉末敷于涌泉穴(位于脚掌前1/3,屈足时人字纹中央凹陷中),用于多种疾病疗效满意,现介绍如下。 1.口腔溃疡 吴茱萸10克研为细末,用温水调成糊状,每晚睡前敷于双足涌泉穴(胶布固定,下同),8小时后取下。每天1次,连续3天。 2.慢性咽炎 吴茱萸粉10克,温水或淡盐水调敷于双足涌泉穴,每晚睡前敷上,早晨去掉。每天1次,连续3天。 3.高血压 吴茱萸10克,研成细末,以醋调敷涌泉穴,每晚1次,连续3~5-次后,可稳定波动的血压。须注意,血...

  • 诊治疑难杂病方面巧用祝由术经验

    诊治疑难杂病方面巧用祝由术经验

    王小云巧用祝由综合治疗疑难杂病经验采撷 王小云教授从事中医临床30余年, 治疗疑难病 采用综合治疗, 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 现将其诊治疑 难杂病的经验进行总结。 “祝由” 最早见于《素问·移精变气论》 : “余闻 古之治病, 惟其移精变气, 可祝由而已……毒药不能 治其内, 针石不能治其外, 故可移精祝由而已” 。 移精 祝由 [1] 通过 “移精变气” 治疗疾病, 是在医生的指导 下, 使患者排遣情...

  • 苘蒿食疗 巧治杂病

    苘蒿食疗 巧治杂病

    茼蒿性平,味甘、辛,无毒,有“安心气,养脾胃,消痰饮,利肠胃”之功效。下面介绍茼蒿治病食疗验方五款。 方一:茼蒿O.2公斤,洗净切碎,捣烂取汁,每天早晚用温开水各冲服2 匙;或与白菊花60克水煎服,可治高血压头晕脑胀。 方二:鲜茼蒿、菊花嫩苗各0.1公斤,水煎,一日分2次饮服,可治烦热头晕、睡眠不安。 方三:茼蒿0.12公斤,洗净切碎,加水煎汤取汁,溶入蜂蜜30克,分2次饮服,可治肺燥咳嗽、痰液粘稠。 方四:茼蒿0.25公斤,用少许油炒熟,每天食用,可治口臭、便秘。 方五:茼蒿O....

  • 食南瓜 治杂病

    食南瓜 治杂病

    南瓜营养丰富,其中的胡萝卜素含量尤为丰富。中医认为,南瓜性温、味甘,有消炎、止痛;解毒、养心、补肺等功效;《本草纲目》称南瓜能“补中益气”。清代名医陈修园说“南瓜为补血之妙品”。另外,南瓜对下列常见病症,也有辅助疗效。治便秘 南瓜100克,豆腐50克。两种食材同炖,熟时依个人口味,加适量调料调味,分早、晚2次服食。治胃病 南瓜50克,粳米50克,共煮粥食。此方对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有一定的疗效,可以长期坚持服食。治哮喘 南瓜750克,麦芽糖250克,姜汁50克。南瓜去子切...

  • 《脉经》中的“伤寒”《脉经》中的“杂病”

    《脉经》中的“伤寒”《脉经》中的“杂病”

    试从《脉经》推论“伤寒杂病” 汉人医著, 多有亡佚, 《伤寒杂病论》得以流传至 后, 自与魏晋王叔和整理张仲景遗著相关。 王叔和, 名熙, 汉末至西晋期间高平人, 甘伯宗《名医录》谓其 “性度沈静, 通经史, 穷研方脉, 精意诊切, 洞识摄养 之道” [1] ; 《太平御览》 卷722方术部之三引高湛《养生 论》中称王叔和: “性沈静, 好著述, 考核遗文, 采摭 群论, 撰成 《脉经》十卷, 编次 《张仲景方论》 , 编为 三十六卷, 大行于世&rdq...

控制面板

您好,欢迎到访网站!
  查看权限